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開示《大乘百法明門論》第6講 :心所有法的定義

核心提要:師父在這一講里,通過心所有法的定義,開演到我們的煩惱現行,從緣起法演繹到二無我的境界。從理門到行門的圓融,契入到能所雙亡的境界。從建立道次第根基入手,用心觀照自我意識膨脹,跟著感覺在流浪。佛菩薩的慈悲智慧,遍照法界虛空中,引導我們轉識成智,珍惜當下師法友環境的保護,策發菩提大願。

師父開示( 20090526):

請翻開教材第九頁。上一節課,我們談到心法的定義,這一節課我們要談的是心所法的定義——「言心所有法者,具三義故」。心所有法有三個意義:「一、恆依心起;二、與心相應;三、系屬於心;具此三義,名為心所。要以心為依,方得起故。」

一.心所有法跟心王的關係6A00:30-04:11

思考題:1.什麼叫心所?特徵?心所跟八大心王的總關係?別關係?

恆依心起是說「心所」永遠依著心王才能夠生起;與心相應就是「心所」與「心王」必須相應;系屬於心,「心所」是心王的一部分,所以呢,它要以心為依,才能夠生起它的作用。「觸等恆與心相應故」,觸、作意、受、想、思等等,這些五十一個心所,恆常、永恆地與心王相應。「即雲與心相應,蓋心不與心自相應故。」就是心所與心相應,心不與心相應。「心非心所故,他心相應,非自性故。」我們心王有八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這八個心王各司其職。那八個心王它又有各自相應的心所,各自相應的心所,與自己的心王相應。那麼「相應之義有四:謂時、依、所緣、及事皆同,乃相應也。」時是時間,依是所依,緣是所緣,事就是同緣一件事,同做一件事,才叫做相應。「觸等」,觸、作意、受、想、思,等等,五十一個心所,「看與何心生時,」八個心王裡面,哪一個心王生起的時候,「便屬彼心之觸等故,如次為三義也。」觸、作意、受、想、思這五個遍行心所,與八個識都相應,那麼其它的識就不一定,其它的心所就不一定如此。這五遍行心所是與所有的心王都相應,現在我們對心所的定義,這裡只是做一個簡單的說明。實際上面,我們看這個文字,還不是那麼容易懂的,可能只會記住說心所有三個意思:恆依心起、與心相應、系屬於心。但是我們要去了解它這裡面真正的意思是不容易的。

二.分析與歸納,通達二無我 06A04:11-11:45

思考題:1.宇宙萬法如何落實到生活中觀照?二執的原因?二空通達不了的原因?

2.法執產生的過程?根本煩惱的貪心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學習《百法明門論》的目的是為了要通達無我,人無我,法無我。那麼怎麼樣子來通達呢?這法非常的多,那就需要去歸納,把這宇宙萬法歸納成一百個法,歸納成一百個概念,這是世親菩薩的一種智慧,非常高的一種智慧。那麼有了這些概念,有了這些名相,我們才有辦法思考,我們才有辦法破我執,我們才有辦法來觀照。無論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一切,學習也好,工作也好,走路也好等等,那麼都是可以用百法來分析,可以用百法來觀照。那麼怎麼來分析?怎麼來觀照呢?

1.照見塵埃落地

那比如說一個人罵我的話,(說)某某人怎麼樣怎麼樣,那麼你如果去觀照說,這是一種聲音,這是一種文字,語言相、文字相;如果人家寫了一篇文章罵你,你覺得這是一個文字,人家說一通話罵你,你覺得說這是一種聲音,那麼這文字、聲音,因為你自己去作意,把這個語言文字你連起來看,那麼這裡面就由你去緣他,那你就會受到一種傷害。那你如果說去觀照它,你把別人說的話——十句話,一句話十個字,一百個字,那麼你就把它當成一個字一個字來看,對不對?一個詞一個詞來看,你就不會(受)傷害,他就傷害不了(你)。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很多都是因為你自己把這些不好的東西去聯想,連起來。那人就有很多的問題。那麼,好的東西你不能聯想,不好的東西你會聯想,這個就需要我們用一種分析和歸納一種方法,不好的東西你就把它觀空。好的東西也能夠把它觀空。觀空的話你不執著——不執著說我有成就,那你也不執著;你失敗了,那麼你也不執著,就是它可以用這個來觀照,所以它這個是一個非常好用的一種方法。

那麼用這個「無我」來觀照宇宙萬法,就知道說這萬法的生起來,萬法的存在,萬法的消亡,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因緣的,都是有因有緣的,都是無常的。

那麼因為我們常常都是在緣著世間上面的這些名言安立,緣著世間上面的名言安立,它背後都有一個世間上面的「我」跟「法」,世間我法,世間上面的我法就是我執、法執。

2.照見五蘊皆空

這個《百法明門論》、《唯識》,它告訴我們要依於「人無我」、「法無我」,就是要把我執去掉、要把法執去掉。所謂我執去掉,就是本來沒有一個「我」,本來就沒有一個真實的我——既然沒有一個真實的我,那麼它就不存在說我自己會怎麼樣,我自己會好啊,還是我自己不會好。它就不存在這樣一個問題。

