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太極拳論的「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吳文翰:要全面地理解古典拳論「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這句話的提出是針對打手(推手)而言的,其本意是對方進攻我左邊,我的左邊就是虛的,不和對方頂抗,引化對方;對方向我的右邊進攻,我的右邊就是虛的,虛而走化。後來,李亦畲對此進一步解釋:「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意思是對方進攻我的左邊,我左邊虛化的同時,右邊反攻對方;對方進攻我的右邊,我右邊引化,同時左邊進攻對方。近代一些太極拳家根據自己的體會,又對這句話進行了不同的闡釋。比如有人說「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是指自己練拳時,左手重,對應的左腳就要虛;右手重,對應的右腳就要虛。這樣,手和腳就能夠對稱平衡。不能出現左邊都重,或者右邊都重的現象。這些解釋,我認為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太極拳愛好者可以參考。但是,對這兩句話最早的解釋,應該是李亦畲的論述。王宗岳《太極拳論》中只是說了左邊來,左邊引化;右邊來,右邊引化,沒有說「左引右進,右引左進」。李亦畲對王宗岳的拳論做了進一步的發揮,不僅有引化,還有進攻。這樣,從理論到實踐就比較全面了。其實,王宗岳拳論之中是含有反攻的意思的,只是沒有明確地說出來,比如「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這裡就有柔化後反攻的意思。李亦畲把王宗岳拳論解釋得更加明確了,把王宗岳沒有說的話都說了出來。雖然這句話是對推手(打手)而言的,但是,也可以指導我們練習套路。走架即打手,打手即走架。無論是打手和走架,都要分清虛實。「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這句話也是一個分清虛實的問題。練習太極拳,一定要把虛實開合做好。以前,我們談過有關虛實開合的問題,這裡我再進一步講講。首先,練習太極拳要從身體重心的變化上來掌握虛實開合。比如,身體重心在左腿上,左腿就是實,右腿就是虛,最明顯的就是弓步動作。當然,也有人以發勁來劃分虛實,比如左弓步向前發力,重心雖然偏於左腿,但是由於右腿向前蹬,所以,右腿就是實的,左腿就是虛的。但是,一般來講,還是以重心的位置來劃分虛實,重心在右邊,右邊為實,左邊為虛;反之,重心在左,則左為實,右為虛。這是從大的方面來劃分虛實。其次,從意念上來分虛實。以手上的動作而言,注意力在哪個手,哪個手就為實,另外一隻手為虛。太極拳有上手和下手、主手和次手之分,注意力不可能平均放在兩隻手上,所以,兩隻手就有了虛實的變化。比如武式太極拳「懶扎衣」,好像兩隻手都向前伸,但是,其中還是有一個主要手,還是分虛實的。練拳時,注意左手,左手就是實手,注意右手,右手就是實手。這是以注意力來區分虛實。第三,除了分清虛實外,還要知道虛實是在變化的。比如「左右起腳」這個動作,起左腿時,右腿支撐地面應該為實,左腿提起為虛,可是左腿踢出,打擊對方,應該為實不能為虛。這裡就有一個虛實變化的問題一從支撐身體的角度來說,右腿為實,但是,在發力踢出左腳時,左腳就是實的。所以,太極拳的虛實是在無時無刻地變化著的,虛實變化越快越好,越敏捷越好。總之,太極拳的分虛實,首先是以重心來分的,重心偏於哪一邊,哪一邊就是實的,另一邊就是虛的;其次,以注意力來分,注意力在哪個手,哪個手就是實的,另外一隻手就是虛的;第三,虛實是變化的,在發力擊打時,發力的一點為實,其他的部位為虛。所以,武禹襄說:練習太極拳要分清虛實,每一處有每一處的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虛實變化不僅僅是外部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內部的虛實變化。內部虛實的變化,要靠意念來掌握。