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怎樣鑒別古玉神秘葬玉文化之夏商周簡介
傳播:| 中國玉石文化 | 收藏 | 鑒定 | 古玉 | 玉石 | 文學 |歷史 |
《福盛源玉石》:您關注的是福盛源玉石文化傳播,繼承發揚和田玉文化!歡迎各位親光臨,祝福各位親吉祥、幸福、開心、康健!
怎樣鑒別古玉神秘葬玉文化之夏商周。
夏商周三朝,是中國歷史奴隸制國家,同西方的奴隸制相比是奴隸制國家的初期。三朝並沒有完善奴隸制體制就被封建體制管理所代替。
夏朝,史載440年,從夏啟算起,沒有把大禹帝算在其中。由於一直沒有發現夏朝的文字記載,有學者卻懷疑是否有夏朝的存在。當然,我的人為是存在的,就是存在 的形式比較特別。
一個新起的奴隸制國家,處在部落聯盟融合的階段,唯一的就是建立了相對國家性質的獨立政權。可以肯定的說,夏朝並沒有完全的完成奴隸制政權的掌控,只能是當時一個具有國家性質的最大集團,與附屬集團的管理關係。更多部落如同如同封建王朝所管轄的附屬國性質,唯一的管轄就是進貢及其繳納賦稅。夏朝的管理,通過商朝的出現就可以知道,國家是有多個相對獨立的氏族集團組建而成,類似於聯合眾國的形式。雖然史學家把夏朝劃分為奴隸制國家實行君主專制統治,但是真實的夏朝是共和制政體形式。以夏王集團為主體,其他區域集團自製的管理形式,但是可以相信,大禹帝後期,就逐漸對聯合集團實行了政令統一。
須要說下中國的奴隸制國家。在中國,奴隸制國家一直沒有走向完善,甚至有人提出中國沒有奴隸制國家的學說。確切的說,夏商周三代用集團聯合眾國比較合適,是私有制初期的聯合眾國,中國歷史上不存在西方歷史上的奴隸,中國的奴隸和主人有人身依附關係,但是也有法律上的人格。由於在中國古代,農業、工業生產都是以自耕農和自由手工業者為主,奴隸在經濟生活中並沒有大量使用,所以有人認為:在中國不存在所謂奴隸社會。這裡我們探討的根本就是:政權統治下會有區域集團按照本區域的生活管理氛圍而發展繁盛起來的,這就是整個中國奴隸制王朝的不同現狀。新興集團會起來推翻前朝,建立新的政權。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從夏朝開始到公元前476年止,我國奴隸社會延續了一千五、六百年左右。
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湯推翻了夏桀的統治,建立商朝。公元前十四世紀,商王盤庚遷殷,因此商朝也叫殷朝。商朝時,奴隸制經濟有了發展,農業是當時的主要生產部門,畜牧業也佔有重要地位,手工業也很發達,最重要的是青銅器製造業,如商朝後期製造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現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商朝人在龜甲和獸骨上刻的文字,叫做「甲骨文」。它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漢字,就是從它發展而來的。甲骨文為我們研究商朝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所以商朝是我國目前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一個朝代。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在牧野打敗紂王,滅了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西周是我國奴隸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農業是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土地制度是以井田製為主的奴隸主貴族國家所有制。井田制在西周以前已產生,到了西周有了較大的發展。在農業生產中,青銅工具逐漸增多。青銅器製造業也比商朝更加發達。西周由於實行分封制,不但鞏固地統治了原來商朝地區,而且發展成為一個比商朝疆域更加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西周晚期,奴隸主貴族橫徵暴斂,加重剝削,激起人民的反抗。周厲王時發生了「國人暴動」,起義的平民和奴隸攻入王宮,周厲王出逃,於是出現了「共和行政」的局面。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西周末年,社會矛盾進一步加深,公元前771年,少數民族犬戎攻入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幽王的兒子周平王繼位後,將王都遷到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一公元前476年),是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時期。由於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荒田大量開墾,耕地面積擴大,農業生產有了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貴族為了擴大經濟實力,強迫奴隸開墾井田以外的荒地作為私田,井用僱傭辦法招徠人力耕種。公元前594年,魯國開始實行「稅畝」,承認了私田主人對土地的所有權。後來,魯國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三家大夫瓜分了國君的井田和奴隸,他們採取新的剝削方式,讓種田的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作為地租。這樣,三家大夫山奴隸主貴族轉變為封建地主,原來耕種井田的奴隸轉變為農民。封建剝削方式首先在魯國出現了。到春秋後期,由於奴隸的反抗,各諸侯國的奴隸主也被迫採取了這種新的剝削方式,井田制逐漸瓦解了。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中國文化是有多元素組成的,都在不同時期有著多種文化的發展。這個時間我們就用三代後到秦朝為界。
