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本質——基督新教支配的國家和外交(四)

第四章、美國的意識形態實際上是基督教理念的產物   「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馬可福音   「美國人把民主的理想視為上帝的意志」——美國政治學家威廉姆斯   「美國人認為,基督的原則體現在憲政當中,並且,美國人被上帝選中,是將全世界引向正確的宗教和自由的燈塔。」——馬斯登   那麼,美國為什麼執著於意識形態外交?為什麼美國的意識形態表現為對自由民主人權的執著和強烈的選民意識和天命意識?   原因是:美國的意識形態起源於美國人信奉的基督新教,美國人的對民主自由的執著和強烈的選民意識及天命意識,來源於美國人信仰的基督新教。   美國人執著於意識形態外交,是因為他們對基督新教有著固執的信仰,美國人執行意識形態外交,實際是傳播基督教文明的行為,其目標,是建立一個世界範圍的基督教文明秩序。   這個基督教文明秩序,是創建美國的清教徒們夢寐以求的基督教中的千禧王國,是美國人一直力圖實現的目標,美國人在這個目標中,看到了自己的天命。   我們首先來看看民主人權自由等思想與基督教的淵源關係,以及他們在美國是怎樣用的基督教語言被表達的。   一、民主人權等思想來源於基督新教的個人主義思想   一般人們認為,雛形的民主產生於古希臘的長老議會制。這其實僅僅是民主的外表形式,實質上是貴族群議政治,與現代的民權主義的民主政治是風牛馬不相及。現在的民權主義的民主政治是主權在民、全民參與,政府為保護民權而存在,官員是百姓的公僕。古希臘長老議會則是貴族群議,寡頭掌權,政府為統治而存在,官員是百姓的管理者,兩者根本不同。把民主主義追索到長老制的人僅僅認為群議就是民主,沒有理解民主主義的實質。   真正的民權主義的民主思想產生於基督教宗教改革,產生於基督新教的個人主義思想。   眾所周知,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的腦海中是沒有個人這個概念的,社會生活也不承認獨立於個體的存在,個人被視為團體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單獨的個人。   在中世紀的農村,個人主要通過家庭來生活,家庭是主要的生產單位,個人通過家庭來獲得生活的資源,個人則完全從屬於家庭,沒有現代的與家族獨立出來的個人的概念。這表現在:個人的命運由家庭決定,也就是職業結婚育兒等都由家庭做主,不能自己說了算;財產也不屬於個人而屬於家庭,個人的錢僅屬於所謂「私房錢」;繳納稅也不以個人名義,而以家族整體名義納稅;榮譽也屬於家族,而不屬於個人;一人犯罪,全家有時都要承擔責任;個人被當作是某某家的一分子,而不是獨立的個人,等等。   我們現在看歐美人的名字都是家姓在後名字在前,反映了中世紀的個人完全從屬於家庭的遺風。比如夏爾戴高樂,表示是高樂家的夏爾,「戴de」字在法語中表示從屬。馬克思夫人燕妮馮威斯特華倫的「馮von」,強調的也是威家的燕妮。中國人看到外國人的名字放在家姓的前面,誤以為外國人是在強調個人優先,是外國個人主義的表現,其實是將中國的語序生套到歐洲語序里了。   在中世紀,家庭這個團體也被淹沒在封建莊園這個大團體,家庭作為莊園的一個生產單位從事生產,多數的情況,個人作為某家庭的一成員,在身份上同時隸屬於莊園主,為莊園主做工,向莊園主效忠,同時受莊園主保護。莊園往往具有武裝,對外可以作戰,對內則可以實施刑罰,具有一定程度的國家功能。   在城市,個人也埋沒於團體之中,與團體紐帶緊密,通過團體來生存。城市的這種典型的團體是手工業者的行會組織。在中世紀,在個人的信仰生活中也沒有「個人」這個概念,人們的信仰也依賴於團體,這個團體就是教會。在中世紀,教會被認為是信徒與上帝之間的中介,信徒只有通過教會才能與上帝溝通;《聖經》也只有教會才能持有,個人不允許持有《聖經》;解讀《聖經》也只有教會才有權利,個人不許妄自解讀《聖經》;靈魂的救贖被認為只有教會的一系列活動如彌撒、聖餐、捐錢、買贖罪券等才能實現,等等。個人的存在信仰活動中完全被無視,個人是在信仰生活中不存在的概念。   總之,中世紀的歐洲,是「個體」「個人」意識完全沒有覺醒的社會。   打破中世紀這種團體埋沒個體的局面、首先讓人產生「個體」意識的,是宗教改革。如前面所述,基督新教是作為反叛中世紀天主教信仰而產生的,因此有著與天主教完全不同的教義和做法。基督新教主張「因信稱義」,這個「因信成義」的教義認為,人只有通過信仰才能得救,而不是通過教會活動來獲得救贖,也就是說,人的永恆的生命是通過個人對上帝的信仰來獲得的,而不是通過某個教會來獲得的。既然是通過信仰來獲救的,而信仰本質上是個人靈魂的事,是個人與上帝之間發生的關係,那麼,個人的信仰就被放到了重要的位置。這個教義在信仰生活中強調個體個人,把個人當作信仰生活中的主體,個人被認為毋須通過教會的中介自然就是與上帝的關係中的另一方。   在教會的運作方式上,新教也強調個人的靈修,注重個人的靈命的增長,平信徒被允許並被認為應該讀《聖經》,教會領袖不再壟斷信仰。這樣,在中世紀,就首先從宗教界產生了不再依附於團體的「個人」的概念。   「個人」意識的產生,促使了人權思想和個人主義的產生。   《聖經》中有一段經文被當作是小《聖經》,被認為集中體現了《聖經》的思想,就是約翰福音第三章第十六節,這一節說:「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上帝被認為是像父親一樣愛著世人的上帝。   在新教的「個體」思想產生之後,神愛世人的教義,被理解為神愛世上的每一個人,「世人」不再是抽象的人,或某集合概念的人,而成為具體的個人。「神愛世上的每一個人」的思想認為,每一個人都是上帝所造的,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的愛的載體,上帝的愛落實在每一個人的身上。每一個人的價值和福址,都為上帝所關注。耶穌說,上帝不願意失去他任何一隻羔羊,一百隻羔羊中丟掉一隻,上帝也要把它找回來。耶穌的話是「神愛每一個人」的思想的教理依據。美國思想家馬格利奇(Muggeridge)說,「在基督教里,每一個人,無論是男是女,患病的或健康的,聰明的或愚拙的,美麗的或醜陋的,都被他的創造者所深愛,正像福音書所說,他的頭髮都被神數算過」。   「神愛每一個人」的思想,是西方人權思想的源頭。人權思想的本質就是要保障每一個人的權利,而不是一部分人或某一個人的權利,只有每一個人,無論男女強弱幼壯,無論何時何地,他的權利都受到保障的時候,這才是貫徹了人權思想。任何一個人或一種人的權利受到忽視,都是對人權整體的污損。只保障一部分人的權利的思想是特權思想,與人權思想根本對立。把某一個人或某一種人從人權保障對象中剔出來,是歧視思想,也與人權思想根本對立。   「個體意識」與「神愛世人」的思想的結合,也催生了個人主義。既然神愛每一個人,那麼,每一個人都是神愛的對象,是承受神愛的載體。對每一個人的愛體現在對個人的愛上,個人福祉的實現才是上帝的愛的體現,個人因此是這個世界的目的。上帝當初造人的時候造的是個人,以後產生的團體應該是為人的目的而存在,為實現人的福祉而存在。因此,就個人於團體的關係而言,個人應該優先於團體,是團體的目的,而不應該是團體優先於個人,團體不應該成為個人的目的。這是個人主義思想的起源。個人主義的思想的本質是,它認為,就廣泛的團體於個人之間的關係來說,個人的福祉才是世界的目的,也是團體的目的,團體是為個人提供服務的手段。   神學上的個人主義浸潤歐洲社會,逐漸發展成經濟上的個人主義,以及文化上的個人主義。   經濟上的個人主義體現在自由經濟體制上,它允許每一個人都拿自己的所長和資源來與社會交換,以獲得自身最大的利益,最充分地實現自我。   文化上的個人主義則催生了人本主義思想,人本主義思想又催生了近代歐洲的理性主義和世俗主義。   人本主義把人的價值被放在了世界的中心,人的價值被認為是最根本的價值。人本主義是宗教個人主義的產物,與宗教上的個人主義有相似之處,但有根本上不同。他們的區別是,宗教上的個人主義依然遵循神本主義,認為神才是中心,因為神愛世人,所以人才是世界的目的;人本主義則拋去了神的地位,是世俗化的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也催生了大眾民主主義。   首先,個人主義顛覆了人類自有史以來的國家與個人的關係。自國家產生以來,國家就被認為高於個人,國家的利益被認為代表了個人的利益,個人被認為是國家的附屬,隨時應該為國家獻身。柏拉圖說「國家是正義的體現」,亞理士多德說「只有在國家,人才能成為真正的人」,亞理士多德認為,家族優先於個人,國家則優先於個人和家庭,並在所有領域具有統制性干涉權利。天主教神學理論的集大成者阿奎那說,國家出於神的意志,對國家的服從是良心的義務。