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葬俗,純粹的信仰

世界有成住壞空,人類有生老病死,宇宙萬物就是在這種亘古不變的無常規律中演變和發展著。特別是人類的生老病死,就如四條洶湧湍急的激流,不斷地衝擊著人們。生固然可喜,但衰老和疾病讓人們嘗盡了生命的艱辛,而生命的終結——死亡更是令人談虎色變。

由於人類知識的局限性,至今仍然無法詮釋死亡後的事情,人們總是對死亡充滿著驚恐。為了沖淡這種恐懼,往往寄希望於葬俗。世界上不同區域的國家、民族,因自然環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不同,都各自有獨特的喪葬文化。在雪域西藏這塊神奇的大地上,葬俗紛呈多樣卻獨具特色。

藏族是一個充滿信仰及神性的民族,無論是本土的苯教文化及從印度傳入的佛教文化,都深深影響著藏族人的生和死。在幾近全民信仰佛教的藏族人來看,人的一生不過是無始無終輪迴長河中的短暫剎那,一期生命的結束,並不意味著生命徹底的終結,而是新生命的開始。雖然物質上的肉體會死亡、消散,但人的精神和靈魂不會死亡。在這種生命不斷滅的理念支配下,藏族人對死後的屍體看得很淡,認為不過是丟棄一所破舊的房舍,並不執戀於身體。所以,一般藏族人的葬俗都很隨意,從最初的穴葬、土葬、水葬到後期流行的天葬,我們都看不到奢侈和浮華的影子,只有高僧活佛的葬禮,因為人們的尊崇而略為不同。

信仰生命輪迴的藏族,更重視臨終及死亡後的心靈提升及超度。藏族人臨終前後,往往在延請高僧活佛念經超度方面較為隆重,家庭條件好的人家往往會在亡者死後的49天內都舉行佛事活動,而對死後的屍體如何處置,卻顯得並不重要了。

雖然藏族有多種葬俗,但後期流行天葬並非偶然,主要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天然環境的原因,另一個則是佛教文化的原因。西藏地處全球海拔最高處,幾乎終年冰雪不化,在這種天寒地凍的環境中,土葬及火葬極為不易。更主要的原因,是佛教的影響。如果一個惡業較多的人,將屍體水葬,會污染龍族,如果火葬,焚燒屍體的氣味會觸犯某些神靈,這都是導致災難的因由,而唯有天葬,不但可以避免這些弊端,還能在生命結束的時候進行一次布施,積累成佛的資糧。

西藏的各種葬俗中,在世人眼中最為神秘和不解,甚至誤解為殘忍的,應屬天葬了。天葬,是一種在人死後,將屍體盡數喂鷹的葬俗。在西藏各地,有很多天葬台,當準備舉行天葬的時候,先由天葬師或死者友人將屍體背上天葬台,天葬師用刀肢節屍體後,燃起桑煙,這時候飛來很多的鷹,開始啖食屍體。最後天葬師將顱骨用鎚子打碎,拌上青稞粉,也都被鷹吃得精光。

很多不了解天葬的人認為,藏族人認為屍體被鷹吃後,靈魂會被神鷹帶入天堂或凈土,但在筆者看來,這只是不懂藏文化者一相情願的想當然。藏族人從來不會因為屍體被神鷹所吃,就相信可以進入天堂或凈土,因為佛教認為,只有行善和修持佛法,才有可能升天或去佛國,除此以外,並沒有任何其它途徑。

或許有的讀者感覺這種葬俗過於殘忍和恐怖,其實不論是對於信仰有前生後世的佛教徒來說,還是對不承認輪迴的無神論者來說,這種葬俗都沒有任何殘忍的地方。佛教徒認為,人死亡後,心識會繼續投胎轉世,沒有了心識的屍體,不過是一堆腐肉,沒有任何意義;而對無神論者來說,人死如燈滅,既然死亡代表生命的終結,那麼屍體無論是水葬、火化還是喂鷹,又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呢?在佛教哲學看來,人們對屍體處理方式的分歧,主要來自對自我的執著,由於無明的執著,人們不但在生前執著肉體,即使在死後也貪戀不舍,這正是佛教所批判的。

