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指南-道學入門

淺談道家內丹修鍊流派形成及淵源關係和修鍊方法

張祖仁

道家內丹功是氣功界流行的頗具吸引力的上乘功法,運用於多家氣功中,道家內丹流派隨歷史的發展,有所繼承和發揚,雖然道教在近代急劇衰落,但道教內丹修鍊精華有所發展,它是隨著氣功的發展而發展,道教南宗、北宗、中派、西派、東派八萬四千道法。現本文重點闡述內丹南、北、東、西、中,以及三豐丹派、老華山派等,使大家對內丹流派及發展史有所了解,這對當今氣功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 一、道家內丹流派派別 1、南派以張伯端為宗祖的全真道中的南派內丹流派。 要流行於南宋,以修鍊內丹為宗旨,下分清修與陰陽雙修兩派。清修派以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為四代祖師。陰陽雙修派始於兩宋間人劉永年,後傳翁葆光、若一至等。 2、北派以王重陽所創全真派內丹流派,因活動在北方,史稱北派。 北派王重陽門下有七大弟子,形成七大支派,丘處機開「龍門派」,馬鈺開「遇山派」,譚處端開「南無派」,劉處玄開「隨山派」,王處玄開「嵛山派」,郝大通開「華山派」,孫不二開「清凈派」,七支派以龍門派勢力最大,明嘉靖年間龍門派第四代,嶗山道士孫玄清開龍門支派「金山派(嶗山派)」,清初去雞足山黃守中開龍門西竺心宗,稱「佛密派」與密宗結合。明末龍門派第八代道士伍守陽與柳華陽開「伍柳派」,北派煉丹程序是煉己→調葯→煉精→還丹→結胎→脫胎→面壁→飛升。 3、中派李道純開內丹中派「先天派」。 李道純,原為白玉蟾再傳弟子,他結合南北二宗之學,對內丹頗多研究,開「先天派」。 4、明神宗年間陸西星,開內丹東派、陰陽雙修派,自稱得呂洞賓真傳,撰寫《方壺外史》,又闡揚內丹學,主張陰陽雙修,世稱「內丹東派」。 5、五代北宋間名道士陳摶,開創「老華山派」,陳摶創「睡功內丹修鍊法」,流傳至今。 6、三豐派丹法 張三丰號玄玄子,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系全真道士。於終南山得陳摶弟子火龍真人之傳,隱修成道,可謂呂洞賓以來最負盛名的神仙人物,主張性命雙修,內煉成真,三教歸一,其內丹為陰陽派,以《無根樹》《道情歌》《金丹歌》而傳著於世。 二、內丹的種類 內丹按其丹藥分天、地、人三元,丹法分下、中、上三品,依次為地仙、水仙、天仙三道。上法是頓法,達到煉神還虛;下法,以精血為鉛汞,心腎為水火,精血髓氣液為藥材,閉咽為火候,存想升降為運用達到下品丹;中品丹法以神氣為鉛汞,子午為水火,五臟為藥材,年、月、日為火候,抱元守一為運用,百日混合,三年成象。南宗是先修命後修性,北宗先修性後修命。 三、內丹築基有哪些內容 築基亦稱「煉己」,是內丹入門的基礎功,對童體已破,修鍊者狀況尤為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1、行為、道德方面的修養,強調練功,先積德,涵養道德,奉行利人濟世。休念酒色財氣,慈悲行善。 2、心意方面的鍛煉,以收心、止念、有心、內視、調神等,以清凈心為要,通過入靜,引發真元精氣,用煉精化神的方法,即煉精中的所謂的"葯"收心念,做明心見性的功夫,以男不漏精,女斷月經,精、氣、神三全為標誌。 四、內丹修鍊守哪一竅及「玄關一竅」的位置 內丹守竅以三丹田為主,還有夾脊、會陰、眉間等處。 1、守下丹田,臍部下丹田為氣之根本、命蒂。 2、意守夾脊,夾脊即密戶,在臍後脊前,下脘之後,也有說在心後脊前。 3、意守上丹田,即泥丸宮,此處不可意守天目等。 4、意守會陰穴。 "玄關一竅"是宋元以來內丹派諸家所強調的一大秘要,意謂煉丹中最為玄妙、緊要的關竅,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之說。筆者認為丘處機《大丹直指》中謂玄關在下丹田為正確。 五、任督兩脈在修鍊中有何作用以及內丹修鍊的順序 任督兩脈是道教所說先天精氣神循行的軌道,又有「曹溪路」、「河東路」等別名,任脈在前,督脈在後,人通此二脈則百脈皆通,自然周身氣得以流轉,任督相通即小周天。內丹修鍊的順序一般分四個階段:首先築基,此階段只是作準備,主要是祛病補虧,對人體、生理功能進行修復和補益,達到精滿、氣足神旺,打通任督二脈,使三關暢通,為煉丹打好基礎。其次是煉精化神,也叫中關,此階段聖胎已成,主要行大周天功,鍊氣化神。最後是煉神還虛,此是丹道的最高境界,故稱上關,這時修鍊可謂修而不修,無為無照,只是元神自煉,沐浴涵養。 六、內丹睡功修鍊法 內丹修鍊,主要採用坐式,坐法多盤膝而坐或單跏跌坐,雙跏跌坐,方便坐,以五代末內丹大家陳摶,以善睡著名,其睡功稱「蟄龍法」,如「華山睡功十二圖」,仰卧、坐卧、側卧均可,以調息、調心、守竅、采煉。 七、內丹的陽神、陰神、出神及正子時、活子時、活午時的修鍊法 內丹的陽神是純陽無陰的元神,名「陽神」、「嬰兒」,經過練習陽神可由「天門」百會穴出入,擺脫肉體的禁錮,獲得「身外之身」超出自死之處,聚則為形,散則為神,隱顯自如,變化無方。陰神相對於陽神,也可棄殼而出,陰神能除,而不能顯,陰神具五通而不具漏盡通,陽神具足六通,陽神、陰神經過鍛煉,脫體而出,稱為「出神」,出神以存想頭皮上有仙境、仙鶴、火龍、樓閣等,使神超入虛無境界。正子時、活子時是煉精化氣,採藥火候中的第一要,內丹學說人體中真氣晝夜循環一周,健康人在子時﹙半夜11點到1點﹚身中皆現陽氣來複之象,男子生理上出現陽物自然挺舉,這一陽氣生髮的天然時機稱「正子時」。活子時指煉功中,凡靜極恍惚,神機發動時,煉丹主要用活子時,但以正子時用功易於見效,活午時指心念寂定於極,達純陰之際。 綜上所述,內丹修鍊是道家氣功修鍊的精華所在,至今仍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內丹發展史促進了氣功不斷發展。因此掌握歷史上各家內丹學術的不同成就與特點,不僅豐富我們的學識,深化我們的內丹知識,而且有利於進一步整理提高、挖掘內丹學。並結合氣功進行科學研究,為人類氣功養生服務。

道教修練與精、氣、神

胡孚琛

內丹學的人體系統工程實際上是對人體精、氣、神三大要素的修鍊,它追求一種人生的最高藝術境界。這種人體系統工程,是一種參天地、同日月、契造化、返自然的開發人體潛能的工程,它追求天人合一,後天與先天合一,人與道的一體化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仙人境界,因之內丹學也稱道教。 自唐末五代以來,內丹學門派林立,先是有以虛無為本、頓超直入的文始派,又有性命雙修、煉養陰陽的少陽派。少陽派中又有南宗、北宗、中派、東派、西派、伍柳派、青城派、三豐派等內丹門派,至今仍在繁衍。另外還有天元、人元、地元三品丹法的說法,將內丹門派分為上下、正邪等不同品級。為了揭開內丹道教之秘,我們不妨認真考察一下,這些眾多的門派是怎麼創立出來的?各丹派宗師是如何成名的? 像鍾離權、呂洞賓那樣的仙人,和我們相去甚遠,雖然他們的法身據說還在勸世度人,但我們畢竟沒有親見他們色身修鍊成仙的過程,沒有和他們一起切磋學問的機緣,因之尚難印證鍾離權十試呂洞賓、秘受丹訣、飛升天界的傳說。我們可以退而求其次,從近世閔小艮、黃元吉、劉名瑞、趙避塵,乃至伍止淵、陳櫻寧等內丹學家身上尋點端倪。我對這些內丹家根文獻資料和實地訪問都作過認真考察,摸清了他們的修鍊過程和丹法特點。大略說來,這些丹派師,都在社會上贏得一批徒眾和追隨者,都有能使人信服的著作傳世,其著作或丹師自著,或由徒弟記述,內容卻少不了將自己和仙真聯繫起來的話。 近世內丹學家陳攖寧先生為研究實踐道教耗盡一生心血,他能詩能文,有道教著作傳世,社會影響頗大。他的書中,自稱於光緒二十三年(西元1897年)在安徽省懷遠縣遇異人相聚二十日,授以胎息法丹訣,約定日後見於黃山之下。這段記述,與《史記·留侯世家》中張良在下邳圯上遇黃石公的故事相類,然而陳攖寧氏一九五三年寫的《自傳》中沒提此事,卻說自己遍訪名山,求教諸多禪師高道,「都是空跑,並無結果。我想,這樣尋訪,白費光陰,還不如自己看書研究,遂下決心閱讀《道藏》。」由此可知,苦讀丹經,是悟解丹訣的根本途徑,此言不虛。 陳攖寧《答上海錢心君七問》中又說:譬如我自己是個學仙的人,設若僥倖將來修鍊成功,必有特異之處,可以顯示給大眾看見。倘仍不免老病而死,又無絲毫神通,你們切切不要烘雲托月,製造謠言,說我已經得道,免得欺騙後人。像這一類的事,前人書中常有,我看了甚為厭惡。所以我自己不願蹈這種陋習。今世修鍊神仙之術,能完全成功的,我未曾見過。但一半成功卻是有的,然也不足為奇。這全靠我們後起之秀髮憤有為,方可登峰造極,超過前人。我對陳攖寧先生這種實事求是、自強不息的學者風度甚為讚賞,曾閱讀過他病死前親筆寫的《遺囑》,知道他修鍊的底細。 陳攖寧遺下兩本自著丹書,一曰《學仙必成》,是講清凈丹法的,其要訣為胎息;一曰《參同契講義》,是講陰陽丹法的,其要訣為合炁,這大概是他多年訪道參悟而來的丹家之秘吧!這些丹派宗師的成名,或者靠真修實證,或者靠靈解妙悟,或二者兼有之。然而要苦讀丹經而靈解妙悟如陳攖寧諸前輩,要入室靜坐而真修實證如伍止淵諸前輩,都須要下一番死功夫不可。今人對丹經中遇仙得道的故事聽得多了,總想自己有一天突遇仙人,授上幾句丹訣,得一本手傳丹經,便可得立地飛升之效。一些庸才因機緣巧合曾被某丹派宗師收在門下,聽到過這丹師的隻言片語,保存有丹師授課的手抄講義,便以為得了真傳,打著這些丹派宗師的旗號招徒騙錢,實不過是「盲師引瞎徒」而已。 因此,我常勸人不必迷信某宗師嫡傳弟子、某門派第幾代傳人的旗號,實是有經驗教訓的。這些年來,我得到的手抄秘本,聽到過的丹法秘訣已經不在少數,也親見過幾位丹派宗師的傳人,被他們以『十試呂洞賓』的法子捉弄過。如果這些丹派傳人真是鍾離權那樣的神仙固然好,可惜皆無那種道行,相反,那些能授我以真傳的老師根本沒費周折,卻是自已巧遇的。據我個人觀察,內丹法訣全要靠自己下死功夫摸索,在苦讀丹經、多方修鍊、狠力摸索中突遇真師一句點破,恍然穎悟,這叫『心有靈犀一點通』。有時丹師自己瞢然不覺,無意中說出的話,徒弟反而由此頓悟,也是有的。內丹道教之途應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並非僅靠某一種方術才能達到仙人境界。學道者摸索的途徑不同,悟解丹經或真師點化的焦點不同,便是形成諸多丹法門派的原因。 佛陀的十大比丘弟子,成佛途徑各異,阿那律失明,修成天眼第一;觀世音耳聾,以天耳通得證菩薩果;《楞嚴經》十種仙,得道途徑亦各不同。佛法如此,內丹道教也不例外,否則豈能有這麼多門派?因之我認為,真師真訣,無法教會那些沒下死功夫的庸人;真師真訣僅是一種機緣,能否得遇這個機緣,依那條途徑修成正果,創立什麼門派,全在於學道者自己的悟解和狠力摸索。內丹學千門萬戶,從功法上講,無非是陰陽雙修和清凈孤修兩類,或二者相互結合形成的門派。清凈孤修派中實際上不外胎息法門、止觀法門、存思法門、鍊氣法門、采日月精華法門、辟穀法門等,都是古仙行之有效的老法子。實際上唐代以前的古人,功法樸拙,更易開發人體潛能,得道成仙的人更多。後世丹法繁文縟節疊床架屋,得訣離,修習更難。丹家明白返樸歸真的道理,才能抓住要害,破解各門類丹法秘訣。陰陽雙修派中有栽接法門、採補法門、合 法門、感應法門等,也不難尋流溯源,揭開其中的隱秘。 道教修鍊,雖然分諸多門派,但根本要訣,都要從《道德經》中「致虛極,守靜篤」六個字做起,都要在人體精、氣、神三大要素上下功夫。這個功夫,少則三年五載,多則幾十年,要萬緣放下,將「虛寂恆誠」四字變成自己的人生體驗,這豈是那些滿腦子功名利祿,沉溺於官場、情場、市場的人所能辦到的?因之我認為修道者真想得到仙人境界的生命體驗,就畏要學王重陽做『活死人』的榜樣。 內丹道教修鍊既然須下三年五載『活死人』的靜功夫,則入手之初必須先作好準備,安排好個人、家庭及與之關聯的社會事務,以解脫俗緣之累。俗緣未盡的人是無法安心修道的。丹家修鍊,須與道友相互切磋和彼此照應,儘管是清凈孤修法類的丹師,也應邀集三、五道友作為伴侶,同修同證。同時,還要備足這些人的生活費、醫藥費、旅遊費、營養費,提供人身安全保障,才能擇地入室修鍊。丹室宜背山面水向陽避風,多植松柏,泉水叮咚,清靜優雅,生活方便。室內光線不明不暗,空氣新鮮,潔凈無菌,陳設簡單。所居之地以人體工程的進度,每階段有不同的要求。 內丹學要花十來年死功夫從根本上變化人的體質,開發人體潛能,凝鍊人體精、氣、神,這須要外部環境和人體的內部環境相適應,以便發生天人感應的作用。 初關仙術,須選擇山明水秀,土厚樹茂,生氣聚集的地方。丹家要借天地之生氣,培補人體元氣,以行煉精化炁之功。中關仙術,須擇洞天福地,超塵絕俗,松青竹翠,彩雲霞光的靈氣凝結之地。丹家陽神出殼,須借天地之煞氣戰勝邪魔。以上是丹家流傳的說法,須要讀者自己參詳。 內丹道教將精、氣、神作為人體生命的三個基本要素,譽為『三寶』,是煉丹的『藥物』。內丹學有三大要件:藥物、鼎爐、火候。弄懂這些是修習內丹功夫的理論準備。人體的精、氣、神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後天的精、氣、神是呼吸氣、交感情、思慮神,屬有形有像、人為的東西;先天的精、氣、神是無形的、自然本能狀態的、功能性的、超越時空的東西。先天的精、氣、神在內丹學中稱作元精、元氣(寫作炁)、元神,它們分則為三,合則為一,既是生命運動的三個層次,又是屬於同一個生命運動的三種表現形式,相當於物質運動的熱、力、光三種效應。 詳細點說,「後天精」是人在性交時射出的精液,廣義包括人體的內分泌物質和多種激素。「先天精」指人的性功能,廣義上包括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血液循環系統等自然功能。精是形體的精華,是人軀體中的生命物質。「元氣」是人體生命運動的機能,體現為高度有序的能量流和軀體活力。內丹道教以煉心為基本功夫,故對「神」的剖析極為細緻。 人的心理系統中的意識活動和無意識活動,都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大自然賦予的重要心理功能。人的無意識活動決不是一種無足輕重的自然現象,而是人類進行生存鬥爭,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重要潛能。內丹學以開發人體潛能為目標,將煉心即煉已功夫貫穿人體工程的始終。柳華陽《金仙證論》說:『蓋己者,即本來之虛靈。動者為意,靜者為性,妙用則為神也』。說明內丹學注意到人的意識是分為不同層次的。 我多年來對道教中的內丹學苦思冥想,反過來又給自己原來所了解的天體物理學、物質結構理論、心理生理學以很大衝擊,逐漸在腦子裡形成一種新的物質、能量、信息的宇宙圖景,試圖用以解釋內丹學中的各種人體潛能現象。為了使人們對內丹學中煉神的功夫有清晰的、實質性的理解,我將用自己創造的一套心理學術語來描述它。 根據我對內丹學的研究,可以斷定人的意識可分為三個層次。人的正常意識活動在表層,我稱之為『常意識』,包括人的感知、判斷、推理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內丹學將常意識稱作『識神』。內丹功法在入靜初期一切雜念、游思都屬於識神的活動,通過常意識的自我控制可以凝鍊為意念力,集中意念力又能開發深層意識「潛意識」,潛意識是一種非理性的意識,包括人們平常不易覺察的童年記憶和隱藏的性慾、各種人生慾望、心理創傷等,這些潛意識在背後強有力地影響著人們的心理程序,人們可以從夢境、幻覺、靈感、直覺、精神病等心理狀態中破譯出潛意識的原形。內丹功夫中出現的不良心境、惡劣情緒、各種魔境、幻覺等都是潛意識作怪。內丹功法要凈化潛意識,並通過一定方式(如熟讀丹經、牢記師傅、背誦口訣、默念咒語、反覆訓練等),將煉丹的程序編碼輸入潛意識之中,使之轉化為『真意』充當引導煉丹過程的『黃婆』。潛意識可以在內丹修鍊中逐步人格化,凝鍊為陰神。陰神是人格化了的潛意識,可以脫體而出,具有透視、遙感,預知等超心理學的人體潛能。 人類心理的最深層次是『元意識』,在內丹學中稱作『元神』。在內丹修鍊到元意識顯現時,呈一種極端清醒卻毫無思維的心理狀態,這說明元意識是比潛意識更深一個層次的意識,是一種遺傳的本能意識。元意識是人類在漫長的生物進化中遺傳在頭腦中的尚未開發的信息庫,它包藏著生物進化史上曾經有過的智慧和能力,是人身真正的『自我』,因之丹家也稱之為『主人公』。元意識在內丹學人體工程中通過開發和凝鍊,可以逐步人格化為陽神。 這樣,內丹學實際上是一項凝鍊常意識、凈化潛意識、開發元意識的人體系統工程。陽神是元神的凝聚體,有成熟的人格,可以脫體存在,是人的身外之身,丹家稱作『法身』。 內丹學中還有一最重要的理論,是關於「先天一炁」的學說。內丹學認為,在宇宙未創生之前,是一片虛無。當宇宙創生之時,先有一炁產生,丹家稱之為元始先天一炁、真一祖氣、太乙含真氣。這種先天一炁,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初始信息,是宇宙本源的節律,是生機勃勃的道炁。 內丹學的清凈功夫或陰陽功夫,都是要通過陰陽交感的原理將先天一炁招攝到體內,使自己的身心與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反回到先天的道的境界。內丹家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的步驟,也是要通過元神的激發,在量子層次上調諧人體節律和宇宙的內在節律,使元意識凝聚為陽神,在人腦與宇宙的同構感應中,達到天人合一的絕對境界。

中國丹道真正築基法

張義尚

一、引言 一九八八年三月,《氣功》雜誌發表申自強先生的《築基原有陰陽法,金丹不與一般同》一文以糾正劉化冬先生《金丹真傳釋秘》之謬誤,敢於對中國丹道高級養生氣功的敏感問題暢所欲言,空谷足音,令人振奮!但據個人管見,撇開現在一般借用的不是丹道家築基的所謂築基不談,在丹道家的築基,實有兩途:一途是栽接法,另一途是清靜法。應當說是「築基原有兩段法,清靜栽接事不同」根據申自如先生的題示,明顯的把栽接法錯說成陰陽法,並以它為正宗,帶有輕視清靜法的意味。實際上,栽接法只是專指三元丹法中的人元金丹之學。按丹道家本有天元、人元、地元之三元和栽接清靜之兩途,而陰陽二字則是貫串在整個三元丹法與栽接清靜兩途的。故呂祖《指玄篇》云:「玄篇種種說陰陽,二字名為萬法王。」本人在《縱談道家柔氣功》(《氣功》1987年第10期)中,把它分為本身、同類、虛空之三種。 有關天元、地元之學,目前已成絕響,此間特將栽接清靜兩種法門的築基概況扼要敘述如後: 二、南宗接命,利用身外同類陰陽不斷添油法 此是丹道家最高深、最隱密的以術延命之地,也是丹道家入門下手修習人仙的第一步,與後面的得葯一步功夫相比,是很粗淺的。但它同時也是入道的鐵門坎,這個門坎過不了,後面的一切高深功法都無所依據以有為。如勉強為之,必招致喪身失命之險!所以說:「築基未畢,不敢得葯」。又由於這段功法歷時較久,耗財較巨,故又有「得葯容易,築基最難」的說法。本法利用身外同類陰陽,以我家為陰,彼家為陽,性在我家,命在彼家。本法的主要根據是《內經》的「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故上陽子陳致虛曰:「只此二語,盡露金丹。」(上陽子參同契分章注第三十二、法象成功章引黃帝岐伯問對)其次是《參同契》、《悟真篇》、《入葯鏡》、呂祖三豐著作。但這些著作大都滿紙鉛汞水火,比喻說理的多,而未談實事,且節次不明。惟孫汝忠《金丹真傳》,把整個金丹功夫如畫龍一般將金龍畫出,只欠明師口訣指出實事,作最後之點睛而已。所以此道高明的老前輩說:「若能經高人指示,了解《金丹真傳》的內容,許你是人元金丹功夫的真知者。」我們且看他是怎樣說的。 《金丹真傳》第一節即是築基。歌曰:「若問築基下手,須明橐龠玄關。追他氣血過丹田,正是填離取坎,血辨爻銖老嫩,氣明子午抽添,功完百日體成乾,到此人仙不遠。」注曰:「築基者,身為丹基,築之使固也。橐龠者,築基之具也,古雲築基先明橐龠,煉己須用真鉛是也。玄關者,丹之門戶也。血屬陰,氣屬陽,俱從外來,必須追取,乃過丹田,己為離,離之中爻,虛而為陰,彼為坎,坎之中爻,實而為陽,追彼氣血,入我丹田,是為填離取坎。血之老嫩,關乎時日,故當辨爻銖,氣之抽添,防其寒燥,故當明子午。百日功完,則離得坎之中爻,實而成乾矣,此人仙之事也。」由此上溯,則有張三丰《玄要篇》後天築基歌曰:「氣敗血衰宜補接,明師親授口訣,華池玉液逐時吞,桃塢瓊漿隨日吸,絕慮忘思赤子心,歸命復命仙人業,丹田溫暖返童顏,笑煞頑空頭似雪。」又《無根樹》詞曰:「無根樹,花正微,樹老重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傳與修真作樣兒,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來有葯醫。訪明師,問方兒,下手速修猶太遲。」還有醫書《壽世保元》癸集中,原有神仙接命秘訣一節(過去本刻本都有,解放後版,由於編者無識,已被刪去)曰:「一陰一陽,道之體也,二弦之氣,道之用也:二家之氣交感於神室之中而成丹也。萬卷丹經,俱言三家相會,能知三五合一之妙,盡矣!概世學仙者,皆不知下手之處!神室、黃道、中央,戊己之門,比喻中五,即戊也。真龍、真虎、真鉛、真汞,金木水火四象,皆喻陰陽玄牝二物也,煉己、築基、得葯、溫養、沐浴、脫胎、神化,盡在此二物運用,與己一毫不相干,即與天地運行日月無二也。《悟真》云:『先把乾坤為鼎器,次將烏兔葯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怎得金丹不解生。』此詩言盡三家矣。」(按此道前輩云:醫書《壽世保元》之作者龔雲林與《金丹真傳》之作者孫汝忠之父孫教鸞本為安祖思道之門人)──這都是道家南宗初步築基功夫的明白說明,可資參證。 此栽接一法,我還必須指出,自古及今,千千萬萬學道者之百分之九十九俱錯認定盤星,以彼家異性之暖氣為葯,實行三峰采戰之術,所謂鑄劍築基,此是假陰假陽,金木間隔,水火不交,呂祖斥為泥水丹法,所謂「謠頭坯,隨甬破,只是未曾經水火」之類。凡以此為道者,不罹國法,必遭天殃,與古哲所指之真正南宗築基法,風馬牛不相及,大宜注意!總之,人元金丹的築基法,是把人體生命當作盞明燈,除了扭小燈芯,節約燈油,嚴防外風,不被吹滅之外,還不斷向燈中增加油源,使燈長明不滅的辦法。可說是最具體最科學的人體化學,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築就丹基,達到發白返黑,齒落重生,恢復到十六歲精神氣血充足而未泄之乾體。可惜欲修此道,法、財、侶、地缺一不可,其條件之難,張三丰謂必福德過三倍天子,智慧勝七輩狀元。宗法時代,福薄緣慳,千千萬萬學道人中,又難得有一真知此道者,何況縱得真法,因緣不偶,亦只好望洋興嘆,抱道而終,反不如北派清靜功法,利用本身陰陽,修一步,算一步。曹文逸仙姑所謂「形神雖曰兩難全,了命未能先了性」之為優也!這是本法的不足之處。 三、北派清靜功夫,利用本身陰陽,將性立命,攝取宇宙之精華法 本法理論根據,主要是《老子》、《周易》、《黃帝內經》。《老子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周易》學說:「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變六十四卦」《黃帝內經素問》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他們都認為天地人三才一貫,宇宙是大陰陽、大天地,人身是小陰陽、小天地。人與大自然息息相通。世間萬事萬物,皆合具陰陽。順而行之,從無到有,則愈衍愈繁,若逆而行之,則從有入無,「萬物皆備於我」(孟子語)。故學人下手立基,首須收攝六根,調息入定,則返本可以還原,歸根即可復命。栽接法與清靜法相比,前者是頓法,後者屬漸法,前者行功,純賴外力,非有福德因緣不行,後者行功,只要勤奮,大可自力更生;前者的行功層次,是築基、得葯、結丹、煉己,後者則必先煉己,始可築基、得葯。前者是術,如作化學實驗,差毫髮,不成丹;後者是道,道法自然,故入手即要還虛。此兩者講陰陽雖同,外表名詞也一樣,實際上內容迥別,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途徑,兩種法門。 在清靜法門中,以性為陰,以命為陽。所謂性命雙修,煉精化氣,性是指先天元神,命是指先天元氣和元精,必須人由後返先,在靜定之中,玄關顯現,六陰之下,一陽來複,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始能招攝先天之一氣以為吾用。這種精氣神,乃是宇宙之精華,與淫慾之精、呼吸之氣、思慮之神,大有區別。 栽接法的築基,是沒有周天的。必須築基已成就,有葯可得,為了迎外鉛以制內汞,方行開通三關於前。其通也,亦純是外力作用。北派將性立命,則首須性功圓成,即《天仙正理》所謂「最初還虛」,於虛寂之中調葯采微陽,真至小葯發生,方有河車之驗,即是小周天。如是不斷產葯運行,日積月累,精氣愈煉而愈精純,元神愈煉而愈靈明,由低層次到高層次,從量變至質變,方有基成之驗。即此最初還虛入定之功,西派稱為「鑽杳冥」,以李涵虛真人之姿稟,猶言在洞天中學鑽杳冥七八年,然後稍有把柄。今之所謂周天者,則小周大周,俱可於數十日甚至數日完成,以正統丹道家眼光視之,直是痴人說夢耳! 四、結論 兩種築基法既然不同,自來清靜栽接,互相水火,後者且謂清靜法門,哪怕已到入定出神,得有多種特異功能,然亦只是玉煉之功,空中樓閣,命非己有;若是金液還丹之法,基成無漏,鉛來制汞,結成內丹,人仙事畢,天目自開,自有神通(特異功能),這種神通,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從《金丹真傳》看,雖強調身外同類陰陽栽接為捷法,然亦承認身內陰陽清靜修法為正途。至於功驗,由於方法不同,其在身上所發生之感應,肯定是不一樣的。但在最後還虛合道,一般都是最高級的性功,所以《悟真篇外篇》,與禪宗一鼻孔出氣,而張三丰《大道歌》也說:「如是十月功夫畢,器皿丹房一撒空,入深山,抱元一,萬事皆空不費力,寒暑飢勞不可侵,巍巍九載面牆壁。」 以上築基功法二種,我聞如是,是否有當,敬質高明。