意念上的虛實變化,只有自己能感受到,別人是看不到的,只有內部的虛實在外部動作上表現出來,別人才能看到。所以,武派太極拳注重的是虛實的變化。這些在武禹襄、李亦畲的拳論中都有所論述。虛實的變化,是內勁的變化,是意念的變化;開合是外形動作的變化。練習太極拳,要把這兩方面統一起來。當然,練習太極拳到這個水平,只是看書自己練習是不行的,必須有老師的指導。有關虛實的問題,又涉及到對「雙重」的認識和理解。根據王宗岳的《太極拳論》,頂牛就是「雙重」——你用力我也用力,相互頂牛,即為「雙重」。這是最早對「雙重」的解釋。後來,隨著太極拳的發展,對「雙重」的解釋越來越多。有人說雙手不能同時用力,同時用力就是「雙重」。還有人說,重心不能落在兩腳中間,落在中間,兩腳不分虛實就是「雙重」,所以,有些流派的太極拳就沒有馬步步型。我認為,這些都是 從外形動作上講「雙重」,比較片面。應該從虛實變化上認識 「雙重」,尤其要重視內在的虛實變化。我們練拳時,儘管雙手同時用力、雙腳同時用力了,但是,有內在的虛實變化,就 不能說是「雙重」;反之,儘管是弓步動作,重心不在兩腳中 間,但是沒有內在勁力的虛實變化,也仍然會出現「雙重」的 弊病。總體來說,變化不靈活,遲滯、呆笨,沒有虛實變化,就是「雙重」。練拳時,身體任何部位不能虛靈變化,有填實、遲滯的地方,都應該歸結為「雙重」。還有人認為,練習太極拳手腳的虛實要對應,比如左手為實,那麼,左腳就為虛;左手為虛,左腳就為實,這樣就不會出現「偏沉」的現象。這就又出現了對「偏沉」的理解。王宗岳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有人認為「偏沉」也是太極拳的一個毛病——「偏沉」了,一邊輕一邊重,身體就不能穩定平衡。其實,王宗岳講的「偏沉」是指化解對方的力量時,腰就像車輪一樣,雙手同時用力,不分虛實,就不能旋轉運化,這就是「雙重」;如果雙手用力有虛實之分,腰就像車輪能旋轉自如,這就是「偏沉則隨」。後人之所以認為「偏沉」是病,是由於僅僅從文字上解釋,並沒有理解王宗岳的意思。所以,我們學習古代拳論,不能鑽牛角尖,不能僅僅從字面上解釋。如果從字面上解釋,許多話就解釋不通,甚至會誤入歧途。學習太極拳,學習古典拳論,要全面地理解,不能摳字眼;另外,還要結合自己的練拳體會去體悟古典拳論。張全亮:把握陰陽練太極對「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這句話,從練習拳架套路上理解,我認為應該是身體上下的一種對稱平衡。也就是說,練拳時,左腳虛,右手應該是實的;左腳實,右手應該是虛的。另外的手腳,其虛實也是這樣對稱平衡的。比如「左摟膝拗步」動作定勢,左弓步打出右掌,右腿是虛腿,右手為實手;左腿弓出為實腿,左手摟化為虛掌。在練拳時,一些人做這個動作,往往是左手一摟,右手就打出,這是不對的,應該是左手著意(先為實),沉肩墜肘,隨著左弓步踏實,左手變虛;右手隨著腰的轉動和右腿前瞪,向前打出,由虛變實。其實,這句話主要是講太極拳的虛實問題。練習太極拳,要虛實分清,一處有一處的虛實,處處都有虛實。上面講的是大的虛實——手和腳的虛實。具體到實際應用,虛實又是在不斷變化的。當右手實到極點時,就開始變虛了,一陽升起;左手是虛手,虛到極點時,一陰升起。一隻手的陽升起,另一隻手的陰就升起,總是在陰陽互變的。事物的變化都是如此,變化到極限時,物極必反,陽到極點陰升起,陰到極點陽升起。推手時,彼不動,己不動,這時雙方的勁力處於萌芽狀態。你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對方的勁力出來,把對方的勁力消滅於萌芽狀態。另外,也可以等對方的勁力出來後,你柔化它,等勁力用到頭,它自然就會回去,陽降陰升,這時,你就可以隨它。太極拳不論是練習套路還是推手實用,都講究用意不用力。意,就是思想。思想本身就是虛的。力,就是實的。用力降服對方不可取,要用思想意念控制力量,支配力量,意念支配動作,這也是虛實的變化。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實際上是分清虛實,到需要有力的時候,自然就有力量了。如果不注意意念的訓練,只是練習力量,在交手時就是實對實,過剛易折,結果就是力大者勝。