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佛學常見辭彙 【 十一畫 】 陳義孝居士編 竺摩法師鑒定

11佛學常見辭彙 【 十一畫 】 陳義孝居士編 竺摩法師鑒定【假】 1.借的意思,諸法無實體,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五蘊而有眾生是。2.虛妄不實之義,諸法因緣和合而有,幻生幻滅,虛妄而無實體。【假色】 無表色的別名。在色法之中,有些東西雖屬色法,但是沒有形質,叫做假色。【假有】 虛假的有,指因緣和合而有的一切事物,因這些由因緣假合而有的一切事物,雖然如鏡中之花和水中之月一樣的無有實體,但是不能說它是無,而是屬於假有。【假我】 指五蘊假合而有之我。凡夫把這種假我誤認為實我,只有悟了道的聖者才能徹底的明白這個我乃是因緣所生的假我。【假法】 指因緣假和合而有的一切事物。【假諦】 天台三諦之一。見三諦條。【假觀】 天台三觀之一。見三觀條。【假名】 1.虛假的名字。諸法本來無名,是人給它假設了一個名字,這個名字既虛假不實,而且不合實體,好像一個貧*的人取了一個富貴的名字一樣。2.假名而有的意思。見假名有條。【假名有】 三有之一,即假立了名字之後才有的意思,如色受想行識五蘊因緣和合假名為我,這個我其實是色受想行識,沒有我的自體,而是假立了名字之後才有我。【假名世間】 三世間之一,又名眾生世間,或有情世間,因有情這名稱是在五蘊法上假立的名字,沒有有情的實體。【假合】 眾緣假和合。因為因緣和合而有的一切事物,有合的時候,就有散的時候,所以說它是假和合。【假合之身】 眾緣假和合而有之身。【假和合】 因緣假和合。世間一切事物的存在,都非實有,只是因緣假和合而已。【偈】 偈他的簡稱,華譯為頌,即一種略似於詩的有韻文辭,通常以四句為一偈。【偈他】 見偈條。【偏小】 佛成道之後的十二年間所說的阿含經,大乘貶之為偏小,因為所說的道理偏向於空,法門比較狹小。【偏空】 偏重於空,指小乘所說的空理。【偏真】 又名單空,即小乘偏向於空的真理。【偏執】 偏重於一邊的執著。【偏圓】 偏與圓。偏是偏向於一邊;圓是圓融而無礙。【偏袒】 1.袒露一臂。2.出家人穿袈裟,通常偏露一邊,如金剛經所說的偏袒右肩是。【停心】 即五停心觀。【偷盜】 十惡業之一,即不與而取。【兜率】 華譯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謂於五欲境,知止滿足,為欲界六天中之第四天名,分內外二院,內院為彌勒菩薩的凈土,外院為天人享樂的地方。【兜率天】 欲界第四層天之名,此天一晝夜,人間四百年,天壽四千歲,合人間五億七千六百萬年。有內外二院,外院為天人所居,內院為補處菩薩的住處,補處菩薩常由此天下生而成佛,今為彌勒菩薩的凈土。【參禪】 參話頭,如參念佛是誰是。【唯神】 外教稱上帝為神,謂一切皆由神所主宰。【唯物】 唯物論為哲學上本體論的一派,與唯心論相反,認自然的本質,屬於物質及其運用,精神現象不外物質的作用。【唯心】 又名唯識,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識變現出來的。【唯心凈土】 一切凈土都是由清凈的心識變現出來的。【唯心法界】 謂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由自己的心造成的。【唯識】 又名唯心,謂世間諸法,唯心識所現,因一切法皆不離心識,故名唯識。【唯識宗】 依唯識論,明萬法唯識之理,故名唯識宗,因此宗乃究明萬法性相之宗,故又名法相宗。【唯識觀】 唯識三性觀的簡稱,三性者,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唯識所變】 宇宙一切萬有都是由阿賴耶識所變現。【唯識無境】 謂唯有心識,心識之外無一切物質現象,即今所謂之唯心論。【唯境無識】 謂唯有一切物質現象,物質現象之外無心識的作用,即今所謂之唯物論。【唯願無行】 只有大願而沒有實行。有願有行,才能修得道果,若是只有願而無行,是不能證得道果的。【國土】 一切有情的住處,有凈土和穢土的分別。