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九十五集)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九十五集)

蔡禮旭老師 2012/12/8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01-002-095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

我們這個單元談「知人」,而人生總在重要的抉擇,會決定他人生的命運。比方擇師,我們以聖賢為師,還是以世間這些思想觀念為師,那整個人生就天壤之別了。

我們清朝林則徐先生,他觀人術也很強,而且他透過觀人術給了他女兒一生的幸福。重不重要?這個知人可以選好的女婿。剛好有一次除夕夜,除夕夜大家都急著想回去過年嘛,大家想一想,今天假如除夕夜你的上司叫你辦公,你能很專注的在那裡?「還叫我加班!」你可以想像那個心情。結果那一天剛好林則徐先生有奏摺要填寫,那都是毛筆正楷這樣,楷書工工整整寫,結果量又很大,寫寫寫,已經寫到半夜了,所有的人都走了,只有沈葆楨在幫林公寫這個奏摺,那已經是深夜了,終於寫完了。然後就遞給林則徐林公。林公說:「寫得這麼潦草,回去重抄。」你看他年輕人不疾不徐,也沒有任何情緒,又回去抄。抄抄抄,抄好了,天亮了,結果林公看到他,「抄得不錯,來,跟我出去拜年。」天亮了,大年初一了。結果出去,林公他這麼有德行之人,親朋好友也很多,都來了,他馬上說:「來來來,今天大喜,見見我女婿。」你看就從這個工作當中就知道這個人有定力、有耐性。沈葆楨也是清朝的一個大將,你們可能不認識,我們一定認識,因為他是台灣的省長。所以我們讀歷史的時候都很清楚,也是一個名臣,林則徐選出來的。所以「煩使之以觀其能」,他的耐性,很多煩雜的事情,他能不能平心靜氣去處理。我們剛剛談的是「聽言」,從聽他的話來了解這個人。

再來「觀事」。

【觀事必挍其實。】

觀照、觀察整個事情,必然要充分了解它的實際情況,你不能人家一說這個事情是怎麼樣,你就相信了。當然,客觀的分析事情,我們再處理才不會偏差掉。首先,不是藉由事情觀察別人,也要觀察自己,自己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能不能平心靜氣,能不能客觀去看事情。我們都說一個人做人做事的能力非常重要,這句話我們常講給別人聽,那我們自己做事的能力如何?在修身的過程當中,我們常說「歷事鍊心」,透過每天發生的事情,提升自己的修養,提升自己的心性。

而《群書治要》是不是在提升我們做事的能力跟態度,是不是?是。我們看「君道」當中有「納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個就是做事很重要的態度。你聽到這個人談這個情況,你就相信了,沒有充分了解,可能就偏頗掉了。

所以,孔子有講到,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這個人,所有的人都討厭他,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你不能馬上判斷,你要去了解一下,「察」就是要去客觀了解。「眾好之」,所有人都說他好,他就是好人嗎?那不見得,所以還要再察。《論語》另外,子貢又問:「鄉人皆好之,何如?」這一鄉的人都說他是好人,怎麼樣?孔子說:「未可也。」還說不定。「鄉人皆惡之,何如?」這一鄉的人都討厭他,那這個人可不可以判定是不好的人?孔子也說:「未可也。」最好是什麼?鄉人裡面的好人都喜歡他,壞人都討厭他,這樣的人才是好人。所有的人都喜歡他,那叫「鄉愿」。他不得罪人,該講的話,在大是大非面前,該挺身而出的時候,他都躲在後面。這個時候整個團體、一個地區,是非善惡就亂套了。然後那個做錯的人愈來愈囂張,沒有人敢講我,沒有人主持公義了。

所以孔子寧取「狂狷」,「狂者進取」,很有道義,該做的事他不會推諉,「狷者有所不為」,他有為有所不為。大家有沒有經驗,你在團體當中要據理力爭,而且要多次去跟相關的人,把這些事情談清楚。然後你百折不撓,一次、兩次、三次都不氣餒,告訴自己該做的事要挺過去,不能退縮。其實退縮是一個嚴重的習氣。我們一遇到挑戰,別人不是很認同我們,這個溝通的事情實在要費很多的精力,可能我們就冒一句話出來,「哎呀,算了,隨緣了。」退縮不是隨緣,退縮是懦弱,不敢承擔。這也不是孟子教的,孟子講,想這件事該做,「雖千萬人吾往矣」。千萬人阻擋我,該做的事我還是去做。假如該做的事我不去做,哪怕面對一個穿著破衣服的人,我都覺得不敢看他,良心不安。

在《史記》當中有記載,說齊威王一開始即位的時候,他九年之間諸侯都來討伐他。然後他就忙於這些戰事,對百姓就很難照顧得好,他自己也很苦惱。但是他還是很冷靜的在處理政事,也沒有因此心浮氣躁,他在找原因,找出來。他就召來了即墨的大夫,即墨在齊國的東邊。結果他召來即墨大夫就跟他講:「從你到即墨去治理,每一天我都聽到毀謗你的話。然後我派人到即墨去實際調查,發現你一些荒田都開墾得非常好,老百姓都生活無憂、都有豐收。然後公家的事你都沒有積累,都趕緊把它辦妥,所以整個即墨一帶都非常安寧。那為什麼我還是每天聽到人家毀謗你?是你都沒有討好我左右的人。你沒有時間來討好他們,來求取陞官的機會。」所以你看齊威王很理智,他派人客觀調查,封他食邑萬戶,就是他的薪水是享萬戶的薪水,這是很高的俸祿了。

