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呂復興陳氏太極拳纏絲技法

呂復興陳氏太極拳纏絲技法

「太極拳,纏法也」,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的固有特點與精華,在意念指導下以丹田帶動、腰脊為軸心、周身螺旋形式運化,令三節、九竅、十八球節節貫穿,使內氣纏繞於肌膚之內,中氣貫通於骨髓之中,形成一動無有不隨的獨特空間曲線運動方式,完成身體各部分的公轉與自轉,這種勁由內及外、由里及表、由中而發,對稱協調、無所偏倚、無過無不及,運用時能剛能柔,其剛時,挨到何處何處擊,出手見紅,無堅不摧;其柔時,連綿纏繞,使人難入難出,如蠅蟲落膠,有翅難飛。就用法而言可分為上纏、下纏、左纏、右纏、外纏、里纏、大纏、小纏、前纏、後纏、正纏、反纏等。但總的規納起來也就是順纏與逆纏。就其基本方式而言可分為,一順一逆或雙順雙逆,其它方法皆為變化之法。

從健身上講,纏絲勁的產生與傳遞方式正好是疏通經絡,調理臟腑功能,加速人體新陳代謝、改善人體機能的過程,人體機能的改善與增強需要血液的營養與滋潤,血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機體的運動與感覺都離不開血液的濡養,故《靈樞·平人絕谷》說:「血脈和利,精神乃居。」人若氣血充盛,血脈調和通暢,則精神充沛,神志清晰,臟腑堅韌,肌肉豐滿,感覺靈敏,活動自如。欲達此況,推動血液運行之氣要強,血液要充盈,脈道要暢通無阻。而周身無處不纏絲的陳氏太極拳運動正好複合這一條件,在行雲流水般的行功中,通過意氣運動配合螺旋纏繞的方法,加強人身血液的循環功能,使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脈道更加暢通無滯,令氣血運行全身,使周身各個部位得到相互「按摩」,從而加大了骨骼、關節、肌肉、韌帶之間彈性,增強了骨的營養,使骨密質增厚,使骨松質的排列更加整齊有規律,因而骨頭更加粗壯、堅固。同時還會使關節囊增厚,韌帶增粗,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增強,加強了關節的牢固性,伸展性,令關節的活動幅度增大,靈活性增強,為行拳走架,推手技擊打下堅實基礎。

從技擊上講,這種螺旋纏繞勁可以提高沾、連、粘、隨、化打合一的效果。應用時,柔中寓剛比直線發出來的拙勁更加威猛,更有利於勁的放長和力點的集中,具有極強的穿透性,可使人內傷而不外顯,通過螺旋纏繞能化去對方兇猛的來力,使其勁路發生改變處於背勢,為我反攻節省時間製造機會。與人交手時運用此勁一沾即進纏繞不放,如巨蟒纏身,粘住何處何處纏,進也纏、退也纏、攻也纏、守也纏、快也纏、慢也纏、開也纏、合也纏,在螺旋纏繞中「打人如走路,破敵如蒿草。」這種勁在推手中當對方力猛時,會使其身不由己失去重心,如墜深淵,入激流之感,象被裹入旋渦一般,不能自拔。為我成功發放製造機勢,以達到:「諸靠纏繞我皆依,因敵而變示神奇。」的高級功夫境界。

在套路演練中,纏絲勁的方法方向要隨身法及動作幅度的要求而變化,現將此勁的具體表現與練習方法介紹如下,講得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

纏絲勁表現在手上為順纏時,小指領勁依次帶動無名指、中指、食指向大指方向旋轉,小指的少澤穴與大指的少商穴相合,勞宮穴內含,突出小魚際,成瓦攏掌,同時沉肩合肘。

纏絲勁表現在手上為逆纏時,大指領勁依次帶動食指、中指、無名指向小指方向旋轉,大指的少商穴與小指的少澤穴相合,勞宮穴外展,突出大魚際,成瓦攏掌,同時松肩掤肘。

纏絲勁表現在腿上的順纏為,以小趾領勁大趾合,踝與膝向襠部外方向旋轉,腰胯隨之,臀部沉翻。如前蹚之外擺腿順纏上步。

纏絲勁表現在腿上的逆纏為,以大指領勁小趾合,膝與踝里合向襠內部旋轉,腰胯隨之,臀部沉翻。如單鞭里合腿逆纏出步。

纏絲勁表現在身上時,胸腹相合(氣歸丹田)為順纏,如單鞭之提左膝收腳,胸腹相開(氣出丹田)為逆纏,如單鞭之左腳偏左後出步。胸腰螺旋左轉即左側為主纏絲,胸腰螺旋右轉即右側為主纏絲,身軀纏絲即胸、腹、腰、脊皆纏絲。

