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講解
06-07
《佛說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講解--精彩連載中《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這是一部稀有的佛陀不請自講的經書:佛陀獨在此經中特別咐囑文殊師利菩薩應當廣宣流布如是法本,得無量不思議福德。 這部經書語言簡單,言辭優美,其意卻深邃悠遠,所問皆是宗教界,哲學界,科學界等牽掛並探討的涉及生命與宇宙本源等根本性的疑惑,唯有諸佛甚深般若無上大智所能圓融絕妙解答。 講解結合時代潮流,科學發展現狀,將該經中佛陀關於「人從何而來,又到何處去?劫火從何而來?燒掉了什麼?留下了什麼?為什麼眾生界即佛界?為什麼諸佛無量劫度眾生,而眾生卻不增不減?宇宙的根本是什麼」等諸多疑惑解答為我們進行了生動的闡述。 凡三界有大福報者,或真正修密乘者,或修念佛禪者,或此生決定往生西方極樂凈土並有大成就者,皆應學習此經。一、外來的和尚好譯經作者:隋天竺三藏法師闍那崛多[1]譯 翻譯:這部經書是天竺來的三藏法師闍那崛多在隋朝的時候翻譯的。講解: 這位譯者非常出名。他來中國時是南北朝時期,遇到了周武滅佛的那次法難,所以,他真正的譯經時間是在晚年,六十多歲以後。 這位老法師譯出了很多不可思議的經書[ii],其中有《佛說希有校量功德經》、《佛說文殊尸利行經》、《八佛名號經》、《佛說諸法本無經》等。這些經書都具有極深的般若[2]境界。他譯的經書,為當時中國大乘佛教[3]的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使我們今天能有幸學到這部經書。 讓我們在這裡感恩譯者闍那崛多三藏法師[4]。 在此之前,這部經書還有一個譯本叫《佛說第一義法勝經》[5],是元魏天竺婆羅門[6]瞿曇般若流支[7]譯的,譯得也很好。但是,如果想讀起來朗朗上口,並且不至於有一些被迷惑的地方,還是要看闍那崛多老法師的譯本。 為什麼呢?因為翻譯經書,一個字錯了,或者一個地方理解錯了,或者證量不到,翻譯出來都會不正確。同時,學習佛經者也有這樣的問題。[ 本帖最後由 菊非菊 於 2010-3-29 21:46 編輯 ] | |
TOP |
菊非菊 親近同修
|
2樓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10-3-30 09:51 只看該作者 二、不是一般人聽的佛經經文:如是我聞[8]。一時[9]婆伽婆[10]在伽耶城。翻譯:我聽釋迦牟尼佛這樣說。那時候,佛陀在伽耶城。講解: 「婆伽婆」,就是佛陀[11],這是巴利文[iii]的音譯,翻譯成中文就是「破無明」,也就是以無明[12]破無明。 禪宗[13]中也有個說法,以無明做的寶劍,劈向無明老家,老家破時,寶劍也無。 「伽耶城[14]」是一個著名的地方,是佛陀在菩提樹[15]下悟道[16]之地。 據說佛陀夜睹明星開悟[17],了知三界皆是自性[18]化現[19],在法界上講完了《華嚴經》後,因有大威燈光仙人等因緣幻眾和佛陀有大因緣,如是就講了這部《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這部經書跟《華嚴經》一樣,傳說也不是在四維空間的人世間講的,而是在另外的空間講的。以肉眼來看,佛陀一直在伽耶城的菩提樹下打坐[20],沒有講任何東西。 也可以說,這不是針對一般證量的人而講的,很多人只能解悟這部經書,但很難在此生證[21]到這個境界。 所以在學習、講解這部經書的時候,哪怕有人能發一念「善哉[22]」或者「隨喜[23]」,十方諸佛如來都護念他[24]。 |
TOP |
菊非菊 親近同修
|
3樓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10-3-31 13:48 只看該作者 [1] 闍那崛多:(公元522-600年),華言「至德」,隋代著名譯師,犍陀羅國人,屬剎帝利種姓。童年時代,即發心出家。年二十四,受具足戒。年二十七,與師結志雲遊,逾雪山,歷艱險,至厭但國。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崛多等到達長安,草堂寺。周武滅佛年間,被放歸本國。隋興,佛法重光。開皇四年(公元584年),崛多被延請至京。其時隋文帝楊堅幸洛,崛多前往奉謁,帝甚喜,當即委以譯事重任,「新至梵本,眾部彌多,或經或書,且內且外,諸有翻傳,以崛為主」,經過十五年之辛勞,譯出《佛本行集經》等三十餘部。隋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崛多圓寂,世壽七十有八。闍那崛多傳記詳見《續高僧傳》卷二(或稱《唐高僧傳》,三十卷,唐釋道宣撰)。[2] 般若: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智度論》四十三】[3] 大乘佛教:大乘,梵語maha^-ya^na,意指大的交通工具。