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劉邦為什麼能戰勝項羽?

2013-05-24 09:01:01 來源:新浪網-黃雀飛飛的BLOG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公元前202年,劉邦逐鹿成功,登上權力的頂峰。劉邦在總結自己戰勝項羽的經驗時說過,自己的成功主要是用人得當,稱張良、蕭何、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不可一世的霸王項羽在總結失敗原因時則說:「天之亡我,非戰之罪」,全不檢討個人過失,可以說至死不悟。

我對劉、項的話皆不以為然。我以為,劉項之成敗,與他們的出身和經歷有很大的關係。《史記》這樣記載:「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翻譯成白話就是:「漢高祖,是沛縣豐邑中陽里村人,姓劉,字季(老四)。父親叫劉太公,母親叫劉老太」。這完全是有姓無名的小人物家庭,劉季名「邦」也是發跡以後的事(我以為劉邦初起時,應該是無名無字的。因人們習慣稱他劉季,相當於俗稱劉四,故司馬遷以季為字。古人是先名後字的,無名哪來的字?)。再看項羽,《史記》寫道:「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可說是有名有姓,血統高貴,世代為將,忠良之後。這是走到哪裡都不會讓人小覷的大人物。當小人物劉季30多歲時還在偷雞摸狗騙人酒錢在家吃白飯的時候,大人物項羽正在跟著叔叔學書練劍研習兵法。

然而,劉邦的成功恰恰得益於他曾經是個小人物。因為小人物身份卑微,處於社會底層,生活總是不如意。他不會目空一切,不會自恃清高。為了生存,他必須要堅忍,面對屈辱一笑而過。他在嚴酷的現實下總能保持信心,拿出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勇氣。這些小人物的特質,恰恰是那些大人物所不具備的。我們來對劉邦和項羽做一下比較:

第一、劉邦聽得進別人意見,不獨斷專行。

人們常認為劉邦有雄才大略,是帝王之才。事實上很多時候,劉邦往往是沒有什麼主見的,遇事總是要「為之奈何」?他的英明決策,絕大多數來自張良、蕭何、陳平、酈食其、陸賈乃至周勃、樊噲之流。劉邦兵入咸陽,看到「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小人物貪財好色的本性立馬暴露無遺。得樊噲、張良苦勸,指其「助紂為虐」,這才依依不捨搬出皇宮,還軍霸上。到手的戰利品「吃進去又吐出來」,自古以來是很少有戰勝者能做得到這一點。

劉邦是個泥腿子,沒什麼文化,對滿嘴詩書禮儀的儒士一直非常反感。據說他曾經奪下儒士的帽子(儒冠)向裡面撒尿,很是粗魯無禮。陸賈是個儒士,經常勸劉邦多讀點書。劉邦很不耐煩地說:「老子騎在馬上打天下,哪用得著詩書?」陸賈說:「馬上得天下,難道能在馬上治理天下嗎。當年商湯周武王以武力奪取天下,又遵循常理來治理國家,文武並用,這才是治國的長久之計。假如秦國平定天下之後,施行仁義,效法聖賢,你哪有機會擁有天下?」這話很刺耳,卻讓劉邦「面有慚色」,於是虛心向陸賈請教治國之道。為教導劉邦,陸賈專門寫了12篇政治論文,分析亡秦過失,闡述治國理念。每上奏一篇,劉邦讀後都會高聲喝彩,稱他的文章是「新語」,也就是新思想。劉邦採用陸賈的治國理念,迅速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西漢初期的經濟發展。

反觀項羽,在推翻暴秦的戰爭中,他破軍殺將,居功至偉。但是他自恃過高,視天下英才如無物,以為憑一己之武力足可以蕩平天下。於是韓信、陳平、范增、英布,一個個傾國之士紛紛棄他而去。楚漢對壘之際,進退維谷的項羽甚至提出要與劉邦單打獨鬥的愚蠢要求,成為千古笑柄。我讀項羽的傳記,感覺他是個孤獨的英雄,沒有知己,沒有諍友,只有一個「奈若何」的虞姬。

其二、劉邦知道小人物的需求,懂得給予。

治天下說到底是管理小人物,讓百姓安居樂業。劉邦做過秦的順民,深知「父老苦秦苛法久矣」。破咸陽後,第一件事就是「悉除去秦法」,並與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明確「諸吏人皆案堵如故」。這些措施完全針對當時秦地的戰時狀況:廢除苛刻的秦朝法律,制止亂兵擾民,明確由地方官吏各司其職,迅速恢復社會秩序。這些戰時措施很快安定了人心,為劉邦贏得了秦人的信任,也為日後收復三秦打下了群眾基礎。

劉邦在征戰過程中,建立了龐大的帝國軍隊。天下已定,裁減軍隊尤其是遣散各諸侯國的軍隊成為當務之急。但是這件事情處理不好,遣散的士兵就會迅速成為亂兵,成為天下不穩定的因素。為此,劉邦在遣散士兵的時,為他們開出了優厚的條件:「兵皆罷歸家。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復之六歲,食之一歲」。各諸侯國的士兵在關中安家的免除徭役十二年,回歸故鄉的的免除徭役六年,並由國家出資供養一年。衣食無著、被迫造反的士兵得到了政府分配的土地,成了有恆產者,誰還有閑心去扯旗造反。劉邦的做法即避免了社會動蕩,也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精壯勞動力。