結果另外他又召了阿地的大夫,然後就告訴這個阿地的大夫講:「從你去守阿地,稱讚你的話每天都有到我的耳朵來。然後我派人到阿地去尋查,你的田地都荒掉了,都不耕作,人民都非常貧窮困苦。而且趙國打到鄄了,打到我們國土鄄地,你根本都不管。然後衛國取到薛陵了,你也都坐視不管。而你只是都拿著錢財,諂媚我左右的人,然後來幫你講好話。」他講完以後,當天就把這個阿大夫處以烹刑,把他煮掉了。而且所有曾經講他好話、收他的賄賂的,全部一起煮掉了。大家一聽,很恐怖,你們都皺著眉頭。但是你要換另外一個角度想,這樣的官員,已經傷害了多少的老百姓,是吧?然後齊威王帶著軍隊,從西邊打退了趙軍、衛軍。這個時候齊國都很震撼,每一個人都不敢掩過飾非,然後都盡心盡力盡自己的本分,結果齊國就大治。諸侯了解到這個情況,也不敢再輕易對齊國動兵,不敢欺負他了,他國家團結了嘛。

所以「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從事情當中都得要客觀去分析。而我們剛剛也提到了,《群書治要》也是在讓我們培養出解決事情的態度跟能力,做事的這些章法。比方我們在做事的時候,我們希望堅持一些原則,可是又怕堅持這個原則傷害到對方。比方說,他勸我,然後我沒有照他勸的去做,這樣他會不會受傷?看到這個題目,就感覺到現在當官、當領導不容易。大家看到這個問題,想到《群書治要》哪一句經句?Hello?我們今天已經講到一百八十七句,我們得要擠出一句來解決這個問題。像「君道」當中的「反身」,事情有不順利,首先什麼?要「反求諸己」。

我曾經聽一個同仁談到Toyota的治理,這個豐田的管理還影響到美國、西方很多國家。所以中國有一個企業團到美國要去學管理,也到一個大公司。結果飛到那個美國公司,這美國公司說我們是跟豐田Toyota學的,所以他們又坐著飛機飛到了日本。到了日本還沒進到公司,看到公司門口寫了一句話,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他們又坐著飛機回來了。這個Toyota寫的東西不就是我們中國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嘛,還繞了那麼一大圈。我們這個時代中華兒女,有沒有感覺繞了一大圈?你看教育孩子都哪一國的、哪一個國的,好幾個國家都用完了,不行!最後才用老祖宗的試看看。我們吃了這麼多苦頭,叫喪失民族自信心。

而且我們也要檢討。韓國跟日本很多企業團體,用中華文化用得很好。像豐田,比方一個幹部做錯了,下屬做錯了,他怎麼去思考這個事情、怎麼去應對這個事情?

第一,這個同仁有沒有身體不舒服?這人文關懷。「君、親、師」的「親」就表現出來了,是吧?

再來,他身體沒有不舒服,他父母、家裡至親有沒有生病?會不會孩子昨天發高燒,他整夜在醫院,又沒有請假,今天來剛好精神不佳出了狀況。您看這種心境,為他設想,他有沒有不舒服,他家裡有沒有出狀況。

假如這些都沒有問題,第三,這些做事的方法,我有沒有教給他了,他真的有學會了?這是第三。我們有時候沒有思考這個問題,新來的員工做錯事了,就罵了,有沒有真的仔細把他教會了,沒思考過。那這個「君、親、師」裡面的「師」就沒有做到啦。

第四,做事也教他了,會不會是公司所規定的工作流程需要調整?這個狀況是提醒,還是公司的這個流程需要調整?您看這個「反身」,在這個過程當中都表現出來了。

講到這裡,大家有沒有想到哪一句《群書治要》?你們再沒有反應,我可能要流眼淚了。(眾答: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好,今天會好睡一點。但是我還是要回到起心動念,不能因為聽了人家才睡得著,這個還是有求的心,有求皆苦。應該是說,假如沒有人反應的時候,一定是我還沒講到二十一次,這樣才對。而不是要求別人一定要能夠feedback(反饋),這樣feedback一變執著就不好。還有一句,同樣是湯王講出來的話,也是非常令人佩服。