如果能夠剛柔相濟,對方剛勁來,我用柔勁化;對方剛到極點,我順勢隨之,就挫敗了對方。所謂「伺機而動」,就是陽到一定程度,勁力就出來了;虛到一定程度,實就出來了。所以,我們要在思想上分清虛實陰陽的關係。外形動作的陰陽變化,實際還是意念、思想的陰陽變化的體現。思想上不明白陰陽虛實的變化,也就不可能在動作上表現出來。所以,太極拳練習的是思想,是意念。首先在思想上要明白陰陽變易之理,然後在拳架、推手上實踐,這樣才能夠成功。前面說了,練習太極拳先要從大的方面分清虛實,隨著練習的深入,還要分清細小之處的虛實,比如手向前運行,不是所有的部位都有力量,而是一點有力,粘住對方,從其他地方找到對方的虛處,這樣才能讓對方落空。練拳時出現獃滯的現象,就是在這一瞬間沒有分清虛實。太極拳講究幾步功:先用腰使手,後用氣使手,再用意使手。也就是先要肢體上分清陰陽虛實;然後從意氣上分清陰陽虛實;最後,要能夠靈活運用陰陽虛實的變化,因為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陰陽虛實也是在不斷地變化著的,所以,拳論講:「一處有一處的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知道了太極陰陽的變化規律,我們練習太極拳就要練養結合,年輕時可以練一些快速的運動,中年以後,就要向養的方面發展。不明白這些,練習武術,養生上就不會有好的效果,技擊上也不會有成效。不能一意孤行,不能憑自己的意志去處理事情。必須從思想上認清事物陰陽變化的規律,才能夠正確地處理事情。太極拳的拳論,語言非常簡潔,但是,道理卻非常深奧,內涵無限豐富,外延非常廣闊。我們可以從練拳中了解世界上萬事萬物的規律。「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實際是一個事物運行發展的規律,是陰陽變化的規律。你掌握了這個規律,練拳的效果就會好,技擊的效果也會好,用拳理指導生活,也能很好地為人處世。如果不認識陰陽變化的規律,只是盲目地苦練,是不會取得好的效果的。「太極拳十年不出門」,就是由於你還沒有掌握太極陰陽的變化規律,練習上不得法。練習太極拳要一個式子一個式子地練習,弄清每個動作的陰陽虛實變化。只要弄清一兩個式子的陰陽虛實變化,就可以掌握整個太極拳套路的陰陽虛實變化規律。這樣慢慢揣摩,細心體悟,總會能成功。太極陰陽的變化是周而復始,是螺旋上升的變化運動。比如晝夜的交替,雖然總是在這樣變化,但是,每一天和每一天都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周而復始,螺旋上升。這就是事物發展的規律。我們練習太極拳,也是在體悟這個規律。什麼是太極?陰不是太極,陽也不是太極。太極是「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太極就是動靜轉化的那個點,這是很重要的。我們練習太極拳時,動作勁力向虛處走,走到極點,就開始轉為實;實到極點,又開始轉為虛。太極陰陽虛實的變化就是這樣不斷運行的。要想練好太極拳,必須研究拳論。不是練習到一定程度後再研究拳論,而是從一開始就要明白陰陽虛實的道理。練的時候,要明白每一個式子的虛實變化,這樣就能少走彎路,早日達到目標。總之,「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這句話,實際是一個把握陰陽虛實的問題。有身體上下肢的虛實,還有神意的虛實。比如手向前運動,意念應該在後手,這就是「前手打人,意念在後」。一隻手也要分出陰陽,比如用手掌心打人,意念要想手背。你向前推人時,要想著後邊;人家從後邊推你,你要想著前邊。太極拳的意念都是反著走的,這就是陰陽互助,以陰助陽,以陽助陰,然後是陰陽互變。趙幼斌:意氣轉換得靈是要義太極拳論中多處有關於「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偏沉則隨,雙重則滯」、「雙重為病,雙沉不為病,雙浮為病,雙輕不為病」的一些提法。這些字句若不仔細推敲,不認真實踐,也實難準確領悟和把握。我個人認為,這些正正反反的說法,就是針對在練拳架和推手過程中,對腿法、身法、手法,內外心意要掌握的訣竅和一些 端的具體指導和點化。