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智度論 白話譯(54)

大智度論 白話譯(54)卷第十一 釋初品中檀波羅蜜義 問道人譯摘自中國佛教印經網

問曰:諸法甚深微妙不可思議,一切眾生尚不能得知,何況一人慾盡知一切法?譬如有人慾量大地,及數大海水渧,欲稱須彌山,欲知虛空邊際,如是等皆不可知,云何欲以一切種知一切法?  

(問:一切法甚深微妙不可思議,一切眾生尚不能得知,何況一人想知一切法?譬如有人想量大地,及數大海水渧,想稱須彌山,想知道虛空的邊際,象這樣等都不可能知道,為什麼想用一切種知道一切法?)

答曰:愚痴闇蔽甚大苦,智慧光明最為樂!一切眾生皆不用苦,但欲求樂。是故菩薩求一切第一大智慧,觀一切種,欲知一切法。是菩薩發大心,普為一切眾生求大智慧,是故欲知一切種一切法。

(答:愚痴闇蔽是大苦,智慧光明最為樂!一切眾生都不喜歡苦,只想求樂。所以菩薩求一切第一大智慧,觀一切種,想知道一切法。這些菩薩發大心,普為一切眾生求大智慧,所以想知道一切種一切法。)

如醫為一人、二人,用一種、二種葯則足;若欲治一切眾生病者,當須一切種葯。菩薩亦如是,欲度一切眾生故,欲知一切種、一切法。如諸法甚深微妙無量,菩薩智慧亦甚深微妙無量,先答破一切智人中已廣說,如函大蓋亦大。  

(如醫生為治一人、二人的病,用一種、二種葯就夠用了;如果想治療一切眾生病的醫生,應當須要一切種葯。菩薩也是這樣,因想度一切眾生,想知道一切種、一切法。如一切法甚深微妙無量,菩薩智慧也甚深微妙無量,前面回答破一切智人中已經廣說,如函大蓋也大。)

複次,若不以理求一切法,則不可得;若以理求之,則無不得。譬如鑽火以木,則火可得;析薪求火,火不可得。如大地有邊際,非一切智人,無大神力,則不能知;若神通力大,則知三千大千世界地邊際。

(又,如果不按道理求一切法,則不可得;如果按道理求一切法,則無不得。譬如鑽火用木頭,則火可得;劈開木柴求火,得不到火。如大地有邊際,不是一切智人,沒有大神力,就不能知道;如果有大神通力,就能知道三千大千世界地外是虛空象這樣叫地邊。)

今此大地在金剛上,三千大千世界四邊則虛空,如是名地邊。欲稱須彌山,亦如是。欲量虛空,非不能量,虛空無法,故不可量。

想稱須彌山,也是這樣。想量虛空,不是不能量,虛空無法,所以不可量。 

【經】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欲以一切種知一切法,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論】問曰:佛欲說般若波羅蜜故,種種現神變,現已應即說,何以故令舍利弗問而後說?

【論】問:因佛想說般若波羅蜜,現種種神變,現在應該即說,為什麼使舍利弗問後而說?)

答曰:問而後答,佛法應爾。  

(答:問而後答,佛法應該是那樣。)

複次,舍利弗知般若波羅蜜甚深,微妙無相之法,難解難知。自以智力種種思惟:若觀諸法無常,是般若波羅蜜耶?不是耶?不能自了,以是故問。

(又,舍利弗知道般若波羅蜜甚深,微妙無相之法,難解難知。自己用智力種種思惟:如果觀察眾法無常,是般若波羅蜜呢?不是呢?不能自己決定,所以問。)

複次,舍利弗非一切智,於佛智慧中譬如小兒。如說阿婆檀那經中:佛在祇洹住,晡時經行,舍利弗從佛經行。

(又,舍利弗不是一切智,在佛智慧中譬如小兒。如佛說阿婆檀那經中:佛在祇洹住,下午三點到五點經行,舍利弗隨從佛經行。)

是時,有鷹逐鴿,鴿飛來佛邊住,佛經行過之,影覆鴿上,鴿身安隱,怖畏即除,不復作聲。後舍利弗影到,鴿便作聲,顫怖如初。

(這時,有一隻鷹追逐一隻鴿子,鴿飛來停到佛的旁邊,佛經行走過鴿子停的地方,佛的身影覆到鴿的身上,鴿身安穩,怖畏即除,不再發出懼怕的聲音。後來舍利弗影子覆到鴿的身上,鴿便發聲,顫抖怖懼如初。)

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無三毒。以何因緣,佛影覆鴿,鴿便無聲,不復恐怖?我影覆上,鴿便作聲,顫慄如初?」