大家複習一下十四頁三十四句,「昔成湯遭旱,以六事自責曰」。他遇到乾旱的時候,從這六個方向去反省自己。其實這一句學完了之後,我們面對每一件事情,有沒有從自身、有沒有從關懷對方、有沒有從我整個客觀去分析事情,然後我做事的種種步驟,是哪裡出了問題,我們能不能列出六點來反省?這個就善學了,那學湯王這句話就沒有白學了。從他的角度,他當君王,「政不節耶?」我自己政事有沒有沒有遵守祖宗的章法、經典的章法?「使民疾耶?」我是不是使用民力太急劇,沒有體會到老百姓的實際狀況?「宮室榮耶?」是不是我宮室、建築、生活的開銷太奢華了,上天在提醒我了?「女謁盛耶?」皇宮裡面這些嬪妃是不是有弄權的現象?「苞苴行耶?」這「苞苴」就是指賄賂,這些情況是不是有發生,形成風氣造成政治的腐敗呢?「讒夫昌耶?」進讒言的人是不是太倡狂、太多?這是在他君的一個位置上。

那我們拉回來,剛剛豐田他在思考這幾個點。第四點,做事的流程也沒問題了,那好,第五個思考,我們沒有錯,公司沒有錯,這個同仁現在出狀況,那我怎麼藉由這個機會,讓他做人做事提升,這就是我要下的功夫。他思惟裡面沒有責罵,為什麼?孔子講「既往不咎」,事情都發生了,你把他罵得狗血淋頭,事情會變好?不可能。反而是這個時候很真誠的協助他。他已經很慚愧了,不好意思,你又這麼盡心,你這一份對人的厚道,記在他的心上,可能他就忠心耿耿跟你一輩子。

舉個例子,美國有一個航空員,他的技術也很好,他整個軍機上面載了四個人,總共五個人。結果飛到空中,突然發現兩個引擎統統出狀況,幸好他技術確實了得,應對得當,迫降成功,不然五個人就沒命了。結果一下來,才了解到加的油加錯了。那個加油的人加錯了就這麼一件事,很可能讓五個人死掉,還有一台軍機毀掉,所以做事謹慎重不重要?所以德國人有講到「細節決定成敗」。我們老祖宗《禮記》一開篇就說「毋不敬」,對每一件事都要很慎重恭敬。確定是加油加錯了,那個加油的同仁嚇得真的是臉都是整個都發青了,發抖了。結果這個航空員很溫柔的跟他講:「為了證明你是很能幹事的,明天協助我把這個引擎修理好。」一句責怪都沒有。後來這位同仁就一直服務他,從來就沒有再離開過他,非常感恩他的寬容。這個是「反身」在我們處理事情當中很重要。

剛剛我們提到我們做事有原則,我們的同仁都很清楚這些原則了嗎?這個很重要。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他們應該懂了,可是不見得他清楚了。大家有沒有一種感悟,比方明明這一句經句都已經不知道讀過幾十次、幾百次,突然有一天說:「哎呀,真的有點體會了,以前讀了幾百次,沒感覺。」知道、悟到、做到、得到,它是有一個過程。所以我們不要覺得,「我講過了這些原則了,他應該知道了」,這個又不客觀,變主觀了,站在「我」的角度思考事情了。所以領導者不要「要道」、不要「要情」。要道就是都覺得對方應該怎麼樣,要情就是討人情。「我以前對他這麼好了,他應該怎麼樣,他不能給我添麻煩」,這些指責、要求,讓自己就不在理智當中。才六個字,就不容易做到。

其實人只要發脾氣了,我想離不開這六個字,他為什麼讓我生氣?「他怎麼沒做到?還每個禮拜去上《群書治要》,還做不到!這個蔡某某講得沒講明白,浪費人家的時間。」那我跟你一起承受指責,當然確實是我沒講明白。人會動火,要不就是要求對方,要不就是討人情。所以付出不求回饋,談何容易!只要人會怨,一定是想求回報,這個怨就會出來了。

首先第一個,這個原則要不斷的重複強調,而且強調的時候要引經據典。因為我們這個團隊,尤其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團隊,它是「依法不依人」。你經驗很豐富,可是你談你的經驗的時候都沒講經句,可能對方會覺得,那是你的經驗,他不見得能確定是對的。所以理事要結合才能服眾。假如我們一講話,「哎,我教書的時候你還沒出生呢」、「我教書的時候你還在念小學呢。」服人都決定不是用這個態度服人的,都是用你的真誠,都是用你引經據典讓人家佩服。你所有所講的話、所做的事都是依照經典的正知正見,他跟著你也學到這個態度。孔子就是這麼表演給我們看的,「述而不作」。你看孔子一講《孝經》,《詩經》是怎麼教誨的,《尚書》是怎麼教誨的,他引經據典證明自己的詮釋完全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思,他「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你在其他團體,你當老闆,你當領導,你的經驗講,然後讓下屬跟著做,可能比較沒什麼問題。可是你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團體,他可能謹慎的話,他要打個問號。所以在不斷強調這些做人做事原則的同時,要提升自己用經教來結合理事,大家心很安,這麼做都是有憑有據的。

再來,與其擔心對方會不會覺得受傷害了,不如在「貴德」當中強調的「誠信」,真誠,真誠去溝通就好,真誠恭敬非常重要。那個恭敬表現在哪裡?表現在你時時體恤人心。大家有沒有經驗,有親戚朋友跟你講,你上一次講那個話讓我痛苦好久。然後我們說:「有嗎?我有講這個話嗎?」我們假如沒有常常體恤對方,可能我們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已經讓對方很難受了,我們完全沒感覺。