那麼這樣子做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要破我們內在的一種執著了,通過「無我」來破對自己的一種內在的執著。所以,只有真正從人無我上,才能夠緣到法無我,也就是先要人空,那麼你法才能空。

如果不能觀察到我們五蘊身心是空,我們自己所有的觀念也是虛妄的、不真實的,那你這個法空、法無我,是沒辦法通達的,就通達不了。

首先就是所有的東西、所有的一切境界、一切法,我們用我們自己的這種分別、執著,用我們內在的自己的我的觀念去緣它,那麼這個法也都變成一種執著。

常常我們說念經也好、持咒也好、用功也好,能夠增長多少的功德、多少的福報等等。我們用功修行、辦道固然能夠增長很多很多的功德,但是我們是不是真正,有沒有得到那麼多的功德?那這個就很難說了,因為你不斷去串習,如果沒有辦法通達、了解人無我跟法無我,可能我們所增長的只是說對這些功德的一種貪著。實際上面我們所增長的所有的都是內在的一種貪心——根本煩惱,它不是說增長,因為沒有得到功德。功德它不是貪的,所以你這個貪功德本身它就是一個煩惱,它本身就是一個問題。

三.了析念頭,任運組合 6A11:45--17:25

思考題:1.學百法的目的流程?如何才能深入的觀察?

2.什麼是「無我」如何達到此境界?學法相的目的是什麼?有何過患?

我們學《百法》目的就是用這種《百法》來分析一切事物,來分析我們的起心動念,分析我們的起心動念,分析我們這個人與自然社會,目的就是為了要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二障。那麼斷二障才能證二空,證二空那麼就登初地,就登地,見地,所以如果我們不能通達二空,那都是很難。

1.解決今天明天要做什麼

實際上我們一切的障礙、一切的問題,都不是外在的,都是我們內心上面的問題。都是內心上面自己給自己造成的障礙,外在都不是什麼問題。那麼問題都是我們內在的,所以需要從內在上面來下手,來遣除。這樣的話需要對我們內心的一些問題、內心的一些狀態、內心的煩惱、內心的善法了解非常清楚,我們才有辦法來決定今天、明天、今生、後生自己要做什麼、不做什麼。

所以我們,如果對法相很了解的話,才有辦法對人無我、法無我進行深入的觀察。

如果我們不明白佛教的人無我、法無我,那麼我們是用有我、有法來觀察,那這個剛好是相反。就是我們要通過一層又一層的分析,一層又一層的自我的剖析,剖析到最後它是無我。而不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說人無我就無我了,法無我就無我了。人家問你為什麼無我呢?你也答不出來,是不是啊?

2.無我——是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有

「無我」包括了非常多的內容。「無我」是包括了所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有,既然說是因緣和合而有,那麼因緣就是很重要。

那麼我們想要有什麼?那麼我們就要有什麼因緣;我們想不要有什麼?我們就要把什麼樣子的因去掉,或者應該要把什麼緣去掉。它就是很很簡單,這樣才能夠達到。

所以,我們學經、學論、聽經、聞法,不是說語言文字的問題,也不是說這個詞是怎麼定義的問題,也不是說某一位法師他是怎麼表達的方式方法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講課的法師他是怎麼想的?他怎麼想的?就是說他是怎麼思考的?他怎麼思考?他怎麼表達的?這個是最關鍵的。

我們人說話他總是要有思維的,你沒有思維的話,你話講不出來,他為什麼要這麼思維?他是有道理的。這樣的話,慢慢慢慢我們心才能夠相應。不是說你拿一篇經典、經文來解釋法相名詞,這個都有法相詞典,解釋得清清楚楚,每一個法相都解釋清清楚楚,專門有幾大本的法相詞典,你根本看都看不完,記也記不住,你一輩子也記不完。但你學那麼多,不一定說最後能夠通達無我,還是用不了,用不上,不會用。就猶如說我們一個人會認識很多種武器、很多種工具,那麼你會認識不一定說你能夠使用,也不一定說能駕輕就熟、善巧使用。所以我們學了這個法相不是要造成對自己的一種障礙、一種困惑,不是要讓它們搞的好像非常大的思想上面的包袱和負擔,目的是要通達二無我,這是比較重要的一個問題。

四.能緣所緣,觀照實相6A17:25-27:47

思考題:1.人動蕩的原因?如何不迷惑?卡在哪裡?為何不心甘情願做事?盲修瞎練?

2.為何文字指導不了?為何要講經?如何當下觀空?觀照力?為何觀照不了?

3.學經論的目的?如何念佛不退?如何進步?如何觀過的?業障的產生?

4. 學佛法學唯識的目的?一心不亂的差別修?

