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洛陽】瞭望《洛陽專刊》:千年帝都『中國夢』
千年帝都『中國夢』
《瞭望》任德成周健/文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一座洛陽城,半部中國史。從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朝起,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建都史一千五百年,在中國所有古都中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裡,洛陽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她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精神寶藏,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書」。「鑒史取勢」,讓這段在世界上有舉足輕重的歷史「活」起來,讓其中的重要歷史人物「動」起來。與她共舞,中華民族就一定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變得更睿智、更清醒、更自信,為人類文明做出更大貢獻。
人類文明進步的「洛陽引擎」
在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我們看到了衝天的焰火、鋪張的畫卷、跳躍的活字和金燦燦的司南,它們分別代表著中國的四大發明——火藥、造紙術、印刷術和指南針。藉助於高科技的聲、光、電技術,中國再次向世界宣示——「創新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
中國的四大發明是開啟人類文明的一把金鑰匙,是中華民族奉獻給世界的偉大創造。英國哲學家培根指出,「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第一種是在學術方面,第二種是在戰事方面,第三種是在航行方面;並由此又引起難以數計的變化來: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國、任何星辰對人類事務的影響都無過於這些機械性的發現了。」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科學技術史專家和漢學家李約瑟,在1943年所著的《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一書中,完整地提出了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
在世界文明歷史的長河中,隨處可見洛陽古代先人的身影,這當中,有站在圭表前密切注視日影的周公;有收集破布、漁網、樹皮、麻頭等制出「蔡侯紙」,被美國學者邁克爾·H·哈特在其所著的《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一書中名列第七的蔡倫;有利用機械原理和齒輪的傳動作用製造出指南車的張衡;有創製龍骨水車,將水由低處提到高處進行灌溉的三國時的馬鈞;有創出「製圖六體」,被稱為「中國科學製圖學之父」的西晉時的司空裴秀……他們在促進人類發展進程中作出了巨大貢獻,直到今天依然閃爍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
人才,強國之本,競爭之基,轉型之要。「戰略的機遇」只有與人才這一「第一資源」有機融合,才能產生一種神奇的「化學反應」,中國夢的時代大船才能獲得澎湃的「永動力」。放眼世界的近代史,3次著名的經濟追趕:美國對英國的追趕、日本對美國的追趕、韓國對西歐國家的追趕,其背後,成功的秘訣只有一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
讓歷史的火炬,照亮「人才強國」前進的道路。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十月,劉秀車駕入洛陽,宣布定都於此。建武五年,劉秀創建了國家最高學府,當時世界最大,水平最高,集教學、科研與培訓高級幹部於一體的「太學」,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入學,還破格招收有成就的童子。太學人數最多時達3萬之多。
其時,湧現出了一大批影響古今、震驚中外的泰斗式人物。班固編著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與《史記》並稱為中國兩大紀傳體史學名著;班固的學生馬融遍注群經;其弟子鄭玄更是聚今古文之大成,為儒學的統治地位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許慎著《說文解字》,集古今經學訓詁之大成,是我國第一部字典;王充著《論衡》,是一部閃耀著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光輝的傑作。
安放在洛浦公園的「渾天儀」雕塑
