關羽的武功那麼厲害,他的師父是誰?——談談三國時期的騎兵
原創不易,請勿盜文,違者必究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文/(寫文章必須12345的)賴正直
通觀《後漢書》、《三國志》中大小戰爭的記載,隨處可見騎兵的身影。爭霸的群雄也大多重視騎兵部隊的建設,董卓、呂布、公孫瓚、張燕等都以騎兵作戰見長,袁紹那種擁有「精卒十萬,騎萬匹」的土豪也不用說了,就連劉虞、陶謙這樣實力相對較弱的軍閥,手下也有不少騎兵。
《後漢書·劉虞傳》載:「(劉)虞乃使數千騎就(劉)和奉迎天子。」《三國志·陶謙傳》注引《世語》載:「(曹)嵩在泰山華縣。太祖令泰山太守應劭送家詣兗州,劭兵未至,陶謙密遣數千騎掩捕。」劉虞、陶謙都有著數千人規模以上的騎兵部隊,只是他們政治軍事能力有限,未能充分發揮這些騎兵的作用罷了。
騎兵在三國歷史演進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以下我們就來談談三國時期的騎兵。內容比較多,我們分幾集來談。
東漢以前的騎兵戰術
最早的騎兵來源於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中原農耕文明的政權早期沒有整建制的騎兵部隊,野戰主力是步兵和車兵。戰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模仿北方游牧民族進行軍事改革,組建了具有一定規模的騎兵部隊。
「胡服騎射」一詞表明,當時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匈奴)騎兵的武器主要是弓箭(而不是刀、矛)。其傳統習慣的戰術是一邊騎馬賓士一邊射箭傷敵,「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一般不會進行衝鋒肉搏、短兵相接的戰鬥。
匈奴人以騎射為主要戰術,與幾個因素有關:
1.匈奴人射箭狩獵的生活習慣。《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的生活習慣「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射箭是匈奴人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和生活方式,這不能不影響到他們的戰鬥方法。對於匈奴人來說,戰爭不外乎是一場規模更大的狩獵,他們用的武器自然是最擅長的弓箭。
2.馬鞍、馬鐙等馬具尚不完善。馬鞍、馬鐙是全套馬具中繼馬嚼和韁繩之後的重要發明。馬鞍、馬鐙何時被運用於騎兵裝備,目前還有爭議,但在匈奴勢力最盛的戰國、秦、西漢時期,匈奴人就算有馬鞍和馬鐙,也是很不完善的。沒有完善的馬鞍和馬鐙,匈奴人在馬背上保持平衡的難度很大,不能適應衝鋒的高速度帶來的慣性,也無法在馬背上用刀、矛等武器做出捅、刺、砍、劈等劇烈的格鬥動作。大多數匈奴人的戰法是先騎馬賓士,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和角度,然後放慢速度彎弓射箭,進行遠距離攻擊,因而難度相對較小。
3.匈奴人的政治體制。與中原漢族政權相比,匈奴國家的一大特徵在於中央集權程度比較低,匈奴單于實際上只是各大部落聯盟的盟主,不像中原皇帝那樣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威,對下屬酋長、將領、士兵的控制力其實是比較弱的。因此,匈奴單于和將領一般不會命令士兵去從事過於危險的行動,他們的做法一般是遠距離射箭傷敵,避免肉搏、硬碰硬,使己方傷亡趨於最小。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的作戰方式:「故其戰,人人自為趣利,善為誘兵以冒敵。故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這表明匈奴人的戰鬥是以單兵或小股部隊為單位的。在漢武帝大舉遠征匈奴之前,匈奴人從未與中原政權的軍隊進行過正面決戰,更沒有對城池、堡壘進行硬攻、攻堅,漢高祖劉邦被包圍在白登山,匈奴人並未對白登山進行強攻,也可印證匈奴人的作戰方式主要是小股騎兵游擊騎射,而不是組成龐大的騎兵方陣進行衝鋒或正面對抗。
匈奴的騎射戰術對中原騎兵的影響很大。「胡服騎射」一詞已表明中原政權在組建騎兵之初就在學習匈奴的騎射戰術。《後漢書·匈奴傳》載漢文帝「赫然發憤,遂躬戎服,親御鞍馬,從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馳射上林,講習戰陣。」漢文帝決心打敗匈奴,採取的措施是「馳射上林」,也就是學習匈奴的騎射戰術。
