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工網融成微課堂第五期文字實錄——全球視野下的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

戳上面的藍字關注我們哦!

▲友情提示:本文系精工職教網原創,不經允許禁止轉載,請謹記!

主講嘉賓:矽谷創客資本、華制國際CEO 趙勝

下文為精工網融成微課堂第五期特邀嘉賓趙勝先生以「全球視野下的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為主題進行的分享實錄。文字若有差誤,請諒解。


大家好,非常感謝精工融成微課堂的邀請,能給大家分享關於工業4.0的相關話題。

2015年中國的互聯網產業實際的發展階段有這樣一些變化,第一,從桌面互聯網進入到移動互聯網階段;第二,從消費互聯網進入到產業互聯網階段;第三,從互聯網+服務進入到互聯網+製造階段。

在中國今年有幾個概念非常紅火,第一個是一帶一路,第二個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第三個是互聯網+,第四個是工業4.0,第五個是中國製造2025。在這樣一個時間點裡面,這些國家的概念,包括全球的概念,非常流行,跟我們整個時代的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有關係。我們今天處在一個從工業時代向互聯網時代轉型的這樣一個當下。

中國企業界對互聯網認識,有這樣幾個階段,第一個是工具階段,第二個是思維階段,第三個是基礎設施。我們知道聯想的CEO楊元慶在去年亞布力論壇上講互聯網是一個工具,互聯網是工具嗎?互聯網肯定是工具,如果我們認為互聯網僅僅是工具,就未免太小看互聯網這樣一個一千年來,人類社會上最大的技術變數。

在我們中國,去年和前年互聯網思維風靡大江南北,有很多課程,包括讓傳統的企業感受很大的壓力。實際上互聯網思維在美國並不存在這樣的說法,但對我們中國來說,作為傳統企業思維和互聯網思維,的確有它獨到的地方。

中歐商學院的教授李善友,包括和君諮詢的趙大偉,他們在中國推出互聯網思維的一系列概念,其實我們今天來看,對互聯網認識最為到位的應該是阿里巴巴的馬雲。馬雲說互聯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基礎設施,如果理解互聯網是這個時代基礎設施以後,它就會產生大量的數據。未來社會是一個大數據的社會,所以說認為互聯網是基礎設施,是當下一個最為精準的一個理解。

互聯網作為這個社會的基礎設施,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夠理解互聯網+,那麼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前兩天做了一個報告,他講了互聯網+和+互聯網。傳統企業+互聯網是1+1的邏輯關係,互聯網+是把互聯網作為基礎設施,而產生的一個新的技術的變數。

當我們理解互聯網是一個工具的時候,在中國來說,這是一個百億量級的市場。當我們理解互聯網是一個渠道的時候,這是一個千億量級的市場。當我們理解互聯網是一個基礎設施的時候,這個是一個萬億量級的市場。最終我們理解互聯網是一個經濟體的時候,未來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這是一個數十萬億乃至百萬億的市場。其實最高深的技術是另人無法察覺的技術,這些技術不停地把我們編織進日常生活。互聯網+是今天社會一個巨大無比的概念,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當中,互聯網+包含了我們下面所講的工業4.0。

在我們今年國家國務院推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裡面,有互聯網+ 11個具體的行動,按照國家工信部部長苗圩的話講,互聯網+製造是互聯網+的率先突破,也會取得巨大經濟成果的一個領域。互聯網+製造作為產業互聯網這樣一個先頭,那麼實際上我們今天整個中國迎來了產業互聯網的一個風口。在過去的15年當中,互聯網改革中國產業,95%的資金全部聚集在消費互聯網,也就是我們講的第三產業,互聯網+零售等於電子常務,互聯網+金融等於互聯網金融,包括互聯網+媒體,互聯網+分享經濟,實際上第三產業在互聯網的改造下面,產生了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科技巨頭。互聯網對中國的產業改造實際上就會表述為三個,第一個是消費互聯網,第二個是產業互聯網,第三個是農業互聯網。經過過去15年消費互聯網日繼成熟,產業互聯網剛剛開始,農業互聯網還沒有開始。在互聯網+大的概念之下,互聯網+製造實際上就是工業4.0,也就是中國版的中國製造2025。在當下這個時代,消費互聯網如火如荼,產業互聯網呼嘯而來,當然工業4.0也就應運而生了。