【國土身】 華嚴經所說十身之一。毗盧舍那如來應眾生之機緣而現草木國土,故草木國土即舍那之身。【國土世間】 三世間之一。國土是眾生所依所住的境界,既然有能依的身,當然就有所依的國土,而十界之所依,各各差別,是名國土世間。【國王恩】 四恩之一。見四恩條。【執】 執著而不舍的意思。【執持】 堅持不變。【執見】 堅持自己荒謬的見解。【執著】 堅持或固執的意思。【婆羅門】 婆羅賀摩拏的簡稱,為印度四姓之一,華譯外意、凈行、凈志、靜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凈行的種族。【婆羅門教】 古印度婆羅門種人專奉的教法,以大梵天神為主,以四圍陀論為經。【婆羅提木*】 華譯別解脫戒。【淫】 十惡之一,即男女的交合。在五戒里有正淫和邪淫的分別,正淫是指夫婦之淫,邪淫是指夫婦以外之淫,但在八戒里就無正邪的分別,一切淫事,都在嚴禁之列。【淫慾】 色慾。【淫戒】 十重戒之一。見十重戒條。【宿世】 過去世。【宿因】 過去世所種下的善惡業因。【宿作】 過去世的作業。【宿習】 過去世的善惡習氣。【宿善】 過去世所種下的善根。【宿植】 過去世所植下的善根。【宿報】 依過去世的業因而感得的果報。【宿債】 過去世所負下的債。【宿福】 過去世所種下的福德善根。【宿緣】 過去世的因緣。【宿願】 過去世的誓願。【宿願力】 宿願的力量作用。【宿命】 宿世的生命。佛說世人在過去世都有生命,或為天,或為人,或為餓鬼與畜生,輾轉輪迴,能知宿命者,謂之宿命通。【宿命力】 如來十力之一。【宿命明】 三明之一。見三明條。【宿命通】 能知過去世生命與做過什麼事情的神通,為六神通之一。【宿命智通】 即六通中之宿命通。能知宿世的事為智,智力自在無礙為通。【寂】 又叫做滅,涅槃的別名。【寂念】 寂靜的念慮,即禪定。【寂常】 無煩惱叫做寂,無生滅叫做常,寂常就是涅槃的道理。【寂種】 歡喜涅槃寂滅的種性,如聲聞緣覺乘之行人是。【寂靜】 脫離一切之煩惱叫做寂,杜絕一切之苦患叫做靜,寂靜即涅槃的道理。【寂然】 寂靜無事的狀態。【寂然界】 二乘人所證得的涅槃境界。【寂滅】 涅槃。【寂滅相】 涅槃的境界不著一切之相,故云寂滅相。智度論說:『涅槃即是寂滅相。』【寂滅無二】 涅槃離一切差別之相,故謂之寂滅無二。【寂滅為樂】 生死是苦,寂滅即是樂。【寂滅道場】 化身佛證有餘涅槃的道場,如釋尊在摩竭陀國伽耶山附近菩提迦耶菩提樹下之金剛座是。【密印】 秘密的印契。印者,諸佛菩薩各有他們的本願和弘誓,為了標誌他們的本誓,故以兩手十指作出種種的形相,作為他們本誓的印契;密者,其理趣非常秘密深奧之義。【密行】 外現羅漢相,內密菩薩行。在佛十大弟子之中,羅侯羅即以密行第一著稱。【密法】 真言秘密的教法。【密宗】 又名真言宗,此宗主張三密相應,所謂三密,即身語意三密,就是手結印,口念咒,意作觀想,*三密加持,可以即身成佛。【密咒】 秘密的神咒,即陀羅尼。【密經】 密教的經典。【密語】 秘密的言語,即密教的陀羅尼。【密藏】 真言的經典。【密教】 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的內證真言教法,因其文其義,秘密難曉,故稱密教。又因是對未灌頂的人不許顯示的教法,故稱密教。【常坐】 十二頭陀行之一。【常住】 1.沒有生滅變遷的意思。楞伽經說常住之法有七種,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識、大圓境智。2.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場。【常見】 二見之一。【常身】 二佛身之一。【常寂】 沒有生滅叫做常,沒有煩惱叫做寂。【常寂光土】 四土之一。常者法身,法身永無生滅;寂者解脫,一切煩惱永寂;光者般若,照見諸相的智慧。此法身解脫般若三德,是諸佛的居處,故謂常寂光土。【常行三昧】 時常修行念佛三昧。【常行乞食】 十二頭陀行之一。【常光一丈】 化身佛的身體時常都放一丈的光明。智度論說:『問云:如來何故常光一丈?答曰:今眾生薄福鈍根,目不堪其光故,若放多光,則失眼根,若眾生利根福重,佛則放無量光明。』