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阿巴泰家族

愛新覺羅·阿巴泰(1589?1646),清初將領。滿族,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七子。

阿巴泰嘗與額駙揚古利、達爾漢埋怨不得封為和碩貝勒。皇太極知道後只吩咐眾人勸阿巴泰。天聰元年(1627年),察哈爾昂坤杜棱來歸時設宴款待。阿巴泰卻因恥於蒙古貝勒明安巴克在他位上及與諸小貝勒同列而不肯參與。皇太極以其語告訴諸位貝勒,貝勒代善與諸貝勒一同斥責阿巴泰說德格類、濟爾哈朗、杜度、岳托、碩托早已跟從五大臣議政,而阿巴泰仍未能議政。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先帝時使他們各領一旗,諸貝勒皆先阿巴泰入八分爵位。阿巴泰今只為貝勒,得六牛錄,已逾其分,乃欲與和碩貝勒抗行,若得和碩貝勒,不更將覬覦王位。阿巴泰引罪,罰甲冑、雕鞍馬四副、素鞍馬八副。

努爾哈赤、皇太極統治時代,由於內部爭權奪勢,一些宗室貴族被囚禁或處死,子孫弟侄受到株連。幾十年中,積怨越來越深,渙散了皇族內部的凝聚力,削弱了統治效能。清朝定鼎北京後,國家百廢待興,迫切需要皇族成員的同心同德。多爾袞敢於平反父、兄鑄成的冤獄,通過起用被削爵者子孫並恢復其宗籍的辦法,化解矛盾。

  多爾袞攝政期間,為這些身敗名裂的貴族子孫恢復宗籍,封給爵位,孤立了潛在的對手,也擴大了自己的勢力。褚英的兒子敬謹親王尼堪,代善的兒子巽親王滿達海,阿巴泰的兒子端重郡王博洛,舒爾哈齊孫子鞏阿岱、錫翰等人都成為多爾袞的親信。而鞏阿岱、錫翰對多爾袞言聽計從,最為忠誠。

  愛新覺羅·阿巴泰,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七子,努爾哈赤側室伊爾根覺羅氏生。他生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清順治三年三月二十五日(1646年5月10日)去世。定旗制後,隸屬滿洲正藍旗。

  阿巴泰馳騁疆場30餘年,以勇武善戰聞名。他一生的大幸,是久經沙場卻安然無恙。在清朝最原始的史料《滿文老檔》中,曾把兩支大軍互射的弓箭喻為「風卷天雪」或者「春樹花開」。這是對戰爭場面的浪漫描寫,以形容箭雨的密集,實際上戰爭是非常殘酷的。長期的爭戰曾給阿巴泰身上留下累累戰傷,卻沒能奪走他的生命。

  阿巴泰一生的大不幸,是出身偏房,以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的地位與他創建的赫赫戰功極不相稱。他自幼參加征戰,直到38歲其弟皇太極繼位才獲封貝勒。崇德元年(1636),晉封多羅饒余貝勒。由於長期屈居年幼諸弟侄之下,阿巴泰常常牢騷滿腹,為此又連遭羞辱或處罰。順治元年(1644),56歲的他總算晉封郡王。兩年後,阿巴泰就辭世,卒年58歲。

  阿巴泰的戎馬生涯一直持續到去世的前一年,幾乎與生命相終始,但卻沒能獲得夢寐以求的親王爵位。不過,在阿巴泰死後,他的卓越戰功還是引起了後世的推崇和敬重。康熙元年(1662),被追封為和碩饒余親王,賜謚號曰敏。乾隆十九年(1754)入盛京賢王祠。阿巴泰本人雖是赳赳武夫,卻很重視子孫的教育。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子孫中不僅湧現出傑出的將帥,還產生了志趣高遠、能詩擅畫的文人。

早在努爾哈赤建國前的辛亥年(1611),年僅23歲的阿巴泰第一次奉父命率軍遠征。從此,開始了他30餘年的戎馬生涯。

  天命三年(1618),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征伐明朝,阿巴泰隨征。攻克撫順城時收降明游擊李永芳。李永芳官職雖低,卻是第一個公開投降後金的明將。努爾哈赤極力籠絡,授予他三等副將,統轄撫順降民,並將阿巴泰的女兒嫁給他。此後,李永芳對內對外稱「撫西(即撫順)額駙」,竭盡忠誠報效後金。李永芳的9個兒子,後來都做了清朝的高官。

  天命八年(1623)阿巴泰又參加了遠征蒙古扎魯特部。清太宗皇太極即位後,他參加了一系列對明朝的征戰,主要有:征錦州之役(1628),征北京之役(1629),征大凌河之役(1631),征山海關之役(1633),征宣府之役(1634),征北京、昌平、定興之役(1636),征明之役(1638),錦州、松山之役(1640),征直隸(今河北)、山東、江蘇之役(1642),以及征朝鮮之役(1636)。

  每一次大的征戰,都穿插著一場場殊死的廝殺。天聰十年(1636),他同其弟阿濟格率兵征明,深入內地,連破昌平、定興等12城,大小戰鬥58次,掠獲人畜18萬,大獲全勝。