剛好我們同仁在念佛、繞佛,大家看,這個繞佛也是要有修養。比方說每一個人念的聲音都不一樣,是不是考驗你的度量?《群書治要》講度量,他念的聲調跟你不一樣,你就在那「啊呀,好難聽;啊呀,他那個音調變化這麼多,干擾到我了。」你要能包容啊,順便轉個念,「剛好就是來考驗我的定力。」一轉念,不一樣。不只念的聲音要包容,走的速度又不一樣。有些人一百八十公分,他走一步,一百四十幾公分的要走三步,你看你在每一個當下能不能體恤種種情況。經教學的東西在哪裡用?就在每一刻,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用得出來,用不出來自己也苦哈哈的。結果有一個同仁特別高,她走在最前面,後面幾個阿姨身材沒有她高大,跟得不行了,心都定不下來了。

剛好有一位同仁他就排在第二位,她也很為難:我就順著第一個走,那後面的趕不上;我不跟她走,她就一個人走在前面,然後我就跟著後面的人走,她會不會覺得,「哎呀,怎麼這樣對我?是不是對我有看法?」她也怕那個人生煩惱。大家有沒有感覺,好像在處理人事問題,顧了這一邊,好像又得罪那一邊,所以感覺做人真辛苦。其實慢慢透過這些歷練你就會圓融;圓融,處事就比較自在。

結果這個同仁她處理得很好,她慢下來,大部分的人都安心了,只有一個人往前走。所以你有時候在取捨的時候,顧及大部分人的利益,少部分的人你又非常真誠的去跟他做溝通。這個溝通做得好。這個同仁吃飯的時候她就走過去,對那個第一個人說:「對不起啦。」她先給他道歉,請問這個同仁有沒有做錯?沒有做錯啊。但是先道歉好,因為怕她不歡喜,一道歉,她的氣就下來了,後面的話就好說。

請問大家,你都沒有錯,講「對不起」容不容易?這個要練,不然這三個字,離我們好像very……(大眾補充:far)。人啊,沒有這個本事,就不要自己給自己獻醜,要有自知之明。有一種練法很好,人家跑過來撞你,你都先跟他講對不起,你就會練習慣了。人家給你踩到腳,突如其來的,你不要不高興,馬上「對不起」,那個人態度會很好,明明是他踩你的腳,你還跟他講對不起,說不定你就把《了凡四訓》介紹給他。因為他覺得這個時代還有這種修養的人,結個法緣很好。在這些生活當中練,那就沒有委屈的感覺,人沒有做錯都能講「對不起」,那個委屈感慢慢就放下。

同仁就過去「啊,對不起,剛剛應該跟著妳,看到後面阿姨們走得比較慢,我就先緩下來,抱歉抱歉。」結果這位同仁說:「是妳對了,我走得太快了,而且後來變成我跟著妳們了,我覺得妳們這樣慢慢走,這樣心比較定。」對了!你又不讓她難受,又讓她學到正確的做這個事情的方式,很圓滿。

所以,當對方勸諫我們,我們不要怕,好像不照他的去做是一種傷害,不用有這個想法。你真誠的告訴他,「謝謝你提這個意見,這個能感受到你念念都為我們的團體著想。但是,現在客觀的情況是怎麼樣。」其實你真誠跟他溝通,同時也在讓他考慮事情不是只有在他的角度。

所以事實上,為人君、為人親、為人師,底下的人提意見都沒有壞事。第一個,他提對了,不就幫我們一把,不然公眾的事我們自己考慮不周到、或者判斷不正確了,做錯了我們於心也不安。所以他勸對了,你感謝他;他勸錯了,你剛好指導他。他勸對了,你也沒錯,只是考慮角度不同,那兩個人一交流,考慮事情不就更全面。而且同時你再分析給他,也讓他能站在領導的角度去考慮事情,他也慢慢會變成熟。可是你不去跟他溝通,他每天在那裡等又看你沒反應,他就開始胡思亂想了。是吧?可是有時候,我們這個領導太多變成什麼呢?自我的考慮。比方說,他給你勸,哎,我很忙,改天再跟他講,改天再跟他講,改天再跟他講。改天,都是自己的角度。那你拖久了,他想得已經覺得很難受了,感覺你不尊重他了,到時候你再解釋,可能人家都很難接受。你說:「但是我真的很忙,他沒有辦法體會我。」拜託,忙,再忙,如果說:「我最近很忙,可不可以下個禮拜再跟你談這個事。」不就解決了?忙,連十秒鐘都沒有?那這個也給自己太大的藉口了,那個根本上是什麼?不恭敬人。

領導者假如沒有能夠體恤人家的心,不尊重人家的狀況,無形當中這個下屬的力量沒有辦法凝聚起來,自己會做得很累,有時候還覺得別人不幫忙。其實我們跟下屬很多機會都要這樣很坦誠的,大家就能互相理解。所以真誠溝通是必修科目。從哪裡開始練?從對父母,能真誠的跟父母做溝通,而且還能夠做到「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複諫,號泣隨,撻無怨」。

