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入聲_百科

入聲,是漢藏語系的一些語言所具有的一類聲調。一般入聲是短而急促的,但亦都有例外。

粵語、壯語、越南語、客家話、閩南語、贛語以及漢藏語系的其他一些語言中,入聲字音節以輔音[p]、[t]、[k]作結,發出明顯的短而急促的子音,使音節聽起來有一種急促閉塞的頓挫感。廣州話完整的保存了古入聲的塞音韻尾[-p]、[-t]、[-k]。南昌話古代以[-p]收尾的入聲併入了[-t](在讀書音中[-k]也有併入[-t]的趨勢,如「百」的文讀音是[pεt],「麥」的文讀音是[mεt],仍保存著[-t]和[-k]兩個塞音韻尾。福州話[-p]和[-t]都已消失,[-k]韻尾正處於向[-?]轉變的過程中,因此兩音並存。蘇州話則是古代[-p],[-t],[-k]一律變成[-?],代表了塞音韻尾演變的最後階段,吳語里有入聲的方言,一般也都是如此。

湘語(有的無)、吳語、福州話、江淮官話、晉語、一部分西南官話地區也保留入聲,但只帶一個弱喉塞韻尾[?],甚至沒有入聲韻尾只具有特定調值。大部分的漢語官話方言中入聲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它是從什麼時候消失的,歷來都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從金元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國開始消失的,但是也有人認為直到17世紀入聲還沒有消失。不過,明朝取代元朝以後,制定了《洪武正韻》以恢復中原雅音,特別是恢復了入聲,把韻分成平、上、去三聲各二十二部,入聲十部,共七十六部。入聲十部分別是屋(quk)、質(cjit)、曷(hat)、轄(hrat)、屑(set)、葯(yak)、陌(mrak)、緝(chip)、合(kop)、夜(jah)。

以現代北方漢語為基礎的的現代標準漢語中不存在入聲。以失去入聲的官話方言為母語的人,包括以基於官話方言的普通話為母語者,不經過訓練不能分辨入聲字。

漢字大概於隋、唐時代傳入日本,當時的漢語具有入聲,因而日語將入聲的痕迹保存至今,但其破音音尾已獨立成另一個音節(通常為ka行、ta行、wa行([p]→[?]→[w]→?)的音節)。相較之下,韓語、越南語漢字的入聲發音,則較為接近現代南方漢語的發音。

在無入聲調類的北京官話中,中古的入聲字被分派入平聲、上聲、去聲中,此現象稱為"入派三聲"。如何分派有若干規律可循(排除少量例外)。1.入聲的全濁聲母字派入陽平,次濁聲母字派入去聲。2.次濁聲母字派入去聲(如:落弱)。3.清聲母字可能派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之任一類,無固定規律。

漢語調類之一,以塞音(p、t、k)結尾,發音比較短促,現代普通話和大部分北方方言沒有入聲,已將入聲歸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南方地區的吳語、粵語、贛語、閩語等方言還保留著入聲,北方地區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等,也有許多地方還保存入聲。江淮官話、一部分西南官話地區也保留入聲。韓語和日語均有類似入聲的發音(日語稱「促音」)。但p、t、k三個輔音韻尾在各種方言里保留的情況不一樣,有的方言完整保留(如粵語),有的p、t混同(客家話)或者只保留t(南昌話),有的合併為一個喉塞音[?](太原方言、江淮官話和吳語),有的方言只有入聲調類,無輔音韻尾,入聲字表現的只是調值的不同(長沙話)。

從語音學上說,入聲就是以塞音收尾的音節,但此塞音只有成阻階段,並不發聲。

表現形式

古漢語入聲在今天各語種和方言中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

其一,在普通話、大部分的北方方言以及湘語中,入聲已經不復存在。入聲的缺失也因此被看作北方方言語音上與其它方言的區別性特徵之一。

其二,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古漢語三種入聲「-p」、「-t」和「-k」的有粵語、閩南語、客家語等漢語方言、壯族同胞所使用的壯語、瑤族同胞所使用的勉語以及京族同胞所使用的京語等。可能是受到古漢語的影響,越南語中也有「-p」、「-t」和「-k」這三種入聲。

其三,贛語,包括南昌方言、高安方言、上高方言等,以及畲族所使用的畲語等,保留了入聲的兩種形式「-t」和「-k」。其中的塞音「-k」有弱化成喉塞音「-?」的趨勢。

其四,晉語,包括太原方言、忻州方言、長治方言等,以及吳語,包括上海方言和蘇州方言等,只有一個弱喉塞韻尾「-?」。

其五,日語在音讀從中國傳入的漢字時,對絕大多數入聲進行了開音節化處理並保留至今。所謂開音節化,就是在構成入聲的塞音後面添加母音使之成為一個獨立音節的過程和方法。例如:日語漢字「國(こく)」、「北(ほく)」、「福(ふく)」等日語發音的第二個音節「く(ku)」都是在古漢語入聲韻尾「k」的基礎上添加「u」使之獨立為音節「ku」的結果。這有點類似於現代漢語音譯英語單詞時使用的方法。例如:「bus」、「Smith」和「Bush」這三個英語單詞的尾音為輔音「s」、「θ」、「?」,但譯成漢語後都因為被添加了母音而變成了獨立的音節,即「士shì」、「斯sī」、「什shí」。

其六,西南官話(包括四川、重慶、貴州、雲南等地)中,普通話中韻母以e、i、u、ao結尾,而西南官話中韻母變化為/ε/、ie、uo、uo以保留喉塞韻尾。而o、a結尾的字由於與普通話相同而無法區分了。具體例子如「德」(古音dok,西南官話/dε/,普通話de),「栗」(古音lit,西南官話lie,普通話li),「屋」(古音uk,西南官話wuo,普通話wu),「葯」(古音yak,西南官話yuo,普通話yao)。除此之外,而這些地方則為luo、muo;同時另一種變音「-er」用來補充i的其他入聲韻尾,如十、尺、日(古音分別為:zip、ciiek、niit,西南官話中已然變為si、ci,zsi,而這些地方卻發音為shier,chier,rier)。(/ε/變化也可能是普通話ai的發音,uo也可能是普通話ue的發音,需要滿足上面的對應條件才能判斷是否為入聲)絕大多數入聲規律已經如第一句話所總結的。

列表分析

漢字 中古音 普通話 江淮官話合肥 閩南語(文 / 白) 吳語 粵語 贛語 客家語 日語吳音 日語漢音 韓語 越南語
?ɑp [x??] hap ??? hap hop hap ガフ (gapu→gō) カフ (kapu→kō) ? hap h?p
?ip shí [???] sipzap ?i? sap sep sip ジフ (jipu→jū) シフ (sipu→shū) ? sip th?p
v?u?t [f??] hutput v?? fat fut fut ブツ (butu→butsu) フツ (putu→futsu) ? bul ph?t
pat [p??] patpeh p?? baat pat bat ハチ (pati→hachi) ハツ (patu→hatsu) ? pal bát
j?k [i??] ek ji? yik ik yik ヤク (yaku) エキ (eki) ? yeok d?ch
k???k [k??] khek / kheh k?a? haak khak hak/kak キャク (kyaku) カク (kaku) ? gaek khách

※註:「易」僅作「變易」之義時讀為入聲[-k],余為去聲。

推薦閱讀:

屏蔽粗口的「嗶」聲是誰發明使用的?
新老娘舅—搜狗百科
傷感句子—搜狗百科
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搜狗百科
后土御門天皇—搜狗百科

TAG: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