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系列 | 想培養雙語兒童嗎?請了解幾個至關重要的語言規律(第二節--語言規律一:「有意義的交流」...

註:這是一個連載系列, 若要全面了解信息,請關注「大洋幼教」公眾號,並先閱讀這個連載系列的上一篇連載系列 | 想培養雙語兒童嗎?請了解幾個至關重要的語言規律(開篇)

什麼是「有意義的交流」(meaningfulinteraction)?

「有意義的交流」是指說話者和聆聽者是共享一個語境,在互動理解基礎上的交流。

與「有意義的交流」相對的反義詞是「雞同鴨講」或「對牛彈琴」。

人類的語言發展是靠理解基礎上的互動交流推進的,而不是單單靠語言輸入(languageexposure)推進。

一個嬰兒如果在有大量語言輸入的環境中成長,比如他/她的周圍有收音機播放最優美的詩詞,有電視機播放最有教育意義的兒童片,但沒有人和這個嬰兒對話,那結果呢?這個嬰兒長大一定是個不會說話的大白痴。

現實中,沒有一個父母在自己寶貝學母語階段,是利用聲像資料讓寶貝通過「聽語言」或「看語言」學會說話的,但當寶貝學英語(第二語言)時,這種奇怪的方法就被父母用上了。

我記得我在2003年出國前,有一套台灣公司出品的三千元的迪斯尼英文動畫DVD在大陸熱賣(那個台灣公司還存在,在此暫不提名)。

那個年代的三千元可能是全家半年的伙食費,家長不惜血本買英文DVD,抱的期望是讓孩子在家裡通過看這套動畫,就不知不覺學懂英文。

殊不知,語言從來都是在有知有覺,經過努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想要不知不覺,輕輕鬆鬆在大量語言輸入環境中學會一門語言不是商家騙局就是痴人妄想。

那有人會說,母語不是很輕鬆地就學會了嗎?

但這個問題本身就有一層更深的疑問:母語真的是很輕鬆地學來的嗎?

大家覺得母語得來輕鬆是因為忘記了我們在嬰幼時期學語言的費勁歷程,母語其實是我們花了好多精力,好多功夫才學來的技能。

不信你去看看現在正在學語言的嬰幼兒,他們每天在多麼費勁地演練發音,多麼想盡辦法表達自己的意願。

大一點的學齡前兒童也會出現一旦學到一個新詞,就揪住不放,不停地亂用,亂說一氣的舉動,引來大人哈哈大笑也毫不顧忌。

「童言無忌」既是孩子語言呆萌可愛的形容,也是孩子學習語言態度執著開放的寫照。

我們曾經那麼投入,那麼披荊斬棘地學習自己的母語,才獲得後來我們能夠駕馭母語的自由,但我們享受自由後便忘了那段學習語言的艱難經歷,於是想當然地認為語言是泡在一個環境里自然而然獲得的技能,於是想當然以為逼著孩子看英文DVD可以幫助英文提高,把孩子送出國就英語搞定……

直到自己耗盡血本,孩子的語言還是在大洋的此岸「濤聲依舊」,才幡然醒悟:原來語言能力還是要靠努力才能學到的,語言環境不是語言能力的保證……

啊,多麼痛的領悟!終於理解唐人街上那些在英語國家呆了一輩子也不會說英語的老華僑了。

那麼,當我們不能太多地指望語言環境的時候,我們該指望什麼?

語言學家告訴我們,最能幫助語言發展的是「有意義的交流」,即提供機會讓孩子獲得通過交流理解語言,通過理解運用語言的機會,這其中理解基礎上的有意義(meaningful) 是核心要素(Owens,2001)。

此外,人和人面對面的單個交流最容易促成「有意義的交流」的發生,我們的第一語言稱為母語就是因為第一語言發展中,母親和孩子單獨交流最多,扮演了提供「有意義的交流」的核心角色。

大語言環境有時候不起作用是因為語言環境不能自動地促進理解,讓語言對聽者來說變得有意義。

所以語言大環境雖然重要,但不是語言學習成敗的關鍵,最關鍵的是「有意義的交流」的語境。

這裡不得不說些語言學知識,從系統功能語言學角度看,有意義的交流又分兩種類型,或兩種人際交往功能(Interpersonalfunction)(Halliday,1985):