【常樂我凈】 1.即涅槃之四德。見四德條。2.即凡夫之四顛倒。見四倒條。【常隨佛學】 普賢十願之一。【常無常二身】 常身和無常身。見二身條。【得度】 1.超脫生死而得涅槃的意思。2.落髮作沙彌。【得通】 獲得神通。【得道】 獲得道果。【從空入假觀】 天台宗的觀法,菩薩先修空觀,了知諸法皆空,不墮執障;次觀諸法雖空,幻相歷然不無,因果業報不失,故能從空出假,作諸佛事,廣度眾生,是為從空入假觀。【從假入空觀】 天台宗的觀法,謂菩薩先修假觀,了知幻相假有不實,終歸於空,不落執情,雖廣度眾生,而實無有眾生得滅度。【悉地】 三密相應而成就妙果,梵語叫做悉地,故悉地是成就的意思。【悉達多】 華譯一切義成,是釋迦佛作凈飯王太子時的名字。【舍】 1.舍施之義,如財施法施是。2.捨棄之義,如捨棄三毒煩惱,或捨棄怨親之心而一視同仁是。【舍心】 捨棄一切而無所執著的心,為四無量心之一。【舍受】 捨棄報身,即死的別名。【舍戒】 捨棄戒律,不再持戒。【舍覺支】 七覺支之一。見七覺支條。【舍無量心】 四無量心之一。見四無量心條。【授決】 與授記同。見授記條。【授記】 1.十二部經之一。2.記名之義,佛對發大心的眾生預先記名,過了多少年代,在某處某國之中,成什麼佛。【掉】 掉舉,一種令心高舉而不得安寧的煩惱。【掉悔】 掉舉與後悔。這兩種心理,都能使人的心不得安寧和煩惱。【掉散】 身口意三業不清凈,喜歡喧鬧,為五蓋之一。【掛單】 僧人在寺院投宿。【掛褡】 與掛單同。【掛錫】 與掛單同。【接善戒】 與攝善法戒同。見三聚戒條。【接足作禮】 仰掌承接尊者的兩足而作禮。【教】 聖人對世人的訓誨。【教一】 法華四一之一。法華經所說的教法,是屬於一乘的教法,也是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故名教一。【教化】 教訓勸化。【教內】 禪宗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教法,叫做教外,其他佛的聲教,有文字可循的,都叫做教內。【教主】 創立宗教的人,佛教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教判】 教相判釋的簡稱。判決釋迦佛一代的教義,如天台的五時八教,法相的三時教,華嚴的五教等是。【教法】 指佛所說的十二部經典,為四法之一。【教典】 佛教的經典。【教徒】 信奉宗教的人。【教禪】 教與禪。【教體】 釋迦佛一代教法的本體。關於教體諸師所說有點不同,有人是以聲音為體,有人是以名句為體,有人是以真如為體。【教外】 見教內條。【教外別傳】 禪宗不施設文字,不安立言句,直傳佛祖心印,稱為教外別傳,意思是在如來言教之外的別傳。【教行】 1.教法與修行。2.隨教法而修行。【教行證】 教是教法,行是修行,證是證果。依佛的教法而修行,依修行而證悟聖果。【教相】 分別判斷釋迦佛一代的教義,如天台的五時八教,法相的三時教是。【教相判釋】 見教判條。【教理】 佛教所說的道理。【教理行果】 教是佛陀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說的道理,行是順著道理而修行,果是由於修行而獲證道果。【教觀】 教相與觀心。教相是依所立的宗義去分別判斷釋迦佛一代的教義;觀心是觀念自己宗派所立的真理。如天台宗以五時八教為教相,以一心三觀為觀心;真言宗以顯密二教十住心為教相,以阿字不生為觀心。【教觀二門】 教門與觀門。見教觀條。【教令輪】 謂大日如來的教令很堅固,能夠摧破一切的怨敵,好像轉輪聖王的輪寶一樣。【教誡輪】 三輪之一。見三輪條。【教授師】 五種阿闍梨之一,是專門教授弟子威儀,作法的軌範師。【教授阿闍梨】 五種阿闍梨之一,又名教授師,即教授弟子們威儀作法的比丘。【教授善知識】 三善知識之一。見善知識條。【救世輪】 諸佛是救世的聖人,故其法輪稱為救世輪。【救世圓通】 觀世音菩薩的別名。【救世闡提】 闡提是無善根不能成佛的人,而救世闡提卻是指慈悲無限,專做濟度眾生的大事業與不為自身成佛著想的大菩薩,這種人菩薩又名大悲闡提。【曼殊】 文殊師利菩薩。【曼殊師利】 菩薩名,即文殊師利菩薩。