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 | 太極拳十要究竟出此誰之手?
從趙堡秘傳的手抄本來看是傳自陳清平。
關於網上大小架之爭,王瑋老師提出符合趙堡太極拳練架十要就對,王瑋老師是趙堡太極拳總會常務理事、理論研究員、武當山拳法研究會理事、特約研究員,他向我出示了三本有關趙堡太極拳的手抄本。一、鄭悟清毛筆楷書趙堡太極拳論等;二、和式太極拳譜鋼筆手抄本(沙紅賓整理);三、張鐸手抄本,名為「金不換」。三本書中對拳架的要求在「金不換」一書中有十要,據張鐸拳法研究會大師兄李樹德老人講,該書由張鐸、李俊秀(鄭悟清隨其習拳五年),侯春秀等人從張敬芝家中借出(小架按:大概是1923年左右),將線拆開,當晚抄完,用線封好。第二天還給師母,練架十要為陳清平所傳,在以往的趙堡太極拳書籍中沒有,為大家同好練習有一個標準,經師王瑋先生同意,特供大家參考。
註:(本十要為練架所用,推手中的筋力、骨力、心力和推手、推身、推重心技法不在文中,高不經沖,低不經按,只供健康形體所用)
邀請加入微信群
掃描或長按二維碼
先關注太極養生堂,然後
回復:群或微信群
特別提示:現在開通地區太極養生微信群二維碼邀請,進群僅限本地區拳友。在關注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號後,回復:北京、上海、廣東、河北、河南即可!其它地區拳友可暫時回復:群加入綜合群進行交流。(如果人滿了請留言索取更新)
練架拾要
一、虛靈頂勁,二、含胸拔背;三、松腰;四、分虛實;五、沉肩墜肘;六、用意不用力;七、上下相隨;八、內外相合;九、相連不斷;十、動中求靜。
一、虛靈頂勁
虛靈頂勁,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內含,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際上重下輕,腳腿易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然能拔背,能拔背則力能由脊發。
三、松腰
腰者,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靈變化,皆由腰轉動,故命意源頭在腰際,稍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四、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要義,如全身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然後輕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舉步重滯,身立不穩,則易為牽動。
五、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松下垂也,若不能松,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則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垂松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斷動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之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流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縛束,然後輕靈變化,園轉自如,或疑不可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而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舉一發而全身皆動,若不用力而用意,用意所至,氣亦隨之,如是氣血流通,日貫輸,周流全身,無使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所云,極柔軟,然後能得極堅剛也,太極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棉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浮面之勁力也,外家拳之力量,則易為人引動,是以不如太極拳。
七、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論中所云,其根在腰發腿主宰於腰,由腳而腿而腰,總於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而動,如是方為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者,即散亂矣。
八、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一身為軀,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分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與之俱開,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成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九、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又曰連如抽絲皆言其貫穿一氣也。
十、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者,以靜卸動,雖動猶靜,故練架愈慢愈好,慢則呼吸甚長,氣沉丹田,身無血脈荒張之弊。
道藏裡面有一篇張三丰的《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裡面也提到了太極拳十要。
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
太極之先,本為無極。鴻蒙一氣,混然不分,故無極為太極之母,即萬物先天之機也。二氣分,天地判,始成太極。二氣為陰陽,陰靜陽動,陰息陽生。天地分清濁,清浮濁沉,清高濁卑。陰陽相交,清濁相媾,氤氳化生,始育萬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無極,先天之機是也。迨入後天,即成太極。故萬物莫不有無極,亦莫不有太極也。人之作用,有動必有靜,靜極必動,動靜相因,而陰陽分,渾然一太極也。人之生機,全恃神氣。氣清上浮,無異上天。神凝內斂,無異下地。神氣相交,亦宛然一太極也。故傳我太極拳法,即須先明太極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極拳者,其靜如動,其動如靜。動靜循環,相連不斷,則二氣既交,而太極之象成。內斂其神,外聚其氣。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氣既媾,而太極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氳化生,而謂為七二之數。
太極拳總勢十有三;棚、捋、擠、按、采、捩、肘、靠、進步、退步、右顧、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其虛靈,含拔、松腰、定虛實、沉墜、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相連不斷,動中求靜,此太極拳之十要,學者之不二法門也。
學太極拳,為入道之基,入道以養心定性,聚氣斂神為主。故習此拳,亦須如此。若心不能安,性即擾之。氣不外聚,神必亂之。心性不相接,神氣不相交,則全身之四體百脈,莫不盡死。雖依勢作用,法無效也。欲求安心定性,斂神聚氣,則打坐之舉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廢矣。學者須於動靜之中尋太極之益,於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後混七二之數,渾然成無極。心性神氣,相隨作用,則心安性定,神斂氣聚,一身中之太極成,陰陽交,動靜合,全身之四體百脈周流通暢,不粘不滯,斯可以傳吾法矣。
另外,楊澄甫的太極拳十要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出自楊澄甫先生所著的《太極拳體用全書》一書自1934年2月在上海出版。
太極拳十要
一、虛靈頂勁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涌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三、松腰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四、分虛實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五、沉肩墜肘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六、用意不用力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所云:"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隨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八、內外相合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九、相連不斷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十、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從面世時間來看趙堡手抄本要早於楊澄甫的《太極拳體用全書》而且文字也多有不同。我向戚建海老師請教了這個問題,戚建海老師認為太極拳十要出自張三丰,由趙堡豐富,楊澄甫完善。但很可惜,楊澄甫沒有註明他得到的出處。
推薦閱讀:
※太極拳不能精進,病多在雙重,一基本功可解!
※還原太極拳譜之本貌:王宗岳《太極拳論》校譯詮釋 上 (王志遠)
※混元24式太極拳教學
※練太極拳巧用波浪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