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既要修德行善 又要增強應變能力
同時發生的事必有內在聯繫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C.G.Jung),特別珍惜易經的思維模式,因為其展現了兩個特點:一,有意義的偶然;二,共時性聯想。這兩者合併來看,異於從佛洛伊德以來心理分析所側重的方法,就是依據時間先後的貫時性聯想,設法為現在的煩惱(果)找出過去的心結(因),進而予以消解。
「共時又稱同時,同時發生的事必有內在聯繫,它們之間的關聯也許比過去對現在的影響更直接也更深刻。易經占卦正是這種觀點的典型代表,你為某事煩惱時,今天上午占問與下午占問,所得的答案常是不同的。所以你對同一問題在三個月之內不宜再次占問,因為三個月代表一季。季節都改變,各項條件自然隨之改變。」 傅佩榮教授表示,易經的「易」即是變化,要人培養隨遇而安的智慧。
「更重要的是:經由這種占問而認清自己的處境,朝著正確方向去努力,既要修德行善,又要增強應變能力。譬如,易經六十四卦的《大象傳》中,有五十三卦提到「君子」應該如何,並且全都是論及修養與才幹的。」 傅教授說。
「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傅佩榮教授對孔子的評價是:真誠面對自己,向善的力量由內而發,如何行善以走上人生正途,則需學習社會規範,兩者配合」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傅佩榮教授認為,孔子學不厭而敎不倦,懷才不遇而依然樂天知命。他的生命印證了「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我們向孔子請益,將會明白儒家何以能塑造中華人文精神,使其歷萬古而常新。
傅佩榮教授認為孟子是:精通詩書,溫故知新,有心濟世,辯才無礙。「他何止是聰明熱情,更能提出人性向善的系列說明,使儒家的仁政理想可以成立。他口中的中文,典雅流暢,流行後代成為名言者不可勝數。他善養浩然之氣,把握「直、義、道」三原則,充分彰顯人格的尊嚴與偉大,使人可以提升到「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的神妙境界。」傅佩榮教授說。
最後,傅佩榮教授表示,我們學習儒家思想,若能在重視群體和諧時也肯定個體的主體性與主動性,那麼在面對現代社會的風潮衝擊與時尚誘惑時,就不難把持自己的方向。我們在修養自己時,要時時警覺羞恥心,言行不僅合乎社會規範的標準,更要安於真誠的良知,進而上達無愧於天地神明的境界。在身處憂患之勢時,不能忘記儒家的悅樂精神,不但要苦中作樂,還要以苦為樂,甘之如飴,因為這一切所成就的也是自我人性的提升與完美。
推薦閱讀:
※行善積德之微妙
※放生真的是行善嗎?
※呂純陽仙祖因果經:行善篇
※在路上遇到一對抱小孩的夫妻向你要錢給小孩子吃飯 該給還是不給好呢 不給就是不善良自私嗎?
※公曆10月7號(農曆8月22號)---行善積德有百千萬億倍之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