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極拳發祥地淺議

中國太極拳發祥地淺議

作者: 李征康

天下太極出武當。  這個「太極」指的是「太極拳」。那麼,武當太極拳誕生在哪裡呢?是武當山哪座山峰?哪座岩廟、宮觀?現在有了初步答案:就是丹江口市官山鎮杉溝村的太極洞及太極觀。  900年前,武當山天柱峰西邊的大山溝里長滿了古杉,無邊無岸的大杉樹,蒼蒼茫茫,遮天蔽日,於是,杉溝這個名字就產生了。  杉溝,是武當山一塊風水寶地,也是武當丹士張三丰修行隱居的地方。宋元時期,張三丰領著他的眾多弟子,在這裡創作發明了影響我國哲學界與武術界的太極圖與太極拳。  

杉溝附近的太極洞,傳說張三丰曾在此修行

太極觀與太極爺  太極觀坐落在杉溝北山的半坡上,距溝口5公里。這是一座階梯式的三進大院道觀,十分宏偉壯觀。門外有兩棵大銀杏樹,門額的匾上書有「古太極觀」四字。太極觀內有祖師殿、太極殿、火星殿、娘娘殿、財神殿、龍虎殿等。  祖師殿。屬於太極觀正殿,殿內供奉真武大帝,真武大帝是武當山的主神,也是太極觀內第一主神。真武大帝面前的守護神是周公、桃花。  太極殿。殿內供奉太極觀主神太極爺。他身穿八卦衣道袍,一手握寶劍,一手托太極圖,面部表情十分嚴肅。面前護衛神是天聾和地啞。地啞手裡抱個箱子,天聾手裡捧著個「太極八卦盤」。奇怪的是,在其它廟宇,天聾、地啞本是文昌帝君的守護神,在太極觀為什麼又成了太極爺的守護神呢?這一點,值得探究。  火星殿。屬偏殿,殿內供奉有兩個火星爺。一個是武火星,有6隻手;一個是文火星,手裡拿著火鐮。  娘娘殿。屬偏殿,殿內供奉正宮娘娘、西宮娘娘、東宮娘娘(實為三仙娘娘)。娘娘殿內還有兩尊十分奇特的神。一個是管種牛痘的,手拿一個缽子,缽內裝著豆子;另一個一手拿弓,一手拿箭,寓意種牛痘百發百中,這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天花病的恐懼。  財神殿。殿內供奉文財神和武財神。  龍虎殿。是太極觀第一層大殿,殿內有龍虎二將,分把大門左右兩邊,手執武器,十分高大威武,為太極觀守護神。  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杉溝一帶遭了水災,太極觀完全被泥石流掩埋。現在,僅剩廟門外一左一右兩棵大銀杏樹,它告訴人們,這裡是太極觀遺址。  清末,人們又修建了太極觀三間大殿,土木結構。殿內神像在文革時被毀,此殿現在依然存在。  太極觀後面,有一石窟,深、高均為1.1米,寬0.93米。洞頂呈弧形,洞內依岩鑿有神台,台上有一青年坐像,身背一口寶劍,頭頂有髻,顯然是個年輕道士。人們說,他是張爺,即張三丰,但最普遍的說法是太極爺。  用「太極」命名的道教宮觀太極觀,在武當山乃至全國,獨此一家。而太極爺這位神仙是誰呢?筆者遍查《武當山志》、《武當神仙大觀》、《中國民間諸神》、《神仙傳》、《中華百神圖》等書,皆無記載。據筆者調查,太極觀的大名,全官山鎮人幾乎都知道,但太極爺的知名度範圍,只有30平方公里。所以,志書、遊記等書籍無一記載。  道教是多神系宗教,每位神仙都有十分顯赫的來歷與出處,並且在神仙系列裡有一定的位置與級別,有明確的職責分工,甚至還有多種傳說與故事。太極爺作為太極觀的主神,在武當山乃至全國其它道教宮觀中,皆未出現。這就值得人們思考。  採訪中,有當地人稱石窟內神像為「張爺」。張爺,是武當山人對張三丰的尊稱,那麼,太極觀的太極爺是不是張三丰呢?武當山各大宮觀內多有張三丰銅像,但人們只稱「張爺」,不稱「太極爺」。為了揭開這個謎底,筆者搜集了包括武當山在內的全國各處的張三丰畫像圖片,並請太極觀附近的老人們辨認,這些圖片中有沒有他們熟悉的太極觀太極爺。  有村民說,《中華百神圖》中的張三丰畫像,就是他們太極觀的太極爺。其特點是:四方臉,手執寶劍,托太極圖。不過,這位村民又補充了一句:他們的太極爺表情更為嚴肅,沒有笑意。  那麼,讓我們看一看《中華百神圖》中對張三丰的解釋:「張三丰是個頗具神秘色彩的道士,傳說,張三丰吃了呂洞賓給他的仙棗後,成為得道仙人,遂浪跡江湖行蹤不定。後到湖北武當山,入山修鍊,結庵於玉虛宮前。張三丰創武當道並創『內家拳』。武當道士歷來均在教內秘密傳授內家拳技,至今仍然保持這種傳統。」  現在有個疑問,古時民間有個不成文的傳統,畫匠在新塑神像前,心裡沒「譜」,他不知道自己所塑神像的面容應該是什麼樣子,於是,他便到人群里暗暗尋找自己所需要的臉龐與表情,牢牢記在心裡,這叫「抓像」。一旦「抓像」成功,新神像塑成,被「抓像」的人就會死去。因為「抓像」就等於抓走了他的魂魄。所以,古時候活人是不準將自己塑成神像的。再者,我國有「死後封神」的民俗,如范蠡、關羽等皆屬例證。那麼,由此推斷,張三丰在被人們尊為太極爺時,已仙逝多年了。最起碼的常識,在太極觀石窟刻字的 「大元至元二十一年歲次甲申正月」之前,也就是公元1284年之前,張三丰早已去世了。