再來,團體裡面可能會出現,很多人很有能力,我們如何善用很有能力的人,但是又是習氣頗多的這樣的人才。當然,用人首先考慮德才兼備,德還是一個本。假如他才能很好,但個性不好,你可以用,條件是你能掌控。不然失控了,整個團體都受太大影響。他還肯聽你勸。再來,不要讓他當主管。你要用他的才華,可是他習氣很重,會搞出很多人事問題。最後他那個人事問題,會搞得你烏煙瘴氣,你連事都做不了,他那個才華也用不上,因為他延伸出來的問題比他解決的事還多。

所以有一句話講,「良好的個性,勝過卓越的才華」。您現在去問所有的老闆,他最頭大的就是人事問題。而人事問題裡面,常常發生的就是:有才華的人非常傲慢,管不動他,常常有很多是非的事情都由他出來。所以我們現在感覺,好多事情處理起來都很難,為什麼?因為沒有「慎於始」。

你看現在的父母一談到孩子教育問題,哇,那個苦水吐整桶,你會感覺好像天要塌下來了,好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因為他拖了十五年,他才要面對。假如這個問題是十五年前,那是小case(事情)一件。我怎麼又獻醜了?你看人這個習氣很難改。我們要用智慧來面對每一件事、面對每一個因緣,要防微杜漸,就不會有後面那延伸出來這麼複雜的問題。

人能夠防微杜漸,一個先決條件,他要「無欲則剛」。他假如有貪功、有貪快、有急於要得到什麼,產生什麼效果,他必然會用有才之人,而沒顧及他的德行。有才而無德的人,他一表現了,你又不能沒有他,又一直讚歎他,慢慢他那個習氣都出來了。跟你一開始能慎重護念他的德行,用人不要用得這麼快,慢慢的讓他德才能夠同步提升,那這個人才你可能可以幾十年共事。可是你一開始急於看到成績,用了有才,最後他居功自傲,恃才傲物,甚至於我們最後要跟他結惡緣,那這就不是我們願意見到的情況了。所以這個用人,確實還是要多方去考慮。那我們這一個「知人」章節,就可以判斷他德行的基礎,進而再分析他做人做事的能力。

如果團體裡面,成員喜歡搞小團體,怎麼處理?現在當領導,尤其在傳統文化的單位當領導不容易。恭喜你,愈不容易,功德愈大。轉個念,「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把這個路披荊斬棘,把它開好,把這些學風、道風,做人做事的這些風氣把它樹立起來,那真的是功在文化的復興。這個成員喜歡搞小團體,第一要考慮的,自己有沒有愛憎。自己也很喜歡搞小團體,都用聽自己話的人,那自己也是一個團體。真正有胸懷的人,他可以用不同的人才。都用聽他話的,那鐵定到最後,他所用的人只會給他講好聽話。兩個人都有貪欲,他貪被他重用,領導貪這種感覺,他不聽忠言逆耳,搞到最後都是考慮自己了,那團體的利益鐵定要出問題。領導者要先以身作則,自己要大公無私。

我們順便翻到一百六十頁。我曾經聽到有人在講,這個義工,他們來了,我們的員工來了,比不上其他的團體,人家其他團體這麼有紀律,付出都不喊累,我們這裡怎麼大家素質差人家那麼多。當時候我在聽一個單位的負責人在談這個事情。當領導沒有學過《群書治要》,verydangerous(非常危險)。真的,處在領導的位置,造業太容易啦,一個態度不對了,那個態度一不對,傷了多少人的心啊。人家本來要到這個傳統文化的單位來提升自己的智慧、德能,大家共襄盛舉,修福修慧。我們都是指責、要求,最後人家「啊呀,這個傳統文化我看也不能學了。」你斷人家的慧命。所以為什麼說人能弘道?當我們當領導在處理團隊的事情,都跟《群書》講的相應,人家感動,一感動了,大家合力合心,不就把文化的事情做得更好。所以我們要放下這個一遇到事情先指責的慣性都不容易。

我自己在九年半前,我在海口,我有一本書,有一本經書,是拿來講《弟子規》的,那一本我在裡面記了很多故事、句子,我當時候就用這一本在講。結果我就常常犯很多過失,我就在這一本書的前面寫了一句話,也是師長的教誨,「聖人常受天下之責,而無責人之心,是以終無怨」。這個是師長一把扇子上面的墨寶,引的是老子的教誨,「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人與人相處好像很難做到不摩擦,不有一些不愉快、埋怨。有時候幾年前如膠似漆,好得連廁所都一起去上的,現在因為某一些事,也在不是很舒服,打招呼都「哎、哎、哎」,保持距離了,跟以前都不一樣。你們怎麼都笑得這麼大聲?所以人有一個習氣也很難放下,「記怨忘恩」。轉不了,一轉,幸福的人生就到了。「記恩忘怨」,心裡面任何人的不是都沒有,所有人對你的好,你都放在心上,你每天笑得跟開花一樣,是不是?你們沒什麼反應,我就不逼大家了。你看《弟子規》一句話就可以扭轉人生,「恩欲報,怨欲忘」。

