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遺體防腐手段
木乃伊差不多是古埃及人的專利。我國墓葬中的遺體防腐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到了漢朝,遺體防腐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宋、元、明時期是遺體防腐的重要發展階段。「木乃伊」也就是我們平時認為的「不會腐爛」的屍體,現在叫做「遺體防腐」。遺體防腐是研究人體死亡後遺體如何保存的一門科學,它與醫學、生物學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也是殯儀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了解古代埃及的木乃伊技術和中國歷代墓葬中的遺體防腐的做法,有助於做好現代的殯儀服務工作,特別是遺體防腐工作。 一、古代埃及的「木乃伊」技術 古埃及人製作木乃伊的原因 木乃伊是古代埃及的著名文化遺產之一,被視為稀世珍寶。古埃及人製作木乃伊的原因,是與他們的」靈魂不死」觀念和神話傳說有著密切關係的。古代埃及人認為:人死後,其靈魂猶在,只不過是離開了軀體而已,如果將死者的屍體完好保存,其靈魂便可重新附體,死而復活。當屍體掩埋後靈魂還會回來,但有一點,必須能找到並識別出軀體,只有這樣,才會在來世獲得永生。因此,古埃及人傾盡全力為家人乃至自己製作木乃伊。 古埃及的法老製作木乃伊的儀式 古埃及的法老製作木乃伊,要進行四項儀式: 一、尋屍儀式。法老死後,進行一次尋屍表演,「找到」屍體後,由王后、王子來辨認驗明。二、潔身儀式。先用鉤子從鼻孔中鉤出一部分腦髓,然後灌進藥水清洗。再用石刀在腹側割一口,取出內臟,用椰酒和香料沖洗,填人香料縫好,然後把屍體浸人防腐液中,70天後取出沖洗,從頭到腳裹上細麻布,外面塗上樹膠,製成木乃伊。 三、復活儀式。請祭司誦經念咒,為木乃伊開眼、開鼻、開耳、開口、把食物塞進嘴裡。 四、安葬儀式。將木乃伊裝人石棺,送進陵墓。 埃及最古老的木乃伊 渴望永生的埃及人死去時遺體必須保存良好,才能製成木乃伊。這項逐漸形成的技術最後得以規範化,變成了古埃及獨具特點的一個傳統。埃及文化部長法魯克·胡斯尼在埃及旅遊部在最近發表的新聞簡報中說,埃及一支考古隊最近在開羅南郊的一座古墓中發現了500年前製作的一具木乃伊,這是迄今在埃及發現的最古老木乃伊。胡斯尼在新聞簡報中說,這具木乃伊製作於公元前3200年的埃及第一王朝時期。考古學家相信,這具木乃伊將揭示古代埃及人對屍體進行防腐處理的最原始方法。學者根據前述三具木乃伊的外觀研究判定,它們出現的時期可能比法老王統治時期更早,當事人極可能是勞動階級,以便死後還能夠走動並養活自己。據悉,這三具木乃伊均是女性。當大英博物館的蕾妮·傅萊德曼博士掀開裹在 第一具木乃伊身上的亞麻布料時,她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她發現,這具木乃伊成形的時間比已知最早的木乃伊至少要早五百年,比較特別的是它覆蓋的部位只有手和頭部。三具在埃及沙漠地帶出土,已有560年歷史的木乃伊可能改寫木乃伊出現的理論。 木乃伊的製作方法 木乃伊的製作方法大同小異。法老和重要人士製作木乃伊的方法相對複雜一些。首先是防腐師把屍體的肺、肝和腦切除,留下心臟等內臟器官,經清洗、乾燥,放在禮葬瓶中與木乃伊一起下葬,以備來世復活之用。然後就用像鹽一樣的氯化鈉晶體塗在屍體上防腐,最後再用繃帶把整個屍體包裹住。具體步驟是: 一是頭戴阿努比斯神的面具,遮住臉部的一名祭司在死者死去二到三天後對遺體進行防腐處理。他用一個鐵鉤從鼻孔穿人大腦,把腦組織取出來,然後注人一種合成液,把剩餘的物質液化。另外他用尖利的石頭把身體的側翼切開,把所有內臟(有時把心臟留下)以及眼球取出。 二是用棕桐酒和香液清洗掏空了的器官空腔。用被樹脂浸泡過,冷卻後會變硬的織物充填。腹部的切口再縫上,然後把遺體放進一種叫做泡鹼的天然鹼水裡浸泡70天。內臟也須要清洗,清洗後裝在一個「白色的瓦罐」里,並隨著石棺安放到墳墓中。 三是清洗遺體,耐心地用細密、塗有粘稠樹脂的棉布帶子把遺體包好。在棉布帶子里夾進各種符錄,在心臟的上部或心臟部位放一個金龜子。 