不以個人之覺悟(如小乘行者)為滿足,而以救度眾生為目的,一如巨大之交通工具可載乘眾人,故稱為大乘。以此為宗旨之佛教,即是大乘佛教。[4] 三藏法師:稱呼精通經律論三藏的比丘。[5] 《佛說第一義法勝經》:收於《乾隆大藏經》第38冊,大乘五大部外重譯經。[6] 婆羅門:婆羅賀摩拿的簡稱,為印度四姓之一,華譯外意、凈行、凈志、靜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凈行的種族。【《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7] 瞿曇般若流支:(人名)Gautamapraj?&amacron;-ruci,瞿曇姓。般若流支名。譯曰智希。中印度之婆羅門也。元魏孝明帝熙平元年至洛陽,譯諸經論。見續高僧傳一(菩薩流支傳附),開元釋教錄六。【《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8] 如是我聞:除字面的意思「我所聽到的是這樣的」之外,還有四種意思:(一)息眾疑;(二)遵佛囑;(三)息爭論;(四)異外道。(參見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9] 一時:指佛陀某時說法之時期。諸經之首,皆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一語。【《天台教學辭典》釋慧岳監修,釋會旻主編】[10] 婆伽婆:梵音,亦名婆伽梵,是佛之果號。翻譯佛經時,從來不翻,而只是音譯,因為沒有相等的字義。[11] 佛陀:又作佛馱。如來十號之一。常略稱曰佛。【《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12] 無明:(術語)梵語阿尾儞也Avidy&amacron,謂闇鈍之心無照了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異名也。本業經上曰:「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大乘義章二曰:「於法不了為無明。」同四曰:「言無明者,痴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俱舍論十曰:「明所治無明。(中略)其相云何?謂不了知諦寶業果。」(四諦三寶業因果報)。唯識論六曰:「云何為痴?於諸事理迷闇為性,能障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13] 禪宗:以禪那為宗的宗派。因此宗偏重於修心,以心傳心,直傳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14] 伽耶城:地名。成菩提之地,通常稱為佛陀伽那之地也。城名與正覺道場皆呼伽耶。《法華經·湧出品》曰:「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15]菩提樹:原名畢缽羅樹,因釋尊在此樹下成道,故又名菩提樹。【《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16]悟道:(術語)開真實之知見,證悟菩提之道也。【《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17]開悟:開智明理。【《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18] 自性:1、自體的本性,亦即諸法各自具有真實不變、清凈本然之個性。2、指自己之本性,亦即人人本來具有之佛性。(《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此處為後一種解釋。[19]自性化現:意指一切皆由佛性妙用而生,參見《華嚴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里十方。」《六祖壇經》慧能偈子:「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懺悔品第六:「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世人性本清凈,萬法從自性生。」機緣品第七:「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凡聞緣,超然登佛地。」[20]打坐:(雜語)釋家跏趺而坐。使心入定。謂之打坐。【《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21]證:(術語)無漏之正智,能契合於所緣之真理,謂之證。