張衡,「中國的科聖」、東方的亞里士多德,於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公元138年,候風地動儀準確測出了千里之外的隴西地震,這標誌著人類開始用儀器記錄研究地震的新紀元。而歐洲在1880年才製造出類似的地震儀,比張衡晚了1700多年。197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用張衡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為「張衡山」;1977年,又將太陽系中一顆編號為1802的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把張衡和哥白尼、達爾文、牛頓、伽利略並稱。
在木製機械方面,張衡也有舉世矚目的創造。他巧妙利用差速齒輪的原理,製造了不論車行方向怎樣變換,車上站著的木人的手永遠指著南方的指南車和計算行車裡程的計里鼓車。1947年,英國科學家王徹斯特在研究了張衡的指南車之後盛讚說:「西方各國最近六十年才知道差速齒輪的道理,中國人民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應用了。」公元117年,他又發明了用水力推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天儀,這不僅是最精密的天文儀器,也是世界上鐘錶的祖先。
安放在洛浦公園的「地動儀」雕塑
任何偶然的背後,都隱藏著必然邏輯。循著這樣的邏輯,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這「難以置信」和「不曾想到」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自由是天才的火星。東漢太學最鮮明的特徵就是自由研討,各抒己見。皇帝經常親自主持博士之間或博士與名儒之間的論辯。光武帝劉秀曾多次「會諸博士論難於前」;章帝更是會諸儒於漢宮白虎觀,以問難形式諸經同異,「連月乃罷」,並命班固總結為《白虎通義》一書。白虎觀會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高規格的學術會議,以其特有的歷史價值成為中國倡導學術自由的里程碑。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2013年12月14日,中國嫦娥成功落月,玉兔信步虹灣,鬆軟月壤上第一次留下中國足跡,一個古老民族數千年的太空夢想寫到了更高遠的星空,把中華民族非凡的創造力又一次刻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光輝史冊上。從「嫦娥」登月到「蛟龍」探海,從高鐵飛馳到科技興農,近年來,我國一系列創新突破提升了國家實力,也讓世界驚嘆「創新勢頭在地理上正向東方回歸」。
洛陽老城八角樓夜景
書寫中國歷史時代的「洛陽變革」
人類歷史上堪稱歷史時代的時期,是那些具有貫通的主題、出現巨大歷史變化的時期;是激情演繹,將這個主題書寫成舉世矚目的國家傳奇的時期。
中國上下五千年,縱橫一萬里。放眼五千年的歷史長河,有著一千五百年建都史的「洛陽段」,可謂是既波瀾又壯闊。
洛陽「二里頭」,一鳴天下驚。二里頭原本是洛陽一個普通村莊的名字,直到50多年前,進入中國考古工作者的視野。最早的宮城、最早的中軸線布局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樂器群、最早的青銅器鑄造作坊等在這裡被發現,大型「四合院」建築、玉質禮器、各類龍形象文物、白陶和原始瓷被展現,骨卜的習俗、鼎鬲文化的合流等中國元素在此大會聚,「華夏第一王都」躍然村上。
二里頭遺址
夏朝,開創了由「多元邦國」到「一大統」的王朝,構成了華夏早期文明的主流,確立了以禮樂文化為根本的華夏文明的基質,拉開了中國「國家文明」的序幕,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同時,也使東亞文明迅速趕上了當時世界先進文明的步伐,融入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浩蕩潮流,開啟了世界文明的「二里頭時代」。
當今世界,既是一個國家的世界,也是一個民族的世界,3000多個民族分布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民族就有民族問題,民族區域自治始終是中國最重要的政治文化基因。「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實現「大一統」,始終是歷代王朝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方略。
中國歷史上「民族區域自治」的「第一縷陽光」照在了河洛大地。商湯滅夏之後,為了統治九州,把都城設在夏都斟鄩,並對夏後氏貴族依然保存「夏祀」的權力,贏得了亡國的夏後氏上層貴族、夏民的支持。正如《呂氏春秋·慎大覽·慎大》所記載的:「湯立為天子,夏民大悅,如得慈親,朝不易位,農年去疇,商不變肆,親殷如夏。」二里頭遺址中,也發現在兩王朝更替的二里頭文化四期,宮殿區仍在使用中,都邑性質的新的大型建築工程,服務於夏後氏上層貴族的手工業還在繼續。
