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革了誰的命?
夏軍正見證一個極富有想像力的時代,這位在銀行卡領域縱橫多年的老手,親歷著支付領域這十多年來發生的變革,而所有這一切,都在職業生涯中不斷衝撞著他的知識體系。
10月17日下午,本刊記者和夏軍約在東方廣場的一家咖啡館探討這個話題,如今他是美國運通亞洲網路諮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此前,他在監管機構工作過,更早之前曾擔任工行牡丹卡中心國際業務部總經理。支付如何革命這個話題,夏軍作為業內專家,顯然比外界想得要深遠。
挖銀行根基
在討論銀行之前,先來看看第三方支付在中國的發展吧。
2011年5月26日,央行宣布,包括支付寶在內的27家公司獲得許可證,這是非銀行機構代替銀行支付功能的預兆嗎?
根據今年8月底,央行支付結算司相關部門負責人在第四批支付機構風險管理工作專題會上披露的數據顯示,目前已經獲得許可的197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支付業務量、支付業務金額及客戶備付金餘額已經分別佔到全國總規模的82%、95%和93%。
多麼可怕的數字!
「在流通領域,支付是基本功能,在銀行的眾多功能里也最容易被替代,現有的支付手段在很多方面超過了銀行的範疇。」夏軍侃侃而談,偶爾低頭思考。他是離支付最近的人,這十多年來支付領域不斷發生的變革讓這位業界專家深感技術變革的力量,任何想像都可能成為現實。
支付寶從零起步,這個第三方支付平台發展到1億用戶只用了3年時間,而從1億到4億用戶又只用了3年時間。僅僅6年,支付寶就成為中國擁有金融零售客戶最多的機構。支付寶的用途包括淘寶及其他B2C網站支付、繳費和信用卡還款等,方式包括快捷支付和手機支付等,而且不僅限於互聯網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能為企業客戶提供大額收付款、多層級交易自動分賬和一對多批量付款等各種資金結算產品,為個人客戶提供信用卡免費跨行異地還款、轉賬匯款、保險續費、生活繳費等支付服務,但其背後還是銀行在服務。
夏軍說:「支付寶模擬了銀行的某些功能,這個中介方便你在它的電子商務平台交易,給客戶的感覺是不用和銀行打交道了,快速便捷,進而影響到銀行卡和電子銀行的業務,銀行與客戶的關係漸漸不那麼緊密了。」
事實上,伴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速崛起,借記卡、信用卡、電子銀行等銀行的傳統產品與新興產品都從前台走到了後台,從支付中介變成了支付中介的服務商,本來不相往來的各大銀行的電子渠道通過第三方支付這個平台實現了互聯互通,而在互聯網領域起步較晚的銀聯支付雖然擁有天然優勢,但無論是實力還是市場份額都已被拉開了很大的差距。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支付寶掙的那點錢銀行還真不太看得上。但明眼人都知道,支付寶還有電子商務的布局,挖的是銀行的根基。」某國有銀行總行卡部一位專家向《新財經》記者表示。
事實上,銀行在線支付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功能建設早就完成了,為何尚未開戰就被革命了呢?
從業界分析看來,無非有兩種原因。一是銀行自認是支付中介,既然是中介,雙方的生意不關銀行事,銀行只是電子商務鏈條中的一個服務商,而支付寶只是馬雲「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一個組成部分;二是銀行一直沒有把支付當做一個完整意義上的產品推廣給個人用戶,在與電子商務網站直連的時候,銀行並不在意最終用戶有沒有本行的網銀,當第三方支付平台出現的時候,合作自然就發生了,因為合作能帶來業務量與收入。
「銀行有揣著明白裝糊塗的意思,有意無意選擇忽視。」上述專家說道。
銀行不做電商、不做平台,只做渠道,並主動開放給第三方支付平台,一切在和平中發生,沒有硝煙。「今天的局面是銀行一手『造就』的。現在銀行還是在和銀行打仗,甚至在行內與兄弟分行打仗,與其他部門打仗,而其他企業都是合作者,這是不對的。」上述國有銀行專家說。
這樣做的後果是,銀行離最終客戶越來越遠,與第三方支付的談判能力越來越弱,在市場經濟中,這種企業的命運只能是過過苦日子,最後也就是混成富士康這樣。夏軍則對銀行的命運更積極樂觀一些,「第三方的崛起會侵蝕銀行的領地,削弱是肯定的,但銀行在支付中的角色不會消失,第三方背後仍掛著一個銀行賬戶。」
「隨著技術進步,跨界經營是趨勢,比如現在電信也在滲透金融業。但到底是獨立做、合作還是外包,業界有不同的看法。」夏軍對記者舉例說,沃爾瑪在美國、三星在韓國等任何一家願意發信用卡的企業都能單獨發卡,客戶使用發卡企業的信用卡,滿足三個功能,購物時打一定折扣、累計積分換禮品以及參加發卡企業組織的社會活動等,發卡企業只負責設計、銷售和客戶服務,卡片製作、數據分析、賬單等都外包給了專業機構。
就像現在很多城商行信用卡將一些技術性的業務外包給銀聯的道理一樣,即使中國有一天監管允許企業單獨發卡,它比較聰明的做法還是找專業機構合作。夏軍說:「銀行要做的是適應這種改變,在後台就需要作出改變,適應客戶新的金融需求。」
銀行的反擊
面對支付的革命,銀行會怎麼做呢?