我們常常講皈依也好,依師也好。那麼皈依,我們常常講就是回歸、回頭,那麼回歸,那我們的心回到什麼地方去?我們心的所依是什麼?他這裡面有時依緣事,我們依的是什麼?我們緣的是什麼?我們緣的是什麼事?我們心歸何處?我們心真正依靠什麼?

那我們如果說,對我們這些心相的問題不明白的話,這個人就很容易內心裏面會有這種動蕩。

就像我剛才說的,人家批評我們,我們就很不高興,人家誇獎我們,那我們就會很得意,這肯定是這麼一回事情,這都是世間上面常常會發生,常常見到的一些現象,日常生活當中的一些現象。

那麼學佛,佛是覺悟,覺悟就是不迷惑,不迷惑就是說我們都通達法相了才不迷惑。佛就是通達一切法。

這法它本來不可說不可說,那你一說的話它就變成法相。所以我們學唯識本身就是在觀照,從觀照般若就能夠證到實相般若。

而不是說我們非要把門關起來,而且說我們要在深山老林當中,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去觀察。你不懂這種方法你一樣觀察不了,你一樣沒有辦法觀照,你都會有境界的。

1.理門不礙,行門方便

我們念佛也好,我們參禪也好,我們持咒也好,目的我們都是要破迷、要斷執。那我們斷執著也好,破迷惑也好,它卡就卡在這個理上面不明,理上面不明造成行上面做不了,行門跟理門。

因為你不知道說做這個事情的意義,你這個事情就不會心甘情願,就不會很踏實地這麼去做,這樣的話自然而然他就盲修瞎練了。

如果明白這個道理,那麼你去做就比較容易,相對來講就比較容易。所以這個理門和行門它是配套的,這個理門實際上面也就是一種修行的經驗的指導,對我們一種指導。他是靠經驗對我們的一種指導,而不是靠文字對我們的指導。文字指導不了我們,它必須是一種經驗,靠經驗對我們的一種指導。這就要講經了。為什麼從印度到中國,從古代到現代,從中國到外國,它原因就是如此。它各個地區、不同時代,這個眾生的業不同,環境不一樣,問題不一樣,事相不一樣,但是他都可以從這個道理上面來剖析,來講一講,那我們問題就沒有了,想一想我們自己思想就開通了。如果不講的話,我們自己看不到,自己意識不到,自己發現不了。發現不了,這樣的話我們常常講,我們要破執著,反過來,我們執著會越來越厲害。我們說要集資糧,不僅資糧沒有集到,我們的貪心就越來越重。

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那實際上面,執著它當體即空。所謂當體即空,它也是因緣所生的。任何一個法,它有生、住、滅。

你觀它滅相的時候,它當體即空,你觀它是因緣和合的時候,它也是當體即空。當體即空,那本身我們的執著就破掉了。

不是說你要拿另外一個東西再去破他,那個就不對。不是說你要再拿來一個法來破煩惱,你這個法再去破那個法,那個是不對的。

我們有這種觀照力,它本身就是一種慧力,本身就是一種慧。那原因就是我們這個觀照力起不來,我們煩惱的時候,我們沒有觀照力,我們觀照不了,觀照的能力失去。或者說,我們沒有這種修觀的能力,怎麼辦呢?我們修不起來。

那只有通過分析的方法,通過文字的方法,首先要從理論上面承許它是怎麼一回事,然後從理論再到實踐,從理論再到現實,從理論再找到我們的下手處,這樣的話我們才有辦法真正意義上面用觀照般若。

不然的話我們沒有辦法來用這個文字。我們用這個文字的話,只有對文字越來越執著,這是肯定的,你看到佛菩薩涅槃,你看很喜歡,你看地獄、惡鬼、畜生,你看不想看。這肯定的,你看這個功德,你看了得很歡喜,你看這個過失、罪過,你看得心裡就很害怕,這是肯定的。這是對文字上面著相的,那實際上面就是跟看一部文學作品也是一樣。你看這個境界,你心裡起這個心,看這個境界,心裡起那個念頭。

那實際上面我們學這個經論的目的,就是要培養我們的一種觀照力,它觀照力才是真正的一種智慧,那這個是比較重要的。我們觀照力培養起來的時候,我們才不會在名跟相上面打轉。名跟相上面。

3.能念所念,能所雙亡

實際上面我們念佛也好、念經也好,它也是在相上面,它只是說這個比較好的相,它還是有相,還是有相修。只是這個好的相,它不是世間上面不好的相。那麼好的相,剛開始它需要借這個好的相,但是如果你弄過頭了,那反而弄不好就會變成一種執著,所以它這個事修跟理修是不同的。比如說事念佛,要一心不亂,它有佛可念;理一心不亂,它就無佛可念,能念所念,能所雙亡,理一心不亂,那事一心不亂還有自己,還有佛菩薩,還有佛號。到理一心不亂了,那已經是不分了。所以我們念佛就是要從事一心不亂證到理一心不亂,你才不會退。你如果不能證到這種理一心不亂的話,那麼我們這個人都是靠自己的意志力去堅持的,那是很少人能夠堅持長久的,那一般人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十年,十年八年,都是堅持不下去的。就是一般的人他都有這種意志力說,我做這個事情,天天去干,干它多少年,但實際上面你不明道理,那你幹起來就很費功夫了,幹起來也是很不容易做的。所以我們學教理、學法的目的呢,它就是要懂道理,如果我們不懂道理,那麼我們學法就學錯了,學錯了方向,那這些都是比較關鍵的一些問題。

五.道次第中立根基,細心觀察見實相06A27:47-06B03:36

思考題:1.我們現在應如何修?為何沒有學習的心了?為何只對身邊人觀過?