摘自:張義尚《養生蠡測》

中華道家修鍊學十大宗旨

田誠陽

中華道家修鍊,源遠流長。據(莊子)載傳自「軒轅黃帝問道於廣成子」,經過了五千年的發展歷程。從中華道家到道教,雖其形式有所變異,其修道內涵卻沿襲相傳,經過歷代修鍊人士的實修實證,不斷完善其學說,終於形成博大精深的中華道家修鍊學。自成體系,沿傳不絕。為了幫助同志們理解中華道家修鍊真義,今就其基本宗旨,歸納言之,為以下十條: 修道養德,內功外行。 修道為內在修鍊,即內功;養德為外在行持,即外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修鍊的進步,能夠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高尚的德行,同樣也會帶來修鍊功夫的精進。反之,若德行不足,則與道無緣。昔秦皇、漢武貴為天子,畢生求仙,終不可得;而陳泥丸真人成道之前,不過是一個箍桶匠。可知修鍊之道,不在貧富貴賤,道家所謂「煉藥無拘富與貧」,關鍵是看一個人有沒有德,故「道不妄傳」,修鍊家云:」萬兩黃金不賣道,十字街頭送至人。」對於修鍊者來說,首先必須廣立功行,方成大道。經云:「三千功滿,八百行圓。」「欲成天仙者,須立一千三百善。」 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 道門以「道、經、師」 為三寶,認為「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因道所以立經,因經所以明道。」道,即修道,指以自身功修,參悟大道。 經,即讀經,閱讀祖師著作,印證已修。 師,即師傳,須要真師傳授,指明道要。真師指有真正實修功夫的明師,所謂「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以上二者,是對個人內修而言。平時做功德,仍不可少。 道法自然,靜者得之。 修鍊之道,師法自然。「自然』之義約有兩層: 其一,自然而然 不假人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強加個人意志,反害功修。故須順天行事,天人合發,《陰符經》云:『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方合大道本體。 其二,因人而異,效驗不一。由於每個人體質不同,悟性(即理解能力)各異,即使師傳相同,其內修之效驗也不會完全一致。 如何才能做到合乎自然,要妙在於一個字——靜。《陰符經》曰:「自然之道靜」,故靜者得之。 自行修鍊,無量度人。 丹道修鍊,主張「自度度人」。 首先要求個人潛心修鍊,功成道備之後,就要顯跡於世,廣度有緣。一人行修,眾生受益。否則徒求自了,帶道飛升,於世無功,必遭天譴。《道藏》中《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曰;「仙道貴生,無量度人。」所謂」無量度人』,就是最大程度地、無私地度化與道有緣的人。昔鍾離老祖度化呂祖之時,曾問:爾欲何日成道?呂祖答雲;吾欲度盡眾生,而後成道!此等胸懷,方是修中華道家風。 至道不繁,守中為要。 大道至簡至易,至精至徽。《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感。」《黃庭經》云:「至道不繁」。繁雜無緒,皆為道末,令人不得要領,故爾道家不取。修鍊之學,是質而精的東西,以少勝多,直指大道。《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蓋愈趨簡單,愈近大道。司馬談論道家要旨說:「指約而易操,事少功多。」頗合修鍊宗旨。修鍊以「守中」為要。《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莊子》云:「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太過不及,陰陽偏盛,均易傷丹,故守中為要,這就是真火候。 仙道貴實,理訣並重。 中華道家修鍊 貴在真修實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行一步有一步之效驗。而且時刻不離人體本身,離開人之本身 則所談一切皆假,世界末日就要來臨。 中華歷代修真祖師,皆以自已的身心作為試驗品,進行人天奧秘的可貴探索。他們留下的修鍊著述,都是通過自身驗證得出的結論,是「知行合一」的東西。如果僅僅從字面上去認識這些東西,而不用自己的身心去實際體驗,只知望文生義,就不會真正明白其中含義,容易墮入片面空談;《老子》說「以身觀身」,只有以 自己的實際功修,與古代修鍊家的著作互相對照驗證,才能明白其真實含義。 再則修鍊之時,如果只求法訣傳授,而不參悟道家學理,則容易盲修瞎煉,不知何所是從,就會脫離大道,誤人岐途。所以中華道家強調「理決並重」 必須認真研悟道家學理,又要實際驗證修鍊口訣,兩者不可偏廢。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人於大道之門,與道為一,悟道成真。 和光同塵,借假修真。 中華道家義理,本不局限於出世,亦不局限於入世,而是以一種超越世俗的曠達精神,和光同塵,借假修真。磨鍊個人的性情,精修個人的品德,培補個人的丹基,增益個人的道修。 中華道家修士,提倡「大隱居塵」,就是在塵世中磨鍊自己;待等功夫修到一定層次,丹基已成,需要大靜,再入山林。葛洪《抱朴子》曰:「大隱隱於鬧市。」「上士得道於三軍。」《悟真篇》云:「未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和光同塵與同流合污,二者之不同,從外表無以分別,就在內里有道與無道之分別。 性命雙修,長生為基。 性者理也、心也、神也、意也、德也;命者法也、息也、氣也、形也、功也。中華道家修鍊 注重性命雙修。既要涵養個人的心性,使之光明;又要堅固個人的形體,使之長存。並且以長生作為基礎,長生之道,其理有三: 其一,倘道果未成,肉身先壞 則分生了道,毫無指望。故須先證長生,堅固肉體,保住資本,而後方有今世修成之希望。 其二,倘無一定命功,對忖個人的肉體,則難以克制自已的心念,修功難臻大成。 其三,中華道家以修今世為本,最講現實,首先證得長生,今世即享仙果,何必待到他生後世。 所以,只有首先證得長生,才能充分保障個人的修鍊,使人生更加圓滿。把有限的生命溶化到無盡的宇宙運化之中,去體會生命的常在,這就是道家所追求的「長生久視」最高境界。 男女平等,女丹為捷。 大道面前,人人平等。中華道家認為不分男女,皆可修證道果,所謂「修仙不問男和女」,故無男尊女卑之別。而且女子做功,一般來說快於男子。因為從命理而言,女子」性」(心宮)與「命」(丹田)的距離較近;從性理而言,「男動女靜」。故丹書云:「男子修行十年可成,女子修行三年可成。」「男子伏氣三年,女子一年可伏。」 當然由於各人素質,井不準定十年或者三年。男子丹法和女子丹法,下手命功各不相同,故有差別。命功完成之後,即男子「降白虎」(閉陽關)、女子「斬赤龍(斷月經)功成,往上的功夫,俱皆相同。至於最終成就,則無高下之分。 長生住世,我命由我。 中華道家修鍊認為,人之天年(正常壽命)為一百二十歲至一百八十歲,與現代科學觀點相符;六十歲的人在這裡不過是小孩子。認為通過修鍊之道,每個人都可以盡其天年,活到一百多歲。而且如同薪盡添柴一樣,還可以運用修鍊接命之術,把生命延續下去,長生住世,肉體成仙,做一個不受命運擺布的「活神仙」。等到在人間住膩了,然後可以到天上的仙境去,《莊子》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 中華道家修今世的「活神仙」觀點,一是要人保持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好生、樂生、等生、貴生,對現實生活充滿信心;二是通過修鍊,達到盡其天年,乃至長生久視,去而上仙,不受命運的擺布,這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性命雙修淺談──從形而下到形而上

唐光華

全真氣功 性命雙修  「全真氣功」修鍊講究「性命雙修」。性命雙修說來容易,要實踐卻很難,特別是「性功」,非有極大決心,很難修出什麼成績。個人雖慕道多年,然德薄學淺,在學道過程中偶有若干體會與心得,願公諸「全真人雜誌」,冀能就教前輩,並資初入道者參考。 持恆鍛煉 上路不難  對氣功初學者而言,首重日復一日,月復一月,持恆煉功。始則須勉力而為,三、兩月後,即可成為習慣,甚至一日不煉功就全身不舒服,此時氣功鍛煉可謂已開始「上路」。至於修道之路能走多遠,會有什麼困難和收穫,則視個人修行,外加造化和機緣而有所不同。  精進不已 常心對待  根據個人觀察,氣功初學者多把修持重點置於「命功」,特別是煉功初期,每當身體出現許多不可思議的變化,往往深受吸引,甚至刻意追求開發特殊能力。其實,較好的煉功態度應是:一方面持之以恆,精進不已;另一方面以平常心相待,莫起功利心、妄想心,愈能無所求、無所為而為地鍛煉,煉功效果往往愈大,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話,用在勉勵氣功初學者格外貼切。氣功初學者若過早追求神秘經驗,過早執著某些幻境,或因幻境出現而驚怖、迷戀,都將嚴重妨礙修道。  百日築基 守丹修道  對許多氣功初學者而言,特別是男士,最難實踐的恐怕是嚴守百日築基期「守丹」的戒律,以及築基完成後盡量避免「走丹」的要求。凡修道三年以上的道友,都能體會師父叮嚀守丹的深意。如能做好守丹功夫,修行境界方可不斷提升;反之,則只能在原地打轉,很難有所突破。先賢明指「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返虛」,絕非紙上談兵,而是確有其事。修道而無法守丹,可說是白修白煉,永遠無福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  靈明之我 進階前導  為了增強煉功效果,煉功者舉凡起居作息、生活習慣自須跟著調整,凡有害身心健康者均須革除。煉功一段時間後,會覺得似乎內在有一個「靈明之我」出現,不時提醒吾人在日常生活、與人相處等各方面作較明智的選擇。譬如:吃東西清淡了,酒喝得少了,比較喜歡爬山了,比較少去KTV唱歌了,交的朋友也比較正派了。繼之,趨吉避凶的本能開始增強,煉功至此可說已進入第二階段。在這階段性功就成為修鍊的重點,同時「煉功」、「氣功鍛煉」等名詞就不足以表述此際的活動,而應改用修道或修行比較恰當。  體會性體 喚醒道性  根據個人有限的經驗,覺得性功修持可分「體」和「用」兩部分。所謂「體」,是指了解、體會、掌握修道者應有的精神,這一方面須靠勤讀道、儒、釋三教,乃至其他民族宗教、哲學方面的經典名著,另一方面則賴多親近道德修養境界高的人士,套用佛家的話,就是親近「善知識」或「大德」。如此自能逐漸體會性功修持上的「體」,並將之引進自己的精神世界,喚起、擴充自己的良知良能。道書上說這就是「內丹──載道之體」,佛家說這就是人人心中本有的「佛性」。  萬物吾師 煩惱菩提  等性功修為達到一定程度後,補捉道體的方向則會出現新的轉變,吾人不再刻意親近古今賢哲,而發現匹夫匹婦、一草一木都是吾師,也能體會古哲所說的「萬物皆有春意」,甚至連反面的人事經歷都可以讓自己體會「煩惱即菩提」的道理。  性用難修 再接再厲  至於性功修持的「用」,個人以為比掌握「體」更艱難千百倍,非有大決心、大毅力很難修好。譬如:修一個「放鬆」,自問修了十年,並沒修成;再如修「無懼無畏」,自問修了十年,亦未修好;他如修「勿嗔」,也修了十年,至今還是經常為些小事動氣。十年下來,連幾個小小的德目都沒修好,遑論境界較高的「破我」了。性功之難如此,在自己都沒修好的情形下,要向同道介紹如何修性功,實在覺得慚愧。然而,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個人仍願根據失敗經驗,就有關性功的「用」提出三點心得,供初學者參考: 虛懷若谷 深識自己 第一、通過隨時反省,深入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是修養實踐的第一步,要做到這一點,一定得非常虛心,否則永遠沒法完整認識自己,特別是無法看到自己的缺點;而見不到自己的缺點,就談不上修養,更談不上進步。 起心動念 常自檢點 第二、在起心動念處隨時檢查自己、改正自己。檢查自己害怕什麼?欲求什麼?為什麼緊張?為什麼容易生氣?若能常保檢查自己的習慣,並極力改進,性功修養自能進步。  破除我執 大乘為宗  第三、朝破我的目標努力,也就是期勉自己從小乘境界提升到大乘境界。不要自私自利,要能捨己為人,師父常叮囑多幫別人的忙,多行善,這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難達成的修為。一個人唯有常懷慈悲喜舍,把小我提升為大我,性功才可達到起碼的標準,修道者若還停留在這標準以下,就應常懷慚愧之心,力求精進。否則,氣功煉了多年,仍不過是個圖利自己的「自了漢」,實有負師父引進門的苦心。  性命齊修 如禽得風  初學氣功的朋友或許很難體會性功修鍊的重要,個人的經驗是:性功若不修,命功將很難有長進,即使有,在很低的層次上就會遭遇無法突破的瓶頸。因此,命功要更上一層樓,非賴齊修性功不可。這就像鳥之雙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

  近兩年個人忝為台北市丹道文化研究會理事長,親睹許多朋友初入門,只重命功,忽略性功,特撰此文,希與大家共勉:在煉命功之際,千萬別忽略了性功。

仙道長生法門

應志高

一、何謂仙道 所謂仙道,就是傳說中開天闢地元始天尊──伏羲氏所傳下來的道法。傳說中,伏羲氏傳給廣成子和神農氏,他二人再傳給黃帝,黃帝傳給老子,老子再傳給春秋、戰國時代的莊子、列子、關尹子等等,如此代代相傳。到了重視禪學及朱子學說的北宋時期,以主張禁慾的全真教最具禪的修養,使得宋代仙道更重視實踐性、分析性。明清出現的伍柳二人之輩,更奠定了仙道具體化、近代化的契機。這一點,由趙避塵以近代生理學解釋仙道的立場,可以證明。秘傳在中國公開以前,發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仙道學者,都以全真派為研究主題,尤其伍柳派更受重視。為了使讀者能獲得深一層的了解,先大略解說一下專門用語──氣。 「氣」指的是一種物理能。在人體中有精、氣、神三要素。廣義的「氣」含有其它二要素在內;狹義的氣則是與其它二項各自分開的。「精」是體內的能;「氣」指的是利用身體活動的能;「神」則指意識(思考、感情),也可稱為精神能。這些能又可分為先天、後天兩種。先天指的是看不到、無法感覺的;反之,後天則是看得見,感覺得到的。 仙道的鍊氣先要感知籠罩全身而充斥宇宙之氣,再加以修鍊。開始時,先將精神集中於丹田,當體驗到熱氣──陽氣集中於丹田時,將它導引到背上的督脈,再送入腦中的泥丸,最後,送入身前正中線的任脈。就這樣使這股氣不斷在丹田、夾脊、泥丸、膻中、丹田迴旋流轉。過一段時間,再停止氣運轉,漸漸恢復正常意識。 為什麼要讓氣在這條路上流轉呢?首先,胎兒存在於體時,先天氣就沿著這條路流轉,我們經常導氣流通此路,久而久之,就能引出先天之氣。其次,從發生學上而言,任脈、督脈二脈和胚胎合為一段,在頭部形成下垂體前葉。經過這條路徑,能使氣達到內分泌中樞。此外,沿路也可接近重要自律神經分泌系統。通過氣的接觸而將意識集中於此處,漸漸達到控制這些系統的目的。瑜珈控制自我也是這一個原理。由以上的說明可知,將氣集中於任、督二脈的意義非凡。 二、小葯 下一步,氣在丹田、夾脊、泥丸、膻中各部位流轉時,特別要在泥丸丹田中留下一縷深長的陽氣,然後輕輕集中意識(這稱為溫養)。這時能感覺到下腹彷彿有光出現,這是內分泌系統及自律神經系統覺醒的證據。到了這種程度,就能達到真息,也就是毫無感覺的呼吸狀態。漸漸地,這股光會籠罩全身,下腹的氣會開始迴旋運動,光也隨之急速轉動,最後變為像一塊小小硬玉般的物質,稱為之「小葯」。這是陽氣受到意識集中及內分泌系統的作用而發生物質化的結果。接著,小葯會以猛烈的速度沖入尾骶骨,再沿路進入督脈、泥丸。這時,修鍊者會感覺陽氣的流動恰似一股水流,而小葯就象珍珠一般滾動著經由泥丸,沖往任脈,再回到丹田。修到小葯階段後,再繼續修鍊,就能達到大葯的境。 三、大葯 伍柳派認為小葯發生三百周天后(即流轉任督二脈三百回),就會產生大葯,並且在大葯產生前,眼前會出現三次閃光。大小葯的相異點在於,小葯是後天之氣的物質化,而大葯則是先天之氣所形成的。到了大葯階段,睾丸收縮,呼吸也近乎停止。這種近乎停止的呼吸狀態,我們稱為胎息。 後天之氣漸漸變為先天之氣,在生理學上稱為氣變,若更正確地說,還不如稱為體質變來得恰當。 大葯產生之後,需要靜坐幾天,使其安定。然後,從督脈將它升高到泥丸部位而吞食之,這一過程叫作「服藥」。吞入的葯就安置在肚臍與膻中之間的黃庭之竅上,也就是中丹田部位,大約在胃部之處。 到這階段,意識(來自感覺及頭腦)完全不發揮作用,無意識開始代替意識活動。無意識活動的狀況很難用言詞表達出來,我們乾脆省略過去。我只能說,這種狀況可經由坐禪獲得,只在坐禪時,不思、不想,抹凈腦中的任何思想、意識,使腦中呈現一片虛無即可。 這無意識狀態,我們稱之為不識神狀態,此時加入無為的意識到黃庭(若加入意識會呈現不穩定狀態)。當這種狀態繼續下去後,下半身的氣會漸漸集中,真正的先天之氣開始發動。不久,修鍊者會感覺一股氣通過身體中心的心沖脈,直接衝上頭頂,上與天地之氣相接。這就是瑜珈中所謂的「肯達拉尼」狀態。 練這一步,也就達到「神具六通」的超能力了。這時,透視、遠聽、讀心及時間、空間的超越變為可能,而自律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也被完全控制。 四、氣化為神 在往後的修鍊中,更會出現種種不可思議的狀態。那狀態完全是潛意識在意識中的呈現。這時,必須以徹底超越感情及思考的無意識來完成修鍊。 這樣,就會自天降下一道金光,從頭頂貫入,並逐漸液化。金光液化後,修鍊者要迅速吞入,讓它和先前的大葯相混合而成一體。 以上是將宇宙能量攝入體內的描述。籍此使體內之氣更加純化、強化。不久就會提高氣的波動,使物質能進化為精神能。這種狀態稱為「氣變為神」的階段。 養胎工作將完成時,會看見雪一般的東西,不知從何處飄舞而下,這就叫作「天花亂墜」,這是可以停止養胎的讀號。 五、陽神出遊 下一步,就將陽神引到泥丸所在的上丹田。在這裡,不久陽神漸漸地從頭頂出外遊歷一番。這時,才開始從頭頂放出意識光,讓陽神跟隨著意識光外出,再返回。剛開始時,外出時間、距離不可太長。第一次出遊的陽神,就像剛出生的嬰兒一般嬌弱,千萬不可勉強遠行,以免受傷害,只能讓它在身邊附近遊走。外出次數也不可太過頻繁。 經過一段時間,當陽神已習慣於外出遊走之後,就可以增加每個月出神的次數。出神時,應選擇良好的氣候,避免有雷、雨、風、雲的日子。第一個月讓它在附近一里內遊走,到了四十日以後,可增加為二里遠,兩個月以後,再增加到三里遠。如此漸漸增加距離,到了一年,就可以走上百里,兩年走上千里,三年就可萬里翱翔了。 只需三年時間,陽神便可完全成熟。這時,海闊天空,天地間任何地方都能通行無阻了。 陽神是由人體本身的能所製造出來的「分身」。在出神時,肉體仍能維持生命,但是,它也怕被打擾。陽神外出時,若意識受到騷擾,便趁機悄出體外,卻可能變成一個僅有軀殼而沒有意識能力的植物人了。 六、面壁九年 出神進行三年以後,就該進行「面壁九年」的修鍊了。「面壁九年」是禪宗的開山祖達摩大師的故事,他在九年之間片刻不休地面壁靜坐修行。 仙道的意義和禪宗的修行雖然不同,然靜坐情形卻相同。 靜坐就是用點輕微的意識把陽神沉穩地引入體內,安置在丹田之中,並且摒斷百慮,不思不想,使心靈澄明。這種修鍊要繼續多長的時間,並沒有一定,或許幾年,或許幾十年。在修鍊過程中,會感覺到陽神發生更高度的波動,就好像構成物質的原子在波動一般。當這波動次數繼續提高以後,將使肉體的每一個原子都會從物質的束縛中解放,回到自由能的狀態。雖然得到自由,但它們並不會四處分散。因為,現在肉體已經沒有差異。它們具有物質世界所具有的自由交涉能力,而不受物質世界的控制,只接受物理上能的基本法則。它們可以自由超越時間、空間,只要「能」在宇宙中存在,它們就可以繼續存在。 這一階段的神叫做「虛」,整個簡稱「還虛」。所謂還虛,就是已經由精神化為物質的陽神,提高本身物質波動的能,讓肉體發生共鳴,而將兩者提升到宇宙之能的狀態,終於融合宇宙之中 七、關於黃元吉、瑜珈和禪宗 有些派系並不說大葯、小葯這些東西,只是使氣迴轉,再直接化為更高層次的能,而達到還虛的步驟。包括中派的一些派系,甚至不討論出神的步驟,而直接氣化達成目標。教祖黃元吉就是在眾弟子守護下,使他的肉身氣化升天而去的。 閔小艮所創的一派,就是採用類似瑜珈的肯達拉尼及恰克拉的修鍊法。不先打開任、督二脈,而直接從沖脈做起。他的修鍊法,在中國稱為「鬧黃」,從事仙道研究的人,大多敬而遠之。「黃」指黃道,也就是沖脈。「鬧」就是吵,就是從事有問題的沖脈訓練的意思。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的效果雖然像瑜珈一般顯著,可是,失敗率也高,一不小心,就可能變成廢人。瑜珈的肯達拉尼修鍊中,就有許多人因為氣滯留頭上,無法導引下來,以致高燒死去。而恰克拉的修鍊不得法時,也常會導致一輩子無法痊癒的痼疾。 依照雲遊子的說法,服下大葯之後立即到「洞天福地」朝夕靜坐,不斷吸收天地間的純陽之氣,如此約五百年後,憑藉「天元神丹」之力,就能使肉體得到氣化。洞天福地是一片具有特殊信息的土地,這種地方是容易找到的。所謂「天元神丹」,就是宇宙能。 雲遊子對伍柳派的出神修鍊法,抱著不以為然的態度。他認為,一般人在修鍊時,只是有空閑時間才去進行一下。這樣,到底要幾百年才可以修鍊成功呢? 伍柳派對雲遊子的批評也不以為然。他們認為,他們所提出的各階段的修鍊標準十分明確,只要確實進行,任何人都可以達成。當然,有一個附帶條件就是專心、不畏難、有耐性。 這些繼承老、庄理論的派系,正確地說,他們只是個人,但為了分類、稱呼方便,我們具稱他們為「無為派」。他們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不做人為的事情。和禪宗一般,從開始就進行不思不想的修鍊。和禪宗不同的是,他們是以不識神鍊氣,由於頭頂不開,就以無為作用修鍊成神。這一派的修鍊,彷彿最容易,最不花時間。可是,由於是無為,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進入那一種境界。因此,換個角度說,這可算是最困難的修鍊,這是相對於伍柳派的複雜修鍊法的另一極端。

道 學 真 言

震陽子

丹語淺說序 何謂丹,丹就是金丹大道。須用語詳細談談。若以文言深論,無文化的人費解不懂,恐墜入文字障里;不如直捷了當,以淺言之,使一般人通俗易知,故曰:「丹語淺說」。呂祖純陽真人詩中說到:「大道不遠在身中。萬物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神氣住。氣歸元海壽無窮。」那麼這首詩,就說明了,金丹大道在何處去求?分明就在我們每個人自己身中。那麼世界上的一切萬物,都是空的。因為無論什東西,有它的生,就有它的死這是科學上一定道理。因此,把世界上的一切,都要看空。世上就是一個大舞台。人活百年後,把眼一閉,什麼都成了空的,連自己這個假竅,成了個臭皮囊,自己身子是假。何況身外之物呢?呂祖他老又說:「萬物皆空性不空」。我們這點天理靈性不是空的。性既然不空,我們的神氣自然住在我身。又說:「氣歸元海壽無窮」(元海就是人的下丹田)。那麼壽無窮呢?就是長生久視之大道,都在我們身中。為什麼還不好好的在自己身中求呢?太上老君道祖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他老人家說的更簡便,多說一些話沒有用,氣數有窮有盡,不如守著這個中字。中說是天地之正中,也就是人之正中。中就是天地根、玄牝之門。中字當中一直左為玄,右為牝。玄牝之門就是天地根。得此天地根,就是得著玄關大道。玄為雄,牝為雌;換句話說就是陰陽性命。如把當中一直畫左右點上兩點就是中字(此字暫以中字代)。此母乃是先天無極老母。就是道德經第二十章云:「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就是吃先天無極老母親的乳。也就是食元始無極之祖氣。人常食元始祖氣。金丹大道得之矣。所以守中之道大矣哉。既欲得守中之無極金丹大道。請把某作的這本《丹語淺說》仔細熟讀參悟,此乃大□天機矣。金丹大道不必外求,丹在身中自得之矣。           丹語淺說 初學參禪打坐之功。先要懂得降龍伏虎之事。何謂降龍?龍比作人之心神,人心好動不好靜。人心不死,一念未了,又生一念,連連續續接連不斷,無有靜時;欲要清靜,必須先降伏人心,使人心死。人心死,道心活。常使人心沉入下丹田,這就是指玄篇所謂:「青龍駕火游蓮池」。青龍比東方木。木能生火,火即離火。離屬心經。這就說明將人心之正念。收藏於下丹田氣穴。靜而又靜,把下丹田照的暖煦煦的。「白虎興波出洞房」。白虎比作人的真情,它的洞房深居腎臟,被青龍駕火游它的蓮池。蓮池比作下丹田,把下丹田照的暖煦煦的,感動白虎的真情,興波乘浪來會青龍,龍虎相抱而不離。能捉得此二物牽上崑崙頂,過鵲橋(舌頂上顎即鵲橋也)下降重樓(即咽喉管也)後歸入氣穴,此即為降龍伏虎也,也就是神 相抱,又曰性命雙修。龍即性,虎即命也;神即性,氣即命。受此丹訣,當誠心密煉久而久之自見功效。此法先守明堂,先守明堂少時,待明堂發暖,似有蟲爬蠕動,此即人之真意的感覺。即從此門戶(印堂內也)而入,將正念收歸土釜(即黃庭中宮也)恍恍惚惚若存若亡守中。清凈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卻除萬慮(即除掉一切思慮染念)。以元神、真意、目光,此叄者統稱為性,為離火,返照此中宮。而主要的是不沾不脫;沾則執著,脫則龍飛。溫照守中,不一時而氣調息定,是名胎息,此即無極時矣,比時則為未,比日則為叄十,比年則為十月,比之卦爻為重坤。迨至虛極靜篤,忽然一動。此動比卦爻則為復,即地雷復卦,此動即是真機。此時則任督二脈,由會陰處接通此二脈。二脈一通,渾身的經絡皆通,而情舒意暢,百脈流通。但此時未可貧戀持久,恐漏走丹,馬上運轉河車,此則本身之活子時也,名曰子進陽火。須用陽九,訣云:「用吸不用呼」,非不用呼也,只是呼時不用意,順乎自然。吸時用意往上提,就是意存尾閭,往上行之。易曰:「艮其背」,艮者止也;止去妄念,用正念隨其真陽之氣感向上運行。陽氣則隨之行,氣住隨之而止住。用陽九,乃是用意吸九口氣自上進行。吸氣時用之以鼻吸。如此外腎之陽舉逐漸回縮。如不回縮再用二九或叄九,頂多不到四九,自然金龜縮首矣。由尾閭過夾脊,通過玉枕,直至崑崙頂,此即至乾鼎矣。向下至泥丸宮稍停即午沐浴也。陽氣至此即化為甘露,長生酒也。以下即午退陰符。得此甘露與平素之津液大不相同,其味不可名狀。只有功夫得到真功實行之士,始能體驗嘗之。此則玉液金丹。內經圖所謂:「白頭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此之舌頂上顎,正是緊關接要,過鵲橋抵玄膺,下降十二重樓即喉嗓也,(中有酉之沐浴)送歸土釜。那麽土釜之名義何以得之。以坎納六戊。就是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此戊屬曰陽土。坎卦中陷如釜,故曰土釜。其實並無此物,不過虛譬之。也就是意想如釜。那麽封爐呢?也是人之其意把采來的真陽氣感之土歸入爐內封固,勿使走,以真意守之。以我的目光照此坤,坤比之腹也。其實土釜也好,坤爐也好都是無形之物,以真意而形成之。雖則目光照此,也不要死釘的死守。先存後忘,似有而無,合乎自然,這就叫作封爐的要訣。由是每逢(葯)生,就是真情陽動,則意采之入爐封煉。以至生無可生,采無可采。如此則內陰自縮,外陽不舉,即停運而止火。此則止火有時也。那麽不到其時止之,則漏盡未澄,火躁丹老仍難成就。但止火之後,漏盡已證,內丹已成。此時應當靜觀,文火溫照,否則大葯不生;故靜觀溫照,為采大葯之至要口訣也。那麽大葯出爐是什麽情況呢?真意感覺上衝下撞,其勢洶洶,故有兩腎湯煎,耳後生風。鼻搐身涌之效,此其時也。更有一道白光,發現內臟,自下丹田至明堂。但是如見此景,未達到真漏盡通,雖見此光,亦莫止火,千萬謹記。及至大葯過關,有五龍捧聖之喻。此秘密天機,自古保密,非人勿示,余不惜苦口,再為修士細言之。何謂五龍?五者土數,龍比真陽真意。聖比大葯,概言之,即以真意採取大葯,捧過叄關九竅,上至乾頂,降下中田。正所謂:「乾坤交罷後,一點落黃庭」也。從此守中下二田為一,存養十月,身外始有身矣。然大葯上升時,雖用意領,勿著於意,應順其自然之機。機動隨之而動。機靜則隨之而靜。以定靜守,以溫照候,自有當動當靜之機。此機一來,則隨其機而已。「不沾不脫」是為其訣。昔者比喻達摩老祖踏蘆過江,而不沉溺者。正是不沾不脫之用也。沾之則沉,脫之則離,既無艙舵,又無檜槳,一蘆浮水,能不任其行動自如乎,故蘆行吾行,蘆住吾住,然蘆之行性,究誰使之行住,自莫行也。不能自行,必待水勢流動。而後順之行也。亦不能自住。必待水勢平靜,而後隨之住。亦如大葯不能自行,必待真意宰之,呼吸吹之,大葯始能過得叄關。過關時有兩處危險,即上下鵲橋是也。大葯至尾閭欲從便道出,而吾當以真意抵之。葯至明堂,欲走鼻孔而 之。吾則用真意註上顎以舌頂之。葯無走失,由玄膺穴而下降十二重樓,入黃庭中宮封固以文火煦煦溫養聖胎。(注釋達摩喻真意,蘆喻大葯,江喻叄關。至於養胎脫化,在後兩步,參看問答自能貫通。  詩云:榮祜自古不曾差,全在人心定正斜。死後怕為雙角獸,生前莫作兩頭舌。 凶星只照無良輩,吉曜常臨積善家。不信試看秋圃叟,豆得豆來瓜得瓜。 丹語詩云:大葯原是坎離精,功夫先後莫紛更。登高自卑君須記,一步豈能朝玉京。 夫《道》者一陰一陽也,只知有陰而不知有陽者,終不免墜於枯寂也;然道既是陰陽二氣,必知此二氣之由來。這陰氣屬於性,屬於離卦叄乃中虛,虛而明也,外陽而內陰,藏之於人心發之於叄目及於腦海。故陰符經曰:「機在目」,始知目為心之先鋒,目至而心隨之也。亦曰:「目擊道存」,所以一部全功只在慧光返照。故曰:「道在眼前,何求諸遠乎」,妄為解說之徒,指明堂為玄關者誤矣。殊不知明堂乃道之門戶,既為門戶,則不能指為玄關。如吾人一身皆屬於陰,只有先天一點祖 屬陽,這一點陽精,末生身前,是一點乾金,即乾卦叄之中陽落坤卦六斷之中變坤為坎象,所以叫作水中金。這一點真金之氣,乃我受之於父母,故又稱之曰祖氣。自小嬰孩時叨的一聲落地,先天胎息間斷,即剪斷臍帶之時,能動不能言。修道之士,能將此一點祖氣,還歸本源,此即取坎填離,又謂之還丹,也就叫作七返九轉大還丹之義。離卦得此乾金,遂成乾健之體,此即「一遷功」,長生久視之道得矣。那麽坎卦抽出中間之陽爻,變成坤柔之象,此即成馬陰藏象,亦名金龜縮首。從此移爐換鼎,遷入黃庭中宮,此即「二遷功」之時也。黃即真意,真意守中,為善養聖胎之所。靜觀十月,氣化神全,六脈呼吸亦絕,此乃八脈停此六脈,只任督尚存也。此時再遷泥丸,「叄遷功」也。叄千功德滿,百行圓,須行乳哺之功。即叄年乳哺,以俟白毫光現;行煉調神出殼之功,一出一收,慎勿放縱,或出一步二步即收,或五步六步便返回,或一星期一出,或二七再出,或四七。出時要少,出路要近。仙經云:「一步二步,且宜回頭。」即此之意也。能煉到變化不測,自然神境無所不通矣。尚須末後九年磨鍊性功。方是最最上乘。所謂:「形神俱妙,與道合真」。那麽今之學者,初下手即學上乘,命不歸性,性光到底不圓,古仙云:「只知修性不修命。便是修行第一病。」旨哉斯言也。 太上至尊訓云:道德傳來數千秋,腐儒反說無來由。誰知一字如珠貴,踏破鐵鞋不易求。吾道工夫得一忘一,自然圓融,非有強制強行之處。不明自然之道,妄自調息,不知息不用調,但能將汝之心目,隱藏於氣穴,息自調也。但心目所在,須不沾不脫,沾則執著,脫則頑空,執著氣息不順,脫則氣頑空而無依,只有不沾不脫,乃入於佳境。於平素,心不宜太窄。事過把心放寬,常若觀境無心,要心平氣和,不可存速成之心,心目內觀,神凝氣穴,無思無慮,順其自然。但能如此,息自調而葯自生。此即不傳之秘密,果能依此,自入妙境玄之又玄也。 丹語云:問君下手欲何之,養悟生身受命時。漫笑三春間花柳,凡根情種是仙基。 大天機在此詩悟之悟之。                       修道之士,立剛志而虔修,應持之以恆,雖暫守無所得,但能不懈厥志,丹成自不遠矣。能靜觀守中,一小時不起妄念,即能入靜。既能入靜,虛極靜篤,即動之漸也。惟此一動,萬古密而不傳,此即所謂活子時,入手採藥之始。何謂採藥?採藥就是神氣相抱,也就是靜觀守中。守之既久,周身陽氣自然充足,真種自能發現。采此真種,運行周天,方是作外丹的功用。什麼叫外丹?外丹就是腎氣,命也。也就是真種發自腎氣的充足。丹經上的丹語,叫它為外丹,並不是其他五金八石之外丹。乃是自己身中的腎氣之真陽,比卦比之為坎卦,就是坎中一點真陽,為彼為戊土,為真種為命。那麼內丹呢?就是自己心中元神、真意和目光,叄者為我們之天性,比卦為離卦,為己為丹。內丹外丹合在一塊,為性命雙修,也就是神氣相抱。取坎填離返成先天乾健之體,長生之道得之矣。煉成乾健純陽之體離不開六候煉丹,此六候為: 一、靜觀守中。 二、一陽發動。 三、河東運轉即後升前降,即任督二脈被真種陽氣沖開。 四、採藥歸爐。 五、溫養大丹。 六、神化通靈。 功行圓滿,金仙可證。 口訣真傳: 靜觀守中,一陽發運, 河車運轉,任督脈通。 採藥歸爐,溫養丹成,功行圓滿,神化通靈。 詩云:葯產采煉運周天,四大沐浴在其間,認得真切辨得透,行此六候結大丹。 又云:靜觀入定貴守中,一陽震動周身通,採藥歸爐養丹體,功行圓滿大道成。 以上二首皆具六候煉丹口訣謹記之。 人生在世歲月如流,既逢大道而得訣,應下手速修,獨悔遲也,豈敢自暇自逸,虛度大好光陰乎。果是緣人,早應打破情關,超出欲界,切勿因因循循紛紛擾擾。自應死心塌地,悟此不生不死關頭,急求養生保命之術;否則油乾燈未有不滅者。修士須識了添油密法。夫油者,精也。燈光,性也,以精合性就是添油之法也。入手初修第一要保精為至要之道,大都難以保守。或有人曰:「精是後天渣滓之物。 之又生,保它何益?」豈知保此後天之精使之不 ,此所以固先天也。故西遊記,悟空得水廉洞後先盜水晶宮武庠之金,即金箍棒也。得此真寶,可以面後天也,使花果山(比人之身)水廉洞(比坎卦外陰,水廉比內腎宮)成為銅牆鐵壁,稱侯稱王亦無不可也。《道德經》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蓋言後天精足最易漏 之虞,久而保之精返化氣,與神合為一體。故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此則一語道破,毫無餘義矣。要知道最簡易,除卻保精養氣、靜觀凝神,別無可言矣。那麼修道之士對此靜觀凝神四字,有明白的,也有糊塗的。明白的即使明白,而不能常觀照,常凝神,亦與糊塗者等。故道貴實踐也,聞道而不能行,亦與未聞者何異。而今而後,總要常觀常照,行動如一,坐卧不二,不到個月,自獲大效。一部玄功,以觀為主體,一離乎觀,即妖魔矣。故玄奘取經,一遇妖魔,即有觀音解救。蓋觀音者,即靜觀也也。一經正觀,萬魔即退,觀之義大矣哉。《陰符經》云:「機在目」,誠然。 詩云:竊取乾坤日月精,煉成大藥片刻靈,其機鬼神難窺測,妙在靜觀一卷經。 易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明明道破天機。昔惟邵康節先生,識數理道味,故有「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之句,分明說破玄機,而後學仍未之悟,可發一嘆。夫一陽初動即冬至之子半也;此之在人身,即陽氣初動,也叫作活子時也。如復卦一陽生於五陰之下,陰極陽復,故曰地雷復卦。修道之士,如此時靜坐凝神,以合乎動機,就是自身陰陽交 ,氣血周流,神清氣爽,心情舒暢,美矣樂哉空。何為天心?即天地之正中也。《道德經》第五章,太上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即守此正中也。第六章又曰:「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皆指此處。譬如悟空,人皆以為心猿,非血肉之心,乃為天心也。是悟字之心,識此通天徹地之心,即識悟空。否則認內心為道,豈有不憤事者。如水廉洞,外面以水為廉,即坎卦之外陰為水也,中有乾陽之金,現成家當,即玄竅也。悟空樹旗稱王,居然主人翁矣,故指悟空為水中金,恰確無疑也。人慾得其玄窮,亦必如悟空,溯流以尋其源,方有著落也。字字如珠璣,望學者共識之。 詩云:飢餐渴飲倦且眠,二六時中莫離觀。凝神調息待陰動,性命雙修自結丹。 每歲冬至陽氣融融,陰極陽復,勢所必然,人當效法天地。人用靜功,能坐到虛極靜篤,陽氣亦自旋動。人天一理,道無二致。而傍門左道節外生枝,違乎生生不已之道,作不論不類之事,以為捷徑也,乃終自誤耳。豈知大道不離陰陽,離則非道。故易曰:「一陰一陽之為道」,此何等明顯之語也。而庸人不悟,盲修瞎煉,到底無成。特別是命功,老年最要之圖。如不能保命,性亦不足以存。如無根之樹,轉瞬即枯矣;無根樹插入土內,常以肥水灌溉,久而生根,勃然活矣。故我道以凝神氣穴為惟一無二之妙旨。神不凝,則元氣不生,那麽元氣不生,獨修一物,近乎危殆!豈知造化生於陰陽;陰陽成乎造化。舉凡昆蟲草木無不賴陰陽而生也。我道法天象地,拋卻陰陽,將何以盡天地之妙哉。如牝雞生卵,無雄雞者,而不育雉。此所以孤陰不生之明證。如蟲蚊微物,亦有陰陽,況我人乎。先天大道,至精至微,至大至剛,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其吉凶,離乎陰陽,不能一朝而立也。今之學者,動則為最上一乘,為不二法門,誤矣。夫「登高自卑;行遠自邇」,不依次序超拔而行,為躐等,躐等而進,容有濟乎?《太上道德經》首章之義,便自瞭然。如有欲觀竅,無欲觀妙八字,已將修身要道,和盤托出,而後學者忽略過去,不知真機,固在此矣。然無欲觀妙,即虛極靜篤,無為之妙也。那麽有欲觀竅呢?即迴風混合,有作之時也。神仙不傳之秘,即在於此矣。「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即言陽氣發生萬物皆藉以生,觀復後,即是遇此陽生。以神光緊對此玄竅,此即所謂神氣自回(神即性氣即命也),也就是神氣相抱,性命雙修之義。此亦上所云,有欲觀竅之神巧也。亦不必問其何處是玄關,能將虛靈不昧之神,凝於氣機動處,即是配合陰陽,兩不相離,我之真息,亦隨之伏矣。凝聚既久,精氣充足,真種發生,沖關盪竅,皆是自然之機,有一點勉強,便礙天機矣。「道」原不難,惟守之不易耳,故古仙於 基一事,非常謹慎。遇機一動,即可起坐,否則當面錯過,後悔莫及。常自靜觀,即是保精化氣之要道。一離觀照,火(葯即是火)即散矣。火散爐寒,爐寒丹耗。如能叄月不問人事, 基成矣。基成陽縮,此亦必然之勢。陽稍有不縮,精未盡化成氣,仍須繼續煉之必俟陽縮盡,其基始完全成立。此即六通之一,所謂漏盡通者是也,亦即金龜縮首,如童子體,得此一通,即入人仙之境。那麽彭祖八百遐齡,不過得此人仙之道。有此基礎,繼而修大葯,而後可以移爐換鼎,遷入中宮(中丹田)行十月之功,即可氣化為神,胎圓親為金仙,到此六通俱足,變化無窮。叄豐遊戲市曹,承濟世人疾苦;采和赤臂卧雪,而神通變化,未可思議。此等景況,有何難哉?惟恐學者,不能心死神活,發大志願,竭力行之,年餘之功,便見神妙,不可測之奇效,請君等試之。余不汝欺也。 詩云:大□天機付凡流,廣積至德道易求,真師指破玄關竅,龍降虎伏列仙壽。 天下世事,本來就中庸平易,這很好,如果過於誇張離奇,反致使人侮謗,那麼吾出家清修之士,以道為本,如稍得趨避之術,亦是道之一助耳。能修到身外有身,自得玄中之妙。我與太虛合體,我亦太虛也。我行天德之所行,我即替天行道;我作神仙所為之事,我亦神仙也;我行聖賢所行之事,我亦聖賢人也。細想沒什麽了不起的。古云:「堯何人也,舜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故天眼難瞞,我與天合,天眼即我眼也。天高聲卑,我與天同體,天耳即我耳。所以不能者,道未修成也,如勤之談道者,皆口頭叄味;考其道行,均是空談無補。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太上爺說過,大道至簡至易。毫無雜偽其間。學道者,不能死心行去,終難成就。況道成神化,親為大羅金仙,中間奧妙,誠有不可思議者。如初步功夫,只在靜觀凝神。試問名山大川,逸叟高貴,誰成不漏之體呢?哈哈,道不遠人,人自遠之耳,如果常常凝神觀照,此即入手初修之要訣。吾屢言之矣,天機在目,目到心亦隨之,亦即目擊道存之義。心目之所在,息亦定此。胎息經云:「服氣不長生,長生須伏氣。」息定於中即伏氣也,也就是靜觀守中之道,並非勉強。如勉強強制使之定伏,反而不能入定,不能伏氣矣。須不急不躁。伏定既久,待其機之自動,此乃真陽之情感也。我即以神探其動處,識得此氣根之動,方是得著玄關矣。然得無所得,須溫煦照之,以免元氣之外耗耳。一切玄妙皆基於此,此即配合自身之陰陽,為不傳之秘密。初目光溫照氣穴,就是以神就氣,使神氣相抱。觀照既久,其機發現,我又以神尋覓氣根動處。氣返回本穴,與神相依,陰陽配合之妙法也。陰陽不合,不生真神,如凡人夫婦不合,不生嬰兒,同一理也。神氣凝聚既久,神氣充足,真神發現,再行周天自然而然。經所謂叄十六,二十四者,虛比也。氣周一天,即如人間一日經十二時也。學人苟拘於三百息之句,真不堪教悔也。至隱微處,後再述。

