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種反達爾文進化論的生命演化理論

在一次環世界航行旅程之後,達爾文在艾弗瑞德·如塞·華萊士的啟發下,開始堅信自然是由一種稱作「自然選擇」的體系支配的,進而推進了一系列生命演化過程。簡略地說,有機體的存活是因為它的基因足夠抵禦外界環境的變換和刺激,能夠將它自身的特性傳遞給下一代。而因為各種原因死亡的有機體,它們的特性也因此從基因庫中移除。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特性的強化將會產生一種比它們的祖先更適應外界環境的新物種。

達爾文的進化論被大多數的科學組織接受,但仍有一些比達爾文更早思考生命本質的科學家有過與達爾文截然不同的定論。

10.「天堂山理論」——卡羅拉斯·林奈

林奈(1707-1778)是現代生物地理學領域最重要的貢獻者之一。他的傑出貢獻就是創造了二名法(以拉丁文表示,依照生物學上對生物種類的命名規則,所給定的學名形式——譯者注)。

林奈認定在聖經讀本中關於生命起源的洪水演說是正確的,因此他的所有發現和所做的假設都以這個世界觀為基礎。

為了完善他的想法,林奈提出了「天堂山理論」。

林奈假設,遠古的某段時期,在地球赤道上有一座島,島上分布著不同生物群區。這個島就是生命誕生的基地,所有存活的有機體在那被創造。當潮水退去,動物們離開那座小島向它們今天的所在地出發。

林奈在他的時代是一位科學名人,但他的「天堂山假設」仍舊受到眾多質疑和反對。像企鵝這種動物是如何長途跋涉翻山越嶺到達南極這個定居點的?駱駝為什麼選擇條件艱苦的沙漠而不是其它地方?

9.「北山起源」——喬治·路易斯·勒克萊爾·康特·德·布馮

布馮(1707-1788)是一名法國學者,他打算寫一本關於自然世界的知識總集,總共有四十四卷,他取名為「歷史自然」。

布馮注意到,相似而分隔的地區聚集著不同的生物群。比如,南極和北極擁有相似的自然氣候,但沒有企鵝生存在北極。這個發現後來演變成「布馮定律」。

布馮拒絕接受林奈的「天堂山理論」,反而假設上帝在北極創造好了所有生物,並且擁有它們現在仍舊持有的一些特性,在一段溫暖的時期,所有生物漸漸分散到地球的其它地方。他覺得這種分布比林奈提出的更合理一些。然而,布馮也思考機體不斷地改變,與最初的特性有所差異的問題。他覺得最好的解釋是環境中存在著一種有機粒子促使有機體改變著適應它們。

8.「多山起源論」——卡爾·維爾德諾

維爾德諾(1765-1812)是一位德國學者,同時還是一名植物學家。像林奈一樣,維爾德諾將數千種物種分類,並在他的乾燥標本集中列出了兩萬多種生物,在今天的柏林植物園仍能夠看到。

維爾德諾贊同林奈的「天堂山理論」,並且想要完善它。他認為洪水演說就是生命創造的大事迹,只是起源的地點不單單一個——海平面之上的眾多山脈。維爾德諾的想法和他對植物的專註研究有非常大的關係。由於植物不會像動物那樣行走,維爾德諾可能想像不出不同的植物是如何從一個地方遷移到世界各地的。

7.「拉馬克進化論」——金·巴譜蒂斯特·拉馬克

如果你上過生物課,你也許聽說過拉馬克(1744-1829)。教授們和教科書在正式介紹達爾文之前都會提到他,從而反襯達爾文進化論的正確性。

拉馬克關於生命進化論的假設是基於「有用和無用」的思想上的。他認為許多有機體中功能退化的結構恰恰表明這些結構不經常被使用,而一些被經常使用的器官將改變它們的結構進而方便使用。比如,長頸鹿伸長脖子想要夠到樹枝——它的後代也因此擁有更長的脖子。

「有用和無用」的想法在孟德爾遺傳學說建立之前是一個較官方的假設,但這個概念里仍舊有一些漏洞。比如,你的父母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他/她的大腿——這並不意味著你在出生時會沒有大腿。再比如,你的父母熱愛運動,這也不代表你在出生時擁有強健的肌肉。

拉馬克進化論激勵了蘇聯園藝家伊萬·米其林去說服同行里森科和斯但林將米丘林學說(米丘林學說繼承並發展了拉馬克和達爾文等生物學家的理論,主要包括人工雜交、有機體定向培育以及人工選擇的理論和方法——譯者注)應用到蘇聯農業生產中。這個學說並不成功,最終蘇聯花了20年的時間才將該學說對農業生產的不良影響消除掉。

6.「基本單元」——提出者未知

由於不知道提出者到底是誰,下文將用X代替。

X是一個基督教徒,同時也是一名博客主。她沒有相關的學術證書,但她關於進化論的想法挑戰了物種分類的原定假想(2011年)。

X認為地球上存在著大量諸如貓、熊、狗之類的基本動物單元。人類看上去貌似與它們非常的不同,但僅從擁有繁殖能力來說,我們和動物是一類物種。X將這種邏輯應用到其它動物上去。狗、狼和土狼既然能夠異種交配,那麼它們實際上是相同的動物——僅僅因為身處不同環境而在外貌上有所差異。