四是用布把整個遺體包起來,一直包到頸部、手腕和腳腕。木乃伊裝飾就緒後放人石棺中,葬禮就可以開始了。 埃及平民製作木乃伊的方法比較簡單。有將杉樹油注人體內,使內臟化成液體的,也有用藥水清洗腹部後,將屍體浸人防腐液中的,然後便把木乃伊埋葬起來。 古埃及人除了把人屍製成木乃伊外,還有把牛、狗、貓和其他四角獸、鳥類、爬蟲製成木乃伊的。 古埃及木乃伊防腐保存之迷 普通的屍體幾天就會開始腐爛,古埃及木乃伊如何煉就「金剛之身」?德國的一支研究小組日前揭開了古埃及木乃伊防腐保存之迷,發現木乃伊中的防腐成分是一種雪松的提取物。據《自然》雜誌報道,德國蒂賓根大學和慕尼黑德爾納學院的化學家,在一具保存完好的木乃伊旁發現了一些沒用過的遺體防腐劑,他們隨即按古方複製了這種雪松木焦油,發現其中含有一種叫做愈創木酚的防腐化學物質。研究人員隨即將該物質在新鮮的豬肋骨上進行試驗,結果愈創木酚在沒傷害機體組織的情況下起到了極強的抗菌作用。以前,埃及考古學者一直認為處理木乃伊的防腐油是杜松提取物。對此,負責該研究的烏爾里希·威澤解釋說,雖然古代記載里有過「雪松汁」的說法,但由於雪松和杜松的希臘文名稱相似,而一些木乃伊又被發現在杜松子叢附近,人們便認為杜松是木乃伊防腐劑的來源。 木乃伊不獨是埃及人的專利 最近幾年,考古學者在秘魯發掘出了幾千具木乃伊,大多是來自於5個世紀以前的印加文明,其中大約200具是2002年在首都利馬附近的棚戶區發掘的。專家說,到目前為止,他們已挖掘出1286具木乃伊,據估計,至少還有1000具沒有挖出。目前秘魯最著名的一具木乃伊是「冰山少女胡安尼塔」,它是在高山上的冰層中被發現。與埃及人木乃伊不同的是,印加人木乃伊是一個很大的包裹,除了人的肉身之外,各種各樣的陪葬品也被包裹在內。印加人經常把有血緣關係的人做成一個木乃伊,有的竟然有七人之多,很多人還被擺成舞蹈般奇怪的姿勢。 木乃伊為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醫學家、生物學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對象,具有巨大的科學研究價值,深受人們的珍視。 二、漢朝墓葬中屍體的防腐措施 漢朝的遺體防腐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古代的大部分民族掌握著遺體防腐技巧,他們中的富有者也使用它。中國到了漢朝,遺體防腐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漢朝保存屍體,無須破開取出腦漿、內臟等填人防腐藥物,就可達到千年不壞、面容如生的地步。 古書有關掘墓發現屍體完整、栩栩如生的記載很多:晉憨帝時,有人發掘了西漢薄太后的墓,開棺後屍體完好,面帶笑容,如熟睡之態。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夫婦的墓,在80年後被發掘,劉表夫婦的屍體保存完好,皮膚顏色,宛如活人,而且棺中發出一種濃郁的香氣,數里之外都能聞到,持續一個月才散盡。慈禧太后葬後20年,墓被孫殿英軍隊盜掘,棺中僅隨葬寶石有5升之多,珍珠達50升。開棺後,士兵手執電筒的光都被珠光寶氣所奪,棺中「老佛爺像睡著一樣」。 現代考古發掘進一步表明,古人防腐技術震驚中外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被發掘。墓主是兩千年前西漢長沙國垂相女屍是長沙戟侯利蒼的妻子,葬於公元前166年左右。出土時屍體浸泡在紅色的棺液中,外形完整,毛髮齊全,面容清晰,睫毛猶存,肌體豐滿而有彈性,四肢關節可以屈動,內臟器官保存良好。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通訊社報道後,震動世界。墓的結構極為複雜,六層棺撐套疊四周填塞木炭,厚30到40厘米,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厚達60到130厘米,這應是屍體不腐的主要原因。 1975年,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被發掘,墓主是漢初五大夫(相當縣令)遂少言,屍體也泡浸在紅色棺液里,屍體完整,肌肉有彈性,內臟和腦漿未腐爛。 