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誠法師|[苦樂人生]之四:如何對治現世貪著

各位同修、各位同學:

佛法可以分為有為法、無為法。有為法的特點是根據因緣生住滅,根據因緣來建立一切法,都是由因緣生。那麼因從哪裡來呢?這個因跟那個因又是相關的。我們常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下去的是瓜的種子,收穫的也是瓜;你種下去是西瓜的種子,結的果也是西瓜;種下去是冬瓜的種子,結果也是冬瓜;種下去是黃豆,收穫也是黃豆;種下去是綠豆,收穫也是綠豆。這個種子,它跟去年的種子,跟前年的種子,跟前幾年的種子……一直如此等流下去,種子的力量一直延續下去,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無始無終。有為法都是在這樣一個無始無終的時空狀態下相依共存的,沒有第一因,沒有最初的開始。

這個因要變成果,需要很多緣。一顆種子是一個因,需要泥土,需要水份,需要陽光,需要肥料,需要人工的培植、照顧等等,所有這一切都是外緣,因緣和合才能夠產生結果。

我們的心也是一樣,一直在等流下來,一直在延續下去,它不會無緣無故的。不會忽然間我們就會有一個什麼念頭,忽然間我們會有一個什麼奇思怪想,這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都是有因果循環的道理的,只是我們了解不到,體會不出來,感受不到。緣起法,外在的事物是緣起法,我們內心世界也是緣起法。

佛陀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我們看到佛,不僅僅是看到他的形象,看到他的外表,(更)要見到佛的法,佛的道理——佛要告訴我們什麼,佛希望我們做什麼,我們能不能做得到,我們做得怎麼樣,做得好不好。那根據什麼原則去做呢?根據什麼標準去做呢?就是要根據緣起的道理,根據因果的法則。

緣起的道理就是正見。一切有為法,生、住、滅的過程,所存在的種種現象,我們了解清楚了,我們能夠把握得住,我們不迷茫、不迷惑,就名為「世間清凈正見」。這種法由因緣而產生,它的安立也是根據因緣的和合來安立,都是沒有自性的,沒有它的本性的。諸法因緣和合而有的現象沒有其體性,我們了解到了,我們通達了,這種正見就叫做「出世間清凈正見」。

緣起因果的道理——世間清凈正見;通達它無自性,就是更高一層了。所謂無自性,就是觀照它是空性。我們觀察它是空性的時候,不是從道理方面去說明它是空的,也不是從理論方面去建立它是空性,而是從內心裡頭,自己真正覺悟到、覺察到它的無常,覺察到它的不實在,覺察到緣起的如幻如化,不真實,我們內心裏面真正把握得住,認可了這樣的一些道理。

我們的很多痛苦、很多問題,就是把世間上這些緣起因果所表現出來的現象當真,當真理,當真實,當成我們生活的目標,生命追求的對象。那麼這就同佛法的本質,同佛法的要求,還有很遠很遠的距離。

世間上面,我們對一個境界的認識,都是要靠根、境、識——六根、六境、六識,根境識三種和合,就產生觸,觸的作用,「觸境生心」。我們看到一個什麼境界,聽到一個什麼境界,一個什麼聲音,然後內心裏面就會產生作意。所謂作意,就是去留心、去注意,留心注意以後,它才能進一步去領納。領納了,我們內心裡邊就會有那種行相產生。所以觸產生作意,作意產生感受,感受就是領納,領納產生想,想就是取相,內心裡邊就有那個法的行相,那個境界的相,相產生以後就造作,造作就是對我們內心裡邊的那種行相進行分析、歸納、判斷,然後自己下一步決定要怎麼做,通過身語去造作。也就是說,觸、作意、受、想、思,這樣一個系列下來,首先跟觸有關係。

比如我們在佛堂裡邊,聽經、聽課、誦經、拜佛,我們所接觸到的環境,就是一個清凈、如法、和合的環境,這樣的話,我們內心的作意,我們內心的感受,以及我們內心種種的行相,都是比較好的,比較清凈的,比較如理的。反過來,我們在社會上一個非常嘈雜的境界當中,十分混亂的境界當中,污濁不堪的境界當中,我們所接觸到的境界,都是不理想、不美妙,對身心極其不利的境界,這樣的話,我們的作意,我們的感受,我們內心裏面所接觸到的那些境界,也會很不好。