煉己築基辨

岳龍

在丹經中常常煉己築基並提,因而有許多人往往將煉己與築基混為一談,認為煉己就是築基;或認為煉己只是築基的根本和開端。其實,在丹道之學中,築基與煉己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築基為內丹漸法入門的第一步。通過築基可彌補虧空,凈化心靈,固精蓄氣,為以後的內丹修鍊奠定良好的基礎,而煉己則貫穿于丹道的全過程,對於修鍊結丹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若煉己不得法,不得竅,不合理,就難以實現丹道修鍊的最終目的,所以陳致虛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差百錯,總由煉己無功」。但是,煉己與築基雖有著本質區別,卻並不意味著兩者決無關係。築基不在煉己之後,煉己也並非就在築基之外。所以,兩者的各自的內涵及其關係尚需仔細分梳。 煉己的不同含義 在古代的丹經文獻中,關於煉己的認識存在著不同的維度。大體上可以從修鍊入手處、修鍊方式和修鍊內容三個向度來加以區分。就修鍊入手處而言,有內煉己、外煉己的區分;就修鍊的方式來說,有頓法的煉己和漸法的煉己之別;就修鍊的內容而言,又有煉己土、煉真意、煉真汞的差異。其實,上述依修鍊內容所作出的三種區分在本質上主要是針對漸法的煉己而言。由於修道者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半路出家,或者並不具備天生的修道資質,而是要通過勤奮、艱苦的修鍊才有可能進入體道、悟道的境界而實現自身的超越,所以,古代的丹道大家常常將重點放在漸法的探討上,使頓法的煉己一般不為人所知或常常為人們所忽視。實際上,在傳統的丹法修鍊中,頓法的煉己同樣占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對於有著良好的先天素質的修鍊者來說,真正所需要做的就是煉己一件事,而不必象漸法所要求的始終有環節,步步須規範,刻刻要留神,必須做夠百日築基、千日鍊氣、九年面壁的功夫才能完成。下面就煉己的不同含義做一具體分析。 就修鍊入手處而將煉己分為內煉己和外煉己出自道教丹法西派。該派創始人李涵虛大師在其名作《道竅談》中指出:「內煉己者,河車之事,玉液之功,即《參同契》『內以養己』之論也」,「外煉己者,萬象皆空,一塵不染,即古人對境忘情之旨也。」內煉己著眼於「內」,因其事關河車、玉液,因而以「有」為基礎,從鍊氣入手,「然後可以制服白虎,而得至寶之真金」;而外煉己著眼於「外」,重在身心兩靜,返歸真空,因而以「無」為旨歸,從煉心入手,「煉己心而使之定,心定則身定,身定則色慾不能搖,財利不能眩。然後真汞能存,丹基可固。」李涵虛還講一步指出「煉己之道,又須動靜兼修也」。內煉己重在「動」,「內煉者,烹汞成砂也」;外煉己,重在「靜」,「外煉者,和光混俗也」。從這些論述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內外煉己的區分儘管是在論煉己,但是仍然鮮明地體現出了西派修鍊的核心:重視陰陽雙修,注重性命合煉。 從修鍊方式上所做的頓法的煉己與漸法的煉己的區分則貫穿於整個丹道修鍊體系之中。傳統丹法修鍊分為天元、地元、人元三類。其中天元丹法為頓法,是丹法修鍊中先天大道的最上乘之法。它從真空下手鍊形修命,使性功、命功同時畢於一役而直臻大道之途。從真空下手鍊形修命,貴在還虛,由還虛而得真意,真意主事而得真功。對於有大根器、大功德者來說,還虛即是煉己,煉己即是還虛。所以則之真人一語破的:「彼用天元之法,修先天大道者,實僅一步煉己之功而己。其餘各種功夫,皆自然而修,自然而得,不必作意於其間,而自能之。佛家之修般若,道家之最上一乘,儒家之『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皆是如此,而無所分別也。」地元、人元丹法均為漸法,其煉己都須從性命分修開始,先藉助於自家意識,去除妄意,喚起自家真陽,然後要步步遵規循矩,處處防危慮險,待真意主事而結成大丹,大丹後再得玄珠,最後才能畢了性功,合於大道。所以,上陽子說:「還丹之道,修之則易,煉己最難。」對於頓法的煉己來說,是「一得永得,修而成道」,而對於漸法的煉己來說!則必須去掉這種急於求成的焦躁心理,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否則,不僅會功虧一簣,還會招來許多危險。所以上陽子對於丹道修鍊者們警告說:「修丹之士必先煉己,懲忿窒欲,苦行忍辱,庶入室之時,六根泰定,方是純熟,忘無可忘,乃能就事。世人不知煉己事大,而欲妄行一時半刻之功,希冀功成,鮮不厥功矣」。 從修鍊內容來看,煉己有三重意思,即煉己土、煉真意、煉真汞。丹道漸法修鍊首先以煉己土開始。在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中,土為造化之根本,萬物之始基,而五行生於太極,太極即為五行之「土」。太極由陰陽組合而成,故「土」亦有陰陽之別。中宮之土,在天干為戊己,納甲配入坎離。離中一爻為陰,故己土為陰土;坎中一爻為陽,故戊土為陽土。陽清而陰濁,故戊土清而己土濁。所以丹道修鍊首先得化濁而變清,煉陰而為陽,以自己後天意識,泯去感性知覺,待陽生逐漸堅實,然後以意識控制呼吸,引動先天真炁出現,實際上就是丹法中第一階段煉精化氣過程中的意念運用問題,亦即在修鍊中如何凈化心靈的問題。因為內丹修鍊的每一個過程和階段都要求思想真純,精神集中,這樣才能引葯歸爐,結成內丹。所以,上陽子陳致虛提出了煉己土的四個要求:「去色慾,絕恩愛,輕財貨;慎得行」,並強調此「四者,是煉己之大要」。 先天真炁既生,便是一陽來複之機。此時妄意漸除而天心顯現!元神與真息相依而提戊向己,填滿離宮,正如十五望日,月圓而乾金滿矣。己土為地十,戊土為天五,五居十中,十內含二五。己中除其二,則余者為五,合以戊之五,五五相感而二土成圭,陰陽和合,配合均勻,真意成主。此即丹經所言的「流戊就己」,也即我們平常所熟悉的「取坎填離」。這時的煉己說穿了就是在丹法修鍊到一定的階段後,要注意心息相依,神氣相抱。正如《慧命經》所指出的:「和合隨從,皆一心、一息、一神、一氣,相抱相依之意也。」《天仙正理直論》也指出:「行則同行,住則同住,以兩相知之微意,而同行同住。」此時丹法煉己貴在置身混沌之中,既不著相也不著空,以真意制住外馳猖獗之識神,而使性情和合,玄關竅現,也即《周易參同契》所說的「太陽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華,轉而相因。」從這裡我們也可以明白伍沖虛為什麼要在《火候經》之後論煉己並明確指出:「己者,即我靜中之真性,動中之真意,為元神之別名也」,「己與性、意、元、神,名雖為四者,而實只心中之一靈性也」。 煉己即煉真汞之說,初見明孫汝忠所著的《金丹真傳》一書。在此書中孫汝忠盡泄道教露東派修真的無上心法,於結丹之後傳出煉己秘訣:「若問如何煉己?鼎爐琴劍無差。弦前弦後採金花,火用既未兩卦。九六周天度數,龍頭虎尾擒孥。以鉛烹汞結成砂,方許還丹造化。」在其疏中則明白指出:「煉己者,己身中之真汞,煉而成砂也。」就是說在結丹之後,人們決不能滿足於現狀,而是要進一步努力,調和五臟,平衡陰陽,消除沉痾隱疾,增進自身功力,從而超脫人體本來之基質,使人的身體和精神均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張紫陽在其《悟真篇》申說:「若欲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呂純陽也指出:「七返還丹,在人先須煉己待時」等,都表達了同樣的意思。那麼怎樣才能確定煉真汞過程已完成而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結丹呢?孫氏指出:「火煉鉛,鉛鍊汞,配合三家。趕退三屍九賊,銷磨六欲七情。精津血液,一點化為瓊膏。唾液涕汗,半滴不生諸竅。血液變自脂髓,真汞骨氣俱是金精,肌膚皆成玉質。蓋煉己功張,方有此效,非可一蹴至也。到此地位,方可以求還丹」。 築基的種種理解 築基在傳統內丹功法中是以基礎的面目出現的。「築」有「建築」、「奠定」之意,「基」則有「根基」「基礎」的含義,正如伍沖虛在其《天仙正理直論》中所指出的:「修仙而始曰築基。築者,漸漸積累增益之義。基者,修鍊陽神之本根,安神定息之處所也。」但是,由於指導理論的差異以及丹法具體修鍊上的區別,築基也象煉己一樣存在著種種不同的理解。概括而言,丹經中對於築基的認識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種認為築基是行小周天的一個預備環節;另一種認為築基就是指小周天;還有一種則認為築基就是煉己。就築基的內容而言又有築基就是精、氣、神三者的合一或鍛煉五臟六腑的生命機能或排除雜念的分歧。下面就此作下簡要分析。 認為築基是行小周天的一個預備環節的觀念在傳統丹經中占著主要地位,儘管對於築基在小周天過程中究竟應處於那一個環節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分歧,如陳致虛認為煉己先於築基,而孫汝忠則將築基置於煉己之前,李涵虛則認為築基、煉己「是二是一,是一是二」等。這一觀念認為築基的核心就在於寶精養氣,使修鍊者氣足、精壯、神滿,補益身體,從而為煉丹打好基礎。正如《脈望》所指出的:「寶精裕氣,借藥物而固邦本。」在《內煉金丹心法》中,伍沖虛則從修鍊元神的角度提出築基「必用精炁神三寶合煉」,「基必先築者,蓋謂陽神之所成就純全而顯靈者,常以精炁而為用」,「欲得元神常住而常靈覺,亦必精炁常住而長有基地也」。只有精炁神三寶合煉,「精補其精,炁補其炁,神補其神」,才能「築而基成」,「不能合一,則不成基。」孫汝忠在其《金丹真傳》中則指出:「若問築基下手,須明橐龠玄關。追他氣血過丹田,正是填離取坎。血辨交銖老嫩,氣明子午抽添,功完百日體成乾,到此人仙不遠。」強調築基的關鍵在於氣血雙補而凝結於一,虛者不虛,損者不損,然後丹基始固,才可以得葯。 築基就是小周天的觀點是著眼於整個丹道修鍊過程而言的。在傳統丹法中,一般將丹道修鍊分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三個階段,每前一個階段都是後一階段的基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些人認為小周天是煉精化氣階段,而大周天是鍊氣化神階段,從而把小周天視為大周天的築基。《試金石》指出:「築基成則具六通之一,所謂無漏盡通,即可長生不死」。伍沖虛也指出:「及築基成,精則固矣,真則還矣,永為堅固不壞之基,而長生不死」,並指出:「無基者即無漏盡通矣,雖證人神通,不過陰靈之性」。大周天修鍊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六神通的出現,即《仙佛合宗》中所說的漏盡通、神境通、宿命通、他心通、天耳通、天眼通。漏盡通則是其他五通的基礎,由此也可以將小周天視為大周天的築基。李涵虛則將小周天築基稱為小築基,而將大周天築其稱為大築基,認為小築基是「攝元陽而入內鼎,胎息綿綿,然後生後天之葯,而行玉煉之功」;大築基則是「養靈珠而生外鉛,金水溶溶,勤行周天之妙,而完盡性之功」。 築基即是煉己的觀點主要著眼於築基的基礎性含義,因為煉己在整個丹法修鍊過程中不可須臾可離,是丹功成敗的關鍵,所以有些人就以築基來稱呼煉己,如《修真辨難》所指出的:「煉己、築基不是兩事,乃是一理,築基不在煉己之外,煉己即在築基之中,非煉己之外再築基,築基畢又煉己。」另外,按照《規中指南》的說法:「牢擒意馬鎖心猿,慢著功夫鍊汞鉛,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亦徒然」來看,排除雜念,將意念集中到練功上是整個丹法修鍊的基礎。而柳華陽在《金仙證論》中指出:「己即我心中之念耳。」那麼,從這一角度出發,我們也可以將築基視為煉己。只不過在其他場合,對於煉己和築基,我們還是應當作出嚴格的區分,以免混淆視聽,誤人子弟,出現不測。

道家元精論

精為形之基,是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察受於先人而充喬十後天,故就其來源可分為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元精」,即揩先天之精而言。元者,始也,元精是生命的捏源物質,並具有調節與主宰生殖、生民發育的作用。《內經》中雖無「元精」一詞,但《靈樞·本神》「生之米,謂之精」、《靈樞·決氣》「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以及《靈樞·經脈》「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 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在早期的有關「精氣神」論述中,並沒有嚴格區分開來,全內丹學興起,才有明顯的分別,「元精」一名始見干丹書。《古文參同契》說:「元氣之積厚而精英者,稱為元精」。此謂元精乃元氣之精華,實指先天無形之精氣,是產生後天形質之精的母氣。因此,元精雖是生命的起源物質,但又不等同於男女交媾的生殖之精。故《壽世傳真》說:「元精乃先天之精,非交媾之精」,《紫清指玄集》中也說:「其精不是交感精」,而是「根於父母未生前」。《老子》所說「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即指元精而言,因此元精又名「太極之精」、「天真」等。楊繼州指出:「人稟天地之氣以有生,而太極之精寓焉,此吾之所固有,而充塞於西間者也」(《針灸大成·腎臟圖》)。《周易參同契》說:「元精眇難睹。」此精為先天無形之精氣,「摶之不得,視之不見,而能潛隨化機,生成萬物」(《周易參同契》彭曉注),但必須含於形質之精中乃能存。正如《玉清金笥寶錄》所說:「精雖元精,然無日用之精則元精不見。又如不信,譬如有水則潮生白氣,未聞白氣生於地也。水乃精也,白氣乃華也,「元精稟於先天,受之於父母而與生俱來。當父母陰陽之精結合,在母體內形成胚胎、構成身形後,元精亦已藏之於腎,成為維持生命活動的生要物質。生命誕生以後,此精又必須依賴後天水谷之精的充養,才能發揮生長、發育的作用。元精只有不斷得到後人之精的供養,才能逐漸充盈,當充盈至一定程度,才能具有繁衍後代、保持種族和個體恃持的能力。先天元精與後天水谷之精相互資生,密切相關。人在出生前,先天元精已為後天之精的加工、吸收、利用等準備了機能的物質基礎;出生之後,脾胃所化生的後天水谷之精,不斷輸送至五臟六腑,轉化為臟腑之精,臟腑之精充盛時,又輸歸於腎,以充養先天之精。此即《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言:「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無先天之元精則尤以生身;無後天水谷之精則無以養身。有精才有生命,無精則無生命;精足則生命力強,精虧則生命力弱。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身之本也。」 元精與元氣的關係非常密切。元氣為萬物之本原,元精乃元氣之「精英」,由「元氣之積厚」而生,此即謂「氣歸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有「元氣生則元精產」(《青華秘文》)、「先天之氣,氣化為精」(《類經·攝生類》)之說。人出生後,元精藏之於腎,賴後天之養逐漸充盈而為元氣之根,此即謂「精化為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張介賓說:「人身之精,真陰也,為元氣之本。」 「元精」之名始於丹經,元精之論也詳于丹經,元精是內丹家修鍊的上藥三品之一,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說,「夫金液還丹之精……此乃先天地之精,卻為人之至寶……修仙之士,先明此精,既若明了,即可仙矣。」《性命圭旨全書》亦說:「煉精者,煉元精,抽坎中之元陽也。元精固則交感之精自不泄漏。」這不僅明確指出內丹上藥三品「精氣神」之「精」乃指元精而言,還論述了修鍊之術及效應。《類修要訣》亦有「元精足,不思欲」之論。〈武術匯宗》進一步闡發說:「元精發於腎之元氣,從虛極靜篤生來,則精乃清;從妄念淫事中生來,則精乃濁。清濁之辨,不辨之於其精,而辨之於其神也。」認為神定志閑,所生為先天之精;稍動淫念,則所生為交感之精。故逆修之,後天可以返為先天;順引之,先天亦可洛入後天,故葆精者,貴在清心寡欲。宋·張伯端《青華秘文·神水華池說》稱元精穴為「華池」,「華池者,臍中氣穴之下,兩腎中間一竅。」逆升而上,則元精化為元氣而為內丹之母;順流而下,則元精化為形質之精而生男育女。並認為元精亦有賴於飲食之充養,故又說:「谷氣就此而生精」、「華池之竅,乃生精而降於腎者也。」 總之,「元精論」為道家內丹術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對內丹理論的形成及內丹本的修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讀文獻 林雅谷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氣功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 王松齡:《中國氣功的史·理·法》,華夏出版社,1989年 宋·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中國氣功大成》本,吉林科技出版社,1989年

道家元氣論

「元氣」,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概念,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元,通「原」,「始也」(《說文》),指天地萬物之本原。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元氣學說是人們認識自然的世界觀,其產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於戰因時期宋釒開尹文的「精氣說」(即「氣一元論」),發展干東漢末年王充的「元氣自然論」及北宋張載所倡之「元氣本體論」。元氣學說以元氣作為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以元氣的運動變化來解釋宇宙萬物的生成、發展、變化、消亡等現象。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並對門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元氣學說作為一種自然觀,是對整個物質世界的總體認識。因為人的生命活動是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故元氣學說在對人地萬物的生成和各種自然現象作唯物主義解釋的同時,還對人類生命的起源以及有關生理現象提出了樸素的見解。基於元氣學說的對人類生命的認識,即是「元氣論」。元氣論對中醫學、氣功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人身元氣又你「原氣」、「真氣」,是存在於體內惟動生命活動的本原物質。《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此即指元氣而言,故元氣廣義義簡稱為「氣」。《靈樞·刺節真邪》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允身者也」,此氣源於先天而養於後天,但狹義又專指稟受父母的先天之氣。在古典氣功文獻中,常把此「氣」字寫作「炁」,以示與後天之「氣」的區別。元氣論認為,元氣是人的生命與天地自然統一的物質基礎,「大人生廠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元氣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游》);生命活動過程,即是元氣的消長變化及升降出入運動。「人之生此由乎氣」(景岳全書》),「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素問·六微旨大論》)。 由此可見,元氣的盛衰聚散及運行正常與否,直接關係著人的生老病死。元氣充足、運行正常。是人體健康的保障;元氣不足或氣機失調,則為致病之因,故有「百病皆生於氣」、「元氣虛為致病之本」之說。因此防病治病也應以調護元氣為本,善養生者更應正視護養此氣。故張介賓說:「蓋天地萬物皆由氣化,氣存數亦存,氣盡數亦盡,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氣不可不寶,能寶其氣,則延年之道也」(《類經·運氣類》)。 元氣藏之於腎而化生元精,繫於命門而為腎間動氣,其變化為用,一分為二而為元陰、元陽,實為性命之本、造化之機。元氣雖藏之於下,而其用則布護周身,臟腑之機能全賴此氣之運轉,故徐靈胎說:「五臟有五臟之真精,此元氣之分體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經所謂丹田,《難經》所謂命門,《內經》所謂七節之勞有小心。陰陽闔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無火而能令百體皆溫,無水而能令五臟皆潤,此中一線未絕,則生氣一線末亡,皆賴此也」(《醫學源流論》)。元氣之所行,與任督二脈關係至密。元氣根之於腎而行於任督,故李時珍說: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此元氣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奇經八脈考》)。元氣雖化生於先天父母之精,但必須有賴於後天水谷精氣的充養,所以與脾胃又密切相關,故李東垣說:「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論》):「脾胃既損,是真氣元氣敗壞,促人之壽」(《內外傷辨惑論》)。 氣功學中所言元氣,多指先天之「炁」。此「炁」形成於受胎之先,先天細細蘊蘊,生於無形,又謂「原始祖炁」,是推動胎兒內呼吸(潛氣內轉)的循環動力;在人出生後,即「炁落丹田」,成為啟動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原動力,並司理後天呼吸之氣、水谷之氣、營衛之氣、臟腑之氣、經脈之氣等。氣功學中所指先天之「傑」是潛藏的內氣,而後天之「氣」則著重指形於呼吸之氣(外呼吸),故《入葯鏡》註:「藏則為惹,形則為氣」。在人體,先天之「炁」與後天之「氣」密不可分。出生後「炁落丹田」,為「呼吸之根」,人在進行呼吸活動時,「先天元始祖炁未嘗不充溢其中。非後天之氣,無以見先天一炁之流行;非先天之炁,無以為後天一氣之主宰」(《入葯鏡》注)。內丹水中要求氣貫丹田,即以後天之「氣」接引先天之「炁」,發動任、督循環,以達到所謂「再立胎息」的效果。《入葯鏡》聽說:「先天惹,後天氣,得之者,常如醉。」即指氣功狀態中二氣混合,呼吸綿綿,任督循環,身心酣暢的自我體驗。古代先賢通過幾千年的實踐證明,氣功鍛煉可以充實元氣、調理氣機,以達治病強身之目的,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恬恢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養生家們並以「元氣論」為理論基礎,在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一整套行氣、養氣的方法和本式,以培補元氣、調暢氣機,有力地推動了氣功學的發展。 元氣論是中國古代傳統的生命觀,對中醫學、氣功學理論體系的確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其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元氣的實質百到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仍是一個尚未完全揭曉的謎。近年來有人對元氣進行了一系列探討和研究,如有人從控制論的角度,認為元氣與信息同樣具有傳遞、保存、交換的共同特徵,人體通過元氣的調控作用,以維持內環境及內外環境間的陰陽平衡:有人從「場」論角度,認為元氣是一種「動態的生物場」,這種「場」非常活躍,雖看不見、摸不到,但其可產生感覺,能聯繫調節機體內外環境,以維持正常生理活動的協調;有人從能量的角度,提出「電子激發能假說」,認為激發態分子可通過共振轉移,將激發能傳給別的分子,這一過程就是所謂「行氣」。還有人認為,氣是一種微粒流,其直徑小於60±2微米,某些還帶行正負電荷;輻射場攝影能提供內氣的指標,說明內氣存在於生命之中,並隨著生命條件的轉化而改變,電量輝光即是內氣存在的表現。儘管日前對元氣的研究還比較粗疏,很多問題尚有待深入,但實踐證明,進一步探討元氣的實質,不僅是傳統的中醫學、氣功學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對揭開人類生命的奧秘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林雅谷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氣功學》,上海科學技術的出版社,1998年 王慶其:元氣論鉤玄,〈上海中醫藥雜誌》1984,(1):34 宋知行:略論元氣學說及其發展,《江蘇中醫雜誌〉1984,(2):3