(註: MichaelHalliday是世界級語言大師,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宗師級人物,本人的師祖(導師的導師),他精通中文,有一個非常好聽的中文名「韓禮德」,是對中國有特殊感情的澳大利亞學者。

韓禮德(1985)認為第一種類型是交流「物質和服務」good-&-services,比如「要不要來一塊巧克力?」,或者「幫我把門關上」,「我要喝水」。

這種類型的交流的本質是具體的物質,有形的動作,但並不是真正的交流語言,語言在其中是配角,甚至不用語言,用手或東西比劃比劃,這類交流也可以進行下去。

第二種類型是交流「信息」information,比如「你昨天晚上和誰出去的?」,「我比較喜歡悉尼的氣候,真的宜人舒適」,「你為什麼要孩子學英文?」。

這種類型的交流的本質是信息,而要提供信息必須通過語言,語言是這類交流不可或缺的主角,因為很多信息是用身體,用東西比劃不出來的。

人類語言發展的維度之一是從交流「物質和服務」漸漸過度到交流「信息」,我們會發現剛學會講話的寶寶特別喜歡發號司令,一下要這樣,一下要那樣,這不是因為寶寶天性霸道,而是他們在享受使用語言的快感。

寶寶也經常對自己發號命令,會自言自語:「寶寶要洗手了」,「寶寶要吃飯了」,他們用第三人稱跟自己說話,會自己發命令,自己去執行。

這些現象的出現說明你的寶貝在正常的語言發展軌道上,他們開始能夠並享受用語言交流「物質和服務」了。

這個發展規律推廣到第二語言上也是如此,孩子剛開始說的英文也是「物質和服務」主導型的:「Iwant that one.」 「No sauce, just rice」… (我曾經在一家澳洲幼兒園裡作了7年全職代班老師,見過上百個不會說英文的中國孩子怎樣開始說英文的。)

交流「物質和服務」時,因為有有形的物質和動作幫襯,會比交流信息容易得多,所以孩子比較容易在這個環節獲得突破,開始發展語言。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英語培訓班的展示課都充滿了動作,讓孩子跟著動作喊英語口令。

比如前文提到的那個台灣公司,十幾年前的運作模式就是上展示課,讓孩子最後都會說「Go, let』s go」 地出場,然後家長覺得效果不錯,報名買DVD。

在這裡我並不是想說這些英語培訓機構是錯的,他們從動作類語言開始其實是對的,只是家長要有清晰的認識,會說動作類語言只是語言學習的萬里長征第一步啊!

即使是孩子能夠到外國商店買東西,語言交流也是在「物質和服務」階段。

純熟地使用語言進行「物質和服務」交流與純熟地使用語言進行「信息交流」有著巨大的鴻溝。

中國人去澳洲商店買東西就是買東西,本地人則可以跟店員聊聊天氣,聊聊球賽,那個交流廣度就非常不一樣了。

學習語言,不論是母語還是外語,最難突破的是「交流信息」的語言,交流信息的廣度和深度體現著一個人的語言水平,而且這種深度和廣度似乎可以無限下去,所以語言的發展也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那類,是可以伴隨終生的。

和韓禮德的理論有點異曲同工之處的另一個專門研究雙語教學的大牛級學者JimCummins(2007)提出語言教育的「雙維度」和「四區域」理論。

Cummins認為所有的語言教育活動可以分為兩個維度:第一維度是「語境支持(contextembedded)」,第二個維度是「智能要求(cognitively demanding)」,這兩個維度一交叉就出現了四個不同類型的語言教育活動:

A類型的語言教育活動是語境支持多,智能要求低的活動,就像Washyour handsplease那樣「動手不動腦」就能理解的語言,和韓禮德說的交流「物質和服務」的語境是一樣的。

如果父母只管孩子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等,語言活動就是A領域佔主導。

很多華人家庭的孩子,如果父母不教孩子除了書面語言之外的中文,僅僅是家裡生活對話用中文,以後孩子的中文也只有A領域的能力。

同理,如果中國土豪家庭請了一菲佣跟孩子日常對話用英文,好像建立了英文有效交流的語境,但那個語境也只是A語境,孩子如果不下功夫學英文,以後英文水平還可能不如普通家庭勤學的孩子。