所以,對於修學佛法來講,環境就極其重要。修道環境的創造、培養、成就,能夠利益很多很多人。有了這種氛圍之後,一個人要修道、要學習,要來體驗生活,他是靠整個環境、氛圍的熏陶,因為我們這種氛圍非常好,道風非常濃厚、純正、清凈。

那這些力量從哪裡來呢?一方面我們大家的發心、用功、護持、帶動;那我們為什麼能夠發起這種心呢?原因是依教奉行。依什麼教呢?依善知識的言教。善知識的言教,又根據什麼來呢?根據佛法,根據祖師大德的修行經驗。那我們的所作所為就是有標準的,就是有根據的、有來源的。因為我們有這樣的法理的根據,有佛法的體會,有實際身、語、意三業的造作,我們同佛法就相應,同佛的境界就相應,就不會在很瑣碎的、很細微的、很沒有價值的事情上、枝節上,去計較、去分析,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常常說,這一生當中,我們哪一些時間在跟哪一些人相處?幾十年下來,可以從時間上面去分析。同自己相處的人,自己是不是很喜歡、很愛好、很渴求?或者說我們相處的周圍的這些人可有可無,甚至不是那麼喜歡;乃至在我們整個生命的歷程當中,就沒有幾位讓自己覺得可以一直相處的人?世間上的這些朋友也是很有限的,世間上的朋友所追逐的目標、生活的方式都是五欲的,五欲的生活。

作為我們佛教徒來講,什麼樣的師友,對自己學習佛法的幫助、成就,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問題。常常自己學不下去,用功不能上路,並且常常退失、退墮,不知道自己學對了還是學錯了……許許多多的問題,就是因為在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存在問題不能及時同別人探討,及時向別人請教,也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指導,更沒有機會和能力去分享同行善友學修佛法的心得和經驗。當然時間長了、久了,我們的問題就越積越多,我們內心的癥結就越來越堅固,無明煩惱越來越深重,越來越認不清修學佛法的路。

修學佛法本來是要在心地上面做功夫,向我們自己內心裏面尋找問題。世間上的知識、學問,是從外面看問題。我們學佛法以後,如果依然向外看問題,向外去認識,就非常容易把這些問題說成是外在存在的,不容易把它當成是我們內心的問題。你把它當成是外在的一個問題,猶如一個人來剝筍,一片一片地往內剝、剝一個筍也好,剝兩個筍也好;今年剝筍也好,明年剝筍也好;剝到最後一片的時候,發現筍裡頭空無一物。也就是我們如果往外看問題,就是從外表來處理問題,就猶如我們剝筍一樣,從外表來解決問題,那麼一直往裡頭解決,解決到最後,發現沒有什麼問題。那個時候不等於我們就會悟到很多的道理,而恰恰等到那個時候,我們內心已經變成非常無奈,變成非常遲鈍、非常麻木、非常混亂,甚至內心裡邊已經很嚴重地受傷,沒有生機、沒有活力,內心不能緣善法。

好多學佛法的人,時間久了,不僅僅不願意、不喜歡同不學佛法的人相處,也不喜歡同學佛法的人相處。他覺得,你學的法門跟我法門不一樣,你學得那麼差,比不上我,不願意跟你相處;或者說,我自己學得這麼差,學得這麼不好,跟你在一起會覺得很不好意思,也不願意跟你相處。就是學好學不好,高低都不喜歡同別人相處。這就是我們知見上面的問題。學大乘佛法,慈悲心,就是要培養我們面對所有人、所有事的一種能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恆常無間饒益有情,一切時處普攝護,攝受眾生、護持眾生。讓我們的內心越來越寬廣,越來越廣大,越來越有智慧和力量。而不是學了佛法以後,把我們內心裹得越來越緊,綳得越來越緊,思想認識越來越機械、越來越單調,那都是在用心的過程當中有問題,在修行的過程中存在障礙。