《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22] 善哉:(雜語)梵語娑度S&amacron;dhu,義譯曰善哉。稱讚之辭也。法華經方便品曰:『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同譬喻品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智度論曰:『歡喜贊言,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勝鬘寶窟中本曰:『善是好別稱,哉是助語之辭。』法華玄贊四曰:『法爾隨喜,皆雲善哉。』寄歸傳三曰:『娑度,義曰善哉。』【《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23]隨喜:見人做善事或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24]見本經:「複次善男子。若有說是法本之時。能於是中。贊言善哉快哉之者。當知彼人。一切諸佛皆共讚歎。」周武滅佛: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漢化鮮卑人,小字彌羅突,公元560—578年在位。建德三年(公元574年)起,在當時佛教盛行的北周罷斥佛教,全境內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據《房錄》卷十一記載:周武帝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 (即僧尼)道士,並令還民。」詔令發布之後,立即實施。「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藍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其時「毀破前代關山西東數百年來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掃地悉盡。融刮聖容,焚燒經典。八州寺廟(出)共40千,盡賜王公,充為宅第。三方釋子減300萬,皆復軍民,還歸編戶」。[ii] 據《歷代三寶記》卷十二摘出闍那崛多翻譯的經名及卷數如下:《金色仙人問經》二卷(於長安四天王寺譯)、《妙法蓮華經普門品重說偈》一卷、《種種雜咒》一卷、《佛語經》一卷(以上三部,於益州龍淵寺擇)、《佛木行集經》六十卷、《法炬陀羅凡經》二十卷、《威德陀羅尼經》、《賢護菩薩經》六卷、《賢護善往天子所問經》四卷、《觀察諸法行經》六卷、《四童子經》三卷、《諸法本無經》三卷、《虛空孕菩薩經》二卷、《月上女經》三卷、《善思童子經》二卷、《移識經》二券卷、《譬喻王經》二卷、《發覺凈心經》二卷、《一向出生菩薩經》一卷、《大威燈仙人問疑經》一卷、《文珠尸利行經》一卷、《入佛名號》一卷、〈《希有校量功德經》一卷、《善恭敬師經》一卷、《如來才便善巧咒經》一卷、《不空娟索觀世音心咒》一卷、《十二佛名種咒除障滅罪經》一卷、《金剛場陀羅尼經》一卷、《諸法最上王經》一卷、《入法界經》一卷、《商主天子周經》一卷、《出生菩薩經》一卷、《金光明經囑累品銀主品》合一卷。以上共三十五部,一百七十三卷。除前四部五卷為北周時所譯外,余皆隋代譯經。[iii] 巴利文:巴利(Pāli)是古代印度的一種語言,是佛陀時代摩揭陀國一帶的大眾語。據說佛就是用這種語言說法的,所以弟子們也用這種語言記誦他的經教。巴利語雖然早已不通用了,但是靠了佛經而保存了下來。巴利就是經典的意思。古代印度人民有一種傳統習慣,就是把典籍用口口相傳的方式背誦下來,而不重視書寫。根據《錫蘭島史》記載,公元前一世紀時候,才在錫蘭開始傳寫。到公元5世紀,摩揭陀國三藏法師(通達三藏學者的稱號)覺音(Buddhaghosa)到錫蘭,重新用錫蘭的僧伽羅文字母把巴利文三藏全部記錄下來(一說覺音在錫蘭時將當時保存很多的用僧伽羅文寫的註疏譯成巴利文)。原來的巴利文字母已經不存在,現在緬甸、柬埔寨、泰國的巴利文三藏也都是用他們本國字母記錄的。最近印度也正在從事用印地文字母記錄並印行巴利文三藏的工作。《佛教常識問答》 |
TOP |
菊非菊 親近同修
|
4樓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10-4-3 10:11 只看該作者 三、不久有多久?經文:成道未久。翻譯:成道的當下一念。講解: 因此,接下來的經文是:「成道[1]未久。」 「成道未久」到底有多久呢?兩個小時?不是。因為如果有「兩個小時」,那前面就不是「一時婆伽婆在伽耶城」了。 「成道未久」到底是多長時間呢?在我們地球人看來,沒有時間。為什麼?因為它是在另外的空間講的。它只能體現出佛陀成佛以後,講完了《華嚴經》,因佛陀要度盡與他有因緣的所有眾生[2],其中還有大威燈光仙人。如是,立即講了這部經書。 這裡的「成道未久」不是指時間。 |
TOP |
菊非菊 親近同修
|
