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經典注釋--- 張肇平

1【原文】

  太極拳十三式,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實即八卦、五行之合稱。

  【註解】

  太極拳原名長拳,又名十三勢。觀張三丰真人《太極拳論》後段「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式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兌四方正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中載「太極拳總勢十有三,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也」,所述十分明白。

  2【原文】

  十三式者,一炁之演練也。

  【註解】

  「炁」。指真炁言。一般學者將氣分為三成,即米穀之氣、自然大氣與真炁。可謂言簡意賅。這裡稱「一炁」,自然是指「真炁」。真氣又稱元炁、丹炁、真元之炁、真陽之炁、純陽之炁,一般稱作先天的虛炁一炁、真一之炁、真一之精、天然元炁、清空一炁等,這個真炁本來是無任何徵兆和感觸現象的,它是後天精氣神的根本。如果沒有後天有形之氣,則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則先天真一之炁也就沒有生髮的基礎,哪裡還談什麼「一炁演繹」呢?不過這裡既稱一炁演繹,就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繹化為六十四卦。由一炁演繹為十三式。有演繹就有歸納,即由十三式而復歸為一炁。正如六十四歸為八,為四、為二、為太極一樣。

3【原文】

  天下之武術,莫不存有此十三勢。

  【注釋】

  天下之武術,大別有之內家與外家、武當和少林。其拳的種類繁多,一般分為247種。太極拳則可分為8種。但無論哪一種拳,都離不開「八門」、「五步」十三勢。

  4【原文】

  中定者,九宮也,也為先天元炁之所藏。亦即真炁穴之位。上對夾脊,下對尾閭,與靈性湧泉呼應契合。

  【註解】

  中定,為太極拳十三勢中最後一勢。從掤和捋到顧和盼十二勢中,勢勢都以中定為主,勢勢都從中定中出來,有中定然後又一切勢,一切勢都不能離乎中定。太極拳千變萬化,都是先有中定而後能有變化,即一切變化皆從中定中出來。太極拳論雲「其根在腳」。無論行拳與對敵,上身之重量必須寄於下盤,使著地之腳如生根,這就叫中定。任他變化無常,這中定卻是永遠的,不變的。中定屬土,天地萬物都以土生,土中含有一點先天元炁,此炁為十三勢之基,無此炁五行八卦不能生化。人的重心在腰椎骨,拳家稱為九宮。兩手兩足兩肩兩胯為八卦。腰椎骨在腰之第3節,統稱為真炁穴,在仙骨之上一寸三分,其前與丹田相對,上對脊,下對尾閭,並與靈性湧泉呼應契合,所以腰椎一動,全身都動。夾脊在胸背,尾閭在尾底,靈性在人頭頂,湧泉在腳下,此所以腰一動則全動也。

  5【原文】

勢者,內涵炁機,是活的;架者,則無生機,是死的。

  【注釋】

  勢,勢為由力量所激發的動向。轉圓石於千仞之山,曰勢。洪水之就下莫之能御,曰勢。方動之始,正有可乘之機。有機可乘,謂之得勢。鄭曼青老師說:「太極拳之力,譬如薄於一紙片,其對方擊出之力,譬如長江大河滾滾而來,何以御之?若與正面御之,雖千斤鐵索,不足為用也;然以一紙片沿其流、順其勢而去之,則紙片又何其傷也。這與道家所說「知其力,用其勢」,儒家所說「雖有智慧,不如稱勢」,同期旨趣。」可知這勢是活的、柔的、有生機的、自然而然的。而架只有形體的存在,沒有氣機的內容,是死的、硬的、無生機的、壁立不動的。所以三豐真人定名為十三勢,良有以也。太極拳譜十三架勢所載「勢架程序」所稱「勢架」,系指十三勢拳架五十五個勢子排列順序,勢指十三勢,架指十三勢套路五十五個勢子。觀各家之所著,式與招有時是同義字,勢稱十三招,可以稱為十三著,但不能稱為十三架。

  6【原文】

  分者拳勢之變化,屬演繹,目的在於走化粘隨;合者勁氣之凝聚,屬歸納,目的在於攻人發放。

  【注釋】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者,一陰一陽也,一動一靜也,一分一合也。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再分可以發生無限的變化,科學家稱此為演繹法。拳術家可以用以走化,以黏連粘隨對付任何來犯的敵人。合則有凝聚十三勢的勁氣合二為一的意思,準備發動勁氣,攻擊敵人。科學家稱此為歸納法。拳術家用以凝神聚氣,蓄勢以待敵人。天下事有分就有合,有合就有分;有歸納就有演繹。故合者,歸納也,一氣之凝聚也;分者,演繹也,一氣之鼓盪也。

