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憲政」的綜述
「憲政」一詞自2012年底一系列事件的醞釀終成熱詞,學界、媒體、關心中國改革事業的人士乃至很多政府官員都在討論關注這一熱點,那麼究竟何為憲政?這一發源於西方世界並已成為常態化的概念在中國經歷了什麼?它為什麼近來突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人們口中的「憲政夢」究竟在夢些什麼?在此,編者搜集整理了相關資料,儘可能地對這幾個問題進行說明闡釋。
憲政的概念 | 憲政既是一個法學概念,又是一個政治學理論。從法學視角看,憲政是指用憲法這一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已經取得的民主事實確認下來,用法治的精神發展和完善這種民主事實,以此保障公民權利。[詳細]【憲法與憲政】憲法與憲政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憲法與憲政互為基礎和前提,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兩者是辯證統一的。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法律體系的核心,憲政是憲法規範與憲法實施的政治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憲政指導憲法制定和修改,憲法是憲政理念的表現形式;憲政是憲法的生命,離開憲政的憲法就是一紙空文,憲法頒布實施之後,通過修改憲法文本適應憲政理論的新發展和新情況。所以,憲法是靜態意義的法律文本,憲政是動態性質的實踐過程。作為一種政治理念,憲政其實是一個制度體系、結構系統。它是由憲法所確認和規定的民主政治法治化的整個過程,所以它要求國家依據體現民主法治精神的憲法進行活動,充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權利和自由,科學規範國家權力的運作,充分貫徹憲法精神。[詳細]
西方國家的憲政歷程西方成文憲法的歷史並不長,是從美國憲法開始的,至今不過兩百多年的歷史。但是,憲政的學說以及實踐歷史卻是源遠流長,早在古希臘的雅典時代,如何建立一種既富於績效,又符合正義的政府,就是賢哲熱心討論、政客樂於嘗試的大課題。至近代,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啟蒙思想家,如英國的洛克、法國的盧梭和孟德斯鳩等人所提出的社會契約論、天賦人權論、分權與制衡論、人民主權論等思想理論和主張,為資產階級革命作輿論準備,尤其是他們的社會契約論和分權與制衡論奠定了近代憲法的思想基礎。[詳細]近代意義的憲法,是西方國家的資產階級和工人、農民一起同封建專制制度長期鬥爭並戰勝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結果。歐洲封建社會末期產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要求衝破封建等級制度、行會制度和封建特權的束縛,使勞動者擺脫人身依附關係,可以自由出賣勞動力,通過自由競爭以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反映在政治上,便必然引起資產階級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的革命鬥爭,即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後,為保障資本主義經濟鞏固和發展,並建立資產階級政治制度,便需要制定憲法,以維護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統治地位。[詳細]
清末民初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性文件《欽定憲法大綱》中國傳統政治法律文化中只有王政素無憲政,直到清末「西法東漸」時這一傳統才被逐漸打破。尤其是甲午戰爭的慘敗,使清朝政府意識到自身的困境,同時也很好奇日本何以經過維新之後變得強大起來,清朝政府貌似看到了憲政和富強之間的關係,於是便抱著以實現富強為目的的想法,嘗試接受憲政這一手段。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產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以憲政為目標,1912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其代表性成果,《臨時約法》首次規定中國的主權是屬於國民全體,而不再是屬於皇帝或者由皇帝和人民共享。在這個階段,中國大膽的借鑒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憲政」一詞不僅迅速成為知識界的共識,成為所有政治勢力的旗幟,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種社會時尚。憲政被無限期擱置1928年10月3日國民黨中央常務會議議決《訓政綱領》,這個綱領建立了國民黨一黨獨裁、以黨代政的制度,憲政被擱置。國民黨雖然承諾於1935年「還政於民」行憲政,但這個承諾一再落空。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憲政目標被無限期擱置。
欽定憲法大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新中國成立前後1940年的《新民主主義論》與1949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八年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成了憲政的主要推動力量,它提出了「新民主主義憲政」的口號。1940年,根據地延安曾經成立了「憲政促進會」,在「憲政促進會」成立大會上,毛澤東親自出席並作了關於憲政的重要演講,這就是著名的《新民主主義論》。1945年抗戰勝利以後,具備了行憲政的社會條件,共產黨與一些民主黨派聯手共同追求憲政,中國再現憲政熱潮,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於1949年9月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新中國成立後至改革開放前的三部憲法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第一屆、第四屆和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分別於1954年9月、1975年1月和1978年3月先後制定、頒布了三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改革開放之後實施至今的八二憲法1980年下半年,我國開始對憲法進行大規模、全局性的修訂。經過兩年多的討論、修改,並經過全民討論,1982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部憲法在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正式通過並頒布。八二憲法的修正和完善為了適應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變化,從1988年開始,憲法的修正首次使用了修正案的方式,而不是重新立法,全國人大分別於1988年4月、1993年3月、1999年3月、2004年3月對這部憲法逐步進行了修改和完善。
問題與探討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隨著改革的深入,一些問題也伴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而逐漸浮現出來。比如區域發展不均衡、貧富差距擴大、腐敗現象頻現、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等,這些問題都要求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發展思路,我國社會又一次進入「轉型期」。面對「轉型期」中出現的問題,人們紛紛做出思考並給出了不同的方法和路徑,憲政作為既在世界範圍廣泛存在,又在中國擁有百年嘗試歷史的一種方式,不可避免地再次出現在各種討論中。在此輪討論中,出現了一些脫離實際的論點和討論,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討論確實在社會中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尤其是在伴隨著市場經濟而發展起來的中產階層群體中,這些探討顯得更為活躍。中產階層的壯大對於一個社會的穩定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橄欖型」社會結構的穩定性和有效性已經被眾多研究和實踐證明,那麼如何培育和引導這一群體,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詳細]
