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傳承好家風善德勵後人

作者:孔慶錦 整理:文 耀  「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是說只有改善自己的身心品行,家庭才能和諧,社會才能穩定,國運才得以恆昌。國此,良好的家訓家風實為勵志勉學、立家處世,乃至為官理政之精神磐石。

  「守家二字勤與儉。」我出生於祖祖輩輩都以耕田種地為業的貧窮家庭,父母含辛茹苦養育我兄弟姐妹五人,為謀生計,父母可謂披星戴月、沐雨櫛風,終日臉朝黃土背朝天,所種的農作物要早起肩挑至10公里之遙的集市上賣,還順便買一擔豬糞肩挑回來作肥料用。稻穀晒乾要用碓去舂,篩糖始見米,白菜蒸煮後晒乾成菜乾。待無青菜時食用。芥菜用鹽腌制晒乾成鹹菜,就是一年的「鹹味」了,偶爾能吃上最廉價的鹹魚或芋頭煮豬油渣,那可是奢侈的美食了。吃飯時,母親絕不允許我們有一粒飯掉在地上或吃剩在碗里,夾餸菜更不準「飛象過河」我們身上所穿的衣服都是舅舅們穿舊了送來的,還要老大穿了到老二,老二穿了到老三,我們腳穿的是木屐,從未穿過鞋。「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可謂備嘗困苦,感受殊深。  「傳家二字耕與讀,」父親讀過幾年私塾夜校,悟性頗高,能用文言文免費代人寫信,他常說:「耕田佬的子女就要學會耕田種地,勤儉持家,還要用功讀書,兄弟團結,與人友善。」從懂事起,我們白天要跟隨父母學干農活,晚飯後,母親抹凈飯桌,點一盞煤油燈,父親就開始教我們。或教珠算的加減乘除法,或教寫毛筆字,或教《三字經》《唐宋詩詞》《朱子家訓》《增廣賢文》《幼學故事瓊林》……並要熟讀成誦和默寫所教的典籍和珠算口訣,還常常引用古籍的典故教育我們。待我們年齡稍大些,讀書也勤奮刻苦,他既高興又無奈地說:你們愛讀書,我很高興,只是再無餘力為你們營造新居而深感歉疚」父親的教導至今言猶在耳,宛如一種催化劑,激勵著我們砥礪前行。

  「分家切莫相爭,譬如多生幾人:養親切莫推躲,猶如止生一我。」爺爺留下兩間房屋,伯父要了一間新屋,父親要了一間舊的一半(另一半屬其瞎子叔父),還要無償贍養叔父。我不解,問其故。  父反問:「你可知"六尺巷』的典故嗎?願聞其詳。」我隨口念道:「千里家書只為牆,再移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我接著說:「這首詩是張英(安省桐城人,清代康熙年間當朝宰相)回復家人的一封家書。緣起於吳姓鄰居欲多佔張家三尺宅基地,家人馳書於都告之張英』。  家人閱罷張英複信後果然讓出三尺地,吳姓鄰居得受其感化而慚愧地說:果然是宰相肚裡能撐船。吳姓鄰居當即於自家宅基地內主動後退三尺,這就是至今尚存的「六尺巷景點,我曾到此旅遊。」父親點頭笑笑說:「對呀,何況我們是兄弟,爭什麼屋呀?我少要半間屋又何妨?我不贈養叔父他怎生存?這叫吃虧么?」一席話,肺腑言,父親的形象霎那間高大起來。他那謙讓孝親等言傳身教,讓我們耳濡目染,受益終生。

  感恩家風,一路相隨。我們從讀書到走向杜會,始終牢記父母的家教家風,並在潛移默化中傳承其優良品格。在家鄉,我們各自建了房屋。也早已各自成家立室,至今已繁衍至40多人的大家族了,且子子孫孫又都是讀書明理者,父母年高,我們共同贍養至耄耋之年壽終;家族有人因病住院,我們日夜輪流陪護;家族有喜事,大家同去道賀,共同分享快樂;清明同去祭祖;端午一起包裹蒸粽,分甘同味……我們家族團結,尊老愛幼,和睦相處,樂也融融。  「君子修其道德,不為貪困而改節;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鑒古觀今,為後代子孫而立家規者實屬不少,古之北宋名臣包拯的家訓為「後代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有德者,皆由儉來也」是為北宋名相司馬光的家訓:還有戰國時期的「孟母斷杼教子」,南宋時的「岳母刺字」等,今人之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所立的家訓是「帶頭艱苦,不搞特殊。工作上向先進看齊,生活條件跟差的比。」……這些先賢精英,真正做到了「須求無愧於天地,要留好樣與兒孫。」也使自己的高風亮節廣為世人傳頌。  貴名節而樹榜樣,立家規以勵後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良好的家規家風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對人格操守、志向品行的養成無不根植深厚,影響深遠。  作者:孔慶錦 職稱:語文高級教師、瀝筆會會員、南海作家協會會員 聯繫電話:13118856183  聯繫地址:南海區大鎮水頭路(城南市場對面)建安街教師樓B座502 郵編:528231  本文刊登於2017年7月21日珠江時報今日南海09頁副刊
推薦閱讀:

尋源太極拳:陳家溝太極的傳承、生意與迷茫
#八珍盛宴#年菜的經典傳承干筍紅燒肉
禮樂傳承與現代禮儀修養
地理冒禁錄(元極門風水傳承,得之請珍惜)
【讀唐卡】十八世紀西藏寧瑪派傳承:無量壽佛唐卡欣賞

TAG:傳承 | 家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