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達丨《共產黨宣言》的當代價值

摘 要

從馬克思恩格斯對待《宣言》的態度,我們可以體會到當今一些人鼓吹的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是錯誤的。如果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是答案,是結論,當然有個過時問題。因為隨著時間條件的變化,根據當時、當地條件而得出的結論和答案是變化的。任何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包括馬克思恩格斯本人在內,都不可能為他們逝世以後的問題準備現成的答案。當代所有關於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的論據,都是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理解上的。

《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是屹立在人類歷史上的一座豐碑。它既是馬克思主義誕生和公開問世的標誌,又是無產階級向世界公開宣布自己的目的和意圖,由自在走向自為的標誌。《宣言》發表以來人類歷史歷經了150年的驚濤駭浪。馬克思主義已由西歐的一個小小學派變為具有世界影響的理論,無產階級政黨遍及全世界,社會主義國家陸續出現在地球上。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被撕開了大大的裂口,人們看到了歷史的曙光。但歷史是在曲折中前進的,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使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命運、對社會主義的命運懷著深深的憂慮。我們堅信,歷史可能步履蹣跚,可能暫時倒退,但前進的步伐決不會停止。中國人民正在從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預示著《宣言》的光輝是永存的。

一、從《宣言》看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和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

究竟什麼是馬克思主義?這是擺在所有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面前的一個重大原則問題,也是一個被弄得極其混亂的問題。西方有些學者強調:「馬克思主義對不同的人意味著不同的東西,從而是一個支撐著異質追求者的不連續的運動。」也有人說:「馬克思主義思潮中湧現的每一個新的代表人物,從不同程度上說,都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他們用西方解釋學的觀點來看待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只是文本,對此如何解釋取決於閱讀者的理解。這樣,他們把馬克思主義當成可供隨便剪裁的布料。這當然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肢解。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一種學說的後繼者,可以發展它的創立者的觀點,包括拋棄某些陳舊過時的結論和補充新的原理,但決不能違背它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宗旨。我們只要認真閱讀《宣言》,就能比較清楚地找到一個弄清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立腳點。

恩格斯在《宣言》1883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指出,貫穿《宣言》的指導思想是唯物主義歷史觀關於社會形態的理論,即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恩格斯由此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理論,即以社會生產方式和經濟結構為依據,並以階級鬥爭作為資產階級社會擺脫剝削和壓迫的必經之路。這種階級鬥爭理論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宣言》的指導原則。《宣言》的中心思想和意圖是很清楚的,這就是關於兩個必然性的理論,即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在聯合署名的《宣言》1882年的俄文版序言中,強調《宣言》的任務是「宣告現代資本主義所有制必然滅亡」。《宣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只能由恩格斯一人署名,他再次強調宣言的根本思想是「宣告現代資產階級所有制必然滅亡」。《宣言》第一節《資產者和無產者》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和鐵的邏輯,宣告「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

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部著作中,《宣言》是篇幅較小但影響最大的著作。它可以被看作是其全部成熟著作的綱領和紅線,是理解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關鍵。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著作,就是為實現《宣言》中的兩個必然性,為實現無產階級的徹底解放而進行的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解放的頭腦,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說是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理解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對立的經濟基礎及對立的解決的經濟學依據,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學說,則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形態所引出的社會主義會最終取代資本主義的社會政治結論。假若從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中剔除《宣言》的中心思想,改變它的目的和意圖,馬克思主義就不成其為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共產黨宣言》

從實踐上看也是如此。馬克思恩格斯一生活動的核心,就是為無產階級的解放而鬥爭。他們組織第一國際、第二國際指導歐美的建黨和工人運動,都是為這個根本目標而積蓄力量。恩格斯在馬克思的墓前所作的演說,準確而精闢地概括了這位無產階級最卓越領袖的光輝一生。他說:馬克思「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2版,第3卷,777頁,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恩格斯講的是馬克思,實際上也包括他自己,包括一切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當代西方的所謂馬克思主義派別,不少脫離工人運動、脫離政治鬥爭,沉迷於把馬克思主義和西方某種哲學的結合。嚴格說來,他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而是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非無產階級的、非政治性的馬克思主義,只能是馬克思主義的諷刺畫。我歷來也不同意把《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置於《宣言》之上作為無產階級奮鬥的目標。《宣言》的指導思想是唯物史觀,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指導思想是異化理論;《宣言》以共產主義為目標,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追求人性的復歸。如果不是以《宣言》而是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藍本來解讀馬克思主義,其結果必然是把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化。