其實坦白講,這些心境轉不過來,根出了問題。什麼是根?「夫孝,德之本也」。我們只要跟人還會記怨,鐵定對父母還會有記怨。我們再繼續觀照,父母照顧了我們幾十年,我們腦子裡就放了那一、兩件不高興的事情,還在那轉啊、轉啊、轉啊,然後幾萬件、幾十萬件父母的付出都想不起來。我們一觀照,顛倒啊,我們太愚痴、太顛倒了,就轉了。這個根上一轉,再從對父母這個念恩的心內化了,融入我們的靈魂,對兄弟、對家族親人、對一切朋友、一切人,都可以提得起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你看我講得太激動,所以激動也不是理智的狀況,太激動,剛剛要寫什麼忘記了。Trustme(相信我),我是定定神。師長墨寶裡有講到:「湯曰,『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莊子曰,『以得為在人,以失為在己。』然則聖人常受天下之責,而無責人之心,是以終無怨」。最後師長舉了一個做得很完美的聖人,大舜,來給我們效法。所以,要學就跟聖人學,是吧?來效法舜王。父母這麼惡劣對待他,他是「負罪引慝」,「孺慕號泣」。就像個嬰孩得不到父母的原諒,那種赤子之心在那裡反省,懺悔自己。

莊子那個話也是很不簡單的修養。有什麼成就了,都是別人的功勞,推功於人,讓功於眾;有什麼過失了,不指責別人,先反思到自己的不足,甚至於是把責任給扛下來,「以失為在己」。這對一個領導者來講非常重要,比方說他帶一個團隊,他下屬出了狀況,他跟對方來指責自己的幹部、自己的下屬。下屬寒心啊,不是他寒心而已,你所帶的人全部都寒心。他們會想,那下次遇到這個情況,我的主管不是一起罵我?鐵定明天就有三個人遞辭呈了,他感覺不到一種愛護。假如明明是下屬做錯了,也確實是給他講過了,他還是做錯了,對方在指責,你馬上鞠個躬,「啊,對不起,是我這個領導沒給他講清楚,沒給他教好,對不起,對不起。」你把這個過失還攬到身上來,那這個下屬會很感佩,他會很忠心跟著你幹,「以失為在己」。

所以剛剛跟大家講到,這個搞小團體,我們還是從「君、親、師」去思考。第一,我們自己不能帶這種頭,「君」。再來,你要知人善任,你要用無私的人,不要用那個比較自私的人,才會形成後面那個結果。「親」,假如團體你不公平、不去愛護,大家都覺得沒有被關愛,當然彼此比較能夠說得上話的人他就聚在一起了,他缺乏愛嘛。出現小團體也要反省,我們這個團體有沒有給底下的人溫暖,這個要觀照到。我們不從果相當中解決問題,要從因上。那很可能你心胸寬大,常常把大家都召集在一起,一起吃個飯,出去爬爬山,你的關愛都是平等慈悲的,慢慢這個小團體打破了。這是「親」。再來「師」,一個人他進來一個團體,你也要「慎於始」,哪一些處事的態度他應該建立起來,這個人進來做員工,這個朋友進來做義工,都要把很重要的這些我們的宗旨、理念,這些原理、原則要告訴他。你一開始告訴他,他記憶很深刻,這都是慎於始。

我們一起來為弘揚文化而努力,我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能來這裡隨順習氣了,本來來修福、修慧,最後變造孽了,這情何以堪,不是我們的初心。你一開始就提醒,而且什麼?不斷提醒。哪一個人說做哪一件事,以後都不用再充電、再訓練?沒有這種人。當時候佛陀的學生,每一年幾個月都要回來再充電;哪有說一般的人學傳統文化,他在做人做事當中,不需要重複去護念跟提醒他。

我們拉回來剛剛舉的那個例子。我們團體裡做事有情況的時候,首先我們要考慮的是:我們有沒有替他設想到,他是不是最近不舒服,是不是?就跟剛剛豐田那個思考差不多一樣的。會不會他家裡有問題,所以他今天比較沒有精神?再來,這些規矩、這些禮儀、這些做事的方法,我有沒有提前給他培訓過?是吧?「他學傳統文化了,就要正念分明。」拜託,自己都做不到,還拿這麼高的標準要求別人。我們有沒有很恭敬的面對這些志同道合的人,來到這個因緣當中?真正負責任是他一連串這個培訓計畫,你都要能想得到。都沒有去護念他,沒有讓他成長,那不還是把人當工具用?那本身這個態度就不是傳統文化。那我們當領導是用自己的行為在謗正法、謗傳統文化,讓人家看了都不起信心了。尤其他假如又學過《群書治要》,又看我們都沒做,那就更難接受了。

當然,我們在服務大眾的每個因緣,應該都有很多思考,思考是對的,但是不要煩惱就好了。沒時間煩惱,一想不通,《群書治要360?君道》翻一下,應該找得到解藥,不然《了凡四訓》讀一下。