【曼陀羅】 花名,華譯為適意花、悅意花、白花等。【曼怛羅】 華譯真言、神咒、秘密語。【曼荼羅】 華譯為輪轉圓滿具足、壇、道場等。向例在印度修法時,必須築壇,壇中安置佛像以祭供,後來把修法時所築的壇及佛像,繪成圖案,也叫做曼荼羅。【曼荼羅教】 真言教的別名。【梵】 清凈的意思。【梵心】 修梵行的心。【梵行】 清凈的行為,也就是斷絕淫慾的行為。修梵行的人死後可生於梵天。【梵志】 1.志求生於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羅門。3.指一切外道出家人。【梵宇】 佛寺的別稱。【梵典】 佛教的經典。【梵服】 袈裟的別名。【梵界】 梵天的世界,亦即色界之初禪天。【梵福】 大梵天的福德,為二福之一。【梵語】 印度語。古印度人認為自己所說的語言,乃是稟承大梵天王所說而來的,故稱梵語。【梵輪】 法輪的別名。【梵魔】 梵是指色界初禪天的天主,亦即梵王;魔是指欲界第六天的天主,亦即他化自在天。【梵天】 色界之初禪天名。因此天無欲界的淫慾,寂靜清凈,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通常所說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屍棄,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來請轉法輪,此梵天與外道所說的梵天不同。【梵天王】 色界之初禪天,有梵眾、梵輔、大梵等三天,其中大梵天叫做梵天王,名字叫做屍棄。【梵王】 大梵天王的簡稱。【梵王宮】 大梵天王所住的宮殿。【梵音】 1.指佛的聲音,佛的聲音有五種清凈相,即正直、和雅、清徹、清滿、周遍遠聞,為佛三十二相之一。2.指讀經的聲音。【梵音相】 三十二相中之梵音深遠相。【梵眾】 修習梵行的大眾,即僧侶。【梵眾天】 色界初禪天的天人,分為三等,下等的天人即叫做梵眾天。【梵釋】 梵天與帝釋天。總稱色界諸天為梵天;欲界忉利天之天主叫做帝釋。【梵釋四天】 梵天、帝釋天、四王天。【梵世界】 又名梵世天,是色界諸天的總稱。【梵迦夷】 華譯凈身,即色界初禪天的通名。【梵富樓】 色界初禪的第二天名,亦即梵輔天。【梵網戒】 梵網經所說的十重禁四十八輕戒。【梵輔天】 色界初禪三天中之第二天名。【欲】 能引起人們貪愛的心。【欲有】 欲界的業因果報實有,為三有之一。【欲取】 貪慾的心取著五塵的境界,為四取之一。【欲染】 五欲能污染真性。【欲流】 四流之一。見四流條。【欲想】 三惡想之一,即貪愛五欲的意思。【欲愛】 1.對五欲的貪愛。2.欲界眾生的貪愛。【欲塵】 1.謂五欲能污染身心如塵埃。2.欲者六欲,塵者五塵。【欲漏】 三漏之一。見三漏條。【欲天】 欲界的諸天。欲界共有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因共有六重,故又名為六欲天。【欲天五淫】 欲界諸天的男女的淫事共有五種,即四天王天與忉利天的眾生,其淫事與人間無異,夜摩天則以勾抱成淫,睹史多天則以執手成淫,樂化天則以對笑成淫,他化天則以相視成淫。【欲界】 三界之一,即有色慾與食慾的眾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獄等,都屬於欲界的範圍。【欲界三欲】 食慾、睡眠欲、淫慾。【欲界散地】 在三界之中,色界和無色界的有情具有定心,只有欲界的有情沒有定心,所以色界和無色界叫做定地,欲界則叫做散地。【欲界五趣地】 又名五趣雜居地,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等五趣,因其皆有欲,故合為一地。【欲無減】 十八不共佛法之一。【欲色二界】 三界中的欲界和色界。【欲如意足】 四如意足之一。見四如意足條。【殺】 殺害生命。【殺業】 殺害有情的惡業,為十惡業之一。【殺生】 殺害人畜等一切有情的生命,為十惡業之一。【殺生戒】 防止殺害生命的戒律。【凈心】 自性清凈心。【凈因】 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業叫凈業,凈因就是修這種凈業的因。