龍門石窟北魏時期時刻——賓陽中洞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新政,可謂順文明潮流、體時代脈動、展歷史未來、革故鼎新。北魏的開國皇帝魏道武帝拓跋珪,佔領中原以後,沒有採取武力高壓政策強迫漢族退回到奴隸社會,而是讓中原封建制度繼續存在,凡漢族士大夫「諸軍門者,無少長,皆引入賜見」,廣聽意見,盡量採用。任用漢族文人做官,建立封建的政治機構。平城四郊種田人大多來自中原,拓跋珪採取「計口授田」的封建生產方式。北魏實行了約一個世紀的「一國兩制」政策,封建制度的優越性在與奴隸制度的和平競賽中日益明顯。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公元471年,孝文帝即位,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九月,「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自此洛陽作為北魏的都城,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漢化」新政,曲「劍」為「犁」,從根本上改變了北魏的前途命運。遷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還,代人南遷者,悉為河南洛陽人。下令改胡姓為漢姓。文帝以土為黃中之色、萬物之元,故改拓跋氏為元氏。接著,把多字的胡姓一律改為漢姓。斷北語,講漢話。不得以北俗之語言於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不僅是廢除鮮卑語,而是廢除一切非漢語的胡語,一律改說正音,即洛陽官話。禁胡服,改禮俗。
位於孟津縣朝陽鎮官莊村的魏孝文帝陵
孝文帝命尚書李沖和游明根、蔣少游等改制漢人的衣冠,禁穿胡服。對於私著胡服的人,官府要糾察。就連頭髮的樣式也要同於漢人。廢除鮮卑人西郊祭天的禮儀,改行漢族皇帝「圜丘祭天,方壇祭地」的儀式,改官制,定律令。孝文帝仿照漢魏官制進行改革,設三師、三公等中央官制,地方設刺史、郡守、縣令。首都洛陽置司州,設司州牧。下設河南郡,設尹和丞。郡下設洛陽縣,置縣令。廢除鮮卑法律中一些酷法,實行較為人道的漢法。同時孝文帝還強化了遷都洛陽之前的均田制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措施,不可逆轉地結束了北魏的內憂外患,促進了北方以鮮卑族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閡,為國家由分裂到統一奠定了基礎,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北魏史詩。
茫茫九脈流中國,縱橫當有凌雲筆。面對偉大中國夢的感召,面對深層次矛盾和「成長中的煩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題,擘畫改革新藍圖、吹響了改革集結號。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不僅是「時機」,把握和運用機遇的能力決定著機遇的價值。能否抓住機遇,關鍵在於能否以「變革」的勇氣乘勢而上,將各種有利條件和因素兌現為國家發展的動力。
洛陽老街一景
周公解「國家制禮」之夢
禮為人生賦值、為社會定規、給國家賦形。2015年5月14日下午,在西安古城樓永寧門外,盛唐武士和宮女列隊迎接,印度總理莫迪獲贈通關文牒和「金鑰匙」。莫迪在東道主中國為其舉行的入城儀式上收到這兩件禮物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在不遠處的城牆箭樓迎接他。永寧門外,莫迪以行進方式體驗「下車入帳」「御道前行」「迎賓唱誦」「出城相迎」……再次彰顯了中國禮儀之邦的大國風采。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孔子入周問禮」。《孔子家語·觀周篇》記載,孔子乘一車二馬與南宮敬叔一起去東周洛陽,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當他見到周公相成王抱負斧扆南面以朝諸侯之圖時,對侍從說:「此周之所以盛也;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這位被康熙皇帝譽為「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春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成了周公思想的繼承者,並將其發揚光大。
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標誌,整個中國人在世界裡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為大一統華夏文明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清代學者凌廷堪說過:「上古聖王所以治民者,後世聖賢之所以教民者,一禮字而已。」2000多年前,漢代學者就宣稱「中國者,禮儀之國也」。
位於洛陽老城文明街建於金元時期的河南府文廟
公民作為社會和國家的細胞,一言一行,匯聚成大千世界的經緯;愛憎取捨,勾勒出大地山川的色調。如今,發展的列車匆匆駛過精神的站台,現實的變化把人們心靈的地圖拋在身外,舌尖上的安全屢屢失守,腐敗蔓延侵蝕社會信任,甚至連老人摔倒扶不扶都成了問題。這些現象道出中國禮儀之邦之痛——「價值失落」。輝煌成就與成堆問題共存、社會進步與社會弊病並生、社會和諧與精神失衡同在,我們需要確立怎樣的價值航向,讓億萬人民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