那麼,明代皇帝要尋找的張三丰,又是誰呢?  據《武當道教史略》記載:「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遺三山高道使於四方,清理道教,因『聞其名』,故特意叮囑使者:『有張玄玄,可請來。』玄玄是張三丰的字,但始終未找到張三丰。」  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三年 (公元1405年)遣淮安王宗道遍訪張三丰於天下名山,此後又多次派人尋訪,於永樂五年(公元1408年)邀請真仙張三丰;次年,再命張宇初尋訪;永樂十年,命道錄司右正一孫碧雲到武當山建遇真宮,並有致張三丰《御制書》云:  皇帝敬奉書真仙張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嘗遣使致香奉書,遍詣名山虔請。真仙道德崇高,超乎萬有,神妙莫測。朕才質疏庸,然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書虔請,拱俟雲車鳳駕,惠然降臨,以副朕拳拳之懷,敬奉書。永樂十年二月初十日。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武當山應該還有一個張三丰。  張三丰與張三峰  《辭源》張三丰條目,這樣解釋:  [張三丰]  (1)宋代技擊家。也作張三峰。本武當丹士,精拳法。其法主禦敵,非遇困危不發,發則必勝。明嘉靖時張松溪也傳此拳法。  (2)明代道士,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號三豐。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曾居武當山,行蹤飄忽,太祖、成祖使人覓之皆不遇。英宗時贈「通徽顯化真人」。明史有傳。  《中國人名大辭典》張三丰條目全文抄錄如下:①宋,武當丹士。亦作張三峰。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夢神授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遂以絕技名於世。②明,懿州人。名全。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以其不飭邊幅,又號張邋遢。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行游四方。不常厥處。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時贈「通徽顯化真人」。  這兩部權威著作都明確表示:宋代有個張三峰,明代有個張三丰。但其解釋都在「張三丰」條目之內。那麼,宋代張三峰最早的典故出處在哪裡呢?  黃宗羲是最早提出張三峰創武當內家拳的歷史學家。清代康熙初年,黃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銘》中寫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內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譚大江先生在《武當內家派述秘》一書中,進一步闡述說:「黃宗羲的說法來源於兩個方面。一、他在《王征南墓志銘》中記有王征南的一段話,說:『今人以內家無可炫耀,於是以外家摻入之,此學行當衰矣!』遂 『許敘其源流』。」「為了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王征南生前曾將該派源流及其內涵詳告過黃宗羲,允許他向社會公開;二、黃宗羲作為一個史學家,不會單聽他(王征南)口傳而不查史料。最有可能是,黃既目睹過王保存的宗譜,又查過宋有關史料,方能為其下結論。」  稍後於《王征南墓志銘》的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版《寧波府志》張松溪傳中也有張三峰為北宋人的記載。其中云:「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自宋之張三峰。」  凌善清《形意五行拳圖說》中云:「北宋時有張三丰者,隱武當為黃冠,究心達摩之術者若干年,得其玄奧,乃盡棄少林之成法,而一以練氣為主,有從之者,即授以形意拳以為練習之初步……」  1933年,華曹元所編《國術》一書「總論」中提到:「……至北宋時,有張三丰其人者,精達摩術……合以陰陽動靜之理,而發明為太極拳,授徒於武當山,是為武當派,北人多尚之,謂之內家拳。」  《清史稿》中提到:「內家者,起於宋武當道士張三峰。」  