《上林苑》馴獸圖局部
漢武帝即位之初組建了「期門軍」,「八九月中,與侍中、常侍、武騎及待詔隴西、北地良家子能騎射者期諸殿門,故有『期門』之號自此始。」漢武帝還寵信從匈奴返回、熟知匈奴騎射戰術的騎將韓嫣(韓王信曾孫),表明漢武帝的思路和漢文帝如出一轍:要打敗匈奴就必須學習匈奴的騎射戰術。漢武帝時的名將李廣因擅長騎射而被當時人視為傳奇般的英雄,可見當時人普遍推崇騎射,並以此作為騎兵的主要戰術。
漢末三國的「突騎」
然而,中原人真的能夠依靠學習匈奴的騎射戰術來打敗匈奴嗎?答案是不能。
道理很簡單,匈奴人的騎射戰術來源於他們的生活方式,而中原人再怎麼學也不可能比匈奴人更優秀。這是就整體而言,實際上中原人中也可能會有李廣那樣個別的騎射天才。但李廣的騎射之術過於出眾,他手下的士兵完全跟不上他的節奏,李廣打仗更多的是依靠他的個人魅力和個人戰鬥力,這種極富爭議的戰鬥風格,最後的結局是敗多勝少。
直到衛青、霍去病登上歷史舞台,創造性地進行軍事改革,發明了剋制匈奴騎射戰術的方法——騎兵集群衝鋒,才打破了匈奴人的戰術優勢,使徹底擊敗匈奴成為可能。
元代出土馬鞍
典型戰例是元狩四年(前119年)漢軍對匈奴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遠征,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出擊,搜尋遠在漠北的匈奴軍隊主力。匈奴單于知悉漢軍動向後,決定趁漢軍遠來疲憊之際,正面迎擊漢軍。衛青「縱五千騎往當匈奴,匈奴亦縱可萬騎」,時近黃昏,「會日且入,大風起,砂礫擊面,兩軍不相見,漢益縱左右翼繞單于」,兩軍在黑夜和風沙中混戰,最後漢軍佔據優勢,匈奴單于脫逃。第二天漢軍檢查戰果,「捕斬虜首萬餘級」。同時,霍去病所部與匈奴左賢王部遭遇,斬首更是達到七萬餘級,但具體戰鬥細節不詳。經此一戰,匈奴騎兵精銳喪失殆盡,再也無力大舉進犯,漢朝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此戰匈奴之所以失敗,在於衛青使用了騎兵集群衝鋒的戰術。這一時期的史書中記載騎兵衝鋒往往用「縱」這個詞,意思是放縱戰馬以最快的速度衝擊對方,既能殺傷敵方兵力,又能打亂敵方陣型,對步兵尤其具有殺傷力和震懾力。所以凡是看到這一時期史書中記載有騎兵以「縱」的方式交戰的,就是使用了騎兵衝鋒戰術。
漢軍騎兵衝鋒的作用在於,充分利用騎兵的機動性,迅速與匈奴人接近,使其無法發揮騎射優勢。同時匈奴單于決策失誤,決定正面迎戰,客觀上配合了漢軍的衝鋒,再加上遇到風沙,又是夜晚,種種戰鬥條件均不利於匈奴騎兵開弓射箭,終於戰敗慘虧。
騎兵集群衝鋒戰術在兩漢時期得到充分發揚,並出現了專門用於衝鋒的騎兵——突騎。「突騎」一詞最早見於《漢書·晁錯傳》晁錯《言兵事疏》中提到:「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顏師古在注《漢書》時解釋:「突騎,言其驍銳可用衝突敵人也」。可見,突騎是衝鋒騎兵的專用名稱。
漢光武帝劉秀在平定天下時,就大量使用了幽州突騎。幽州地近匈奴、烏桓、鮮卑等游牧民族,且盛產馬匹,這裡的人多精於騎術,所以幽州能夠組織起規模較大而戰鬥力較強的突騎兵。劉秀的騎將有吳漢、耿弇、寇恂、景丹等人。吳漢雖是南陽人,但亡命幽州,長期在漁陽、上谷販馬,耿弇的父親曾任上谷太守,景丹曾任上谷長史,而寇恂本人就是上穀人,他們在幽州的生活經歷使他們精通騎兵戰法,故能統率突騎兵輔佐劉秀馳騁天下。
《後漢書》記載,景丹帶領漁陽、上谷突騎兵歸附劉秀後不久,就參與了攻打王郎的戰鬥,「(景)丹等縱突騎擊,大破之,追奔十餘里,死傷者縱橫。(景)丹還,世祖謂曰:『吾聞突騎天下精兵,今乃見其戰,樂可言邪?』」可見,在東漢尚未建立之前,幽州突騎就是時人眼中的「天下精兵」了。
直到東漢末年,幽州突騎仍是活躍在戰場上的精銳部隊。漢末三國統率幽州突騎最有名的將領,大概就是公孫瓚了。
公孫瓚是幽州遼西郡令支縣人,歷任郡吏、遼東屬國長史、降虜校尉、奮武將軍,長期統率幽州突騎兵與鮮卑、烏桓等游牧民族勢力作戰,組織了一支數量龐大而戰鬥力強悍的騎兵部隊,而且積累了騎兵作戰的豐富經驗。
鮮卑、烏桓騎兵的作戰方式與匈奴騎兵不同,他們不僅善於騎射,而且也吸取了匈奴人的教訓,對騎兵衝鋒戰術也頗為在行。「烏桓突騎」(也寫作「烏丸突騎」)是當時有名的精銳部隊,東漢時期朝廷多次徵調烏桓突騎到西北討伐羌人和涼州叛軍。袁紹軍隊中還設置有專門統領烏桓突騎兵的「烏桓突騎督」一職(牽招曾任此職)。