現在有人常說些心法,其實這些經典字句,也就是太極前輩們在長期拳術演練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心得。其意集中包含了三個字:如何運用「虛實」,並突出個中「靈」性。張三丰留有太極拳歌訣二十四句,王宗岳對每句歌訣進行了解釋,「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是解中的句文。歌訣中有四句是「忽隱忽現進則長」、「一羽不加至道藏」、「手慢手快皆非似」和「四兩撥千運化良」。王宗岳用了297個字解釋了這四句歌訣的含義(原文請參閱拙著《楊氏太極拳真傳》)。綜觀全文不難看出,對「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的理解,應著重於對推手和招法之虛實變化要領的感悟及正確運用(當然練拳架亦然,因為拳架是從推手和招法中來)。簡要的說,推手無非就是兩人搭手,接、聽、探、化、放等勁法的運用變化過程。「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顯然是說推手的聽勁化勁要達到的目的是四兩撥千斤,得機取勝。所以,當左手感到對方出勁我就讓出左邊成虛,當右手感到對方出力我就騰出右面成空,使對方左右出勁落無實處,找不到重這就是「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的基本含義。倘若對方出力而我勁不能隱去成「虛」變「杳」,雙方產生頂勁即為「雙重」。「雙重則滯」,有「壯欺弱、慢讓快;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之嫌,甚至不能運化,率自為人所制,此「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因此稱「雙重為病」。反之「偏沉則隨」,意為斂住我受重之力,「實則虛之」,將對方來力引落我之腳下,則可化重為輕、化滯為靈,化背為順,因而稱為「隨」。所謂「雙重為病,雙沉不為病,雙浮為病,雙輕不為病」,是從身、手、腿等運用勁法和姿勢正確與不正確兩方面來點化的。這裡的「重」,應理解為呆、滯等不善變化的力。中定難守,叫「干於填實」,與沉不同;「沉」字含松意,能松則能沉,能松沉則能生內力活勁。中定易守,有「自爾騰然」之勢。「浮」與「輕」不同,「浮」字示無根,徒於形,「只如飄渺」,於己於人聽不住勁,守不住中定,易為人制,故為病;「輕」字,粘黏之勁意,輕重緩急,神形合一,自在掌握,「天然清靈」,於己於人能聽住勁,守得住中定,故不為病。對於「雙」字,要較寬泛的理解。無對不成雙,無雙不生力。無論是練拳架,還是推手對打,無論是用手、用身、用腿,或左右、前後、上下、內外,都存在點與面、局部與整體的貫串協調的運作。運用得恰當,「雙」則有利,反之則害。比如「左重則左虛」,左手感到對方手重,我所隱去的不單是我的左手、臂、肘的勁力,還包括我左半身的腰、胯、膝、腳各部的松沉,將來力引落在我左半邊的腳下。此時的感覺應當是左邊的手、身、腰、腿松靈穩實,右邊的手、身、腰、腿輕靈順遂可變,右手出擊亦在其時,左虛而右已去,有活似車輪之感。這種感知變化就叫「偏沉則隨」、「通在單輕」。相反,以實對實,不僅左邊僵滯,右邊也不得變化,肩胯皆成死點,就成「滯在雙重」,「雙重為病」。「雙重」不能理解為人體重心落在兩腿之間為「雙重」,如「預備式」、「雲手」、「十字手」等。這裡「雙重」當滯講,有多餘的笨勁,與步型無關。對於「雙沉」的理解,比如對方雙手推我胸前或手臂,此時不論我重心落在兩腿哪裡,松我兩膀兩胯及周身骨節,支撐接點,權稱對方勁之大小長短,上下前後一氣貫穿,周身一家,便能做到「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我的應對轉化為至少有兩種技術優勢:一是可以引化卸對方來力,繼而采、挒取勝;其二是堵住對方來力,挫其根而掤出。這時的「雙沉」,就包括了兩肩胯及周身松沉變化的概念,變不利為有利,所以「雙沉不為病」。對於「偏沉」也不能理解為就是一腿實一腿虛,如提手式之類。「偏沉」當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講,虛變實,實變虛皆存於知覺靈感的變化。