5樓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10-4-7 14:14 只看該作者 四、如何學會這部經書 大家學習佛經會發現,佛經上的時間是個錯覺。我們被我們的時鐘,或者三千年、八千年等等這些有數字的歷史控制了。 時間是怎麼來的?先得有空間,然後有移動的物體和移動的速度,產生時間。如:時間=空間長度/移動物體的速度。如果只有空間,不移動,就沒有時間。如果連空間都沒有的話,那時間就更不存在了。 所以,大家不要被「成道未久」騙了,它不是三個小時,也不是成道那一瞬間。在我們這個世界看來,沒有時間;在佛陀講《華嚴經》的那個世界看來,這部經就是在那個時空講的。 這部經書非常簡單,但是每一字卻非常深邃,所以在學習的時候,很可能覺得像神話似的。而且這部經書如果要講得明白,有很多地方必須要用神話的意思去講。因此大家靜下心來,慢慢地、柔柔地進入經意,去理解它,否則,這部經書讀起來就沒有意思。 |
TOP |
菊非菊 親近同修
|
6樓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10-4-7 14:15 只看該作者 五、大經書,大場面經文:與諸比丘一切眾俱。其中或有得於一果。及以二果三四果者。隨其得果所有功德皆悉明凈。翻譯: 佛陀身邊有很多比丘,其中有證到一果的,也有證到二果的,還有證到三果、四果[3]的。按照每位比丘證到的果位[4]的不同,大家分布排列。每個人所在的位置,皆是自己的功德[5]皆悉明凈而生成的。講解: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有一部大的經書要講。經文:復有九十九億諸菩薩眾。及二十八億諸天眾等。復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無量眾數。及六萬力士。十二億等諸尼乾子。翻譯: 還有九十九億的菩薩眾,還有二十八億的諸天[6],天龍八部[7]、天子等等。 還有多得不可數的比丘、比丘尼[8]、優婆塞、優婆夷[9]。 還有六萬大力士,來護持這個道場。還有十二億尼乾子。講解: 前面說的「比丘一切眾」是證果[10]的,而這些是沒證果的。尼乾子即外道。 |
TOP |
菊非菊 親近同修
|
7樓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10-4-7 14:15 只看該作者 六、值得誇獎的砸場子者經文:復有八萬四千五通[11]仙人。復有五百諸外道等。翻譯: 還有八萬四千五通仙人,和五百諸外道。講解: 這個時候主角開始演戲,配角開始登場了。配角就是八萬四千五通仙人,以及五百諸外道。這五百諸外道是怎麼來的呢?是跟著八萬四千五通仙人來的。 經文: 皆悉以灰塗於身體。露現胸[12]臆。肉盡脂消惟余皮骨。傴僂曲背結髮自裹。披樹皮衣手執瓶罐。處處尋求語言論義。 翻譯: (他們)都用灰塗在身體上,露著胸,瘦得皮包骨頭,弓著腰,頭髮很長盤到自己頭上,披著樹皮做的衣服,手裡拿著瓶瓶罐罐,喋喋不休地到處找人爭論,以探求人生之真理。 講解: 這裡說了八萬四千五通仙人和五百外道的樣子。 其實他們的樣子不是關鍵,關鍵在 「處處尋求語言論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來了一幫砸場子的」。這幫人就是來找事的,找什麼事兒呢?——就是你有本事就給我講講我這個疑惑的事情,以尋求人生之真理! 「五通仙人」,除了漏盡通[13],其他的神通都具備。 「以灰塗於身體。露現胸臆。肉盡脂消惟余皮骨」的講解。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他們真下功夫了!身體胖的人,打坐容易昏沉,所以很多外道就覺得自己的身體是個麻煩,所以他們努力地把身體的這些累贅都去掉!有很多外道不吃飯,並不是一天不吃飯,而是好幾劫[14]都不吃飯[15]。 為什麼要好幾劫不吃飯呢?因為吃飯就會被吃飯的這個執著控制住,就要因食而住、而輪迴[16]。別人不吃飯就餓死了,他不吃飯沒事,這樣他就不受時空範圍內的飯的影響而死亡、輪迴。故而,修行者戒淫心,是為了防止被這個時空的淫心控制……同理,擺脫一切控制是真正自由的開始。 還有很多外道修苦行,增加自己心的力量,追求自己的神通法力。 這些外道,在身體上、修行上的精進,確實很難得,比我們現在的修行人要精進[17]很多。「傴僂曲背。結髮自裹。披樹皮衣手執瓶罐。處處尋求語言論義。」的講解。 頭髮長得像毯子似的,腰板都彎著,身上披著樹皮、獸皮,手裡拿著瓶瓶罐罐。那些瓶瓶罐罐是他們的寶貝。修行那麼久,法力都藏在裡面。然而就是這樣一些眾生,他們的內心卻有著無法解釋的疑惑。挺好的。 |
TOP |
菊非菊 親近同修
|