近代的黑格爾說:國家是道德的最高體現,是自我意識得道義實體,是最普遍的善,是自在自為的神聖的存在,是地上的神,絕對理念通過國家在地上達到了最高的自由,人類的歷史就是國家的真正的實現。個人在黑格爾那裡,應該成為普遍者(國家)的犧牲品。眾所周知,黑格爾思想是近代集權主義的哲學起源。   與這些看法正相反,個人主義則認為,個人才是這個世界的目的,個人的完善才是這個世界的至善。所有團體都是為個人的服務的,個人優先於團體,不能給個人帶來福祉的團體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國家也是一樣,也是一個團體,也應該是為個人的福址而設立的。個人對於國家這個團體來說,國家是實現個人安全和福利的手段,國家的目的是為個人服務,承攬和完成個人在群體生活中的公共事務,如團體內部的衛生、治安、濟貧,團體對外的安全的等等,它們的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合法性,都得通過個人所享受到的福祉來體現。   其次,個人主義顛覆了傳統的政府與民眾的關係,為民主主義提供了合理依據。個人主義產生之前,政府被認為是大眾的統治機構,管理機構,官員被認為是統治者和管理者。個人主義產生之後,因為個人的福址被認為是目的,所以,政府被認為是為每一個人服務的公共事務機構,政府的合法性和和效率也只有通過它為個人提供多少程度的福利來評價。   個人與官員的關係不再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而是僱主與僱員的關係。社會的個人是僱主,政府工作人員則是僱員。為保證這種僱主與僱員的關係的實現,保證社會的每一個個人都能行使他的僱主權利,政府人員的任命必須由每一個人來任命,這種任命方式就是投票選舉,即由社會的每一個個人而不是某團體來投票選舉民意代表,然後由他們來任命政府官員。雖然這還不是一個體現每一個人的權利的最好方式,但是迄今為止人們所發現的表達每一個人權利的最好方式。   同樣,為了保證每一個人的權利,在民主體制中,尊重少數人的意見也成為一個重要的原則。   第三,個人主義催生了民主體制中的三權分立的原則。為了防止公務人員濫用民眾的委託,侵犯社會中的個人的權利,公共機構應該由相互牽制和相互檢驗的部門組成,這就是立法權、行政權與司法權相獨立的原則的由來。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證社會的每一個人的權利都得到實現和不受侵犯。   民主主義產生以後,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形成今天的大眾民主主義,囿於傳統的偏見,婦女及個別種族都沒有選舉權。隨著人權思想的深入,民主主義中的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被廢止,眾多的被歧視人群獲得了選舉權,逐漸形成了今天的普選的大眾民主主義。在美國,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婦女才被賦予了選舉權,印第安人則更晚。黑人的權利則長期受到忽視。到近期,在人權思想的浸潤下,這些情況才逐漸在得到改善。   如上所述,新教教義由上帝對人類的愛,引申出天賦人權思想;又從神愛世人、天賦人權的思想出發,發展出政府等團體的目的在於保護個人權利,個人優先與團體的個人主義思想;為保護個人的權利不受強權的侵犯,使每個人的權利都得到體現,產生了民權主義的民主政治體制。這是西方人權民權民主等意識形態的所走的發展路途。   關於新教思想與個人主義的關係,美國著名學者、哲學家杜威說:「個人主義的根基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信仰,它闡明了個人靈魂的本質,使生活的起伏圍繞著個人的命運旋轉」。這裡的個人靈魂的本質,指的就是新教的因信成義的信仰,指的是個人靈魂與上帝的交流。   美國歷史學家戴格勒(CarlnDegler)說:「個人主義是遺留給後代的清教主義的核心」,「如果說美國人今天是個個人主義者,那麼,清教主義是個人主義的主要根源」。   美國社會學家施密特說:「基督教的價值觀為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奠定了基礎」,因為「從靈魂上來講,神拯救的是個人而不是集團,沒有一個人因為是基督團體的成員而獲救。」   關於人權思想與新教的關係,馬格利奇說「千萬不要忘記,人權肇源於基督教信仰」。   關於民主政治與基督教的關係,美國世俗學者桑多斯說「基督教構成了民主和人民自治思想的最深厚的基礎。」   美國社會學家施密特說:「基督教影響最深的地方,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也最普遍」。「如果不是基督教促成了獨立宣言和憲法指定者的思想,公民的自由與權利將不存在。」   編著了《韋氏英語大詞典》系列叢書的美國著名語言學家韋伯斯特說:「我們的公民應當及早明白,純正共和主義原則的真正源泉是《聖經》,尤其是《新約全書》」,「《聖經》是世界上最具共和思想的書籍」。   民主主義的基礎是個人主義,在西方這是一個共識。在西方,凡是獨裁的國家首先要摧毀的就是個人主義思想,而代之以表示人民利益的某個集合概念如「人民」等等。比如,納粹就稱個人主義為極端的利己主義,把「個人的權利」的概念改變為「人民的權利」這個概念,把人民變成脫離了個體的集合概念,然後以人民的名義開始獨裁,讓人民這個詞成為納粹對實質人的權利的踐踏的一個遮羞布。現在德國大眾汽車的「Volk」這個詞,就起名於希特勒時代,反映著那個時代德國對「人民」這個集合概念的吹捧。天主教時代的「神愛世人」時的「世人」這個概念一樣,長期也是一個集合概念,在「神愛世人」沒有落實到「愛每一個人」的時候,意味著對異端的迫害和政教合一,意味著對每一個實質上的人的權利的忽視和剝奪。   作為集合概念的「人民」,是集權政治的思想基礎,其思想源遠流長。在個人主義產生之前,個人被視為團體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組織的一個有機單元,在與整體的聯繫當中才被認為有意義,如同肢體與身體的整體的關係一樣,沒有了整體,肢體就被當作無意義。就個人與人民的關係來說,脫離了整體的人不被認為是人民,個人被人民這個集合詞所取代,個人的存在意義在人民的概念下被抹殺。集權主義者聲稱自己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等等,實際上,人民沒有具體的體現者,「人民」不過是集權統治者當作粉飾其合法性和正當性的手段。個人主義產生之後,人民這個概念在個人主義那裡不再是一個集合概念,而有了具體的體現者,那就是每一個人。個人主義者認為,個人不是團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不是肢體與整體的關係,而是團體的散在單元,是團體中的獨立的個體。人民或民眾等概念就是由個人組成,個人的意志就是人民的意志的一部分,個人的權利也是人民的權利的一部分。   實際上,沒了個人主義,民主自由等意識形態大廈就會轟然倒塌。美國學者施密特說:「沒有個人的自由就不是真正的自由,無論是在政治領域、經濟領域還是宗教領域。」   美國是一個個人主義的國家,中國人在理解美國的個人主義的時候,往往把個人主義當作是利己主義,唯利是圖等等。在中國人眼裡,個人主義的美國人,基本上是一個六親不認只顧自己的形象,甚至是損人利己的感覺。其實,這是種誤解。中國幾千年來是個儒教社會,注重團體,崇尚集體主義,中國人幾千年來又被統治者的「蒼生」等集合概念愚弄,因此沒有個人的概念,沒有理解個人主義。在美國人看來,個人主義不是損人利己,不是利己主義。個人主義就是鄰居愛,就是利他主義,就是要照顧到別人的利益。因為個人主義意味著每個人的權利都要受到尊重,不僅是自己的權利,也是他人的權利。不尊重他人就不是個人主義,損人利己也不是個人主義,因為它踐踏了別的個體的權力。個人主義意味著每個人都首先尊重別人的作為個體的權利,然後社會也必須尊重你的個人的權利。一般中國人見美國人既鼓吹個人主義,而又在與人交往中顯示出極大的鄰人愛,樂於幫助別人,尊重別人生活和權利,因此感到困惑不解,認為這是彼此很矛盾的行為,其實是因為沒有理解個人主義的實質。   二、在美國,自由民主都是用基督教語言來表達的   民主自由等思想起源於基督新教的教義,因此,在美國,人權自由民主等思想乾脆直接都用基督教語言和基督教邏輯來表達,反映著民主自由思想與基督新教的淵源關係。   