實際上我們人類社會上已經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是1784年在英國倫敦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投入使用,它實際上標誌人類從這個農耕時代進入到工業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是1870在美國的辛辛那提,電動機在屠宰場投入使用,它的標誌是電氣化。第三次工業革命是1969年在美國矽谷,第一個可編程的計算機誕生。所以說過去的三次工業革命,有一次在英國,有兩次在美國,當然凡是產生工業革命的國家,都是在那個時代處於世界排名第一的國家。英國因為蒸汽機的發明率先進入工業革命時期,所以英國在1784年18世紀那個時代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那麼美國在1870年和1969年,實際上在電氣化和計算機化這兩輪工業革命當中都搶佔先機,所以說美國在過去一百年當中,甚至兩百年的時間都是世界第一強國。同時在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因為工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贏得整個二戰最大的豐碩成果。

2013年,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德國漢諾威展會對外宣布整個德國的工業4.0計劃,實際上這就是德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起端。他們認為以智能製造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式開始。我們很多人理解這是德國的國家戰略,其實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因為德國是整個歐盟的經濟發動機,所以第四次工業革命不僅僅是德國,也是整個歐洲的一個崛起計劃,法國、義大利、盧森堡、荷蘭紛紛加入工業4.0計劃。三個月前在北京的一個論壇上,新華都商學院的院長何志毅教授曾經問我一個問題,他說別人跟我講工業4.0,我們不太懂,你能不能給我們分享下工業5.0什麼時代發生,下面有三百名觀眾,當時我想了一下,工業5.0可能在2045年這個時代到來。那麼工業5.0第五次工業革命衡量標誌是什麼?2045年是美國矽谷人類未來學家認定為人工智慧超越機器智能的一個基點鄰近的年份,所以說在這個機器智能超過人的智能的顛覆性時代裡面,實際上未來的人工智慧技術會得到充足的發展。2014年3月3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德國柏林發表演講。大概發表了40分鐘的演講,他講第一句話就是由於新一輪科技革命導致了新一輪的產業革命,這個前提非常重要,這一輪的產業革命是由科技革命導致的,假如沒有這一輪科技革命也就不會有這一輪的產業革命。紐約時報在2012年刊登了一篇文章,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能製造正在顛覆我們的生活,實際上今天我們的生活、工作都是由一輪一輪的技術革命推動的,所以辨認、體認未來的技術趨勢和技術方向,對我們今天每一位從事企業或者教育的人士來說,非常重要。

在整個全球製造領域,我們看一看美國、德國、日本、中國的競爭力比較,其實我們中國過去三十年的發展,一直是依賴於要素驅動、人口紅利驅動,我們保持了非常充沛的勞動力,以及低價的勞動力。當然也保證了我們這種中國製造的價廉物美的全球出口,也成就了我們今天的基礎。我們可以看一下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製造開始崛起。在電子、電氣和汽車領域裡面,他們大幅度進行崛起,實際上日本發明豐田生產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也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精密生產,它實際上是關於提升內部管理效率進行持續改善的。日本憑藉精益生產成為世界效率驅動國家的典範。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曾經講過,在全球的管理領域裡面,亞洲國家給這個全球管理領域,唯一提供一個貢獻就是來自日本的精密生產,日本憑藉精密生產也成為了全球製造的基於效率化的經營生產的一個典範。那麼我們看一下全球製造第一陣營美國跟德國,他們實際上已經進入一個創新驅動的時代。實際上創新驅動是新的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創造,目的是開創全新的領域,全新的機會,所以我們今天中國是從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同時轉型,這也是4.0產生的一個深刻的背景。對我們中國來說,產業互聯網這一個數十萬億的市場剛剛開始。新一輪的全球工業革命,其本質是互聯網和工業的融合,美國推出工業互聯網,他們希望藉助與這一輪工業革命佔據新工業世界的翹楚地位,對傳統工業進行物聯網的互聯互通,對大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和智能管理。