7【原文】

  拳勢之伸縮變化,步法之進退穿插,皆依元炁而生化。

  【註解】

  練太極拳,講求的是氣勢,不是端死架子。一伸即變化,或旋或扭,八卦即成,八手即可合而為一,分而致萬,使敵人不知如何抗禦;一縮即凝聚,則不動如泰山。虛以待敵。此亦是太極動而生八卦,靜而仍歸一炁之謂。太極拳之進退穿插,全仗步法。這步法不是隨便亂動,而是都依元炁而化生。今日一般人多走外架的盤練,忽視人體的結構,不研究內竅外穴,殊為可惜。稱元炁,指元真之炁言。

  8【原文】

  鼓盪內斂者,一炁分合也。即先天化後天,後天合先天意。

  【註解】

  鼓盪,動也、氣也、一炁之分也,即由先天化後天之意;內斂,靜也、神也、一炁之合也,即由後天合先天之意。故真人習拳,特別重視起勢和收勢。

  9【原文】

  練習十三勢必須與一炁相結合,否則便是死架。

  【註解】

  太極拳十三勢,是三豐真人為道門弟子及社會人士精心設計的祛病強身延年益壽之動功。特別重視八卦五行,行拳者必須在八卦五行中求生克之理。八卦五行皆由土生,土中含有一點先天元炁。此炁為十三勢之基,若無,五行、八卦不能生化。這即是說:無先天,後天便無法生出,如果只有後天而無先天元炁為基,即成有架無氣之空架。

10【原文】

  十三勢之外形要求,固為沉肩、墜肘、松腰、坐胯,如不能使神經、筋脈、骨節之元真扭結不散,隨著伸縮鑽翻,貫注於內竅外穴,仍難生效。

  【註解】

  技擊家將拳術分為兩大類:一為外家拳,一為內家拳。外家拳看重練外形,內家拳看重練內氣。太極拳十三勢雖為內家拳,著重練內氣,但亦重視練外形。十三勢練外形時,特別要求:沉肩、墜肘、松腰、坐胯。而於每一要求中,必須與內氣結合,使神經、筋脈、骨節之真元扭結不散,隨著伸縮鑽翻,貫注於內竅外穴,方合規矩,才生效驗。不能只求其外形架勢之美觀。

  11.【原文】

  邁步時,應以尾閭上下對直,並與支持身體重心的腳跟結合,身體才能正直,不偏不倚,中勁相聚,神炁貫頂,此為三元步法。

  【註解】

太極拳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所以特別講求步法。如步子不合,重心即有偏差;重心有偏差,身體即不穩;身體不沉穩,一動便倒矣。所以邁步時,必須以尾閭上下對直,並以支持身體重心的腳後跟相合,身體才能正直,不偏不倚,中勁相聚,神炁貫頂,這步子就叫做三元步法。如忽略此點,妄談頂頭懸氣與一氣貫穿也。

  12【原文】

  一伸即變化,一縮即凝聚,是即太極。動而生八卦,靜而歸一炁,這就是太極拳。

  【註解】

  太極一動,即分陰陽。伸為動,為開,屬陽,可以千變萬化;縮為靜,為合,屬陰,乃即歸為一炁。所以行功時應精神專一,默默用神意去內聽自己的炁機與內竅外穴轉動的節律,配合外架之旋扭伸縮,開合伸縮,變化凝聚,是即太極動而生八卦,靜而歸一炁也。故無陰陽,即無太極;無陰陽變化,就不是太極拳。

13【原文】

  聽勁有二:一稱外聽,一稱內聽。前者系指推手時以收去聽對方之勁炁而應答隨化,後者系指盤架時以靈去聽自己之勁炁而合關竅玄機。

  【註解】

  太極拳論雖曾釋聽勁之要訣,但均未說明聽勁之種類。其實聽勁有兩種,即外聽與內聽。外聽即習推手時所用,是聽對方的勁炁而予應答隨化;內聽乃是自己盤架時應六神合一,以靈覺去聽自己的勁炁,配合關竅之玄機。久久習之,自己身中的炁機與轉動,才能使各個筋骨關節都能慢慢相結合致用。

  14【原文】

  太極拳要慢要松,旨在內聽自己之炁機,流行全身,結合竅穴之玄妙。這是練成內功的秘訣。

  【註解】

  敬、靜、定、慢、勻、柔、圓、松、整,是練太極拳的九字要訣。其各字之用法,筆者在《論太極拳》書中言之詳矣。一般人談太極拳要慢要松,意在氣能流通全身。這話雖然不錯,然其真正之目的,在於求虛求靜,固結神炁,使炁機與形體(即先天與後天)密切相合,並可以聽到自己體內之炁機流行全身,與各竅穴相結合。形體可以控制炁機,這是練成內功的妙法,應該注意。

  15【原文】

  無形支配有形,是政治之秘;有形控制無形,是練功之秘。

【註解】

  天地之間,都是無形支配有形。只有練太極拳,才是有形支配無形,方為入道之真諦。因為先天賦予後天所現形於天地者,為宇宙自然生化轉變之法則,人身同於天地,當亦不出天地之數。練太極拳的人同修道的人一樣,是以後天之身,返回先天之機,即有形控制無形,如此才能成其金剛不壞之身,與天地同壽,同道能不深悟!