關於人的權利,《獨立宣言》說,「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人人都從上帝那裡被賦予了一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在這裡,「自明的(Selfevident)」一詞,是基督教文化中的慣用語,其意義,就如加里·阿莫斯(GaryAamos)說:它是指「無需證明,借著上帝的直接啟示,通過直覺來認識的真理。該詞設定,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的,並對人的理性設定某些信念。」這個詞的使用源於保羅的《羅馬書》。   哈理·杜魯門總統說:「我們相信,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是每個人的權利,我們相信,人人是生而平等的,因為人人都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來的。」另一位總統艾森豪威爾說,人的權利是上帝賜與的,這是美國人的信念。   小布希在他的第二次就職演說中,在談到人權的時候說:「因為天堂和地球的創造者依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們,所以,在這個地球上,每一個男人,每一個女人,都享有生來與俱的權利和尊嚴,都有無可比擬的價值」。   布希講的「天堂和地球的創造者」指的是上帝,與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講的上帝是同一概念,他們都說的是《聖經》中的上帝,《聖經》中的創造了地上的萬物,也創造了天堂。他們說的「依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們」,指的是眾所周知的《聖經》中的上帝造人的故事,說上帝依照它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世人。   關於美國的民主制度,《獨立宣言》說,「人人都從上帝那裡被賦予了一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才在人們之間成立了政府,政府的正當權利來自於人民的同意。無論何時,當某一形式的政府變得危害這一目的時候,人民就有權改變或廢除它,並建立新的政府。」也就是說,上帝賦予了人的生命的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和實現這些權利,才組成政府。政府的目的是來為民眾服務的,政府的組成和合法性都來自於人民。   在這裡,獨立宣言強調了個人主義,首先是宗教上的個人主義,即人人都從上帝那裡獲得了權利,而不是一個作為一個整體的人民。其次是政治上的個人主義,即政府是為這些個人服務的,它的合法性在於保障每一個人的權利,為每一個人的服務。我們知道,美國是一個個人主義的國家,它的民主政治、自由經濟體系全都建立在個人主義思想之上的。美國思想家千寧(W.Channing)對美國人理解的個人主義作了個經典闡述,他說:「人生而有種種權利,就事物的秩序來講,他們先於社會而存在,構成了社會的基礎,為社會提供了人的能力,他們乃是各種社會制度的偉大目標之所在。」也就是說,各種社會制度都必須為個人而服務。   艾森豪威爾說,因為人的權利是上帝賜與的,所以「人民推選領袖,不是讓他們來統治,而是來服務」。也就是說,因為每個人都有著來自上帝的權利,所以,人群中的領袖,只能是被選來為他們服務的。艾森豪威爾還說,凡是反對這一信念的人,在他們眼中沒有上帝。也就是說,艾森豪威爾的思想和邏輯是,凡是不民主的也就是反上帝的。   實際上,翻閱美國建國以來的重要史料,你就會發現,無論是在獨立宣言、美國憲法、還是在總統或其他重要人物的演講當中,美國人在論述人權和民主的正當性的時候,都遵循著「上帝愛人、上帝賜每個人以權利,為保護這些權利,所以要民主和自由」的邏輯。這種邏輯和理論是美國意識形態中的公式化邏輯,獨立宣言以來,美國的意識形態代表者,都從上帝造人和上帝對人的愛開始論述平等人權自由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從保證這些權利的角度,來闡述自由經濟和民主政治的必要性。   「因為上帝彷彿他自身創造了人們,因此人生來就有不可剝奪的權利和尊嚴,因此必須實行保障了每個人權利的自由經濟和民主政治」,這種邏輯和理論,對於基督新教徒占國民多數的美國人而言,也是不言自明、無需論證、理所當然、無可駁辨的公理。   在美國人的國民意識中,自由民主人權之所以是最好的,是因為它與上帝聯繫在一起的,上帝證明了自由民主人權的合理性和公義性。脫離了基督教義,民主自由等將無法被證明是正確的。   也就是說,在美國人的心目中,自由民主的理念和體制之所以之最好的,因為它來源於上帝造人和愛人的教義,體現著上帝的律法和公義,是最符合基督精神的,是基督精神在世俗事務上的體現。《聖經》中的上帝造人以及神愛世人的人的思想,直接成為自由和民主的合理性來源,成為美國人為民主自由辯護的根據。   托克威爾在論述美國的民主時說;「美國人把基督教的觀念和自由的觀念這樣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以至於在他們的腦海中這兩個概念不能單獨地存在」。   美國的宗教政治學家保羅·威廉姆斯說:「美國人把民主的理想視為上帝的意志,美國人確信民主正是生活的法則,國家必須加入進來,政府必須把民主當作宗教來宣揚。」   拋去上面講的自由民主人權的產生的歷史背景和複雜的宗教教義,美國人理解的自由民主人權的無可懷疑的公義性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一般都是遵循著這樣的思維:   「上帝創造了人,是依照他自己創造的,所以,人是最尊貴的(人權思想),人是這個世界的目的,任何制度和組織都是為了實現人的權利和設置的,他的和理性和合法性只能從人從中獲得的福祉來評價(個人主義和民主主義)。   上帝創造了人,是來榮耀上帝的,所以人應該充分的發揮出自身的才能,有充分地發揮學習才能和發揮自身才能的空間和餘地,有充分的條件讓自己的人性達到一個完美的境地,所以,人必須是自由的,人和制度都不能限制這種自由,如果限制了這些自由,那麼人就無法充分發揮自己實現自己,也就無法榮耀上帝(自由主義)。   因此,在這個世界上,自由民主和人權是最符合上帝的旨意的社會制度,是最符合上帝創造這個世界目的制度,也是對人最仁愛的制度、是最有助人成長和完成自我的制度(全世界都應該是自由民主體制,救世主義)。   每一個信上帝的人,都應該去愛人,愛所有人,他的行動應該體現出上帝的榮耀,應該實現上帝的旨意,所以,幫助其他國家的人去實現自由民主,是相信上帝的人使命和義務(選民意識和使命感、以及干涉主義)。」   這種思維,其實就是美國意識形態中的自由民主以及天命意識和使命感的完整內容,是美國國民的共識,也就是它的主流意識形態。   美國人的這個共識,落實到具體的體制上,就是美國人奉行的個人的自由和人權的保證體制,就是自由經濟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這些制度在美國人的思想里,與上述美國的意識形態相對應,也與上帝聯繫在一起。如果也拋開這些制度的產生的歷史背景和複雜的宗教教義,用一般美國人的語言和思想方式來表達他們對民主自由制度的公義性的理解,那就是這樣:   「人是上帝創造出來的,並且是依照上帝的形象創造出來的,所以,人有著崇高的尊嚴和價值,這些尊嚴和價值必須得到充分的保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表現在他的各種權利上,表現在他的生命權、財產權、身體自由權等權利上,這些權利無論在那裡,都不能受到侵犯。所以,全世界的國家和政府都應該尊重和保障人的這些權利(人權宣言和世界人權條約)。   人是依照上帝的形象被創造出來的,所以,政府是為人服務的。政府的合法性必須由人民承認,功用必須由他的人民來評價。政府應該是由人民選舉的,為人民服務的。這個人民是個人主義的人民,即人人都是人民的一分子,人民的權利的實現必須由每一個人的權利的實現來體現,而不是集合概念的沒有體現者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   人是依照上帝的形象被創造出來的,是來榮耀上帝的。所以人人都享有生來與具的自由。這個自由讓人來充分地實現自己,以來充分地榮耀上帝。這個自由首先包括人擇業的自由,人可以充分地依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來選擇職業,中世紀的身份和職業的限制是野蠻的;還包括從事經濟活動的自由,讓人能拿自己的能力來與社會交換,使自己的能力獲得作充分的發揮。