8樓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10-4-7 14:15 只看該作者 [1] 成道:八相之一。指菩薩修行圓滿,成無上道。然一般皆指釋尊之成就佛果而言。又作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覺。相傳釋尊在經歷六年苦行後,於伽耶城菩提樹下得無上正覺。[2] 眾生: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3] 一果、二果、三果、四果:指聲聞乘的四種果位,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初果須陀洹,華譯為入流,意即初入聖人之流;二果斯陀含,華譯為一來,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後升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華譯為無還,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於欲界;四果阿羅漢,華譯為無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脫生死,不受後有,為聲聞乘之最高果位。【《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4] 果位:所證之果的地位。【《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5] 功德: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誦經布施供養等,都叫功德。【《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6] 諸天:(界名)欲界有六天,謂之六欲天。色界之四禪有十八天。無色界之四處有四天。其他有日天月天韋馱天等諸種天神。即諸天部。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7] 天龍八部:天龍為八部眾中之二眾,八部之中以此為上首,故標舉曰天龍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迦。【《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8] 比丘、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的男性為比丘,女性為比丘尼。【《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9] 優婆塞、優婆夷: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和受持五戒的居士,男為優婆塞,女為優婆夷,各為四眾或七眾之一。【《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 [10] 證果:(術語)小乘證得佛果,緣覺果及聲聞之四果,又大乘證得初地乃至等覺十一地菩薩之分果,佛之滿果,謂之證果。證果者,正名無漏之正智也。【《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11] 五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又稱神足通)。【《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12] 《乾隆大藏經》為「胷」,同「胸」。[13] 漏盡通:六通之一。除五通之外的第六通。也就是證得漏盡智煩惱盡除、得解脫、威德具足的境界。【中華佛教百科全書】[14] 劫:梵語劫簸的簡稱,譯為時分或大時,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間。【《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15] 《大涅槃經》:「外道修行。不羨飲食。長忍飢虛。執此苦行。以為得果之因。是名自餓外道。」[16] 輪迴:謂眾生從無始以來,輾轉生死於三界六道之中,如車輪一樣的旋轉,沒有脫出之期。【《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17] 精進: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劫有三種︰(一)中間劫,(二)成壞劫,(三)大劫。中間劫復有三種︰(一)減劫,(二)增劫,(三)增減劫。減者︰從人壽無量歲,減至十歲。增者︰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增減者︰從人壽十歲,增至八萬歲;復從八萬歲,減至十歲。此中一減一增,十八增減,有二十中間劫。經二十中劫,世間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此合名成劫。經二十中劫,世間壞。二十中劫,壞已空。此合名壞劫。總八十中劫,合名大劫。【《大毗婆沙論》卷一三五(摘錄)】 |