有學長又說到了,說「師長說,六十歲應該就要放下這些俗務,這些工作了,先求自己這一生修身能有成就。」這個是對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你自己這一生沒有成就智慧,那你以後要幫別人也不容易。所以事實上,我們在服務別人當中,核心還是在「明明德」,是藉由服務別人看到自己的不足,趕快調整。不能覺得自己能幫人,能度化別人。

我記得有一次我到一個比較大的團體,坐在他們的車上,我看一個長者一直在那裡談話,都是談「誰誰誰是我度的,誰誰誰是我度的」。我們自己都度不了自己,還度誰啊?你看佛門講「度」,叫「六度」。六度,第一「布施」,度慳貪,度誰?度自己的貪心,不是度別人。而當我們常常提在口裡,自己的名聞利養已經很強了,也很傲慢了,也沒有自知之明了。

所以古人他從小紮德行的根,他二、三十歲那個德行、智慧真的讓人佩服。就像我認識盧叔叔,從小他的父親就讀古書,所以他們從小就看文言文,這基礎非常好。像他們這樣的家庭很難找得到,他從小紮根,所以德行很好。我記得我有一個學妹,跟他談話,他一講話,她就開始流眼淚,然後跟他談了幾個小時,離開的時候還在哭。就是長者的真誠,他言語一出來,就感動對方,讓她止不住眼淚,第一次見面呢。我們可以修到這個程度,但是不能修錯,變成我們一講話人家就流眼淚,因為聽得太痛苦,這個哭有很多種情況。感人至深,真誠真的能夠,不認識的人第一次見面,能夠感動人家到這個程度。

那我們要達到長者這樣的修養,得還要下幾十年功夫。所以事實上,我們現在服務別人,要感謝別人給我們一個服務跟鍛鍊跟提升自己的機會。所有表面上是利益他人,事情上都是為了自力的提升,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一有覺得「我能度別人」,很可能就掉到一個傲慢上面去了。

所以六十歲了,要辦道,要成道,這個重要。那事實上,我們在調整的過程當中,也要考慮到整個事情的客觀狀況。所以《群書治要》第七十七頁最後,「居國有道矣,而嗣為本」。你治理一個國家,帶一個團體,當領導者,首先你要考慮到什麼很重要?「嗣」,這個就是接班的人,所以有一句話講,應該是曾國藩先生講的,辦事以找替手為第一義。你能找到接班人你就可以退下來,你不能現在事情正好都沒有人,你一退下來,可能這個事情前功盡棄了。所以培養接班人,是要在我們一上領導的位置,就要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因為隨時因緣會變,你剛好就沒有在這個因緣裡面,結果又沒有接班的人,最後前功盡棄,不是很遺憾?現在接班人還沒出來,自己要平穩。就是自己的功課,要每一天不間斷的做,然後要在自己的工作當中去歷事鍊心,工作也是在提升自己的修身、修行的功夫。那慢慢自己的道業穩下來,然後又穩定的去找替手,不只自己找,也可以跟你的領導溝通,一起幫忙挑選適當的人選,我們還是善始善終。真的工作量太大了,也要真誠的跟領導溝通,大家互相理解,應該沒有問題。而且透過溝通,大家才能彼此了解狀況,很可能一些年輕的人了解你的狀況,他願意多一點承擔、多一點承擔,慢慢的他也成長,讓這個因緣的銜接水到渠成就可以。

我們剛剛跟大家講到觀察事情客觀去判斷,舉了一個齊威王的例子。接著我們再看到一百六十一頁,三百四十七句,這個是在《六韜》當中,我們把前面的經句也跟大家一起來過一遍:「文王問太公曰」。《六韜》觀事。文王向姜太公請教,領導者很積極的要舉賢,但是卻沒有獲得什麼好的功效,反而國家、社會愈來愈亂,甚至國家都陷到危亡的邊緣,這到底是為什麼?您看,觀察這件事情,明明有在舉賢,可是為什麼結果是這樣?所以我們常常在看事情,看到表面,不夠深入,往往事情個中的竅門、門道在哪兒也不一定分辨得出來。看錶相往往會看得自己都懷疑,或者是對經典都懷疑都有可能。

假如遇到一些事情,覺得經典講得也不準,一定要跟人家探討。就像《了凡四訓》裡面一些讀書人去找中峰和尚,「這經典裡面講,好人有好報,我看不見得是這樣。」那是看錶相嘛,他說,「打人、罵人是惡。」中峰和尚說,「未必然也。」「禮敬人、讚歎人是善。」「未必然也。」著相嘛,看錶相,沒看根本的存心。

結果太公馬上舉出來了。他問為什麼,太公說了,「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也,無得賢之實也」。他選拔賢才沒有加以任用,這個是有舉賢的虛名,而沒有用賢的實質。為什麼沒有用?產生這些情況的問題點在哪裡?進一步又問:「其失安在?」姜太公說了,他的問題,「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譽」,他用的都是那些大家都講好的,他就覺得是賢才。「或以非賢為賢」,他就聽了大家稱讚這個人,他就覺得賢,那就可能不賢的人你把他當賢。就像剛剛舉的阿大夫,所有的人都講他好,他是去巴結的。「非智為智」,把沒智慧的人當有智慧;「或以非忠為忠」,不是忠誠的你把他當忠誠;「或以非信為信」,把不是真的誠信的人,你把他當誠信。