那麼德國政府推出工業4.0,他們希望引導全球製造業潮流,德國憑藉強大的機械工藝製造基礎,嵌入式以及先進的控制技術和能夠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潮流。我們中國在新一輪工業革命當中,實際上是一個追隨者,第二陣營的末端,那麼我們應對德國工業4.0挑戰,我們國家國務院今年5月份通過了中國製造2025整個規劃草案。今年7月份,由國務院副總理馬凱擔任組長的強國製造領導小組正式成立,產業互聯網對中國的就業、軍事、國防大國崛起影響巨大。中國政府非常重視新一輪的工業革命,因為對我們中國來說,中國製造是我們主體,我們有8000萬的就業人口,這裡面意味著如果說我們在這一輪工業革命當中失力的話,意味著就業、軍事、國防都會面臨巨大的挑戰。美國是世界上高端製造的大國,他們希望這次再次佔據新工業世界的翹楚地位,美國擁有傳統高端製造業的強大優勢,以及信息技術領域的全球壟斷地位。工業互聯網是一個龐大的物理世界,由機器、設備、集群和網路組成,能夠在更深的層面與連接能力、大數據、數字分析相結合。工業互聯網將整合兩大革命性轉變之優勢,其一是工業革命,伴隨著工業革命出現無數機器、設備、機組和工作站。其二是更為強大的網路革命,在其影響之下,計算、信息和通訊系統應運而生並不斷發展。德國工業4.0,德國政府希望重新引領全球製造業的潮流,那麼工業4.0戰略在2013年4月份漢諾威工業博覽會被推出,實際上可以把工業4.0理解為工廠的智能自動化,或者是未來工廠。德國擁有強大的設備和車間製造工業,在信息技術領域裡面也擁有較高的水平,在機械設備製造,以及嵌入式控制系統製造方面擁有全球領先的地位。

通過工業4.0戰略的實施將會使德國成為新一代工業生產技術的供應商和主導市場,也能夠讓德國繼續保持在製造業發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他們的全球競爭力。如果德國在4.0領域裡面能夠成為世界的標準,那麼整個德國包括整個歐盟都會再次崛起。中國製造2025實際上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型,中國在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型過程中的頂層設計和路徑選擇,中國整體目標是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進入製造強國的行列。打造中國製造升級版,一條主線是以體現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製造為主線。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4.0、中國製造2025作為三個製造大國的國家戰略計劃,雖然表述不一樣,但是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在指向四個字——智能製造,所以說在未來三十年的產業互聯網裡面,最為關鍵的標誌就是智能製造這四個字。這三個國家戰略的本質是未來全球新工業革命的標準支撐。在新一輪全球工業革命中,各國都在構建自己的智能製造產業體系,這個體系背後是技術體系、標準體系、產業體系,是智能製造產業生態系統的主導權;各國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競爭,是未來全球新工業革命的標準之爭。我們看一下美國工業互聯網和德國工業4.0,他們的邏輯路徑相反,但是目標是一致的,美國是希望藉助他的信息技術領域裡面的強大優勢,從軟體領域到硬體領域實現軟硬打通。美國切入點是虛擬化和大數據,是互聯網技術和感測器的整合。美國推動工業互聯網,2012年在波士頓成立工業互聯網聯盟,谷歌、CISCO、IBM、蘋果、波音、霍尼韋爾、GE公司紛紛加入,這些製造巨頭和產業科技巨頭一起參與,所以美國也希望能夠引領新一輪工業互聯網的整個全球浪潮。德國的邏輯路徑是從硬體到軟體,德國的切入點是工廠的智能化。德國是全球製造業最具有競爭力的國家之一,其裝備製造行業全球領先,在嵌入式系統和自動化工程行業領域具有很高的技術水平。德國的裝備製造業不斷地將信息技術集成到傳統的高技術戰略來維持其全球市場領導地位,以便成為智能製造技術的主要供應商。去年我們國家主席習近平去了德國一次,國家總理李克強訪問德國兩次,那麼近段時間德國總理默克爾再次訪問中國,這四次國家元首之間的互訪都在討論一個話題,就是工業4.0。所以工業4.0對德國乃至對整個全球來說,是第四次新的工業革命,每個國家都不可以置身度外,我們中國政府也非常重視。那麼在新一輪全球工業革命當中,我們中國是一個產業標準的追隨者,不是一個制定者,那麼在美國和德國標準當中,我們中國實際上選擇德國標準。選擇德國標準有幾項因素,第一個美國工業空心化比較嚴重,IT公司推行工業4.0挑戰很大,它沒有基礎設施的落地。第二個是德國工業基礎雄厚,德國是生產製造基地、生產設備供應商和IT業務解決方案。面對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國最關鍵問題是基於工業化基礎上的研發、生產效率以及品質增長方面的挑戰。因此,中國政府認為德國標準可能更符合中國國情,更容易實現。21世紀的工業格局和20世紀大不相同,人類正在創造新的工業革命,工業4.0是一個革命性的概念,它橫掃一切,實際上它在宣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正式到來。我們理解的德國工業4.0戰略框架實際上我們用1438模型來理解就比較容易。工業4.0是一個網路叫信息物理系統網路,叫CPS,四大主題有智能生產、智能工廠、智能物流和智能服務;三項集成,縱向基層、橫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八項計劃有標準化和參考架構、管理複雜系統、工業寬頻基礎、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組織和設計、培訓與再教育、監管框架和資源利用效率。「工業4.0是定義2020的革命,它將改變所有的商業模式和全球工業領域」,西門子的CEO凱撒2015年在德國這樣表示。實際上在消費互聯網或者服務互聯網上,全球有比較大的突破,但是未來產業互聯網機會是屬於西門子這樣的公司還是屬於谷歌這樣的科技巨頭,我們拭目以待。