【凈妙】 清凈美妙。【凈佛】 究竟的真佛。【凈住】 寺的十種名稱之一。【凈戒】 清凈的戒行。【凈邦】 凈土。【凈宗】 凈土宗的簡稱。【凈剎】 清凈的佛剎。【凈命】 1.清凈的生活,如比丘離四種的邪命而生活是,亦即八正道中之正命。2.以清凈之心為生命。【凈施】 二種布施之一。【凈域】 諸佛的凈土。【凈德】 四德之一。見四德條。【淨髮】 僧人剃頭。僧人例必每半個月要淨髮一次。【凈觀】 清凈的觀法,如凈土之十六觀是。【凈業】 1.清凈的善業。2.修往生凈土的事業。【凈業正因】 觀無量壽經說修凈業正主的因有三種,第一種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種是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種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凈土】 聖人所住的國土,因這種國土沒有五濁的垢染,所以叫做凈土。【凈土宗】 又名蓮宗,或念佛宗,以普賢菩薩為初祖,主張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凈土七經】 凈土宗所依持的七部經典,即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稱讚凈土佛攝受經、鼓音聲三陀羅尼經。【凈土三部經】 見三部經條。【凈名】 見凈名居士條。【凈名居士】 維摩詰居士。維摩詰華譯即是凈名。【凈眼】 清凈的法眼。【凈眼三昧】 一心觀想梵釋諸天的清凈身體,叫做凈眼三昧。【凈法界】 又名清凈法界,即真如的境界。【凈居天】 在色界四禪之最高處,有五重天,為證得不還果的聖者所生之處,因無外道雜居,故名凈居。這五重天是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凈色根】 又叫做勝義根,乃五根的實體,依之則有發識取境的作用,為四大種所成,今所謂之神經,彷彿似之。【凈飯王】 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國王,亦即釋尊的父親。【凈琉璃凈土】 藥師琉璃光如來所住的國土,在東方。【凈琉璃世界】 藥師如來的凈土。【凈口業真言】 即『修唎修唎,摩訶修唎,修修唎,薩婆訶。』十四字。【深心】 1.求法之心很深重。2.志求高深佛果的心。3.深信佛的本願,毫不懷疑。【深妙】 甚深微妙。【深經】 宣說諸法實相甚深妙理之大乘經典的通稱。【深行】 深秘的行業,亦即初地以上的行業。【深行阿闍梨】 稱初地以上證悟真理與大日如來同位的阿闍梨。【深法】 甚深微妙之法。【深法忍】 甚深的法忍。法忍有三忍五忍十忍等種種深淺的差別。【深禪定】 深妙的禪定。【深總持】 深妙的總持。總持即陀羅尼(咒)。【清齋】 清凈的持齋。【清凈】 1.離惡行的過失,斷煩惱的垢染,叫做清凈,這是障盡解脫的離垢清凈。2.指超諸善惡無對待的清凈,這是性凈解脫的自性清凈。【清凈土】 依凈業所感得的清凈國土。【清凈心】 1.無疑的信心。2.無垢的凈心。3.不雜煩惱的心。【清凈識】 第九庵摩羅識。【清凈智】 無漏智。【清凈施】 布施時心無分別,平等而施。【清凈法界】 佛所證得的真如境界。【清凈法眼】 清凈的法眼。法眼是五眼之一。【清凈覺相】 正覺的真相。正覺的理體諸染污,故云清凈。【清凈覺海】 (喻)清凈的本覺,深廣如海。【清凈涅槃】 二涅槃或三涅槃之一。【清凈業處】 憑著純善的業因所生之處,亦即凈妙的佛土。【清信士】 受三歸五戒並具有清凈信心的男子,梵語叫做優婆塞。【清信女】 受三歸五戒並具有清凈信心的女子,梵語叫做優婆夷。【清涼地】 (喻)涅槃的境界,因涅槃的境界沒有熱惱。【清涼三昧】 斷除一切憎恨與恩愛的念頭以使身心清涼的三昧。【清涼國師】 華嚴宗第四祖澄觀,居五台山清涼寺,唐德宗誕辰,講經內殿,以妙法清涼帝心,賜號為清涼國師。【牽引因】 十因之一。【現世】 現在世。【現生】 現在的生命。與現世同。【現成】 禪宗的話,是自然已有與不假造作安排的意思,與天台宗所說的當體即是同義。