B類型的語言教育活動是語境支持多,智能要求也高的活動。比如讀一本孩子靠連蒙帶猜能理解的外語故事書(比較有趣的英文繪本)。

這種類型的語言活動既可以激起孩子因智力得到挑戰而帶來的興趣,也能讓他們增進語言知識,這是語言發展中最給力的活動,而且是不需要菲佣外教就可以實現的活動,需要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

但這裡有個最有技術含量的瓶頸:什麼樣的書才是跟孩子理解力相匹配的?是正好他們靠連蒙帶猜能夠理解,不但發展智力還順帶吸收外語的那種書?

這又值得單獨寫一篇文章了,在這個系列連載的後面我會詳細探討「親子閱讀」sharedreading的所有關鍵點(請耐心等候)。

此外,帶孩子做一些兒歌遊戲,做些小實驗,參觀博物館等活動中運用的語言都是B類語言活動。

C類型的語言活動是語境支持少,智能要求也低的活動。這好像是聽上去就有點兩頭不著邊,不太靠譜的類型,但卻是我們中國學生經歷最多的外語學習活動。

標準的C類型語言活動是抄寫單詞或默寫句法。這些活動要求的只是記憶力,不需要想像力,推理能力這些高智能活動所需要的元素。

公平地說,C類語言活動對於缺乏「有意義的交流」的語境的中國學生還是有用的,傳統教育手段不能一下推翻,只是學語言如果過多的用這種方法會讓人興趣索然,因為語言真實的交流功能無法釋放,花苦工背的那些知識是僵化的,無效的。

在C類活動中獲得的知識需要到真實的語境中去磨練釋放,才能最終實現價值,不負當初下的苦背功夫。

遊學活動實際對英語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的孩子更有幫助,工薪階層的家長得把錢用在刀刃上,不要在起跑線上遊學,而是留到「該出手時再出手」!

D 類型的語言活動是語境支持比較少,智能要求卻比較高的活動。這種活動比較「高大上」,就像各位在閱讀這篇有點理論色彩的文章。

一個中文認讀能力有限,理解能力有限的人可能很難把這篇文章看完,您已經看到這裡說明中文功底和理解能力都不錯,同時也耐得住乏味。

D類型的語言活動對學齡前的兒童不太適合,但他們的語言水平到了一定階段後,D類型的活動就至關重要了,這是推進語言能力向開闊縱深的海洋所必備的航行器。

最後總結一下,語言發展需要「有意義的交流」的語境,母語外語學習都一樣。

創造「有意義的交流」要注意層次和類型的區別,要從低層次交流入手,但不要被低層次的流利外語所迷惑,目標看準。

對比較小的孩子,用有效的A和B類型的語言活動作為主攻手段,C類型的語言活動作為助攻手段,持之以恆,才能攻克雙語壁壘,最後到達D的境界,孩子才能夠在語言的海洋自主地前進,前進,前進,進!

可能談理論總有點像紙上談兵那樣「虛」,等理論討論完之後,我們再來點「實」的,我會分享一些對海內外華人兒童發展雙語的比較有效的策略和實施細節。

【下節預告】

在下一章節,我將帶大家深入探討: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發展中「斬不斷,理得順」的關係。

文獻參考:

1. Halliday, M. A. 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2. Owens, R. E. (2001). Language development: An introduction (5thed).Needham heights: Allyn & Bacon.

3. Cummins, J. (2007). Language interactions in the classroom: From coercive to collaborative relations of power. In C. Baker (Ed.), Bilingual education: An introductory reader(pp. 108-136).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建一座橋更有意義(記者手記)
?? 早上好!今天是九月第一個發財日!??第一聲問候最有意義!??為你送上最真摯的祝福!??祝你吉祥...
有意義的小句子
原創 | 寂靜法師:如何讓生命真正有意義?
我的心語---要想人生有意義只要做兩件事

TAG:兒童 | 語言 | 意義 | 交流 | 規律 | 了解 | 雙語 | 重要 | 有意義 | 第二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