《宣言》是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著作,它以簡潔凝練的文字,以綱領的形式,通過對資本主義的經濟和階級關係的分析,論證了兩個必然性,指明了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道路。但《宣言》創作於馬克思主義剛剛誕生的時期,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它提出的許多策略性措施也具有地域性和時效性。馬克思恩格斯完全是以一種創造性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理論的。他們在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中強調,《宣言》的「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沒有特別的意義」。他們還直言不諱地宣布某些觀點過時了,認為「由於最近25年來大工業有了巨大發展而工人階級的政黨組織也跟著發展起來,由於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實際經驗而後來尤其是有了無產階級第一次掌握政權達兩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實際經驗,所以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他們打算根據1847年《宣言》起草以後的經驗寫個導言補充《宣言》。馬克思恩格斯肯定《宣言》的基本原理正確,同時也承認《宣言》的運用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宣言》的某些具體措施和結論可能過時並應根據新的經驗予以發展。這是馬克思恩格斯為我們樹立的一種以馬克思主義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卓越典範。

從馬克思恩格斯對待《宣言》的態度,我們可以體會到當今一些人鼓吹的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是錯誤的。如果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是答案,是結論,當然有個過時問題。因為隨著時間條件的變化,根據當時、當地條件而得出的結論和答案是變化的。任何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包括馬克思恩格斯本人在內,都不可能為他們逝世以後的問題準備現成的答案。當代所有關於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的論據,都是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理解上的。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創造性的、開放的科學思想體系。從馬克思恩格斯創立時的馬克思主義體系看,它包括兩個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是根據當時的實踐(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成就)直接概括的經過驗證的理論,如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理論和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和基本矛盾、關於價值和剩餘價值的理論。另一部分,儘管包括具有科學性的基本原則,但是沒有經過實踐檢驗,屬於推測和假設的理論。例如,關於無產階級如何取得政權、關於奪取政權後採取何種措施儘快提高生產力水平以及社會主義基本特徵等理論。馬克思恩格斯當時只能從西方資本主義現實出發考慮無產階級取得政權的方式,只能從與西方現實資本主義對立的角度邏輯地考察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所謂公有制與私有制的對立、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對立、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的對立,講的是抽象形態中的兩種社會形態的對立性。至於在建立現實社會主義過程中,在特定條件下也可能出現亦此亦彼同時並存的局面,不在他們思考之列,因為當時的現實並沒有提出這個問題。因此,馬克思主義的體系始終是處於發展之中的,而不是封閉的體系。列寧和毛澤東就根據本國特點,各自大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至今,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仍在就發達國家如何革命的問題進行探索。而鄧小平根據經濟文化落後的中國的實踐經驗,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進行了創造性研究,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從而把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凡是經過實踐檢驗的原理,應該不斷根據新的實踐經驗和科學成就予以豐富和發展,凡屬原來未經檢驗未經實踐的原理,應該根據新的實踐和新的經驗去驗證、補充和糾正,即用新的原理代替過時的舊的原理。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就是不斷創造性發展和運用新的原理代替個別舊的原理的過程。這與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是截然不同的。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是針對整個馬克思主義說的。就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理論而言它永遠不會過時,因為它以實踐為源頭活水,不斷與時俱進。會過時的是個別原理,而個別原理的過時,正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科學學說永具活力的保證。

在考察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時,我們不僅要區分經過檢驗和未經檢驗的原理,還要區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具體結論。經過檢驗的基本原理是對規律的把握,它可以被豐富但不會過時,如馬克思主義關於世界的物質性和發展的辯證規律的認識,關於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認識,關於資本主義最終會為更高的社會形態即社會主義所取代的認識,等等。列寧說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萬能是因為它是正確的,毛澤東說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都是從普遍規律角度講的。至於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根據特定時間、地點就某個問題作出的結論並不是不可改變的。例如,馬克思恩格斯曾指望1848年的德國發生革命,並斷言德國革命面臨人類解放的前景,可後來德國革命很快遭到失敗。事實證明,由於條件變化或其他原因,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預言和論斷失效是不足為怪的。我們應該從馬克思主義創立的角度來考察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論斷。馬克思恩格斯的時代仍然是資本主義上升時代,可是由於歷史賦予他們的使命是為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進行理論論證,因而他們著重揭示的是革命即將到來的前景,強調資本主義喪鐘已經敲響,從而對革命前景過於樂觀,對資本主義的潛力和自我調整的可能性缺乏足夠的估計。因此,馬克思恩格斯當時關於革命前景的考察,明顯具有時代和地區性的局限。但這並不損害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和威信,因為正是馬克思恩格斯一再強調,他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觀察問題的方法。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應用,應該依時間、地點、條件的不同而不同。他們不僅在《宣言》的序言中這樣強調,在許多地方都是一再強調這一點。例如,恩格斯在致考茨基的信中曾批評傑維爾關於《資本論》書評的缺點,說:「他把馬克思認為只在一定條件下起作用的一些原理解釋成絕對的原理。傑維爾忽視了這些條件,因此那些原理本身就成為不正確的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6卷,98頁,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毛澤東、鄧小平都強調理論聯繫實際。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強調要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於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所以,馬克思主義在本質上就包括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不知道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就不知道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反過來,不知道如何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把經典著作中的片言隻字、一些具體結論、一些尚未經檢驗的推理和預測當成永恆不變的原則,也就弄不清什麼是馬克思主義。

