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進老師經方中醫講堂(112)生薑
第一百一十二講講於2014年5月25日
今天咱們講中藥生薑,味辛,性溫,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手太陰肺經。降逆止嘔,瀉滿開郁,入肺胃而驅濁,走肝脾而行滯,盪胸中之瘀滿,排胃裡之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調和臟腑,宣達營衛,行經之要品,發表之良藥。三陽經和三陰經都能入,在不同的經生薑的作用差別很大。張仲景的傷寒和金匱一共有260多個方,用到生薑的有四五十個方。
乾薑的作用主要是溫中,偏於用守、補來扶陽。生薑偏於解表、化飲、健脾、降逆、和胃、止嘔,走而不守。腸胃裡有了濕邪和水飲,夏天喝冷飲多了以後,濕邪淤積到胃中,可以用生薑開淤瀉滿。入肺可以解表,入胃可以去除雜物和濁氣。辛味可以入肝脾經,行運滯塞,主要是指那些寒水和寒濕。有輕微發汗的作用就可以通鼻塞,因吃涼食多了引起的腹痛,或者風寒直中太陰。這時嚼點生薑放到肚臍部位,血得溫則動,血液循環正常了就不痛了。解表就是能通達營衛之氣,經絡不通暢了都會用到生薑,主要起到宣通的作用。
生薑的解表作用也是有區別的,比如真武湯,在傷寒論的3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或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腹內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嘔,真武湯主之。」第八十二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闢地,真武湯主之,有茯苓、白朮、白芍、炮附子、生薑。
心下悸往往有水氣凌心的癥狀,心下通通地跳,是茯苓的主要治證。水氣上衝到頭會頭暈,水液擋在身體的某個部位,神經的不到血液的濡養,身體就會跳,頭重腳輕想摔倒。它的病機就是外邪內飲,汗出不解證明他還有外邪。小孩子感冒發燒後,去醫院打完針、吃退燒藥出了一身汗,過一天又燒起來了。一看舌頭白膩,腳涼,胃腸道水濕較盛,發不出表來。可以用附子溫化腎陽和痰飲,用茯苓和白朮把濕邪去掉,用生薑去解表。就不用麻黃和桂枝解表了,因為有濕氣,這兩味葯太猛太大,容易引動內飲,把裡面的水帶到表上,會出現別的壞症和變證,而且它們不具備化濕的功能。生薑既能化濕又能解表,可以一舉兩得,所以在少陰風寒裡面又濕邪就選用生薑。
身體內有水飲會影響到氣化,人體氣化津液就會輸布不好,腸胃有水飲,別處就會缺水傷津。再發表就會更傷到津液,人體下焦地氣上升為雲,上焦如霧,天氣下降為雨,形成氣化循環。一旦水汽停留到某個部位後,氣化就不能上升下降,津液就會流通不到身體某些部位。再發表會表陽內陷,這時用生薑就非常精密。白芍可以治腹痛、補津液。人體在既有中陽不足,又有表證和腸胃寒濕、飲證的時候,生薑和乾薑一起用。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有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茯苓三兩,白朮三兩,大棗十二枚。傷寒論第二十八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這一條歷代爭議非常大,《醫宗金鑒》說是錯簡了,不應該把桂枝去掉。因為仍頭項強疼說明表還沒有解,河南話翕翕發熱,好像圍著火爐烤火,臉前面是熱的,背後面還是冷的,裡面還是有水飲。蒸蒸發熱是陽明證,是從里往外的發熱。
但通過各家老大夫的研究,尤其是倪海廈認為去桂枝是對的,用的是生薑解表。在里有水飲、外有風寒的情況下,如果用桂枝就把水飲發出來了,必然會傷到津液。用生薑和白朮、茯苓,在解表同時又化濕。如果桂枝湯證出現舌苔比較白膩、心下微滿、小便不利的時候,就把桂枝去掉,加大生薑的用量,加上茯苓和白朮就解決問題了,濕和飲是一回事兒。如果用大棗十二枚,其它葯的量也要根據《傷寒論》來。如果要減量,相應大棗也要減量。大棗有保胃氣的作用,如果濕熱多了減一點量也是可以的,如果光濕無熱十二枚大棗問題還不太大。十棗湯是用一些猛烈攻飲的葯,這時的十枚大棗就可以保護胃氣,保證不傷胃。這個方子不像那麼猛烈,一般情況下還是以張仲景的方子為準,這裡還是以表證為主。
在太陰和少陰情況下,可以用生薑和蔥白來解表,在少陰也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乾薑湯,但必須確定沒有濕氣,麻黃就可以升起陽氣。解表在陽還是在陰決定於附子和乾薑,這四味解表葯配上了附子和乾薑是走少陰,沒有濕氣就用麻黃和桂枝,反之用大棗和蔥白。白通湯用蔥白、乾薑和附子治療少陰病的下利、手足厥逆,沒有濕氣用這四味解表葯就會走太陽經。張仲景只有兩三個方子用蔥白,還有旋覆花湯等等,生薑化飲的力量比較大。
很多方子有生薑和大棗,小柴胡湯在少陽經用它們來和解胃氣。小半夏茯苓湯用生薑化痰飲,茯苓利濕,半夏祛痰、止嘔。半夏厚朴湯用生薑溫中化飲、降逆解表。肝胃寒、乾嘔吐涎沫用吳茱萸湯,有吳茱萸、炙甘草、党參、生薑、大棗,生薑的量用大一些,可以溫中、降逆、止嘔,吃東西後因為寒濕運化不走,沒有陽氣去消化它,呆在胃裡成廢物就得吐出來。
在少陰里解表也叫引邪出表,乾薑入三陰經,生薑在桂枝湯證里入太陽經,還入少陽經、三陰經,比如生薑瀉心湯、當歸四逆湯、真武湯。對於辯證來說,比如小柴胡湯癥狀都有了,突然又出現了別的癥狀,就用小柴胡湯加上針對那個單獨出現的那個癥狀的葯。在不違反整個病機的情況下,經方派就是這樣加減用藥的。葯征是根據《神農本草經》,學葯必須要學《神農本草經》,因為《胎臚葯錄》沒有了,張仲景有可能參考了《桐君葯錄》。《神農本草經》不是一代人完成的,經過了不斷的修改,但還是比較實事求是。但是說神仙服藥後,身輕如飛就有點誇張了,藥性還是比較切合實際的。
《神農本草經》裡面沒有提到生薑,只說乾薑「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生川穀。」小青龍湯治療咳逆上氣,用的是乾薑、細辛、五味子,這是符合《神農本草經》藥性原則的。溫病派在有熱出血情況下是絕對不敢用乾薑的,《金匱》里有個方子用柏葉和乾薑治出血。《傷寒論》有很多方子的原方下面都有很多加減用藥的條文,比方理中湯證如果渴得厲害了就倍白朮,其它的太陰證理中湯癥狀如腹滿、下利都有。如果出現心悸就加茯苓。把神農本草經每個葯的特性研究出來,再加減就能熟能生巧。如果隨便加減就會改變原方的方意,那就不叫經方了。還要符合《輔行訣》裡面的五味化合的規律,在病理病機的五除裡面,比如辛苦除痞,出現痞滿癥狀了就用乾薑、黃連、半夏。
推薦閱讀:
※御園請曾老師畫mm
※劉東亮老師《金剛經》講座 (20)
※(原創文章)高能幹貨——華爾茲開步、雙左急轉加撇轉講解(附韓偉超老師學生動作示範)
※老師,你留的作業太難,我爺爺都不會做了
※紫微精論2011辛卯流年愛情運BY善存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