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學者提出中華民族龍圖騰來源於熊(組圖)

神話學者提出中華民族龍圖騰來源於熊(組圖)2006-08-15 12:11:37 來源: 大河網-大河報 

  •   核心提示:在河南舉行的中國神話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神話學會會長葉舒憲教授提出新說:「中華民族的龍圖騰來源於熊圖騰?!」
  • 春秋白玉雕熊龍

    朝陽玉熊

    婦好墓熊龍

    商坐熊

    「中華民族的龍圖騰來源於熊圖騰?!」中國神話學會會長葉舒憲教授的新說驚人。正在河南舉行的中國神話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葉舒憲教授再次提交他的新論點,進一步證實此前的結論。

    8月12日,葉舒憲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的專訪時闡述自己的論點,並激情洋溢地透露了自己的新計劃,但又叮囑記者,暫時先不要透露。記者初次見他時,提起他的觀點,他的友人坐在一旁開玩笑說:「照你這麼說,那國人的那句『瞧你這熊樣』不是罵人的,竟是夸人的了!」

    他還用在踏訪新鄭軒轅故里時看到實例作證明:「黃帝號有熊,他的門前為什麼站著兩隻熊,這都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狼圖騰引出熊圖騰

    葉舒憲教授這樣解釋這一研究的由來:「2004年至2005年的國內圖書市場,最響亮的書名是《狼圖騰》。小說出版策劃人在編者薦言中還不惜拿出聳人聽聞的標題——我們是龍的傳人還是狼的傳人?《狼圖騰》中還有明確的結論:中華龍圖騰是從草原狼圖騰演變而來的。在狼圖騰和龍圖騰之間,還有一個饕餮圖騰的階段。而跟隨作者的思路,不少人還認可了書中的觀點:龍所代表的封建精神,壓抑了民族的生命,只有恢復狼的精神,民族的騰飛才有保證。這不能不引起學界認真的思索。」

    2006年4月,他在和幾位學者一同考察了內蒙古東部和遼寧西部的紅山文化區域時發現:熊應是中華北方的史前圖騰。

    他對記者說:「熊有冬眠春出的特性,比如漢字『能』,本義訓熊,說的就是能量、能力、才能等。能字在金文中就被寫作一隻熊的形狀。這足以說明,熊能夠隨季節而循環變化,成為體現生命與再生女神能量的動物意象。由於堅信熊具有這種自我復生能力,所以古人才視之為神力的化身,即超人能量的體現者。「

    熊圖騰早於龍圖騰?

    他認為,中國在多民族文化融合中,龍是較為普遍的一種崇拜物。但眾所周知,龍並非現實中實際存在的動物。作為遠古神話想像的虛構生物,龍自然有其神幻意象的來源和基礎。最近我國北方的考古學發現不斷表明,龍確實來源於現實中的動物。這些動物原型包括豬、鹿和熊。其中熊作為崇拜偶像出現在5500年前牛河梁女神廟之中,尤其引人注目。而且,與神話傳說中的華夏民族共祖黃帝直接有關聯的,看來也是熊。再參照北方薩滿教傳承中有關熊的儀式、信仰和觀念,可以說熊圖騰要比龍圖騰悠久得多。

    他進一步說明,我們審視其他古籍也會看到,與「黃熊」或「熊」有關的上古帝王神聖們不在少數。如伏羲號黃熊,黃帝號有熊等。熊這種動物在史前圖騰神話時代就已經充任了生命與再生女神的化身。

    而華夏第一圖騰動物——龍,與熊有著直接關係。豬龍、熊龍和鹿龍等新的假說,就是建立在出土的玉雕像實物基礎上的。他舉例說,牛河梁女神廟下方的積石冢就出土一對玉龍,起初被當作「豬龍」,後來孫守道、郭大順等考古學者改變看法,又提出「熊龍」說。結合至今在北方流傳的熊祖神話,以及上古時期楚國君王姓熊的事實,熊龍玉像符號背後的意蘊是:「龍的傳人」之中當有重要一部分為「熊的傳人」。

    熊圖騰分布很廣泛

    他認為,從空間分布上看,整個歐亞大陸北半以及北美洲的史前文化都曾經流行熊圖騰崇拜。在中國地區,先是集中分布在以興隆窪文化和紅山文化為源頭的東北狩獵地帶,那裡或許就是傳說中的神秘「有熊國」。自商周時代以來,熊圖騰文化的勢力雖然不再以國家政權的方式而存在,卻以文化習俗和神話觀念的形式延續下來,特別是以動物神像雕塑造型的傳統一直延續在民間禮俗、喪葬明器、民間美術和出土文物中。

    而從世界範圍看,熊圖騰的分布非常廣泛,如美洲印第安人和日本阿伊努人的熊祭儀式,韓國的和我國鄂倫春族、赫哲族、蒙古族的熊祖先神話。

    近20年以來的史前考古發現表明,中國境內的北方新石器時代文化將人工製成的熊形象作為神來供奉,已經形成了相當悠久的傳統。當時人製作熊神偶像的材料多種多樣,有石頭的、玉的、蚌殼的、泥塑的等等。自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到5500年前的紅山文化,再到4000多年前的小河沿文化,熊神偶像似乎都是作為人形的女神形象的象徵對應而出現的。