道家元神論

神為人身「三寶」之一,雖歷代醫家皆有論述,但氣功古籍所載尤詳。丹道書中義將其分為先天與後天,先天之神又彌「元神」。元,有本無、根本、原始之義。元神是指與生俱來的稟受於先天的神氣,與出生後由外景事物為心所任而逐漸產生的後天識神、欲神有著本質的區別。正如張伯端所說:「失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無神者,乃先天以來"點靈光也;欲神者,乃後人所染氣稟之性也」(《青華秘文》)。近人張錫純也說:「元神者,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識神者,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醫學衷中參西錄·人身神明詮》)。 神本原於先天父母之精。《靈樞·本神》說:「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靈樞·天年》又說:「血氣已和,榮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意即父母媾精結胎成形之後,神氣舍心才產生生命。此神為出生前尚未被後天所染之神,故當指元神而言。正如《性命圭旨全書》所說:「父母媾精之後,一點靈光……元從太虛中來者,我之元神也。」 元神所以在丹道書中論述較詳,乃因古代內丹家在煉養實踐中體驗總結而成。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稱「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慮之神(即意念活動),故表現如嬰兒不識不知而又具備感覺、靈動的狀態。氣功態下,人處於恬淡虛無的境界,此時呼吸綿綿,若存若亡,無思無慮,飄飄欲仙,恍恍惚惚,這一狀態即乃元神所現。正如《黃庭外景經》石和陽註:「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動不靜之中活活潑潑時是也。」《脈望》說:「內念不萌,外想不入,獨我自主,謂之元神。」〈武術匯宗》說:「此神亦謂之本性,亦謂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渾渾淪淪,無一毫念慮,無一毫覺知,則空洞之中,恍惚似見元神懸照於內,斯時殊覺五蘊皆空,四體皆假,而我有真我也。」其實,〈老子》所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專氣致柔能嬰兒,滌除玄覽能無疵,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明白四達能無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動狀態。 先天元神與後天識神、欲神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欲神者,氣質之性也;無神者,先天之性也」;「元性微而質性彰」(《青華秘文》)。人在少、長、壯、老的過程中,質性日彰,元性日微,結果欲神將掩蓋元神,此乃「氣質之性勝本元之性」;若雜念紛壇則元神即退,摒除雜念則元神即現,此乃「念止神即來,念動神即去」(《養真集》)一般人先天元神為後天識神所蔽,晝思夜夢如雲遮月,因而元神隱退,識神常日主事。若能靜定歸一、無思無念,識神自然隱退,元神真性顯現,此即佛、道兩家之所謂見性。神本由心,心無為則元神之性現,心有為則欲神之性現,故張伯端說:「蓋心者,君之位也,以無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元神之性耳;以有為臨之,則其所以動者,慾念之性耳。行為者,日用之心;無為者,金丹之用心也」(《青華秘文〉)。 元神與元氣、元精的關係非常密切。「元神見而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矣」(《青華秘文〉)。內丹修鍊尤重元神,故《金丹四百字序》說:「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思慮之神。」內丹本的主導思想既為「返本還元」,故要求以先天制後天,從有為返無為,逐步消除氣質之性。只要「氣質盡而本無始見,本無見而後可以用事」;「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則氣力先天之氣也」;「先天之氣純熟,日用常行,無非本體矣,此得先天制後天無為之用也」(《青華秘文》)。從這一意義上講,氣功人靜的鍛煉過程,即為除欲神、煉元神的過程,這也是氣功效應的關鍵所在。 有人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元神,認為元神是人的一種無意識(潛意識)活動,但其並非是「未被意識到的意識」,而是與生俱來的帶有明顯自然屬性的「原生無意識」,與出於後天生活經驗的潛移默化逐步積累而成的無意識(如心理定勢之類)不同,是個體的一種強大而原始的內驅力源,每個人的生命活動都在不知不覺中為它所左右,其生理基礎是皮層下中樞,與真正的意識(識神)有著本質的區別。當練動者進入氣功態後,意識活動暫停,於是所有監視、壓抑原生無意識,使之不能活動的因素不再起作用,這種無意識就得以充分活動起來,它不僅能迅速激發體內之生理潛能,而且對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等直接進行調節,使之「陰平陽秘」,從而使機體處於最佳功能態中,達到最佳練功效果。這便是元神論在氣功學中的重要價值所在。 參讀文獻 宋·張伯端:《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中國氣功大成》本,吉林科技出版社,1989年

道 術 研 究

萬籟聲

  前所述之靜坐諸法,即為修大道根基,不過未明修道訣竅,而習明心見性之功耳,至於研究性命雙修而歸於正覺,似非今人所談易易,有謂靜坐十餘載即可成仙者,有謂十六步功夫成仙者,其說不一,或亦有其旨趣,惟余聞仙道並無定式,亦無定期,苟固執於坐,易出疚癘,反為不美,緣塵緣未盡,不可過談深究,而修道則系真正功夫,毫無虛幻,特今人尚西說,崇科學,致目為虛幻耳,亦知人之思想有限,不克窮之神秘盡多,豈數部理化所能囊括一切耶。  如苦心孤詣得高明而探索之,則實地功夫,不難見也,真理不難求也,是惟科學得以實地見之哉,顧學道之人,有如牛毛,得道之入有如牛角,真心苦志信行者少,標榜趨務虛名者多,不系走入旁門,即系有眼錯過,而謂道術陷人,群相指摘,不亦誣乎。  然有謂外國何無鬼神之說者,亦知外洋立國年限淺短,新進之邦,完全在鬼道上,自其辟國以來,即未行此等人材,研習此道,焉有仙佛可見。我國乃數千年歷史,且風氣競尚,研習者多,自不得同日而語。  此種功夫,無論成否,對於身心,要有極大補益,今東西洋亦漸有研禪學者,我輩不妨習之以養身,而得以努力國家人事,豈不甚善,並非教諸君一習即成仙佛也。  緣在道中深層研究,不得不稍為附及;余誠不肖,不克成大業,惟嗜文武道三宗,雖有所得,仍未窺其萬一,良以互相秘密為非計,但其中又有需為秘密者,因功夫不到,濫言先示,反獲不良結果,而遺書虎不成之譏,是誠有不得已之苦衷,第今人談道者伙矣,高明之士。不乏其人,余亦不樂成。專書多談無益之論,茲將修大道程序,述之於後,庶嗜斯學者,閱之不無少補,而妄談謬誤,猶幸大雅指正矣。  第一節 修道之程序  修道有動而修者,有靜而修者,動而修者,先強外丹,煉谷化精,養成松膠之體,再從事乎內丹,靜而修者,先不煅煉體之康健,著手即收放心而煉內丹也。雖其成功則一,但仍以動而修者為佳,蓋無後天,焉能得有先天,無此阿羅漢之頑健軀骸,焉能有證仙佛之強敏嬰兒,然今人多不諳動而修之程途,且多文墨之士,欲求速效,均趨於靜修,是亦因各人賦性有異,而未得師傅之故耳。是以修道,需明壽功道三字,乃系相連而來,其初步以能卻疾多活壽數為則,次則練大功,築道基以固三寶,此而後始可以談道。  今人先即談道,將壽功二字,置之腦後,是如欲設立一公司者,資本未就,先算每年掙若干紅利,出息多少,如何擺布,空中樓閣,幻想一陣,詢及資本,仍系兩袖清風,此所謂捨本逐末也,蓋不能卻疾延年,怎得益壽,怎得成仙耶。人生六十年一換筋骨,屆期則器官朽毀,多失作用,縱能多延數載,亦如半死之人,無生趣矣。故於未朽之前,需日加修剔,永似新發於研,一逾甲子,即過一鬼門關,此所以習功以保之也。道中之旁門亦甚多有三十六道止觀,七十二道旁門,各立名詞,終歸仍不出煉谷化精(此步在靜修者,亦有訣竅),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四步功程之訣竅耳。  有專煉性不煉命者,即稍事定坐,究佛講經,穿透世事,滌去人心,復見天心,默證道心,則存心養性,此所謂真儒也。有專煉命而不煉性者,即著手禪定,未得訣竅,枯坐頑空,日燒乾鍋,以求卻疾延年者也。均系半偏修道之士,或略習於靜而止者,如真求大道旨趣,而歸正覺,則必需性命雙修不可。何謂性?蓋心之根為性,性之根謂神,神即寓於心,故三者實一物,而心即通性情者也。其修明心見性,乃修道第一步功程。命即腎也,精也,元氣也。吾人煉精化氣,氣化神,神還虛,以後天補先天,即本於此。此即修道之第二步功程,亦即修道之結局也。  故性修死而命修活,先完第一步,再修第二步,而第一步自亦在二步之中(即性功悟成,再修命功,始可心無雜念,而純一命功,則修命功時,性功自亦同時並進也),是即為性命雙修。  心屬火,位於南,八卦中為離,腎屬水,位於北,八卦中為坎。其煉道之理,即以火煮水,水化氣,氣行動周轉而為神,而還虛,其不諳功程,一意枯坐,以為腹中作響為功,日加火燒,而腎水不固,鍋中無水,此所謂燒乾鍋,不出疵病者幾希矣。  所謂降龍伏虎者,龍即性,虎即命,「心定龍歸海,情忘虎隱山」,如是而已,其餘之鉛汞也,烏兔也,藥物也,修慧也,均性命雙修之別名耳。  修道之步驟有三:一求卻疾延年,二求長生不老,三求修仙大道。  卻疾延年者,如習內外八段錦,與其他外丹功夫,再進坐功,採藥還童,長生不老,再經若干年歲,體如松膠,內外丹均已完固,始談面壁九年還虛之大道功夫也。  其真正修鍊,即如本書靜坐次序。早晚略習於靜,勿求採藥等等功程,而習除疾道功,內方外圓,見物內省,以穿人道之一切種種,先作明心見性之第一步功程,俟功到後,再作第二步未晚也。  性命雙修之道,即練已與不漏也。  練已即明心見性,不漏即煉精化氣,明心見性,即需明真我,真我即無我,真息即無息,無我即無息,無息即無我,故有我即有息,無我即無息,有神即有息,有息即有神,故練習需無氣,此即坐時明心見性之境,在平日則需先收放心,然後再斷絕淫根而求不漏。何謂放心?即心易為外物眩晃而動,如一見美色,心即隨之以去,而起欲心,見利祿而萌貪心,見富貴豪侈而起慕心或嫉心,凡此種種,皆系忘卻真我,心為形役,均需即境收回,蓋心想他處,即系他覺,將其收回,即系自覺,由自覺而歸於無覺,由無覺而歸於正覺,此即離宮修定也。需做穿人生,不容心內有絲毫懸念。隨緣來去,一任自然,蓋自然之謂道,自然不悖道德,則自然無害也。  緣修道者,形可拘束而心不可拘束,「一絲牽掛,萬變攖心」,需以我為主,勿以人之訾謗而捨己從人,外為痴聾,內有定見,始克穿盡世事,而得以明心見性也。  在正式入道者,需達入道年齡,以免日後回頭之苦。  如年方少壯,偶攖刺激,即謂穿盡天下事,而遁跡佛道中,則如幼年投身佛道僧尼,幾曾見有修得正果者。男子需逾五旬,少則四旬,女子逾四旬有五或五旬,在以前期間,只可練性功,俟至此年齡,心已定,欲已平,再實行絕欲,吃素,誓志入道可耳。如以前未作穿者,其六七旬老叟猶娶少妻者,比比皆是,固未可概論也。然吃素絕欲,非斷然行之,亦漸漸作穿,至生厭心而來。而吃素更非為殺生而不食,乃葷物多生淫精,易生刺激,故正式入道,大功未成之前前,仍以忌之為佳,則根基清因,大道不難矣。其作來程途,如絕欲知其趣亦不過如此,魚肉之味,亦不過一時之美,直至生厭心,見之毫無異趣,心如死灰,始可為之。苟見色猶萌妄念,見美味而猶思染指,是尚未至入時期也。若復修道,而心仍不死於淫,則死後不過一靈鬼而已,其強制修行未得正道者,所出均系陰神,非為陽神,特一鬼仙而已,萬難齊入仙佛之域。此等功夫,均應於未正式入道時煅練之,然後再談不漏。所謂不漏,即斷淫也。然淫非一斷即可完,其不御女色,而自起遺精者,又將若之何?且淫心,淫身,淫根三者,均需斷絕,不與妻室同房,不過斷淫身耳,其淫心淫根,猶未易斷也!  自來修道,只此色字難斷,丹經所謂:「斷卻淫根即是仙」者,從可知矣。緣人生嗜好中,若煙酒嫖賭等等,在諸嗜好之內,淫字猶不顯其威力,如將諸嗜好全行戒絕,只余此一色字難去矣。所謂愈拒絕而愈深,一息尚存,此念不易斷也。是誠天演圈套,萬物皆然,莫不如此。蓋無此念,則種族不其滅絕耶。誠有之不好,無之亦不好,有之不易戒,無之難修道,此宦者與陽痿之人,無此緣分也(陽痿治癒,仍可修道)。生我之門,死我之戶,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均終於斯,亦可慨矣。蓋由色生愛,由愛生情,由情生淫,由淫生棺材,乃相連而來者也。  精順行生子,逆行成仙。常人以精順行,與婦人交而生子,精盡歸土,以了夫演生殖之職。而修道者,乃將此精斷絕,不循與婦人交而生子之途,而將此精逆行歸入己身,龍虎會合,而結聖胎,其理固亦相同,特手段有異耳。其順行生子者,乃已死後,有子孫代我而生,其逆行成仙者,乃不需他人代我而生,而我代我而生,此庄生所謂:「生生者不生,殺生者不死」之義也。至於絕妻室而斷淫身,乃己不思淫而起厭心,其仍不時遺漏,則習功夫以固之,俟至功夫到後,淫根自縮,即所謂馬陰藏相,金龜縮首,須欲縱慾而不能,則大道可望矣。  女子修道,略與男子有別,即初步女子斬赤龍,男子降龍伏虎,其訣竅不同,嗣後則系一班。且女子修道較男子為速,緣女子系純陽之體,只下部一點屬陰,男子乃純陰之體,只下部一點屬陽,故女子較速,所謂赤龍,在乳房之內,兩乳之中,練至無乳房時,則赤龍斷矣。故女子練形,男子練氣也。至於練神氣之所以貫通,乃任督二脈關係。  任脈在前,督脈在後,有脈之位,無脈之道,如究其起止之點,則任脈起於匯陽穴(腎根之中為匯陰穴,稍前即匯陽穴),終於承漿穴(下唇窩中),督脈起於匯陰穴,終於人中穴(上唇水溝根中),神氣即自此兩脈周行不息,是為河車之象,其步驟先系採藥歸爐,慢慢養成舍利而過關,後胎養成而出胎,出胎後,嬰兒猶未老練,不可遠行,隨放隨收,以至能舍此軀殼自由行動後,則散為氣,聚為神,逍遙自得,即可將此形骸,寄於名山大川,而仙去矣。但在結胎之前,有小周天百日,隨時可純練,無次數。大周天七日止火,只此一次,此期極為危險,需特別留神!  蓋至煉精化氣一步,則已完全還於童體,已有河車之象,小河車即小周天,大名大周天,至練氣化神,則已結胎,煉神還虛,則無呼吸,已出陽神,千百化身而成佛矣,煉道在人身上凡六關;分前三陰與後三關,前三關即上田(腦),中田(即黃庭,在臍上一寸二分),下田(丹田);後三關即玉枕(腦後枕骨),夾脊(脊梁骨),尾閭(尾椎骨),此乃煉精化氣過關之關節,故道書有謂:「前三山,後三山,通了三山是神仙」者,此之謂矣。又凡煉功時,凡交感精與呼吸氣,乃後天精氣,不可用。至不呼吸而呼吸者,始系先天之氣,此乃靜極生陽之理。至於動心之葯不可采,其旁門采戰之濁精以成仙者,不可學也。此等功夫,損人利已,天地不容,五百年遭一雷劫,千餘年始可成,枉勞艱辛,殊非修道者所宜,而道書中所謂美女爐鼎等等,皆指自身陰陽配合而言,乃旁門誤為採取實大謬也!簡略書來,頭緒萬端,不知從何著手,然道中大概情形,精微不出乎此,研道之士,欲求深邃造詣,自需另訪高明指示矣。  第二節 修道之關戒  修道之人,第一要能耐煩,要堅心不要熱心,堅心則朝夕如斯,年年如斯,不及不離,無一日不在此處;熱心則發奮忘食,銳氣一過,仍自輟息,一曝十寒,等於不練,故心需如金玉之堅,不為外物所動,始能度一切苦惱,一切關戒,而皈依於大道也。修道之人,當以慈悲為本,道功為根,而「酒、色、財、氣」,乃修道人之四大魔關,不能降此四魔,勿用修仙,緣飲酒使氣,傷神敗事,最宜戒絕,色乃道中最大惡魔,尤需斬除根蒂,日粉面桃花,不過一時魔障,萬般旖旎,亦帶肉之骷髏,需知:「房屋是量人的斗,嬌妻是渡客的船,良田是身外的物,兒女是眼前的冤」;「悟得真空在色中」,修道者當深猛省也!財帛乃流通之物,修道者不可貪錢財,只克自給足矣。苟誅求無厭,沉迷財中,則「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已成利祿市儈,尚何修道之可言,至遇事不能涵忍,動生嗔憤,抑悶氣惱,最能傷身,蓋有煩即有惱,有惱即有氣,有氣即有死,至於死矣,道於何有。何謂之道,自然之謂道也。混俗和光,混而不入,和而不出,以不動主人為本,逆來順受,行住一般,不用性急,存其心,養其性,方是天也。一切冤孽,均需以解脫法避免為佳,勿思如何對付,往善道上想,往寬洋大道上走,而皈依於佛法,所謂:「善入本性善,心如明鏡現,日日集陰功,時時行方便」。修道即系開方便之門與天下人結大歡喜,尚思其何以報冤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辛苦才得見世尊」。修道之士,能為人之所不能為,行人之所不能行,實俱「智」,「仁」,「勇」三字之要素。苟全恃聰明而無智慧者,決不能成道,蓋智慧之人,不能為物所迷,試觀聰字系耳字旁,乃示聞人言而後明也。智字乃知日二字,知日者,乃知其每日之所作為也。而慧字頭系兩主字,乃示能知自己之主,而又知人之主,故智慧乃天賦,其聰明無智慧之人,苟不善用其聰明,則反被聰明誤矣,所謂慧劍者,乃對於某魔關,而以某智慧之方法制御之,即系以慧創斬斷之,因事因人而不同,非一概論也。修道之士,不知經若干辛苦,幾許魔難,幾許風霜,始克有光明之一日,在此困窘中,多歷艱險,是以修道教佛之人,均有衝破天之膽量,大英雄,大豪傑始可以為此,幾會見仙佛中有匹夫者。從知修道者,當有以自重矣,語不云乎,「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因,今生作者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是而已,其他驕僻傲縱等等賦性,能明此義,自不難一掃而空矣。今後世界,乃彌勒佛掌教,即昔日之未來佛,在第入十一劫之中。蓋燃燈古佛與如來佛,已成過去矣。凡佛掌教,必動刀兵,近正大亂封神之時,苟不躲入金線之路,難逃此劫大難。是亦亂極必治之兆,無關我修道者之事。所謂金線之路,即佛界之路,因西方屬金也。故此後即不奉佛者,亦當行之,蓋奉佛並非在於靜坐,即糾正此心耳。  如上古乃獸面人心,中古乃人面獸心,今後(自丙寅年後,即入昔日之未來時期)則需人人治成一佛面佛心者矣。刻正人面獸心辦交代之期,此等人非經此次水旱兵燹等等大難,不克收盡,而所存者,則系善良之輩矣。是以此等濫人,乃所以遭劫者也。故今後書籍,亦有變更,如上古系三經二書,中古系五經四書,未來(即現在)將九經十書矣。古時三十歲為一花甲子,中古六十為一花甲子,現在將改為九十矣!節令自周甲起,至今止,以後亦需更換,如上古一年為十二節令,中古為二十四,現將三十六矣。在民國以後四十年,中國將統一天下,從此五百六十年後,即分為十二小國,又入戰國時期,再千年後,人如肘,馬如狗,混沌度世,不成正統矣!此不過意興所及,略為道之,或亦修道之士所樂聞也。  至於佛家始祖如來佛之根源,乃老子一氣化三清所自出,三清即三山,故出三聖人,是以中天終南山出老子,西方熊耳山出如來(即釋迦牟尼佛),東方太行山出孔夫子也!佛有五身五眼,五眼為天眼,法眼,慧眼,肉眼,佛眼;五身為動身,靜身,出身,人身,窮身,即變化無窮也,凡修道抑不修道之士,善男信女,皆可於每晨略念經咒,以為外功,蓋外功內果,亦系相連而來,今之奉經咒者甚夥,惟多不識何經之佳,以為能多讀經,多解經為功,殊不知濫讀多經,不過一馱經之驢,未得真訣,則修行系佛爺弟子,讀經系佛爺戲子,有何用處!如能奉行得力數種經咒,一世用之不盡,既可廣集陰功,又可降伏內魔,實有輔道功能,所謂三千功德圓滿,可成上仙,立德立功立言,亦道中入功成義務,而說法即系度人,是以修道教佛之士,有千百化身,凡三教九流,七十二行,諸子百家,無所不悉,蓋人性不同,嗜好各異,見相公講書,見屠戶講豬,始可以成友誼,而漸誘導以度之也,苟一律加以垂訓,其孰聽之哉,經亦度人度己善功,謹按虔驗者,附三節後,閱者可以參考之。  其餘之十魔九難,等等關戒,均不出慧劍斬斷之法,自然應之而已。十魔者何?一六賊,二富,三貴,四七情,五恩愛,六患亂,七聖賢,八刀兵,九女樂,十女色是也。九難者何?衣食逼迫一也,尊長邀攔二也,妻女牽纏三也,名利縈絆四也,殃禍橫生五也,盲師約束六也,議論差錯七也,志意懈怠八也,歲月蹉跎九也。而佛門所謂之三皈五戒者何?即一要皈依佛性,二要皈奉正法,三要皈敬師友,此為三皈;五戒者:即一戒不要殺生,二戒不要偷盜,三戒不要邪淫,四戒不要貪酒,五戒不要妄語;此均佛門戒條,是亦學佛者多,良莠不齊,不得不有此戒約,至於我輩出於志願研道者,更何需究及乎此,只求心之所安而已耳,修道之士,不惟解除關戒,猶需善於養道,目不觀其色,耳不聞其聲,學個聾啞,就是道人。而心者萬神之主,目者萬神之戶,目動則心動,心動則神動,生死之機,在斯二者。邪氣不入,真氣長存。大風不出門,大雨不出行,終日不可走逾三十里之遙,此乃養道之精竅也。在修道者,多喜山林溪谷之區,但石洞通水氣,不可久居,仍以構一茅廬為佳,水果多吃,亦令人發虛,煙火物亦不可驟斷,如在山中久居,佐以果類,自無不可,其宜於久遠存儲者有四,即榛子,松子,榧子,核桃是也,因此等果肉,均藏堅強殼中,不畏風吹雨打,久而如新,故謂為四般長命果,永為山人集糧也。如東南之橘柚楊梅,西北之奈榴梨棗,非為不佳,惟只算一時之新,不堪久於保存耳。而吾輩所棲之山林,宜北不宜於南,因南省多水,不便禪修,北省如甘陝等處,最為適宜,神仙多出於此。天下凡四大名山,五嶽,四界,八小山以及其他名山,皆吾道中人之家鄉,不可不述,四大名山,即四川峨嵋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華山,南海普陀山,此四大名山,多居僧人。五嶽為東嶽泰山(山東泰安府),南嶽衡山(湖南衡陽府),西嶽華山(陝西華陰縣),北嶽恆山(山西宏遠州),中嶽嵩山(河南,河南府,少林寺),此五嶽多居道士。內以華山為粹出,有火祖所鑽石室,凡七十二個半洞天,有六峰,便於修道。  四界:一為清涼界(即五台山),二為幽冥界(即九華山),三為銀光界(即峨嵋山),四為琉璃界(即普陀山),八小山:一為湖廣五當山,二為雲南雞腳山,三為陝西太白山,四為江西龍虎山,五為平涼崆峒山,六為江蘇毛山,七為廣東天台山,八為山東勞,此均犖犖大者。至於陝西秦嶺,小香山,大小終南山,大小太白山,吳山,甘肅之仇訴山,金龍山,卦台山,大香山,漢中之小南海,臨朐普陀山之大南海,山西鐵鎖嶺,河南羊角山(呂祖在此坐化,此山甚小,以此成名),新疆之大小雪山,以及王屋小有洞,蜀之青城山,歙之黃山,武夷山之大王峰,茅山之華陽洞,惠州之浮羅山等等,均仙佛修道之所,四川出治公,杭州出濟公與慈航道人,南省只出此三有名神仙,余者多出於秦地,此乃天下名山之大凡也。至於成仙地位,原分五等,因得道之淺深有別,即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即金仙)是也。鬼仙人仙屬下乘,地仙屬中乘,天仙即金仙屬上乘,鬼仙乃平日一意枯坐,所出之陰神而成,今人致力乎此,抑何可嘻。人仙乃未得大道,只悟其一法以求之,毫無疾癘,延歲益壽,樂其天年而已,地仙乃已得大道之半,而猶未全入大道之境,長生住世,不入鬼籍,如再進一步,即入神仙地位,得道之士,多由此境而來,神仙乃已五氣朝元,三陽聚頂,功程完滿,胎脫自化,純陽之體,另有金身,則已超脫苦海,入聖域矣。天仙者,用功稍有不同,則亦由神仙而來,不過人道間之功德圓滿,佛法高深,天地雖盡,亦不同盡,永不入於輪迴,乃仙佛中之上上乘法也。蓋仙佛五百年有一輪迴,地仙則隨時轉,如功德大者,又可以稍免,是以轉輪迴與刮罡風,即系神仙之劫,世傳五百年一雷劫者,此乃旁門或妖邪成道,以采陰補陽,損人益己,殘傷生命,故有此劫,如正道成佛者,不致有此,可勿計也。總之修道者,一入佛門,即系如死囚過市,雖景物紛華,周匝圍繞,然此身將亡,何計其他。一意孤詣,努力前程,所謂:「傳道在師傅,修行在各人」,凡一切有形,皆系有為之法,悉同渣穢。精誠所注,金石為開,「葯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屆時自有高師指引,不難越迷津而登彼岸也,勉旃勉旃。  第三節 修道之三寶三乘分論合論  仙有五等,以天仙為最上乘,已詳前論,至煉道之程序,即一日齋戒,二日安處,三日存想,四日坐忘,五日神解,固可不釋而明也。而其成道之理由,即胎息經所云「胎從伏氣中結,氣自有胎中息,氣入身來謂之生,神去離形謂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則氣行,神住則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無去無來,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者,殊為近是。茲將修道之三寶三乘分論合論,詳細釋文,書之於後,此乃秘傳,特為露布,修道之士,其細玩焉,不難一索而得也。  (按下文乃自煉精化氣,正式入道坐時之論文。)  響月文通古佛三寶分論:三寶者,精氣神也,蓋精氣神為修丹至寶之物,故曰三寶,然三寶有先天後天之辨者,正有說焉,何以謂之先天,精,元精是也,元精發於腎之元氣,從虛極靜篤生來,則精乃清,從妄念淫事中生來,則精乃濁,清濁之辨,不辨之於其精,而辨之於其神也。當其意定神閑之時,無所感觸,忽然一陽初動,以訣試之。散則氣弱,不散則氣旺,此不老不嫩之時也,趁其未成鐵珠,用法采之,以復命根,以填腦海,則元氣漸旺,而破體可補,若不知所以采,斯時若無識神以調之,則元精消散,而不用有形之精,若稍動淫念,識神即調於其中,則元精即成形質,趨過陽關,而為後天之敗精矣。精愈敗則神氣愈耗,欲其不死亡也得乎。何以謂之先天氣,元氣是也,此氣從無極判來,伏於腎陰中,杳杳冥冥,靜而不動,長生之靈藥,超劫之至寶,而為後天呼吸之根蒂也。夫後天呼吸之氣,又為先天元氣之妙用,採取烹煉,非呼吸之氣,不能成功,周天度數,非呼吸之氣,不能運用,抽添沐浴,非呼吸之氣,不能幹旋,而且呼吸之氣,急則傷丹,呼吸之氣,緩則冷丹,呼吸之氣不善調,呼吸之氣不相依,則必飛丹而走丹,其要在勿忘勿助,似有似無,而後呼吸,乃能沖和焉,仙佛所以有調息之說,火候之經者,蓋先天之氣,不能不依於後天之氣也。何以謂之先天神,元神是也。此神亦謂之本性,亦謂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渾渾淪淪,無一毫念慮,無一毫覺知,則空洞之中,恍惚似見元神,懸照於內,斯時殊覺五蘊皆空,四體皆假,而我有真我矣。若一涉馳想,偶動情慾,則元神變為思慮之神,盡在後天用事,神不守舍,而氣亦因之消耗,將見神情倦怠,神氣消沮,而百體俱不從令,奄奄有似如死人,則神為一身之主宰,其所關何大哉。夫後天之精氣神,都由先天之精氣神所發,而先天之精氣神,每為後天之精氣神所敗,修丹者,當以後天培先天,不使先天墮後天,則先天後天之辨宜早矣。然三寶之中,只有氣,先後天並用,至於精與神,則專用先天,斷不可用後天。以後天之精神,濁而不清,不可為丹也。人其細參細悟焉可也。  響月文通古佛三寶合論:虛生神,神生氣,氣生精,三寶本相合也,本相合者,而不使之相合,則不能與道大通,即不能超凡入聖,仙佛故曰下田有煉精化氣之妙法,先辨至清至真之精,不老不嫩之葯,起火止火之景,歸爐溫爐之功,隨生隨煉,隨煉隨補,久之,精盡化氣,無復有生精之時,斯時也,淫根自縮,陽關自閉,雖欲縱慾而不得,基已成矣,大葯可采,用上乘天機,打開三關金門九重鐵鼓,上至崑崙,下十二層樓,而歸於中田,即行大周天之火候而溫養之,伏氣成胎,胎中伏氣,所謂鍊氣化神也,十月以內,常入大定之中,胎神圓矣,不可久留於中,使形神不能超脫,又由中田遷至上田,而用煉神還虛之功,煉虛功到,接煉還無一著上上乘法,然後放心大膽而出,或什大羅天上,或入極樂國中,而金丹大道始成,而金仙上果始證。斯三者,有下有中有上,其序似不可亂,然即上即中即下,其妙又不可言,要之亦自信自度而已。  無量度世古佛三乘分論:仙有五等,佛家以三乘該之,而究共等之所以異,實不外陰神陽神二者而已,故有單修性者,不煉命中之真陽以點之,一味閉目寂坐,冥心寂照,則靜中尋靜,悟入頑空,寂滅矣,而未滅盡定,只煉得一個強定之陰神,到氣盡時,陰神一出,便為靈鬼,謂之鬼仙,有從下關用功者,不使真氣,泄於陽關,保守元氣,鎮守下田,不悟移鼎換爐之法,而安長生不老之果,或延壽於數百年,或延壽於數千年,久而不死,謂之人仙,然亦小果自足,淫念未絕,欲根未斷,終是有生死的夫凡,此鬼仙人仙之所以為下乘法也,有從中關用功者,前此精已化氣,得丹服食,未能常定,絕少胎息綿綿景況,呼吸之氣,時在心腎中,往來不斷,陽氣未盡化神,所以有呼吸,有呼吸即有飲食,形質重濁,無沖舉變化之能,雖容光煥發,步履康強,壽增無量,高出人仙一籌,然而離地,仍是一步不能行,謂之地仙,此無事時則已,若遇水火刀兵之小劫,終不能逃羅網,亦與凡夫同歸於盡,倘不安於地仙,得葯後,即用大周天之火候,以氣化神,務使神氣,並而為一,心無生滅,息無出入,即此已高地仙一著,而可為天仙之階梯也。煉至十月,胎神雖足,猶是少陽,還要煉老為佳,而乃竟解重濁之形,而化為神,升於三界之上者,謂之神仙,但出神太早,歉了煉神一層功夫,然猶有神之跡而未合於虛無,亦猶吾門之佛,而不離菩薩,雖能免夫三災,而不能逃浩劫,終與天地同敝。此地仙神仙之所以為中乘法也。有從上關用功者,將神遷至泥丸,時時乳哺加持,一定至於大定常定,不著相於有神,不著相於無神,以似有似無之意,煉至虛至靈之神,煉到圓覺境地,然後漸起一念,使神從天門而出,現形則毫光普照,斂形則元氣渾然,出而即收,神在定中,收而復出,神亦在定中,始而由近及遠,漸至遠不著物,老陽成矣,屍解而去,一得永得,一證永證,神通無外,法力無邊,天地閉時,而不同閉,天地開時,而使之開,斯其億萬大劫不壞之金身也,謂之天仙,此天仙之所以為上乘法。吾也舉此五等之仙,該以三乘之法,其用功迥異,其證果懸殊,孰優孰劣,了如指掌也,是在學道者,審而擇之。  無量度世古佛三乘合論:乘雖有三,法可該一,第世人不能遽至於一也,而示以漸法焉,然世人不可不歸於一也,而示以頓法焉,方其煉精,而欲求人仙,鍊氣而欲求神仙,煉神而欲求天仙也,層次井然,不可紊亂,故利用夫漸,及其煉精,而必至人仙,鍊氣而必至神仙,  煉神而必至天仙也,志願挺然,不可搖奪,故利用夫頓,且夫漸與頓之交致其功,更有妙於定中者,自初禪而後念住,二禪而後息住,三禪而後脈住,四禪而後寂滅盡定,由淺入深,此漸而進之之義也。自初禪而即念住,二禪而即息住,三禪而即脈住,四禪而即寂滅盡定,雖久不變,此頓而超之之義也!由習定,便常定,由正定,便大定,則漸中有頓,能常定,因習定,能大定;因正定;則頓中有漸,而此漸輿頓也,皆仙佛大修行之漸,仙佛大修行之頓,而非凡夫之所謂漸,囿於因循苟且耳,非凡夫之所謂頓,流於進銳退速,終身無與於道者之可同年而語也,吾論漸法頓法,而畢然高望於古,吾論漸法頓法,又慨然致念夫今,謂修行自下乘始,白上乘終,法非不是,然下乘之基未築成,已到桑榆晚景;死限攻矣,安望向上,如此修行,莫說今生不成,即有千萬億劫,都怕難望,此非老仙限人進修之機也,特悲憫之深,而為此奮激之語耳,仙佛故以已之成仙佛者,傳一上上乘法,不必拘拘三乘之序,而三乘自該於其中,以一貫萬,以萬歸一,其法妙,其功省,其費廉,其成速,無論老幼,無論智愚,無論富貴,無論貧賤,只要有根,只要有德,得訣皆可成就,以結諸仙佛之大緣,修士得勿有意乎,敢以此言,告天下之修道者,敢以此書,正萬世之學道者。  響月文通古佛丹語:調息功夫亦不難,有無二字用詳參,切忌不可微用力,用力必致傷本原,有作有為皆是病,無作無為自抽填,有火用火則火旺,火息去火不可延,火前止火降伏意,火後加火精不全,大道無為勿參二,便是佛門上乘禪。

