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壯弘陳氏太極拳圖說

在我國多種多樣的拳術之中,太極拳可算是獨樹一幟,構思特異的拳種。一百多年前,陳長興的門人楊露蟬曾以此八門五步功,交遍當時名流好手,號稱「楊無敵」而譽滿拳壇,使後來拳界提起太極拳,無不肅然起敬。可見太極拳不但拳理巧妙,而且還具有非常強的技擊作用。  太極拳的原理,在陳氏《太極拳譜》,王宗岳《太極拳論》、《行功心解》,武禹襄、李亦畬等人的著作中,都有詳盡的論述。可惜這些經典著作,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有時甚至背道而馳。例如太極推手,應以不丟不頂為根本,而今推手之人大都以拙力相待,意欲牢固其根,如牛之相牴,與太極以柔克剛之理相悖。豈知己根愈固,彼攻愈烈,自然之理也。沾粘連隨四勁,沾粘在手,連隨在步,根不去則步不靈活,人有攻擊目標,連隨無從,難免有跌倒之虞。故推手欲不跌倒,先應去己之根。無根者,無固定之根也,如物飄於水,如球滾於地。猶如不倒翁,上欲輕,下欲沉,即拳譜所云:「飄飄蕩蕩浪里鑽,上輕下沉不倒顛」。  「太極」是個圓,不是個平面圓,而是個立體圓,四面八方都是一個圓,即十三勢中所謂四正四隅的八門。固此要求松肩沉肘,開跨擴膝,含胸拔背,使人形成一個有彈性的球體,不著力則罷,一著力即隨之旋轉;猶如皮球在地上很難站立上去一樣。其靈活的程度猶如天秤,猶如轉輪。這就是拳譜所謂:「靜之則合,動之則分,立如平準,活如車輪」。  然皮球是個無機體,人體是個有機物。人體不但具有類似皮球的功能,還有超過皮球的自重量,並具調節能力。只要恰當地運用沾粘連隨不丟頂功夫,即可以使人進之不著,投之不脫。這就是十三勢中所謂進、退、顧、盼、定的五步。  人體的球形隨著開合還可大可小。此外全身主要關節也都具有圓轉能力,猶如許多小球。因此不但可大可小,而且可分可合。合則為一大球,分則為許多小球。因為太極拳的勁是仿效水性的,因此進退程序,要求是波浪式的接續連綿,即拳譜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並利用人體掌、臂、身、腿、腳,各部三個以上關節,互為一組交替進退。與對方的力一接觸,即起層層連鎖反應,似水浪般的忽聚忽散動蕩,加之螺旋式的八門旋轉(即陳鑫所謂的「纏絲勁」),如旋風、如卷浪,使上升則高不可攀,下沉則深不可測,欲進則愈長、欲退則愈促。形成一種所謂「浪採花」的功夫,即拳譜所謂「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太極拳的推手,在太極門中只不過是一種鍛煉方式,是一個過程和階段,最後仍是散手。但是太極拳的散手,與其他拳的散手不同。亦與外間所傳的所謂「太極散手對打」不同。它是在推手至十分純熟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可粘可脫、隨粘隨脫,身手雖脫意尚相接的方法,以槓桿,螺旋原理,以膨脹力和類似波浪的衝擊力,將人拋擊出去。性質雖然是柔軟的,但威力無比,即拳譜所謂:「極柔軟,則極堅剛」。因為世界上最柔軟的是水、是風、是空氣,然而力量強大的亦是水和風以及空氣的膨脹力。太極拳散手,溫和時可以使人毫無痛楚,而翻跌絕妙,猛烈時亦可以使人如受巨浪的衝擊,五臟皆裂;有了這種功年才算是得到太極真髓。  太極拳主張以虛靈、松凈、靜謐的方法來修己。行功時,血管鬆弛,毛孔開張,骨絡順當,心氣平和,是一種運動量(氣血活動量)極大、消耗量極小的動功,完全符合養身之道,也是防治慢性疾病、恢復健康的良好手段。太極拳武則可以防身禦侮,克敵制勝;文則可以調氣養心;延年益壽。可謂習武而文在其中,是一種文武兼修的拳術。  太極拳不但拳理精邃,而且完全符合我國人民謙讓的美德。因為它克敵禦侮,是不主張主動出手的。你不動,我不動;你既動,我才動。你不打我,我絕不打你,你既打我,我就根據你打我的輕重快慢,反作用於你。我猶如蹺板、猶如轉門、猶如皮球,推得重回得重,推得輕回得輕,打擊得重彈跌得遠。種種反應都是由你攻擊的一方自己引起的,我只是保持我的重心和中心而已。但它也不是無所作為的一味被動,根據需要,有時也可因勢利導,有意識地加強其反作力,引起層層波盪,甚至洶湧浪濤,使人淹沒其中。但這種主動是在被動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雖說主動,仍屬被動。  學習太極拳的方法應該以悟為主,學者不管從那一派太極拳入門,都不能以學會拳架為最終目標,必須進一步領悟其內在的實質,並有所改進和提高,而對拳術有所貢獻。這就是古人常說「得意忘象」的學習方法。具體的形象是為了幫助了解道理的,道理得到了,應該根據道理去創造更完美的形象,即改造形象,事物就是這樣進步的。這亦是每個有志於拳術者應有的抱負。  目前流傳的各式太極拳中,以陳式最為古老,它是太極拳中最負盛名的一種,此拳創自河南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其父祖均好拳術。王廷「明末武庠生,曾任溫縣鄉兵守備,明亡後,隱居鄉間。嘗自謂「……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閑來時耕田。」《黃庭》即《黃庭經》,傳世七字句本、八字句本之分,尚有《黃庭外景經》?容亦不盡相同,但都是道家導引吐納養身之術。陳王廷參考《黃庭》造拳,必定結合導引吐納之理,而創造頗具特色的內功拳,這亦是符合其晚年修心養身,又不忘武事的心情。嗣後此拳陳氏世代相傳,亦有新的改進和提高,代表人物有陳長興 (1771 -1853),陳青萍(1795 - 1868), 陳鑫(1849 - 1929),陳發科(1887 - 1957)。陳長興曾傳楊露蟬,陳清萍曾傳武禹襄,陳長興曾孫陳發科日練拳三十遍,功力純厚,是近代所傳陳氏拳老架的代表人物。而陳鑫文武兼備,發憤著書立說,首次用文字總結了歷結了歷代陳氏太極拳的練拳經驗。其所著的《太極拳圖說》對螺旋式的纏絲勁路、全身經絡,以及無極生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陰陽消長等原理,闡發詳盡。以易理說拳理,圖文並茂。學者由此循進.從易領悟太極奧義。  今上海書店擇善本重加影印,編輯同志要我寫一篇論文。由於學識淺薄、文筆滯澀:未能詳論.就寫這此而粗淺的體會和感想吧。  王壯弘  一九八五年三月於上海  註:陳鑫在一百多年前所著的陳氏太極拳圖說,是陳式太極拳重要拳理遺產之一。1985年在上海重印時,特別邀請王壯弘老師作序。在此序文中,王師將其幾十年研究太極拳所得,毫無保留的公開,實在十分珍貴。其中談及【活動的根】及【浪採花】的解說更是前所未聞。
推薦閱讀:

武當密傳太極拳四十八式
太極圖與韓國的國運
太極松功
,陳式太極拳圈運動

TAG:太極拳 | 太極 | 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