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聞昕:通過寫作認識世界

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左與《問青春》作者張聞昕合影

剖析自己,獲得成長

羊城晚報:當時怎麼想到寫這本小說?小說想表達些什麼?

張聞昕:最開始寫,正是高三備考的時候,主要是跟同學鬧著玩兒的,但如果繼續這樣寫的話會比較空虛,而且寫不長。所以到後面,我會穿插一些情感和社團活動。小說的重點不是在於青春期,而是在於人的這個時段,是人的整體在某個時段裡面表現出來的一些東西,它跟前後的時期是有聯繫的。所以是以青春這個時段作為一個載體,它要表現的是更為寬廣的東西。

羊城晚報:寫作算是你的愛好嗎?

張聞昕:與其說寫作是後期培養出來的一種愛好,不如說我一開始就是通過文學這個系統或者寫作來認識世界。它對我來說像是一個工具。所以到後面習慣去使用它之後,我變得比較依賴它了。寫作高於愛好,已經成為了我的一種習慣。包括跟別人去表達,去交流,自己的思維會被它深刻地影響。

羊城晚報:這本小說里有挺多人物的,是你一開始就想好的,還是慢慢地寫著寫著有自己的走向?

張聞昕:主要人物有八個,小說中會具體去描述他們的心理。當然也有提到父母、老師還有其他的一些同齡人物。某些人物有原型。最開始,每個人物身上集中幾個朋友,寫到後面這些人物跟原型不太一樣了。

羊城晚報:這本小說的寫作過程是怎樣的?

張聞昕:最開始高考失利了,我就想寫這個小說。當時的情感是非常激烈而且充分的。所以最開始寫的,現在看來是非常情緒化的文字。後來覺得這種情感一旦爆發之後,後面就變得越來越乾涸。所以寫到第五章左右,已經覺得這樣繼續用情緒化的表達來寫作已經不太行了。所以,後面很多故事要自己去想。寫到最後完稿的時候,高考已經過去一年半,高考那時候已經對我沒有什麼影響了。所以在那時候,我比較冷靜地去完成這個故事。

羊城晚報:寫完之後會不會對你過去中學的經歷,以及青春期的經歷有一個新的看法?

張聞昕:我覺得是會有的。因為裡面有一些人物是有點半真半假的,包括我自己的情緒會投射到一些人物的關係上去。比如說我對一些現實中的朋友的情感和想法,寫著寫著,覺得這是一個剖析自我的一個過程。就是當一個人極度情緒化的時候,他會走一種比較偏激的路。比如說,我喜歡一個男孩,會越想越多。但是你進入寫作這個狀態之後,你去表現這個人物,你要在一定程度上去了解他,而且設身處地地站在他的位置去理解另外一些人物的看法,你就會覺得這件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慢慢地這種情緒化就會退下來了,變得越來越明晰。所以我覺得寫這些人物其實在某種情況下是剖析我自己,我自己得到的成長比較大。

呈現儘可能多的面

羊城晚報:你自己會看其他一些青春題材的小說嗎?

張聞昕:青春題材看得比較少。我看的影視作品是比較雜的,一開始是看日劇,後面看英劇、韓劇、美劇,就是屬於什麼都看,青春類別的就看了《請回答1997》,其他的包括文學之類的,青春題材接觸得比較少。

羊城晚報:李敬澤說,一般青春文學是一種冷酷、憤怒、孤獨、陰鬱的感覺,但是他說在你這裡看到的更多是生活的積極方面。你不看一般的青春小說嗎?

張聞昕:與其說我不會看那種,不如說不要去放大或者是過多地去看那種小說。我可以接受這種存在,我知道它的存在是有必要的,但是我知道這個事情有很多面,而且有的時候就是,在我完全站在一個高處去看這個事情之前,我不太願意對整個事情作出一個完整的看法。因為你再怎麼去表示某一面,你都是盲人摸象。我還是希望自己能爬高一點,再去看多一點。我可以去接受和理解它,但是我不會刻意地著重地去表達它。因為我還想把篇幅留給另外的更多的一些方面。

羊城晚報:你自己會更多呈現哪些方面?

張聞昕:其實沒有一個重點,我唯一的一個目的是要呈現儘可能多的面。就是我在裡面寫的一些人物,他們都沒有能夠真正理解對方。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難題的,而且人要做到超級「共情」其實是很難的。我覺得裡面的很多人都沒有能夠理解他們親密的人。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到最後看到的只是一個表象。就像我不能理解他為什麼要去北方上學,其實那個人物他要去北方上學,有很多家庭的原因。但是他的朋友從他的表象去看他,所以朋友覺得不能理解他。到最後,他們的關係很好,但是都不能理解對方。所以我覺得這個就是我想要呈現的儘可能多的面。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難題。

意識到自己是個廣東人

羊城晚報:你自己會想過未來走文學的道路嗎?

張聞昕:我自己是比較希望當語文老師。在二十歲這個年紀,我有很多同學去實習,去承擔家庭責任,甚至去相親,我覺得好像人生的責任會越來越重了,他們會開始焦慮。我的想法是,我寫十七八歲的故事,可以給他們一些安慰,這是我最基本的一個想法。

羊城晚報:年輕人怎麼看待自己寫作的位置?你覺得自己是個廣東作家嗎?

張聞昕:小說寫作以省實為原型,當然省實的校園環境和社團文化在裡面會有相當程度的體現。也有主角會說粵語,但那是我下意識的,因為我本人不太會說粵語。廣東的印記不一定很深,但是省實的印記比較深。因為小說構想的場景是在我的那個班裡。所以表現課室,表現建築結構,表現操場方面都是以省實為基礎的,是原原本本寫我在高中的生活。

羊城晚報:當被人稱為是廣東作家的時候會有點奇怪嗎?

張聞昕:還好。我意識到自己是個廣東人,是在我去外省讀書的時候。雲南師範大學有很多都是雲南本省的學生,當他們抬起頭來看你,那時候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在某一個地域中生長和被框定的一個人,你的思維也很受地域的影響,這一點是你走到哪裡都沒有辦法改變的。

羊城晚報:現在文學界比較喜歡以代際來劃分作家,你對95後的身份認同也是蠻強的,其實你認同這種代際劃分嗎?

張聞昕:再往前推,作家和作家之間差幾十歲不是什麼問題。但是現在要分70後、80後之類的,是因為他們還在繼續寫作,所以他們寫出來的東西會帶有他們的年齡特色。與其說是幾零後,還不如說這是幾十歲的人在想的東西。但是90後也會有到五十歲的一天。

羊城晚報: 網路文化對你個人和寫作的影響?

張聞昕:網路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我站在高處看非常多面的一個世界的觀念形成。是因為我是網路時代成長起來的青少年,所以我才會有這種思想。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如果是一個封閉的世界,你能交流的就是身邊的朋友,潛意識會認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子的,但是網路會讓你認識更多的東西。我覺得通過網路可以了解到很有趣的東西。網路是一個巨大的,沒有篩選的平台,所以你有更多的選擇,重要的是你感興趣什麼,就去發現什麼,這是一個很大的世界,網路促成了我的思想形成。


推薦閱讀:

對偏印格的認識及民間子平偏印歌訣的解讀
氣沉丹田和氣轉丹田,丹田功的正確認識
認識明代真跡,古畫稀世珍藏
對從格的深層次認識
認識一下玄空大卦些子法

TAG:世界 | 寫作 | 認識 | 認識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