社會主義的不許人自己搞經濟的政策實限制人自由的,所以是不好的,必須搞自由經濟,也就是市場經濟(自由經濟制度)。   這是美國人對民主政治和自由經濟及人權保障制度的認識和感覺。   此外,美國人的一些個性和習慣也與基督新教的教義聯繫在一起,比如美國人獨立和競爭的個性、以及尊重他人隱私的習慣,也由來於清教主義。他們在美國遵循這樣的邏輯,即:   人是榮耀上帝的,所以人應該完善自我。這個完善自我包括自身的修養和自我的實現。尤其是自我的實現,在充分地通過自由實現自我的同時,人應該依靠自己來實現自我,而不是靠他人、父母或親緣,所以,依靠血緣得來的職業成就是可恥的(個人主義的競爭制度)。   人的權利和自由,同時意味著人的責任。因為人人都是上帝創造的,所以,每一個人都享有同樣的自由和權利。每一個人在享受這些自由和權利的同時,必須尊重別人的自由和權利,尊重別人的自由和權利也就是尊重自己的權利和自由(尊重他人,注重隱私)。   等等,美國人思維方式與基督教的淵源關係,可以說不勝枚舉。   在世俗化國家,一般人在談起民主政治的起源時候,都說民主政治思想起源於洛克的自然法思想和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中國的學者和理論界也是這麼認為,認為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新生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因此產生了民主的政治理論。在論述民主政治的合理性時,西方國家都引用洛克和盧梭的思想,馬克思主義國家則引用馬克思。在美國,雖然這種世俗的觀點也存在,但在主流意識形態當中,民主自由等的合理性仍然被歸結為上帝,被歸結為上帝對每一個人的愛和權利的賜予。這種歸結更真實地反映了人權是和民主政治的發展進程,反映了宗教對的民主思想的啟蒙,反映了民主政治萌發和成長的軌跡。   三、美國意識形態當中的選民意識和使命感,由來於基督教的選民思想和傳教思想,由來於清教徒的教義   由上面可以看出,美國人之所以執著於自由民主等理念和體制,就是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自由民主人權的理念和體制,最符合基督精神,是基督精神在世俗事務上的體現,它來源於上帝造人和愛人的教義,體現著上帝的律法和公義。就像艾森豪威爾說,凡是反民主的就是反對上帝。   那麼,美國人為什麼要不遺餘力地把民主自由人權等思想和社會秩序推銷到全世界,並為此不惜流血採取暴力,犧牲包括美國士兵在內的眾多的人的性命?   答案是:美國人的天命意識和使命感使然,而這種使命感來源於基督教中的選民教義和救世精神,也來源於一些基督教流派中的特殊教義,尤其是清教徒思想和美國民間普遍相信的後千禧年主義,對美國人的改造這個世界的熱情有著重要的影響。   基督教有強烈的選民思想,是一個「揀選」和「呼召」門徒的宗教,有強烈的傳教要求,因此也是一個救世主義宗教。   基督教認為,這個世界起初也就是在上帝創造之初,是個美好的世界,在伊甸園時代的初期,世界受到上帝的祝福,萬物和諧相生,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也認上帝為主,為上帝的靈所充滿,過著衣食豐富、沒有疾病、沒有死亡的幸福生活。   但是,撒旦誘惑人類脫離了上帝,獨立自主,不再認上帝為主,要自行判斷萬物的善惡,於是,人成了脫離上帝的存在,脫離了聖靈,人成為理性與肉慾相衝突的人,世界也成了受到詛咒的世界。   脫離了聖靈的人充滿了罪性,行為上也充滿了罪惡,按照上帝創造萬物的規律和秩序,這樣的人也就處於必然滅亡的命運。這個滅亡包括肉體的死亡,也包括靈魂的滅亡。受到詛咒的世界不再萬物和諧相生,而是成了自相殘殺的世界。   但是,上帝是愛人的,他象父親看待孩子一樣看待自己創造的人類,面對被撒旦敗壞的人類,上帝不願他們滅亡,要救贖他們。   由於人的罪性和作為被造物的局限性,人類自己是找不著救贖之路的。因此,上帝只有自己來救贖人類和世界。   上帝救贖的辦法,就是上帝成為耶穌,自身降臨人間,在十字架上替人類死了一回,替人類贖罪。然後上帝把十字架救恩的信仰賜給人們,這個十字架救恩的信仰包括:承認自己是罪人,承認上帝是自己的主宰,相信上帝已替自己贖罪。上帝讓一切相信這個救恩的,罪都得到赦免,不再被追究。並且,對於信上帝救恩的,上帝把伊甸園時的聖靈賜給他們,讓他們成為上帝再造的新人,他們因為被上帝的聖靈充滿,肉身得以擺脫罪惡的捆綁,不再犯罪;靈魂則因聖靈充滿,成為不死的靈魂。這樣,人就在身體和靈魂兩面都得到了救贖。   這是一個好消息,也就是一個福音,是一個人類有可能再次獲得永生而不再死亡的福音。   上帝救贖世人的過程也是一個向世人傳播這個福音的過程。被告知了這個福音並且信了這個福音的,也就是被救贖了。上帝先揀選了他的使徒,把上帝替人贖罪的事實展示給他們,並把救恩的信仰賜給他們,然後上帝讓他們把這個福音傳給門徒們,讓門徒們走遍天下,這些門徒世世代代把上帝的信息傳給一切上帝預定要救的人,也就是預定要做上帝信徒的人。上帝在人間的時候對他的弟子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從耶路撒冷起,直到萬邦」。傳到萬邦傳遍地極的時候,也就是上帝預定的信徒之數滿了的時候,上帝將重新來到人世,讓死去的信徒復活,與當時在世的信徒一起,與上帝統治世界一千年。   上帝揀選出來並讓他們相信這個福音並傳播這個福音的,就是基督徒。基督徒在這個世上體現著上帝救贖的大能,他們因為聖靈充滿,身心不再矛盾,不再犯罪,行為上體現著來自上帝的善和智慧,榮耀上帝。上帝要求他們做世上的鹽和光,去造福他人,光照他人,他們因為被上帝的聖靈充滿而能夠做到。   基督徒不僅體現了上帝的救贖的大能,還要與上帝一同做工,把得救的道路傳給上帝預定要做上帝信徒的人。   基督教的這種揀選和呼召以及傳教的教義,使得信徒帶有一種強烈的選民意識和救世的使命感,這種選民意識和救世的使命感驅使信徒們不斷地把基督教義向世界各地傳播,先是在中亞,再是在歐洲,然後是在美洲,再是亞洲,在短短的兩千年里,基督教由一個只有十幾個人的小宗教團體,成為一個遍布全世界第一大宗教。   基督教的救世主義,被以後的一些基督教神學思想強調和發展。其中,影響較大並尤其強調基督徒的救世義務的,是後千禧年主義思想。在基督教中,有一個基本教義,就是耶穌基督將再臨人世,並建立一個基督統治的千禧王國,然後行使最後的審判。基督何時再臨?是在千禧王國建成之後再臨?還是在千禧王國建成之後降臨?一直有著分歧和爭論,主張千禧王國之前降臨的,叫前千禧王國主義,也就是說,基督降臨是在千禧國之前。主張千禧王國之後降臨的,叫後千禧國主義,也就是說基督降臨在千禧國之後。   後千禧年主義主張的千禧國是怎樣建成的呢,這個主義說,是靠世上的基督徒建成的,基督徒應該努力地去改造這個社會,改造這個世界,用基督教的教義去建設這個社會,建設這個世界。在基督的社會和世界建成的時候,也就是千禧年時代了,然後耶穌蔣再臨人世與基督徒共同統治世界一千年。   後千禧年主義把改造世界和在全世界建立基督教王國當作基督在臨的前提,當作上帝給基督徒的使命。   後千禧年主義被一些教派所接受,這些教派的特點,就是主張社會變革,主張用基督教原則來改造社會,建立世上的基督教王國。或者,在一些不贊成後千禧年主義的教派里也都不自覺地帶上了後千禧年主義的因素。   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人口的86%都信耶穌,因此,選民意識和救世的使命感在美國國民意識中普遍存在,救世主義也就成國民意識中一個普遍因素。   在此基礎上,美國又是一個清教徒建立的國家,清教徒起源於卡爾文宗,卡爾文宗具有強烈的天命意識和革命訴求。   卡爾文宗堅信「預定論」,也就是相信天命論,就是相信人是否被救是否能成為基督徒,是上帝在創世之前就預定好了的,被揀選的成為基督徒的,是不可逃避的命運。這些人被揀選用來做神的器皿,榮耀上帝,為上帝所用。這種天命論與「通過努力可以成為基督徒」的「功德論」對信徒的天命意識和使命感造成的影響不同,天命論造成的天命意識和使命感更強烈。   而且,卡爾文宗曾經掌握過國家政權統治過瑞士日內瓦共和國,實行過徹底地新教的社會革命,因此,卡爾文宗強調改造世界,強調基督徒的社會責任。   起源於卡爾文宗的清教徒在卡爾文的天命觀、革命觀的基礎上,又接受了後千禧年主義,因此,清教徒更具有強烈的革命色彩,主張改革社會和改造世界,以建立一個實行基督教原則的基督王國。   清教徒的這些革命教義,強化了美國人的選民意識和救世的使命感,使得美國人的思想中具有了更為強烈的選民意識和救世思想。   基督教的選民教義讓美國人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選民,體現了上帝救贖的大能,是被選來要做世上的鹽和光,被選來造福他人光照他人的。   