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情苦悶時,會拿出來經常翻一翻的幾本暖心小說

文/簡書作者:劉顯靜

一,《追風箏的人》

一口氣讀了三遍,每次讀完都是哭的稀里嘩啦。這一種感動,發生在戰火紛飛,暴恐頻發的阿富汗,無關種族,無關政治,無關戰爭,而是來自於心底最敏感的善與惡。

故事發生在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年少的阿米爾和僕人的兒子哈桑,從小一起長大,主角阿米爾是普什圖人,屬遜尼派,天生性格懦弱、敏感,阿米爾害怕得不到父親的愛,慢慢開始嫉妒勇敢、善良、對自己忠誠的哈桑。一直以來,雖然阿米爾和哈桑從小一起玩耍,一起長大,但是阿米爾從來沒有把哈桑當作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守護他,而是潛意識裡把哈桑當成一個聽話的玩伴而已。一直以來,懦弱的哈桑都需要阿米爾的保護,就算自己在風箏比賽中奪冠,也是依靠了哈桑的特有技巧。

但是,當哈桑為自己追風箏時,被拉瑟夫性侵的那一刻,他仍然懦弱地躲在牆邊眼睜睜看著哈桑掙扎,最終也竟然也荒謬的「自我安慰」思維來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心理學裡有一個著名的「路西法」效應,當一個人陷入「理所應當」惡的思維,為了避免認知上的失調感,他會變本加厲。不久,阿米爾更是不惜導演了一張偷盜,來污衊哈桑,以期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得到父親「專有」的愛。最終,哈桑父子主動離開。

幾年後,阿米爾一家也因為戰爭,被迫背井離鄉,來到美國。而把家裡的房子託人看管。多年以後,阿米爾漸漸成了一名小說家,雖然時光流逝,但是哈桑在心裡成了一道永遠過不去的坎。

多年以後,父親去世。來自家鄉的一個電話,打破了生活的寧靜。父親好友拉希姆告知了阿米爾有關哈桑的情況,哈桑夫婦為了阻止父親的房子被塔利班佔領,被塔利班殘忍傷害,只留下他們的小孩索拉博在孤兒院。而且,另外一個更驚人的消息,原來哈桑竟然是父親和僕人的私生子!

這一刻,阿米爾再也容忍不了內心的懦弱和愧疚。只身前往戰火中的阿富汗,完成了一次「救贖之旅」。

最後一刻,阿米爾沖著哈桑的兒子道出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那一刻,自己眼淚再也控制不住往外躥了。這一場回歸,到最後一刻,無關愧疚,無關親情,只關放飛,只關救贖!

在物慾橫流的社會裡,阿米爾的懦弱、敏感、自私、迷茫、質疑、彷徨、不知所措,其實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實寫照。但是,那來自人性最骨子裡的善良、勇敢、純潔和堅韌是我們每個人要時刻要追求的東西,就像阿米爾父親在生死一刻仍然道出的那句話「無所謂戰爭,戰爭不會使高尚情操消失,人們甚至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他」。

二,《我與地壇》

最高雅的憂鬱,最濃郁的愛,最深邃的思考,最深刻的感悟。

今年五月份,單位組織集訓,平日,大部分的工作就是帶著土木工具上陣地挖野戰工事。幹活的時候,喜歡帶著耳機聽著手機里下載的有聲小說。有一段時間,自己會把史鐵生先生的這一篇設置成單曲循環,一遍一遍地聽。很多時候,聽著聽著,眼裡就忍不住冒著淚花,旁邊嬉笑打鬧的戰士看著我跑過來就是一番戲謔。

21歲,是一個對未來充滿自信,滿懷幻想,滿是渴望的年紀。就向史鐵生說的那樣,在最狂妄的年紀,上帝卻讓他失去了雙腿。柴靜說:「有人講苦惱就是財富,那叫扯淡,只有在苦難里的思考才是財富」。幾十年里,史鐵生一次次走進地壇,思考生死,思考美醜,思考生命的意義。

全文分為三段,第一段講自己如何與地壇結緣,並如何從地壇中得到生命的啟迪。關於生和死,作者在日日夜夜的思考中終於得到結論:原來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降臨的節日。想通這一點,你自然會輕鬆很多。我們唯一需要關注的就是怎麼活的問題。

怎麼活,怎麼活的有價值,怎麼活的獲得尊重和認可,怎麼獲得內心盈實。第二部分講母親的愛以及自己多年以後的愧疚。每當讀到這段,細緻入微的內心描寫,堅韌勇敢的承擔苦難,深沉無私,毫不張揚的愛,總讓自己哭的一塌糊塗。史鐵生問老天,為什麼讓母親走的那麼快。後來才明白,原來是老天爺看母親實在太苦了,不忍心她再這麼下去了。對每一個年輕人來說,自己內心的苦難,在父母親那裡都是雙倍的。