金剛揉球(交叉纏絲)

動作說明:

動作一:面向正南而立,兩腳平行開步,約與肩寬,兩腳尖不丁不八,兩踝松豎合住勁,雙腳十趾抓地,湧泉穴空,兩膝開合相寓,兩胯放鬆,襠圓虛,尾閭回收,命門後撐,空胸實腹,氣沉丹田,兩肩放鬆,自然前卷,兩臂垂於體側,立身中正,虛領頂勁,兩眼向前平視,精神內斂,外示安逸,呼吸自然,以靜待動。如圖(1)所示。

要點:站立時,頭要正直,頸要松豎,下頜要微收,口微閉,齒輕合,舌尖微頂上齶。在身正體松,意志專一的情況下,深刻體會內外合一動由靜生的道理。

圖1

動作說明:

動作二:胸向不變,兩腿屈膝松胯,身體微沉,腰勁下塌,頂勁上領,同時雙手在大腿兩側塌掌根,略雙順纏緩緩上提,雙手略里折腕,指尖相對,虎口圓虛,兩手的大小指相合,勞宮穴空,成瓦攏掌型,兩掌的掌心相對相系,環抱於腹前中線兩側,如抱球勢,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松肩墜肘,兩臂掤圓,胸向南,眼視前方。如圖(2)所示。

要點:雙手上升的同時身體要下沉,不要一上都上,要做到有上有下,兩肘尖(鷹咀骨)要下墜,注意肘不貼肋,兩胯要松透,使兩個胯窩凹進去,感覺小腹象坐在大腿上一樣,切不可低頭彎腰。

圖2

動作說明:

動作三:胸腰螺旋右轉,松右胯翻左臀,襠走後下弧重心左移,右腿順纏蹬勁,左腿逆纏合勁,兩膝開合相寓,同時,左手自腹前中線左側塌掌根逆纏走弧線向前掤出至胸前中線,斜立掌,掌心向前,略突出大魚際,右手自腹前中線右側塌掌根順纏收至右腹前,成橫掌,掌心向上,略突出小魚際,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松肩墜肘,兩臂掤圓,胸向西南,眼視前方。如圖(3)所示。

圖3

要點:雙手在螺旋纏絲時,兩腋下不可夾死,要保持圓虛,雙腳不可亂動,要抓住地蹬上勁,重心倒換時會陰穴要下沉,襠部要走後下弧,不能直接扛過去,雙手的位置不要離開中線。

動作說明:

動作四:胸腰螺旋左轉,松左胯翻右臀,襠走後下弧重心右移,左腿順纏蹬勁,右腿逆纏合勁,兩膝開合相寓,同時,右手自右腹前塌掌根變逆纏走弧線向前掤出至胸前中線,斜立掌,掌心向前,略突出大魚際,左手自胸前中線塌掌根變順纏走弧線收回至左腹前,成橫掌,掌心向上,略突出小魚際。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松肩墜肘,兩臂掤圓,胸向東南,眼視前方,如圖(4)所示。

要點:練習時,注意手腳的纏絲要協調一致,重心與胸向的變化正好相反,雙手要做到相吸相系,象有一個繩子將兩手連起來一樣一動都動,同時不要敞襠。尾閭要回收,命門要後撐,使勁塌下來,令雙足根發重。

圖(4)

總述:交叉纏絲在練習時,雙手走的圈如同揉太極球一樣,把兩腿的力量通過丹田內轉,旋脊轉背交叉傳遞到雙手上去,當一腿為順纏時,另側前掤之手則為逆纏,當前掤之手收回為順纏時另側之腿為逆纏,雙手與兩腳的纏絲勁路正好相反,相互交叉,左右交替運行。在呼吸上以肺呼吸與丹田呼吸相結合,做到不憋、不喘,呼吸自然通常為宜。如圖(3-4)為完成一次揉球動作,雙手與周身的纏絲也同時完成。可按此法虛實互換左右交替練習,時間可隨功力的增強而不斷加長。收功時雙手與兩腳同時螺旋運化,兩臂放鬆垂於體側,成動作一姿勢,使內氣由丹田而出行遍全身,歸與丹田,靜立片刻調息調氣後方可離去。

定步單運手

動作說明:

動作一、面向正南而立,兩腳平行開步,約與肩寬,十趾抓地湧泉穴空,大小腿的肌肉微微外翻,兩膝開合相寓,松胯圓襠,兩肩微微前卷,兩臂自然放鬆垂於體側,做到肘不貼肋,肘不離肋,含胸塌腰,尾閭回收,命門後撐,脊背自然豎直,立身中正,虛領頂勁,兩眼平視前,精神內斂,外示安逸,呼吸自然,意守丹田。如圖(5)所示。

要點:站立時頸要自然松豎,胸不可挺不可凹,臀要內斂不可突,兩膝要微屈,不可跪,兩踝松豎合住勁,心要靜,雜念要止,神要寧,為行功走架做好準備。

圖5

動作說明:動作二:胸腰螺旋左轉,松左胯翻右臀,襠走後下弧重心右移,左腿順纏蹬勁,右腿逆纏合勁,雙手在大腿兩側雙逆纏塌掌根後緩緩上提叉在腰間兩側,而後右腿成為實腿,支撐體重穩定重心,右腳五趾抓地,湧泉穴空,踝關節豎直合住勁,左腿以髖關節為軸屈膝上提,成右獨立步,小腿自然垂直放鬆,腳尖不綳不勾,胸向東略偏南,眼視左前;胸腰微左轉,左腿逆纏以腳跟里側著地向身體左側略偏後蹬出,腳尖上蹺里合,兩腳要騎在同一直線上,兩足跟前後距離為(20--30)公分左右。兩足跟橫向間距(約為本人一步半左右)松胯圓襠,兩膝開合相寓,雙手塌在腰間不變,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松肩墜肘、兩臂掤圓,胸向南略偏東,眼視左前。如圖(6-8)所示。

圖6圖7

要點:提左膝時,右膝要屈膝下沉,同時收腹、吸氣、松胯、提肛,做到有上有下,陰陽平衡,注意胸腹的屈伸開合。提膝時胸腹要合(氣聚丹田),出腿時胸腹要開(氣出丹田)。

動作說明:

動作三:左腳掌著地踏實、五趾抓地,湧泉穴空,踝關節豎直合住勁;胸腰螺旋右轉,松右胯翻左臀,襠走後下弧重心左移,左腿逆纏合勁,右腿順纏蹬勁,兩膝開合相寓,同時,左掌自左腰間塌掌根順纏穿至胸前中線,右掌塌在右腰間不變,胸向西南,眼視右前;胸腰螺旋左轉,松左胯翻右臀,左腿略順纏合勁,右腿逆纏蹬勁,成左弓蹬步,重心先左後右,兩膝開合相寓,同時,左手在胸前中線塌掌根坐腕變逆纏走弧線掤至左肩前上方,右手塌在右腰間不變。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松肩墜肘,兩臂掤圓,胸向南,眼視左前。如圖(8-9)所示。

圖8圖9

要點:練習時,要注意大小動作以丹田帶動,腰脊為軸心旋轉,穿左掌時左臂不可離身體太近,左肘要外掤下墜,做到肘不離肋、肘不貼肋;左手外掤到位後,兩胯要放鬆,重心應略右移,做到左前掤右後塌,同時注意定式時弓蹬步的規矩(前弓之腿要與小腿垂直,後蹬之腿的大小腿肌肉要內卷外翻,兩膝要撐住勁,兩腳要基本平行蹬上勁,兩胯要松透,上體要正直,襠要圓虛,低架子時前弓之腿的大腿要水平,使腿彎夾角接近於90度。)

動作說明:

動作四:胸腰螺旋左轉,松左胯翻右臀,襠走後下弧重心右移,右腿逆纏合勁,左腿順纏蹬勁,兩膝開合相寓,同時,左掌自肩前上方塌掌根變順纏走弧線收至腹前中線,掌心向上,右掌塌在右腰間不變。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松肩墜肘,兩臂掤圓,胸向東南,眼視左前。如圖(10)所示。

圖10

要點:左手收回時速度不要過快,要與胸腰的動作同步化,左肘尖要下墜,小臂要外掤,重心倒換時會陰穴要下沉,左腿要蹬上勁,但不可伸的太直,應做到勁以曲蓄而有餘。

總述:定步左單運手在練習時,左手要在體前走一個立圓,動作要圓轉順隨一氣呵成,無

凸凹,無斷續,使周身各個關節在以丹田帶動螺旋纏絲的形式下協調的連在一起整體運作,在呼吸上採用肺呼吸與丹田呼吸相結合,做到不憋、不喘,以呼吸通暢順隨為宜。如圖(8-10)為完成一次單手與周身纏絲。可按此法虛實互換,單手連續螺旋纏繞,交替時可將左手左腳同時收回成動作一姿勢,而後提右膝出步對右側進行練習,左右交替後再將右手右腳同時走弧線收回成動作一姿勢,時間可有短及長。練完後應靜站一會使身心從運動狀態平和後方可離開。