【現劫】 現在的劫,即賢劫。【現量】 三量之一。見三量條。【現當】 現在與當來。【現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因一切諸法皆依阿賴耶識而顯現,故名。【現證】 現世證悟妙果。【現行】 現行法的簡稱,阿賴耶識,有生一切法的功能,謂之種子,由此種子,生色心之法,現苦樂境界,謂之現行。【現行法】 簡稱現行。見現行條。【現前】 顯現於眼前。【現前地】 菩薩十地之第六地名。真如本性顯現之位,亦是最勝般若顯現之位。【現前授記】 四種授記之一。見四種授記條。【現在世】 三世之一。【現在五果】 十二因緣中,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為現在五果,因為它們是依著過去無明與業的因而顯現的五種現在果報。【現身說法】 1.佛菩薩神通廣大,能現種種之身向人說法。2.借己身做例子來勸人。【理】 理性,亦即萬有永恆不變的真體。見理事條。【理入】 二入之一。見二入條。【理性】 萬有永恆不變的真體。【理和】 僧伽有理和和事和二義,生活在一起的僧伽,沒有身口意三業的乖角,叫做事和,大家共同破除見思二惑,同證無為的真理,叫做理和。【理修】 依真理而修,如將所作善事,以三輪體空作觀,不著人、我、法相是。【理教】 天台宗立四教,通教為界內之理教,圓教為界外之理教。【理智】 1.理是指所觀察的道理,智是指能觀察的智慧,理與智合一,便叫做覺悟。2.有漏智叫做事智,無漏智叫做理智。【理惑】 1.道理上的迷惑錯誤,如迷惑於四諦的道理是。2.根本無明之惑,能障礙和覆蔽中道的道理,而使中道的道理不能顯發,叫做理惑。【理障】 邪見能礙正知見,障大菩提,名理障,為二障之一。【理論】 以千差萬別之事相作討論,叫做事論,若以平等之理體作討論,即叫做理論。【理禪】 事理二禪之一。有漏定是事禪,無漏定即理禪。【理證】 1.事理二證之一,即思想道理而得證悟的意思。2.教理二證之一,即舉出佛陀的聖教來做憑證。【理懺】 懺悔有事懺和理懺二種,事懺是身口意都依照法度,對著佛相披陳過錯,理懺則是觀一切法無有自性,消滅罪福之相。【理觀】 1.對於道理的觀念。2.事理二觀之一。見二觀條。【理佛】 1.法身的別名。佛三身中報化二佛為事佛,法身佛為理佛。2.指天台宗所立六即佛中之理即佛。一切眾生皆具佛性,與佛無異,是為理佛,又名素法身,即僅有法身之理體而無功德莊嚴之義。【理體】 萬有之本體。與理性同義。【理體三寶】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佛寶,佛性中,具足一切凈法,即法寶,無違諍義,即僧寶,此名理體三寶。【理即】 見六即條。【理即佛】 見六即條。【理事】 理與事。理指真諦,事指俗諦,亦即無為的真體為理,有為的形相為事。【理事無礙觀】 華嚴宗所立三觀之一。真如的理性能生萬法,故萬法就是真如,好像水就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樣,這樣作觀,叫做理事無礙觀。【理事無礙法界】 四法界之一。與理事無礙觀同。【理具】 天台宗有理具和事造的名稱,法性的理體,本來具足三千之諸法,為理具,依緣而生起,為事造。【理具三千】 謂宇宙萬有一一悉具三千之諸法。【理法身】 二法身之一。見二法身條。【理法界】 四法界之一。見四法界條。【畢竟空】 一切有為諸法的體性畢竟空寂。【畢竟依】 佛的德號,因佛是一切眾生究竟的依處。【畢竟無】 指理性與事相都畢竟空無的事物,如龜毛兔角,就是畢竟空無的事物。畢竟無與畢竟空不同,畢竟空的空是指性空,其外相宛然存在。【畢竟覺】 佛的覺悟。與無上覺同義。【眼入】 十二入之一。見十二入條。【眼根】 六根之一。見六根條。【眼識】 六識之一。見六識條。【第一乘】 大乘的別名。【第一義】 至高無上的真理。【第一義空】 指大乘至極的涅槃,因大乘的涅槃與小乘的涅槃不同,小乘的涅槃偏真但空,大乘則連空亦空,為中道實相之空,故名第一義。【第一義諦】 二諦之一,又名真諦、聖諦、勝義諦、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是深妙的真理的意思。