與前三次工業革命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不同,在全球產能普遍過剩的環境當中,工業4.0的背後是對製造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和商業模式的轉變。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時代,解放人的雙手;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氣時代,泰勒認為應該將工作流程細分以減少浪費的目的,解放人的雙腳;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信息時代,生產自動化解放了神經;第四次工業革命是網路智能時代,信息物理系統、物聯網+自動化、網路智能、大數據,實際上解放人的大腦。

工業4.0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我們判斷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時間發展演進。工業1.0歷時86年;工業2.0歷時99年;工業3.0已歷時44年,還將持續10到20年;工業4.0至少需要30年到50年的時間來觀察其演進發展的趨勢;工業5.0預計是2045年,由於超級人工技術的飛速發展,機器智能超越人類智能。那麼未來社會會面臨更多的挑戰,人工智慧讓整個世界進入一個人和機器人如何和平共處的一個嶄新的時代。

我在中國給很多地方政府講課,很多地方政府、大的企業都在問我,在這個未來產業互聯網,也就是工業4.0時代,有哪些投資機會,我做了總結和梳理,我認為未來十年之內會超過一千家以上的工業4.0公司在全球資本市場上市,他們主要劃分在三個領域。第一類是智能工廠。智能工廠分為兩類,一個是傳統工廠轉型為智能工廠,比如瀋陽機床、青島紅領;這些公司本來是傳統工廠,但是由於進行智能化改造變成了智能化工廠;第二個是創客們新創辦的智能工廠,比如深圳大疆無人機、深圳光啟科技,比如使用3D印表機來進行新的創業,這類企業稱之為智能工廠。第二類是解決方案公司。為製造業企業提供智能工廠頂層設計、轉型路徑圖、軟硬體一體化實施等工業4.0解決方案的公司和集成公司。第三類是技術供應商。工業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工業機器人、3D列印、知識工作自動化、工業網路安全、虛擬現實、人工職能等九大技術領域的供應商。

在軟體領域裡面有工業物聯網、工業網路安全、工業大數據、雲計算平台,MAS系統、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知識工作自動化;在硬體領域有高端工業機器人,包括高端零部件、感測器、RFID、3D列印、機器視覺、智能物流、PLC、數據採集器、工業交換機;在服務裡面有頂層設計、系統集成、軟硬體一體化。實際上軟體、硬體服務,最終會組成工業4.0解決方案。

工業4.0兩大目標:智能製造和智能工廠。

智能製造是工業4.0核心,作為一個廣義的概念,智能製造包括五個方面,分別是生產方式自動化、產品智能化、服務智能化、裝備智能化和管理智能化。智能製造以信息物理系統為核心,以智能工廠為載體,以數據互通互聯為主線,以產品、生產、管理與服務等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為標誌,以定製化、分散化生產方式為主要特徵。實際上智能製造系統涵蓋了產品設計、生產規劃、生產執行、售後服務等製造業的全部環節。智能製造是一個巨系統。一個超複雜的巨系統正在形成,車間里的機器如同一部智能手機,通過更新操作系統實現功能升級,通過工業APP實現各種功能即插即用,通過API不斷擴展製造生態系統,所有的機器、產品、零部件、能源、原材料、研發工具,都是這個系統的組成部分,一個基於雲、管、端的新型複雜製造系統正在形成。那麼,未來智能工廠是人與智能機器並存,智能工廠是現代工廠信息發展的新階段,是在數字工廠基礎上,利用物聯網技術和設備監控技術,來加強信息管理和服務。未來我們認為實現智能生產需要跨越五個階段:第一個是信息孤島階段,第二個產、供、銷集成階段,第三個是製造業全價值鏈階段,第四個是物聯網階段,第五 是工業5.0階段。