2. 為何一生中好事記得少,負面事記的多呢?為什麼要學唯識?

我們上根利智的人,我們根性比較好的人,如果一聽到一切法無我,一聽到人無我、法無我,他可能一切問題都解決了。就跟剛剛開始這五比丘,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只要講苦集滅道,他就能夠開悟,就一句話,他就能夠悟入很多很多的道理。

1.認清路線圖,檢測做準備

但是我們現在不行啊,我們現在須要很深入、很詳細的分析。我們聽到這句話,聽了多少遍,聽了多少回,聽了多長多長的時間,依然還是有我,那這樣的話,需要去學習,都是非常關鍵的。所以,我們就是要認清楚我們自己的一種根基了,我們自己的一種根性,我們自己的一種條件。知道說我們現在是一個什麼樣子的狀態?然後才知道說我們自己怎麼修?對不對?所以我們是鈍根呢?還是利根呢?我們自己正在道次第上面的什麼位次?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不明白的話,就不知道說我們的車,現在已經開到什麼地方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一種位次,那我們再往下走、再往下開,就不好開。因為你要開很遠很遠,在什麼地方有休息的地方?什麼地方有加油的地方?那你必須都要很清楚。

如果不清楚的話,那麼你再開,可能開到一定的時候,就是你要加油都沒地方加,你要找吃的,要吃飯也沒有地方吃,你汽車壞了,也沒地方修,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那你只有認得清楚以後,我們才不會遇到這個問題,我們才不會處於一個混亂的一個狀態,我們才不會處於一個被動的狀態,才不會處於一個無可奈何的一個狀態。

2.廣大的希求心

通常我們總認為說,這個事情我自己很熟悉,沒有問題,能夠做好。這都是一種麻痹大意的狀態。總認為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有的這些事情、這些人,自己需要去努力的地方,都很熟悉,不須要花太多的心力,也不須要再怎麼樣去學習了。所以慢慢慢慢,我們的一種學習的心就沒有了,我們一種向別人學習的心就沒有了,我們一種希求學習的心就沒有了。那世間上面的學問也好,佛教的學問也好,深不可測的,我們一生都學不完,多得不得了。深也是非常的深,非常的廣,所以我們只有廣大的一種希求心,然後認認真真去學,才能夠不斷進步,才能夠一天一天得到提升。

3.緣來緣去,減少碰撞

那實際上面,我們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而且說我們從生,活到現在,能夠讓我們回憶起來的事,能夠讓我們這個記在心裡的人是很少的。就比如我們在家裡邊的父母來講,那每個人有父母,每個人都會覺得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很大,那應該要孝順父母。但是實際上面你在家的人呢,有多少人說我們一生就是很多的時間跟父母相處呢?跟父母一起生活,跟父母同住。那麼你這個同住,那可能很多問題就會出來,他就會觀過。你這個兄弟姐妹也是一樣,你認為說這個兄弟姐妹沒什麼事,如果真正住在一起,你的問題就來了,肯定就互相觀過、互相排斥,問題就會很多。那老師也是一樣,你說這個老師,這個老師教我們很多很多的知識,教我們很多的技能。

06B當你真正在一起的時候,在一起生活的時候,那情況就不一樣了,那肯定都會觀過。那我們在佛門裡面,也是一樣,住久了因為你有煩惱,那你就會觀過,因為你有觀過的心,他不管對什麼人,只要跟你接觸的人都是會觀過。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實際上面我們去傷害的人都是跟我們最近的人,都是跟我們最好的人,他就會去傷害。你無緣無故的人,他很遠的人,他不會去傷害,緣份不好的人他也不會,緣份不好的他躲都躲不及,對不對?他都不理看你,你看了都躲。你這兩個這個同行道友關係很好,你過幾天就不行了,過幾天就問題就出來了,就互相觀過,他就障礙,很多業障都起來,很多問題就出來。這些都是我們可以用佛法來觀照的。

4.減少妄相,安住實相

實際上面,我們一生從小到大,從生到死,這個好人好事沒有記住多少,不好的人、不好的事記得很多。你一想這個人過去對我怎麼不好,那個人過去怎麼對我不好,那個是不是,都是記得一些負面的東西,是吧?所以說這個人的心是非常有問題,他不是一般的有問題。那這個的話,人的心態就會有問題,你一直在熏習一些不好的一些種子,不斷的在熏習,那麼你熏習來熏習去,最後我們所增長的所有的東西都是惡法,都不是善法。那這個因為對方他是會有感受的,你內心善良,他能夠感受得的,你內心不善良,他對方也能夠感受得到,就是說你語言上面再怎麼去組裝,都是其次的問題。

