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專題複習】——初唐詩壇
初唐詩壇
一、魏徵《隋書·文學傳序》:江左宮商發越,貴於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於時用,文華者宜於詠歌。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若能掇彼清音,簡茲累句,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斌斌,盡善盡美矣。
(一)「貴於清綺」是對追求聲律辭藻的南朝詩歌的概括,偏重於詩的聲辭之美而言,宜於詠歌是其所長,緣情綺靡而流於輕艷纖弱則為其所短。
(二)「重乎氣質」指北朝詩歌真摯樸厚的情感力量和氣勢,貞剛壯大是其所長,表現形式簡古質樸或理勝其詞是缺憾。
(三)用南朝文學聲辭美,表現新朝恢宏氣象和剛健開朗的健康情思,是融合關鍵。
二、初唐(貞觀前期)—以太宗及群臣為中心,開始多述懷言志或詠史作,剛健質樸;詩風新變起於對六朝聲律辭採的模仿。
(一)太宗詩。
1、常壯大懷抱與華采並存,如《經破薛舉戰地》,言「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氣格剛健豪邁,但「浪霞穿水凈,峰霧抱蓮昏」有六朝雕琢辭采痕迹,與全詩氣格不協。
2、《詠雨》、《詠雪》等完全是南朝風調。
(二)楊師道和李百葯。
1、早期:具貞剛氣質,善吸收南朝詩歌的技巧,較少合而未融,如楊師道《隴頭水》,李百葯《詠蟬》。
2、後期:成為宮廷詩人,把詩作為唱和應酬的工具,在聲律辭藻運用方面日趨精妙,但風格趣味日益貴族化和宮廷化。
(三)貞觀詩風的宮廷化傾向。太宗愛好文藝;虞世南等人編《北堂書鈔》、《文思博要》、《藝文類聚》等類書,成為宮廷詩人的作詩工具,便於應制詠物時摭拾辭藻和事典,把詩寫得華美典雅。
三、貞觀後期:上官儀——「上官體」。
(一)貞觀年間應制詩屬對工切、寫景清麗婉轉,如《早春桂林殿應制》「風光翻露文,雪華上空碧」,再如《奉和山夜臨秋》:「雲飛送斷雁,月上凈疏林。」雖為奉和之作,但有意避免從類書掇拾辭藻,注重景物的細緻體察,自鑄新詞以狀物色。通過物色動態變化,寫婉轉情思,構成情隱於內而秀髮於外的詩境。這種筆法精細而秀逸渾成的詩作,大大地推進五言詩體物寫景技巧,成為新的詩體——「工五言,好以綺錯婉媚為本……時人謂之上官體。」(《舊唐書》本傳)
(二)上官體「綺錯婉媚」,具重視詩的形式技巧、追求詩的聲辭之美的傾向。
上官儀提出的「六對」、「八對」之說,以音義的對稱效果來區分偶句形式,已從一般的詞性字音研究,擴展到聯句的整體意象的配置。佳句如《奉和秋日即目應制》:「落葉飄蟬影,平流寫雁行。」《入朝洛堤步月》:「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緣情體物,密附婉轉而綺錯成文。音響清越,韻度飄揚,有天然媚美之致,體現了一種較為健康開朗的創作心態和雍容典雅的氣度,成為代表當時宮廷詩人創作最高水平的典型範式。
(三)創新主要在體物圖貌的細膩、精巧方面,沖淡了浮艷雕琢的齊梁詩風。
(四)題材內容還局限於宮廷文學應制詠物的範圍之內,缺乏慷慨激情和雄傑之氣。上承楊師道、李百葯和虞世南,下開「文章四友」和沈宋。
四、中下層士人之王績。心念仕途,卻自知難以顯達,故歸隱山林田園,以琴酒詩歌自娛。其詩歌是冷眼旁觀世事時化解心中不平的方式,創造出寧靜淡泊又樸厚疏野的境界。代表作《野望》。這種隱逸詩風,易代之際大都會有,不構成初唐詩發展的環節。
五、中下層士人代表——「初唐四傑」:王、楊、盧、駱。
(一)盧駱長於歌行,王楊長於五律。
(二)創作活動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時,變革文風的自覺意識,審美追求:反對纖巧綺靡,提倡剛健骨氣。楊炯《王勃集序》:「嘗以龍朔初載,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美,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志業。」針對爭構纖微的上官體流弊,強調作詩要有剛健骨氣,這是詩風變革的關鍵。