我國當代著名道教學者李養正先生在《道教概說》一書中指出:「考武當內家的祖師,乃北宋徽宗時的張三峰(亦稱張三丰),傳說他夜夢真武大帝授拳法。明末清初黃宗羲 《王征南墓志銘》中說:『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張三丰。』三百多年之後,明初武當山又出了一位著名的道士也叫張三丰。後者是前者內家拳技的繼承者和發揚者。武當道士,歷來均在教團內秘傳內家拳技,至今仍保存這種傳統。」  現在我們明白了,北宋張三峰,元、明張三丰,均確有其人,都是武當太極拳大師。  太極圖與太極拳  根據文字記載,我們初步認定,北宋徽宗年間的武當丹士張三丰,就是太極爺。那麼,為什麼要稱他為 「太極爺」呢?太極爺為什麼要手托太極圖呢?  (1)太極圖  張三丰會武術,幾乎人人皆知。但許多人並不知道,我們今天所見的陰陽太極圖,包括韓國國旗在內,是張三丰根據前輩的創意,重新發明、創作、繪製、定稿的。根據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上的資料,我們得知太極圖最早的創意者為鍾離權,鍾離權傳給呂洞賓,呂洞賓再傳給陳摶,陳摶根據呂洞賓的創意,繪製出了無極圖,刻在華山石壁上。  陳摶所作無極圖是當時圖學中最突出、影響也最大的圖式。正由於有這個圖示,後來才衍出了周敦頤的太極圖。周敦頤的 《太極圖說》首句便是 「無極而太極」或 「自無極而為太極」。由此顯見周敦頤太極圖源於道教陳摶的無極圖。  張三丰繼承陳摶之思想,稱 「易道」即 「太極道」,所以,他在完善陳摶的易道思想上,創立太極道體系,把丹道和太極內功緊密聯繫在一起。應該說,太極圖的一個間接來源是道教。張三丰作為武當道人,根據自己對道教理論的研究,在陳摶無極圖和周敦頤太極圖的基礎上,創作出了太極圖。  張三丰對太極圖的解釋為: 「黑為陽,白為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相轉化。陰為無,陽為有。逆時針轉,有生於無,無生於有;有中有無,無中有有。中間的S線為道。萬事萬物,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經歷都是曲折的。」  張三丰在修真圖中描述了生命的演進過程,即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五行,五行演八卦,八卦得演萬物昌。這種 「順則成人」的繁衍進程,與現代醫學所認知的人體生命演進進程,是如出一轍的。  因為今天的各種太極八卦圖都是根據張三丰太極圖演化而來,可見張三丰太極圖的影響之大。  (2)太極拳  按邏輯推理,先有太極圖,後有太極拳。分析太極拳的特點,還得從太極圖說起。 「武當拳功的創造者,將太極圖應用於拳擊,太極圖也成了太極拳的圖徽。在這個圖徽模型的指導下,太極拳的運動方式和路線也成為曲線、弧線和圓線。」  張三丰作為武當道人,他當然知道,太極圖就是 「道」。 「道的運行規律是一個圓圈。道家主張自然、清靜、虛柔、節讓、養生以全形。體現在武術上就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穿化閃避,借力消勁,後發先至,得機決勝,為內家拳提供了理論體系和技擊運用的依據。」  杜元化 《太極拳正宗》中有: 「三豐祖師因亂世,隱居武當,號曰丹士。將此拳 (太極拳)練至神化之域,技冠當代,名著環球。朝野之人,無不欽佩。在武術中,不亞孔子在文學內集群聖之大成。所以斯術號為武當派。」  華曹元 《國術》第一章 「總論」中有: 「至北宋時,有張三丰其人者,精達摩術,而參以道家馮一元穴道術三十六手,推闡為長拳七十二路。又依據華陀五禽戲原則,擴充為十二形,此流傳現在為形意拳。並折取少林柔功,合以陰陽動靜之理,而發明為太極拳。授徒於武當山,是為武當派,北人多尚之,謂之內家拳。」  太極觀太極拳傳人陳明慶先生根據先輩傳言如是介紹: 「張爺從四川來到杉溝,住在山洞中修行。這裡有兩個山洞。一個在前,洞不大,一片漆黑,人們叫它『黑洞』。黑洞高2米、寬1米、深8米,裡面能坐一桌人吃飯;一個在後,明亮寬敞,人們稱為 『後洞』。張爺就住在後洞里。後來,他創出了太極拳,人們稱這洞為 『太極洞』。太極洞邊上有一岩道,可當廚房,張爺就在這裡長期生活下來。至今,太極洞石壁上仍留有一碗清泉,乾旱不涸,雨澇不溢。傳說,這是張爺留給後人的 『神水』,人喝了能治病。」  杉溝這個地方十分古老。太極洞對面半坡上,有一人工建的檯子,是古人拜太陽的地方,所以就叫 「拜太陽台」。  據當地人講,張爺在山洞中天天練太極拳,招收了不少徒弟。徒弟們就住在拜太陽台邊上的古廟裡。練武的人,也練氣功,他們叫 「內丹」。拜太陽台是練氣功打坐的好地方。再後來,張爺收的徒弟多了,這裡無地方住。