這種要造福人間光照人間的意識,讓美國人的對外政策不同於歷史上的其他強國,更帶上了一些道義色彩。   我們知道,帝國主義時代,強國是靠實力說話的,靠實力說話經常意味著炮艦政策和掠奪領土。大英帝國在強盛時期掠奪的領土是眾所周知的,一段時間號稱日不落帝國。法國德國都曾經掠奪過別國的領土。這些國家受過基督教的浸染,在掠奪和佔領過程中,尚顯出人道,沒有大規模的屠殺事件。日本帝國主義因為沒有受到過基督教的影響,所以表現出異常的殘忍和野蠻。日本在強盛時期的帝國主義政策無不伴隨著屠殺,日本在佔領韓國時期,曾經有過策劃,就是把韓國男子全都煽掉,讓女子全作慰安婦,以滅絕韓國人,因為他們認為韓國人是劣種。日本在佔領旅順之後,屠城只剩三十六人,而這三十六人也是用來埋死人的。佔領南京之後,南京大屠殺則死傷無數。這是帝國主義的實質,靠實力說話的實質。   美國作為強國,則很少這方面的不光彩的紀錄。早期,美國人屠殺過印第安人。但自己馬上就予以糾正了,並且注意保護印第安人的權益。在向太平洋擴展過程中,佔領國菲律賓等國家,但自己也糾正了,現在,菲律賓是獨立國家。美國的外交就像基辛格講的一樣,反對實力說話的政策。我們看到,在帝國主義國家紛紛把中國當作肥肉來割食,對中國實行炮艦政策的時候,美國沒有乘人之危來掠奪中國。美國人與中國近代打的唯一一場仗,是八國聯軍,那場戰爭,美國人把它當作一場護教戰爭,也就是傳教士在中國沒法保障安全的時候,來出兵中國,這一點再稍後敘述。   美國在威爾遜時代提出的民族自決等國際政策,實際上是要求國際社會結束帝國主義政策,二戰後在美國的指導下,西方強國也結束了帝國主義政策。美國佔領德國和日本之後,並不像帝國主義國家那樣要求各地賠償,剝奪主權等等,相反,給了這兩個國家大量援助,幫助這兩個國際建設好民主主義體制後,並不佔領他們,而是恢復他們的主權。如果依照帝國主義政策,按照日本帝國主義的做法,至少,日本這個國家早不存在了。現代的新保守主義在強調他們的對外政策時候說,美國只要把民主帶給別人,不要求領土。現代新保守主義者基本上都是美國的福音派人士。美國的這些反帝國主義政策的做法,正是來源於基督教的要做世上的鹽和光、要造福世人光照世人的選民意識。我這樣說美國,並不是想給美國人塗脂抹粉,而是要實事求是地說明美國政策的實質和它的由來。其實,中國的學者也看到了美國的反帝國主義政策的特點和歷史。比如,關於成為美國外交精神代表的威爾遜十四條,北大出版的一本書說:「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之所以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是因為他從維護世界和平的角度,強調了各國各民族之間的平等,對侵略戰爭進行了強烈譴責,並就世界和平提出了具體的方案。此外,威爾遜十四點計劃還站在殖民地國家的立場上,提出了對殖民地的處理以及如何照顧殖民地人民利益的問題,要求與會各國相互保證政治自由和領土完整」。   基督教的傳教教義和清教徒的革命思想以及後千禧年主義的基督王國思想,讓美國人帶有強烈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驅使美國人在全世界積極推廣和保護新教資本主義,並且全力以赴,樂此不倦,其目標,是建立全世界範圍的基督教文明秩序,實現基督的王國。因此,這種使命感也讓美國人的外交帶上干涉主義色彩。   我們看到,美國人自登上世界舞台以來就四處插手,四處打仗,自己打,也幫別人打,成為第一大國之後,四處建設軍事基地,並四處干涉別國事務,這些行動其實都是一種護教和傳教行為,它們都是在保護自由民主等新教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並推廣這個價值觀和制度。這個思想和制度,在美國人看來,是最符合基督教義的,是基督精神在世俗事務上的體現,是基督的原則對社會的適用。馬斯登說「美國人認為,基督的原則體現在憲政當中,並且,美國人被上帝選中,是將全世界引向正確的宗教和自由的燈塔。」因此,美國也就拚命捍衛和推廣這個制度,並且為了推廣,不惜用強權和武力,其最終指向,就是在全世界建立起基督教文明體系。   在全世界建立起基督教文明體系,體現著千禧年主義的建立基督國的夢想。這個夢想,驅使著清教徒一直要進行社會改革。英國的清教徒在十七世紀發動清教徒革命,目標就是在英國建立一個類似於卡爾文的日內瓦的基督教聯邦,用清教徒詮釋的基督教原則來改造社會,而後把這個基督教社會推向世界。清教徒革命的領袖克論威爾掌握了政權之後,砍下了國王和國教會主教的腦袋,這還不夠,臨死前,克論威爾說,「假如上帝再給我十年的生命,我要讓全歐洲的君主在我面前發抖」。   美國人繼承了清教徒的這個夢想。一部美國的歷史,就是向千禧國邁進的歷史。美國在殖民地時代,要把美洲建成「山上的城」,就是要先在美洲建成一個基督的國;美國人消滅自己的奴隸制度,就是要消滅阻礙千禧國實現的罪的制度;美國人在國內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立法,讓弱勢群體的如黑人印地安人婦女兒童的權利,就是想讓美國這個「上帝的城」越來越符合基督教的原則;美國積极參与國際事務,並對外實行干涉主義外交,就是要把這個千禧國推向世界,在全世界建立這個基督的千禧國。馬斯登說「美國人認為,美國人在上帝的計劃中有一個特殊的地位,就是美國是一場改革的中心,這場改革將把世界導向基督教文明的黃金時代也就是千禧年時代」。布希在二次就任演說中說:「要消滅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獨裁者」,與克倫威爾的話很有神似之處。   其實,中國人要理解美國人的改造世界和建立基督王國的熱情應該很容易,因為中國曾經要建設共產主義社會,並且要在全世界實現這個目標,為此也曾經要改造世界,要解放全人類,要輸出革命。這與清教徒要在地上建立基督的千禧國以迎接基督的來臨的熱情很相似。當初我們怎樣激昂地要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美國人就一直怎樣激昂地要建立基督的千禧王國,當初我們怎樣狂熱信仰馬列主義,並要把它輸出都全世界的,現在的美國人就是怎樣狂熱地信仰新教的民主自由思想,並要把它輸出到全世界的。   共產主義者與清教徒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這種相似有很多學者都論述過,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美國的著名的政治學者拉斯基,拉斯基指出,共產主義者與清教徒不僅在理想上相似,而且在個性等方面也很相似,他羅列了下面的一些相似之處:   1,清教徒與早期共產主義者一樣,具有強烈的選民意識。兩者都鄙視世俗及日常習慣。   2,兩者都確信自己會贏得整個世界,相信歷史的最終結局是自己的勝利。因此,兩者都有著強烈的對抗世俗迫害的能力。   3,兩者都認為自己是真理,而反對自己的是惡魔,必須予以消滅。   4,清教徒蔑視世俗的學問,早期共產主義者蔑視資產階級的教養。   5,清教徒信靠《聖經》,早期的共產主義者相信馬克思主義絕對正確而且萬能。   6,兩者都反對異端的不寬容,但自己一旦掌握政權,對政敵也不寬容,並且把寬容當作軟弱,把軟弱當罪惡。   7,蔑視中間派和中庸之道,有時比仇視敵人更仇視中間派。 在選民意識和使命感上,兩者的相同點具體地表現為:清教徒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早期共產主義者認為自己是解放人類的先鋒。兩者都崇拜革命,要通過社會改造來實現自己的理想,都積極地輸出自己的價值觀,要改造世界。清教徒在英國進行了清教徒革命,建立了起清教徒的國家,在英國失敗後,來到北美,要把北美建成「山上之城」,同時要以北美為基地,建立神的千禧國。共產主義者勝利之後,就積極地輸出革命,要在全球實現共產主義。   共產主義的信仰遭受了很多挫折,尤其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世界聚變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倒台之後,共產主義者們在全世界建立共產主義的熱情減弱了,有些共產主義者消失了,有些則變得務實和世俗。   但是,美國人的千禧國夢想卻沒有經歷過什麼挫折,而且因為美國人在實現這個夢的過程中幾乎是戰無不勝,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在相信這個夢,這也是美國近來基督教保守勢力大行其道越來越得志的原因。   在美國人看來,清教的千禧王國正在一步一步地實現,而且在前進的道路上,推動這個王國實現的力量正在毫不留情地碾碎著這一切敵人。