  16【原文】

  十三勢既喻八卦、五行,就不能忽略卦氣,就不能不知生克。不知內竅外穴,強配呼吸而練,怎麼不出氣病。

  【註解】

  太極拳十三勢,是中華文化之瑰寶,是一種深奧難練的武術。不但要遵照老師的指導勤於苦練,尤需虛心研究人體的結構,了解內竅外穴。如果你不懂生理衛生、氣血營衛,勉強將動作配合呼吸,不僅練不出功夫來,恐怕反而會引出許多毛病。試想:十三勢既喻八卦、五行,就絕不是勉強附會的幾個名稱,湊成八數即謂之八卦,湊成五數即謂之五行。既說卦,就不能忽略卦氣;既說五行,就不能不知生克。是深入了解者。

  17【原文】

  中定屬土。內中含有一點先天元炁,此炁為十三勢之基,無此炁,則五行八卦不能生。

  【註解】

  八卦,有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之分。前者為伏羲氏八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後者為文王八卦,離南、坎北、震東、兌西、巽東南、艮東北、乾西北、坤西南。五行為:東、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十三式,炁、捋、擠、按、采、炁、肘、靠、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中央戊巳土,所以中定屬土,途中含有一點先天元炁,萬物都由土生,十三勢若無此炁為基,五行、八卦就不能生化。故五行之所以能相生、相剋,八卦之所以能千變萬化,全賴此種一點先天之炁也。

18【原文】

  十三勢八法,為後天八卦,故其形象圓。即一切動作,都在圓中生化。

  【註解】

  十三勢既有先、後天之分,因取名炁、捋、擠、按、采、炁、肘、靠而喻為後天八卦,則其形象圓,既為圓形,則一切動作都應由圓中生變化。不管發、放、收、化,都在腰椎扭轉,配合旋肩、運肘、坐胯。外面的八勢形成,而內在的元真相催,如此發人才能有勁,所以勢者,勁炁之變化也。十三勢者,十三種勁勢之內含也。

  19【原文】

  太極拳一動,其勁即合於八卦圓圈之中,無論手法或步法皆在圓中求啟(契)機、求變化。

  【註解】

  太極拳十三勢既為圓形,則其一舉動,其勁即含於八卦圓圈之中,出手一旋一扭,邁步一進一退,八卦即成。其中八種勁炁內含相隨,連綿不斷,盡在圓中求契機、求變化。

  20【原文】

  太極拳利用圓中之勁,旋彈於敵,這旋彈勁為八勢合一,即後天還於先天,故發人而不見其形也。

  【註解】

  太極拳技藝精湛者,往往沒有看到彼動,即將敵人發出尋丈之外,這並不玄妙,而是彼利用圓中之勁旋彈制敵。這旋彈之勁,即為八勢合一之勁。所謂八勢合一,即為後天還於先天,其所發之勁,即成先天混元一炁,所以發人而不見其形。這就是內功拳。如果不重內功,只片面分作八個架子來練習,十三勢之精華便完全沒有了。

21【原文】

  太極者,一陰一陽也。太極拳者,即借陰陽變化之招式而稱為拳。舉凡無陰陽即無太極,在拳術中無陰陽變化,就不是太極拳。

  【註解】

  太極者,一陰一陽也。這一陰一陽,在太極拳來說,便是一動一靜、一剛一柔、一開一合、一進一退、一伸一縮,變化萬端。若行拳時無此陰陽變化之招式,就不是太極拳。一動而無陰陽,即非太極。所以我們不可武斷,指說某派是死架,不是太極拳。當然,所謂陰陽,自然包括外形與內炁兩方面。因為不管何事,總有正反兩方面的,有外就有內,有有形就有無形。萬不可疏忽。