(三)他們心中充滿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不甘居人下的雄傑氣。重抒一己情懷,作不平之鳴,詩中有壯大氣勢,有慷慨悲涼的感人力量,古體和歌行表現充分。特別是盧駱的七言歌行,氣勢宏大,視野開闊,跌蕩流暢,神采飛揚,較早開啟新詩風:
1、盧照鄰《行路難》:
(1)眼光不局限於宮廷而轉向市井、進入滄桑感慨,進而思索人生哲理。
(2)跨越古今,思索歷史和人生,夾以強烈抒情。
(3)將世事無常和人生有限傷悲抒寫得淋漓盡致。胸懷開闊,氣勢壯大。
2、《長安古意》:借對長安描寫,慨世道之變遷而傷一己之湮滯。
3、駱賓王《帝京篇》:
(1)思路更開闊,以濃烈的感情貫注於歷史人生思索中,使詩的抒情深化,思想力量更強,形成壯大氣勢。
(2)直接抒發沉淪下僚不滿,使詩的內在氣勢更激越昂揚。
(3)宮廷詩人應制詠物以頌美為主的傾向,至此完全轉向獨抒懷抱。
(四)盧駱的七言歌行。
1、七言歌行是七言古詩與駢賦相互滲透融合產生的詩體,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南朝樂府和近體詩的影響。以五七言為主而夾雜少量三言的體式具流動感,駢賦中間的蟬聯句式增強全篇氣勢。盧駱王等人的七言歌行實現描寫場景和題材由宮廷走向市井的轉變,出現壯大氣勢和力量,是更適合表現剛健骨氣的抒情載體。
2、五律漸趨成熟。因追求對偶整齊和聲律諧調,表現感情相對穩定。但「四傑」尤其王楊五律透出自負的雄傑之氣和慷慨情懷,主要反映在羈旅送別和邊塞詩中,於傷別外尚有昂揚抱負和氣概,使詩格調壯大,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五言律到王楊時代,創作題材從台閣移至江山塞漠。如楊炯《從軍行》。
(五)激揚文字的書生意氣,是構成詩歌「骨氣」的重要因素,也是「四傑」詩風與宮廷詩風不同的內在原因。
(六)「四傑」詩風尚屬「當時體」,並沒完全擺脫宮廷詩風影響。一些作品講究對偶聲律,追求詞采工麗和韻調流轉,有雕琢繁縟之病。楊炯以五律見長,現存五言律完全符合粘式律,是有意追求。
六、高宗武后時以主文詞為特點的進士科的勃興,進士科及第而受朝廷重用的作家——杜審言、李嶠、宋之問、沈佺期等,為唐近體詩定型做貢獻。
(一)杜審言、李嶠、蘇味道、崔融—「文章四友」。
1、四友中最有詩才—杜審言。《詩藪》:「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杜審言實為首倡。」杜審言五律成就超過楊炯,使五言律首先達到較高水準。如《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2、李嶠。多奉命或應制之作,重技巧乏情思,藻麗有餘雄渾不足,以五律為主。
(二)最後完成五律定型——沈宋(武后時)。
1、成就:
(1)多應制酬唱、詠物、贈別詩,點綴昇平,標榜風雅,難免內容貧乏;
(2)詩律方面精益求精:除一聯中輕重悉異外,還要求上聯對句與下聯出句平仄相粘,並把這種粘對規律貫穿全篇,使一首詩的聯與聯間平仄相關,通篇聲律和諧。
(3)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唐興,官學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疏,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這是最早有關「律詩」定名的記載,故沈宋之稱成為律詩定型的標誌。
(4)以遵守粘對規則為聲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近體詩演變過程中具關鍵意義:完成由永明四聲律到唐詩平仄律的過渡,易識記和運用;具推導連類而及的作用,是可推廣的聲律法則。如在五言近體範圍內,可由五律推導出五言排律和五絕體式;可在五律基礎上推導出近體七言詩的聲律格式,如七律、七絕等。所以在五律趨於定型後,杜、李、沈、宋等人即把律詩粘對法則用於七言體詩歌,中宗景龍年間完成七律定型。