所以我們學修佛法,就要直接從內心著手,根據佛法的路子、根據道次第來行持,不能落入到世間的心智模式陷阱當中去。世間的心智模式不能用到佛法里來,不能用到修行這方面來,不能跟修行的次第混為一談,修行的次第必須根據佛法來。

世間的一種心理模式,是世間養成的習慣性。世間的習慣性又是從什麼地方來呢?是根據世間人種種學習、生活、工作、行為總結出來的這樣一套思考、思維、講說的模式。這種模式在世間上來講是成立的,是有它的價值的,也可以說也是緣起法,是俗諦的內容。但是這些東西也是空,它不是真諦的部分,它不能讓我們內心能夠真正得到提升,無明煩惱得到破除。靠這種的方式、方法是做不到的,反而讓我們的心又進入到另外一個誤區當中去,進入到一個更加堅固的誤區當中去。

也就是說,本來我們內心的煩惱無明狀態時起時落——沒有規則、沒有規範,你有一套模式以後,那些亂七八的煩惱全部組合在一起,成了規範,成了一套模式,我們的心就進入到那樣一套模式當中去了。時間久了,佛法的一些名詞、概念、術語,經論的文字,也有可能會變成自己世間心智模式的組成部分,這個是非常有可能的,並且常常也會看得到、聽得到、感受得到。

如果我們真正符合佛法的原則、佛法的精神,根據佛法的教授去實踐,用心去落實,那麼這個人的行為跟所有的人絕對都是能夠相融的,融合、圓融,相即不離。差別諸法在法性上面是平等的,在緣起上面有區別,在法性上、在空性上,是平等的。佛菩薩通達緣起,佛菩薩證悟到空性,所以對不同根基的眾生,他都知道如何去適應。我們學佛法,就是要逐步向這樣高的境界、深的境界去努力、去用心、去用功。我們學得越來越好,成績越來越大,自然而然我們的緣起就會越來越廣闊,同人家打交道、相處、合作,就會越來越容易和合。不能和合,和不來,內心當中有距離,疏遠、隔膜、猜忌、憤怒、嗔恨、嫉妒等等,諸如此類,都是自己生出來的,自己心裡生出來的,都是自己內心的煩惱、無明狀態。

我們對佛法了解一點,了解一個法類,就要照著這一點去實踐,照著這一點去努力,照著這一點去用功落實,就要拿來修行用,同自己生命相結合。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為了聽兩句佛法,不惜生命。為什麼為了得到兩句佛法不惜生命呢?佛法比生命更重要。當然有人說,我們沒有生命,怎麼會有佛法呢?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佛法的話,我們生命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是不是?

但是我們學佛法的人,依然常常會關心、會挂念,會擔憂說,我們這樣學佛法,去打工、賺錢、上班的時間少了,機會少了,身上沒有錢,如果生病的時候怎麼辦呢?沒有錢看病。生病的時候沒人來照顧自己,最後老的時候沒人來幫助自己,沒有人給我助念,死的時候沒有人處理後事,沒有人來幫火化等等,總之就有很多很多莫名其妙的擔憂,老、病、死,種種的問題,非常地挂念。

實際上,這些問題都是對現世利樂的貪戀,不等於說你不學佛法,這些問題就解決好了。不學佛法的人,未必生病的時候,人家就很好來照顧你;老的時候,很多人幫忙你;臨終的時候,很多人來關懷你,不可能的。當然也有,但是沒有的居多。學佛法的人,同參道友很多,(比如)在龍泉寺,大家來當義工、來學佛法,這麼多信徒,你生一個病大家都知道了,他就給你拿葯;你住院的時候,他要照顧你;你沒有錢的時候,人家還要幫助你;你要老了,自然而然人家也會關心你,肯定不會有問題了。你出了些什麼事情,大家都會來幫忙,不僅居士們、義工們會幫忙,法師們也會幫忙。不會因為我們學佛法,我們老病死問題就不會得到解決了,沒人去處理了。所以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的擔心。