工業4.0的五大特點。

第一是互聯、第二是數據、第三是集成、第四是創新、第五是轉型。那麼,工業4.0的核心是鏈接,它要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客戶緊密地連在一起。當感測器無處不在、智能設備無處不在、智能終端無處不在、連接無處不在的時候,其必然結果就是數據無處不在。工業4.0 通過CPS信息物理系統形成一個智能網路,使人與人、機器與機器、人與機器,服務與服務能夠互聯,從而實現橫向、縱向、端到端的高度集成。在工業4.0實施中是製造業創新發展的過程,技術產品模式、業態等創新將會層出不窮。當然對於我們傳統的製造業,邁向智能製造的轉型過程當中,這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轉型。這個轉型過程當中,我們會形成高度靈活、個性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式。

工業4.0有九大技術支柱。

面向未來,第一個是基於分散式和連接的三大技術,工業物聯網、雲計算和工業大數據;有兩大硬體,3D列印和工業機器人;有兩大軟體,工業網路安全和知識工作自動化。有面向未來兩大牽引技術,虛擬現實和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是由美國通用提出來,它代表全球工業系統與智能感測技術、高級計算、大數據分析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連接和融合,實際上包括智能設備、先進的數據分析工具、人與設備交互介面。工業互聯網是智能製造體系和智能服務體系的深度融合,是工業系統產業鏈和價值鏈整合和外延。第二大技術支柱是雲計算。有一個觀點,未來人類最大的資產是雲,雲是人類未來最大資產。雲計算是互聯網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在互聯網虛擬大腦架構當中,實際上雲計算是把核心硬體、軟體、互聯網的信息統一起來。第三個技術支柱是工業大數據。工業大數據是以新型技術發展為背景,通過感測器、無線射頻識別、條形碼、工業自動控制系統、ERP、計算機的輔助來擴充工業數據量。工業大數據在工業企業的生產線上高速運轉,是機器所產生的一種非結構化數據。第四個技術支柱是工業機器人,它實際上是4.0里最關鍵的硬體。工業機器人是由主體、驅動、控制系統三個部分組成。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我們現在有數以千家的工業機器人公司在進行創業。在關鍵技術這塊,我們還是落後於德國和日本。全球三大工業機器人巨頭,分別是瑞典的ABB、德國的庫卡、日本的發那科。第五項技術支柱是3D列印。3D列印技術現在迎來一個高峰期。台灣富士康集團、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說,如果3D列印能夠迎來一個產業爆發期,他就不姓郭。實際上最近幾年3D列印發展非常快。我們過去認為3D列印有幾個缺點:一,列印速度比較慢;二,圖像處理不夠逼真;三,材料發展不夠。實際上今年一月份我在拉斯維加斯參加CES展覽會時,3D列印迎來一個新的發展。3D列印是未來技術發展的新銳力量。知識工作自動化是第六大支柱。實際上我們過去重視生產裝備的自動化,忽略了知識工作自動化。在麥肯錫對未來十二項顛覆技術裡面,知識工作自動化是排在第二位的,在工業時代需要工業自動化, 在知識時代是需要知識自動化。知識自動化將在智慧社會、智能產業、智能製造以及4.0包括5.0當中起到核心的作用,主要方法和技術包括智能控制、人工智慧、機器學習、人機介面、基於大數據的管理。工業4.0時代,產業互聯網接入識別數量極為龐大,並且這些設備接入的複雜程度、管理難度,因為分散式和跨行業的特點,將遠遠大於消費互聯網。那麼產業互聯網的安全風險和安全壓力將遠遠大於消費互聯網。第八個支柱技術是虛擬現實。虛擬現實技術實際上是一個面向未來關鍵性技術。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通過多源信息融合,交互進行模擬,使用戶沉浸到該環境中。虛擬現實是多種技術的綜合,包括計算機圖形技術、跟蹤技術以及觸覺、立體聲。最後講第九大支柱,也是最關鍵的人工智慧,就是機器智能化、人類機器化。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人工智慧產業迎來一個全新的時代。矽谷未來人類學家講,2045年機器的智能超過人的智能。實際上我們進入一個挑戰,人和機器人如何進行共存。由於晶元植入人體,實際上未來社會有三種人,第一個是人,第二個是機器人,第二個是半人半機器。