2、宋之問五律《度大庾嶺》、《渡漢江》。
3、沈佺期擅七律,成名作—寫思婦的七律《古意呈補闕喬知之》。成就較高的《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早期七律成熟之作,被稱為初唐七律的樣板。
七、武后至中宗景龍年間唐近體詩各種聲律體式定型。
陳子昂與唐詩風骨
一、武后時登上詩壇,屬新進庶族士人。與館閣詩人不同,陳子昂詩歌表現出復古傾向,主張恢復古詩比興言志的風雅傳統。
二、復歸風雅—改革詩風的起點,表現:《感遇》38首。
(一)非一時一地作,但基本上作於詩人入仕後,很多首與作者政治活動有關,具強烈政治傾向。如武后時重用酷吏,開告密之門,其四、其十二諷喻。
(二)從「達則匡救於國」的忠義立場進行創作,杜甫「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
(三)借《感遇》恢復風雅比興美刺的興寄傳統,使詩歌創作具較強的思想性和干預現實的作用;但易重蹈古詩以比興手法論理寄慨的構思方式,簡單地將抽象思辯附著於感性形象上,以詩言理而缺乏藝術感染力。
(四)表現作者俠肝義膽的述懷言志之作,將匡時濟世的人生抱負化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昂揚壯大的感情氣勢。如《感遇》其三十五,這種興寄方式已突破古詩美刺比興的傳統,直接建安詩人梗慨多氣,雖在表現形式上受阮籍《詠懷》詩影響,但沒有興寄無端的苦悶,而蘊藏壯偉情懷,展現出不甘平庸、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較「四傑」渴望建功立業的昂揚情調,更顯激越、帶有壯懷激烈的豪俠之氣。
三、隨武攸宜征契丹期間鉗默下列,登薊北城樓,寫題為《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的組詩,慨嘆時光流逝、古人功業已成陳跡,而往時際遇難見於今世,有抱負無法實現的悲憤;同時寫下《登幽州台歌》。
四、風雅興寄中能反映唐詩風骨的—壯偉之情和豪俠之氣。《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於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
(一)第一次將漢魏風骨與風雅興寄聯繫起來。復歸風雅的目的不只是美刺比興,而要追蹤建安風骨,寄託濟世的功業理想和人生意氣,與齊梁詩風劃清界限;
(二)提出「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的詩美理想,要求將壯大昂揚的情思與聲律和詞採的美結合,創造健康而瑰麗的文學。
張若虛與唐詩興象
一、與詩歌技巧的發展呼應,張若虛和劉希夷在詩歌意境創造方面的成功經驗。
二、張若虛與賀知章、張旭和包融並稱「吳中四士」—《春江花月夜》:長篇歌行,採用樂府舊題,賦予全新內容,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
三、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帶青春傷感的情思貫穿全篇,並通過對紅顏美少年和鶴髮白頭翁的對比描寫,創造出興象鮮明韻味無窮的詩境。
四、張若虛、劉希夷在詩歌意境創造上的創新:詩情與畫意相結合,濃烈的情思氛圍,空明純美的詩境。表明唐詩意境創造已成熟。
推薦閱讀:
※鮑勃·迪倫 | 特立獨行在哪了?
※有哪些讚美水仙花的詩詞?
※怎樣賞析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詩歌淺說
※那些,亂寫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