定步雙運手

動作說明:

動作一:同定步運手動作一故略

動作說明:

動作一:同定步運手動作二故略

動作說明:

動作三:按單運手動作三要領進行,只把「右手塌在右腰間不變。」練成「右手自右腰間塌掌根變順纏走弧線合至腹前中線,指尖斜向前,掌心向上。」即可,如圖(11-12)所示。

圖11圖12

要點:同單運手動作三故略

動作說明:

動作四:胸腰螺旋左轉,松左胯翻右臀,襠走後下弧重心右移,右腿逆纏合勁,左腿順纏蹬勁,兩膝開合相寓,同時右手自腹前中線順纏穿至胸前中線,左手塌掌根略向外向下加大掤勁,至左肩前方,胸向東南,眼視左前;胸腰螺旋右轉,松右胯翻左臀,右腿略順纏合勁,左腿逆纏蹬勁,成右弓蹬步,重心先右後左,兩膝開合相寓,同時,右手在左胸前塌掌根,坐腕變逆纏走弧線掤至右胸前上方,左手塌掌根走弧線合至腹前中線,指尖斜向前,掌心向上,立身中正,虛領頂勁,松肩墜肘,兩臂掤圓,胸向南,眼視右前。如圖(13-14)所示。

圖13圖14

要點:練習時,身體不可忽高忽低,重心倒換時會陰穴要下沉,注意胸背的開合,雙腳要抓住地不可亂動,定式時,松胯圓襠,尾閭回收,命門後撐,脊背要自然豎直,使尾骨與會陰穴有對拉拔長之意,立身中正安舒,右前發左後塌,上下一體,八面支撐。

動作說明:

動作五:此動作與動作四手腳運行路線相反,胸腰運行方向相反,重心變換相反,動作過程與要點相同,故略。如圖(16-17)所示。

圖15圖16

總述:定步雙運手在練習時,胸腰不能平板運作,要在立體螺旋中左右摺疊,手足之運非逆即順,重心倒換時,會陰穴要下沉,使襠走後下弧。雙手運行的路線要圓,要連綿不斷,兩手以中線為界各管一半,不要超出兩腳間的距離,雙手要與雙腿的纏絲勁協調一致。做到一纏周身俱纏,使身體形成空間曲線螺旋運動,架子低時,兩大腿在虛實互換中要保持水平,向坐在小板凳上一樣,不偏不倚,氣沉丹田,在呼吸上以肺呼吸(胸腔呼吸)與丹田呼吸(腹式呼吸)相結合,使呼吸通暢,以不憋不喘為宜。如圖(14-17)為完成。一次雙手與周身纏絲,時間可由短及長,循序漸進,收功時可將左腳與兩手同時走弧線收回成動作一姿勢,練完後應感到呼吸自然,氣遍全身,汗流浹背而氣不喘,兩腎火熱,小腹內蒸氣騰然,周身舒適精神充沛,心情舒暢,稍靜站片刻方可離去。

王宗岳《太極拳論》講:「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無論是交叉纏絲還是定步單雙運手或其它纏絲之法,都是為了煉精化氣,以氣催血,以血運身,達到內外兼練性命雙修。只是方法有所不同,但都是在意念指引下,以丹田帶動,腰脊為軸心進行左右摺疊,使兩臀在立體螺旋的形式下做沉翻動作,令襠部正好走一個斜向或立體的∞字型,同時配合四肢運動,呼吸運動,使力從足起經踝、小腿、膝、大腿、胯、過腰脊,上行至大椎,傳到肩、肘、達於手之稍節,在勁力的傳遞過程中,周身俱為纏絲圈,由內到外,由大到小,沒有平面,沒有凸凹,沒有斷續,沒有抽扯之形,渾然一圓。

推薦閱讀:

第691期:「一代武學宗師」的成因 吳式太極拳的長壽奧秘
調息是練太極拳達到上乘功法的精華
傅清泉老師表演的28式太極拳,有大師風範!
比太極拳本身更寶貴的——太極拳精髓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