二、是烏托邦,還是科學社會主義學說

自《宣言》發表以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西方的政治家和理論家們不斷對馬克思主義關於兩個必然性的理論進行攻擊。他們指責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性分析是反對工業社會的浪漫主義,指責關於資本主義必然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理論是烏托邦。不僅社會科學家們這樣說,連研究自然科學哲學的學者如卡爾·波普、拉卡托斯,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指責馬克思主義是烏托邦工程,指責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取代的預言失效。國內有的學者也是同樣的腔調,宣稱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是烏托邦。這種種論調是不值一駁的。任何人都能從馬克思的著作中看到對大工業、對科學技術發展、對資產階級的歷史進步作用的肯定。例如,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強調工業家戰勝封建土地所有者以及工業戰勝農業是歷史的進步,並批評說「浪漫主義者為此流下的感傷的眼淚是我們所不取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8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馬克思主義反對的是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而不是資本主義工業本身。至於把建立在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基礎上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說成是烏托邦,這是已經重複過多少年的陳詞濫調。真正值得認真研究的不是論敵的攻擊,倒是為什麼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沒有發生革命,已經革命的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夭折了革命,而中國採取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方針,並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途徑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考察所有這些現實,能夠說明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關於兩個必然性的理論並未失效。

1.為什麼西方沒有實現兩個必然性?

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相對穩定和經濟成就,是西方一些理論家否定馬克思主義關於兩個必然性理論的主要依據。他們說,被馬克思恩格斯宣判死刑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並沒有敲響喪鐘,相反仍然在發展,社會主義革命首先發生在落後的東方國家而不是馬克思恩格斯預期的首先發生在西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可是他們中沒有人敢於斷言,沒有發生革命等於永遠不革命。除了少數人如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鼓吹資本主義永恆論外,沒有人敢於打保票。事實上,革命發生與否,資本主義世界首先從哪裡突破,這取決於革命的主客觀條件,而資本主義是否會被社會主義所取代,這取決於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基本矛盾。革命的形勢是變化的,因此馬克思恩格斯關於革命爆發的國家和地區的可能性判斷是變化的,但這並不影響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終究取代資本主義的規律性論斷的科學性。在《宣言》以及其他著作,尤其是《資本論》、《反杜林論》等著作中,馬克思恩格斯著力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的社會性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以及由此產生並決定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指出這種矛盾的激化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的變革。在1859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補充了一句關鍵性的話:「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這樣,馬克思關於兩個必然性的論斷更為科學和全面。