社會上面的一個小孩,他一兩歲,他就知道,這來一個人,哪個是好人,哪個壞人,他都知道,他不會說話,他就知道。他憑他的感覺,就能夠感覺得出來。所以這個語言要表達的都是很有限的。他都是人的心的一種感知,他就知道,大概什麼情況,他心裡都有譜。

那我們學佛法,學唯識,就是說要把這個基本的心相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人會有這些基本的一些心相?它的道理在哪裡?它的原理在什麼地方?然後告訴我們如何來把握?如何來通達?所以我們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的心要住在究竟諸法的實相上,要究竟諸法的實相。而不是說我們安住在諸法的妄相上,住在諸法的妄相上,那麼我們永遠沒辦法解脫。

所以,這二無我就非常好用的一個方法。

六.一切的緣起法都是無我06B03:36-06B20:56

思考題:1. 無我的體現?有為法與無為法的趣入?經驗和文字懂的差別?

2.聽課前動機?如何能真正認識自己的心?如何通達緣起組合?

3.人心如何收死的?做事當中如何增長我執的?緣起如何觀照?

緣起法本身就是無我,一切的緣起法都是無我。

我們常常也談到轉依,就是依智,不要依識。

我們從前面就是四個有為法來通達無為法,從有為法的有生滅相來通達到無為法的不生不滅相。如果一下子從不生不滅相我們很難通達的。

所以它只有從生滅相上,從生滅法上我們才有辦法理解,我們才有辦法學習,所以前面談的好多的這種有為法。

1.解行相應觀自心

那麼我們從經驗上面觀察,和從文意上面來理解、來看待,這個是不同的,也就是他有經驗的人和懂文字的人,這個是兩回事情。所以我們這個學法,我們首先要搞清楚說,我們要把這個一篇文章弄懂,把這個文意弄懂,而且是說我們學這個法的目的我們要去實用,這個,我們的動機是不同的。如果我們本身就沒有希求說,我聽了這一堂課,聽了這次法,我要去實踐。就是本身你沒有這個思想上面的準備,和思想上面的希求,那你聽完了,你不會去做的,這是肯定的。

這個就猶如這個社會上面搞這個投資一樣,你聽一堂課,那你準備不準備去投資?你不去投資,你說這個課程很好,講得很好,講完也就完了。

那麼你要去投資,他回去他就會去做了,做他也有可能發財。那我們修行也是一樣,你聽完了以後你想不想去做?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那如果我們一次又一次聽,聽了一百次,我們都沒有一次想要去做,那我們就白學了,就白聽了,就肯定是白聽。那如果我們聽完了、知道了,我們就能夠去做,我們就能夠懂得去行持,那它這個效果就不一樣了,這個才是真正意義上面說我們學佛法、修觀,那麼才真正意義上來認識我們自己的心。

所以我們學《廣論》也好,學《百法明門論》也好,實際上面都是一樣,都是跟我們的心有關,都是要用心。生死輪迴也是因為心的關係,你還滅證道涅槃,也是因為我們心的關係。

那麼世親菩薩能夠在這種部派佛教這種思想非常發達的一個時代,造出這樣一個論,簡明扼要,讓我們很好學,讓我們很好懂,並且他講得非常形象。以後我們往下學就知道,就剛才我們今天談到這種心所,他就給你講說這個心所有三種定義。他這樣先給你界定什麼叫做心所,可能我們沒有學過,以前只是說,啊,你說心所啊,我們會舉出很多,你說這個,信啊、慚啊、愧啊、慧啊、定啊,那究竟什麼叫做心所都不知道。你可能是舉了很多很多這個心所的個別的心所的他的定義,那究竟心所本身什麼意思,可能就不明白。這樣的話就是,不明白我們這種佛法裡邊告訴我們的這種心所的這種意義,那麼我們就非常容易自我,我們常常講不要有自我,從自我的身份來看待問題,自我就包括自我的身份。自我的身份,那比如說,你是一個什麼頭,那大頭也好,小頭也好,你只是一個負責的人,那麼你就很容易以你的這個身份去看問題,那你這個你就會很苦。那過去前幾年,我在廣化寺的時候春節辦法會,那裡面它有一個總負責的一個法師,那工作干不好,我問他:你為什麼干不好?他說大家都不聽我的。他理由很簡單,他說找不到人,大家都不聽我的,光桿司令!是不是?那他這個就是佛法他沒有學好,如果通達了緣起法,才有辦法去組合。

2.了別內外緣起

那如果我們自己給自己定位說,我比別人要高, 那麼安立我這個位次的目的,就是給大家發布命令,要讓大家去干,那就不行了,你要對現實緣起了解得清清楚楚,那你就要花心思了,那今天我們廟裡面住了多少個人?出家眾有多少?居士有多少?什麼時間大家在做什麼事?做到什麼程度?廟裡面一天有些什麼事需要大家去做?這些事是怎麼分工的?誰做什麼誰做什麼誰做什麼?這個事是怎麼執行的?遇到問題的時候去找誰?這個工作是怎麼布置下去的?