你心裡有這些擔心、掛礙的話,就很難把所有身心用在佛法上面去。也就是,這些方面還是世間心,還是對現世的貪著,對現世利益的一種執著,所以我們慢慢要把它去掉。佛法是講業果,你只要照著佛法去實踐、去落實,我們有很多善業,有很多福業,自然而然會感得很多好的果報,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我們有時候,來學佛法的時候、當義工的時候,個別人家裡的父母、兄弟姐妹、親朋好友不理解,「好好的一個人,年紀輕輕,還去學什麼佛法?你不要去學,不要到寺院裡邊去。」有候我們自己覺得,父母、朋友這樣關心自己,又對自己這樣好,又這樣百般阻撓。這個時候就是考驗自己的信心是不是堅定,會不會動搖,對現實生活當中的種種的境界會不會貪戀,對學佛法會不會感到後悔。這些就是檢驗我們的善根、我們的福德因緣、我們的智慧的時候,而不是一種障礙。表面上來看,這些是一種障礙,這些障礙你超越了,我們內心就越來越沉著,就越來越有力量,同佛法的距離就越來越近。

自己的父母、朋友對我們的勸導,對我們的一些建議,他們也是出自於好心,但對佛法不了解,覺得在廟裡邊,天天就是念經,生活也很簡單,早上又要很早就起床等等,他不知道宗教信仰的一種意義,生命深層次的一些內容,他不了解。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說,人家這麼關心我們、勸導我們,我們要跟他過不去,或者說我們要不理他,要對他怎麼樣,甚至說要跟他去對立等等,這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就是要以一種平常心去對待。

來到寺廟裡邊,家裡有事情還可以回去看;他要看你也可以來到廟裡邊看,這是非常方便的。雖然在北京,城裡要到這裡來也很容易,外地到這裡也很容易,坐火車,坐飛機,當天就能夠到。你如果要跑到外國去,那就不那麼容易了,是不是?你跑到非洲去,跑到俄羅斯去,跑到美國去,跑到國外去,(就不容易見面了。)所以我覺得,在廟裡出家也好,當義工也好,總是比出國要好了。出家比出國要好,出家可以看到,出國跑到外國去,不容易看到;出家還是為我們國家做事情,到外國都為外國人做事情,為別的國家幹活,是不是?很多都是人的一種觀念,總覺得出國很好,出家不好,我覺得出家比出國更好。都是人的一種觀念、認識問題,真的是這麼一回事。

佛教裡面也需要很多人去做事,承擔如來的家業。從我們國家、社會的角度來講,它也是社會的一個事業,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需要很多有能力的人、有學問的人、有責任心的人去承擔,這本身就是社會的一部分,它不是獨立的,不是孤立的,緣起就是相依共存,更何況我們國家的宗教政策也是允許和保護的。只是我們自己有沒有真正那種宗教的信仰,有沒有真正的那種虔誠、恭敬,有沒有真正的一種堅定的信念、宗教的情操、宗教的熱忱,這是很重要的。

學佛法,是不是真正很認真去實踐、去落實,如果我們真正很認真去實踐和落實,我們對世間上種種的名譽地位,世間上所有的種種稱譏苦樂、利衰毀譽,種種的厭惡等等,甚至人家對我們的批評,我們都會不在話下的。就是別人對我們的誤解,別人對我們的批評,別人對我們的障礙,我們都能一道一道去解答,慢慢慢慢去跨越。這些就是我們的業障,學佛修道的障礙。因為有些人對佛法不了解,對宗教不了解,就產生了障礙,他的障礙也會變成我們的障礙,因為緣起的法就是相即不離的:你內心的問題,也會變成我的問題;我的問題解決了,你的問題自然而然就不成問題,因為你的問題不會影響到我。

所以,我們學佛法就要有這種非常堅定的信念,不然的話,大家都會搞得很痛苦。障礙你的人會很痛苦,他看看你還不是很堅定,還有希望,他下次再來勸你,過一段時間再來勸你。如果我們自己很堅定,他一看,沒什麼希望了,下次不來了。這樣的話,他也回心轉意,也開始學佛,那這樣子就很好了。所以我們自己信心很堅定的時候,很多業力都能夠改變,很多想法也能夠得到改變。因為長期以來,人們對佛教、對宗教有很多偏見,有很多誤解,這些方面就需要靠我們去解決。