摘自:萬籟聲《武術匯宗》第七章

中國古代氣功要籍導讀

江南客 選編

中國古代氣功歷史悠久,流派多,內容豐富。自先秦到清代,有氣功文獻數千種。以下對一些主要的氣功古籍,按年代進行整理,並對主要內容進行介紹,希望能對氣功愛好者有所幫助。

先秦

周易

簡稱《易》,分經與傳兩部分。傳說由伏羲、周文王、孔子演絡共同完成此書。它原是占筮之書,但它的豐富哲學內涵使它成為儒家群書之首。書中認為陰陽二氣相互作用,是產生萬物的根本,與氣功內煉要求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目的相通。書中闡述了氣功意念入靜的道理。後世氣功家尤其是內丹家,十分重視該書。東漢·魏伯陽等人依據《周易》原理,結合黃帝、老子的學說,以及煉丹的經驗,著成「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以及北宋·張伯瑞著的《悟真篇》均用卦象來說明內煉過程。後世內丹養煉的書,在理論上很少有離開易象來描述的。可以說《周易》的哲學思想是煉養 內丹的原頭。

老子

道家經典著作。分為八十一章。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為周·李耳著。書中提出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主張清靜無為、貴柔、守雌、返樸歸真、順其自然,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以養生的道理解釋治國,以治國的道理指導養生,融 匯了古代氣功學說的精華,被後人尊為氣功經典。北宋·張伯瑞在《悟真篇》中說:「《陰符》寶字愈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 《老子》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載形魄抱一,能無離乎」等。這些論述已成為氣功實踐的指導思想。儘管後世功法千變萬化,但基本要點乃與《老子》相同。

莊子

道家經典著作。為周·莊周撰。又稱《南華真經》,全書三十三篇,多以寓言闡述哲理,其中也有不少關於氣功的論述。如「踵息」、「心齋」、「坐忘」、「緣督以為經」、「吹喣呼吸,吐故納新」等等,對後世影響較大。

列子

道家經典著作。為周·列禦寇撰。又稱《沖虛至德真經》,全書八篇。以「至虛」、「終天」的思想家為本,其宗旨與《老子》、《莊子》相同。書中很多闡述與氣功養生有關,為後世氣功重視。

管子

為周·管仲撰。實系稷下學派論著的大彙編,全書七十六篇,內容龐雜,其中《心術》、《內業》等篇與氣功有關。書中的精氣學說,對氣功養生有一定影響。

黃帝內經

中醫經典著作。為黃帝撰。全書分《靈樞》與《素問》兩大部分,各八十一篇。以問答形式闡述中國醫學的基本理論。其學術思想,基本上是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對於生命運動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疾病的成因等都有精闢的論述,其攝生學說與氣功養生的關係更為密切。《素問》中的《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以及《靈樞》中的《本神》等篇,提倡「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任為「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為中國醫學和氣功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陰符經

道教經典著作。傳為黃帝撰。全稱為《黃帝陰符經》一篇。該書自唐代李筌公開傳播以來,就受到道教學者的重視,各以心得註解,今存四十餘種注本。書中某些論述對氣功養生有指導意義。

行氣玉佩銘

氣功養生名篇。為戰國傳世實物上的銘文,共四十四字。全文描述了鍊氣功時,內氣運行的全過程,相當系統完整。

養生方

氣功養生著作。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全書分四篇,即《十問》、《合陰陽方》、《雜禁方》《天下至道談》。內容以養生、服食、吐納、房中為主,而尤以「房中」為詳細,是研究氣功養生的可貴資料。

卻穀食氣篇

氣功服氣辟穀名篇。馬王堆西漢古幕出土。全篇四百字。專門研究解紹服氣辟穀,方法具體,並任為加服藥餌,有相輔相成作用。

淮南子

西漢道家思想代表作。為西漢·劉安等人撰。又名《淮南鴻烈》,二十一篇。此書是對西漢前期道家思想的總結。在養生方面,發展了道家清靜無為的學說,可供氣功研究之用。

周易參同契

煉丹經典著作。東漢·魏伯陽等撰。全書三篇,附《鼎器歌》一首。該書匯通「易」學理論、「黃」、「老」學說與煉丹經驗,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煉丹體系。後世煉丹者無一能出其範圍,故稱「萬古丹經王」,是公認的氣功內丹術的經典著作。書中論述了煉丹的三大要素:鼎爐、藥物、火侯。以乾卦與坤卦代表鼎爐,以坎卦與離卦代表藥物,以屯卦與蒙卦等六十卦代表火侯,藥物則雜用黑白、金水、龍虎、魂魄等隱名,火侯又參用納甲之法,真謂「詞韻皆古,奧雅難通」。該書有四十多個注本,流傳較廣的有五代·彭曉的《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宋·朱熹的《周易參同契考異》、元·陳至虛的《周易參同契分章注》、清·董德寧的《周易參同契正義》等。其中以董氏注文平實易懂,是入門者的良好讀本。

太平經

道教早期經典著作。原書一百七十卷,今存五十七卷。東漢·于吉等著。該書闡述了精、氣、神三者合一的長生不死的神仙思想,以及天、地、人三者合一的治國方法。此經內容龐雜,無所不包,對後世氣功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大安般守意經

禪觀經典著作。兩卷。東漢·安世高譯。為最早傳入中國的佛教修習禪觀典籍之一。主要內容為論述數息、相隨、止、觀還、凈等六事,以及與三十七道品之關係。書中十分重視數息法,提出了「四相」之說,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黃庭經

道教氣功經典著作。書分三種:《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經》、《黃庭中景經》,各一卷。《內景經》成書於西晉太康年間,《外景經》成書於東晉年間,《中景經》約成書於南北朝間,是在「內」、「外」兩經的基礎上綜合加工而成。《黃庭經》提出的「三黃庭」、「三丹田」之說,淵源於《太平經》的「三元合一」論。黃庭即上丹田,於身指腦,為百神之主宰;中黃庭即中丹田,於身指心,為臟腑之根本;下黃庭即下丹田,於身指臍下關元穴,為陰陽之門戶、精氣之命脈。只要如法存想黃庭,養煉丹田,就能固精全氣,長生久世。具體做法三經各有不同。

抱朴子內篇

道教道教經典著作。二十卷。東晉·葛洪撰。次書包括道教理論、神仙方葯、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等內容,為道教道教集成之作。書中闡述了長生不老學說,提供了先秦以來各類內煉養生方法。其中有關氣功的內容,集中地反映在《對俗》、《至理》、《釋滯》、《雜應》、《地真》等篇章中。明代的刊本《抱朴子內篇》,末附《別旨》一卷,專述吐故導引,為氣功專篇,極有參考價值。

靈劍子

氣功導引著作。一卷。東晉·許遜撰。書中以四季配五臟,設計了一十六個姿式,主合成一套完整的動功功法。每個姿式詳述具體煉法及功效,簡單易行。許氏另撰《靈劍子引導子午記卷》,為站式功法,共有八個姿式,又稱八段錦。

達摩多羅禪經

禪觀經典著作。二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全書共一十七章,闡述禪觀的修鍊。書中「方便道」主要指數息觀和不凈觀,「勝道」主要指心識、行持上的變化,「退、進、住」分別是指習禪上的退步、進步、定止。這些內容可作研究氣功的參考。

南北朝

上清握中訣

道教養煉著作。三卷。梁·陶弘景撰。匯道教上清派的煉養法訣,舉凡存私、內視、守一、吐納、導引等法均有記載,是研究道教氣功的重要參考資料。

養性延命錄

道教氣功養生代表作。兩卷。梁·陶弘景撰。全書分六篇:教戒、食戒、雜戒忌禳害祈善、服氣療病、導引按摩、御女損益。食戒篇介紹飲食宜忌,雜戒篇介紹起居言行宜忌,服氣篇介紹吐納咽津,導引篇介紹動功鍛煉,御女篇介紹房中衛生。書中介紹的五禽戲為最早的文獻記載。

正一法文修真旨要

道教煉養著作。一卷。南北朝時著作。作者軼名。書中載有存思、服氣、導引等多種功法,並主張辯證施功,以治疾病。書中對診斷、病理也有敘述,對後世的醫療氣功頗有啟發。

太上老君養生訣

氣功養生著作。一卷。南北朝時著作。託名華佗傳授吳晉作。主要內容為五禽戲的具體煉法,六字氣訣結合臟腑的論述及其詳細的煉法,統論養生的重要性和日常養生的要點。此書是珍貴的氣功文獻資料。

易筋經

武術氣功代表作。一卷。北魏·菩提達摩撰。全書為一套完整的動功功法,由十餘種姿勢組成。此功能強筋壯骨,增加體力。相傳為達摩授與少林寺僧的秘法。其續篇是《洗髓經》。一卷。由五言古風組成,結合禪學靜功和叩齒、咽津等保健功

法,成為一套獨特的動功功法。

胎息經

氣功胎息經典著作。一卷。南北朝時佚名作。全文只有八十三字,論述胎息的定義、方法與作用,極為簡單扼要。現存最早注本為唐朝幻真先生的《胎息經疏》,流行頗廣。

古文龍虎經

氣功煉丹術著作。又名《金碧潛通訣》。三卷。南北朝·劉演撰。其理論淵源於《周易參同契》,對內外丹修鍊均有指導作用。

禪秘要法經

禪觀經典著作。三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共列三十三種觀想法。

五門禪經要法

禪觀代表作。二卷。南北朝·曇摩密多譯。分述安般、不凈、慈心、觀緣、念佛等五門禪法。尤以觀緣法論述為祥細。

諸病源候論

中醫癥候學專著。又名《諸病源候總論》。五十卷。隋·巢元方等撰。本書為我國現存第一部詳細論述病因、癥候的專著,對後世影響很大。書中不載治療方葯,只載氣功導引方法。全書載一百五十三種疾病,採用氣功導引方法二百九十餘條。此後唐代王燾編撰《外台秘要》,轉錄了氣功導引的全部內容。清末廖平則摘出彙編,後由民國曹炳章補輯,定名為《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刊入《中國醫學大成》中。

內觀經

氣功存思內煉著作。又名《太上老君內觀經》。一卷。隋唐間著作,不著撰人。此經強調內觀澄心、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對養生長壽的積極作用。

定觀經

氣功存思內煉著作。又稱《洞玄靈寶定觀經》。一卷。隋唐間著作,不著撰人。此經匯通道家「內觀」、佛家「定慧」、儒家「中和」思想,闡述內觀法修鍊步驟及功後效驗。

太清調氣經

氣功服氣著作。一卷。隋唐間著作,不著撰人。主要內容為講述服氣的基本要領與法則,並介紹了調氣、固氣、閉氣、委氣等具體煉功方法。

太清導引養生經

氣功導引經典著作。一卷。隋唐間著作,不著撰人。此經系搜集並精選多種氣功導引文獻編輯而成,內容豐富,可供取資。如赤松子導引法、寧先生導引法,蛤蟆行氣法等。此外,對導引的要領、補瀉原則、辯證施功等內容,有較詳細的解紹。

摩訶止觀

天台宗止觀經典著作。十卷。隋·智顗撰。共十章,原缺末章。其中第六章為止觀的具體內容,第七章為天台一家的圓頓觀行方法。本書的注釋,以唐·湛然的《止觀輔行傳弘訣》最為有名。

童蒙止觀

天台宗止觀代表作。有名《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小止觀》。二卷,隋·智顗撰。書分十章,即具緣、訶欲、棄蓋、調和、方便行、正修、善根發、覺智魔事、治病和證果。

六妙門

天台宗禪觀代表作。一卷。隋·智顗撰。六妙門是由數、隨、止、觀、還凈六個禪法組成的修持系統,適用範圍廣。其特色是把六妙門分作十門,各門中又攝入許多禪法,並含有巧妙的相互轉變運用功能,是一套微妙的禪修法門。

千金要方

中醫綜合性著作。全稱《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唐·孫思邈撰。作者認為「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千金」命名。其書總結隋代以前的醫學成就,為臨床實用的醫學百科全書。內容包括醫論、醫方、診法、針灸、氣功等。其中「養性」一章,堪稱集唐以前醫療之大成,要言不煩,頗為實用。對六字氣訣描述極其詳細。

存神鍊氣銘

氣功養生名篇。又名《太清存神鍊氣五時七候訣》。唐·孫思邈撰。首敘方法,先須絕粒,安心氣海,存神丹田,攝心靜慮,專心修鍊;次分五時,條列煉功時各種不同的入靜方法;末列七候,是煉功後體驗到的各種身心效應。

清靜經

道教經典著作。全稱《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經本著老子「清靜無為」的宗旨,認為人能清靜,即可得道,住世長年。而獲得清靜之法,唯有觀空。

了心經

道教經典著作。全稱《太上老君說了心經》。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書中認為「心為神主,動靜從心」,只有從澄心定神入手,修鍊才能成功。

天機經

道教經典著作。又名《陰符天機經》。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 此經為闡發《陰符經》而作。

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

氣功服氣著作。一卷。唐代幻真先生撰。全書十五章,一至五章為一套完整的服氣法;六至十一章是六個獨立的服氣功法;十二至十四章為服氣注意事項;十五章為服氣胎息訣,是幾種功法的綜合。本書自成體系,文字流暢,是唐代服氣著作中的代表作。

長生胎元神用經

道教煉養著作。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主要闡述氣功養生的基本原理和實踐方法。書中雜引各家學說為多。

太上洞房內經

氣功存思內煉著作。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經內容以存神、內視為主,其學術淵源出於《黃庭經》。經末附有平旦及日入時存想五方雲氣之方法。

胎息精微論

氣功胎息著作。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本書既重胎息功夫,又兼取還精補腦諸法。

氣法要妙至訣

氣功服氣著作。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書分五章。主要論述服氣方法,主張結合導引是其特點。

延陵先生集新舊服氣經

氣功服氣著作。一卷。唐·延陵先生撰。全書分十五章,廣集隋唐以前之多種服氣、胎息方法,去偽存真,無論對理論研究或指導煉功實踐,均有重要參考價值。

中山玉櫃服氣經 氣功服氣著作。一卷。唐·碧岩先生撰。書分四章,盛讚服氣胎息為養生至寶。其法講究「收息縮氣,攝腹咽下」,直入食脈,與其他的服氣功法有所不同。

太清中黃真經

氣功服氣辟穀經典著作。又名《胎藏中黃經》。二卷。原題「九仙君撰,中黃真人注」,系唐代道教學者託名。全書十八章,主要論述人體生理病理及氣功養生諸問題。注文詳述服氣胎息與絕欲辟穀的方法,以及三丹田、臟腑的關係,頗有參考價值。

心印經

氣功內丹術著作。全稱《高上玉皇心印經》。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此經為四言韻文,共五十句。主要講述內丹術的基本理論,闡發精、氣、神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係,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太上九要心印經

氣功內丹著作。一卷。唐·張果撰。全書九篇,分專題論述內煉丹術中的關鍵文題。

內丹經

氣功內丹術著作。 又稱 《太上老君內丹經》。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書中推崇內丹的長生久視作用,論述內丹基本理論及功效,重道德修養。

玉軸經

氣功養生著作。全稱《上清黃庭五臟六府真人玉軸經》。一卷。此書以六字氣訣泗、呵、噓、呼吹、嘻,分別配合臟腑肺、心、肝、脾、腎、膽,以吐氣為瀉,吸氣為補,結合五臟一腑(膽)之生理病理應用,極有實用價值。

黃庭內景五藏六府補瀉圖

氣功養生著作。一卷。唐·胡惜撰。此書以《黃庭內景經》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取《玉軸經》的六字氣訣為煉功基礎,再參照《千金要方》等諸家養生文獻,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創編出一套完整的養生方法。書中以五臟六腑(膽)為綱,各系一圖,下列六氣法、修養法、相病法、治病法、食病法、導引法諸目,既可治病,又能防病強身,方便易行,故後世流行甚廣。

神氣養形論

氣功養生著作。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主要闡述神、氣、形的相互關係,認為只有收視返聽,涵養精神,使神內守而不外揚,才能形體堅固,長生久視。

將攝保命篇

氣功養生著作。一卷。唐代著作,不著撰人。認為祛病之導,不僅要加強氣功鍛煉,而且還要注意精神道德修養。

天隱子

氣功養生著作。又名《天隱子養生書》。一卷。唐·司馬承禎撰,託名天隱子。書分八章,大抵以鍊形養心為宗旨。

坐忘論

氣功養生著作。一卷。唐·司馬承禎撰。作者根據《莊子·大宗師》中的「坐忘」之說,加以闡述發揮,書中詳細論述坐忘安心法,認為養生之關鍵在於靜定功夫。行文流暢,影響深遠。

服氣精義論

氣功服氣代表著作。一卷。唐·司馬承禎撰。全書九篇,此書於眾多的服氣著作中較少虛妄。作者主張服氣與導引、符水、藥物諸法相結合,與他家只重一發者有異。書中貫穿醫理最為可信。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所收者並非完本,僅原書之第一、二篇。後七篇另作《修真精義雜論》,收在洞真部眾術類。《雲笈七籤》中所 收者為完本,並明確標有序數。

五代

入葯鏡

氣功內丹術經典著作。一卷。五代·崔希范撰。作者「以吾心為鏡,身為之台,以神為葯」,入葯者是將五臟所稟五行之氣入于丹田,此為《入葯鏡》篇名之本意。全書為三言歌訣,共八十二句。每四句講述內丹養煉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描繪內煉過程及其感受,效法天體運行規律,為唐代以後道家重視內煉奠定了理論基礎。

鍾呂傳道集

氣功內丹術經典著作。3卷。又名《真仙傳道集》或《鍾呂傳道記》。五代,施肩吾撰。全書以鍾離權與呂岩師徒問答的形式,論述內丹術要義共18卷論真仙、大道、天地、日月、四時、五行、水火、龍虎、丹藥、鉛汞、抽添、河車、還丹、練形、朝元、內觀、磨難、徵驗。全書以天人合一思想為基礎,陰陽五行學說為核心,鍊形鍊氣煉神為方法,系統完整地論述了氣功學說的精華—內丹學說.建立了鍾呂派內丹體系,對後世影響甚大。

西山群仙真記

氣功養生著作。5卷。五代·施肩吾撰。簡稱《西山記》。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縣內)乃作者隱居之處,自序稱「欲論得道而超脫者,西山十餘人矣。遂從前聖后聖,秘密參同契,而成此書。采遮各書,如《太上隱書》、《靈寶內觀經》、《上清玄格》、《洞玄經》等,共20餘種,保存不少五代迢家內丹術資料。

養生辯疑訣

氣功養生著作。五代·施肩吾撰。作者批評世人學養生而不知本源,因而不效,卻疑得道者乃「有靈骨」之故,誤以為非常人「可學而得之」的觀點。

靈寶畢法

氣功內丹術經典著作。3卷。五代·鍾離權撰。作者稱於終南山石壁間得《靈寶經》30卷:上部金浩書,元始所著,中部玉書錄元皇所述,下部真源義,太上所傳。共數千言。經朝暮研習,「乃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本天地升降之宜;氣中生水,水中生氣,亦心腎交合之理」。於是攝其大要撰成此書。書中分三乘十門。小乘安樂延年法四門:匹配陰陽第一,聚散水火第二,交媾龍虎第三,燒煉丹藥第四;中乘長生不死法三門:肋後飛金晶第五,玉液還丹第六,金液還丹第七;大乘超凡入聖法三門:朝元鍊氣第八,內觀交換第九,超脫分形第十。每門中列「金誥」、「玉書」、「真源」之有關論述外,再依次分「比喻、「真訣」、「道要」等內容。本書屬清凈派著作,「以八卦運十二時而其要在艮位;以三田互相反覆,而其要在泥丸(《道藏精華錄提要》)為其特色。

破迷正道歌

氣功養生著作。1卷。五代·鍾離權撰。全書為五言古風1篇。凡 244句,1708字。排斥各種養生方法,而獨尊內丹術。

純陽真人渾成集

道教煉養著作。2卷。五代·呂岩撰。前有條陽清真道人何志淵序。稱「於藏室中得其詩章二百有餘,厘為二卷,名之曰《渾成集》,以其渾然天成,非人為所能及也。所收詩與《呂祖志》大多互見,亦有《呂祖志》中未見者。

陳先生內丹訣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五代·陳朴撰。又名《九轉金丹秘訣》本書世傳有兩種本子: 一本收在《道藏·太玄部》,名《陳先生內丹訣》;一本收在《道藏·洞真部》中《修真十書》卷十七,名《九轉金丹秘訣》。前者系分句作解,後者則每首詩詞後合解。文句略有出入而各有所長,可互相參證。本書為論述九轉金丹修鍊方法的重要著作。九轉者:一轉降丹,二轉交媾,三轉養陽,四轉養陰,五轉換骨,六轉換肉,七轉換五臟六腑,八轉育火,九轉飛升。

雲笈七籤

道教練養類書。122卷。宋·張君房編。北宋大中祥將五年(1012),張君房奉命校正秘閣道書,至天禧三年(1019)編成《大宋天宮寶藏》4565卷,再攝其精要,總萬餘條,輯成本書。稱《雲笈七籤》者,「雲笈」是珍藏道書的書箱,「七簽」是指道書總有七大部: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輔(太玄、太平、太清、正一)。1—28卷,總論經教宗旨及仙真位籍 之事,其中涉及氣功內容的,有《黃庭經》、《中黃真經》、《老君清靜心經》、《洞玄靈寶定觀經》等經注。29—86卷,分列道家服食練氣、內丹外丹、方葯符圖、守庚申、屍解諸術,其中32--36卷與56--62卷所介紹的種種服氣、胎息等法,皆為重要氣功內容。87--122卷,則為道教文字及詩歌、傳記之屬,其中如《七部語錄》、《七部名數要記》,均為論述養生要旨之佳作。與氣功有密切關係。此書雖然摘錄原文,不加論說,但去蕪存精.分類編排,條理清楚。書中還保存了部分佚失道書的篇章,涉及氣功的如《墨子閉氣行氣法》、《曇鸞法師服氣法》等,均有研究參考價值。

洞元子內丹訣

氣功內丹術著作。2卷。宋·洞元子撰。凡21篇,論述玄元、坎宮、離宮、既濟、未濟、乾宮、坤宮、兌艮二宮、變象、水火、焚魔、交媾、元火、沐浴、母子、抱元守一,道數、神光、總要、廣玄等內容。除變象、總要、廣玄三篇外,每論論述後以歌訣形式再作概括,除毋子篇為五言詩外,其餘均為七言詩。本書主以易理、易象解說內丹修練之術,為其特色。

內丹還元訣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宋代著作,不題撰人。全篇約850字,簡要解釋內丹術語如五行(肝、肺、心、腎、脾)、四象(金翁、奼女、嬰兒、黃婆)、七寶(津、水、唾、血、神、氣、精)及九仙真氣(口鼻穀道氣之出入及噓、呵、四、吹、呼、嘻、喜、怒)。

內丹秘訣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宋代著作,不題編者。系集《內丹賦》、《陰丹詩》、《海蟾子還丹賦》、《至真歌》、《中頰先生增馬處士歌》、《青城山後岩棲穀子靈泉井歌》、《金虎白龍詩》(張果述,21首)成一輯,詩賦文辭華麗,有數篇屬陰陽派著作。

太清真人絕命訣

氣功養生著作。1卷。宋·太清真人撰。其法以存思為主,第一先存五獸,第二歷藏,第三守地,第四守人,第五守天。兼以咽津服氣,俾得益壽延年。

保生要錄

氣功養生著作。1卷。宋·蒲虔貫撰。全書分養神氣門、調肢體門、論衣服門、論飲食門、他居處門、論葯食門。論述平易簡明,切於實用。

紫清指玄集

氣功內丹術著作。2卷。宋·白玉蟾撰。內容有玄關顯秘論、修辨惑論、性命日月論、穀神不死論、陰陽升降論、金液還丹賦、學道自勉文、東樓小參文、冬至小參文、丹語法語、題張紫陽薛紫賢二真人像、謝陳仙師寄書詞、鶴林問道篇,以及必竟憑地歌、快活歌等,共40餘篇。作者精通內丹術,善屬文辭,且喜交遊。

金丹直指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宋·周無所住撰。前有自序,作於淳偌庚戌(1250)年。書前臚列玄關一竅頌、真土頌、陽晶頌、玄化頌、龍虎頌、鉛汞頌、真爐鼎頌、真藥物頌、斤兩頌、抽添頌、火候頌、法度頌、口訣頌、沫浴頌、工夫頌、溫養頌,共16頌。頌中內丹術語,概從性功解釋,或問中亦宜指:「金丹喻本性長存,是名金剛不壞,……性即命,命即性」。

諸真論還丹訣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宋代著作,不著撰人。雜錄前人內丹歌訣。內容有玉壺頌10首、青霞子贊《金碧龍虎經》、贊魏伯陽《參同契》、容成公內丹歌訣、曹聖圖鉛汞歌,以及論真鼎、明水火、明火候、明至葯等口訣,共18首。其中曹聖圖鉛汞歌為五言古風,其餘均為七言,或絕句,或律、成為俚歌。所收有屬雙修派內容。

了明篇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宋·宋先生撰,毛日新編。首為遇真歌,自述遏鍾離權授口訣得真道之情;繼為解迷歌,講述內煉要旨;未為和朗然子詩30首及其他詞22首。均系論道談玄,成言內丹煉養心得之作。

修真太極混元指玄圖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宋代著作,不題撰人。全書以圖訣相配形式講述內丹煉養方法,其中多涉五臟氣化,為其特色。具體內容為匹配陰陽胎息訣圖,真龍虎交媾內丹訣圖,周天火候訣圖,肘後飛金晶訣圖,還丹訣圖,鍊形秘圖,三國既濟訣圖,鍊氣成神朝元訣圖,內觀起火仙丹交換召,棄殼升仙人聖超凡訣圖。

龍虎手鑒圖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宋代著作,不題撰人。其圖從《周易參同契》立論,以天地陰陽合化、乾坤門戶、坎離匡郭、囊合動靜等說來闡述龍虎內丹之修鍊。次列龍虎、靈藥、還丹、文武、神運、黃芽、白汞、金虎、玄曜、真旨、流殊、住世、成真、出世、河車等15個條目,分述內丹修鍊的法則。