一個方面我們上面的人要告訴下面的人,讓下面的人明白;第二個下面的人問上面的人,上面的人你必須要能夠回答得清楚,說這個事情怎麼辦,不能說問這個這麼講、問那個那麼講,那這個是沒有章法啦,是不是?

那你只有去關心哪,你只有去學習,你才掌握;你覺得這個跟我的工作沒有關係,那你就不會去管那麼多事情,對不對?你的心就會縮得很緊,你會說這個屬於我的業務範圍我就管,不屬於我的業務範圍我就不管。甚至說最好什麼事情不要管,時間長了,慢慢慢慢這個人心就收死了,這樣的話我們內心的智慧就不能增長。

我們吃飯也好,我們工作也好,我們休息也好,我們拜佛也好,實際上面我們背後都有一個「我」字在起作用。剛才談到這個自我,背後都是有一個自我,這樣的話也就是你吃飯、穿衣、拜佛、做事,做不好的話都是增長我執,都是擴大我見的一個表現。你做得好大家稱讚,你這個我見在增強,我執也在增強;你做不好,讓別人批評,你一直在增強;你自己做好做不好在增強,你看別人也是在增強,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增長我執、法執。你看不慣的時候,你看得很討厭,你以後不願意看他。你覺得這個人做得不錯,跟我能夠挺和得來,他喜歡拜佛我也喜歡拜佛,他喜歡做事我也喜歡做事,他很會做事我也很會做事,那都是增長自己的一種執著,都是增長自己的一種分別。這些都是同我們修道相背離的,都是注重外在的一個體現,不是真正觀照內心的一個需要。這些我們在今後的這種過程當中都要特別去注意,如果不特別去注意的話,到一定的時候我們都是很難治的。

3.緣起的觀照

就是說,不管你去做什麼事,我們都是要用心,這是很關鍵的問題。你說你做事情用心不用心?那麼怎麼用心你就要觀照?觀照自己的心,觀照外在的緣起。這個緣起不是一種借口,不是說這個事情自己解釋不清楚,我們就說這個你要觀察緣起,或者說它這個緣起就是如此。這個緣起,佛說緣起,這個事情的產生,這個事情的出現,它是什麼緣而起的?它是什麼因而起的?它是有緣的,它是有因緣的,這個因緣是能夠分析的,這個因緣是能夠改變的。那這個首先我們要從內在方面來觀照,然後從內到外,從內心的改變再來改變外在的。

那我們常常,比如說給你一些境界,比如說這一幫遊客來這裡吃飯,大家不排隊,你爭我搶,甚至發生糾紛,發生糾葛,那麼你去,你有辦法說讓大家很快能夠恢復秩序,是不是?那你這個就要去觀察,說我應該怎麼做大家才會聽,你首先你用的方法不對,那可能別人不會接受,那你還會給他這種境界上面火上澆油,本來你這個心裡很平靜,但你去勸,勸了不僅別人沒有聽,你自己起了煩惱,是不是?這肯定的。那你事先就會要有思想準備,說這種混亂的一個局面我要怎麼做要讓它有秩序?你要很清楚;你不清楚只有亂上加亂、更亂,它已經夠亂,你再加進去更亂。那麼這個時候對我們來講都是一種考驗,就是說你能不能過得了這個境界?

這個舉一個很簡單的一個事情。那這樣子把自己的心態要調整得很好,你前行做不好,你心態調整不好,那就很難辦。這個內心心態調整得衡平之後,然後我們還要有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對緣起的一種觀照,對不對?

我這個語言要怎麼去表達?讓這些人能夠非常容易大家都聽到,大家都能夠理解說你這句話的意思,並且大家都願意照著你這句話去做,這裡邊就是很有學問,那你就要考慮到這些人的程度不一樣,男女老少、有學佛的有不學佛的,可能各種狀況都有,那我們自己要怎麼表達才可以。我們有時候,常常有聽說你排隊不好,我們要去批評:「你這個隊站得不整齊,你這個罪惡多大;你飯沒吃乾淨,你下輩子下地獄了!」他剛剛學的嚇都嚇死了!他到廟裡邊來,一點飯沒吃完就下地獄,那他以後肯定就不敢來。所以這個也是我們管大寮的這些居士,這個有時候是我們祖師大德對我們一種策勵,但是我們不能隨便亂用,是不是?我們跟他講說廟裡面來之不易,大家不要浪費糧食,對不對?他就會聽哪;你要那麼去講就會起反作用,而且表達就不恰當。