【第一義觀】 天台三觀中中觀的別名。【第一結集】 見結集條。【第一時教】 三時教之第一。見三時教條。【第二果】 小乘四果中之第二果,即一來果。【第二禪】 色界四禪天中之第二禪天。劫末之大水災,到此為止。【第二時教】 見三時教條。【第二結集】 見結集條。【第二能變】 末那識的別名。把八識分為三種,第八阿賴耶識為初能變,第七末那識為第二能變,其餘六識為第三能變。心識對於所變之境叫做能變。【第三地】 把見諦以上的菩薩的階位分為十地,第三地就是發光地。【第三果】 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即不還果。【第三禪】 色界四禪天中之第三禪天,此中共有三天,即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第三時教】 見三時教條。【第三結集】 見結集條。【第三能變】 眼等六識的別名。【第四禪】 色界四禪天中之第四天,也就是色界之最高處。【第四結集】 見結集條。【第五大】 一切色法只有地水火風四大,四大之外,無第五大,第五大者,有名無實的意思。【第六天】 欲界天共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於第六,故名第六天。【第六陰】 五陰之外,無第六陰,第六陰者,有名無實的意思。【第六識】 即意識。【第六意識】 八識中意識居於第六,故名第六意識。【第七識】 又名末那識,為我法二執的根本。【第八識】 即阿賴耶識,華譯為藏識,因它能含藏諸法的種子。【細色】 謂男女喜歡微妙的容色。【細滑欲】 六欲之一。見六欲條。【惛沉】 心思糊塗。【終教】 賢首五教之一。見五教條。【習性】 又名習種性,即以前研習所修成的性。【習氣】 壞習慣。【習種性】 從前研習所修成的性。【莊嚴】 1.裝飾的意思。2.庄美威嚴。【莊嚴劫】 在三世的三大劫中,過去的大劫叫做莊嚴劫。在任何一大劫中,都有成住壞空的八十增小劫,在住劫的二十小劫中有千佛出世,華光佛最先,毗舍浮佛最後,因有千佛出世以莊嚴其劫,故名莊嚴劫。【袈裟】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壞色染色等意義,因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濁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狀為許多長方形割截的小布塊縫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稱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條大衣,中者名郁多羅又名七條衣,小者名安陀會又名五條衣。【袈裟五德】 悲華經中說,釋迦佛以前在寶藏佛之前,誓已成佛時袈裟有五德,即一、或犯重邪見之四眾,以一念敬心尊重袈裟,必於三乘受記;二、天龍人鬼若敬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鬼神諸人得袈裟少分乃至四寸,則飲食充足;四、眾生共違反,念袈裟便生悲心;五、若在兵陳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袈裟十利】 一、覆身離羞恥而具慚愧;二、離寒熱蚊蟲;三、示沙門之相,見者歡喜,離邪心;四、是人天寶幢相,生梵天之福;五、著之時,生寶塔想,滅諸罪;六、壞色,生不貪慾;七、袈裟是佛凈衣,永斷煩惱而得良田;八、消罪而生十善;九、如良田,能增長菩提之芽;十、如甲胄,煩惱之毒箭不能害。【袈裟十二名】 袈裟、道服(修道者的衣服)、出世服(出離世俗者的衣服)、法衣(如法的衣服)、離塵服(遠離六塵者的衣服)、消瘦服(此服有損消煩惱的功德)、蓮花服(離染著猶如蓮華)、間色服(用不正之間色縫製而避開五正色)、慈悲服(行慈悲者的衣服)、福田衣(袈裟的條相,等於世間的田疇,且其功德為世間之福田而應受供養)、卧具(與被褥相似)、敷具(卧具的意思)。