我們從遙遠的歷史中走來,歷史已經告訴我們未來的答案。周公名旦,是我國西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建築家。周初分封時,周公封魯而不就,以其長子伯禽代襲父職,而周公則留駐洛陽,與召公共同輔助天子;成王年幼,周公代為攝政,更是忠心耿耿。周公一生主要有五大政績:輔助武王伐紂滅商,平定殷紂之子武庚和周公弟弟管叔、蔡叔發動的武裝叛亂,扶成王攝政當國,營建洛邑成周城以及制禮作樂,德化萬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周公是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把「明德」作為執政綱領的政治家,並將其化為充滿人性的禮樂制度,史稱「周公制禮作樂」。「禮」者,天地之序也,是規定天子、諸侯、大夫、士必須遵循的等級制度;「樂」者,天地之和也,規定典禮儀式所使用的樂舞。序,故群物皆別;和,故百物皆化。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
洛陽周公廟
周朝的禮樂制度使人們在一種禮樂規範中遵循著社會道德和秩序,它不僅維繫了周王朝,2000多年來,也始終是中國古代文化主要的理論基礎和價值標準。凡經典者皆歷久而彌新,歷久而彌香。站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的歷史起點上,周公之「禮」、周公之「樂」也許大多成了「古董」,但周公「無於水鑒,當於民鑒」、「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威)自我民明威」的治國理念,和以「禮」治國的執政方略仍然是熠熠生輝,為當今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當代中國的價值最大公約數描繪出了富有理性的「禮樂路線圖」。
禮者,理也。德輝動於內,禮發諸外。周禮把禮分成吉、凶、軍、賓、嘉五大類。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庄。周禮有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孝經》用一言以蔽之的口氣說道:「禮者,敬而已矣。」《禮記》開卷的第一句話就是「毋不敬」,這是從反面來要求。《禮記》說:「禮者,自卑而敬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
位於新安縣的漢函谷關遺址
「德」,是非常抽象的概念,無形、無色、無聲。周公法古開新,化無形於有形,變無聲於有聲,實現了禮的常態化,融於日常生活。周禮之「禮」,包括禮法和禮義兩大部分,禮法即所謂儀式,是禮的物質形式;禮義是禮儀所要表達的思想,是禮的靈魂。禮法與禮義互為依存,德與智長、「化與心成」,慣如自然。甲骨文中的「若」字,是一個人洗完頭之後在梳理頭髮的樣子。頭髮梳理整齊後,還要挽成髮髻,插上用骨或者玉做的笄,把它固定住,髮髻外面要用一塊帛包好,然後再戴上冠,非常講究。至遲在唐代,政府工作人員有每旬沐浴一次的規定。中國人在傳統禮儀中,往往通過「凈」來體現尊敬之意……
立於「禮」,成於「樂」。有「禮」無「樂」,或者有「樂」無「禮」,都不是理想的社會。《辭源》注釋:「時世安樂。」《辭源》的注釋不僅有「安」,還有「樂」。在周公之樂中,「樂」是精神快樂,是內心的表現,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彙集於洛陽的《詩經》裡面大多篇章都是表達情感的,既有對戀人的愛情、對祖宗的崇敬,也有對遊子的思念,等等,可是,每一篇都能做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對情感的把握非常有理性。經常誦讀默念這些詩篇,性情就會潛移默化,歸於雅正。
麗景門一景
仁言不如仁聲。如果說鼎構成了西周禮儀制度的靈魂,那麼鍾則是這種禮儀制度的血肉。今天出土的周代青銅禮樂器,除鼎之外,最多的就是青銅樂鍾。世界上其他地區的青銅文明主要是青銅兵器和工具,而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是以禮器和樂器為主。周王朝希望華夏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能發出最和諧的音符,君臣上下一起在廟堂上聽音樂,就可以達到「莫不和敬」;同族老小一起在鄉里聽音樂,就可以達到「莫不和順」;父子兄弟一起在家裡聽音樂,就會達到「莫不和親」。後世的儒家孔子對於這種禮樂文明讚賞至極,聽到這樣的音樂後,甚至三個月都不知道肉的滋味,稱其為盡善盡美。
樂為心聲。今天,「太陽與星辰羅列天空,大地湧起雄壯歌聲。人類同歌唱崇高希望,讚美新世界的誕生……」《聯合國歌》成為激勵世人團結一致、齊心協力開闢新世界的讚歌。
中國夢——這個被稱作「21世紀最激動人心的大事」,不僅是物質財富的積累、制度模式的創新,更是中華文化的弘揚、價值體系的重塑;不僅要書寫舉世矚目的「中國故事」,更要鑄造打動人心的「中國精神」。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中國夢是時代的夢,也是歷史的夢。中國夢是在中國這塊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土地上生長出來的理想之花,5000多年綿延不絕的文明傳承滋養、孕育和哺乳,為其提供了最為深厚的歷史積澱。
看完本文後,您可以點擊文章標題下方的「文化洛陽」進行關注。
推薦閱讀:
※中美合拍片:中國電影如何借力打力?
※孔子與中國服飾(2)
※國家副主席李源潮是誰?
※中國沙漠的速度
※受華人追捧 兔年郵票紐約法拉盛上櫃一售而空 - 郵票俱樂部 - 中國郵幣卡網論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