那什麼是緣起呢?就是在適當的時間,在適當的地點,我們能夠做我們自己需要做的事情,那麼他這個就能夠符合我們佛教裡邊的一個緣起。那麼如果不恰當,本來這個事情不是你管,那麼你跑去管,那別人他也不好阻擋,對不對?那麼這樣的話,就是說別人聽也不是,不聽也不是。但是有時候我們還很難遇到,就是說我們還很難,就是說自己內心裡邊很難明白這個道理,那這個事情該不該我去管?那我應該怎麼去管?那這裡邊都是很有學問在裡頭。

那我什麼時候去管?我怎麼去管?就我們剛才談到這個心王、心所,這個都是很重要的。那麼,如果我們不恰當,雖然說你這動機是好的,你這行為是好的,但你這方法是不好的,你方法是不好的也會引來很多的問題,是不是?比如說別人他剛好說一半,那麼你說這個事情應該怎麼做怎麼做,那樣別人就起煩惱。那最後到底要照這種方法做?還是要照那種方法做?這裡邊就是很有智慧在裡頭。就是我們怎麼樣去觀照說,我自己去表達對這個事情的解決是有幫助的,而不是說在這個境界上,來顯示說我們自己比別人高一籌,或者說在這個境界上顯示比別人有能力。恰恰就是說在這個境界上,我自己怎麼做?我自己怎麼表達?對這個事情的解決,對這個事情的順利圓滿的成辦能夠是有利的,同時又能夠讓大家容易接受,讓大家高興,你都要去考慮。你就說沒有這種事,都不可能,它絕對有這種事。

七.持續透析幻相,趣入法界等流 06B20:56-34:50

思考題:1.有形無形的差別?外在成就的支撐點在哪?為什麼說人類集體心智失衡?

2.為什麼天天發菩提大願?行動力的來源?

3.我們與佛菩薩的環境有何差別?如何進入到佛菩薩的境界中?

社會上面它做事情,他的動機和他的目的是很清楚的,是不是?佛教裡面他就更清楚,對不對?我們佛法本身就是「心法」,「心法」他本來就是講動機啦。

1.有形的患得,無形的增大

社會上面的人他清楚,比如說,你開一個公司,它就存在說,你這個物品、你這個商品,那麼有成本、有利潤、有稅收、有分紅、有獎金,有什麼東西,他都會算得清清楚楚,你這個公司才有辦法辦;一年能賺多少錢,多少人要怎麼算,怎麼管理;那佛教裡面,他講的是功德,功德他是無形相的。世間上面,他這物質的財富他是有形相的,有形相的東西你分的話,就會患得患失。那無形相的,你就是講好話、讚歎、隨喜功德、觀功念恩,就是無形相的東西,你需要它有多大它就會有多大,你想這個功德有多大就有多大,只是看你怎麼去作意?你是怎麼去思維?你怎麼去觀照?你有沒有這種心?說要把所有功德分享給大家,那這種能力和這種力量是很不容易培養的。如果我們真正培養起來以後,那自然而然這個事情就好辦了。

2.剖析虛幻相,通達諸法相

所以我們學這個佛法,學這個唯識,就要去明白---世界、人、社會都是眾緣和合而成,包括我們自己個人也都是眾緣和合而成。那麼既然是眾緣和合而成,那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緣,每個人的行為也是一個緣。那你是一個緣,他也是一個緣,第三者、第四者、第五者……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緣,所有人都是一個緣。那我們這樣子話就需要去剖析,不斷去剖析,剖析說這個世界上面的,它這些虛幻相,然後才能夠達到它的實相——諸法的實相。如果我們不能夠觀察到這些假相、這些幻相,那我們就會被這些假相迷惑住。我們常常聽人家說這個人正常,或者說那個人不正常,或者說這個人情緒失控等等,如果根據佛法的標準來看,所有的都是不正常,肯定都是不正常。為什麼講是不正常呢?那麼我們正常的一個人,我們對自己的學習也好,工作也好,未來也好,這個目標方向是非常清楚、非常篤定的,並且他是越走越有把握、越堅定,他這個才是一個正常的。那麼社會上面無論你搞音樂的也好,搞繪畫的也好,搞建築的也好,搞雕塑的也好;農民也好,工人也好,知識分子也好等等,他實際上面這些外在的成就背後都是一個自我的成就、自我意識的加強,實際上面都是一種執著。外在的成就是一種表相,他內在的實際上面都是一種自我的成就感,外在只是我相而已。「我」所提出、所表現出的一個法相,他實際上內在,如果有這個「我」的話,問題就來了。

3.心智的失衡

那佛教裡面講,恰恰我們一切問題的根源都是因為「我」引起的,所以他就自然而然他就會不正常;那麼因為這些不正常的人一多,因素一多,那就會造成整個社會上面的一個失衡,一個失調。那麼針對這種失衡和失調,用現在一個比較新的名詞講是人類集體心智的失衡,就是整個人類大家一個集體的心理的智慧的失衡,就是大家普遍內心有問題,內心人的一種智慧有問題。所謂智慧有問題就是沒有真正的智慧。