第三部分,作者描寫了地壇的春夏秋冬,以及自己的所見所聞:工程師,飲酒老人、跑步者、唱歌小姑娘。通過普通人的人生起落,作者得出了對苦難的思考: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么?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呢?要是沒了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因為有了不平等,大家才會對完整的東西珍惜,才會對殘缺的群體更富有憐憫。

珍惜生命,再大的苦難也要堅韌活下去。

三,《活著》

每一次讀這本小說,內心先是感覺震撼,甚至感覺極其殘忍,然後回過神來,想想自己和家人,才是陣陣溫暖。每一次閱讀,感覺余華像拿著一把鋒利的刀,一刀一刀毫不留情地捅著我。《許三觀賣血記》展示的是小人物在大時代里在苦難的命運中蚍蜉生存,而這一本《活著》讓我感受到,原來在命運面前,所有人是如此不堪一擊。?

小說從一個叫富貴的老人講述自己坎坷人生說起:地主少爺富貴因為嗜賭成性,賭光了自己的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後又被解放軍俘虜,被釋放回家鄉時才發現母親已經過世,女兒也因病而不幸成了啞巴。?

本以為富貴可以就這樣平平淡淡終老,到小說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上演。家珍因為軟骨病幹不了重活;兒子因為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孩後,卻因出血過多而死在手術台上;女兒死後三個月,妻子鳳霞也病去世;二喜上工時,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孫子苦根營養不良,卻因吃食過多的豆子,被消化不良的豆子活活撐死。。。。?

富貴是一代人唯一的倖存者,就好比《百年孤獨》里的烏蘇拉。中國人講因果,講「善惡有報」,但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在同命運作鬥爭,作較量的過程中,我們是那麼的軟弱,那麼的沒有妥協餘地,逃不掉、躲不過,無法作弊。這一種較量不講任何情面,不管老少,不問品德,該殺就殺,誰也不放過,其實根本就沒有「善惡有報」這回事,蒼天其實最無情。

我們每個人,活著其實就太艱難了,延續生命就得艱難地活著,正因為異常地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我們都太渺小,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情,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情。請珍惜生命,珍惜家人,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這一切並不是理所當然的。?

四,《親愛的安德烈》

文學作品裡,父母對子女的愛有很多種。張愛玲小說《金鎖記》里,曹七巧對子女的愛,更多的是自私、辛辣、刻薄,甚至有點驚悚的味道。《曾國藩家書》里,曾國藩對兩個兒子的愛,則是嚴苛甚至有點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傅雷家書》里,傅雷對傅聰的愛,那應該算的上是嘔心瀝血、苦心孤詣,滿滿的摯愛和期望。

年初讀這本書信散文集,很快就被龍先生同兒子溫暖、平等、尊重的關係所打動。龍先生多的是一份焦慮和誠懇,安德烈認真中還夾帶著些許戲謔和插科打諢。

這是一場場火花四濺,旗鼓相當的對話。裡面有太多人生哲理,其中有一段印象最深。安德烈迷茫地向母親抱怨:「媽,你要清楚地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凡的兒子,你會失望嗎?」

龍應台大受震撼,但回應也夠獨特精彩:「媽媽不在乎你是否有成就感,而在乎你是否快樂,在乎你未來的人生是否有意思。我讓你用功讀書,只是讓你以後有更多選擇的機會。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書里還記載了很多其他值得學習的東西。龍應台和安德烈談人生、談感情、談教育、談成長,談國家政治、歸屬感,問題意思和香港文化。 三年書信的結果,也是思想交流沉澱的結果。

五,《目送》

和《親愛的安德烈》一樣,一部對父母感情思考的散文集。作者細緻入微的生活描寫,讓自己讀了內心充滿溫暖。書中,龍應台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台娓娓道來。

裡面一篇同名散文《目送》自己也下載了有聲小說。感情困惑時我會打開聽一聽,作者通過父親對我的感情,引申寫道我同安德烈的情誼。最後得出父母同子女的關係,其實就是一種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劉顯靜:簡書原創作者。

版權所屬,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想給作者寫評論?想給簡書投稿?點擊閱讀原文下載簡書App加入簡書作者行列!

推薦閱讀:

最後一種語言
愛的世界很擁擠,寫在讀《愛,就這麼簡單》之後
《單人求生日記》11.1
天台租客 · 阿雞的故事
《美食供應商》類似的作品有哪些?

TAG:小說 | 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