美國人說,瞧,用清教思想裝起來的盎格魯薩克遜人這四百年來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他們先是興起了盎格魯薩克遜的大英帝國,佔領著世界最廣闊的領土,獨霸世界兩百年,然後興起了盎格魯薩克遜的美利堅帝國,領導世界近百年,一直到現在。在他們面前,西班牙人退卻了,德意志民族的霍亨佐論王朝滅亡了,希特勒帝國滅亡了,日本人挑戰一回以後,就被打得今天還是他們的奴隸,斯拉夫人的社會主義也失敗了,現在還沒有崛起。   所以,這個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清教資本主義一直沒有讓美國人失望過,他們的信心也就沒有減弱,他們的天命意識和使命感,那種要把清教資本主義思想和制度推向全世界,建立起世上的基督王國的使命感,也就沒有減弱過。從殖民地開始到現在,美國人就沒有打消過他們要做著世界的燈塔和要改造世界的念頭,在今天的白宮,新保守派們仍然在夢想著基督降臨前的千禧王國,夢想著這個千禧王國怎樣在他們手中建成。中國的紅衛兵們曾經滿腔熱血地要改造世界,要解放全人類,如果我們把今天把持白宮的人們理解成自出手以來從未失敗過的紅衛兵們,我們就能馬上理解他們現在的所作所為了,也就能夠理解牧師的女兒賴斯和靠《聖經》擺脫酒癮的布希為什麼現在這樣做和將要做什麼了。   四、推廣民主自由與打擊反基督勢力是美國互為表裡的對外政策   前面說過,日本第一任國家情報局長岡崎在論述二戰時說:「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都誤判了形勢,他們不了解美國這個國家。美國這個國家進行戰爭,從來不依據利害權衡和得失盤算,美國人打仗,從來都是依據道德和國民的好惡。」現在,我們就明白岡崎所說的「道德和國民的好惡」是什麼了,就是基督教理念。86%信奉基督教的美國國民的道德和好惡都隨基督教的標準而定。   小布希上台伊始,在被問及誰是他的政治風格的時候,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耶穌是我的政治學老師」。也就是說,耶穌的教義是他的政治學基礎,是他的政治指導。這其實是對美國政府政治與外交實質的最好的揭示。   因為民主自由人權等制度義基督教的淵源關係,以及因為美國人對基督教的信奉,美國的外交也表現為對一切反基督教勢力的敵對上,與推廣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外交相互印證互為表裡。   二戰時期,美國人之所以要堅決打倒納粹而不採取任何綏靖主義政策,與自由民主等意識形態交織在一起的,是美國人和美國政府在宗教上對納粹的憎惡。   希特勒是個反基督教主義者,希特勒在上台之前,為了獲得基督教方面的選票,曾對天主教和新教表示了好感,聲稱將尊重天主教和新教的宗教自由。獲取政權後,為鞏固地位,也曾表示尊重基督教信仰,甚至曾與天主教合作,挽回上台初始時的打砸搶的惡劣名聲。但在政權鞏固以後,希特勒就抑制不住對基督教的厭惡,迫不及待地開始對基督教和天主教大打出手。   首先,希特勒要求對全國的基督教會和天主教會與以納粹化改造,在全國成立總教會,自上而下,用納粹的意識形態取代基督教教義,然後,對於堅持基督教義,拒絕用納粹意識形態取代基督教的教會和信徒,施以毫不留情的鎮壓。僅在1938年一年,就有800多名對納粹教義持異議的教會成員被捕,其代表威斯勒博士被殺,涅姆勒博士被關入集中營。被現代基督徒稱為「當代使徒」的著名的基督教神學家彭菲霍爾也是在納粹執政期間被捕並被絞死在監獄中的。彭菲霍爾的神學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現代的美國新保守主義者中有不少彭菲霍爾的信仰者,甚至布希的政策也受到他的神學思想的影響。   希特勒的宗教事務部部長凱爾在對全國的牧師發表講話時調侃基督教說:「基督教信仰就是信仰上帝的兒子基督,這讓我發笑。」他要求基督教徒將信仰改為信國家社會主義,也就是信納粹。希特勒的政治秘書鮑曼說:「國家社會主義和基督教信仰是不能調和的」。   希特勒為國家總教會制定的三十點指導綱領中說:   5,國家總教會決心無可改變地根絕——在不吉的800年輸入德國的各種異己的外來的基督教信仰。   13,國家總教會要求,立即停止在德國出版和傳播《聖經》。   14,國家總教會宣稱,在一切文件中,元首的《我的奮鬥》是最偉大的。   18,國家總教會將從它的供壇上清除一切耶穌受難像、《聖經》和聖徒像。   19,在講壇上,除了《我的奮鬥》(對德國民族對上帝來說,這是一本最神聖的書),不得有任何東西,在供壇左邊側放一把劍。   30,各大小教堂必須除去基督十字架,必須代之以唯一不可政府的象徵X字。   從這個希特勒的宗教綱領可以看出,所謂國家總教會,就是清除基督教的一切痕迹和影響,而代之以徹頭徹尾的納粹化,也就是希特勒自己要取代耶穌,《我的奮鬥》要取代《聖經》。希特勒在另一場合也說過,德意志民族的悲劇就是八百年前接受了外來的基督教。   希特勒的反基督教行為,讓美國人想起了在羅馬帝國時大肆迫害基督教的尼祿等皇帝,這些人被為是反基督者。反基督者是在《聖經》中預言註定要出現的、來自於撒旦的邪惡勢力,其特點是大規模迫害基督教信徒,多數還有系統的反基督教的理論。希特勒被認為是當代反基督者的代表,基督徒占多數的美國國民因為希特勒反基督教舉動而上下極度厭惡納粹德國,必欲除之而後快。   二戰以後,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陣營的對立中,美國是資本主義陣營的盟主。美國人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敵對情緒,還由來於美國人的基督教信念。   馬克思主義是唯物主義無神論的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認為,從人類的歷史發展規律來講,隨著科學的進步,宗教必然被消滅。社會主義在蘇聯和東歐勝利之後,當共產黨人依照馬克思主義改造社會的時候,基督教勢力遭受到慘重打擊,基督教領袖被認為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代理,信徒被認為是走卒,有許多基督教人士被逮捕投獄。宗教也被認為是麻痹人民精神額鴉片。中國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也遵循和執行了馬克思主義的宗教觀。   社會主義國家發生的這種整合信仰的現象,在美國人看來,是對基督教的新一輪迫害,馬克思主義的一套唯物論無神論的學說,在美國人看來,就是撒旦的聲音。因此,美國人也就把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國家,看作是敵基督的惡勢力,必欲除之而後快。   美國人在中東糾紛中,長期偏袒以色列,也來源於美國人的宗教認識。   猶太教是基督教的母體,早期的基督教脫胎於猶太教,被認為是猶太教的一個教派。耶穌和十二使徒以及早期的基督教領袖,都是猶太人。在基督教中,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是上帝最先揀選出來傳播上帝聲音的神的子民。以後雖然猶太人不信基督教,但基督教說,在神的旨意下,必然也要歸信基督。基督徒也是上帝的選民,是在猶太人之後被上帝揀選出來的選民,要在世上作造福他人的「鹽和光」,作榮耀上帝的器皿。基督徒與猶太人都是上帝賦予了特殊使命的人。   在《聖經》中,尤其在美國的千禧年理論中,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再建以色列國,被當作是耶穌再臨人間、建立千禧王國的條件。從里根時代就經常被邀請到白宮做客的牧師哈爾林澤的說教在美國的民眾中有巨大影響。林澤說,在人類的末世,將有一場善與惡的大決戰,也就是《聖經》啟示錄中所說的哈米吉多敦之戰。在這場戰爭之後,耶穌基督將作為猶太人的王再臨人世,在復興的以色列之地耶路撒冷統治人類一千年。林澤說,如果想在這場戰爭中存留下來,那麼就一定要理解上帝對以色列的特殊揀選,這樣就會在上帝面前稱義,與耶穌共享千禧王國。如果反對以色列,攻擊以色列,將在末日的審判中被當作反基督的敵人投入地獄的永火。   美國的基督教「道德多數派」領袖福爾威爾也說:「誰反對以色列,誰就是反對上帝」。   美國人相信猶太人佔領耶路撒冷更符合上帝的旨意,因為《聖經》上說,上帝將耶路撒冷一帶作為流著乃與蜜得的福地賜給了猶太人。美國人也相信,支持猶太人符合上帝的旨意,因為《聖經》中上帝對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說:「凡祝福你的,我也祝福他;凡詛咒你的,我也詛咒他。」   