然而強中更有強中手,公孫瓚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在長期的戰鬥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對付鮮卑、烏桓騎兵衝鋒的戰術。
《三國志·公孫瓚傳》載,公孫瓚任遼東屬國長史時,「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其從騎曰:『今不沖之,則死盡矣。』瓚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亦亡其從騎半,遂得免。」
公孫瓚敢以數十騎兵就出塞巡行,表明他已熟練掌握一套以少數騎兵反制敵方大量騎兵衝鋒的戰術,而且公孫瓚還有秘制的獨門兵器——兩刃矛。
騎兵衝鋒時普遍使用的武器是刀或矛,一般的刀或矛都是一端施刃,而公孫瓚匠心獨運,發明了前後兩端加裝尖刃的矛,其長處是便於前後左右來回出擊,甚至掄舞成圓,護衛全身,有利於在被包圍的處境下有效周密防禦並伺機突圍,可謂是以少敵多的奇門神器。由此可見,公孫瓚不僅精於騎術,而且武藝也十分高強,尤其擅長在馬上用矛格鬥。
公孫瓚在幽州與鮮卑、烏桓相殺十餘年,由於掌握了反制鮮卑、烏桓騎兵衝鋒的戰術,打得鮮卑、烏桓都心服口服。《三國志·公孫瓚傳》載,「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烏丸貪至王率種人詣瓚降」。公孫瓚威震塞北,實力完全壓倒幽州牧劉虞,這使得公孫瓚能夠舉幽州之力南下爭奪冀、青、兗州,成為稱霸一方的亂世梟雄。
公孫瓚雖然最後被袁紹打敗,但他培養了兩名善於統領騎兵的名將——關羽、趙雲,他的突騎戰術並未失傳,而是通過關羽由曹操軍隊所繼承,成為曹操能夠在勞師遠征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一舉擊敗烏桓突騎大軍的秘訣。
關羽的騎兵戰術
劉備早期的軍隊雖然規模不大,但有一定數量的騎兵。《三國志·先主傳》載,在劉備出兵援救徐州陶謙時,「先主自有兵千餘人及幽州烏丸雜胡騎。」這些烏丸雜胡騎兵無疑是來自公孫瓚的配給,他們是劉備軍隊中少有的精銳,能統率這些精銳的只能是劉備集團中地位僅次於劉備本人、且武藝和騎術均屬上乘的關羽。
《三國志·溫恢傳》載,溫恢稱「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驍」的本義是駿馬,「驍銳」通常是用於稱讚騎兵,「乘利而進」則是與匈奴人「利則進,不利則退」類似的騎兵游擊戰術。溫恢的話是形容關羽的騎兵戰鬥力很強,遲早會成為曹操的禍患。
《三國志·李通傳》載,「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關羽能夠長途迂迴到敵軍後方斷其歸路,其部隊的機動性必然較強,所以他率領的這支別動隊很可能是一支騎兵部隊。
趙雲也曾經為劉備「主騎」。這裡的「主騎」是名詞還是動詞,存在爭議(如是名詞,則趙雲是一名主力騎兵,如是動詞,則趙雲是一名騎兵指揮官),這裡姑且按照動詞來理解,即趙雲也率領一支騎兵部隊。但趙雲所領的騎兵不僅數量較少,而且主要是擔任貼身侍衛劉備的職能。
《三國志·先主傳》載,曹操東征劉備時,「候騎卒至,言曹公自來。備大驚,然猶未信。自將數十騎出望公軍,見麾旌,便棄眾而走。」當陽之戰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可見劉備身邊時常有數十騎緊緊跟隨不離,趙雲「主騎」時所領的騎兵,大概就是這一支侍衛騎兵。
與趙雲的侍衛騎兵相比,關羽統率的則是野戰騎兵。《三國志·武帝紀》載,白馬之戰時,「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里,(顏)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顏)良。」顏良、文丑皆是袁紹的騎將,率領著騎兵部隊。張遼、關羽能夠向顏良的騎兵發起衝鋒(即「前登」),說明他們率領的也是騎兵。曹操手下善於統率騎兵的將才眾多,而關羽以降將身份能夠成為騎兵將領,說明他指揮騎兵作戰的能力出類拔萃,優於眾人,因此得到曹操的特別賞識。
曹操果然沒看錯人,關羽沒有辜負曹操的期望。《三國志·關羽傳》載,「(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這表明關羽不僅善於管理和指揮騎兵,而且其本人的騎術和馬上戰鬥能力也很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關羽殺顏良是刺死的,所以,他用的並不是民間傳說的青龍偃月刀,而是與公孫瓚類似的矛。