TOP |
菊非菊 親近同修
|
9樓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10-4-8 10:12 只看該作者 七、天竺三藏法師的文辭功底經文:爾時世尊如須彌山[1]處黑山內。光明照耀威德絕倫。如來[2]世尊[3]亦復如是。於諸仙中為最第一。又如六牙清凈白象[4]。獨自在於白羊群內。如月夜朗映蔽眾螢。如曼陀華[5]生蘆葦町。如金翅鳥[6]處在烏群。世尊於彼諸仙眾中亦復如是。威德照明倍復殊勝。翻譯: 就好像須彌山處在黑山之中,放著大光明,如來世尊也是這樣,在五通仙人、十二億尼乾子眾仙中,如來的自在威德大放光明,倍復殊勝。這些仙人在佛陀身邊,就像把螢火蟲的光放到陽光下看一樣,根本找不到它。 又像六牙白象,獨自處在白羊群里;又像月光遮蔽了螢火蟲的微光;又像曼陀花生成蘆葦盪中;又像金翅鳥處在烏鴉群里。講解: 「又如六牙清凈白象。獨自在於白羊群內。」電影《指環王》[7]里有很大很大的六牙白象,大家想像一下,那麼大的六牙白象獨自處在白羊群中,是什麼景象? 「如月夜朗映蔽眾螢。如曼陀華生蘆葦町。」這又是兩個比喻,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天竺三藏法師的文辭功底,讀起來朗朗上口。 「如金翅鳥處在烏群」,金翅鳥的翅背是金色的,翅膀一展,有三百六十萬里,傳說它一叫,龍[8]的思維就空白了。 這段就像小說開場似的,主角和配角都出來了,主配角沒交手即分高下。 這個場面介紹完了,下面佛陀要動真格的了。 |
TOP |
菊非菊 親近同修
|
10樓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10-4-9 08:15 只看該作者 八、三昧證不到的東西經文:爾時世尊即便入於寶舍三昧。翻譯: 這時世尊進入寶舍三昧。講解: 「三昧[9]」是佛教獨有的一個名詞,譯為正定[10]。正定以外,則為邪定[11],因邪定有依為住,是因有依附而有住的定,是有相地入定,不是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地去入定,故而為邪定。 在學佛的修行道路中,首先,應把佛教當成一個宗教,當成一種執著的迷信,去用功深深地修學。進去以後,再逐漸放下自己,直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地沒有了自己,這時,才能把它當成一種影響因緣幻眾入無餘涅槃的教育……在進去的過程中,第一件事情就是通過深禪定修學種種三昧。 如果不迷信,不往裡修,沒有進去過,就不會知道三昧是什麼。哈哈,這裡的「迷信」,就是不要抱著學術的心態來學佛。 三昧是可以用人的身體切實修證到的。但是還有一個東西我們證不到,就是在心性[12]上了知山河大地、三身[13]四智[14],皆是自性化現。 為什麼說證不到呢?因為它本來就存在。山河大地、三身四智、任何東西都在它的範圍之內,怎麼證呢?三昧在這裡只能是到達了知山河大地、三身四智皆是自性化現這個境界的路徑與階梯。哈哈,這裡的「證不到」,是在因地[15]講的。 |
TOP |
菊非菊 親近同修
|
11樓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10-4-10 14:25 只看該作者 九、毒龍是被嘴皮子降伏的嗎? 在以上兩條的基礎上,還需要一個東西:法力! 有句佛法的轉語[16]:不與萬法為侶者[17],何也?這是禪宗敲人的悶棍:告訴我,不與萬法為侶的東西是什麼?即,心離任何方法的東西是什麼?這就是敲門磚!無明破無明,——「婆伽婆」之意。 在修行的道路上,僅僅會這個是不夠的。 在唐朝,修唐密的青龍寺[18]與禪宗的寺院很近。修密乘的人沒有辦法到禪宗的寺院打仗,因為一到禪宗寺院里,遇到真正的禪宗老和尚,就什麼神通都沒了。 當年,南華寺[19]還沒有建起來的時候,裡面有條毒龍,很有法力,經常出來吃東西。 六祖[20]就對他說:別鬧了,有本事跳到我的小缽[21]里再飛出去。 毒龍說:好,就這個破飯缽子,我不敢跳嗎? 就進去了。但進去以後再也飛不出來了,就像一個小蚯蚓似的[22]。 因此,禪宗並不是沒有法力。 禪宗的法力,是因為了知這些東西都是自性化現,故而不心動,不被境轉。 所以說,跑到禪宗的寺院里用神通就不行,因為根本轉不了人家的境界。挺好的。 |
TOP |
菊非菊 親近同修
|