所以,基督徒占多數的美國人堅決支持以色列的建國,支持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建國。以色列每年都接到大量來自外國的援助資金,其中,除外國的猶太人的捐助外,來自美國人的捐助最多,據說已累計達到數百億美元。   也因此之故,伊斯蘭極端分子把對美國的戰鬥稱為對異教徒的聖戰,而不僅僅是保家衛國的世俗利益之戰。   美國人的對華認識和對華交往的態度上,也深受國民的基督教理念影響,這一點在後面詳述。   第五章、美國與歐洲的區別:世俗化了的基督教文明國家與未世俗化的基督教國家的區別   「上帝死了」——尼采   「尼采說,上帝死了。上帝說,尼采死了」——美國地鐵塗鴉   在這裡,可能會有讀者問,「那麼,同樣作為基督教國家,為什麼歐洲與美國有這麼大的不同,比如,在社會發展史上,同樣作為基督教國家,歐洲及產生了共產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思想,並且產生了社會主義運動和國家;在對外政策上,歐洲表現出更大的務實性,而不像美國執著於意識形態。」   答案是:歐洲已經世俗化,已經不再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僅僅是基督教留下了很大影響的基督教文明國家。基督教在歐洲已經衰落,世俗的觀念、理性觀念逐漸占統治地位。   而美國沒有世俗化,仍然是一個由基督教占社會統治地位的宗教化國家。   這種世俗化與非世俗化的差別,是歐洲與美國在社會發展史上與對外政策上有所差別的主要原因。   歐洲國家一直被認為是與美國同樣性質的基督教國家,其實不然,歐洲國家曾經是基督教國家,基督教起源於亞洲,但發展壯大在歐洲,新教改革肇始於歐洲。甚至如前所述,歐洲眾多國家曾經是基督教政教合一的國家,基督教長達千年統治歐洲政治文化,統治著歐洲人的靈魂。但是,歐洲近幾百年以來,逐漸開始了脫基督教化,開始了世俗化過程。現在,歐洲國家多數都只能說是基督教文明國家,就是風俗習慣還保留者基督教影響,但信仰已經完全衰落。   歐洲的世俗化開始於近代。   由於天主教長期在歐洲占絕對的統治地位,加以與政權結合而產生的種種弊端,自中世紀起,天主教就面臨兩個方面的挑戰,一個是基督教內部的改革派的挑戰,另一個是世俗的脫宗教化的挑戰。   基督教內部的改革派的挑戰是基督新教運動,也就是以路德和卡爾文為代表的宗教改革運動,這個運動導致了眾多的歐洲國家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束縛,並對基督教作了新的詮釋,產生了一種全新的基督教。   世俗的脫宗教化的挑戰是在天主教實力最強大的地區義大利興起的文藝復興運動。這個運動主張復活古羅馬和古希臘的文化,即文化是基督教統治歐洲之前的世俗文化,肯定世俗享樂的正當性,反對基督教的禁欲主義,張揚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反對基督教的神本主義。   到了近代,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進步,使文藝復興代表的人本主義和理性主義逐漸演變成世俗主義。科學的發展,讓人對基督教的原始教義產生了疑問,讓人在自然面前產生了自信,降低了對上帝的依賴和信求。社會經濟的進步,也加速了人世俗慾望的增長,削弱了人對彼世和精神的興趣。歐洲於是開始了世俗化進程。這個世俗化進程隨著科學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逐漸成為歐洲成了社會主流運動。   在近代,歐洲產生了大量的反基督教思想家,比如法國的笛卡爾、伏爾泰、狄德羅德國的尼采、施特勞斯、馬克思等等。尼采宣布,「上帝死了」,說上帝死在了在歐洲的科學和理性面前。尼采把基督教看作是社會弱勢群體的自我安慰,看作是弱勢群體在無法實現自己願望時的一種自我解脫。德國世俗歷史學家施特勞斯寫了部《耶穌傳》,對耶穌是否歷史上真有其人提出了疑問,試圖從近代科學角度和近代心理學角度論證,基督是一種幻象,基督時代的種種神跡全是當事人心理暗示的結果。他說,耶穌死後,弟子處於一種基督的激動狀態時,歇斯底里發作,才看到了復活的耶穌,保羅在去大馬士革路上看到的神績也是對自己長期迫害基督徒而產生自責心理的結果。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家認為,宗教是人們對大自然無法解釋現象的產生畏懼感的結果,是統治階級用來麻醉人民精神的鴉片,隨著科學的進步,歷史的發展,宗教必然要在人類生活中消除。達爾文的進化論則乾脆認為人是從猴子進化而來的,不是上帝用泥土創造的。達爾文理論由於以科學的姿態出現,因此,給歐洲基督教思想造成了很大衝擊。   在近代的歐洲,反基督的思想、唯物論以及進化論,幾乎成了民眾意識以及思想界的主流,成為一種時髦和進步的象徵。   文學界的作品也注重於反映人本身,試圖脫離宗教來反映人性。這一個時期的文學作品大都帶有反基督教色彩和強烈人文主義色彩。雨果、巴爾扎克及上世紀初活躍的茨威格等是其代表。   與這種思想界與民眾意識的世俗化相呼應的,是歐洲的世俗化政治運動的產生。   在近代,歐洲的主要的社會運動都以世俗化和反基督教為特徵。歐洲風起雲湧的社會主義運動以馬克思主義和其他社會主義理論為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又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世俗化理性化和反宗教是其特點。上世紀二十年代興起的法西斯納粹主義運動,是近代歐洲世俗化進程的必然結果,尼採的反基督思想、偶像崇拜式樣的超人思想、達爾文主義的社會進化論、種族倫等世俗化反基督的理論都在納粹運動中受到追捧和喝彩,成為納粹運動的思想基礎。   與歐洲世俗化進程同步進行並且互為因果的,是歐洲的基督教的衰落。經過近兩百年的深刻的世俗化進程,現在,在歐洲,基督教已經徒有形骸,宗教在國民生活中已不再佔主導地位,基督教徒為少數人群,民眾的多數都已經在思想上及生活方式上徹底的世俗化。基督教的影響僅僅在文化習俗及傳統上。歐洲國家在現在已經不能說是基督教國家了,只能說是基督教文明國家。   據1981年蓋洛普作的調查表明,在歐洲主要的大國,從屬於某個教會的人口,法國為人口的4%,德國為人口的13%,英國為人口的22%,義大利為人口的7%,丹麥為人口的4%,都占人口的少數。這裡還包含了其他宗教教會的成員,不僅僅是基督教會。   現在,歐洲人仍然每年都產生大量的反基督教的書籍,羅素的思想、薩特的存在主義等主流思想,都以否認上帝為基本邏輯。   而且,因為世俗化,歐洲的色情也成為世界現代色情產業的先導。色情業方面的花樣及法律界定,全世界的主要國家都唯歐洲之馬首是瞻。北歐的一些國家據說在大街上就可以看到群交的情景,法國的色情也被蒙上一層浪漫色彩。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美國學者馬斯登說,傳統的明顯的基督教特徵在美國沒有磨損多少,但在歐洲,赤裸裸的世俗的意識形態之風卻在猛烈吹佛。   我國學者也注意到了歐洲的世俗化現象。一篇論文說:「按照現代化理論,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迅速向稱世紀中,大眾的生活和思想會產生急劇的變化,有關宿命和超自然體驗的傳統價值觀因教育的普及,大眾傳媒的發展和科學實證精神深入人心而受到貶抑,宗教在社會中的地位將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這一理論可以很好地說明歐洲社會的狀況」。   作為世俗化的結果,歐洲國家的外交表現出一般世俗化國家的特色:   首先,我們看到,歐洲國家是近代帝國主義外交的始作俑者,作為基督教的承續和發展的國家,歐洲在世俗化之後,並沒有表現出基督精神的道義,反而更多些強盜作風。   歐洲在產業革命之後,社會基本上也完成了世俗化過程,這時的歐洲開始了大規模的向外擴張時代。對於相對落後的其他地區,此時的歐洲國家的對外政策,基本上是搶佔領土和掠奪資源的政策。就如美國新保守主義者說,以征服和掠奪為目的。歐洲的近代發展可以說是建立在對殖民地國家的資源的掠奪的基礎上的。   對待中國這樣有著一定國力和長期的文明積累的國家,歐洲列強因為難於一口吞下,於是採取了炮艦和瓜分政策。大英帝國對中國開始的鴉片戰爭,是近代基督文明國家的恥辱。儘管當時的英國基督徒反對華的鴉片貿易,但世俗化國家的民眾力量最後還是壓倒了宗教力量,國會通過了向清帝國開戰,而開戰的目的是為了向對方順利地販毒。以後,歐洲別的帝國也陸續與中國進行了戰爭,基本上是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性戰爭。   