不可否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20世紀特別是二戰結束以後的半個世紀中,在科技革命和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資本主義社會仍然是資本主義社會,它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美國學者R·L·海爾布隆納在《馬克思主義:贊成和反對》一書中說:「我對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是什麼的分析所持的態度要肯定得多……這個從簡單商品開始的對資本主義的分析,我認為是我們所見過的最值得注意和最發人深省的敏銳思維之一」,「只要資本主義存在著,我就不相信我們能在任何時候宣布他關於資本主義內在本性的分析有任何錯誤」。事實的確如此。當代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斷調整所有制結構以適應和容納生產力的發展,例如以個人和家族形式存在的私有制變為在更大規模上以股份制形式存在的社會資本,但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資本不同於社會主義的公有制,它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資本。股份制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性質而是改變了它的存在和運行方式。因此在現代資本主義大企業、大壟斷集團、跨國公司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基本矛盾和階級關係仍然存在,只是它有更大的容納力和自我調整力量。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面臨兩種困境:一種是生活困境,一種是生存困境。就無產者和資產者的關係而言,當代資本主義仍然存在貧困和失業,而且即便是就業工人也仍然存在相對貧困問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還出現了早期資本主義沒有的新的困境,這就是人的生存困境。當代全球問題最重要的根源和突出表現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的混亂,過度消費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冷漠,也是觸目驚心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確是以往社會中發展最快成就最為顯著的社會,同時卻又是最冷酷最令人憎惡的社會。摩天大樓與無家可歸者同時並存,新葯的出現和各種社會疾病齊頭並進。有識之士和進步學者都看到了這種社會中存在的弊端和痼疾。愛因斯坦在《為什麼需要社會主義?》一文中以一個科學家的良知曆數了資本主義私有經濟的各種弊病後說:「我認為,摧殘人是資本主義的最大罪惡。我們的教育制度深受其害」,「我相信只有一種辦法可以消滅這種邪惡的災禍,那就是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各種社會主義派別的出現,各種抨擊資本主義弊病的書籍的流行,都說明人們對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懷著不滿,在探求更好更合理的制度。這種最合理的制度只能是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資本的出現,指出了一條解決矛盾的線索,即不能停留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資本的範圍內,而要真正轉變為以全體人民為主體的社會的「社會資本」即社會主義公有制。這讓我們想起當年恩格斯從資本主義郵政和鐵路國有化中所看到的象徵意義和途徑。

2.為什麼已經實現兩個必然性的蘇東會發生逆轉?

在本世紀的一頭一尾,兩件震撼世界的大事都與俄國不可分。一是十月革命,紅旗升起,一是蘇聯解體,紅旗落地。前者使西方驚恐,後者使其額手稱慶。蘇東劇變更激發了某些政治家和理論家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攻擊。他們把蘇東事件看成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失敗,聳人聽聞地宣稱馬克思主義正在死亡,鼓吹蘇東劇變是歷史的進步,如此等等。

十月革命決不是少數革命家們的陰謀。馬克思恩格斯關於兩個必然性的論斷首先在經濟落後的俄國得到實現,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態勢決定的。資本主義世界的鏈條必然是在矛盾最集中、最脆弱的環節突破的。十月革命是列寧把馬克思主義與俄國實際相結合,在俄國統治者不能照舊統治、人民不願照舊生活下去的條件下發動的。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存在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布爾什維克領導的群眾革命活動之中。蘇聯社會主義的失敗並沒有使十月革命成為多餘的。巴黎公社的存在只有72天,但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巴黎公社的原則是永存的。十月革命成果的存在差不多有72年,它的歷史意義更是不可估量的。十月革命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世界從整體上看已經進入了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代;十月革命創造了一個強大的蘇聯,從而大大增強了挫敗德國法西斯統治世界的野心;特別重要的是十月革命的勝利鼓舞了世界上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的革命的信心和決心並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在近百年世界歷史上,像十月革命這樣影響整個人類歷史進程的歷史事件是罕見的。

十月革命的必然性並不能保證它的成果的永恆性,不能保證不會發生逆轉。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是不同的。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面臨如何建設、如何治國的問題。斯大林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包圍下,為了迅速發展經濟採取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行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在當時是必要的、有成效的。蘇聯在斯大林逝世後進行改革,糾正斯大林時期的某些過左的、錯誤的政策,改變過於集中的計劃體制,也是必要的。問題是在蘇聯全盤否定斯大林以後,繼續沿著否定列寧、否定馬克思主義、否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斜坡一直往下滑,最後宣布共產黨自行解散,宣布取消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這種結果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很清楚,斯大林時期形成的體制後來被凝固化為一種僵化體制只是蘊含著失敗的可能性,而其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才使本來可糾正的錯誤變成無可挽回的失敗。任何一個有理論良心的人都能看到,蘇東的失敗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失敗,而是背棄馬克思主義的失敗,不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失敗,而是人道的、民主主義的社會主義的失敗。

在歷史上,一種新的生產方式代替舊的生產方式往往要經歷反覆曲折的過程。蘇聯和東歐原有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失敗決不是社會主義的滅亡。因為這只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失敗,而社會主義是世界性的事業,是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階段。何況,失敗和挫折對於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發展會帶來積極有益的教訓和經驗。關於這一點,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做過令人鼓舞的有遠見的論斷:「從一定意義上說,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38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兩個必然性在中國如何實現?