十八大報告與中央精神十八大報告在論及政治體制改革時鄭重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更加註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更加註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八二憲法30周年會上的講話就顯得更為意義深遠。習近平強調,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於實施。我們要堅持不懈抓好憲法實施工作,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改革的方向。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八二憲法歷經4度修改。從「允許土地流轉」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入憲」,從「依法治國」到「人權入憲」,每一次修改都及時地總結了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為中國下一階段的發展指明方向、開闢道路。此次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八二憲法30周年上的講話,提出了「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堅持黨的領導,注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等觀點,這些鮮明而又深刻的觀點,為眾說紛紜的憲政大討論指明了方向,也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給出了方向。[詳細]【相關事件】在十八大釋放出的政治體制改革信號下,以及各界人士對習近平總書記紀念八二憲法講話熱烈討論的氛圍中,一些媒體如《南方周末》、《炎黃春秋》等,在別有用心的勢力的鼓動下,紛紛提出憲政議題或在主要版面刊發相關文章,圍繞著這些言論而發生的事情,逐漸演變成一場引起輿論熱潮的公共事件。網路上那些用心險惡的言論,在攻擊我國黨管媒體的體制機制的同時,大肆兜售宣揚所謂的西方普世價值。這場網路上沸沸揚揚的討論,確實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認識並關注憲政,但遺憾的是,這些原本並不那麼關注政治的人們從這場事件中開始了解的「憲政」,很大程度上,並不是正確路線方針中的憲政。
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與憲政價值的「兼容性」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是社會主義憲法發展的內在要求,現在應該理直氣壯地用「社會主義憲政」的理念來凝聚共識、凝聚民心,這樣既有利於維護國家價值的共識和國家統一,也有利於在複雜多樣的國際背景下堅持執政黨的合法性,有利於把中國共產黨依憲治國的理念推上新的發展階段。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已經為中國的憲政發展指明了方向,只要沿著這個正確方向,憲政夢也並非不切實際的白日夢。
制度層面 | 制度層面的核心問題是實現憲法地位與黨的地位的有機統一。憲政不是不可以提,只是在提的時候應當考慮中國國情,在落實憲法權威性方面的具體技術操作層面的研究已經有很多相關文獻,但最核心的問題應是怎麼調節憲法的權威性與黨的絕對領導地位之間的矛盾,只有從合法性上將二者有機統一起來,中國的憲政才能真正推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憲政國家、實現高度的政治文明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是始終不能動搖的一項基本原則,但黨本身也要置於憲政程序之中。黨的領導法治化,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憲政建設的決定力量。無視中國共產黨的存在,不懂得中國共產黨的作用,就是不了解中國最基本的國情,不懂得中國最需要的政治現實,也就不可能找到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民主政治的正確途徑。因此,中國的政治發展不存在要不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問題,問題在於黨的領導的方式和執政理念。在制度層面,還有關於改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違憲審查制度的建議和探討,這些思想也都十分具有價值。[詳細]
實踐層面 | 實踐層面的關鍵問題是憲法的落實和實施。「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於實施」,憲政實踐就是在政治領域和政治過程中實施憲法,是一個「有憲可依,有憲必依,行憲必嚴,違憲必究」的問題。[詳細]首先,實現從「人治」向「法治」轉變,建設制度化、法律化的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一個基本方向。其次,形成穩定、和諧的憲政秩序,審慎而正確地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從中國政治發展來看,促進民主、擴大參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新階段發展的主要方向,「有序的政治參與」是黨和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一個基本思路。再次,強化對「權力」的規範和制衡。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是黨和國家改革政治體制、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主題。最後,踐行憲政和保障人權。近些年的實踐表明,人權保障在我國新階段憲政建設中的地位將更加突出,標誌著中國社會主義憲政實踐的法治化的提升和人權保障的希望。
意識層面 | 意識層面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引導和培育憲政文化。在憲政理念上,要走出「憲政是西方專利」的誤區,憲政是人類政治文明由低級向高級演進中的共同成果,是政治文明的高級形態。中國社會主義憲政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儘快加強社會主義憲政理論的建設,培育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憲政文化。憲政意識不僅是對憲政實踐的經驗總結和反映,同時它對推進憲政建設具有重大的作用。沒有與現行憲政體系和憲政實踐活動相適應的憲政意識為其提供深層次的穩定支持,法治將會變成空洞的口號。能否正確有效地培育和引導憲政意識,從根本上關係著社會主義憲政目標的實現與否。[詳細]
通過梳理可以發現,「憲政」的熱,是有其歷史淵源和大時代背景的,自1908年清朝政府頒布首部憲法條文至今,中國的憲政之路已磕磕絆絆走過了100多年,其間經歷了理想主義的沸騰、失敗現實的打擊,至今日終於可以以一種客觀、平和、理智的態度重新審視憲政,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推薦閱讀:
※關於母愛的詩句,歌頌母愛的詩句
※海濤法師《關於出家的問答》
※小哥寫出古文,自稱夢中神授,關於先天八卦的許多書錯了(六)
※河洛派紫微斗數——關於化忌的界說
※關於風水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