12樓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10-4-10 14:25 只看該作者 [1] 須彌山:原為印度神話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觀沿用之,謂其為聳立於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為中心,周圍有八山、八海環繞,而形成一世界(須彌世界)。【佛學大詞典】 [2] 如來:佛十號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來成正覺,來三界垂化。【《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3] 世尊:佛的尊稱,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4] 六牙白象:據《因果經》等載,釋迦牟尼從兜率天宮降生於人間時,乘六牙白象,其母摩耶夫人晝寢,夢六牙白象來降腹中,遂生釋迦。《異部宗輪論》謂「一切菩薩入母胎時,作白象形。」《普賢觀經》等說乘六牙白象王,若觀念懺悔,菩薩即乘白象為其現身。並謂六牙白象之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或謂六牙表六通。[5] 曼陀華:花名。又作「曼陀羅華」,夏日開大紫花,有漏斗形之合瓣花冠,邊緣五裂,實為裂果,面生多剌,性有毒,以其葉雜煙草中同吸。能止咳嗽,過量則能致死。【《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6] 金翅鳥:又曰妙翅鳥。八部眾之一。翅翮金色,故名金翅鳥。兩翅廣三百六萬里,住於須彌山下層,常取龍為食。【《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7] 《指環王》:《指環王Ⅲ王者歸來》,2004年第76屆奧斯卡最佳影片。[8] 龍:梵語叫做伽,八部眾之一,有神通力,能變化雲雨。【《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9] 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華譯為正定,即離諸邪亂,攝心不散的意思。【《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10] 正定:正確的禪定,亦即把心安住於一境,不亂不動,是八正道之一。【《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11] 邪定:以邪見心,修習諸定,故名邪定。如西土九十五種外道,乃至一切狐畜鬼神,亦能斂念習坐,皆邪定之類也。【《佛學次第統編》楊卓編】[12] 心性:(術語)謂不變之心體,即如來藏心自性清凈心也。【《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13] 三身:指三種佛身:法身、受用身(報身)、化身。法身,即自性身,指法界,法性。受用身有兩種:一自受用,二他受用。化身也稱應身,指佛為救度世間眾生,隨三界六道之不同狀況和需要而現之身。【藏傳佛教辭典(中華佛典寶庫編)V1.1】 [14] 四智:(名數)或開佛智為四種: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是轉凡夫之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及余之五識,如其次第與成就之佛心相應之智慧也。【《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15] 因地:從凡夫地初發心學佛,到圓滿成佛以前,這一段過程都叫做「因地」。經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16] 轉語:禪宗謂撥轉心機,使之恍然大悟的機鋒話語。如雲門三轉語﹑趙州三轉語等。[17] 不與萬法為侶者:龐蘊,中唐時代的禪門居士。與梁代之傅大士並稱為「東土維摩」。與馬祖初相見時,嘗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馬祖答「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豁然大悟,復呈一偈「十方同一會,各各學無為,此是選佛處,心空及第歸」。(參見《教外別傳》)[18] 青龍寺:唐代密教名剎,日本真言宗之祖庭。位於陜西西安城南郊樂游原上。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創建,初名『靈感寺』。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寺廢,高宗龍朔二年(662),城陽公主奏請復立為觀音寺。睿宗景雲二年(711),改名青龍寺。會昌五年(845)禁佛時被廢,翌年復寺,更名護國寺。宣宗大中九年(855),恢復青龍寺名。至明·萬曆年間,寺宇全毀。【《中華佛教百科全書》】[19] 南華寺:我國古剎之一,位於廣東省韶關市南二十二公里處。古稱寶林寺。又稱南華古寺。