    而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境內的出土文物也足以呈現出熊圖騰傳承的清晰歷史。不僅史前文化中出現了石雕與玉雕、泥塑熊神傳統,三代文明之後,古代藝術家們不僅構想出「熊龍」的神話意象,還創造了諸如「角熊」、「梟熊」、「鷹熊」等一批神話形象。商代玉器中就發現有坐熊,熊頭鳥身的造型。西周玉器中也有大批熊造型。從春秋戰國至西漢,熊形的玉器、陶器、銅器更是呈現為多姿多彩、層出不窮的局面。商周以後出現的雙熊首玉佩,熊龍,熊龍璧,以及自卷尾熊抽象到熊龍的各種神奇造型,許多都是以往的古史學者們前所未見的。

    寫在後面的話

    通過不同神話傳說想像史前先民的生存狀態,通過歷史遺存中的一鱗半爪和不同時代不同形式的文字記載,探索生命神秘和未知領域的渴望引領著人們不斷地向前再向前追尋著。我們從哪裡來?什麼在支持著我們的精神?已經既定的學術判斷也在不同觀點的碰撞和不斷取得的新發現中被校正著。

    中華文明的起源地長期以來都被確立在中原即黃河流域,以牛河梁遺址為代表的紅山文化被發現以來,有考古學家提出,紅山文化在文明起源史上處於更「先走一步」的地位。但更多學者堅持,中原才是中華文化的真正起源和中心,他們認為,紅山文化還沒有進入文明時代,因為現有資料並不能證明紅山文化已經具有青銅器的鑄造和應用以及城市和文字的產生。

    但不管怎樣,學者對文明起源的研究和思索又向前推進了一步。中國神話學會會長葉舒憲教授通過對東北紅山文化的調查得出了驚人結論,首先,其探索的精神是絕對值得肯定的。

    相關新聞 專家反駁熊圖騰難成立

    對於龍圖騰來源於熊圖騰之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研究員指出:考古學注重以實證出發,不管是龍圖騰也好、熊圖騰也好,畢竟只見於文獻記載,更多的帶有神話意味。葉舒憲等研究人員雖以牛河梁女神廟發掘的一些實物為證推出熊圖騰一說,然而,當前考古學界對牛河梁地區的發掘、研究還不夠,「發掘的東西太孤單了。」

    「對於我們的歷史、過去,不知道的遠比知道的要多,我們現在還無法全面了解過去,現在關於紅山文化、女神廟包括赤峰地區的考古基礎工作都需要加強。」劉慶柱指出僅靠零碎的資料便去還原熊圖騰學說是站不住腳的,對於紅山文明曾有過多種推斷,此前也有學者指出紅山文化是炎帝文明遺留下的。

    對於熊與龍的關係,劉慶柱也有不同的見解。在紅山文化中,玉龍比較普遍。玉雕熊龍造型意象已被考古學者多次闡釋,有說豬龍,也有說是熊龍。在劉慶柱看來,其實我們無法回到歷史的那個點上,究竟當時的豬是怎樣的,熊又是怎樣的,無法依據一種文物類型加以判斷。根據現在的考據,龍本身是不存在的,是想像的東西。然而,如果說熊龍一體,就需要指明熊是怎樣轉變成龍這個意象,「其實,圖騰本身就是西方對史前世界的一個假設」。如果熊圖騰成立,並能解釋黃帝等先賢的一些傳說,那麼紅山文化對中華文明起源的意義便會作出新的解釋。

    然而,在劉慶柱看來,依據現有考古資料,現在還遠未能將紅山文化說成是中華文明的曙光。「對於紅山文化,其實考古界關注的挺多,關於紅山文化是否為中華文明起源之類的爭議很多。但研究必須要打好基礎,否則再爭論十年二十年還是這樣。」

    相關鏈接

    圖騰(Totem)

    原為美洲印第安鄂吉布瓦人的方言辭彙,意思是「他的親族」。圖騰崇拜的核心是認為某種動物、植物和自己的氏族有血緣關係,是本氏族的始祖和親人,從而將其尊奉為本氏族的標誌、象徵和保護神。世界各國不少學者,都對圖騰崇拜這一既古老又奇特的文化現象做過考察和研究,普遍認為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曾經有過圖騰崇拜,其殘餘在近現代一些民族中還可以看到。

    龍的起源

    龍的形象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說來源於鱷魚,一說來源於蛇,也有人認為來源於豬,甚至有說法稱最早的龍就是下雨時天上的閃電。現在多數專家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綜合物。它有蛇的身、豬的頭、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須、鷹的爪、魚的鱗。這種看法展示了一幅遠古社會的生活圖景:在遠古氏族社會時,以蛇為圖騰的黃河流域的華夏族戰勝了其他氏族,組成了巨大的氏族部落聯盟,同時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組合成龍圖騰。1987年在我省發掘了一處距離今天6000多年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墓,在男性墓主人身邊出土了一條用蚌殼堆塑的龍,這是目前我們見到的最早的龍。□記者張紅梅


    推薦閱讀:

    也談十二生肖的來源和順序
    來源於瑪麗娜馬哈迪
    十二生肖的來源(生肖學問)
    期刊方陣:CSSCI來源期刊《南京社會科學》研究報告
    2011-02-12 來源:中國警察網 作者:韓文勝

    TAG:民族 | 來源 | 神話 | 中華 | 圖騰 | 神話學 | 中華民族 | 學者 | 組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