獸獸:警惕被利用的母親節
在眾多從西方舶來的節日當中,母親節的節日氛圍日益升溫。昨日母親節,眾網友紛紛曬出對老媽的愛意和敬意。一項名為「老媽口頭禪」的網路互動徵集活動吸引超過2萬人參與。「快點起床,還不睡覺?」、「你怎麼老是長不大」、「在外工作不要太累」……老媽們嘮叨中夾帶溫情、叮囑中不免擔憂、教誨中不乏哲理,引來國人集體共鳴(據昨日中國新聞網)。
此類網路活動,加上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在內的刷屏式轉發,讓各種母親節集體抒情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感情表達泛濫有決堤之勢。以致有人忍不住吐槽:「你們在網上對你們的媽媽這麼好,你們的媽媽知道嗎?」、「一群把媽媽拉進朋友圈黑名單的人在朋友圈裡瘋狂地刷著母親節快樂」。有多少人中槍,自覺報上名來!估計不少。
朋友圈裡刷母親節快樂不如給母親打個電話,給母親打個電話不如給母親賬戶里打點錢。倒不是說母親缺錢,或者要把親子關係庸俗化,而是日常生活中,凡涉及到「感恩」、「母愛」一類話題,特別容易形成一股「情感壓倒一切」的「正能量」大合唱,對母愛無限拔高頌揚,你我的母親,她們作為平凡女人的實質需要反而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母職「神聖化」,可能最終導致兩種結果,一是逼著所有女人做母親,或讓母親做她做不到的事;二是把某些角色(如照顧和養育)派定給母親,她不能不做,做了也正常,還不好意思開口「索要」回報。
剛剛播出的《舌尖2》第四集,為培養學中提琴的女兒成才,母親漂泊上海,整整5年間包攬一切雜事,有家不能回,丈夫不能見,奶奶病了也沒法回去照顧。屏幕上母親淚流滿面,電視機前觀眾為之動容。現實中男性打工掙錢多,夫妻如此分工也屬無奈。不過,假如做媽媽的因為無法兼顧老人孩子兩頭照料,自責內疚,則無此必要。節目頌揚燉肉擀麵透露出的濃濃母愛,可母親不是聖人鐵人,做一頓拍著美麗,5年1825天每日三餐共計5475頓,你做著試試,是何感受。編導可曾問過媽媽一句:你是想照看孩子,還是想工作?
也正是如此日復一日的「無薪」大愛,讓兒女們在母親節用手機隨手轉發一句節日問候,變得有些自娛自樂。而另一方面,也因為母親付出了那麼多,雖說不求回報,但也讓中國孩子有時難以「說不」,所謂「父母命不可違」。凡此種種,都讓今日過母親節,一切看起來都有點「虛」———孩子們的感恩與回報大多務虛不務實;到哪天母子母女意見不合,做子女的倘要「忤逆」母親,也多少有點「心虛」。
要擺脫以上窘境,實應警惕母親節的「被利用」。而母親節之最早起源,本來也就是一個「反利用」的故事:最早把母親節定位法定節日的是美國,發起人是一名叫安娜·賈維斯的女性。後來她發現這一節日變成了商家的促銷噱頭,一切都變了味兒,於是她後半生都在為廢除母親節而奔走,甚至不惜挨家挨戶上門收集簽名,可惜收效甚微。晚年她在潦倒和抑鬱中去世。警惕母親節變成商家噱頭,這一點不屑說。除此之外,還要警惕社會和文化利用母親節把母親限定在照顧與養育的角色身份之內,警惕那些控制欲強與偏執人格,利用父母不可忤逆,把子女的人生操控在自己手裡。
推薦閱讀:
※婚姻就是相互利用?這個鍋我也不背。
※利用風水來化解各種常見的煞氣
※利用大門風水旺財
※充分利用水源,布開門收財局
※利用B1/B2美國簽證申請不受限的美國銀行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