道樞

道教煉養類書。42卷。宋·曾糙撰。書名源於《莊子·齊物論》中「彼是莫得偶,謂之道樞」,含道術真要之意。全書共108篇,廣輯南宋以前道教有關文獻資料而成,是研究道教史,道教的思想與方術,以及氣功內丹術的重要參考書籍。其中各章。有討論《陰符經》、《黃庭經》、《悟真篇》等典藉要旨而名陰符、黃庭、內景、外景、悟莫者,有闡釋道家理論而名太極、元氣、虛白、火侯、歸根者,有介紹道家修鍊方法而名胎息、調氣、運火、大還金丹者。各篇中除引用著名道教學者之論述外,如至朴子、朝元子、純粹子、嵩岳真人等唐宋時代隱居民間之道教學者,其遺文亦為網羅收入。篇中常有曾氏本人論述,反映了他反對雙修而主清修的觀點。

太極圖說

儒家哲學經典著作。1卷。宋·周敦頤撰。作者繪有太極圖,並撰文字詮釋,其所列最高哲學範疇是無極,以下依次為太極、陰陽、五行、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之中,惟人最靈,而為人之最高境界,就是聖人倡導的「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自此以後,宋明理學家都重主靜之說,且喜靜坐。據清·黃宗炎考證,周氏太極圖系由北宋初著名道家學者陳傳之無極圖演化而來。無極圖本為闡明內丹術而設,由「玄牝門」、「煉精化氣」逐層而上,至頂層為「煉神還虛,復歸無極」。周氏則將無極圖自下而上之遞進關係顛倒,作自上而下之衍化,並改換有關名稱,將道家氣功思想引進儒家哲學疇。

調息箴

氣功養生名篇。宋·朱熹撰。所調「調息」,即調整呼吸以養生之意。此箴取佛道兩家氣功之內容。如「鼻端有白,我其觀之」,在佛典《楞嚴經》卷五載孫陀羅難陀「觀鼻端白,我初諦觀……」;面「守一處和,千二百歲」,乃源自《莊子·在宥》篇。

元氣論

氣功養生名篇。宋·張澡撰。文中認為自然界一切均由元氣化生,亦講到人生命,「稟天地之元氣為神為形,受元一氣為液為精」。主張返老還童,需七返九還,而其七返九還說則與他說不同:「液化為精,精化為氣,氣化為神、神復化為液,液復化精,精復化為氣,氣復化為神」。特別推重服氣法,認為「夫長生之術,莫過乎服元氣,胎息內固靈液,金丹之上藥」。書中對服氣法有詳細介紹。該論見存於《雲笈七籤》卷五十六。

聖濟總錄

中醫類書。200卷。宋徽宗主編,系政和年間詔命醫官編纂,歷時7年(1111---1117年)而成。該書廣泛收集歷代方書及民間方葯,並摘錄道家修鍊方法,以供選用。屬於道家氣功修鍊的內容有神仙導引、神仙服氣、神仙煉丹等篇章。

修真十書

氣功內丹術叢書。舊題宋·石泰輯,不確。收書12種,共60卷。計有《雜著指玄篇》8卷,元·蕭廷芝《金丹大成集》5卷,唐·施肩吾《鍾呂傳道集》3卷,《雜著捷徑》9卷,宋·張伯端《悟真篇》5卷,《玉隆集》6卷、《上清集》8卷、《武夷集》8卷(以上三集為宋·白玉蟾撰),元·王志謹《盤山語錄》1卷,唐·胡惜《黃庭內景五藏六府圖》1卷,《黃庭外景玉經注》3卷(以上二書為唐·梁丘子撰)。

金元

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金·王哲撰。此書是王氏答其第子馬鈺所提的30多個問題,主要闡述內丹術語、內煉口訣中所含的內丹理論思想。包括祖宗、性命、根蒂、龍虎、鉛汞、刀圭、金公、黃婆、嬰兒、奼女、龍蛇、心猿、意馬、賓主、覺照、太上、三寶、九星、五剛、三才、抽添火候、金丹、七返、三命、九竅等。共內煉思想主要體現在:一少言語養內氣,二戒心性養精氣,三薄滋味養血氣,四戒嗔怒養肺氣,五養飲食養胃氣,六少思慮養肝氣,七寡嗜欲養心氣。認為「凡人出家,絕名棄利,忘情去欲,則心虛。心虛則氣住,氣住則神清,神清則德合道生矣」。突出明心見性的思想。

重陽真人金關五鎖訣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金·王直公撰。內容涉及較廣,主要以問答方式解說全真道的內丹理論和修鍊方法。書中將道教秘傳內煉法分為三乘,來闡述修鍊的基本過程。煉者先從小乘入手,而後入中乘、大乘。並記載了九轉還丹法、黃芽穿膝法、射九重鐵鼓法、太子游四門法、金鞭輪法、陳希夷大睡法、仙人釣魚法、金關玉鎖法、七返還丹法、肘後飛金晶法、搬精補腦法、三車搬運法、抽添加減法、灌想法、黃婆匹配法等治病與修鍊的小、乘功法。這些法訣多為北七真所繼承發揮,成為全真道內丹法的基礎。

丹陽真人直言

道教煉養著作。1卷。金·馬鈺撰。本書是作者在龍門山重陽會土講述的內煉丹法理論與功訣的記錄。作者認為修道貴在無為清靜,不能急於求成。指出「長要心定,行住坐卧,皆是行道。諸公休起心動念,疾搜性命;但能澄心遣欲,便是仙」。並指出性命、龍虎、鉛汞、水火、嬰姥、陰陽等全是神氣二字的演變,不可執著。但欲成內丹,還以清凈為本,「欲要養氣全神.須常屏盡萬緣,表裡清凈,綿綿固守動。三年不漏,下丹結;六年不漏,中丹結;九年不漏,大丹結圓備。此名九轉大功,亦名三千功滿,三因圓奮,謂之丹法,身輕舉,永為神仙。」

丹陽真人語錄

道教練養著作。1卷。金·馬鈺撰,王頤中編。主要論述全真道修心養性的理法,以清靜無為、柔弱謙下為主。清為清其心源,凈為凈其氣海。心源清則外物不能擾,故情定而神明;氣海凈則邪欲不能於、故精全面腹實。突出輸凈之法在修道中的重要性,「故道家留丹經子書,千經萬論,可一言以蔽之,曰清靜」。此外,還主張薄滋味以養氣,去嗲怒以養性,效污下以養德,守恬淡以養性。

孫不二元君法語

氣功內丹術女功代表作。1卷。金·孫不二撰。專論女子內丹理論與功法。全書有神道功夫次第詩14首(收心、養氣、行功、斬龍、養丹、胎息、符火、 接葯、練神、服食、辟穀、面壁、出神、沖舉),女功內丹詩7首。為女子習煉內丹所必讀之作。

清太玄九陽圖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金·侯善淵撰。主要描述內丹修鍊過程中的不同境界,並對練功與時辰關係作了探討。全書以圖為主,首列太玄混沌圖、未見圖等,次按月出、上弦、照望、平陽、下弦、月盡之序,分別配以震、兌、乾、翼、良、坤卦,及離中虛在天為日在人為目,坎中實在天為月在人為耳,亦輔以圖,分述神功運移之法規;最後是太玄九陽修真圖,概述煉丹的全過程。

啟真集

道教煉養著作。3卷。金·劉志淵撰。主要講述內丹修鍊方法。簡明易懂方法可行,對後世內丹術的發展較有影響。卷上有七言絕句71首,七言律詩4首;卷中有詞56首;卷下分13章,即真心章,天中天章、真土章、心息相依章、死陰生陽章等,皆為內丹修鍊之要訣。

大丹直指

氣功內丹術著作。2卷。元·丘處機撰。本書是早期全真道最系統完備的內丹著作,發揮了王品的內丹理論,將其分為三成九法。首先闡述了內丹修鍊的基本理。認為人與天地稟受一同,始因父母二氣交感,混合成珠,肉藏一點元陽真氣,與母命蒂相連,受母氣滋養,是為先天之氣。出生之後,先天之氣徽於九竅,呼吸從口鼻而出入,是為後天之氣。先天真氣逐時耗散,以至病夭。煉內丹求長生,關鍵在於用神火烹煉真精實氣,使氣滿神壯。次用圖、訣、訣義的形式詳述九種內丹功法的修鍊,其中五行顛倒龍虎媾法、五行顛倒周天火候法、三田返復肘後飛金精法為小成法,三返復金液還丹法、五氣朝元太陽鍊形法、神水交合三田既濟法為中成法,五氣朝元煉神入頂法、內觀起火煉神合道法、棄殼升仙超凡入聖法為大成法。大成法為內丹最高境界。三成九法由淺入深,較完整闡述了內丹修鍊的法則,其核心是修鍊性命。此外,還敘述了煉功入靜時可能出現的10類幻景及排除方法。只有時聞樂聲,異香陣陣,紅光閃閃,狀如蓮花,遍身賽籠罩,色若金光,才是真境妙界。後世內丹家對此書評價甚高,譽之為「北宗丹經之首」。

金丹大成集

氣功內丹術代表作。5卷。元·蕭廷芝撰。書中以無極太極之理,《周易》八卦之數,天地陰陽、水火囊合升降之機,作為說理根據,來論述內丹的修鍊。其中所稱「金液還丹」者,即為內丹。載有無極圖、天心圖、玄地圖、既濟鼎圖、河車圖、周天火候圖、泄天符火候圖、六十卦火候圖、大衍數圖、金丹囊合圖等圖,囊合歌、金液還丹賦、金液還丹詩、金液還丹論、金丹問答、七言絕句、樂道歌、茅廬得意歌、劍歌等文,以及崔公《入葯鏡》與呂公《沁園春》的註解。有圖有文,便於理解。全書內容豐富,說理透徹,其中《金丹問答》一篇,尤為初習內丹術者所必讀。

金丹大要

氣功內丹術代表作。10卷。元·陳致虛撰。作者融合南北兩宗內丹理論,對氣功內丹術作了較為完備的闡述。書中十分重視精氣神的作用,以先天精氣神為本,後天精氣神為用,養生內煉之士貴在寶其精、壯其氣、旺其神。同時還對金丹、藥物、器、採取、真土、火候、神化等內煉要訣作了詳細的論述。並對內丹修鍊須知作了7個方面的說明,即:運火行符、朔望弦晦、防危護失、卵酉刑德、冰浴心慮、生殺爻銖、脫胎換鼎。書中還常出現儒家倫理道德思想,又援引佛家之說來論述明心見性之理,三教合一的思想較為濃厚。是收為內丹理論較為成熟時期的著作,因此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內丹術的基本內容。此書原為10卷,《道藏》本析為16卷。

規中指南

氣功內丹術代表作。2卷。元·陳冲素撰。上卷九章,從止念、採藥、識爐鼎、入葯起火、坎離交媾、乾坤交媾、攢簇火候、陽神脫胎、忘神合虛等方面,介紹具體煉養方法。下卷三論,從玄化、藥物、火候等闡述內丹機理,頗為精闢。書中認為玄牝即規中,在腎之上,心之下,人身上下左右之中,是內丹煉養之處。然此又系虛設之處,故「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無心求。以有心守之,終莫之有;以無心求之,終見其無」。並詳論藥物與火候的辯證關係,認為「蓋采時謂之葯。葯之中有火焉;煉財調之火,火之中有葯焉」,而火候的要訣,「尤當於真息中求之」。「蓋息從心起,心停息調,息息歸根,金丹之母」。此書直指內丹奧秘,要言不繁,頗受後代學者重視。

中和集

道教煉養代表作。6卷。元·李道純撰。作者精通《周易》與《禮記》,故書中煉養雖重三教合一、性命雙修的觀點,但援儒入道的傾向卻非常明顯。卷一為玄門宗旨,卷二為金丹妙訣,卷三為問答語錄全真話法,卷四為論、說、歌,卷五為詩,卷六為詞及隱語。其論丹法以「守中」為要訣,「致和」為目的。具體作法強調先虛其心以修性,後保其身以修命,最終取得性命雙圓、形神俱妙之正果。書中將丹法分成漸與頓兩類。漸法為循序漸進之法;又分三系,下乘是安樂法,中乘是養命法,上乘是延生法,由修命入手,取得成功。頓法為最上乘法,只有非常有根基者才能修鍊而有所成就,只須一直了性,則自然了命。是書之內丹學說,自成體系,極有自己的特色,具有代表性。

三天易髓

道教煉養著作。1卷。元·李道純撰。主要以儒、道、釋三教之理論,闡釋內丹理法。共有3篇,一為「儒曰大極——火符直指」,二為「道曰金丹——金丹瞭然圖」,三為「釋曰圓黨——心經直指」。書未附《陰符經》注釋。

還真集

道教練養著作。3卷。元·王介撰。其內丹理論參合南北兩家,強調只有性命混融,才能始成內丹。上卷為圖說,中卷為論文及歌詞,下卷為詩詞。認為「凡諸學道至人,參禪高士,不可執著,必以性命雙修,方成大事」。在具體修鍊方法上,書中強調三要,「一要知鼎器,二要知藥物,三要知火候。知此三者分明,方許下手修之」。並開列鼎器異名39個,藥物異名46個,火候異名12個,有解疑惑,提高修鍊效果之功效。

悟玄篇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元·余洞真撰。是書著重探討天地陰陽交合化生之理及水火交化進退之機在內丹修鍊中的作用,而特別突出玄牝的地位。認為「夫人身中竅,名曰玄牝,若人得此竅,期三才萬物悉備於我矣。此之一竅,非泥於物也,其理別於他術.止不過忘形滅念,如守其中矣。久久純熟,中宮靜極,則身中陽氣自然生也,陽氣漸生,陰氣漸剝,乃曰陽長陰消之意矣」。此外,書中對形化、氣化、坐工、口訣、沐浴、藥物、火候、玄關、抱一、解胎等都作了具體的分析與探討,並附圖以資補述。

穀神篇

氣功內丹術著作。2卷。元·林轅撰。自敘中曰:「篇目之曰穀神,不過以谷養氣而已。」上卷為大葯還丹詩、理一真篇、火候行持絕句詩等,其論大葯云:「大葯其最要法,在乎神水華池,為諸丹之基,大道之祖。存守則謂之寶珠,交會則謂之金丹。」下卷為圖論,計有五氣朝元圖、投壺口訣圖、含元抱朴之圖、木金間聞體用圖、元氣生成圖及靜動虛名論、元氣論等。對靜定、真定、入定、得性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對元氣的生成、功用及其化生變化作了闡述。

析疑指迷論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元·牛道淳撰。書中分析疑與指述兩部分,以問答形式敘述。旨在使學者明了全真性命之理和修行次第之法。其析疑主論心性萬物,認為人心「元無一物,等同太虛,本來清凈」,為萬法之本;「心即性用,性印心體」,心性以「虛寂為體,覺照為用」。指迷則主論性命內丹,認為性命本一,故應兼修。「夫人以精為根,以命為本,以性為宗,命者氣也,性者神也。失神、氣、精三者,成原於一,而未嘗離也」。書中將煉丹之法分為三門九品,漸次修鍊,較好地體現出性命雙修的內練思想。

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訣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元·金月岩編,黃公望傳。重視心腎水火,性命雙修是其特點。認為煉丹要求真鉛真汞,真鉛真汞即是神氣性命;又須明心腎水火、三宮五行變化之理。指出假性命為出陰神,是鬼仙小成之法;真性命乃出陽神,是天仙大成之法。書中還有金蟬脫殼天仙之圖、尾閭骨圖及七言絕句。

紙舟先生全真直指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元·金月崖編,黃公望傳。全書分為2篇。上篇為「七返七真合同印子」,有詩(並圖)7首,分述內丹修鍊的7個階段。即形神相顧、人道初真,形神相伴、名目得真,形神相入、名目守真,形神相抱、名目全真,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形神雙合、名曰證真,普度後學、以真覺真。下篇為「入室節目築室闊狹各自定例」,講入室靜坐功夫及各種景驗。其內丹觀點仍講求性命雙修。

六根歸道篇

氣功養生著作。1卷。元代著作,不題撰人。主要論述六根清凈在內丹修鍊中的重要性。其方法為「守道先須守心」,在內心意不亂,則身能正於外;目視耳聞各得守,則「五色得正,而邪者不幹吾之目;五聲得其節,而淫者不幹吾之耳」;「芬碧之馨,不可以養吾之性」,故無味無馨,則「鼻舌不為我之患矣」。

真仙直指語錄

道教練養著作。2卷。元·玄全子編。系全真派師徒授課記錄, 卷上錄有馬鈺語錄約30條,並錄譚處端、劉處玄、郝大通等人的語錄及丘處機的《寄西州道友書》,卷下隸尹志平語錄。所錄者多為全真道修行法訣。

諸真內丹集要

氣功內丹術著作。3卷。元·玄全子編。卷上收有老子《函谷關記》、鍾離正陽《還丹歌》、張紫陽《石橋歌》、馬自然《金石誥》、呂純陽《玄牝歌》及《大丹歌》和《性命歌》、李仙君《金丹賦》、天來子《青龍歌》和《白戊歌》、劉海蟾《還丹破迷歌》等。卷中收有《王母口訣》、《太上內觀正訣》、《玄無口訣》、《鼎器歌》、《金丹火候秘訣十二句》、《金丹證驗》、《金丹類名》等。卷下收有青霞真人《內用秘文》。書中廣集名篇,對修鍊內丹之士來說,是一部很好的參考書。

三元延壽參贊書

氣功養生著作。5卷。元·李鵬飛撰。成書於1291年。作者自稱受一官姓道人的三元養生之術,認為人之壽命分天元六十、地元六十、人元六十,三元共一百八十歲,不知保養則日益減少。如精氣不固則天元之壽暗損,謀為過度則地元之壽暗損,飲食不節則人元之壽暗損。故在保養同時還宜避忌,以使精神內壯。如何趨益避損,其法在《黃帝內經》、《老子》、《莊子》併名醫論著及孔孟之說中均有論述。是書稟承此旨,以醫家與道家之論為主幹,以各家養生精論為輔,取《中庸》「贊化育,參天地」之意而定書名。共核心內容為:「天元之壽,精氣不耗者得之」,下列欲不可絕等9目;「地元之壽,起居有常者得之」,下列養生之道等23目;「人元之壽, 飲食有度者得之」,下列五味等10目。另外,還分類輯錄諸家養生要語,極有參考價值。

泰定養生主論

中醫氣功養生著作。16卷。元·王硅撰。本書是一部醫道結合論述養生祛病的著作,對養生祛病之法作了較為祥盡的敘述,並涉及導引、按摩之法。「首以原心為發明之始;次序婚合、孕育、嬰幼、童壯、衰老宜攝避忌,以御未然之病;次論運氣、標本、陰陽、虛實、脈病、證治,以為全生去病之法;然後類方對證,以為規矩之用」(《自序》)。

壽親養老新書

綜合性養生著作。4卷。元·鄒鉉撰。本書論述養生方法較詳,主要針對老人。卷一原名《養老奉親書》,為宋·陳直撰;卷二至卷四為鄒鉉續增。卷一講飲食調養、形證脈候及簡妙老人備急方等15篇,共223條,節宣之法詳備;卷二分保養、服藥諸篇,羅列古今丸、丹、膏、散、酒、粥、糕、餅等具體方葯與主治;卷三與卷四為寢、興、器、服、飲、膳、藥石之忌宜,附婦兒食治諸方,共256條。其中卷三中的「太上玉軸六字氣訣,為古代記載最詳細的六字氣訣;尚有「食後將息法」(系摘錄沈括《杯山錄》,此書現很少見到,頗有參考價值)及「養性」等氣功養生方面的內容。

玄要篇

氣功內丹術著作。2卷。明·張三丰撰。收入《張三丰全集》中。書中突出先修性後全命的觀點,重視元氣與真息,強調水火陰陽升降化生在內丹修練中的作用。上卷有發,尤其是強調修心養性為練丹修真之首要。「性者內也,命者外也,以內接外,合而為一,則大道成」;「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性在心內,心包性外,是性為定理之主人,心為犧牲之廬舍」;「學道之士,須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藥物也」。附篇為《三豐先生輯錄》,節錄了白玉蟾(紫清)、陸西星(潛虛)、李西月(涵虛)等人的內丹名言,各有特色。

無根樹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明·張三丰撰。是《張三丰全集·玄要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張三丰的代表作、頗為後人所推崇。講述陰陽匹配雙修在內丹修鍊中的重要作用。丹詞作於武當山中,約在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無根樹》是道情體裁的內丹秘訣,包括自題詞2首和道情24首,提出了一套「陰陽裁接」功法,在內丹功法中別樹一幟。丹詞中云:「無根樹,花正微,材老重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傳與修真作樣兒」;「無根樹,花正偏,離了陰陽道不全。金隔木,汞隔鉛,陽寡陰孤各一邊。世上陰陽男配女,生子生孫代代傳。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女子無夫為怨女,男子無妻是曠夫。嘆迷徒,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枯」等。都將陰陽匹配作為修練內丹、成仙成聖的重要法門和手段,可謂別開生面,另劈蹊徑,自成一個流派。何西復認為《無根樹》在學術地位上,與《悟真篇》先後伯仲。清代龍門派傳人劉一明與西派代表人物李西月,先後給該丹詞作注,有《無根樹二注》行世。

玄膚論

氣功內丹術著作。不分卷。明·陸西星撰。全書共20篇,每篇一論。系統地論述了東派丹法原理和功夫次第,具有代表性。首論三元,認為丹有三元,即天元、地元、人元,而又突出人元。人元又謂之「大丹」,乃「創鼎於外,煉藥於內,取坎填離,盜機逆用之謂也」。以後19篇專論人元丹法,從內外藥物、陰陽互藏、先後天論、精氣神、性命等方面對其丹法作了深刻的探析。書中內丹二訣以練神調息為要,神即是性,性定則神自安,神安則精住,精住則氣自生。煉神又分澄神、養神、凝神三部,缺一不可。書中力求使其丹法理論和功訣顯明易懂,其丹法思想來自南宗,而仍主以陰陽雙修。

金丹就正篇

氣功內丹術著作。不分卷。明·陸西星撰。書共3篇,其要旨在闡述成大丹必須陰陽雙修的觀點。認為金丹之道必資陰陽相合而成,「陰陽者,一男一女也,一離一坎也,一鉛一汞也,此大丹之藥物也。夫坎之真氣謂之鉛,離之真精謂之汞,先天之精積於我,先天之氣取予彼。何以故?彼坎也,外陰而內陽,於象為水為月,其於人也為女。我離也,外陽而內陰,於象為火為日,其於人也為男。故夫男女陰陽之道,順之則生人,逆之則成丹」。同時指出男子修丹,必須得先天其一之氣方成,而真一之氣必須向外求之,這進一步闡明陰陽雙修才為內丹之正統。

性命圭旨

氣功內丹術代表作。不分卷。明代著作,不題撰人,相傳為尹真人弟子所著。全稱《性命雙修萬神圭旨》。全書分元、亨、利、貞四集,圖文相配,以三教合一、性命雙修觀點介紹內丹理論及具體功法。元集多作圖說,指點竅妙;亨、利、貞三集則采儒、釋、道三教名家語錄及口訣,編成一套完整之功法。尤侗在序中云:「至其精要,尤在真意一說。蓋人身真意,是為真土,動極而靜,此意屬陰,是為已土;靜極而動。此意屬陽,是為戊土。煉已土者,得離日之汞;煉戊土者,得坎月之鉛。鉛汞既歸,金丹自結。戊已者、重土之象也,斯其有取於圭旨者乎」。可謂對其論內丹之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

金丹真傳

氣功內丹術代表作。1卷。 明·孫汝忠撰。書中繼承南家內丹學說,主張陰陽雙修,認為陰陽雙修是煉丹修仙的大道。全書包括《西江月詞》9首、《葫蘆歌》1首、《明道歌》4首及《修真入門》、《修真大略》、《金丹五百字》、《掃邪歸正歌》各1篇。對築基、得葯、結丹、煉已、還丹、溫養、脫胎、玄珠等丹訣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

天仙正理直論

氣功內丹術代表作。不分卷。明·伍守陽撰。是書為內丹伍柳派的代表作。前有自序,首為道原淺說篇,次為直論九章。九章包括先天後天二氣、藥物、鼎器、火候、煉已、築基、煉藥、伏氣、胎息等內丹精要之論。其自序云:「以二氣為論,所以明生人生仙佛之理也;藥物為論,所以明脫死超生之功也;而火候集古為經,所以合群聖仙機列為次第之宜也;喻築基論二氣,漸證於不漏;借煉藥論二氣,成一而不離,闡伏氣論藏之內而不馳諸外,雖反覆言氣而不見其繁,立一名,彰一義也;論煉已者,論其成始成終之在其我,專言神而不見其簡,操一機,貫一義也;鼎器之論,見神氣之互相依;胎息之論,密指胎其神而息其氣,此又合神氣而歸其妙,化於神而虛者也」。由此可見是書之大旨。

仙佛合宗語錄

氣功內丹術著作。不分卷。明·伍守陽撰。書中以道釋之論,來證性命雙修之旨。前為論丹道9篇,後附門人問答29條,及評古類13條。自序云:「仙宗果位,了證長生;佛宗果位,了證無生。然而了證無生,必以了證長生為賓指;了證長生,必以了證無生為終始,所謂性命雙修者也」。其內丹說以佛證仙,是明白無疑的。

遵生八箋

綜合性養生著作。20卷。明·高濂撰。全書分《清修妙論箋》、《四時調攝箋》、《起居安樂箋》、《延年卻病箋》、《飲餚服食箋》、《燕閑清賞箋》、《靈秘丹藥箋》、《坐外退舉箋》八個部分,闡述養生祛病大旨,故稱「八箋」。書中廣集前人文論、諸子百家的養生名言,儒釋道三教並重。內容涉及衣、食、住、行諸方面,既重視物質調養,又重視精神調攝。同時作者對自身養生心得作了總結介紹。頗有參考價值。

活人心法

氣功養生著作。2卷。明·朱權撰。書中強調修心養性在養生中的作用,認為「真人以道治心」、「心靜可似通乎神明」。全書主要內容有養生之法、治心、導引法、去病廷藩六字法、四季養生歌,以及中和湯、和氣丸等。其中導引法附有行動圖8幅,頗為實用。

養生膚語

氣功養生著作。1卷。明·陳繼么儒撰。以筆記形式記敘作者本人及前輩的 養生觀點和實踐體會,通俗簡易,大要在於葆精、鍊氣、養神。

養生四要

氣功養生著作。5卷。明·萬全撰。書中以醫理論述氣功養生之理,強調寡慾、慎動、法時的養生觀。全書分寡慾、慎動、法時、卻疾、養生總論5部分。所記敘的氣功養生內容多為實例,不同於一般泛泛之談,所論切實可行,無玄虛妄誕之論,很是可貴。

保生心鑒

氣功養生著作。1卷。明·鐵蜂居士撰。書中以醫理為主,闡述養生卻疾之方法,內容充實,也較為實用。觀作者所言,是書乃在《聖賢保修通鑒》一書的基礎上,參詳《禮記·月令》及《素問》、《靈樞》、《運氣論奧》、《十四經發揮》等書,反覆論證,並將《活人心法》中的八幅導引圖改繪成三十二幅,共成此佚。書中對練功前準備、修鍊要領、五運六氣樞要、臟腑配經絡、經絡配四時等都作了詳細的圖說;並重點介紹了《二十四氣導引圖》,分述二十四節氣的練功方法及所治疾病,圖文並重,簡易實用,對後世醫療氣功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攝生要義

氣功養生著作。1卷。明·王廷相撰。全書凡十篇,所論多為日常攝生方法,且多為作者自身體驗者,頗有心得。其序中云:「余自壯年以來,頗講此術,緣動達形,緣虛達氣,下不著伎,上不泥仙,似於攝生之秘,超然有得。乃會綜群文,詮取要旨,以著論十篇,用發矇學。」十篇為存想、調氣、按摩、導引、形景、飲食、居處、房中、四時、雜忌。

衛生真訣

氣功養生著作。2卷。明·羅洪先撰。書中對導引、內丹、外丹、氣功處方等均有論述。上卷載運氣口訣、導引要法及內丹、外丹的煉法等。下卷載有氣功處方49則,故又名《仙傳四十九方》,每方均有名稱、功法、圖像、主治病證、配用方葯、詩歌等。

萬壽仙書

氣功養生著作。4卷。明·羅洪先撰。清·曹無極增輯。卷一主要收輯歷代名人的養生理論及功法要點;卷二主要收輯著名的導引功法,如六字訣、八段錦坐功捷徑等;卷三為諸仙導引圖,按病證開列導引處方,並附有方葯;卷四為延年總論,輯前人的養生觀點而成,似是曹氏所增。

修齡要旨

氣功養生著作。1卷。明·冷謙撰。全書系9 篇養生詩文編集而成,分述四時調攝、起居調攝、延年六字訣、四季卻病歌、長生一十六字妙訣、十六段錦、八段錦導引法、導引卻病歌訣、卻病八則。

錦身機要

氣功養生著作。3卷。明·混撼沌子撰,魯至剛注。書中完整地介紹了一套以導引術揉合內丹術及房中術的功法,共有36式。每式先列名稱、圖像,次列歌訣與注文。上、中、下卷各12式,內容詳備。魯氏在序中云:「其築基之法,養生之方,龍虎爭馳,內外交煉,無不備焉。」

類修要訣

氣功養生著作。2卷,續附3卷。明·胡文煥編。書中收集了古人有關修身明性、養生卻病的論述,認為養生之關鍵在於慎寒暑、節口腹、寡嗜欲。此外,對飲食起居、四時調攝、勞逸房室、七情忌宜、導引按摩,以及內丹術等方面的內容均有論述。

養生導引法

氣功導引著作。1卷。明·胡文煥編。書中主要講述導引養生祛病法。共列病症27門,每門列功法若干條,可供選用。其選功法基本上依據(諸病源侯論)中所載的「養生方導引法」。此外,補益與老人二門中還收輯了《太清導引養生經》、《通玄集》等書的部分內容。

保生秘要

氣功導引著作。明·曹士珩撰。原書少見,佚存未知。其內容散見於《古今圖書集成》及《沈氏尊生書》。一為南北規中,共列7法。其中舊元、周天為南旋式,垠背、行庭、通關、絛法、滌穢為北旋式。一為諸病導引;分述咳嗽、哮喘、傷食嘔吐、噎膈、 鼓脹等病證的導引治療,有較強的實用性。

赤鳳髓

氣功導引著作。3卷。明·周履清編。書中重視導引的作用,廣為搜羅,圖文並茂。卷一為太上玉軸六字氣訣、幻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李真人長生一十六字妙訣、胎息、秘要歌訣、去病延年六字法、五禽戲圈訣、八段錦導引圖訣等;卷二為聖真秘傳四十六長生圖訣;卷三為華山十二睡功圖訣。均較為實用,對後世氣功導引術的發展與推廣有較大貢獻。

聽心齋客問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明·萬尚父撰。作者用簡明的語言,以客問主答的形式,對65個內丹術問題進行了闡釋。如元精與交感之精的區別,元神與思慮之神偽異同等等。所論準確明白,直揭底蘊,對初習內丹術之人頗為實用。

脈望

氣功內丹術著作。8卷。明·趙台鼎撰。是書系作者讀書練功的筆記,書中採摘了大量內煉要語,且有自己的見解,對練功中的問題作了明白的解釋,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真詮

道教煉養著作。3卷。明·陽道生傳,清·彭定求校刻。此書對內丹修鍊的認識頗有獨到之處。認為內丹的錘鍊,一為虛無大道,即「虛極靜至,精自然化氣,氣自然化神,神自然還虛」;二為以神馭氣,即「虛靜以為體,火符以為用,煉精成氣,練氣成神,煉神還虛」。兩者殊途同歸,相輔相成,且均能得長壽之益。鼓氏指出其父對是書的評價甚高,云:「平生閱歷四方丹書甚多,迷謬錯出,不如此書潔凈精微。」