我們在修行的意樂方面要非常堅固,要拋棄對現世中種種生活的貪戀、經營。你去經營現世生活當中的種種事情,如果沒有佛法的原則、佛法的精神,也是在造業,這種業比你對現世生活當中的種種享受更厲害,因為你造作出來的這種事業會影響更多人一起輪迴。如果我們沒有去造那種業,可能還不會導致那麼多人去輪迴,那麼多人痛苦,因為我們的造作,反過來會導致更多人輪迴。所以這就是我們的一種用心的問題。

反過來說,我們學法的意樂非常堅固的話,我們的行為、我們的生活,就同佛法結合起來,我們生活就會越來越充實,我們的工作就會越來越有力量,我們所做的事情就越來越有意義,這樣佛法就真正走入到我們的生命當中。

如果不是這樣,我們雖然在學習佛法,實際上佛法沒有進入到我們生命的狀態,我們又常常容易以佛法的一些名詞去對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同時也以佛法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如何生活、如何工作,這樣的話,會變成自己很痛苦,別人也很痛苦,甚至也會給佛教蒙上很多罵名。這個都是我們學佛法學不好的一個體現。

你如果真正學好,學得比較深入,自然而然這些問題不會存在了。即便發生,過一段時間,它慢慢就消解了。法就是要來對治這些煩惱,對治這些障礙,對治自己的煩惱,對治別人的煩惱。有問題的發生,有障礙的發生,就是煩惱起現行,煩惱在發生作用。我們需要靠佛法,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所以我們在學佛法的時候,不需要去擔心現世生活當中種種無意義的事情。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有六萬次能夠當轉輪聖王的這種福報,施捨給佛陀的弟子們。六萬次當轉輪聖王的福報,這個福報有多大!大家來到這個寺廟裡,我們都是得到佛菩薩的功德,也就是因為佛菩薩的功德,能夠召喚我們這些人來到寺院里,這都是佛陀當時在因地發心所成就的。來再多的人,來更多的人,它也會有(福報)能夠維持的,大家也能夠相安無事,也是會有東西吃的,也是會有地方住的,只要靠我們的發心。我們如果去發心,這個果報都是會出現的。

這些果報的出現,不是因為我們創造出來的,我們發心努力只是一個緣分,我們這個緣分加進去,佛法興盛的種種的因緣就現前、就現起。這個緣、那個緣,眾緣和合,佛法就興盛,不是靠哪一個因、一個緣就夠的,要靠很多很多的緣分集聚起來,佛法才能夠興盛。

也不是說,我們這些因緣,我們這些人湊在一起就有佛法,也不是這麼一回事。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俱樂部非常多,各種各樣的會議、活動、運動會等等,都有很多活動、很多人群。那些人群當中,不學佛法的人,佛法沒有來源,所有的人都是不知道的,甚至沒有聽說過,更不會曉得佛法有什麼好,對自己的生命有什麼幫助。我們來到寺廟裡,來到三寶地,大家用功學佛法、修行、辦道,就能夠很深切感受到佛法的一種力量跟作用。為什麼這樣呢?就是跟過去的這些佛菩薩、祖師大德們的發心有關係。

我們根據佛言祖語來實踐,所以我們的心就跟佛菩薩的心相應,跟佛菩薩的心相近。你說,我們的心怎麼能夠跟佛菩薩的心相即不離呢?

不僅佛法如此,世間法也是一樣的。比如你會說話、你會讀書、你會認識字,你打開一本書,知道這個字怎麼念,這個是什麼意思,你怎麼知道這個字怎麼讀呢?老師教你的。你說我查字典,查字典也是老師告訴你的,他說這個寫在字典上面,這個什麼音,這個什麼意思,也是老師(教的)。這個老師也有老師,老師前面還有老師,一直到哪裡?一直到創造文字的人,一直到創造紙張的人,一直到發明創造印刷業的人,編書的人,都是有關係的,都是一直這樣傳承下來。裡面缺了一個環節,我們就不會識字,我們就看不到,我們更不知道怎麼發音,不會知道它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我們能夠認識這一篇字的意義,同時就包括了很多過去古人的經驗,包括現在老師對我們的教導,包括我們自己的發心跟用心,已經包括進去了。同時,我們看了這篇文章,看了這一頁字以後,我們有收穫,有心得,得到啟發,這種作用還會影響到自己的行為,影響到我們的工作。我們還會分享給別人聽,還會影響到今後生命的歷程,就跟未來又聯繫在一起了。