既然許多物種和亞種(亞種是某個種的表型上相似種群的集群,棲息在該物種分布範圍內的次級地理區——譯者注)都擁有生殖能力,那麼這個想法還值得再三思慮。X也通過這個理論提出了反對保護瀕危動物的觀點,她認為沒有任何一個動物單元能夠被完全毀滅。

5.「阿派朗」——阿納科西曼德

阿納科西曼德(610-546 B.C)是一位愛奧尼亞的哲學家。他在那首名叫《自然》的長詩中總結概述了他關於自然界的發現和觀點。他的關於有機體生命的觀點有點類似於典型進化論者的理論。阿納科西曼德認為地球從始至終是由一種名叫「阿派朗」的無形物質所組成。像植物和動物這樣的有機體從泥土中誕生,而人類是由魚演化而來。

除了作了一首詩之外,阿納科西曼德還致力於繪製一張世界地圖,對於天文學的內容也稍有涉及。遺憾的是,他的大多數成果已經湮沒在歷史中,我們也無從考究他是否學習過相關知識和化石,也不知道他的《自然》一詩更多的是基於對自然的觀察還是虛構的神話。

4.「自私基因」——理查德·道金斯

大多數研究有機體物種的生物學家,尤其是達爾文,都信奉「自然選擇」,雖然他們並沒有接觸到基因這個概念。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一些生物學家發現,有了基因的概念後(1960年代),「自然選擇」能夠更好地被理解。這個想法,在著名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1976年出版《自私基因》一書後被普及。

以基因為主導的進化論主張,在有機體里的每一個基因與其它不同形態的相同基因共同競爭生存的權利,比如等位基因。換句話說,基因雖然得依附整個有機體生存,但更多的是自由演變競爭。所以,道金斯認為單單從有機體水平看待進化論是不可取的,這只是盲目地將基因競爭替換成基因合作。

道金斯的進化論與生命起源於原始湯(生物學家推測,在地球歷史的初期,表面開始積累水分的時候,很多簡單的無機分子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有機物,溶解於早期的「海洋」中,形成了有機物富集的水溶性體系,即原始湯——譯者注)這一著名觀點不謀而合。

3.「分子進化中性理論」——木村資生

木村資生是一位有名望的日本生物學家,在日本和美國做過研究,並著有數百篇論文。他幫助了遷徙,基因,自然選擇等生物學概念的發展。但也許他最著名的觀點是:分子水平的改變不總是為了某種特定的目的,可能只是為了在有機體中生存下去。這個概念逐漸為人們熟知,並被稱為分子進化中性理論(1960年代末)。

中性理論很容易被誤解。當有機體或種群作為一個整體因為自然選擇而進化成更適應環境生存的物種時,總存在著一些突變——某個有機體沒有所謂被選擇或被拋棄,它的存在或變化僅僅是因為基因漂變(由於偶然發生的變動而造成下一代的基因頻率不同於這一代的現象——譯者注)。中性理論不是否定了在有機體作為個體的層面的自然選擇,而是強調不是每個有機體的組成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2.「生存鬥爭」——費希茲

費希茲(776-868)是一位穆斯林學者,他將做的許多研究都撰寫成書。其中得以保存下來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動物》,裡面的觀點與達爾文進化論非常相似。

費希茲從三個部分來論述他的觀點:生存鬥爭,物種演變和環境因素。費希茲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每一個個體都是通過鬥爭來獲得生存的權利。環境因素幫助有機體逐步發展新的特性,甚至可以完全轉變成一個新物種,只要這種轉變能使它們在生存鬥爭中更具優勢。

但是要知道,費希茲作為中世紀伊拉克的一名虔誠的穆斯林,他將真主視為信仰,在進化過程中,真主的意志是主導一切的基礎。

1.「有機生命定律」——伊拉茲馬斯·達爾文

達爾文的爺爺,伊拉茲馬斯·達爾文(1701—1832)在十九世紀是一位受人尊敬,精力旺盛的學者。他不僅僅是一位自然學家,植物學家,還是一名物理學家,哲學家兼詩人。像阿納克西曼德一樣,他將自己的觀察發現著成詩作。但不同的是,他以一種綜合的方法來觀察生命。他在觀察家畜以及野生動物時運用古生物學,生物地理學,胚胎學以及解剖學。

伊拉茲馬斯假設各種生命起源於一個祖先,卻又致力於解答生物進化的問題。他認為物種的改變也可能是由於性選擇和性競爭。儘管他沒有接觸過拉馬克的學說,他的「有用與無用」想法在很多方面與拉馬克進化論重疊。然而,伊拉茲馬斯也預言他孫子的進化理論將進一步擴展「有用與無用」的觀點。

原文鏈接:http://listverse.com/2014/10/12/10-attempts-to-explain-life-without-darwinian-evolution/

翻譯/西蒙

你還可以在微信上閱讀我們的文章,微信公眾號:Top10list


推薦閱讀:

生肖屬牛的人看這裡,麓山大師為你解秘終生命運錦囊
生命2解釋名詞
教會孩子構築生命的防線
「好吃得讓人為難」是一種什麼體驗?
每日圖宴1021:生命的禮物

TAG:生命 | 進化論 | 進化 | 理論 | 達爾 | 達爾文 | 演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