帝國主義時代的歐洲的對外擴張,歐洲國家說是基督文明的向外擴張,這是給自己塗脂抹粉的說法,這是在基督教影響下強大起來的國家在世俗化後進行的反基督精神的擴張,根本原因在於這些國家已經世俗化,已經成為物質至上勢力至上的世俗國家。   與之相對比,我們在前面也敘述到,由於美國的自身的歷史形成的基督教特色,美國是近代世界中唯一沒有世俗化的國家,所以美國的意識形態中還有要成為世上的鹽和光的精神,美國在對外交往中,無論是對華還是對他國家,都提出了反帝國主義的政策,這一點集中地表現在一戰後威爾遜原則中,而且在美國的勢力成為西方獨大的時候,美國對西方國家的整合與殖民地人民的鬥爭一同結束了帝國主義時代。如果翻閱中國外交史,就會發現,都是美國率先要求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結束對華的不平等條約的。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歐洲國家因為世俗化的緣故,其外交政策注重實利,不注重意識形態,利益至上,靈活務實。   歐洲在還是基督國家的時候,歐洲的戰爭多是宗教戰爭,或帶有很強烈的宗教因素,宗教往往是決定敵我關係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成為世俗化國家之後,歐洲的近代戰爭就基本上是完全的爭奪利益的戰爭,爭奪霸權的戰爭,這種持續爭奪利益和霸權的結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場戰爭就像在前面所說的一樣,是新帝國主義國家要求老牌帝國主義多份一杯羹而引起的戰爭。   大英帝國的務實外交是近代外交的範本,近代英國完成產業革命後的世俗化務實的外交政策,成功地幫助英國建立起世界範圍的日不落帝國,並維持了將近兩百年。英國的務實的外交在國際舞台上縱橫捭還,維持了英國的近兩百年不打敗仗的業績。   梅特涅的外交理論建立在完全的世俗的利害考慮上,其基於地緣利害原理建立的地緣政治學說,至今還是外交學中不可動搖的指導性理論,關鍵在於它揭示了世俗化國家之間的外交本質。   美國強大並因此改變了帝國主義的遊戲規則之後,歐洲的務實外交風格仍然沒有改變,雖然她們仍然是一個基督教文明國家,與美國信奉同一個意識形態,即民主與自由,在政治上也與美國處於同盟關係,但歐洲國家的外交,仍保持了追求實利的作風,沒有像美國那樣熱衷於意識形態目標,對美國沒有亦步亦趨,顯示出不同的風格和主張。   我們知道,二戰結束後,中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美國出於意識形態理由,對中國執行堅決的封殺政策,長期不與中國接觸,拒絕承認中國政府的合法性。但法國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不顧美國的反對,率先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以後,歐洲國家包括英國也都陸續與中國建交了外交關係。   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因為戰場上的壓力和為了打擊社會主義中國的銳氣,曾考慮向中國扔原子彈,在徵求盟國意見時候,遭到了英國法國等盟國的反對。英國法國沒有美國那樣的意識形態激情,在處理對立事件的時候,更保守和穩重和務實。我們看到,美國在實施動用原子彈和考慮動用原子彈的時候,目標國都是意識形態的敵對國,並且是非基督教文明國家,在這背後,宗教意識和情緒都起了作用,在後詳述。   改革開放後,美國因為人權問題屢次制裁中國,而制裁又以經濟手段為主。歐洲國家則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一般每當美國制裁中國的時候,首先是日本出來充當和事佬,因為日本與中國經濟相對密切,其次就是歐洲國家率先打破制裁。中國也看到了這一點,作為反擊美國制裁的武器,中國經常將大規模採購訂單送給歐洲國家。1996年中國將原預定給波音的飛機訂單轉給法國的時候,使得美國波音公司遭受巨大損失,法國公司則賺了個金銀滿盆。當時的總理李*鵬說:「歐洲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不加政治條件,我們歡迎,不像美國,動輒就搞制裁」。   其實制裁是一個雙刃劍,既損害中國利益也有損美國利益,美國一些財團和政治家也反對中國這樣大的貿易夥伴進行制裁,前國務卿基辛格就是反對制裁的著名人士,基辛格博士主導著一個對華貿易諮詢機構,一直為中國的權益呼籲,為此遭受到美國不少人的批評。一般指責基辛格和在國會中主張制裁中國的人士往往也是基督教的熱心人士,如國會中的湯姆迪勒(TomDelay)、傑希赫爾姆斯、迪克阿米等等。而基辛格則是個猶太人,不信基督教。   最近,在對中國的武器銷售問題上,美國與歐洲也產生了衝突。歐洲看到了向中國軍售的巨大好處和現實意義,主張予以尖端武器解禁,美國出於對共產國家的戒備也就是意識形態的理由對此堅決反對,並且向歐洲國家施加壓力,使得中國至今買不到歐盟國家的武器,歐盟國家也因此進入不了中國這塊巨大市場。此外,大家知道,以色列向中國的尖端武器的出口也因為美國的反對而泡了湯。   對待伊斯蘭世界,英法德的政策與美國也有所區別,小布希在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時,遭到了來自法國和德國的堅決反對。德國和法國為此付出了戰後不許進入伊拉克中間市場的代價,全世界也看到了歐洲與美國的差別。   美國與歐洲國家在外交政策上的差異,現在還在持續,注重國際新聞的人都會發現很多這方面的實例。伊斯蘭世界的領導人也認識到了這種差異,新當選的伊朗總統就核利用問題向外宣布,「不與美國對話,但與歐盟對話」。現在,伊朗在核問題上都通過歐盟與美國鬥法。   美國與歐洲國家的差異,主要表現為對意識形態是否偏重。美國往往基於意識形態動機採取外交行動,歐洲國家則更注重國家利益,追求利益目標。對中國,對伊斯蘭世界都是如此。   歐洲國家近些年有個例外,引人注目,就是英國的外交。英國自布萊爾當政以來,外交風格一反傳統,表現出偏重意識形態的特點,對美國的意識形態外交亦步亦趨,步步緊跟。其主要原因是,近些年在英國主政的首相布萊爾也是一個堅固的基督教保守派信徒,與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正好一致。   布萊爾是在現代歐洲史上少有的堅固的基督教信徒政治家,是福音派信徒。布萊爾在柯林頓時代對美國干涉主義的外交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布希時代則毫無保留地支持布希的外交行動。布萊爾的外交政策,實際上起源於他堅固的基督教保守派的信仰。布萊爾將是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一筆的人物,不在於他的執政業績,而在於他使英國外交帶上的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並且因為他的意識形態而給世界帶來的深遠影響。布萊爾執政開始,就打出了「人權大於主權」的旗幟,與國際上迄今流行的主權理論截然對立,將人權提高到神聖的高度。如果這一理論成為國際社會的準則,那麼,國際社會也就開始了統一在基督教文明下的進程。布萊爾也就是這一理論的首創者,而且因為其當政時的行為,也成了這一理論的實踐者。受布萊爾的影響,柯林頓與布萊爾聯手打了一場人權戰爭,也就是針對南聯盟戰爭。在對伊拉克問題上,布萊爾與美國組成英美聯軍長期轟炸伊拉克,最後,英美主導西方一些國家佔領伊拉克,推翻薩達姆政府。也就是說,布萊爾主義意味著,政府如果踐踏人權,就喪失了合法性。這與美國的人權外交實踐一脈相承。布萊爾因其作風,被送給一個綽號,叫「戰爭傳教士」。小布希現在也有一個綽號,叫「從軍牧師」,兩者很相似,同樣,兩個人的信仰與外交政策也如出一轍。   如果在英國當政的不是布萊爾,那麼,英國在近一階段的外交政策將會有所不同,將秉承其大英帝國傳統的世俗化風格,靈活務實,注重實利,不會有如此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與美國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步調一致。
推薦閱讀:

淺談地獄
唐崇榮 牧師【永世的爭戰,時代的使命】 ——第三屆亞洲基督教信仰研討大會《為真道...
基督徒的家庭

TAG:國家 | 美國 | 外交 | 基督 | 本質 | 基督新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