(舍利弗對佛說:「佛及我身,都沒有三毒。因為什麼因緣,佛影覆鴿,鴿便無聲,不再恐怖?我影覆上,鴿便作聲,顫慄如初?」)

佛言:「汝三毒習氣未盡,以是故,汝影覆時恐怖不除。汝觀此鴿宿世因緣,幾世作鴿?」

(佛說:「你三毒習氣沒有盡,所以,你的影子覆時鴿子恐怖不除。你觀察此鴿宿世因緣,幾世作鴿?」)

舍利弗即時入宿命智三昧,觀見此鴿從鴿中來,如是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劫,常作鴿身;過是已往,不能復見。舍利弗從三昧起,白佛言:「是鴿八萬大劫中,常作鴿身;過是已前,不能復知。」

(舍利弗即時入宿命智三昧,觀見此鴿從鴿中來,象這樣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劫,常作鴿身;過此已往,不能再見。舍利弗從三昧起,對佛說:「這鴿八萬大劫中,常作鴿身;過八萬大劫再往前,我再也不知道了。」

佛言:「汝若不能盡知過去世,試觀未來世,此鴿何時當脫?」

(佛說:「你如果不能全部知道它的過去世,試著觀察它的未來世,此鴿何時當得解脫?」)

舍利弗即入願智三昧,觀見此鴿,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劫,未脫鴿身;過是已往,亦不能知。從三昧起白佛言:「我見此鴿從一世、二世乃至八萬大劫,未免鴿身;過此已往,不復能知!我不知過去、未來齊限,不審此鴿何時當脫?」

(舍利弗即入願智三昧,觀見此鴿,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劫,未脫鴿身;過此已往,也不能知道。從三昧起對佛說:「我見此鴿從一世、二世乃至八萬大劫,未免鴿身;過此已往,不能再知道!我不知道過去、未來的邊際,不能知道此鴿何時當解脫?」)

佛告舍利弗:「此鴿除諸聲聞、辟支佛所知齊限,復於恆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鴿身,罪訖得出。輪轉五道中,後得為人,經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時有佛,度無量阿僧祇眾生,然後入無餘涅槃。

(佛告訴舍利弗:「此鴿除眾聲聞、辟支佛所知到的極限,還在恆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鴿身,罪必脫離鴿身。輪轉五道中,後得為人,經過五百世,才得利根。這時有佛,度無量阿僧祇眾生,然後入無餘涅槃。)

遺法在世,是人作五戒優婆塞,從比丘聞贊佛功德,於是初發心,願欲作佛。然後於三阿僧祇劫,行六波羅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無量眾生已而入涅槃。」

(遺法在世,這人作五戒優婆塞,從比丘聞贊佛功德,於是初發心,願想作佛。然後在三阿僧祇劫,修行六波羅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無量眾生後而入涅槃。」)

是時,舍利弗向佛懺悔,白佛言:「我於一鳥,尚不能知其本末,何況諸法?我若知佛智慧如是者,為佛智慧故,寧入阿鼻地獄受無量劫苦,不以為難。」如是等,於諸法中不了故問.  

(這時,舍利弗向佛懺悔,對佛說:「我對於一隻鳥,尚且不能知道它的本末,何況一切法?我如果知道佛智慧象這樣的話,為得佛智慧,寧入阿鼻地獄受無量劫苦,不認為是難事。」象這樣等,在一切法中不了達所以問。)

釋初品中檀波羅蜜義  

【經】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以無所舍法應具足檀波羅蜜,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故。」  

【論】問曰:般若波羅蜜是何等法?  

(【論】問: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法?)

答曰:有人言:「無漏慧根是般若波羅蜜相。何以故?一切慧中第一慧,是名般若波羅蜜;無漏慧根是第一,以是故,無漏慧根名般若波羅蜜。」  

(答:有人說:「無漏慧根是般若波羅蜜相。為什麼?一切慧中第一慧,叫般若波羅蜜;無漏慧根是第一,所以,無漏慧根叫般若波羅蜜。」)

問曰:若菩薩未斷結,云何得行無漏慧?  

(問:如果菩薩沒有斷結,為何得行無漏慧?)