於是,張爺就分出一部分徒弟住到太極觀,再分一部分徒弟住到八卦亭。大家分別住在三個地方,各自練太極拳。慢慢地,三個地方的徒弟,練出了各自的特色。在太極觀練的拳,就叫「太極拳」,再後來發展為 「太極劍」;在八卦亭練的拳,便稱為 「八卦拳」,再往後發展,就成為了 「八卦掌」;而太極洞里住的徒弟,始終練的是 「形意拳」,沒什麼大的變化。這就是太極拳的三個分支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的來歷。  太極拳的疑問與思考  自黃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銘》中說是北宋徽宗年間武當丹士張三峰演練創作出了武當內家拳之後,武術界一直存在爭論,有人肯定,有人否定,莫衷一是。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書成於至元十三年(1276年),是道教人物傳。書中記載男仙781人,女仙120人,共計901人,其中沒有張三峰。《武當福地總真集》為武當道人劉道明撰,書成於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共三卷,這應該是武當山留存的最早的志書。書中記載武當真仙21人,也無武當丹士張三峰。按理說,宋代道君皇帝想打交道的人,應該在書中大書特書一筆才是,為什麼卻沒有張三丰的記載呢?  其實,黃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銘》中,已經給予了解釋:「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說明他推脫原因,未見徽宗,仍是隱士,沒人知道他的廬山真面目。再有一句:「三峰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陝西……」這個「百年以後」,是個很廣泛的時間概念。兩百年、三百年也屬 「百年以後」。可以理解,以上二書的作者不了解張三峰,不在書中為他立傳,是很正常的事情。  從地理位置上講,杉溝這個地方十分偏僻,它遠離武當山的三條神道,其特點是封閉、幽靜、不惹人注意,所以張三峰才會隱居此地。  從武當道教的傳統風格來看,「道家主張清規、無為、不爭、退讓、養生、全形,有絕技者,一般不耀於世人,時至今日的武當派,亦堅持要求不談、不記、不傳的門規」。「據說,武當派之戒約為五不傳:骨柔質鈍者不傳,心險者不傳,好鬥者不傳,狂酒者不傳,輕露者不傳。又有『寧可失傳,不可誤傳』之說。」  這裡有一實證,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當武術代表性傳承人趙劍英,曾任武當山道教武術總教練,她的老師金子弢先生,1929年來到武當山,拜李合林為師,學習武當太極拳。金先生離開武當山後,半個世紀從不向任何人傳授武藝。直到70多歲時,遇到趙劍英,才將自己苦苦演習了50餘年的太乙五行拳教給她。金先生去世時86歲,他一生就只收了這麼一個徒弟。  細心人看過太極觀的神像布局後,就能體會出一些太極拳保密的傳統。太極爺面前的守護神是天聾、地啞。在其它廟宇,天聾、地啞是文昌帝君的守護神。文昌帝君,亦稱文曲星,掌管文運、功名,隋唐科舉制度產生後,尤為文人學子頂禮膜拜。他因怕科舉考試時泄題,才用天聾、地啞作為勤雜人員,讓打聽考題者一問三不知。太極觀太極爺面前為什麼也用天聾、地啞呢?道理很簡單,可以為太極拳保密。  我們可以推測,張三丰收徒的條件這麼嚴格,保密手段這麼周密,他的事迹不能外傳,武術不為外人知道,似乎是很正常的事了。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北宋張三峰的確存在,他就隱居在今天丹江口市官山鎮杉溝村的山洞裡,創作出了太極圖與太極拳。在他仙逝後,當地百姓和他的徒弟們,按照他生前的形體容貌,用石頭雕了神像,供奉在太極觀中,成為太極觀的主神太極爺。為了讓師父的美名流芳百世,徒弟們又鑿了石窟,將張三峰的青年坐像刻在石窟內,並記上時間:大元至元二十一年歲次甲申正月,讓其永遠成為鐵證。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太極爺究竟是誰,還缺乏碑文之類的直接證據和更多的旁證。因此,本文所敘述的觀點,不能算是最終定論。筆者敬請諸位武術大師、專家、學者對這篇拙文不吝賜教,給予指正。

太極觀後面有一石窟,石窟里的坐像據說是張三丰像

推薦閱讀:

中國畫的設色法——以墨為主,隨類賦彩
中國歷代官制簡表
中國奶企進口含毒菌乳粉
安倍怕了:中國讓日損失萬億
盤點海外館藏以及拍賣的中國古玉——夏代玉器篇

TAG:中國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