美國科學家雷·庫茲韋爾給美國政府提建議,因為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快,它遠遠超過人的進化程度,所以說越來越智能化的機器人未來對人類會形成新的威脅。2045年人工智將來到一個奇點,跨越這個臨界點,人工智慧將超越人類智慧,人們需要重新審視自己和機器的關係。

下面分享今天主題演講最後一塊: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2025》 頂層設計(418模型)。第一個是四大轉變: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從低成本競爭到質量效益競爭優勢、從粗放製造到綠色製造、從生產型製造到服務型製造。一條主線是以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製造為主線。八項對策第一是推行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製造,第二是提升產品設計能力,第三是完善製造業技術創新體系,第四是強化製造基礎,第五是提升產品質量,第六是推行綠色製造,第七是完善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第八是發展現代製造服務業。在中國製造2025線路上,國家工信部的策略是2.0補課,3.0普及,4.0目標。

在中國製造2025裡面,中國政府、工信部和中國工程院劃定了十大重點領域。新一代的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中國製造2025跟德國工業4.0不一樣,德國工業4.0有清晰的路徑推進,中國只是綱要,劃定了十大關鍵的產業。在中國製造2025的影響下,地方政府紛紛推出自己的2025,比如說泉州政府、上海政府、廣東政府,每個政府根據自己的產業特點,根據自己的發展情況,推出自己的一些關鍵領域。

最後做一個小結。工業4.0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在中國稱之為2025,實際上核心是智能製造,精髓是把傳統工廠改造成智能工廠,精益生產是智能製造的基石,工業機器人是這個時代的趨勢,工業的標準化是實現4.0必要條件,工業大數據是這個時代,包括未來的黃金。

15年前馬雲看到消費互聯網的發展途徑,就有了今天的阿里巴巴。而今天,產業互聯網的風口已經來臨,誰將成為下一個馬雲,誰將成為下一個BAT,一個數十萬億產業互聯網的風口正在緩緩展開。

互動環節班主任

就德國人為什麼提出工業4.0,答案是新技術使製造業的生產形態發生了比較重大的變化,過去的工業生產過程都是線性的。而現在的這個新型生產呈現出了複雜的網路化的特徵,在全球競爭的環境下,製造業的企業,必須要有更加靈活的製造和生產。我們這個群裡面大多數的老師、校長都來自職業學校,那麼大家都有一個這樣的問題,就是在工業4.0的背景下職業學校如何培養我們的人才。

趙勝

去年國務院推出了職業教育,借鑒德國和瑞士雙元制職業教育,實際上過去職業人分為:白領、藍領。在工業4.0時代產生了一個新的,就是灰領,就是操縱機器的電腦工程師。 那麼藍領的數量減少,灰領的數量在增加。在傳統雙元制技能教育下,實際上中國跟德國有比較大距離,在工業4.0的前提下,對於灰領培養,實際上給我們院校提供一個新的培訓機遇。

班主任

在德國的企業界談到工業4.0未來面臨的挑戰時,無論是傳統的製造業企業還是ICT企業都把人才問題看做他們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德國的企業普遍也認為工業4.0導致了優秀員工標準的轉變。工業4.0建立在一個開放、虛擬化的工作平台上,重複性的熟悉體力和腦力工作不斷的被智能的機器所替代,人機交互以及機器之間的這種對話將會變得越來越普通。我們的員工從服務者、操作者轉變成了一個規劃者、協調者、評估者、決策者。德國認為,目前德國傳統的大學教育體系中的學科設置和教育理念是基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工業需求制定的,過去四十年學科專業不斷細分的教育模式,難以培養能夠駕馭日益複雜綜合的製造業體系。那麼工業4.0的實踐,不僅對企業自身提出了挑戰,而且對傳統的教育體制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實際上,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面,計算機、網路人才、 移動互聯方面的人才會成一個比較大的缺口。