這一點,曾經盧叔叔,有一次我跟他聊到某一個人,我說,這個人很好啊。他說,你怎麼覺得他很好?我說,他對我很好。人沒有智慧都判斷不清楚。長輩說,那是對你呀,他對其他人呢?你所聽到的就是那些對他有好感的人,也不一定客觀能夠判斷。而且你現在很有名,是吧?很有名,人家當然都對你好。所以這些都要很客觀、很冷靜去判斷。假如沒有這麼冷靜客觀,那可能判斷錯誤。

「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智」。這個就是我們截取出來的經文。大家看一百六十一頁,國君把世俗所稱道的人當作有才能智慧的人。而且,孔子也提醒到,「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孔子稱讚的人,他一定是已經確定判斷這個人是真有德行,他才會稱讚。還沒有完全確定,那一稱讚,人家說孔子稱讚了,結果他是沒有真實德行的,人家因為相信孔子,最後被那個人騙了,那孔子也會很難過,這流弊就出來了。所以當人家信任你、聽你的話,你每一句話都要判斷清楚才可以跟人家講。你不能跟這個人才見兩次面,「哎,很好,很好」,你隨著自己的感受就講了,說不定她以後嫁給那個人,恨你一輩子,就你這句話讓她看錯人。古人還說「蓋棺論定」。人要修到定性,他不會變操守,那也不是一般的功夫。所以人在稱讚人、推薦人的時候,也要有這種謹慎的態度。因為你推薦人,你自己本身也有一種責任,不能說你推薦自己的親人,那就變私心了,自己的親人真可以才能推薦。

「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一般世俗人毀謗的人,你覺得他就是不好。大家冷靜去看,一個團體裡面比方說一段時間,它已經形成不好的風氣。人在這種做法當中,他給自己方便,沒有為團體,已經形成問題了。比方說,國家的財政稅收已經嚴重虧空了,好,公務人員減薪,你減不減?你們還要想那麼久,鐵定有掙扎,大家有沒有看到?財政稅收不夠了,大家要不要為國家想?要,但是先不要拿我的。這個一般的邏輯就是這樣。所以既得利益的人,他沒有大公無私,鐵定都會有起伏,都會有反彈,都會有他一套道理。

現在學傳統文化的人,有一個誤區也要慎重。明明自己沒有去配合,心態上是錯的,可是又要講一大堆引經據典,講得自己也沒錯。這一堆道理變成掩蓋自己的私心,就麻煩了。真的要不自欺,時時真誠面對自己的態度、念頭不容易的。所以歷代所有這些改革,他一心為公的改革,遇到的阻力多不多?很多。因為既得利益者他習慣享福了,你一下要拿他的,他都會有情緒的。所以那個真正為公的人可能被很多人罵,那你「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那你判斷就不一定對。

「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他有很多黨羽的人,都被重用了;少黨的、少結黨營私的人都被擠退掉了。現在很多假如沒有正氣、沒有學倫理道德,都是這種急功近利的,這樣的領域、行業、團體,「劣幣驅逐良幣」,真正廉潔無私的人可能都快混不下去了,大家都貪污,他不貪污,被人家罵、毀謗。

「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賢」,這些既得利益者結黨營私,然後就埋沒了這一些賢德之人。「忠臣死於無罪,邪臣以虛譽取爵位」,忠臣被陷害了,這些謀私的人,臣子,以虛的一種名聲得到了尊位。讀到這裡,諸位學長,一個團體裡面有無私正直的人,哪怕他性格比較剛烈,這樣的人都是碩果僅存,要護念、要留住這種人,要愛護這種人才。

所以假如是這個風氣,「是以世亂愈甚,故其國不免於危亡」,整個社會更加混亂,國家就難免危亡。

觀這一件事情,要很深入,分析清楚,從外面看,文王說,他都有舉賢,怎麼國家還是敗了?客觀的看,就是這些「多黨者進」,用的都是虛名的人,不是真實德行的人。

從這一段我們再反思到現在的社會,民主政治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流弊。同一個黨的,他不好你也說他好,那最後利益輸送,那就麻煩了。政黨變不是謀人民福祉,是謀整個團體的利益,甚至於還跟商業掛鉤,那問題就大了。我不是說現在是這樣,我說可能會有這個流弊。既然可能會這樣,那就告訴我們,制度不是根本解決問題,是吧?我們都覺得好像制度好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根本是什麼?人的德行、素質。人教好了,什麼制度社會都不會亂;人沒有德行,謀私利,什麼制度也很難不出現問題的。所以「君子務本」還是重要,在家庭,甚至在整個國家的政黨都是如此。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微情書491】人世間,能與你分享幸福的不一定是愛人,但能分享艱難的,一定是。
愛-分享多層立體花的鉤法詳細教程
6個網站夠你用的精品免費圖標
[轉載]『針艾分享』修身大衣裁剪圖解
【文章分享】 委屈的時候想想孫悟空

TAG:學習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