寥陽殿問答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明·尹實人撰。全稱為《尹真人寥陽殿問答編》。書中認為內丹修鍊宜治心理氣為先,返觀內照、凝神入氣穴、聚火開關、卯酉周天為次,最後才是長養聖胎。全書共分6篇,分述內丹修練要訣,重視調息與丹田,講究周天功夫,是其特點。

靜坐說

氣功靜坐著作。明·高攀龍撰。主說靜坐功夫,靜坐以平常為要訣,而平常即清靜自然。「以其清靜不容一物,故謂之平常」,「靜中妄念即凈,昏氣自清,只體認本性、原來本色,還他湛然而巳」,「湛然動去,靜時與動時一色,動時與靜時一色,所以一色者,只是一個平常也。故曰無動無靜,學者不過借靜坐中認此無動無靜之體云爾」。在其後的《書靜坐說後》中,又把理學的「主一」觀引入作者的靜坐論,認為「必收斂身心,以主於-----即平常之體也,主則有意存焉,如意非著意,蓋心中無事之謂,一著意則非一也。」可見作者的靜坐說並非一味講靜,具有以靜為主,動靜交養的含意。

靜坐要訣

氣功靜坐著作。1卷。明·袁黃撰。書中主要從佛教心法論述靜坐功夫。其論以天台宗的止觀法、六妙法為基礎,結合雲谷、妙峰二位聖僧的修習心得及作者自身的實踐,對靜坐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全書分辨志、修證、調息、遣欲、廣愛等六篇。攝生三要 氣功養生著作。明·袁黃撰。三要者,即聚精、養氣、存神。強精強調寡慾、節勞、息怒、戒酒、慎味等;養氣提倡從調息起手,並介紹了胎息、胎食之法;存神則介紹了意守各竅之效應,及佛教修禪之法。

古今醫統大全

綜合性醫藥著作。100卷。明·徐春圃撰。簡稱《古今醫統》。書中羅列的資料十分豐富,既引古人之說,又有已見,重點論述醫藥方面的內容,其中卷九十九與卷一百為養生內容。其養生宗三元之說,也重視其他煉養方法。認為「天元之壽精氣不耗者得之」、「地元之壽起居有常者得之」、「人元之壽飲食有度者得之」。攝生要義章則專論存想、調氣、按摩、導引等,服餌章則專論服日月、服日精月華、服三氣等。

醫學入門

綜合性醫藥著作。8卷,首1卷。明·李挺撰。全書重點討論醫藥上的問題,對醫學理論、臨床各科、歷代醫家、本草等均有論述。首卷的保養篇中,著重討論養生方法。集中的導引法論述頗有見地,認為「人之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導引為虛損氣血不同面設」,列有開關法、起脾法、開郁法、治腰痛、治積聚、治遺精、治痰壅等導引法術,較為實用。

壽世保元

綜合性醫藥著作。10卷。明·龔廷賢撰。書中在大量論述醫學問題的同時,十分重視氣功養生的祛病延年作用。卷四補益篇中特列呂洞賓補屋修牆養生訣與呼吸靜功妙訣,其「妙塊」中強調「人生以氣為本,以息為之,以心為根,以腎為蒂」,故「人呼吸常在心腎之間,則血氣自順,元氣自固,七情不熾,百骸之病自消矣 」。可見十分重祝呼吸的養生保健作用。書中並列有具體功法,也頗為實用。

紅爐點雪

中醫理虛專著。4卷。明·龔居中撰。又名《痰火點雪》。書中主要討論痰火勞損病證的鑒別與治療,頗有特色。卷四中祛病秘訣,列舉了許多對痰火虛損病證的養生調息之法。如卻病延年一十六句之術、動功六字延壽訣、靜坐功夫等。方法簡單,易學易練,較為實用,對肺癆的防治有一定參考價值。

五福全書

氣功養生著作。7卷。明沒·龔居中撰。論氣功養生參合醫理,並有圖說,是其特點。卷一至卷三列有修真要圖、修真至說、修真秘訣,均系內丹之論,卷四為修真金丹,是外丹之論;卷五為修真種玉;卷六、卷七論述飲食忌宜。

奇經八脈考

中醫經絡學專著。1卷。明·李時珍撰。書中系統地論述了奇經八脈的循行線路、功能、主治病證,對針灸、氣功、中醫臨床各科的辨治等均有重要指導意義。同時對奇經八脈在氣功養生中的作用也作了詳細的論述.認為醫生不知奇經八脈難以探討病機,氣功養生者不知奇經之理,則難以確立養生之法。「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水離火交媾之鄉」,「任督二脈是元氣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竅,真息不生,神化無基也」。可見奇經八脈在氣功養生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針灸大成

中醫針灸學專著。10卷。明·楊繼洲撰。書中對針灸學進行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對針灸學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同時對氣功祛病方面的知識也進行了介紹,如將小周天功法進行仔細的分新,「默想黍米之珠……徐徐咽氣一口,緩緩納入丹田,衝起命門,引督脈過尾閭,而上升泥丸,追動性元,引任脈降重樓,而下返氣海。二脈上下,旋轉如圓,前降後升,絡繹不絕」。此外,還記述了不少與道家氣功有關的內容,如吐納、六害、十少等。將調神、調息法用於針刺療法中,也是其特色。

道藏

道教典籍總匯。收書1426種.共計1305卷。明·張宇初主編,張字清續成。明成祖朱隸初即位時,即下詔編修,直至英宗朱祁鎮正統十年(l445),才全部刻成。按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用千字文編號,分裝48O函。內容十分龐雜。除道教經書外,還收入諸子百家文集,保留了許多珍貴的科技史料。在此之前,歷史上還有唐玄宗時的《開元道藏》、宋初的《大宋天宮寶藏》和《崇寧重校道藏》,藏經刊印始於宋徽宗政和中的《萬壽道藏》,金元時期都以此為藍本,金代有《大金玄都寶藏》,元代增訂後仍稱《會都寶藏》等,這些《道藏》現皆不存。

續道藏

道教典籍總匯。收書 50種,共計180卷。明·張國祥編。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為了彌補《正統道藏》的不足而下詔編修。分裝32函,仍以千中文編號,起「杜」 字,迄「纓」字,上接《正統道藏》。

諸真玄奧集成

氣功內丹術叢書。明·涵蟾子編。收書9種,共計9卷。卷一為黃自如的《金丹四百字解》,卷二為石泰的《還源篇》,卷三為薛式的《還丹復命篇》,卷四為陳楠的《翠虛篇》,卷五為涵蟾子的《金液還丹思金圖發攝》,卷六為白玉蟾的《指玄篇》,卷七為蕭廷芝的《金丹大成集》,卷八為趙友欽的《仙佛同源》,卷九為許遜的《石函記》,均為內丹名著,很有參考價值。

道言內外秘訣全書

道教煉養全書。收書56種,共計63卷。明·彭好古編。所收均為道教練養名著,如《陰符經》、《道德經》、《胎息經》、《鍾呂二仙傳道集》、《金丹歌》、《得道歌》、《古文參同契》等。其中《參同契》、《入葯鏡》、《悟真篇》、《金丹四百字》、《金碧古文龍虎上經》等,均系彭氏自注,有其自己的心得和見解。

方壺外史

氣功內丹術叢書。收書15種,共計8卷。明·陸西星撰。又名《方壺外史叢編》。陸西星為內丹東派之領袖,著述頗多。萬曆初年,趙宋彙集陸氏著作10種,分為8卷刊印,名曰《方壺外史》,後陸續有補刻。然而流傳時久。逐漸散佚。民國4年,鄭觀應等據明版《方壺外史叢編》目錄,重新排印,將書依乾、坤、離、坎、屯、蒙、既、未八字分為8集,共收陸氏著述15種。曰《無上玉皇心印妙經測疏》、《黃帝陰符經測疏》、《老子道德經玄覽》、《周易參同契測疏》、《周易參同契口義》、《張紫陽悟真篇小序》、《崔公入葯鏡測疏》、《呂真人百字碑測疏》、《張紫陽金丹四百字測疏》、《龍眉子金丹印證測疏》、《丘真人青天歌測疏》、《玄膚論》、《金丹就正篇》、《金丹大旨圖》、《七破論》。或闡釋丹經,或答疑解惑,其論精當全面,直揭丹道玄奧,頗具特色。

金仙還論

氣功內丹術著作。不分卷。 清·柳華陽撰注。柳華陽為伍守陽弟子,世稱「伍柳派」。此書共20篇,專論小周天功夫,自稱「又恐學者錯認門戶,重加親注,道合仙佛之真機,工用自己之效驗,誠為二門登堂入室之良方者矣」。可見作者頗為自信。柳華陽繼承師說,亦以火候為小周天功夫的要領,特撰《風火經》(第六章)大書特書,確實做到了無幽不闡、無微不顯的程度。由於此書比較淺顯明白,容易讀懂,並且步驟井然,易學易練,因此受到後世的普遍歡迎。

慧命經

氣功內丹術著作。不分卷。清·柳華陽撰注。全書共20篇,圖文並茂,內容精細。全經強調性命雙修,《正道禪機直論》指出:「不識性命.則大道無所成。」又曰:「佛道性命喻龍虎,龍虎喻動靜,動靜喻禪機。」性指心與神,命指身與氣,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陰平陽秘,則慧命而不外耗,以風喻呼吸,以火喻意念,凝神氣穴,風吹火煉而成真神,這是全書的要點,故曰《慧命經》。

金華宗旨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清代著作,託名於呂岩。又名《太乙金華宗旨》。論氣功靜坐要旨,共13篇。書中稱「法子欲入靜,先調攝身心,自在安和,放下萬緣,一絲不掛,天心正位乎中。然後兩目垂簾,……次以二目內照坎宮(腹),光華所到。真陽即出以應之。……誒其冥冥中,忽然天心一動,此則一陽來複,活子時也。……天心一動,即以真意上升乾宮(首),面神光視頂,為導引焉。此動而應時者也。天心既升乾頂,游揚自得,忽而欲寂,急以真意引入黃庭,而目光視中黃神室焉。……即此便是凝神入氣穴」(《逍遙決第八》)。入手工夫,不外乎此。總之,強調「心傳」、「心法」,簡明直截,不似伍柳派內丹功法的節目繁多,這是它的特點。書未附有(金華宗旨闡幽問答)1卷。不題撰人。共20條,獨標心學,是氣功中受禪學、陸王心學影響後的作品,對理解(金華宗旨)有一定幫助。

金天仙丹心法

氣功內丹術著作。2卷。清代著作,託名呂岩等撰,八洞仙祖合注。卷首有託名張道陵等序及心法發凡等17篇,卷未有抑守元等後跋8窟。正文16藏:立志、端品、悔過、遷善、築基、煉已、安爐、採藥、起火、熄火、結胎、養嬰、積行、行動、面壁、飛升。主張性命雙修,培補後天以復先天。

玄宗正旨

道教煉養著作。1卷。清代著作,託名呂岩等仙真降筆。前有柳守元題詞,稱此書「於以見南北玄學宗旨在是。凡金丹至秘之訣,妙道至極之功,無不備載於此中」,可謂推崇備至。其書雖系偽托,然說理明白。功法簡要,對於初學較為便捷,因此流傳頗廣。

唱道真言

道教煉養著作。5卷。清·鶴曜子編錄。此書系亂壇降筆,首言煉心,次煉命,次煉丹、鍊氣、煉神、鍊形等,終至於還虛成功。此書強調煉心的重要性,認為必須煉得方寸之間,如一粒水晶珠子,如一座琉璃寶瓶。無窮妙義,便從自已心源悟出,念念圓通,心心朗徹,則自古來仙家不傳之秘,至此無不瞭然,結丹在此,玄關一竅亦在此。其學術思想淵源於道家北宗,而側重融禪入玄,尤具自己特色。陳櫻寧先生對此書評價頗高,認為「書中道理講得不錯,自成一家言,比較現在的乩壇文章,真有霄壤之別」(《道教與養生·答復甦州張道初君十五問》)。

樂育堂語錄

氣功內丹術著作。5卷。清·黃元吉撰。作者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1821—1860)講道於四川樂育堂,傳授進門心法,由其弟子記錄,並經核正而刊為此書。其書授儒入道,因佛證真,理事兼舉,性命並重。始則修性以立命,繼則修命以了性,終則福慧雙圓,性命合一,而證入聖登真之功。道家傳授氣功內丹修鍊的典籍,古稱「丹經」,為數雖然不少,然而大多隱晦曲折,奧雅難通。往往不病於偏執枯滯,即病於玄奧幽眇,不隱於龍虎鉛汞,即遁於坎離水火,使讀者不窮畢生之精力,即難得融會貫通,不獲明師之指點,即難以心領神會。本書則一掃此弊,說理樸實而不奧,述義精細而易明,對於行功次第,更是步驟井然。道教學者蕭天石先生認為此書:「深者能得其深,淺者能得其淺,無論上智下愚,皆可循此而升堂入室,誠性學之梯航,命家之津逮也」。

道竅談

氣功內丹術著作。不分卷。清·李西月撰。全書共40章,詳論西派丹法要抄。計有藐諸友書、開關問答、後天集解、築基煉已、養已煉已、後天次序、內外二葯、藥物相類、三品互養、煉功五關、產葯層次、藥物層次、丹砂二種、神氣性命、先天直指、神氣精論、精氣神論、性命順逆、玄關一竅、玄關再說、兩孔穴法、玄牡根基、中字直指、藥物直陳、鉛汞的辯、鼎器直說、乾坤離坎、采煉炒用、河車細旨、真心論、心神直說、神息妙用、神意再論、氣息妙用、神意妙用等章。這些內容基本上包括了內丹修鍊中的各種技術問題,故對初學者有入門引路的作用。

三車秘旨

氣功內丹術著作。 不分卷。清·李西月撰。書中論述了以下問題:入門初步收心法、第一河車、第二河車、第三河車、河車細旨、勤字說、共爭不朽之論等。所言三車,是指三件河車:第一件運氣,即小周天,子午運火也;第二件運精,即玉液河車,運水溫養也;第三件精氣兼運,即大周天,運先天金汞,七返還丹,九還大丹也。此三車者,皆以其神真意斡乎其中,人能知三車秘諦,則精、氣、神三品圓全,天、地、人三仙成就。該書對內丹修鍊中河車理論抉幽發微,闡述透徹,頗能給人以啟迪。

玄微心印

氣功內丹術著作。2卷。清·喻太真等合撰。全書本東派宗旨而論陰陽雙修丹法。卷上有論陰陽門戶、黃金土釜、奇經八脈、任督兩脈等37章;卷下有胎息、鑄劍、築基等7章。

元真錄

氣功內丹術著作。3卷。清·董德寧撰。內收《丹道發微》、《仙傳宗源》、《性學筌蹄》各1卷。收入《道貫真源》中。

試金石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清·傅金銓撰。該書篇首強調內丹長生之道,以煉已築基,修復巳損元體為本。認為「築基成則具六通之一,所謂無漏盡通,即可以長生不死」。特別是對老年體衰之人,男子精枯氣竭.須要使其無精而復有精,然後由有精而煉至無精,「並無精竅,小便縮如童子」;女子氣血久虧,要使無血而生血,復有月信,然後由有經水而煉至無經水,「斬斷赤龍,身如處女」,精血皆得化氣,則築基之功成矣。論述築基之法,力主「神仙栽接」之雙修,以為「只知獨坐孤修,不知離宮入定,坎府求玄」,是「愛身家而不惜性命」、難得長生。書中通過與弟子答問的形式,就雙修、可笑、心腎、家中、黃婆、伴侶、爐鼎、鉛汞、火藥、子時、潮信、卯酉、沐浴等24個方面的問題,引經據典,證諸聖真,作了具體的闡述。

修真辯難

氣功內丹術著作。2卷。清·劉一明撰。其書以師徒問答形式,闡述內丹功理。作者認為內丹乃性命凝結而成,所以必須性命雙修,指出性命之道與陰陽之道密切相關,性命為陰陽之體,陰陽為性命之用。性即理,命即氣,氣不離理,理不離氣,因此性不離命,命不離性,渾然一體,不容分割。修性即能立命,所以修行者必須重視修性,「不能修性,焉能立命?益性者命之寄,命者性之存,性命原是一家,焉得不修性?」要求性命雙修而側重先性後命。

修真九要

道教煉養著作。1卷。清·劉一明撰。此書系作者傳述其師礱谷老人之說。共九要為:勘破世事第一,積德修行第二,盡心窮理第三.訪求真師第四,練已築基第五,和合陰陽第六,審明火候第七,外葯了命第八,內葯了性第九。作者認為修真之道,乃天下至大至難大事,非深明造化,洞曉陰陽,存經久不易之志。循序漸進者不能行之,故提出修真綱領由淺入深,總為九條。

上品丹法節次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清·閔一得編撰。本書論述內丹功法層次,簡明扼要,全書共12篇。前3篇系李德洽原著,文未均有閔一得詳細注釋。所論上品丹法實熔道教南北宗之內丹功法。作者以儒合道,從養生角度來談內丹修鍊,強調「存誠」。後9篇系閔氏所撰,基本屬於《性命圭旨》所架設的內丹體系。

女宗雙修寶筏

內丹術女功著作。1卷。清·沈一炳撰。全稱《泥丸李祖師女宗雙修寶筏》,原書有副標題《女功指南》。作者述其師李泥丸女丹要訣,再傳弟子閔一得重訂。陳櫻寧論女子修鍊有六派,其中「孫不二元君派」以「斬赤龍」下手為特徵《教道與養生》。本書即屬此體系。全書共分9節每節先列「泥丸氏曰」為正文再低一字列「大虛氏(沈一炳號)曰」為法文。書未有閔一得跋。

女修正途

內丹術女功著作。1卷。清·閔一得編撰。全稱《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則》。原題呂祖師申正重題,孫元君遵剔補述大虛翁沈太師授,受業弟子閔一得注。本書系道教北宗龍門派女子內丹功法之一,屬「孫不二元君派」體系,全書10則,每則皆冠「若曰」二字。每則正文之後皆有閔一得的注文,以「謹接」二字識之。

養生十三則闡微

氣功養生著作。1卷。清·閔一得撰。內容為兩手握固、舌抵上齶、神遊水府等13則。前1O則內容與傳統的八段錦、十二段錦相似;後3則強調練功時靜態要求。

梅華問答編

氣功內丹術著作。1卷。清·薛陽桂撰。作者為閔一得弟子,此書即稟承師說,發揮北宗龍門派內丹術的理論與功法。書中實為作者與來客陶既若、韓洞然、僧慧澈、許洞雷諸人,於八月望日賞桂於竹影梅華館討論內丹術。由作者記錄上述諸人之發言,編成此書。

大成捷要

氣功內丹術著作。3卷。清代著作,不題撰人。據說此書原為柳華陽的修道練功筆記,亦有可能是民國時人精選各種丹經要語彙編而成。此書原藏於河南登封縣嵩山崇福官,後道士王乾一雲遊至該宮,從常住馬宇秀鍊師處獲觀此書,抄錄一通攜歸,藏於山東嶗山太清宮。於民國初年傳出。本書編排雖欠清整,然其「節次功夫戌臻玄妙,擬義立論尤其精工」,從下手以迄成功,一一詳細說明,頗有參考價值。

老者恆言

氣功養生著作。清·曹庭棟撰。又名《養生隨筆》。作者參閱三百餘家有關養生的著作,並結合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總結出一整套簡便易行的養生方法。書中詳細介紹了老年人的安寢、晨興、梳洗、飲食、散步等飲食起居、養生導引方法。作者認為「靜養為攝生首務」,但也強調老年人必須經常修鍊氣功或運動,藉以活動關節,強壯筋骨。

勿葯元詮

氣功養生著作。清·汪昂撰。作者為明末諸生入請棄舉子業而潛心醫學。撰有醫學普及著作多種。《勿葯元詮》為《醫方集解》之附錄,介紹養生修鍊方法,其中如調息、小周天等,經此書介紹流傳日廣。

壽世青編

氣功養生著作。2卷。清·尤乘撰。上卷為「勿葯須知」主要討論氣功養生方法;下卷為「服藥須知」,主要討論服藥卻病忌宜。書未附有「病後調理服食法」。「勿葯須知」主要強調通過調心神、養性情來修身防病,達到長壽的目的。書中對有關保健內容作了專題論述。還載有導引卻病法、小周天法等氣功內容。

壽世傳真

氣功養生著作。8卷。清·徐文弼撰。作者主張氣功導引應與綜合調攝並重,提出修養宜行內外功,要寶精寶氣寶神,還須知要知忌知傷,注意四時調理和飲食調理。在外功方面,有針對五官、四肢、腰背的按摩之術,及提倡應用十二段錦、八段錦和六字真言。內功則是靜坐運氣方法。本書內容涉及廣泛,收羅前人經驗甚多對後世的保健養生有一定的影響。

陸地仙經

氣功養生著作。清·馬齊撰。本書由五言二十句組成,共計百字,作者通過註解,介紹了養生調攝及氣功導引的體方法。

內功圖說

氣功養生著作。1卷。清·潘霓撰。原名《衛生要術》,1935年韓慕俠重印此書,改名《健康之路》。內收十二段錦、分行內外功、易筋經、卻病延年法等功法,載有姿式圖35幀並配以簡單的文字說明,圖文並茂,易於摹仿學習。故歷年來翻印較多。

彩墨導引圖

氣功導引圖譜。1卷。清·昆嵐編繪。此書按病證設問以導引治法及簡要治療機理作答。並按式繪圖,施以彩色,墨線勾勒,頗為細緻。其中坐式9幅,立式、卧式各6幅,蹲式2幅,跪式1幅,共計24幅。

壽人經

氣功導引著作。清·汪思撰。內容包括:理脾土訣、理肺金訣、理腎水訣、理肝木訣、理心火訣、坐功訣、導引訣。介紹了一套調治五臟為主 的動功鍛煉養生方法。

延年九轉法

氣功按摩著作。清·方開撰。此法以轉摩腹脘為特色,共計九法,每法均有圖與圖解。最後「全圖說」指出:「摩腹之法,以動化靜,以靜運動,合乎陰陽,順乎五行,發其生機,神其變化。故能通和上下,分理陰陽,去舊生新,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生之百證,補不足,瀉有餘,消食之道,妙應無窮,何須借葯燒丹,自有卻病延年實效耳」。

調氣圭臬圖說

氣功養生著作。清·李九華撰。全套功法共46式,配圖32幅。前23式以導引配合深呼吸中4式以導引配合自然呼吸,末19式以自我捶打導氣。所有功式均以禽鳥動態命名,如風翥鸞停等。本功取《拳經》壯氣強筋之要訣,導源於武術。

張氏醫通

綜合性醫藥著作。16卷。清·張潞撰。本書「神志門」中詳盡描述了「走火入魔」的原因、表現與藥物治療。作者認為煉士坐功運氣之走火與常人有別,但遍考方書,從無及此,故詳推治例,撰成此篇。此外、作者

對養性也頗有見地。

雜病源流考

中醫內科專著。30卷。清·沈金鰲撰。為叢書《沈氏尊生書》中之一種。作者認為「導引運功本養生家修鍊要訣,但欲長生,必先卻病,其所導所運,皆屬卻病之法,令附於篇未,病者遵而行之,實可佐參藥力所不逮」。對於疾病治療,羅列方葯、導引、運功各項治法。卷首總論脈象,並附錄明·曹士珩《保生秘要》運功規法,相當於練功原則與通用功法。

重刊道藏輯要

道教要籍叢書。 收書300餘種,共計若干卷。清·彭定求編。光緒三十三年(1906),成都二仙庵重刻,由閻永和刪除2種,增加20種,並新增賀龍壤所編《重刊道藏輯要總目》1卷、《重刊道藏輯要子目初編》及《續篇》一卷,《道門一切經總目》4卷。全書按二十八宿字型大小分為28集,擇要收錄道教重要經典、歷代祖師著作、科儀戒律、碑傳譜記、氣功攝生諸類著作。不僅深得《道藏》之精要,而且保存了不少明清兩代道教的重要著作。

古書隱樓藏書

道教煉養叢書。收書38種,共計51卷。清·閔一得編。這是一部著名的氣功學文獻叢書。多數由編者自撰。計有《碧菀壇經》5卷、《修真辯難參證》2卷、《陰符經玄解正義》l卷、《金丹四百字註解》1卷、《太乙金華宗旨》1卷、《呂祖師三尼醫世說述》1卷、《呂祖師三尼醫世功訣》1卷、《皇極闡辟證道仙經》3卷、《寥陽殿問答編》1卷,等等。全書內容複雜,既有對道佛氣功經典的注釋,又有個人修鍊心得的闡述;既對各種丹家邪說加以大力批駁,又對學道修鍊的各種清規戒律作詳盡論述。提倡三教功法合一,而於道教功法尤為推崇,故於道教內煉之法,論述特別詳盡。

道統大成

氣功內丹術叢書。收書10種,共計25卷。清·汪啟菱編。計有《周易參同契闡幽》3卷、《周易參同契測疏》3卷、《周易參同契口義》2卷、《中和集》6卷、《規中指南》6卷、《入葯鏡》1卷、《金丹四百字測疏》1卷、《明道篇》1卷、《列位女真詩歌》1卷、《坤道丹訣》1卷。

張三丰全集

道教煉養叢書。 收書近2O種,共計8卷。清·李西月編。原書卷一為序、浩、傳、仙派、正訛、顯跡;卷二為古文、隱鑒;卷三為大道論、玄機直講、道言淺近說;卷四為玄要篇;卷五為雲水集;卷六為天口篇、訓世文,卷七為九皇經、三教經、度人經、菩提經、鍾揭;卷八為水石閑談、古今題贈、隱鏡、匯記。

道貫真源

氣功內丹術叢書。 收書9種,共計28卷。清·董德寧編撰。作者自撰的有《用易參同契正義》3卷,《悟真篇正義》3卷、《元丹篇》1卷、《大上黃庭經發微》2卷、《黃帝陰符經本義》2卷、《老子道德經本義》2卷、《元真錄》3卷(含《丹道發微》、《仙傳宗源》、《性學筌蹄》各1卷)。輯錄的有《修真六書》9卷,還有章世乾的《元丹篇約注》3卷。所收多為內丹術要籍。

修真六書

氣功內丹術叢書。收書6種,共計8巷。靖·董德寧編。該書收入了道教南宗五祖及其傳人最著名的內丹文獻,計有張伯端《悟真外篇》2卷,石泰《還源篇》1卷,薛式《復命篇》1卷,陳楠《翠虛篇》1卷,白玉蟾《紫清指玄集》2卷,以及白玉蟾的再傳弟子蕭廷芝的《金丹大成集》2卷。

道言五種

氣功內丹術叢書。收書 5種,共計11卷。清·陶素侶編撰。其中作者自撰的為《周易參同契脈望》3卷,《悟真篇約注》3卷,《承志錄》3卷,訂定的為《金丹就正篇玄膚論》1卷,《金丹大要》1卷。作者反映南宗中雙修一派觀點。

證道秘書

氣功內丹術叢書。收書10種,共計17卷。清·傅金銓編撰。其中自撰的有《杯溪錄》3卷,《赤水吟》1卷,《丹經示讀》1卷,《天仙正理讀法點睛》1卷,《道海津梁》1卷。他人所撰的有邱處機的《邱祖全書》1卷,喻太真等的《玄微心印》2卷,張三丰的《三豐丹訣》1卷,以及不署撰人姓名的《外金丹》、《內金丹》各1卷。

濟一子道書

道教煉養叢書。收書7種,共計32卷。清·傅金銓撰。其中為《一貫真機易簡錄》12卷,《度人梯經》8卷,《自題所畫》1卷,《性天正皓》1卷,《攝陽經》1卷《附集1卷》,《心學》3卷,《道書五篇注》5卷(含《黃鶴賦》、《百句章》、《真經歌》、《鼎器歌》、《採金歌》各1卷)。其主要內容是將道教前賢有關修身養性及內煉的語錄分門別類加以集錄,並作註解。民國時上海江左書林留將該書與《證道秘書》合刊,題名《道書十七種》印行。

道書十二種

道教煉養叢書。收書12種,共計39卷。清·劉一明撰。計有《周易闡真》4卷,《卦圖》1卷,《孔易闡真》2卷,《參同契經文直指》2卷,《參同契直指箋注》2卷,《參同契直指三相類》2卷,《悟真直指》4卷,《會心集內集》2卷,《會心集外集》2卷,《指南針》12卷(含《陰符經注》等10種),《象言破疑》2卷,《通關文》2卷,《悟道錄》2卷。

伍柳仙宗

氣功內丹術叢書。收書4種。清·鄧徽績編。內收明·伍守陽的《天仙正理直論》、《仙佛合宗語錄》和清·柳華陽的《慧命經》、《金仙證論》。該書彙集了伍柳派氣功內丹術的精華,刊行之後風行遐邇,影響甚大,甚至遠及日本與東南亞。

女丹合編

氣功內丹術女功叢書。收書17種,共計19卷。清·賀龍驤編,計有孫不二撰《坤元經》1卷,《坤訣》1卷,《女修程途》1卷(即《不二元君法語》),清烈古佛撰《女丹十則》1卷,周中貞撰《女金丹》2卷,傅金銓述《樵陽經女工修鍊》1卷,不著撰人《坤寧經》1卷,二蛾山人述《女工煉已還丹田說》1卷等。

頤身集

氣功養生叢書。收書5種,共計5卷。清·葉志銑編。計收邱處機撰《攝生消息論》1卷,冷謙撰《修齡要旨》1卷,汪昂撰《勿葯元論》1卷,汪政撰《壽人經》1卷,方開撰《延年九轉法》1卷,均為氣功養生名著。

(全文完)