答曰:菩薩雖未斷結,行相似無漏般若波羅蜜,是故得名行無漏般若波羅蜜。譬如聲聞人行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先行相似無漏法,

(答:菩薩雖未斷結,行相似無漏般若波羅蜜,所以得叫行無漏般若波羅蜜。譬如聲聞人行暖法、頂法、忍法、世間第一法,先行相似無漏法,)

後易得生苦法智忍。有人言:「菩薩有二種,有斷結使清凈,有未斷結不清凈。斷結清凈菩薩,能行無漏般若波羅蜜。」

(後易得生苦法智忍(「苦法智忍」八忍之一。觀欲界苦諦而正斷欲界見惑的無間道智(「無間道」二道之一。方斷惑而不為惑間隔的無漏智)。忍是信的意思。信理而不疑惑的智慧,這是得苦法智的因,所以叫苦法智忍。智是果,忍是因)。有人說:「菩薩有兩種,有斷結使清凈的,有沒有斷結不清凈的。斷結清凈的菩薩,能行無漏般若波羅蜜。」)

問曰:若菩薩斷結清凈,復何以行般若波羅蜜?  

(問:如果菩薩斷結清凈,為什麼還行般若波羅蜜?)

答曰:雖斷結使,十地未滿,未莊嚴佛土,未教化眾生,是故行般若波羅蜜。

答:雖斷結使,十地沒有滿,沒有莊嚴佛土,沒有教化眾生,所以行般若波羅蜜。)

複次,斷結有二種:一者、斷三毒心,不著人天中五欲;二者、雖不著人天中五欲,於菩薩功德果報五欲未能舍離,如是菩薩,應行般若波羅蜜。譬如長老阿泥盧豆,在林中坐禪時,凈愛天女等,以凈妙之身來試阿泥盧豆。

(又,斷結有二種:一、斷三毒心,不纏愛不舍人天中的五欲;二、雖不纏愛不舍人天中的五欲,對於菩薩的功德果報五欲沒能舍離,像這樣的菩薩,應行般若波羅蜜。譬如長老阿泥盧豆,在林中坐禪時,凈愛天女等,用凈妙之身來試阿泥盧豆。)

阿泥盧豆言:「諸姊作青色來,不用雜色。」欲觀不凈,不能得觀,黃、赤、白色,亦復如是。時阿泥盧豆閉目不視,語言:「諸姊遠去!」是時天女即滅不現。天福報形,猶尚如是,何況菩薩無量功德果報五欲!

(阿泥盧豆說:「各位姐姐變作青色,不用雜色。」想觀不凈,不能得觀,黃、赤、白色,也是這樣。這時阿泥盧豆閉目不看,說:「各位姐姐離開!」這時天女即滅不現。天神的福報而得的身形,猶尚這樣,何況菩薩無量功德果報獲得的五欲!)

又如甄陀羅王,與八萬四千甄陀羅來到佛所,彈琴歌頌,以供養佛。爾時,須彌山王及諸山樹木、人民、禽獸,一切皆舞。佛邊大眾,乃至大迦葉,皆於座上不能自安。

(又如甄陀羅王,與八萬四千甄陀羅來到佛的地方,彈琴歌頌,用來供養佛。那時,須彌山王及眾山樹木、人民、禽獸,一切都跳舞。佛邊的大眾,乃至大迦葉,都在座上不能自安。)

是時,天須菩薩問長老大迦葉:「耆年舊宿,行十二頭陀法之第一,何以在座不能自安?」

(這時,天須菩薩問長老大迦葉:「年長的老修行,在行十二頭陀法人中為第一,為什麼在座不能自安?」)

大迦葉言:「三界五欲,不能動我。是菩薩神通功德果報力故,令我如是,非我有心不能自安也。」譬如須彌山,四邊風起,不能令動;至大劫盡時,毗藍風起,如吹爛草。以是事故,知二種結中一種未斷,如是菩薩等,應行般若波羅蜜。

大迦葉說:「三界重的五欲,不能動我。此菩薩神通功德果報力使我不安,不是我有心不能自安啊!」譬如須彌山,四邊風起,不能動它;到大劫盡時,毗藍風起,吹它如吹爛草。因為這件事知道二種結中一種未斷,象這一類菩薩等,應行般若波羅蜜。) 

是阿毗曇中說:復有人言:「般若波羅蜜是有漏慧。何以故?菩薩至道樹下乃斷結;先雖有大智慧,有無量功德,而諸煩惱未斷。是故言菩薩般若波羅蜜,是有漏智慧。」

(這是阿毗曇中說。又有人說:「般若波羅蜜是有漏慧。為什麼?菩薩到道樹下才斷結;先雖有大智慧,有無量功德,而眾煩惱沒有斷。所以說菩薩般若波羅蜜,是有漏智慧。」)

復有人言:「從初發意乃至道樹下,於其中間所有智慧,是名般若波羅蜜。成佛時,是般若波羅蜜,轉名薩婆若。」

(又有人說:「從初發意乃至道樹下,在其中間所有智慧,總叫般若波羅蜜。成佛時,此般若波羅蜜,轉叫一切智。」)