天葬雖然不是佛教文化,但卻符合大乘佛教的精神。大乘佛教以利他為己任,而布施是大乘佛教徒實踐成佛之路的首要行為。無論是金錢財物,還是頭目腦髓,只要眾生需要,都會毫不猶豫地施捨。能在死後踐行著布施,正是大乘佛教徒的強烈願望。從這個角度來說,在其它無法實行天葬的地區,捐獻遺體也有著同樣的布施意義。因此,諸如祈竹仁寶哲等很多活佛,都提倡佛教徒在死後捐獻器官和遺體,讓已經毫無意義的屍體,能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在西藏,高僧活佛的葬禮不同於普通人,主要有火葬及塔葬兩種方式。這兩種葬禮都是源自印度及繼承佛陀的安葬方式,前文我們談到,高僧活佛就是佛陀的代表,人們都是以對待佛陀的規格來對待高僧活佛的。在古老的《阿含經》中記載著關於佛陀如何安葬的事情。有一次,佛的堂弟兼侍者阿難問佛:「尊敬的佛陀,您涅槃後,如果安置您的聖體呢?」佛陀當時回答說:「先用香湯洗浴,如法處理後,荼毗之(荼毗及焚燒、火葬)。燒出來的舍利分別在各處建塔供奉,如果有人見到佛塔,供養禮拜及旋繞,思慕如來的事迹,就會培植福德,種下幸福及解脫成佛的種子。」據此,藏傳佛教也以同樣方式安葬活佛。

佛塔,是佛意功德的象徵。通常,一個佛教徒家裡擺設的佛堂,最起碼要具備三個要素才是完整如法的佛龕,那就是佛像、經書及佛塔,分別代表佛塔的身、語、意功德。如果佛龕內供有這三項,即使沒有其它也是圓滿的;倘若不具備這三項,即使供奉再多的佛像也不能算是合格的佛龕。佛塔內必須裝有佛舍利或者上師、活佛高僧的頭髮及舍利才算如法。

藏傳佛教活佛的塔葬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活佛荼毗後的屍骨舍利修塔供奉,另一種是直接把處理過的活佛真身安塔供奉。後者往往是達賴、班禪、章嘉、嘉木樣等大活佛才如此作。第十世班禪大師在1989年1月28日圓寂後,經國務院同意,扎什倫布寺將大師的真身法體進行塔葬。首先對面容進行修整、描畫和塗金,同時,法體每裹一層綢緞,塗抹一層藥物,每兩個月更換一次。綢緞的主要作用是脫水,藥物主要起防腐作用。在對法體進行保存處理時,通常先給法體內注射一種藥物,將生前腹中的積物排出,然後才開始進行脫水處理。

據一位參加過大師法體處理的工作人員說:「大師圓寂前還與身邊工作人員一起吃過飯,但在進行內臟處理時,腹內沒有任何積物排出。真不知道,大師生前吃的那些食物到哪兒去了。」並且,班禪大師的法體在則甲大殿供放4年後,發生了一個不可否認的奇蹟。大師圓寂後處理法體時,頭髮被剃光,指甲被剪過。可是現在,法體的頭髮和指甲都長了。有人為了證實這一事實,把四年前大師法體處理過後的一張照片與4年後拍攝的照片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後,才肯定地承認:大師法體的頭髮和指甲還在長。

大部分活佛都是先荼毗,然後以屍骨舍利裝塔安置的方式進行供奉。修持密宗的藏傳佛教活佛,火化後的舍利也繽紛多彩。除了常見的各種顏色的圓形顆粒外,還有自生佛像、自生梵文咒語等神奇舍利。十六世噶瑪巴火化後,在腿骨部位形成了一尊佛像,令人嘖嘖生奇。在韓國一次藏文化展覽中,也有一塊奇妙的西藏活佛頭蓋骨,在頭蓋骨內,竟然有並非人工雕琢自成的藏文咒語圖案,猶如浮雕。

藏傳佛教有「三不爛」的說法,即有成就的活佛在火化後,眼睛、舌頭及心臟燒不壞,形成特殊的舍利。在1997年圓寂的舊譯寧瑪派高僧曲恰仁波切,火化時就出現了頭蓋骨與雙眼蹦出火化爐形成特殊舍利的情況。

推薦閱讀:

對於生命的思考
點燃信仰之燈
屬靈的生命
現在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TAG:信仰 | 神秘 | 純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