所以,我認為,「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偏沉」、「雙重」等句,都是著重太極拳陰陽虛實變化而言。克僵從柔,去頂從隨,守我中定,挫對方重心不在力,在意氣轉換得靈,是其基本的要義。梅墨生:對《太極拳論》的解讀「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出自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對這句話的理解,應該從整篇拳論的角度,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對古典拳論的闡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正常現象。古人的論述都是「要言不繁」,古人也都是能知能行。這些理論是從實踐中來的,是先有自身的實踐體悟,然後用文字總結出來。因此,這些文字都是非常簡明扼要的。「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出現在《太極拳論》的第二段,前面王宗岳先論述了什麼是太極,然後論述了動和靜的問題、過與不及的問題。然後,王宗岳又提出了走和粘的問題,急和緩的問題,得出結論:「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他還指出了太極拳修鍊的階梯——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練習的過程則是逐漸修鍊,豁然貫通。下面的一段,王宗岳講述了太極拳的鍛煉要領,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這些要領,是他自己的體會。第一自然段除了說理外,就是概論,講述了太極拳的重要原則。這裡則是講與人交手的要領,也是在繼續闡述太極拳神明的境界,以及如何掌握太極拳這些技術。後面又講述了練習太極拳的誤區——斯技旁門甚多。最後說:「立如枰准,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這也是掌握太極拳非常關鍵的東西。我認為,這裡的關鍵是「虛靈頂勁」和「立如枰准」這兩段。這是在說太極拳的要領,以及要掌握的勁路。「虛靈頂勁」和「氣沉丹田」是相互補充,相反相成的,這兩點是不能割裂開來的。 虛靈頂勁,是神意向上領起,是身形的要求,也是神意的要求;氣沉丹田,是向下的,是身形和意氣的要求。這兩句是一個對句,要求虛靈頂勁的同時,要氣沉丹田。下面的「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又是個對句,意思上也是相反相成 的。「不偏不倚」是講身法的中正,正是由於立身中正,才能做到「忽隱忽現」。所謂「忽隱忽現」是指身體的重心和勁力讓人摸不著,這樣,就能夠「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些話都是相互照應,補充說明的。只有立身中正了,才能夠靈活圓滿,才能力不出峰。我的老師李經梧就強調「守中用中」,「中正圓活」。只有中正了,勁力才能達於四梢。下面就是「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這句,我的理解是,當對手的勁力從左邊來,我的左邊要虛以對待,就是「彼剛我柔,彼強我弱」;勁力從我的右邊來,我同樣也是虛以對待。杳,杳然不見,忽然消失的意思。就是你摸不到我的勁力。我們在與名家老師摸手時,都能感覺到這一點。你摸不到對方的勁力變化,對方能摸清你的勁路,所以,你就處處受制。反過來,如果你的水平高,你就能夠做到勁路的「忽隱忽現」,對方就處處受制。拳論中後邊的話都是對這兩句的進一步闡述和深化。這些都是 對達到神明階段的太極拳勁路的描繪。最後,拳論說:「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就是說達到太極拳神明階段,都是從這幾方面達到的。這些都是練習太極拳的功法要求和勁力,是必須掌握的東西。這一段,是講太極拳的心法和勁路的練習。論述的語言都是互相照應的,修辭上是對仗的,語義上是互補的。