關羽和公孫瓚頗有淵源。關羽早年曾與劉備一起投奔公孫瓚,據《三國志·關羽傳》,關羽最早成為統兵將領,登上政治舞台,是在劉備任平原相的時候,「先主為平原相,以(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而劉備出任平原相,就是在投奔公孫瓚之後,因數有戰功而得到公孫瓚上表薦任的。
為什麼關羽在投奔公孫瓚之後就開始嶄露頭角呢?原因之一,就是關羽在公孫瓚手下學會了其獨特的以少勝多的突騎衝鋒戰法,進而以此本領成為劉備集團的骨幹成員。
關羽能夠騎馬穿過敵方大軍,用矛刺死顏良,很明顯用的就是這種以少勝多的突騎衝鋒戰法,而且他使用的武器是矛,這和公孫瓚率領數十騎兵用雙刃矛突破數百鮮卑騎兵包圍的輝煌一役何其相似!說不定,關羽刺死顏良所用的矛,就是公孫瓚親手傳授的雙刃矛!
關羽歸降曹操後之所以受到特別的賞識和重視,不外乎是曹操知道關羽掌握著公孫瓚傳授的獨門突騎戰術,而後來關羽回歸劉備,曹操並不刻意挽留,則是因為關羽已將公孫瓚的突騎戰術傳授給了張遼,此時關羽對曹操而言不再是「剛需」了。
怎麼知道關羽將突騎戰術傳授給了張遼呢?
第一,關羽和張遼是并州同鄉,私交密切,兩人日常聊天吹牛,相互教幾招獨門秘技,很正常。
第二,從斬顏良一戰來看,張遼和關羽共同率領騎兵衝鋒,說明張遼此時和關羽使用的是同一類型的騎兵戰術。
第三,後來曹操遠征烏桓時,「(張)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張遼為什麼這樣有把握打敗烏桓騎兵?就是因為公孫瓚專克烏桓騎兵的戰術已經通過關羽傳到了張遼手上,所以張遼自信穩操勝券。果然,公孫瓚的獨門秘技是剋死烏桓騎兵的天敵,張遼也像關羽一樣上演了一出於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戲碼,陣斬烏桓單于蹋頓。張遼斬蹋頓用的武器,大概也是雙刃矛吧!
第四,再後來,合肥之戰,孫權十萬大軍圍攻合肥,「(張)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從張遼「先登陷陣」、「沖壘入,至權麾下」來看,他用的就是突騎衝鋒的戰法,只有騎兵發動衝鋒才有可能在較短時間內突破敵軍的層層防線直取敵軍主將。張遼這種以少勝多的突騎戰法,仍然可以看到公孫瓚以數十騎突破鮮卑數百騎包圍的戰法的影子。不過,張遼是八百破十萬,戰績遠比公孫瓚更為耀眼。當然,公孫瓚面對的是精悍的鮮卑騎兵,而張遼面對的孫權大軍是以步兵為主,兩者難以直接比較。但張遼騎兵衝鋒用的已不是公孫瓚的矛,而是戟,這說明張遼並不拘泥於關羽傳授的公孫瓚式戰法,而是在其基礎上加以改進,已經自成一家了。
公孫瓚不僅是關羽的師父,而且也是張遼的間接傳藝之師呢!
說到這裡,有讀者會問,你把公孫瓚吹得這麼厲害,他為什麼會被袁紹打敗?那袁紹還不得牛上天了?
欲知答案如何,請看下集。
參考資料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0年版。
【西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0年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2000年版。
盧弼:《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2012年版。
方詩銘:《論三國人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王兆春:《中國軍事科技通史》,解放軍出版社2010年版。
李碩:《南北戰爭三百年:中國4-6世紀的軍事與政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指文烽火編委會:《戰場決勝者:冷兵器時代》,中國長安出版社2017年版。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此人曾活捉關羽,墓中出土一件文物轟動日本!
※水淹七軍,關羽一生最輝煌的戰績,真的是靠一場暴雨嗎?
※關羽有何資格被傳頌千古
※後人如何評價關羽的性格?
※文言志怪小說《暮客棧》之 關公借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