復有人言:「菩薩有漏、無漏智慧,總名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菩薩觀涅槃,行佛道,以是事故,菩薩智慧應是無漏;以未斷結使,事未成辦故,應名有漏。」

(又有人說:「菩薩有漏、無漏智慧,總稱般若波羅蜜。為什麼?菩薩觀涅槃,行佛道,所以,菩薩智慧應該無漏;因為沒有斷結使,佛事沒有成辦,應是有漏。」)

復有人言:「菩薩般若波羅蜜,無漏無為,不可見無對。」

(又有人說:「菩薩般若波羅蜜,無漏無為,不可見沒有障礙。」)

復有人言:「是般若波羅蜜,不可得相,若有若無,若常若無常,若空若實。是般若波羅蜜,非陰、界、入所攝,非有為、非無為,非法、非非法,無取無舍,不生不滅,

(又有人說:「此般若波羅蜜,不能得到它的相,象有象無,象常象無常,象空象實。此般若波羅蜜,不包括在陰、界、入內,不是有為、不是無為,不是法、不是非法,沒有什麼可取可舍,不生不滅,)

出有無四句,適無所著。譬如火焰,四邊不可觸,以燒手故。般若波羅蜜相,亦如是不可觸,以邪見火燒故。」

出有無四句(第一有句。執必有我,即常見。第二無句。執必無我身,是斷見。第三亦句,執我身亦有亦無,是有無相違見。第四非句。執我身非有非無,是戲論見),適合無所著。譬如火焰,四邊不可觸,因為燒手。般若波羅蜜相,也是這樣不可觸,因邪見火燒。」

問曰:上種種人說般若波羅蜜,何者為實?  

(問:上面種種人說般若波羅蜜,誰說的是真實的?)

答曰:有人言:「各各有理,皆是實。」如經說五百比丘,各各說二邊及中道義,佛言皆有道理。

(答:有人說:「各各有理,都是真實。」如經中說五百比丘,各各說二邊及中道義,佛說都有道理。)

有人言:「末後答者為實。」所以者何?不可破、不可壞故。若有法如毫釐許者,皆有過失可破,若言無亦可破。

(有人說:「最後答的是實。」為什麼?不可破、不可壞。如果有法如毫釐許存在,都有過失可破,如果說沒有也可破。)

此般若中,有亦無,無亦無,非有非無亦無,如是言說亦無,是名寂滅無量無戲論法。是故不可破、不可壞,是名真實般若波羅蜜,最勝無過者。

(此般若中,有也不存在,無也不存在,不是有不是無也不存在,像這樣的言說也不存在,這叫寂滅無量無戲論法。所以不可破、不可壞,這叫真實般若波羅蜜,最勝無過的。)

如轉輪聖王,降伏諸敵而不自高;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能破一切語言戲論,亦不有所破。

(如轉輪聖王,降伏眾敵而不自高;般若波羅蜜也是這樣,能破一切語言戲論,也不是有什麼被破。)

複次,從此已後,品品中種種義門,說般若波羅蜜,皆是實相。如是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六波羅蜜。

(又,從此已後,品品中種種義門,說般若波羅蜜,都是實相。象這樣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六波羅蜜。)

問曰:云何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六波羅蜜?  

(問:怎麼叫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六波羅蜜?)

答曰:如是菩薩觀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空非實,非我非無我,非生滅非不生滅;如是住甚深般若波羅蜜中,於般若波羅蜜相亦不取,是名不住法住。若取般若波羅蜜相,是為住法住。  

(答:象這樣菩薩觀一切法,不是常不是無常,不是苦不是樂,不是空不是實,不是有我不是沒有我,不是生滅不是不生滅;象這樣住甚深般若波羅蜜中,對於般若波羅蜜相也不取,這叫不住法住。如果取般若波羅蜜相,這是住法住。)

問曰:若不取般若波羅蜜相,心無所著,如佛所言:「一切諸法,欲為其本。」若不取者,云何得具足六波羅蜜? 

(問:如果不取般若波羅蜜相,心無所著,如佛所說:「一切法,欲是法的本源。」如果不取的話,怎麼能具足六波羅蜜?)

答曰:菩薩憐愍眾生故,先立誓願:「我必當度脫一切眾生。」以精進波羅蜜力故,雖知諸法不生不滅如涅槃相,復行諸功德,具足六波羅蜜。所以者何?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故。是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

答:菩薩因為憐愍眾生,先立誓願:「我必當度脫一切眾生。」因精進波羅蜜的勢力,雖知一切法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仍然行眾功德,具足六波羅蜜。為什麼?因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這叫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


推薦閱讀:

轉:【周易六十四卦】【白話文解釋】(二)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卅九 勸進往生
白話華嚴經第二十卷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32
07-2.《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白話選(下)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