現在實際上面都是這樣子的一些問題的出現,比如說我們現在這種豬流感,對不對?那在過去都是沒有這種狀況。那為什麼會有這些奇奇怪怪的一些疾病呢?都是因為我們人不尊重其它的動物,人不尊重大自然,就是說我們人,他只想到我們自己人的本身,他沒有考慮到其它道的眾生,沒有考慮到其它的環境,所以它這個就是一個失衡,就是跟其它道眾生的一種失衡。比如人跟自然環境的失衡,人跟社會環境的失衡。大家都這麼想,大家都這麼做了,那不正常的東西就變成正常了,不正常的東西變成正常了,自然而然它正常的東西就變成不正常了。那變成不正常了,就會發生很多不正常的現象,社會就會發生不正常的現象。

4.熏習串習善所緣境

所以,社會上面所出現的這些種種的這些現象,我們就用佛教裡邊的菩提心,用佛教裡邊的菩提的大願,才有辦法轉變。只有發大願,不然你所有的業,都是很微弱的,你轉變不過來。因為這種問題太大,你只有發大願,你只有真正發菩提心,那麼你才有辦法,我們自己內心有這種力量來面對,不然不可能。這問題太多,你菩提心一發起來,自然而然這些問題就變小了。

我們在社會上面常常聽一句話,就是意識形態,對不對?他為什麼這麼講叫意識形態?所謂意識裡邊現行出來的一種狀態,就是我們心理的一種狀態,那麼這個就談到我們的心王跟心所,意識裡邊的一種狀態,一種形狀,一種狀態,是不是?所以它社會上面它都很講究這些,實際上面這個意識形態也就是我們佛教裡面的話,也是唯識裡面的話。現行的狀態,在意識心裡邊所現行出來的一種狀態。那我們佛教裡邊告訴我們的意識心態,那我們就要發菩提心、菩提大願,你不斷去串習,那去串習、串習、串習,最後大家的這種意識裡邊的狀態也是一樣的。是一樣的,至於說它結果是什麼樣子?那個是要一步一步來的。但它這種力量是很強大的,就是人的一種精神上力量,他是來熏習你這種力量的。這樣你每天這麼想,天天你要這麼想,你要這麼說,你要這麼做。

所以我們如果在這種心理上面的一種訓練不夠,在行為上面的約束就很難。只有說,在我們的意識裡邊,在我們的內心的深處,真正把這些形態、把這個法相建立起來之後,那我們的行動力才會真正有。

如果不然的話,社會上面的一些問題,比如一些貪婪啊,一些權力啊,一些你我是非、一些紛爭啊,它一樣它也會反映到佛門裡。那社會上面的一種權利也好,一種貪婪也好,一種矛盾好,一種紛爭也好,它認為這個是自然的,這個是推動社會前進的一個主要的動力。他人就要去競爭,人就要去拼搏,因為這種力量也是造成社會上面人際關係緊張的一個主要的因素,他就要競爭,競爭就弱肉強食。

那麼我們佛教裡邊,如果沒有自己真正學到這個菩提心,學到這個發大願,學到這種能力行力,學到這個要廣度眾生,那麼你看到這個境界你就過不去了,你看到這個,你都煩,你都煩死了,是吧?

那我們知道一種方法,我們有這種教理的一種學習和熏習,即便我們看到別人的思想行為有偏差、有錯誤,這樣的一種心理狀態下,也不會給自己的心態和自己的行為造成扭曲,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有時候我們看到別人不用功,就會給自己作為一個不用功的理由,你說他也不用功,所以我也不用功;你說反正他也做不好,他也做不好,所以呢,我這算還可以的,我這算不錯。他自然而然就會有這種的心思,就會有這種的心態,就會有這種的現行在出現。所以呢,這些問題一出現的時候,時間長了,我們就會認為說這是對的,這是正常的,這是我自己觀察到的。

並且就是說,跟我們這種周圍的同行,覺得別人也是這麼看的。好,慢慢你就在一個非正常的狀態下熏習,一直在熏習這些錯誤的現行。這些本身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煩惱的一些行相,就是你看到別人的煩惱的一些行相,再來熏習自己一些煩惱的形相,他這就更加煩惱。那麼我們學唯識,學《百法明門論》都是要對這些形相進行剖析的。剖析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通達二無我;剖析的目的要讓我們分清楚,究竟那些是我們要的形相?那些是我們不要的形相?我們只有知道了哪些要的?哪些不要?那我們好的行相,才會在我們心相續當中持續,在內心相續當中等流。佛菩薩在法界當中,那我們叫做輪迴,叫流轉、也是流浪,都是指煩惱,所以需要轉依,需要智慧,需要聽經聞法,需要師法友的這種環境和條件。


推薦閱讀:

彭健教授:日糧纖維的定義、成分、分析方法及加工影響(全文)
胸罩定義女人?大錯特錯!!!
四大發明重新定義 絲綢青銅造紙印刷和瓷器
胃食管反流病定義、癥狀和危害

TAG:法師 | 定義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