夏商周三朝是一個社會不確定性的表現。夏朝,走向私有制君主管理,但是當時沒有能力全面普及奴隸制管理,奴隸跟平民共存。所有歸屬的各個集團,只要納稅只要進貢,就是自由性管理。歷史的不確定性,就導致我們思維對當時的社會管理出現推敲的可能。對於玉器加工,中原集團並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而有規模化生產能力的紅山集團跟良渚集團又被兼并,應該說是戰爭導致了這兩個集團玉器加工的斷代。他們必須接受大禹家爺們制定的管理規定,那個時候沒有保護文物文化之說,只有統治與服從。也有高科技人才集中到中原的可能,這個是絕對可能的。就是把各個集團的加工工匠要麼統一殺掉,要麼一起輸送到中原,成為奴隸,成為君主下的奴隸造辦處。所以,分散的時代文化逐步集中到中原君主都城。這就是商朝的青銅器發展繁盛的見證。
商代,是一個經濟政治同齊發展的時代。商朝處於奴隸制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在商朝時期,長江流域也平行存在發達的非中原文明。五帝帝舜時期,商人的始祖契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邑(今河南商丘)。夏朝中期,契的六世孫王亥通過進行商業貿易,使商的勢力逐步強盛起來。夏朝末年,商的勢力由黃河下游發展到中游,滲透到夏的統治地區,契的第十四代孫商湯滅夏後,返回亳都以「商」作為國號,建立商朝。從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商代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家機構,有各種職官、常備的武裝(左中右三師),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規等等。
商朝的建立,充分證明了我們前面的分析。夏朝政權下的氏族集團發展的獨立性。所以說這個時代不是政權及其文化的延續,而是不同部落集團的崛起,出現文化的歷史改變。但商朝更進一步完善了奴隸制的管理體制。「湯以寬治民,而除去邪」,「夙興夜寐,以致職明。輕賦薄斂,以寬民氓。布德施惠,以振窮困。弔死問疾,以養孤孀。百姓親附,政令流行」。成湯的勤政薄斂體恤民情等舉措,對籠絡人心,鞏固統治,積蓄滅夏力量起到了十分顯著的作用。他的行為不僅得到本族人的擁護,也使得夏人及其他方國人民十分嚮往。因此,也就有了「湯修德,諸侯皆歸商」的局面。
商朝的建立,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古代文明的進步獲得轉機。商朝建立以後,為了抵禦自然災害,屢次遷都,經濟水平十分低下。但商湯吸取夏朝滅亡的教訓,廣施仁政,深得民心,商朝政權得到了初步鞏固。商朝對於天文天象的記載、對於干支記時法的運用等在甲骨文上有所反映。商朝的農業和畜牧、養殖業發展都比較快,尤其是手工業,青銅器的冶煉與製造都相當成熟,各種常用的器具和禮器、酒器十分精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達875公斤,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到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宮殿、墓葬、作坊等遺存都有發現。代表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如銅、鉛、錫三元合金出現了;分鑄技術已被廣泛運用;青銅器生產數量大增,還出現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聯甗這樣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銅業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國青銅時代進入繁榮時期。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開創的盛世局面,為商代晚期社會生產的發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商朝滅亡,殷商的王族箕子不願臣服於周,於是率領部分殷民北遷,建立朝鮮國。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世襲奴隸制王朝,其後秦漢開始成為具有從中央到地方的統一政府的大一統國家。
周人的祖先是黃帝曾孫帝嚳,元妃姜嫄的兒子棄,即后稷。周原物產豐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農耕條件優越,經濟發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營舍,建邑築城,國力迅速恢複壯大。遷到周原以後,周與商有了聯繫,為了保障部族安全,古公亶父與中原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穩定的同盟關係,卑事商王武乙,於商的保護下積聚力量,並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系統,特別是有關於天命的觀念,周朝建立之後,這套天命觀念經過了周公旦(姬旦)的整理,成為立國的政治法理基礎,進而形成了影響後代王朝數千年「奉天承運」的君權神授概念。季歷之時,商周關係開始密切,《後漢書·西羌傳》載:古公亶父傳位季歷,季歷不僅與商聯姻,娶妻商室,還被商王文丁封為「牧師」,成為商王朝在西方最為重要的一位方伯,所以季歷在甲骨文中有時又稱公季。周此時已是商朝屬下一強大方國。雖然關係密切,殷商卻總是時刻提防著這股新生力量,周國、吳國也逐漸并吞其他小國家,特別是親商的諸侯國。日漸強大的周與日漸衰落的商,還沒有渡過蜜月期,就開始相互猜疑,相互指責,進而相互征伐。根據《尚書》記載,周國首先討伐西方犬戎及密須、等小國,以固後方,接著東伐耆國(在今山西長治西南)、又伐邘(即孟,在今河南沁陽),最後伐崇國,深入到商朝勢力範圍。此時周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便遷都於豐都(今陝西省西安市戶縣灃河西岸),準備進取殷商。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率戎車三百,虎賁三千,甲士四萬五千與商朝七十萬軍隊大戰於牧野(今河南汲縣)。周軍大勝,紂王於鹿台身被珠寶玉器自焚。商朝亡,因為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朝立。