就是,世間法本來也都是過去、現在、未來有聯繫的,佛法更是有聯繫的。所謂有聯繫,就是有傳承;有聯繫,就有加持;有聯繫,就有感應。只是我們的心太粗了、太現實了、太簡單了,體會不出來,感受不到這種種加持的力量、種種感應的力量,同佛菩薩有聯繫的一些因緣,自己覺察不出來。這些都是我們很嚴重的問題。

其次,我們學佛法,不是要讓我們的後世過得更好,也不是讓我們後世不要墮地獄,後世生天,後世當一個很有出息的人、當一個社會上很有地位的人……不是這回事。我們學佛法,不僅僅要捨棄對現世的貪著,同時也要捨棄對後世的貪著。貪著對後世的生活利樂,這種動機和意樂也是不對的。

我們希望現世在佛法方面能夠用得上功、走得上路,有作為、有成就,更希望我們這種力量,我們這種習氣——修行的習氣、學法的習氣能夠持續等流下去,讓後一生,能夠一出生就知道學佛法,就很容易上路,用得上功,對法的領納程度越來越純正、越來越濃厚,體會越來越深刻。所以對業果的相信,不僅僅是現世的,後世也是如此。

我們學佛法是為了要成佛,成佛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去努力、發心、用功。這樣的話,我們就要把長期以來在自己思想當中累積下來的那些錯誤的思想——對現世和後世的一些生活上面的貪著,把它去掉,把它去得乾乾淨淨,佛法才有辦法一步一步學得好。

下士道談業果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對治現世的貪著,中士道就是要對治後世的貪著。這個在三士道里都有非常清楚的交待。也就是,我們在用功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對治貪著,這個是重點,重點的問題。如果在這些很重點的業果方面沒有思維抉擇清楚,業會決定的,業會增長廣大的,業所作不亡——業作了以後不會失去,它就決定了你一切。我們對業果要深信不疑。

如果我們沒有對現世、後世貪著心的對治,你怎麼能夠入道呢?我們所有學的這個道,都是跟道次第不相干的。我們何時真正認真去思考:我們怎麼樣去對治現世、後世利樂的貪著?我們對現世貪著的是什麼?對後世貪著的是什麼?它的表現在哪裡?我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貪著?我們為什麼要那麼去追求、要那麼去努力拚命?這就是佛法不共的地方,佛法根本的精神之所在。

我們剛才說的是貪著,而不是去否定世間的存在。世間也是存在,這些存在是世間緣起,因果輪迴的現象。我們要超越,不要在這樣的一種輪迴的規律當中受苦,就需要靠佛法。也就是,在世間法的基礎上,我們要去超越。超越就是從心上去超越。我們心上超越不了,就是因為有煩惱,有問題,需要佛法去對治。佛法對治很不容易,不知道怎麼對治。對治的方式、對治的途徑、對治的辦法,就是整個用法的過程,就是納法成業的過程。

我們佛法學得怎麼樣,好不好,就是看對現世後世的(是不是)貪著,與師友的緣份是深是淺,對佛法的信心,對佛法、三寶的恭敬心,對自己未來生命方向的把握和肯定,這些都是非常實在的,不需要去問(別)人的,是問自己的。自己覺得哪個答案對,就是你的成績了。自己覺得「我還不知道」,那就有問題;自己覺得「我對世間上的那些還非常在意」,就說明我們還沒有入道。

以此同大家共勉,阿彌陀佛!

(本文為2007年2月20日學誠法師在北京龍泉寺春節法會上的開示,由義工根據錄音整理,略有刪改。)

【責任編輯:鄭琰】

標籤:緣起 作意 修道環境 超越

  • 讚歎

    17
  • 隨喜

    14
  • 推薦閱讀:

    人生的實踐,只在於自律和他律
    凈空法師開示:學佛是人生最高享受
    西西弗的悲劇和微笑
    忍耐的意義在哪裡?
    人生感悟,寫的真好!

    TAG:人生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