趙勝

理解的非常正確。

班主任

作為一個服務於全國中高職職業院的軟體企業,在我們本身的企業發展過程中,招聘移動互聯網方面的人才很困難。我們大家都知道軟體和硬體的結合才是智能製造,那麼軟體人才的空缺,實際上就是職業院校接下來培養一個重點。互聯網人才也是有層次,我不知道我這麼說對不對。那麼在未來的這種互聯網或者說計算機也好,移動技術也好,他的這種人才需求一定是有層次性的。有一些人可能從事的是頂層設計,有一些人從事的是局部的、小的模塊製作,有部分人才做的是軟體和硬體的對接。

趙勝

同意您的觀點,灰領人才的培訓是一個新的巨大市場。

班主任

在中國目前的企業背景下,我們的人才培養除了在技術方面達標以外,還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趙勝

一是技能培訓是脫節的;二、要關注未來人才的培養,特別是信息技術領域的。

班主任

能詳細的講一下您怎麼來理解目前國內的技能教育跟現實需要脫節的嗎?

趙勝

我在德國研究過雙元制職業教育,實際上是德國教育分為大學、應用科技大學和職業培訓中心,科技大學和職業培訓應該都是由德國政府承擔的。學生進入應用科技大學以及培訓中心實際和工廠融合在一起。德國雙元制教育培養的技能工人、技能訓練能夠滿足產業的需要,所以德國的職業院校和企業是聯合在一起,在中國這個環節是脫節的。

李立水(石家莊市教育局副局長 )

世界各國發展總是不平衡的,雖說我們製造業趕不上那些發達國家,像德國、美國、日本,但在一帶一路那些後進國家,我們製造業水平很適合他們的需求,性價比高,反易中標,也顯出了我們的優勢,您怎麼看?教育往往落後於技術發展,工業4.0時代到來,教育該如何準備?

趙勝

我認為有兩個機會,第一個是如何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能夠讓我們中國的職業教育和企業之間形成一個無縫對接,這是一個存量市場。第二個是增量市場,因為工業機械化快速崛起,工廠裡面藍領工人變少,灰領工人要操作機器,那麼工業APP、數據分析現有的工種還沒有培訓機構,我們職業院校考慮一個存量市場的升級和增量市場的共識。

剛才石家莊的李先生講的非常好,教育是滯後於信息技術這樣一個發展,其實整個全人類今天信息技術是一騎紅塵的,工業技術和生物技術都是趕不上的,信息技術進展非常快,我們可以看出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虛擬現實都到來,工業的技術、教育的技術,包括這個生物技術都在緊跟上去,我個人觀點是教育、工業和生物技術都會迎來突破性的進展。

班主任

我看到了一份資料,2013年牛津大學調查了美國702種工作並分析了未來10到20年被機器取得的可能性。其中47%的員工肯定會被替代,19%的員工有可能被替代。這意味著你職場上的競爭對手將不會是你的校友,而是智商快速提升的機器人。智能製造時代讓人們快要思考什麼樣的工作將會被機器替代。

在我們今天的這個主題下面就是工業4.0的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全社會都應當圍繞著如何打造一支適應智能製造體系的新型產業工人大軍、面向智能製造如何建立一套新的教育理念、學科體系和培養的模式而去思考和努力。

互聯網公司對人才需求,包括結合上面我們說的工業4.0的背景,軟硬體的結合,那麼教育部門應該把這些非常詳細的崗位需求調研出來,然後按照需求去制定人才的培養模式、課程或師資培訓計劃。

除了剛才我們說的普遍意義上互聯網人才的需求之外,還有一種非常高層次的,就是具有創新精神並且創造出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或新的商業模式的人才。這樣的人才可能會成為社會的、市場的主要支配力量,他們也將是整個社會、資本追逐的對象。創新型人才在未來工業4.0背景下,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謝謝大家,今晚的課程到此結束。

趙勝

謝謝各位。

(本文為精工融成微課堂版權所有,若需轉載請聯繫我們,未經允許轉載本文將予以追究。)

·END·

掃一掃,加入精工融成微課堂

積極交流吧~

精工融成微課堂二維碼
推薦閱讀:

悟梵法師去世後因業障重無法解脫,老法師真誠呼喚:能否往生就看她是不是真懺悔(梵師懺悔書,視頻+文字)
安心、安身生活之方法文字版第三集
原來《夏至未至》原小說裡面的句子這麼美!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文字版  (第五十六集)
「摽有梅」里的「摽」究竟怎麼讀?含義又是什麼呢?

TAG:中國 | 工業 | 中國製造 | 文字 | 視野 | 微課 | 課堂 | 精工 | 中國製造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