  22【原文】

  太極拳內之炁、捋、擠、按、采、炁、肘、靠之用法,就是由五行而生,由五行的陰陽變化而來。

  【註解】

  炁、捋、擠、按,即坎水、離火、震木、兌金,四正方也;采、炁、肘、靠,即乾金、坤土、艮水、巽木,四隅角也。四正四隅,合為後天卦位。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之五行也。後天卦主用,所以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即太極拳內八字之用法,就是由五行而生,由五行的陰陽變化而來。比如用炁字,如果一炁到底,就沒有變化。沒有變化,就沒有陰陽。沒有陰陽,就不能稱之為太極之式。又如采,原有虛實不定之意,彼若真實,我則采之,未有不跌。彼若虛受,還我以靠,我如真采,彼被彼靠而翻仰。若我之採為虛,彼靠則撲空,撲空則未有不倒。所謂剛柔相摩,八卦相盪,生克變化,其用甚宏。應予深切研究。

  23【原文】

太極拳之陰陽變化,並不只是陰變陽,陽變陰,虛變實,實變虛,而是無窮無盡的。

  【註解】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一開頭就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生變無窮無盡。可知陰陽變化是無窮無盡的,因此太極拳招式之變化也是無窮無盡的,如有其窮盡,而將招式固定起來,則「太極」之意已失矣。豈僅是「陰變陽,陽變陰,虛變實,實變虛」一點而已哉?

  24【原文】

  前進有陰陽,後退亦有陰陽,故前進是要用腰胯之旋扭而上,以右手化,即以左手發,以左手化,即以右手發。

  【註解】

  進為陽,退為陰,左為陽,右為陰,這是大原則,不可以把它看成死的。須知前進時有陰陽,後退時亦有陰陽。在觀念上不能把陰陽分開,如一分開,就有間斷,有間斷,就造成舊力新力的說法。所以用直勁發人,或用直勁後退,都會造成不良的結果。因此,前進時要用腰胯之旋扭而上,以右手化,即以左手發,以左手化,即以右手發。所謂化,就是發,發就是化。如腰部扭一往直前,或雙腳叉著不移動,身體前俯後仰,這就是致敗的架子。

  25【原文】

  八卦是陰陽自然生化而成,所以是活的。

  【註解】

  聖人畫卦,觀天察地,是自然的,八卦是陰陽自然生化而成,不是人造的。凡人造的都是死的,天地陰陽自然的生化,才是活的。所以太極圖的旋轉是自然的。

26【原文】

  天地一陰陽,物物一陰陽,故陰陽不是只在手上,即腳上、腿上、膝上、胯上、腰上、肩上、肘上、腕上、掌上、指上,以及體內。即竅穴真炁都是一舉動間,陰陽連接變化,為一整體。

  【註解】

  三豐祖師在「學太極拳須斂神聚氣論」中說:「二炁分,天地判,始成太極。二炁為陰陽,陰靜而陽動,陰息而陽生;天地分清濁,清浮濁沉,清高濁卑。陰陽相交,清濁相媾,氤氳生化,始育萬物。」可知天地為一陰陽,萬物亦為一陰陽也。比如我們打太極拳,不但是手上有陰陽,即腳上、胯上、腰上、肩上、肘上、腕上、掌上、指上,以及體內的關竅與元真之炁,都在一舉動之間,陰陽連接變化,為一整體,如此才能產生大力量。

  27【原文】

  在一舉動之間,本身的陰陽相結之炁,能與天地元真之炁結合成一整體,是為太極拳之高手。

  【註解】

  研究中國文化的人,都知道太極拳「天人合一」的道理。尤其老莊哲學,認為人與萬物同源。三豐祖師創造太極拳十三勢,教人「功拳並練」,告以「功屬柔而拳屬剛,拳屬動而功屬靜,剛柔並濟,動靜相因,始成太極之象,相輔相行,方以致用」。久久習之,則在一舉動之間,本身的陰陽相結成炁,亦能結合成一個整體,這樣的拳式,才能稱為太極拳之高手。

  28【原文】

  拳理就是道理,道理就是以道為體,以理為用。拳架不守道,如何能用,用而無理,則非太極。

  【註解】

  拳通太極而稱之為太極拳,當然與太極的自然生化有關,有其道,有其理。比如太極拳論、太極拳歌,都是太極拳理,這拳理就是真理、道理。它處處以「道」為體,以「理」為用。如果我們練拳架不守「道」,此勢如何能「用」?「用」而無「理」,這就不是太極拳了。

  29【原文】

  邁步不用腰,即為死步。

  【註解】

  太極拳的步法很多。不管你用什麼步法,都有一個原則,那就是陰陽分清,配合腰胯。如果邁步不用腰,所邁之步皆為死步。步子死了,那就只有挨打的份兒了。


推薦閱讀:

【陳雄聊太極拳 43】練習115式大架的肩腰胯膝要點(下)
陳照丕晚年太極拳見解(手抄本2)
陳式太極拳五大基本功
太極拳推手的發人技巧

TAG:經典 | 太極拳 | 太極 | 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