在中國,兩個必然性的理論已經實現並正在繼續實現,但它是以中國的方式實現的,具有中國的特色。在當代中國,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它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從中國實現兩個必然性的實踐過程可以非常清晰地觀察到這一點。

中國革命不是像馬克思恩格斯當年設想的在發達資本主義條件下開始的革命,而是在經濟政治落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東方大國開始的革命。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堅持馬克思恩格斯確立的共產主義理想,採取與中國實際相符合的路線和方針來實現「兩個必然性」。毛澤東把中國革命分成兩步走,並首先通過採取工農武裝割據,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路線,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民主革命的勝利只是兩個必然性實現的前半段,用毛澤東的話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更艱難的是鞏固政權和建設社會主義。毛澤東反對那種主張先發展資本主義、等資本主義充分發展以後再進行革命的錯誤思想,他的新民主主義論可以說是馬克思恩格斯社會革命理論在中國的創造性發展。中國革命終於取得了勝利並在一段時期內大大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在很長一段時期,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指導思想大大延緩並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破壞了中國社會的穩定和凝聚力。

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初步確立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和如何建立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為在中國完全實現兩個必然性並為將來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開闢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每種社會形態必然伴隨有它的生產方式的特點。在資本主義社會,農業必然工業化,成為現代化的農業。這是資本主義這種社會形態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但是工業化不等於資本主義化,不等於後工業化的國家必須走全盤西化的道路。馬克思曾說過,工業化的國家顯示著非工業化國家的未來。這說明,工業化並不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由農業社會走向工業化是人類發展的普遍必經過程,只是西方比東方早一步走向工業化,而且是以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實現這個歷史使命的。但後工業化國家並不是註定要走西方的道路,如中國就是以社會主義社會形態實現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實際上,工業化、市場經濟、民主法治、科學都應該是以工業為基礎的社會的特點。社會主義同樣要實行工業化,沒有大工業的基礎是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的。同樣,社會主義需要實行市場經濟,這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經濟運行的客觀要求。工業化不等於西化,可西方資本主義先走了一步,它的成就與缺點、經驗與教訓,可以從正反兩方面為我們提供有益的東西。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終究是前後相繼的兩種社會形態,不能只看到它們的對立而忘記它們由大生產所產生的某些共同性。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基礎上產生的社會主義應該吸取和改造資本主義的已有成就,沒有經過資本主義階段的社會主義國家,更應該注意吸收資本主義的成就。這既包括由社會化大生產決定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東西,也包括為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但經過改造可以借用的東西。恩格斯說過,沒有奴隸制就沒有社會主義,這個道理應用到彼此連接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形態的關係上更是不言而喻的。鄧小平所謂「要害是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的論斷,其重要理論價值正在於要我們解放思想,不要把頭腦拴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絕對對立的思維框架之中;我們決不能把它曲解為普遍指導原則。鄧小平的論斷與馬克思指出的要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就必須吸收資本主義的積極成果的意義是一樣的。要超過資本主義必須利用資本主義,這就是辯證法。

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後,特別是經過一段時期以後,如何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成為社會主義事業成敗的關鍵。馬克思恩格斯肯定社會主義是變化著的需要改革的社會,但他們沒有社會主義實踐,不可能具體論述這個問題。斯大林不承認社會主義有矛盾,最後他的後繼者們把社會主義存在的矛盾當成社會主義沒有生命力而加以拋棄。毛澤東思想的巨大貢獻之一是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儘管毛澤東本人在實踐上沒能完全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但這個學說本身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改革和自我完善,為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同時又改革其凝固的體制規定了可能性和界限。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理論。毛澤東注重調整生產關係以及不斷擴大公有制,而鄧小平著重發展生產力,強調應以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來調整所有制結構,主張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毛澤東在上層建築領域中注重意識形態鬥爭,而鄧小平把重點放在科教興國和精神文明建設上。尤其重要的是,鄧小平把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來調節,從而為社會主義經濟注入生機和活力。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150年來, 形形色色反對《宣言》的人物和理論不斷出現,但都成為歷史的殘渣陳跡,惟有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宣言》仍然光芒四射,繼續指引人類朝著美好的未來前進。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 《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察網(www.cwzg.cn)摘自《教學與研究》1998年第2期】


推薦閱讀:

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事是什麼?——索達吉堪布開示「發心與學習」
【服務力】看不見的產值,看得見的價值!!!
兒童腹瀉吃什麼葯好,思密達蒙脫石散藥用價值高
科比球衣今日退役,科比的哪件退役球衣更有紀念價值?
我有10個職場經驗,價值100萬,但今天免費

TAG:價值 | 共產黨宣言 | 代價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