建設銀行先行一步,選擇自己去做電子商務平台或第三方支付平台。建行的想法是:你有淘寶、阿里巴巴和拍拍,我有善融;你有用戶,我也有;我還有資本、線下機構、國家信用、人才,這些你還未必有。
但接受本刊記者採訪的多位業內人士並不看好建行的善融平台。認為平台是個「雙邊市場」,必須同時擁有大量的個人客戶與商家才有競爭的資格,所謂一步領先,步步領先。因此,這不僅是資本與機構數量的事。而在增值服務方面,銀行有更多的優勢。
「我不和你玩支付,我們銀行做增值服務,高端的有資產管理、私人銀行等,這些業務專業性強而且掙錢多,又需要牌照;中端的有信用服務,比如信用卡的透支業務。」上述某國有銀行專家說道。
夏軍也贊同這一看法,即使第三方做得再好,也無法消除客戶對其安全性的疑慮,銀行在信任度上天然勝過任何第三方。這意味著,個人客戶的錢只會拿出一小部分錢放在第三方支付平台,類似於客戶的「小錢包」。
夏軍認為,這就類似蘋果賬戶里的點值卡或者電信的充值卡,充當了部分支付功能,但客戶不會在這種虛擬的賬戶里存入很多錢,「有資金安全問題,且享受不到利息收入,更不能投資理財產品」。
銀行也在行動,比如工商銀行推出的E卡,這是專門用於網上購物的支付卡,該卡為虛擬卡,具備餘額上限控制,由個人網上銀行用戶在網上自助申請,是一張銀聯標準的無折靈通卡。在實際生活中,客戶出於資金安全考慮,充值時先將實體銀行卡中的錢轉入E卡,然後用E卡充值到支付寶賬戶。
不過,一個現實情況是,目前在中國銀行業,高端方面的增值其實也只在起步階段,而中端的信用業務潛力雖然很大,但目前做得不夠好。從未來來看,這又是數據經營能力的競爭。銀行的優勢在於知道客戶的金融信息,而平台上的優勢在於知道客戶的消費行為。二者相權,恐怕後者的優勢在中低端服務上顯得更為重要。
事實上,業內人士並非認為銀行沒有實力、技術與人才,而是銀行總覺得自己日子好過,危機意識不夠濃,開拓創新方面也做得不好。
也有業內人士對《新財經》表示,今天的第三方支付是歷史與英雄共同造就的,但這些公司也還很脆弱,離偉大更是遙遠。如果銀行自己專心創新起來,整個戰局或許完全改變。或許幾年後,今天風光無限的明星自己就把自己打敗了。
即便如此,銀行依然要想清楚一個問題,這些企業倒下了,站起來的是不是自己,還是另一個馬雲與支付寶?
移動支付機會
支付的創新一直在持續,下一波移動支付的時代會很快到來,對銀行而言,第三方支付是徹底沒戲了,在移動支付領域或許還有機會。
「移動支付和第三方支付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但它是可預見的下一波潮流,銀行還有機會,但我不認為銀行真能做得好,銀行的危機感不夠。我認為這一波做第三方支付平台,銀行已經錯過了,沒道理移動支付也被邊緣化。」上述國有銀行專家對記者說道。
讓業界難以確定的是,下一次革命究竟哪個因素更重要?或許不是技術和人才的問題,而是產業政策影響力以及各個利益相關方協調能力的問題,鹿死誰手尚不得而知。這就好比中國移動在3G業務上就認栽了,於是更早、更狠地去賭4G,銀行要押寶下一次支付革命並不容易。
各大銀行都在積極布局移動支付領域。比如中國移動入股浦發銀行,銀聯與TCL和HTC(宏達)合作推出定製手機,浦發、農行和建銀等多家銀行推出了自己的移動支付產品等。
夏軍的判斷是,移動支付在將來的某一天終將替代銀行卡,手機、手錶甚至只需要指紋識別就可以完成支付。不過,離完全實現移動支付還有一段時間,這就看銀行能否抓住機會。
這只是一個剛剛起步的市場,移動支付產品的大規模應用恐怕還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移動支付產業涉及銀行、手機廠商、銀聯、運營商、商戶等方方面面,產業鏈的整合也很不容易。
據報道,儘管以條碼支付為代表的通過遠程移動通訊和線下條碼技術結合實現的線下移動支付方式正迅速進入商用,但更為便捷的通過「刷手機」實現近端支付的技術仍障礙重重。原因很複雜,比如移動終端機型少、損耗用戶體驗、收費、推廣難等。
夏軍判斷隨著新技術發展,銀行也不會被拋棄。這種信心一方面來源於金融行業的複雜性和高門檻,另一方面則是監管機構對金融行業穩定性的基本要求。這在金融發達的美國和歐洲已經得到證實。
一些企業為了幫助客戶購買產品,會單獨發信用卡和放貸,但它們並沒有十分強烈的衝動去做中高端的金融機構,原因是為客戶提供的金融服務越複雜,越要受到十分嚴格的監管,這些企業並不願意去做那麼多自己不擅長的金融業務。
夏軍覺得,即使移動支付在未來幾年得到超過想像力的迅速發展,仍不可能完全替代銀行的支付功能。「現在Google(谷歌)、Apple(蘋果)和 Square已經在做移動支付,而且比較成功,但更多的還是虛擬,沒有涉及信用卡、支票這些實物,它們背後與銀行賬戶掛鉤,仍需要銀行的後台支持。」
文/董露茜 顧旋
推薦閱讀:
※第三方支付的後台記賬時為什麼要分分戶賬戶(內)分戶賬戶(外)?
※2016「線下支付」即傳統pos機和手刷行業發展趨勢?
※靜脈識別支付
※怎麼通俗易懂地解釋下線下收單業務?目前的線下收單業務有那些?
※支付結算相關內容索引
TAG: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