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天竺僧智葯路過此地,見山水回合、峰巒奇秀,謂此地宛如西天寶林山,當於此建立寺剎。後蒙准予創建,並獲賜號寶林寺。唐·儀鳳年間(676~678),六祖慧能入寺,大揚南頓宗風,並增修擴建堂宇。其後,敕名中興寺、法泉寺。宋·開寶三年(970),蒙太祖賜號南華寺。其後,漸趨衰頹。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憨山德清應請入山,大舉復興。至清代,又加以增修崇飾。現寺內有大殿、僧舍、經樓、靈照塔等古建築,存有大量珍貴文物,其中以唐代千佛袈裟、六祖真身像、聖旨、北宋木雕羅漢等最為著名。【《中華佛教百科全書》】[20] 六祖:禪宗衣缽相傳共有六世,即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21] 缽:為比丘六物之一,即盛飯器。譯為應器,或應量器。應有三應:一色相應,缽要灰黑色,令不起愛染心;二體相應,缽體粗質,使人不起貪意;三大小相應,不過量也,乞食不過七家,令人不恣口腹。當時四大天王,持四缽供佛,佛以神力,把它合為一缽,這是有缽的歷史。【《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22] 參見宣化上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講。 |
TOP |
菊非菊 親近同修
|
13樓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10-4-11 09:49 只看該作者 十、是「劉謙」們把太陽變沒了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書籍記載,一些大法師或者外道的修行功夫,一招手,太陽就沒了,或一招手,月亮就沒了。其實,有天文常識的人,都知道太陽不可能沒有。而且,自地球歷史上有記載以來,從來沒有說過,忽然哪一天太陽沒了。但是,當時的人確實看到天上沒有太陽了。 這是怎麼回事?其實這是幻術,就像春節聯歡晚會上劉謙[1]變魔術似的,他把你騙了。 為什麼會被他騙了呢?因為你的心被他控制了,沒有辦法了知山河大地、三身四智,以及太陽、月亮、大法師……皆是你自性化現。 這個「了知」定不住,就會被人搞個幻術騙了,看不到它真實的那一面。 |
TOP |
渴望成佛 常親近同修
|
14樓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10-7-4 09:01 只看該作者 讀誦抄寫宣傳此經功德:1、佛言善男子。所有十方諸佛剎中。諸佛世尊眼所見者。彼等一切資生樂具。悉以供養十方一切諸佛世尊。乃至入於大般涅盤。般涅盤後。復以一切種種寶物起舍利塔。若復有人。於此真如法本之中。乃至一句及以一偈。分別為他而顯說者。所得福德乃多於彼。2、善男子。若有說是法本之時。能於是中。贊言善哉快哉之者。當知彼人。一切諸佛皆共讚歎。3、若有供養是經典者。當知彼人。即是供養於我身也。4、諸善男子。若此經典所在之處。如是地分一切諸佛皆共憶念。5、諸善男子。當知是經於未來世閻浮提內諸眾生邊為大良藥。6、若人能於是經典中。若自轉讀。若教人讀。一遍二遍及三遍者。當知是人。自請如來轉妙法-輪。7、若有善男子。於是經典若自抄寫。若教人抄。當知彼人即是受持一切諸佛甚深法藏。常得歡喜速獲安樂。於未來世當得作佛。8、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應墮地獄者。終不聞是微妙經典。9、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若得聞是妙經典者。舍是身已。必得生於清凈國土。10、複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聞是經。聞已歡喜。信樂受持。廣為他人讀誦解說。當知彼人速得菩提。畢定不久。六根具足。五眼清凈。臨命終時不忘正念。復當得彼無量無邊百千三昧陀羅尼門。所謂入於一切諸佛三昧。普照奮迅三昧。總持藏三昧。髻珠印三昧。灌頂位三昧。觀印三昧。復得無字愜陀羅尼。一切法無能降伏陀羅尼。決疑陀羅尼。真如決義陀羅尼。如是等無量無邊百千陀羅尼。復得五神通。於生死處正念不亂。《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讀誦抄寫共修法會隆重開幕! |
推薦閱讀:
※Vivid Sydney,悉尼燈光秀
※回師解讀《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三
※史上最全燈具搭配方案,用燈溫暖你的家!
※如何做燈光的設計.
※掌控你的光線:硬光與柔光
TAG: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