項羽則不然。作為楚國的貴族子弟,他心裡燃燒著楚國和項氏家族的衝天怒火。他不安撫百姓,不遣散降兵,而是殺降、焚宮、屠城,宣洩著復仇的快感。於是天怒人怨,天下叛之。

其三,劉邦從不託大,認可別人比自己強。

韓信說劉邦「將兵不過十萬」,其實是給他留著面子的。劉邦是個平民,如果沒有能人相助,可以說是「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論治理國家,比蕭何、陸賈、陳平差得太遠。論沙場征戰,與項羽、韓信、英布完全不在一個檔次。就這一點,劉邦在論及「三傑」時說過的話,應該是很真心的。但是劉邦貴在不剛愎自用,認識到自己許多方面技不如人。所以他在任人唯親的同時,也能夠任人唯賢,大膽使用比自己強的人(哪怕有些人他很不喜歡)。

鴻門宴前夜,張良曾經問劉邦:「您自己估計能打得過項羽嗎?」劉邦「默然良久」說:「固不及也,今為奈何?」然後虛心接受張良的意見,逃過鴻門一劫。漢六年,劉邦打算除掉韓信,問計於諸將。有人義憤填膺說:「趕快發兵,活埋那小子。」劉邦聽了又是「默然」良久。他知道漢軍的戰力和戰將的能力都遠不及韓信,只好問計於陳平:「為之奈何?」最終用陳平計謀,偽游雲夢,擒獲韓信,避免了一場生死大戰。

我們再來看看項羽。這位貴族出身的青年天生神力,志向遠大,能征慣戰,堪稱當世豪傑。垓下大敗,項羽逃至東城時身邊只剩28騎,後面還有數千騎兵追趕。明明是山窮水盡了,這位西楚霸王還要炫耀他的英雄情結:「我要帶你們突圍、斬殺敵將、砍倒軍旗。讓你們知道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會打仗」。還是那句話:老子天下第一。這頗有點阿Q精神。

其四,劉邦為人比較大度,不小心眼。

周昌是沛縣人,劉邦的老鄉。有一天,周昌找劉邦奏事,發現劉邦正摟著戚姬作樂,於是扭頭就走。高帝追上去(這無賴估計動粗了),騎著周昌的脖子問:「我是什麼樣的皇帝?」周昌昂著頭說:「你就是夏桀、商紂一樣的皇帝。」要是趕上漢武帝劉徹,周昌早就腦袋搬家了。但是對這大不敬之語,劉邦反倒樂了,還讓周昌擔任御史大夫。後來,劉邦打算廢掉太子劉盈,另立戚姬之子劉如意為太子,周昌堅決反對。劉邦問其原因,周昌本不善言談,又是個結巴,盛怒之下口吃更加厲害:「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我雖然說不出大道理,但廢掉太子就是不行!劉邦只好無奈地苦笑。有個成語「期期艾艾」,「期期」說的就是周昌。

雍齒曾經背叛和擊敗過劉邦,對此劉邦耿耿於懷,恨不得殺之而後快。大凡帝王處理這種事情,多是要快意恩仇,隨便找個借口將其解決掉算了。劉邦有此心,也有此力,但是為了安定團結的需要,還是忍一時之憤怒,放下個人的恩怨,封雍齒為什邡侯。雍齒最終得以善終。對曾經得罪過自己的季布、蒯通也是如此。

這一點,項羽做的就差得多。有人曾勸說項羽定都關中,這本是很有戰略眼光的意見(後來劉邦就建都關中)。但是項羽想的卻是要衣錦還鄉,「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這位大人物話里話外透著一股小家子氣。於是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說項羽是猴戴帽子。項羽聽聞此言怒火中燒,竟把進言的人烹了,心胸之狹窄可見。一語不合就要煮人,誰還肯替你出謀劃策打天下?

其五,劉邦性格堅忍,輸得起,放得下。

在劉邦和項羽的戰爭中,劉邦是屢戰屢敗,而且敗的很慘,很窩囊。彭城之戰,漢軍五六十萬人馬被項羽三萬人擊潰,劉邦僅帶著幾十人逃出包圍,父母妻子都成了項羽的俘虜;滎陽之戰,城池失守,全軍覆沒,靠詐降的計策才僥倖逃脫;固陵之戰,因韓信、彭越擁兵觀望,劉邦被楚軍打得大敗,躲進營壘不敢出戰。可貴的是,劉邦這個來自社會底層的平民曾經做過無賴,曾經落草為寇,因而他經得起任何挫折和磨難,每次都能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

而貴族出身的項羽是「可殺而不可辱」的,他有高貴的血統,自尊心強,死要面子。他在挫折面前更多的是怨天尤人,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因此,當烏江亭長勸他東渡烏江,以期捲土重來時,驕傲的項羽選擇了「玉碎」。唐朝杜牧有詩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說的頗有些有道理。項羽之敗,敗於自己的性格,敗於自己的心態!


推薦閱讀:

西楚霸王項羽到底做了什麼?為什麼好好的一副牌被他打的稀爛
項羽兵敗,五大虎將都是什麼下場
《楚亡:從項羽到韓信》5月12日起央廣播出
項羽的幫手:項羽帳下五大將(圖)
楚漢爭霸,項羽最不該失去的三位小人物,最後死在一位手中

TAG:項羽 | 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