道家靜坐養生要旨

蕭天石

道家靜坐,主在養生;切忌枯坐,趨於寂滅。道家丹鼎派要旨,首在肯定人生可以長生不死;而入門之法,重在修鍊。故道家靜坐,最要在修鍊功夫。修個小乘,可以卻病延年;修個中乘,可以返老還童;修個上乘,可以長生不死,也就是可以超凡入聖,超聖入神,超神入化,超化還虛,而達到人天合一之境界。故靜坐應以超凡入聖而至天人合一為最高主旨,非徒以卻病長生為事也。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為「萬法歸宗」之旨要!古謂「道法三干六百門,人人各執一苗根」。三干六百門中,一切有為法、無為法,總以「合於自然」為第一要義。本此揀擇,萬無一失。 何謂靜?一念不生之謂靜。何謂坐?寂然不動之謂坐。何謂金?萬古不易之謂金。何謂丹?陰陽和合之謂丹。故欲打坐,首須三昧伽跌,正身寂定。欲修靜,首須萬緣放下,四大全空。待至寂然不動,一念不生時,便可至「虛極靜篤」境界。靜極一陽生,陽生一分,便陰消一分,及至六爻全陽,便復乾體。人如至老而能保全其純陽體,便是返老還童功夫。故陽生時,為修金丹大法之下手初基。「長生無妙藥,只在一靜中」!此為正統坐功,百無一病。 道家重性命雙修,形神兼養。其所以重養形者,正如《淮南子》所謂「形者生之舍」、「形備而性命成」也。形之不存,神將焉附?命之不存,性格焉修?故道門雖以養性為宗,養神為首,然卻以養形為本,養命為基,方能達到形神合一之境。若本基不固,宗首便無由得立矣。舍此軀殼,欲作仙佛聖人功夫,如何起修?佛家講「明心見性」,儒家講「正心盡性」。生之不存,明見正盡,便全無落腳處矣。在此首須切記,養生養形只是手段,是工具,作仙、作佛、作聖人,才是目的,是本旨。 道家養生重三寶。三寶者,精、氣、神也。道家長生法要之「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等一貫工程,總是以此三寶為基礎、為材料。精氣神三寶寄託於外者,為耳目口三門。《參同契》所謂「耳目口三寶,固塞勿發通。真人沉深淵,浮游守規中」。當靜坐修鍊時,宜固塞此三寶,令勿發通;外不入內,內自不出。耳多聽則搖精,口多說則傷氣,目多視則勞神。收視於目,回目光以內視;反聽於耳,回耳聰以內聞;緘閉其口,回元氣以內營。凝神寂照于丹田,了無雜念,使神氣相抱,合乎先天之鴻蒙。將此精氣神三寶調和烹煉,往來升降,發於規中,充於四體,便可證驗到內丹之成。 道家煉三寶,下乘煉凡精、凡氣、凡神,亦即是後天之精氣神;上乘煉元精、元氣、元神,亦即是先天之精氣神。一般人初步入手工程,只能從前者下手。即是從後天法入先天法,從有為法入無為法。即從前者下手,故精不可漏,氣不可漏,神不可漏;精不可傷,氣不可傷,神不可傷;精不可搖,氣不可搖,神不可搖。此為養形、養命、養壽之三大要素!故修道之士,首宜注重做保精、保氣、保神工夫,次宜注重做固精、固氣、固神工夫,再宜注重做補精、補氣、補神工夫。最後—步,方為化精、化氣、化神工夫。中老年人已破體者,即精氣神均已多所傷損泄漏者,前三步工夫,尤為緊要。修個小乘以圖卻病延年者,只做第—、二兩步工程,即「保」字工夫與「固」字工夫,即可終生無病、延年益壽矣。修個中乘以返老還童者,便須做到三步工程,即「補」字工夫。務使返還於童貞體、純陽體,即可百歲猶少年,壽算超常人矣。修個上乘以圖長生不死,而抵於「聖神合一」、「天人合—」者。便須做到第四步工程,即「化」字工夫。到此境界,便可形神俱化,與萬物為一,與天地同體,與日月同明,而充乎太虛,神玄莫測矣。 養精為養形體之要素,養氣為養命之要素,養神為養性之要素。精者體之所成,氣者命之所寄,神者性之所託。油盡燈滅,精竭人死,氣絕命亡。故道家工夫,最重精與神氣,閉塞耳、目、口,叫元氣不上泄;寂滅心、意、念,叫元神不外泄;築固腎部,叫元精不下漏。收視返聽,寂心止念,神光全集於內,積氣、聚精、凝神,久之即可產生內丹之特殊效驗,而為「長生久視」之大葯矣。 道家之煉丹,純以陰陽為用。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而尤須顛倒陰陽方為功,即地天交泰者是。《參同契》所謂「物無陰陽,違天背元」,與「坎男為月,離女為日;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月受日化,體不虧傷」者是。取坎中之真陽,填離中之真陰,便成純陽之乾,而為長生之基矣!北宗清修派認為以身中之陰陽交、坎離交,也就是心腎交,即可得採補之功。吾人能使心火中之真陰與腎水中之真陽交媾,便可得陰陽交配、水火既濟之功。其中自有妙理,到時自有證驗。雙修派則認須在彼身中求,《參同契》所謂「同類易為功」者是。 南宗對此一丹程之訣中訣,最不輕傳,稍一偏差,便入於左道旁門矣!陸彥孚謂:「道以全神,術以固形。」前者為玉液之事,後者乃金液之功。修命真訣,常能奪造化玄機,非遇大有緣之積德善人,歷真均不輕泄。昔陳觀吾真人口傳玉液鍊形者數百人,而金液大道,迄未遇一二緣會。修此功訣,不得其人,便易起貪淫之念,為禍不淺,故易獲天譴也。《抱朴子》嘗渭神仙之至要,在於「寶精、行氣、服一大葯」三者。吾人之精,至為寶貴,「順則生人,逆則成仙」。如何逆用?北宗主清修三寶,南宗主雙修三寶,用房中之法,還精補腦。至乎行氣,其至要者為胎息。服一大葯,即指服食金丹。 煉丹之道,開關為先。不打通任督,以行大小周天,則以後工程均無法辦。通關之法,自下而上,由後而前,循環不息。此為任督脈通。任督脈通後,再打通八脈,乃較容易事矣。此又有積氣開關與聚氣開關二法。前者任人可修,任人可成;後者則非得其傳,非得其人不可。通關證驗,有一次全通者,有須無數次方得全通者,遲速無礙。工程足,精氣足,則一次即可全通,否則便須久久歷練。 煉丹之道,火候最要。築基易,開關易,得葯易,採藥易,惟火候最難。薛紫腎真人所謂「聖人傳葯不傳火,從來火候少人知」者是。火與候,種類繁多,景象各異,用途亦殊。當熏蒸、烹煉、採取、溫養之時,俱宜仔細分別認取,遵循準則以為用。靜坐以至得火(此指身中真火),則如燃油燈,隨時可用,此為起火功。火生起後,綿綿不熄;欲小則為文火,放大則武火。不用之於煉丹,亦可用之以養生,用之以治病。火工起火之後,須明節制火工與止火之法。否則,不但有水枯之敝,且有焚身之害。 全真子有云:「精為命寶,亦為丹本。」在術法中,保精有保精之工,固精有固精之工,補精有補精之工(俗謂添抽工夫,又可分自家補精之工,與被家補精之工,二者截然不同),不漏精有不漏精之工(斷淫慾,固為不漏之法門,然在家人豈可全斷?行房而不絕,御女而不漏,且純屬自然之事,元絲毫勉強之意,方可謂之道門上乘工訣!若用外功勉強行之,則隨入左道旁門矣)。精不漏之外,猶須做到氣不漏,神不漏,方為上訣。所謂「大鎖金關勒五闕」者是!且也,補氣有補氣之工,補神有補神之工。不漏之後,方可言採取。采又有清采濁采、內采外采、上採下采之別。且采精有采精之工,採氣有採氣之工,采神有采神之工,又均有別。凡各工程,均有訣法,訣法雖異,然有一本之道存焉!握其一本,便可貫通萬殊。此全屬命功範疇,乃金液大還丹之事,歷代仙真,絕不輕泄之也。 道法中有頓、漸二門。頓法易成而難修,漸法易修而難成。頓法非明師莫辦,漸法無明師亦可。此點,雙修之與清修亦然。頓法直修上乘即可兼中下二乘,漸法則須循序自下乘起修,透中乘再入上乘。途有遠近,時有久漸,果無二致。道法中又有顯、密二宗,清修為顯宗,雙修為密宗;性功為顯宗,命功為密宗。惟此系就道門中人而言,在外視之,則丹鼎派之道法,均屬密宗。所謂顯宗者,乃密中顯;所謂密宗者,則為密中密也。 初習靜坐,妄心最難除,雜念最難去,燥氣最難平。治之之法,存真心所以去妄心,存正念所以去雜念,存元氣所以去燥氣。心死則神話,念止則神靈,氣平則神安。三者下手法,總在「制心一處」!心止於規中曰凝神,念息於規中曰凈意,氣歸於規中曰調息。神凝則心定(心動則神疲),意凈則念止(念長則意亂),氣伏則息澄(息粗則氣浮)。如是則自可由神氣相抱、心息相依之境,而入於無心、無念、無意、無息之大定境界中矣。潛心於淵,則心不外馳;意不牽事,而火不動於中。凝神於規,則神不外游;機自息於物,而欲不搖其精。神氣精,長養於內,聖胎自成,此靜坐養生之初法也。 靜坐之功效,旨在能卻病延年。三豐有云:「保身之道,以安心養腎為主。心能安,則窩火不外熒;腎能養,則坎水不外蹦。火不外熒,必無神搖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蹦,必無精泄之思,而腎愈澄。腎澄則命火不上沖,心安則神火能下照。神氣精交凝,結為胎息,可以卻病,可以延年。」又云:「卻病之術,有行動之法。虛病宜存想收斂,固秘心志,內守工夫以補之。實病宜按摩導引,外發工夫以散之。熱病宜吐故納新,口出鼻入以涼之。冷病宜存氣閉息,用意生火以溫之。此四法,可為治病捷徑,勝服草木金石之葯遠矣。」此二則,極簡要而徹精微。惟靜坐丹法,共有九候三關:至初關三候之功,即可治百病;至中關六候之關,即可萬病不生,返老還童;及至最後關上達九候之境者,則已躋入聖登真之境矣。故凡習靜坐而仍生疾病者,絕不能言有功夫也。打坐則實在打坐,做功夫則未也。故不打坐則已,打坐則須死心塌地做功夫,不可以此為名也。 靜坐修丹,成年人體與童真體有別。成年人類皆為已破漏之軀,精氣已損,須先修補工,以補離成乾,返還其童真體,然後再著上功。童真體毫無泄漏,並未破乾成離,無須作取坎境離之補工,只做一段純陽上功即足。故二者修為法與下手法,亦均有異。 靜坐修丹,一般常言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庶不知三者下手法,系以鍊氣為首。其訣在以鍊氣補形、鍊形補精為第一環。鍊氣補精、煉精補氣為第二環。鍊氣補神、煉神補精為第三環。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為第四環。煉虛合道、參道入真為第五環。此為青城派祖師罕傳之天機活法也。古真謂:「氣是添年葯,心為使氣神!」入手總以氣為主。迄至氣用先天真一之氣,而不用凡氣,即呼吸之氣。精用先天真一之精,而不用凡精,即交感之精。神用先天真一之神,而不用凡神,即後天之識神。則為上上修玄法矣!

漫 談 修 道

張義尚

怎樣修道?先必須深通造化、把握陰陽。《易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黃帝內經》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呂祖《指玄篇》說:「玄篇種種說陰陽,二字名為萬法王。」紫陽翁說:「草木陰陽亦兩齊,若還缺一不芳菲。」把握陰陽,是道家修持總訣,陰陽合一而成太極,即是還虛,由太極再返於無極,即是合道。日還月返,皆是逆行,所以後人評述三豐翁曰:「順則凡,逆則仙。一句話兒超了千千萬。」這就是道家對於人體生命工程的理論和觀點。 我過去把道家具體修持分為本身陰陽、同類陰陽、虛空陰陽等三種,但這三種是又分又合,互相影響,總而言之,不出修性修命之兩途。大抵南派以修命為先,特重同類陰陽;然豈能脫離本身而取驗。北派以修性為先,首重本身之陰陽,以上接虛空中之同類陰陽與虛空陰陽。 要知道家之所謂陰陽,乃是真陰真陽。就本身陰陽而言,神為陰,氣為陽,此中有先後之別;就同類陰陽而言,則坎中之陽為真陽,離中之陰為真陰,皆是身外靈父聖母之作用;就虛空陰陽而言,則是太極中之元陰元陽也。 修證的把握陰陽,即是修性修命或性命雙修。然此中層次高低,大不相同。所以一則曰「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一則曰「是性命,非神氣,水鄉鉛,只一味。」蓋神氣屬本身之修為,而水鄉鉛則賴靈父聖母之運用也。 「命要傳,性要悟,入聖超凡由汝做。不識真種是還丹,水火空鐺虛煮沸。」此乃先哲推尊人元功法而言。然「性由自悟,命假師傳。」則是千真萬確的。人元金丹,確是修命最簡易、最迅速之法,猶如乘飛機以赴北京,自己毫不費力;但製造飛機,豈是易事!平整機場,必賴多人。三豐翁言:「必須福德勝三倍天子,智慧過七輩狀元,方可為之。」正指此事。凡命功由低至高,一步接一步,非依程序進行不可;性功亦有多級,由後至先,全憑心意做功夫,則以當機為高耳。 人元金丹,實際是以術延命之最高的簡易迅速法門,終是修道之功法內容。陳攖寧先生為了突出延命術,稱之為「道教」,以與修道相區分,未免欠妥!從人元金丹而論,它是身外陰陽,除此一切修為連兩家陰陽在內,皆不離本身陰陽之運用。並且在修持過程中,道家首先都是以強調色身為主,以後層次漸高,才逐漸向修性過渡。因性之與命,始終互為影響,故曰「性之與命雖二是一。」 我們不能不承認,人元金丹有它特殊的功驗,遠非其他功法之所能及;但需知人元之學,不離三家,絕不是俗傳的兩家之學。兩家之學只是變相的房中術,我過去己再語及。其次,若因人元金丹之奇妙,遂以為是唯一之法,除了斯法,皆不足學,則是孤陋寡聞,自以為是,「敢將蛙井渺蒼冥」,此乃不識大道之本體,可笑亦可憫,乃是莫大之錯誤矣,須要特別注意!因為人體生命內涵,不外性命,修命固能移性,而修性亦能立命,所以佛法密宗指出「心氣不二」,實質就是心物不二,物質可以變精神,精神亦能變物質。目前已有指出,八識中的第六識(意識)是有能量的。筆者過去接觸道佛兩家諸大善知識,也無不強調轉識成智要在六識上狠下功夫,所以張紫陽作《悟真篇》雖全書皆論說陰陽,後來亦不得不另寫外篇專闡禪法。 道以形神俱妙為貴,猶佛教密宗以即生即身成就為最高。道家化形之學,有煉天元神丹者,有得玄珠者,有依金光化形者,總之是神妙以後之事,過去丹書記述簡略,諸師亦鮮詳及。為了廣求借鑒,我曾請教於西藏紅白兩教的大德貢噶上師曰:「弟子欲即生即身化虹光,手發爪甲亦不留,當修何法?」師曰:「當修氣脈、明點。」我又問:「專修大手印,亦能化虹光身否?」師曰:「也能,但較迂緩。」按密宗之氣脈明點修法,即等同道家之命功,但密宗多修剛氣,其效較速,此因密宗之修習氣脈明點為主者之年齡限於35歲甚至25歲以前,而道家則多為救助衰殘入手,修習柔氣,以求返老還童之效。又藏密紅教之最高法門「大圓滿」,入手先修「且伽」(大手印定),然後於且伽定上修習白黑二瑜伽,借看光以調整本身之氣脈明點,名曰:「妥噶」,乃是紅教之特別不共最高功法,系專為徹證虹光身而設,對於道家之以修本身陰陽為主者,大可借鑒,不可忽視! 道家講性命雙修,對修習柔氣功的入門功法有較詳指示,但對於最後之修證,則很少系統論述,只能下《黃帝內經》、《易經》、《老子》、《莊子》等求之。余前已略為道及。茲再摘錄司馬子微《坐忘論》以證之。 其《得道篇》曰:「神與道合,謂之得道。經云: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又曰:「夫道者神異之物,靈而有性,虛而無象,隨迎不測,影響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又曰:「虛心穀神,唯道來集,道有深力,徐易形神,形隨道通、與神合一,謂之神人,神性虛融,體無變滅,形與道同,故無生死,隱則形同於神,顯則神同於氣,所以蹈水火而無害,對日月而無影,存亡在己,出入無間。身為滓質,猶至虛妙,況其靈智益深益遠乎!《生神經》曰:身神並一,則為真身。又《西升經》云:形神合同,故能長久。然虛無之道,力有淺深,深則兼被於形,淺則唯及於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身不免謝,何那?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初得少慧,悅而多辯,神氣漏泄,無靈潤身光,遂至早終,道故難備,經雲屍解,此之謂也。」 總上《得道篇》所論,最主要的,是道有深力,能逐漸地變化肉體和心神,但看功力淺深如何。至於具體修法,《坐忘樞翼》篇曰:「夫欲修道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絕,無以干心;然後端坐,內觀正覺。覺一念起,即須除滅,隨起隨制,務令安靜。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游亂想,亦盡滅除,晝夜勤行,須臾不替。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冥虛心,不冥有心。不依一物而心常往。此法玄妙,利益甚深,自非夙有道緣,信心無二者,莫能信重也。」又曰:「若有心歸正道,深生信慕,先受三戒,依戒修行,在終如始,乃得真道。其三戒者,一曰簡緣(外緣),二曰無欲(內想),三曰靜心(正定)、勤行此三戒而無懈退者,則無心求道而道自來。」此外復講到用心不當及其調整之法與由定發慧保任之法,尤貴慧而不用。最後談得道之人,心有五時,身有七候。五時者:一、動多靜少;二、動靜相半;三、靜多動少;四、無事則靜,事觸還動;五、心與道合,觸而不動。心至此時,始得安樂,罪垢滅盡,無復煩惱。身有七候者:一、舉動順時,容色和悅;二、夙疾普消,身心輕爽;三、填補夭傷,還元復命;四、延數千歲,名曰仙人;五、鍊形為氣,名曰真人;六、鍊氣成神,名曰神人;七、煉神合道,名曰至人。其於鑒力,隨候益明(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眼功能之由淺入深),得至道成,慧乃圓備。雖久學定,心身無五時七候者,促齡穢質,色謝歸空,自雲慧覺,復稱成道,求諸通理,實所未然,可謂謬矣。」 總上「坐忘」所論,與佛氏之修戒定慧與大手印,辭語雖異,理實相通,可以互證。於以知大道雖一,而實踐修證,不妨二途。修命之最高法門,當於《參同契》、《入葯鏡》、《悟真篇》、呂祖詩詞、三豐《玄要篇》、《金丹真傳》等求之。此乃從陽入陰。真正同類陰陽人元金丹之學,必須真師真傳,目擊後實踐。否則「饒君智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至於修性之最高法門,當於《黃帝內經》、《易經》、《老子》、《莊子》,佛教中《金剛》、《圓覺》、《法華》、《楞嚴》、《維摩》、《華嚴》,尤其禪宗之《壇經》及諸祖語錄求之。此乃從陰入陽,陰極陽生,命自來歸。故虛靖真君「大道歌」白:「道不遠,在身中,物則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和氣住,氣歸元海壽無窮。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靈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損筋骨。神馭氣,氣留形,不須雜術自長生。術則易知道難悟,既然悟得不專行,所以千人萬人學,畢竟終無一二成。神一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如此朝朝還暮暮,自然赤子產真胎。」 此上兩大途徑,或先命後性,或先性後命,乃專為夙緣深厚,上根利智之士,能單刀直入者所說之「頓法」也。若姿質魯鈍、福緣淺薄,不能單刀直入者,則當走道家北宗性命雙修之「漸門」,以神為性,以氣為命,神氣同煉,由後天返先天,步步深入,則《天仙正理》、《慧命經》、《金仙證論》、《性命法訣明指》、《性命圭旨》等,皆是要籍。不過此宗在目前已有逐漸走向支離、瑣碎、執著、僵化之勢,不拘何門何派,可參拙作《仙道漫談》(台灣真善美出版社出版),內有「五忘仙訣」,「天仙總持」「神人法言」等,或可有補於上乘功法之了解。 所謂性命雙修,本來有兩個含義:一般通指北宗功法而言,以其神氣同修,上、中、下三根皆宜故。另一種,則指整個人體生命工程必須性命同等重視而言;故呂祖《敲爻歌》曰:「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達命宗,迷本性,恰似鑒容無寶鏡,壽同天地一愚夫,權握家財無本柄」。 前此皆是本身陰陽修持法之正途。等而下之,如內家武術中的太極拳(於盤架子中講剛柔相濟,快慢相間者除外)、意拳、金家功夫(心意六合的一個分支)以及古法真傳易筋經、蜀東五禽圖(原傳於重慶的王禮庭)等,皆可作為入道之梯航。蓋生命科學之研習,著眼點不可不高,而實踐修習,下手則不妨從低,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所謂「低處修時高處到」。方是紮實穩妥的功夫也。 或曰:「你過去不是一貫推尊道家南宗同類陰陽人元金丹之妙嗎?何以現在又轉而論說本身陰陽、清靜無為、盡性立命之學呢?」我答:拙作《縱談道家柔氣功》一文(《氣功》雜誌1987年10期),已首先明說:「六度之禪最為高。養生極則莫比肩,鉛汞陰陽都揚卻,人心不起道心圓。先天之先唯此是,法身煉就色身全。」因同類陰陽雖妙,純賴外力,福德因緣不夠,勉強不得,余前此之所以多次論及並辯其邪正真偽者,欲使人知我國有至高至上之人體生命科學,深恐久而數典忘祖!而目前著重轉而推闡本身陰陽,盡性以立命者,以其為現實可行之法,雖然巧拙不同,一樣可以達到最高境域,庶免守株待免,到頭空老,甚至斷人慧命耳! 目前一般學人,多有輕視性功者,這是莫大的偏見,此因見理不徹。請你不妨閱讀一下《金蓮正宗記》、《徐神翁語錄》,尤其佛門中《高僧傳》、《神僧傳》等,研究一下怎樣才算明心見性?怎樣才能達到祖師大德們的高級智慧和各種神變功德?試把你自己的智慧功德和他們比較一下看?且明知酒以茅台為優而不可得,則淡酒多懷也醉人。善哉!曹文逸仙姑曰:「形神雖曰兩難全,了命未能先了性!」似此終日乾乾,不遠勝於畫地自限,坐以待斃之為愈耶!

摘自:張義尚《養生蠡測》

縱談道家柔氣功

張義尚

我國古代講究養生的人,大都特別注重氣的因素,所以人們稱養生家為鍊氣士。鍊氣的方法,隨派別傳承的不同而有異。為了研究方便,我們把它分為醫療的、武術的和宗教的三大類。三大類中,又可以分派、分系、分門,各各不同。我想強調一下宗教類中的道家柔氣功。 我為什麼不強調醫療、武術的氣功,宗教中又不強調佛教或印度教中的氣功,而著重強調道家柔氣功呢?因為醫療氣功,偏於治療的消極面,不夠積極;武術氣功,偏於技擊的輔助面,於養生有距離;宗教當中的佛法密宗及印度教的瑜伽氣功,則是以修剛氣為主,於年邁體弱者,均不適用,遠不及道家柔氣功的細緻精深而自然,不拘年齡大小,體質強弱,都可以實踐修習而無害。為什麼叫柔氣功?柔是與剛相對而言的。佛法密宗稱深長吸氣而久住丹田的寶瓶氣修鍊法為修剛氣,用於年壯體強,氣血旺盛之人,能迅速獲效。反之,任氣自然出入丹田而不用住氣之法,曰修柔和氣,見效雖慢,但無流弊。其在道家,修氣以救助衰殘。衰老之軀,唯柔氣為宜。涵虛真人云:其為氣也,至小至柔,以曲養而無害,則聚乎虛空之中。是明言柔氣功的修法特點了。休道柔氣功效力緩慢,實則氣功之中,柔氣最為深密,亦如武術之中,剛猛者多粗淺,而柔軟之內家拳法,則每高深精微,其中大有無窮之秘奧在。 過去的道家,受時代的限制,同時也受道教的影響,故在思想言論方面,不可避免的有不合科學的地方,當用一定的歷史眼光去看待。其中還有一些說法,應持客觀態度,暫時保留仁智之見,以待他日事實之證明。 世界宗教很多,最盛行的,如基督教、回教,完全是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真主、上帝、死後升天之上。唯有道家不同,他們講盜天地、奪造化、「我命在我不由天」,種種修法,都是與天爭衡,要即生即身兌現的。佛教大乘也與此相似,講蠢動含靈,皆有佛性,教主與信仰者之間,是平等的。不過佛教的氣功,倒是小乘禪定和大乘天台止觀,多有可供參考處,至於無上密宗的諸多方法,觀修甚難,對學者的年齡體質有嚴格的限制,就養生這個角度說,是有距離的,所以我不取它。 道藏分三洞、四輔,號稱五千餘卷,其中偽造濫收者十居八九,能夠作養生參考資料的,實寥寥可數。然即此寥寥可數之資料,研究大不容易。不問著述或註疏,由於各人所事不同,所證不同,各憑所事所證以立說,隱語譬喻,異說紛壇,矛盾重重,莫衷一是,不因師指,此事難知,故古語云:「饒君知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只緣丹經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陰陽大道有種種分別,同類陰陽、虛空陰陽等法,因已超出一般養生範圍,故不論及。本身陰陽的修法,即修習柔氣功,一般雖也稱為內丹術,但嚴格地來說,只是清靜修法,也就是所謂修道(也稱清凈丹法),與真正內丹術,亦是有區別的。真正內丹,亦稱內金丹,乃相對外丹或外金丹而言的。清靜修法的所謂內丹,乃是北派之學,而真正內丹,則是南派功夫。此二者的分別,過去只有陳攖寧先生談到過,其他知道的人是不多的。 清靜修身之道,也有小葯、大葯、小周、大周、三車、三田、百日、十月、三年、九載、結胎、脫胎、溫養、沐浴、乳哺等說法,但只要真正掌握入手門徑,猶如欲赴北京,辨明方向,自然走一步,近一步,雖是遷緩,終有到時。其他種種比喻說法,不要管他;因人身氣脈不同,行功巧拙不同,絕不能按圖索驥,機械以求。至於真正內丹之法,則好比乘火車以赴北京.雖也有一定的程途和站次,但遲速大異,並且自身是不太費力的。 道家的主要經典《悟真篇》有數種註解,都不是指的一個事情,但理是相通的。吾師常說,丹經有理、事與法,一定要分辨清楚。理雖一貫,事與法則是隨門派傳授而有分別的。理可自悟,事與法非師指難明。故云「性由自悟,命假師傳」。因性中即寓有理啊? 性是性,命是命,神是神,氣是氣。然古哲為何又云:「性命非二,神氣一物」?氣與命是物質基礎,性與神,實即物質所發生的作用,所以佛家也有「心氣不二』的說法。就養生角度說,道佛的所謂心、性、神等,都是指物質在大腦的反映,與一般所說的唯心的心,是大有區別的。在兩家做功夫當中,往往有種種境界出現,古哲謂之魔事,實即氣脈幻化,因其都有物質作基礎,故云「雖幻亦真」。 道家的所謂至人、神人、真人、仙人,實際就是因修氣功而能發揮一般人所不能具有的能力的超人,不要把他看得過分高遠神秘,而是任何人只要肯下功夫都可做到的。因為人身即是物質,凡物質都具有一定能量,不過一般人只知不斷發揮他現有的能量(如視、聽、言、動、思考等本能),而不知含藏、蓄聚、擴充、變化,以發揮更大的能量;道家則能利用身內之丹田、脈輪等猶如鍋爐、管道、反應堆,能夠把身內的某一些材料鍛煉加功,發揮出比常人更大得多的能量。從理論上看,這是完全有可能的。道家柔氣功的修習,是以氣為葯,以神為火,以丹田為鼎爐的。陳虛白《規中指南》的玄牝、藥物、火候三論,即是此法的註腳。可惜內容有點拉雜,反使學人有不著邊際之感。 關於養生的積極措施,專賴鍛煉,而鍛煉之法,上者煉神,中者鍊氣,下者鍊形。大概煉神者,可以兼攝氣形;鍊氣者,可以兼利形軀;但若專鍊形質者,不一定能養氣,專以鍊氣為主者,也不一定能安其神。若就功效之快慢難易而言,則又下者較易較快,上者較難較慢,但也不是絕對的。 中下乘氣功,有內壯、外壯之分,內壯氣功,鍊氣入骨,功成之後,外形多瘦削,甚至枯瘠如柴,但內臟堅實,精神充沛,確有延年益壽之驗。外壯氣功,大都肌肉臃腫,神氣外露,過去走江湖,耍雜技者,十之八九是此類,雖然也有氣貫全身,承受重壓,睡卧釘床等功效,但從養生角度看,不是正途。 武術當中的易筋經、五禽戲、童子功等,都是屬於中下之流的內壯功夫,故見效都比較容易。但是這種功法,總以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年齡以內去鍛煉為宜,超過了三十五歲去煉就難了。故有「童年鍊氣功,一直向上沖,成年鍊氣功,老是不見功」的說法。 這裡必須指出,以易筋經、五禽戲為名的功法很多。此處所指的易筋經,有三十二導引,外有推揉、拍打及煉功器械等,此功是我在大學時代,從黃克剛老師處得來,當時曾輯著《易筋經真傳》一書,油印了百多本,可惜在十年浩劫中,原稿與油印本都蕩然無存了。此處所指的五禽戲,與上述易筋經同出一源而更精練,此功由巴縣王禮庭傳出。吾友張覺人君曾將其法寫成《五禽氣功》一書,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王禮庭,平江不肖生愷然在近代《俠義英雄傳》中曾大肆渲染,雖不免言過其實,然治好沉痾,且變成了重慶地區的一代氣功名師,確是事實。其書不是泛指一般的所謂易筋經、五禽戲動法。它的行功方法,都是著重內斂而不是外張的。 真正最上乘的同類陰陽法,對年齡是沒有限制的,而且專門是為救治衰殘而設,古稱百二十歲皆可還丹,又說只要有一口氣在就可返還,正是指此。但此種方法,條件最難具備。另一種是真正掌握了本地風光,可以一了百了,但這是有關智慧的問題,也勉強不來。 即中下乘功夫如易筋經、五禽戲等練成,駢指可貫牛腹,惻掌可斷牛頸,寒暑不侵,刀劍不傷,世人無不目為奇績。然在真正養生家看來,皆藝成而下之事,不足為法。唯至德成,方是上乘境界。如何是德成?慧而不用,含宏光大,積累長久,與道合真,司馬承禎已言之矣。 道宗諸書,至難辨析,我前已言之。縱然窮理已至,然人我之見不除,此山彼山屢遷,朝秦暮楚,徒延歲月,一曝十寒,效驗不著,所以閔真人有「好為苟難,耽誤一世,作異矜奇,全不濟事」之戒,宜三覆之。 此道見理明徹,可以頭頭是道,無人而不自得;若未得真旨,則又觸途成滯,障礙重重,所以窮理之功,極為要緊。我在1965年3月,總結養生研究之後有感,曾作俚歌,到今天還是適用。今附如下,作為本文的結束吧!歌曰: 養生之術廣無邊,深則入聖淺延年。研窮法理四十載,不離陰陽是真詮。 本身同類虛空別,精氣與神總相連。真假先後須細辨,毫釐差錯隔天淵。(此上總起,下分述。) 六度之禪最為高,養生極則難比肩。鉛汞陰陽都揚卻,人心不起道心圓。 先天之先唯此是,法身煉就色身全。同類虛空皆可攝,體用動靜相循旋。 此上論佛道二宗最高之法。(首句揭怫法,次句指道家法。) 龍虎並用大丹法,身外陰陽顛倒顛。南宗真秘賴福德,緣淺智劣隔萬千。 此唯呂祖豐翁輩,逍遙自在伴花眠。(此上論道宗特別不共法。) 除此之外是漸乘,由後及先次第遷。煉精化氣氣化神,還虛合道亦通元。 唯是見低行多阻,轉拾轉得要志堅。若無明師親口授,半途而廢莫怨天。(此上論漸乘,明六妙門、五忘訣等皆是。) 太極拳法本武技,松勻穩靜尚自然。此中高低大不同,高者養生兼寓焉。 動靜渾融神氣忘,無象之象勢翩翩。於此若能契至理,何必逐未問汞鉛。(此上專論太極拳法之高者。) 我生緣遇特勝人,徹研大法追古先。不是師尊默輔佑,豈能豁悟比高賢。 誓當奮起答聖德,一心直證未生前。(此上自慶自勉之辭。)

摘自:張義尚《養生蠡測》


推薦閱讀:

墳地風水入門知識 墓地風水知識大全
全息背診入門
八字入門·十干生旺死絕表
佛教入門
相機的自動測光與自動曝光入門問答

TAG:道教 | 道學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