西周春秋時代所講究的「禮」,是貴族根據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制階段的風俗習慣加以發展和改造,用作統治人民和鞏固貴族內部關係的一種手段。目的在於維護其宗法制度和君權、族權、夫權、神權,具有維護貴族的世襲制、等級制和加強統治的作用。當時許多經濟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貫串在各種禮的舉行中,依靠各種禮的舉行來加以確立和維護。到春秋後期,就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這些卿大夫在奪取國君權力的同時,不但僭用諸侯之禮,甚至僭用天子之禮。禮樂制度主要用來維護宗法制度和君權、族權、夫權、神權。《荀子·禮論篇》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族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所說「禮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權,先祖代表族權,君師代表君權。後來統治者以天、地、君、親、師作為禮拜的主要對象,就是根據這個理論。
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禮器是古代的禮儀中使用的,或陳於廟堂,或用於宴飲、盥洗,還有一些是專門做殉葬的明器。青銅禮器帶有一定的神聖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場合使用的。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量最多,製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禮器種類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類。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文飾種類也較多。
由於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帶來了各諸侯國禮制觀念的更新。與統治階級密切相關的禮玉、飾玉也隨之發生變化,飾玉種類增多。春秋戰國時代的玉器種類主要有:璧、琮、管、珠、佩、琀、串飾、勒、瑗、環、玦、圭、璋、柄形器、戈、帶鉤、鏡架、匕等,多數為禮器,少部分為生活用具。玉作為顯示貴族身分的裝飾物,與佩飾者朝夕相伴,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玉象徵君子之德,有七德、九德、十一德之說。玉器的演變,商代多立體玉雕,西周尚留余痕,春秋始玉器則日漸平面化,品種漸少,但製作更為精緻。已經發掘的春秋戰國墓葬,大多殉葬有玉器,而且數量大,製作精美。如河南淅川春秋中期楚墓出土玉器達三千多件。一般的墓葬出土玉器也有一二百件。有的製作之精,令今人嘆為觀止,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六節龍玉佩;洛陽金村韓墓出土的人形玉佩飾,從選料到琢制都十分出色。
以上就是三朝大致社會體制及其管理的介紹。為什麼要把這三朝單獨的介紹,跟古玉鑒定又有什麼關係?古玉尋緣的目的就是告訴大家,夏商周雖然在中國歷史中是奴隸社會下的王朝,是中國走向國家體制管理的政權。但是,存在一個必須要理清的問題,那就是存在區域親族獨立發展的文化,說白了中國人類發展歷史文化還沒有實現完全的文化統一。由此,國家製造業就不是專一的國家政令下的產物,只能說受當朝政權的制約,但不是專一的國家產物。中國文明還沒有達到國家制統一的生產力。
中國歷史就是這樣,總出現類似複製的現狀。五帝時期私有制的萌芽,出現氏族融合戰爭這個局面類同之後的春秋戰國;夏商周的政治管理,特別是夏商,中央政權下還存在勢力政權,造就了戰國之亂,又雷同民國時期的中國,戰爭不斷,政權隨時有替代的可能。
夏商改變了玉器發展的格局,雖然一直是父系後期的制玉風格及其崇神用玉管理,但是出現了跟青銅器同時並進的現狀,不再是唯一的神用產物。更有被青銅器代替的趨勢。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及其其他大型集團逐漸削弱到滅亡消失。玉器跟隨青銅器進入了禮器時代,逐漸走向陳設把玩。自商周,周禮盛行,商周對和田玉的依賴,東周禮崩樂壞,奴隸翻身做了平民,社會制度走向封建制,到秦朝才真正完成了中國大統,但是社會制度是封建制度了。從此中國進入了長達近兩千年的封建歷史。
在之後的篇章,我們分兩段夏商周跟秦漢分別探討。
註:歡迎繼續探討下一篇《夏商周時期的宗教思想》,本次編輯只能代表古玉尋緣個人認識,歡迎交流探討,倉促整編,由於打字不是專業,對於錯別字、斷言處望請給位親多提意見,歡迎留言交流。謝謝!
推薦閱讀:
※嗩吶,變革,手藝人
※《I, Pet Goat II》中充滿了滿是象徵和符號的東西,對西方文化了解不是很多,有沒有人能深度解釋下?
※凈空法師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9集)美國聖荷西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詩經里的恰同學少年
※使用不同的語言,會對人們的思維方式產生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