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民豐縣的大沙漠的東漢墓中,掘出一對合葬夫妻,屍體完整,毛髮俱在,其妻頭髮編成許多小辮子,系少數民族首領夫妻合葬墓。 2001年5月,湖南省張家界市日前出土一具完整的肌肉尚存彈性的明代中晚期土家族女屍及隨葬衣物。屍體保存完整,皮膚呈泛烏色。用手觸摸,胸部、手指、肩、小腿肌肉都有明顯的彈性。張家界是土家族最密集的聚居區之一,氣候終年潮濕多雨。考古專家認為,在南方能出土如此完整且肌肉有彈性的屍體,這在考古發掘中十分罕見。女屍墓屬於明代盛行的灌漿墓習俗風格,密封性能極強,所用棺木材質十分堅硬,用鐵刀無法砍進,防腐性和密閉性極強,因此這具明代古屍才能在潮濕的環境歷經數百年而保持完好。 國內第三具漢代古屍的發現,再次證實古人的防腐技術 2002年7月9日下午,從江蘇省連雲港市博物館傳出一條驚人的消息:8日晚上從該市海州區雙龍村漢墓裡帶回的三號棺木中竟然藏著一具保存完整的仍未腐爛的女屍。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這是繼湖南馬王堆和湖北荊州發現漢代古屍之後,國內發現的第三具漢代古屍,尤其是在長江以北地區發現更是極為罕見。7月7日下午3時許,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區雙龍村的花園路施工工地上發現一座古墓,當地派出所與該市文管辦工作人員先後趕到並對現場做了保護。8日,連雲港市博物館的考古工作人員經過清理髮現,這是一座漢墓:共有4具棺木,其中一、二、三號棺木同處一個撐室內,隨後從一、二、四號棺木中出土了一批文物,三號棺木被帶回。9日上午8時許,連雲港市博物館的考古人員準備對三號棺木進行清理。打開密封的槽蓋板後,工作人員從棺內頂板的縫隙里驚訝地發現,棺內的不明液體上居然漂著一隻腳,而且其顏色接近人體的肉色。博物館的領導迅速將此情況向江蘇省文化廳做了彙報,同時向國內著名的遺體保護專家請教,制訂這具古屍的保護方案。由於沒有合適的容器容納古屍,工作人員臨時決定用建築用的鋼管做成一個長方形的支架,鋪上幾層塑料布,形成一個長方形的水池,然後在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病理科三名醫生的協助下,在這個臨時水池裡倒滿了福爾馬林,以便對古屍進行應急的防腐處理。一切準備就緒後,下午5時,工作人員打開了棺內的頂板,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具完整的古屍。棺內積滿了水,古屍身上裹著絲織物,仰面漂在水面上,露在外面的腳趾已經開始發黑,腳趾頭上皮膚的紋路清晰可辨。考古工作人員用事先準備好的一塊工程篷布小心翼翼地從古屍身體的一側放人水中,然後將古屍兜住輕輕地抬出水面,再慢慢地放入一邊的臨時水池裡,隨即蓋上一層脫脂棉,並澆上福爾馬林,整個過程用了10分鐘。經檢查,這具古屍為女性,連雲港市博物館館長說,這具漢代女屍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工作人員將會同有關專家對墓主的身份以及準確生活年代進行研究。這具漢代女屍體表形態基本完整,經過2000年左右的保存,依然「看得出是一個老太太的形象」,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但局部如腹部、臉部也有開始腐敗的跡象。 不解之謎,在適於細菌生長和繁殖的鹼性棺液環境里保持遺體不腐 病理專家7月巧日對估計為保存女屍作出了「貢獻」的棺液進行了檢測。據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病理科醫生介紹,經對棺液的部分生化指標進行檢測,發現棺液的PH值為7.55,呈弱鹼性;密度為1.01;棺液中有血紅蛋白存在。專程赴連雲港指導女屍保護工作的上海遺體防腐研究所研究員徐永慶說,所謂棺液,是指存有古屍的棺內的液體。這些棺液不是事先盛放,而是後來滲透進去的。他說,因為在墓室和葬具內採取防水防潮措施是中國保存墓葬的傳統做法。從中國喪葬的風俗習慣來說,也從未聽說有在棺內注人大量的防腐液,把屍體連同精美的礆裝一起浸泡起來的做法。