「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講的是閃化對方的勁力。太極拳不同於別的拳種,一般的拳種是在身形上閃避對方的進攻,是肢體上的閃避。太極拳也有肢體的閃避,但是,太極拳的高明之處在不僅僅是肢體上的閃避,還有勁路上的閃化。對方的拳腳進攻過來,我的身形沒有閃避,接觸點上的勁力卻可以閃化對方的勁力。李經梧老師說:「要在接觸點上說話。」就是說要在接觸點上分陰陽、分虛實。所以,這裡的「左虛」「右杳」不是強調身形上的閃避,而是勁路上的走化。如果是身形上的閃避,就不會用「虛」和「杳」這兩個字了,而應該說「閃」和「避」。閃避是所有動物都具有的生理本能。外家拳是以快打慢,大力打小力。大的力量來了,自然要閃避。太極拳練習的不是身形上的閃避,更強調的是勁路上的走化。李經梧老師說:「接就是化,化就是打。」這是對「接觸點上說話」的解釋。這裡的「說話」是肢體上的「說話」,是勁力的較量。李老師還說:「要哪兒接,哪兒走。哪兒接,哪兒化。哪兒接哪兒打。挨著何處,何處說話。」王宗岳拳論中在這裡論述了左右、上下、先後的走化,要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任何一點力量,我都能走化、沾黏。這就是渾身是拳,渾身是手的太極拳神明境界。李經梧老師說,練習太極拳功夫,要分幾步。先要知己,然後知彼。知己的功夫,就是要把所有的太極拳練習要領都做到,在身形、勁路、意念方面處處合乎太極陰陽變化之理,這樣就能自己守住自己的中定——知道自己何處陰、何處陽,有多大的力,使多大的力,估量出自己的尺寸分毫。很多太極拳名家都知道自己的尺寸分毫,所以,發放人能夠得心應手。先管住自己,然後才能罩住別人。武禹襄的「敷蓋對吞」也是這個意思。李經梧老師講要「吃出對方的勁路」。這裡不是在身形上佔便宜,而是要控制對方的勁路,在接觸點上走化、發放對手。太極拳的放人,比打人要難得多。很多人對太極拳有誤解,認為太極拳只是破壞人的平衡,把人放出去,沒有擊打的力量,不能讓敵人失去戰鬥力。其實,太極拳友好的發放可以不傷人,但是,如果是對敵,其力量是具有穿透力的,極具殺傷力。放人,尤其是把比自己體重大,比自己力量大的人發放出去,沒有掌握高超的技巧,不知道對方的勁力和勁路,是很難做到的。高明的太極拳家放人,不是像摔跤那樣,而是接住一點,讓整個人騰空出去。所以,王宗岳總結「斯技旁門甚多,概不外乎壯欺弱,手快打手慢」,這些全是先天自然之本能。太極拳不靠這些,而是靠「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靠勁路的「忽隱忽現」,你實我虛,你虛我實,你剛我柔,你來我化的陰陽虛實變化。王宗岳還談到「雙重」之病。雙重,就是不能運化。運化,是指勁路的運化,不是身形的閃化。在自己練習時不能雙重,更重要的是交手時不能雙重。這時的雙重,就是對方用力,你也用力,互相頂牛。對方實,你也實,這就是雙重。「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陰陽就是虛實、開合、吞吐,「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這說得再明白不過了,就是在接觸點上,你剛我柔,你柔我剛,你進我化,你退我隨,把對方和自己成為一個太極體,這時才能制人。我感到,現在很多練習太極拳的人沒有認真地學習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沒有得到這樣的傳授和指點,沒有真正明白拳理,按照拳理來練習,這樣就「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了。通觀這篇拳論,王宗岳就是論述了要運用陰陽,運用虛實、開合、吞吐之理,在走化、沾黏之中,實現控制對方的目標。


推薦閱讀:

陳式心意混元24式太極拳 共練(加要領)
講透徹太極拳的道理(二) - Qzone日誌
第573期:陳式太極拳纏絲勁淺探
42式太極拳攻防用法
談陳式太極拳的基本功訓練--陳寶德

TAG:太極拳 | 理解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