【貪】 多求無厭的意思。【貪毒】 三毒之一。見三毒條。【貪使】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貪結】 五結之一。見五結條。【貪著】 多求而無厭叫做貪,貪心很堅固叫著著。【貪愛】 對五欲貪著愛著。貪與愛同體異名。【貪慾】 貪愛五欲。【貪慾使】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貪慾蓋】 五蓋之一。見五蓋條。【貪慾嗔恚愚痴】 即三毒。【貪恚痴】 與貪嗔痴同。【貪嗔痴】 又名三毒。貪是貪慾,嗔是嗔恚,痴是愚痴。【通】 作用自在無礙的意思,指通力、神通。通有三種,即一、報得通力,三界諸天都有五種的神通,乃至鬼神也有小神通,這些神通都是依*果報而自然感得;二、修得通力,三乘聖人修習三學而得六通,外道仙人修禪定也能得五通;三、變化通力,三乘聖人以神通的力量變現種種的境界事物。【通力】 神通或業通的力量。佛菩薩與外道仙人所得的是神通,有五通六通之別,鬼神及狐狸所得的是業通,因鬼神與狐狸是*他們自己的業力而得,有三通力。【通受】 大乘的受戒有二種方法,通受三聚凈戒為通受,別受別解脫戒為別受。通受在佛前自誓便可,別受則須三師七證,行羯磨之法始得戒。【通戒】 1.又名略戒,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等偈頌是,因它不但是過去七佛之所通說,而且也是通於一切大小乘的戒經。2.即三聚凈戒。見三聚凈戒條。【通序】 諸經開頭有通別二序,如是我聞等是共通於諸經的序說,叫做通序,通序之後是序說這一部經講說的緣起,叫做別序。【通途】 通常的途徑或方法。【通惑】 天台所立五惑中,見思二惑叫做通惑,塵沙無明二惑叫做別惑。【通慧】 1.神通與智慧。2.一切的神通皆以智慧為體,故名通慧,意即通就是慧。【通教】 共通的教法,為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三乘人的根器雖然人人不同,但是卻有許多共通的特性,諸如通觀無生,同證無學,同出分段生死,同入涅槃的化城等等,故稱通教。【通教十地】 見十地條。【通念佛】 稱念通三世諸佛之名號。【通明禪】 能發六通三明之禪法。【通明慧】 六通三明及三慧。【通別二序】 通序與別序,見二序條。【琉璃】 一種青色的寶物。【曹溪】 禪宗六祖惠能,在廣東韶州府曹溪,說法渡生,後人遂把曹溪代表六祖。【閉關】 閉門修養道業。【陰】 1.蔭覆之義,指色聲等之有為法蔭覆真理。2.積聚之義,謂色聲等之有為法積聚生死之苦果。【陰界】 五陰與十八界。【陰藏】 佛的陰莖藏於腹中,為三十二相之一。【陰魔】 五陰能毒害眾生的佛性,故喻之為魔。【陰入界】 五陰、十二入、十八界。【雪山】 喜馬拉雅山。【雪山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頂位】 見頂法條。【頂法】 又名頂位,四善根之一。見四善根條。【頂相】 如來的頭頂上有肉髻,一切人天不能見,故名無見頂相,為三十二相之一。【頂禮】 頭頂著地禮拜於尊者之前,是一種最敬禮節。【頂光】 佛菩薩頭頂上的圓光。【頂光化佛】 佛頭頂上圓光所變化出來的佛。【鹿車】 三車之一。見三車條。【鹿苑】 鹿野苑的簡稱。【鹿苑時】 天台宗所立五時之一。佛在菩提樹下說華嚴經之後,便到波羅奈國的鹿野苑對五比丘說阿含經,這是小乘三藏教之始,也是世人所說的鹿苑時。【鹿野苑】 地名,在中印度的波羅奈國,是佛最初說四諦法度五比丘的地方。【梁皇懺】 梁武帝為了亡後郗氏墮落蟒蛇身,乃作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僧禮懺,以便超度,後世因名之為梁皇懺。【野狐身】 見百丈野狐條。
推薦閱讀:

最全風水專業辭彙解讀——再也不用擔心看不懂了
集雅詩社2013年3月詩辭彙編
《佛學常見辭彙》 三畫
fashion辭彙
毛澤東詩辭彙總

TAG:辭彙 | 佛學 | 鑒定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