以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古屍為例,其棺中亦有棺液,當棺液逐漸積聚到能夠浸濕屍體時,對於長期保存屍體有不小的作用。令人奇怪的是連雲港發現的漢代女屍的棺液不但量多,幾乎裝滿了棺材,而且是鹼性的,與PH值為5.18的長沙馬王堆一號墓酸性棺液完全不同。按常理,酸性棺液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在適於細菌生長和繁殖的鹼性棺液環境里,連雲港漢屍還能保持不腐,目前來說確實是一個不解之謎。 三、宋、元、明墓葬中屍體的防腐措施 宋、元、明時期的乾屍比較常見 我國墓葬中的遺體防腐有著悠久的歷史,宋、元、明時期是遺體防腐的重要發展階段。建國後多年考古發掘的墓葬中,也出土了大批宋、元、明時期保存完整的古屍,計有北宋1例,南宋1例,元代4例,明代40例。其中軟體屍比例最大,約佔60%.按照現代醫學觀點,軟體屍保存不易,科學研究價值最高。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了一些明代的乾屍,即木乃伊。乾屍比較常見,是整個屍體乾燥的結果。它們在死亡後都經過處理:剖開體腔,取出內臟,屍體用 熱溶的松香澆灌,然後用浸透松香的布包裹,出土的木乃伊在顱內、乳突小房內均有松香。此類應屬人工乾屍。 那些未經人工處理,主要由於埋葬環境乾燥導致屍體脫水而自然形成的乾屍,應屬自然乾屍。如,安徽款縣城外,有小南海,上有一廟,廟中供奉的是一老僧死後在乾屍上貼金的」菩薩」,這也是木乃伊。 再如,新疆的樓蘭古屍就是由於該地區地勢低凹,氣候乾燥,降雨量極少,屍體僅以粗製毛布和羊皮覆蓋,上面壓一層干樹枝和沙土,並無密封良好的棺撐裝礆,故屍體周圍可接觸外界流通的空氣,在炎熱乾燥的荒漠之中,體內水分很快蒸發,對細菌生長繁殖極為不利,即便已開始腐敗的組織也逐漸減慢其腐敗過程,最後處於靜止的平穩狀態,使屍體保存下來。電鏡下觀察到皮膚、軟骨、橫紋肌、腎、腸等組織中出現大量的細菌或和細菌芽抱結構,足以說明死者體內發生過細菌繁殖過程。這些細菌與機體組織自溶、分解相互作用,使部分組織器官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由於乾熱環境的影響,屍體水分大量迅速減少,細菌生長和屍體組織腐敗較快受到抑制,這也是使樓蘭古屍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這些乾屍如枯木,不如上述濕屍那樣,面容如生。 宋、元、明時期遺體防腐的措施,採用了一些新的材料和技術手段 宋、元、明時期遺體防腐的措施,有的是繼承和沿襲了先秦兩漢以來的傳統方式,如屍礆,選擇優質木材製作棺撐,在棺內使用石灰、草木灰、雲母等乾燥物質和水銀防潮防腐,在墓葬構築中使用木炭、細砂作為填塞材料等。另一方面又進一步發展了遺體防腐技術,採用了一些新的材料和技術手段。 首先,大量使用各種香料及硫磺等藥物進行屍體的防腐。對屍體用藥水清洗加以防腐,講究的還會在腹中填加香料; 其次,在墓葬、棺撐中大量填塞松香作為防潮密封材料。棺木則要選用松木等防腐防蛀功效高的木材;棺木外面有的還加停,並填充香料。 第三,墓室要挖得比較深,並用石塊等密封,外層加上幾十厘米厚的沙灰漿,創造了「灰隔」這種嶄新的墓葬形制。這種以三合土、糯米、紅糖、石灰漿等澆漿形成的墓室,勃性大且不透氣,結構堅固,把整個棺撐、墓擴融為一體,建築材料本身有良好的韌性和抗滲透性,因而使墓室的密封性大大增強,有效地阻礙了內外空氣和水份的流通,防止了外界物理、化學因素對棺撐、屍體的影響。此外,灰隔一經凝結,硬如水泥,對於防止盜墓破壞,也具有一般墓葬所不具備的優越性。灰隔所造成的高度密封的墓室環境,是宋、元、明時期屍體保存不腐的關鍵性因素。最後,墓地要乾燥且不易滲水。
推薦閱讀:
※古代有哪些神人?各領域的都可以。
※古代神獸
※古代禮儀常用謙、敬辭
※古代算術中的演段,到底是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數學思想
※你了解古代真正的「見面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