  崇德七年(1642)十月,阿巴泰被任命為奉命大將軍統軍征明。這是他第一次以主帥身份大規模出征。清軍自長城黃崖口南下,急風暴雨般沖入內地,在60天里縱貫直隸、山東,並蹂躪江蘇一部。據報,一共攻克城鎮94座,俘虜36萬人,掠獲黃金12萬兩,銀220萬兩。這次遠征前後歷時7個多月,第二年六月,阿巴泰才率軍返回遼東。據朝鮮史書《瀋陽狀啟》記載:返回的清兵「所著衣服破盡無形,皆作鬼形」,因「死亡甚多」,「比上年入去之數僅滿其半」。許多軍人家屬望穿雙眼,盼來的卻是父死子亡的噩耗。一時間,「城門內外,哭聲連屋」。帶著沉重的心情,阿巴泰率師進入了盛京城。儘管如此,皇太極對戰果仍很滿意,獎賞阿巴泰白銀萬兩,並敕諭朝鮮國王,炫耀這次遠征「所向無敵」。這次遠征,清軍固然付出了沉重代價,但給明朝造成的物質和人心上的損失則是致命的,特別是暴露出明朝腐朽透頂、不堪一擊的真相。

  阿巴泰長於統兵作戰,卻拙於治理行政事務。天聰五年(1631),皇太極仿照明朝制度設立六部,阿巴泰奉命執掌工部。在二年里,他的工作多有疏漏,使皇太極大失所望。皇太極批評說:自設六部以來,禮、刑、工三部辦事多有缺失,至於工部更不及他部。這都是貝勒才短,承政(當時各部最高長官稱「承政」,即後來的尚書)疏忽,啟心郎(輔佐貝勒、尚書的官員,後裁撤)怠惰所致。對阿巴泰來說,櫛風沐雨的軍旅生涯,刀槍劍戟的陣前廝殺,是他人生的主旋律,而在衙門中正襟危坐,應對煩瑣的公務,卻令他英雄氣短。工部負責工程建築,少不了銷算各種賬目,這令阿巴泰感到頭痛。他甚至連工部的衙門都懶得去,至多在府第中敷衍了事。皇太極的批評,說明阿巴泰在工部少有建樹,很不稱職。此後,一直到死,他在政治上再沒有什麼作為。

阿巴泰戰功卓著,自視甚高,但由於是側妃所生,在兄弟中地位比較卑微,論功行賞往往得不到公平對待,經常滿腹牢騷。在皇太極當政期間(1627—1643),他多次受到羞辱和處罰。

  努爾哈赤有16個后妃,因為滿族早期等級制度比較粗疏,后妃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如努爾哈赤第三個妻子葉赫那拉氏孟古姐姐,當初也是妃,後來生了第八子皇太極,母以子貴,皇太極稱帝以後,追尊她為「孝慈武皇后」,而對努爾哈赤的第一個妻子佟佳氏哈哈納札青(生有長子褚英、次子代善)、第二個妻子富察氏袞代(生有五子莽古爾泰、十子德格類、十六子費揚古)卻沒有追尊謚號,仍稱元妃、大妃。再如努爾哈赤第四個妻子烏拉那拉氏阿巴亥,生了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第十五子多鐸。多爾袞權大勢盛,追尊她為「孝烈武皇后」,配享太廟。不久又因多爾袞獲罪罷謚出廟。以上4個妻子,地位雖略有差異,但在努爾哈赤生前都屬於最高的一等。

  在她們之下,則是地位較低的側妃和庶妃。阿巴泰的母親伊爾根覺羅氏,明萬曆十四年(1586)與努爾哈赤成親,是他的第七房妻子。伊爾根覺羅氏出身一般,生前沒有受過努爾哈赤的寵幸,死後也沒獲過任何哀榮。她連生卒年月都沒有留下,在清朝史書中甚至沒有隻言片語的記載。阿巴泰母親地位較低,直接影響到他日後在諸兄弟中的排位。不過,因為在年齡上的優勢,阿巴泰比諸弟較早參與征戰,較早建功立業,所以努爾哈赤對他還是比較器重的。

  然而,到了皇太極時代,阿巴泰的地位卻不升反降。天命十一年(1626)九月,皇太極繼位之初,封賞諸貝勒並賜宴。赴宴的諸貝勒中,地位最顯赫是八和碩貝勒——代善(44歲)、莽古爾泰(40歲)、阿敏(41歲)、皇太極(35歲)、阿濟格(22歲)、多爾袞(15歲)、多鐸(13歲)、岳託(27歲)。阿巴泰雖已38歲,因只是個貝勒,座位排在了諸和碩貝勒以下。

皇太極在位的18年中,阿巴泰因各種過失受到的處罰不少於10次。耐人尋味的是,他雖屢屢被罰,只是罰銀、罰物,銀子固然賠了不少,卻從來沒有受過降爵或削爵的重懲。原因在於:其一,阿巴泰一生小錯不斷,大錯不犯;其二,他出身偏房,長期被排斥在最高權力核心以外,這反而成全了阿巴泰,一次次骨肉相殘的爭鬥,從來沒有波及到他。其三,他身經百戰,戰功卓著,在朝中享有很高聲望。其四,對這位愛發牢騷的兄長,皇太極不能不有所寬容。當然,皇太極的寬容是有限度的,比如他對桀驁不馴的大貝勒阿敏、莽古爾泰就不講寬容,而是毫不留情地把他們置於死地。他對阿巴泰網開一面,是因為後者既出身偏房,又有勇無謀,對他從來構不成威脅。

後世遺聞 

 阿巴泰生子5人,有爵位者4人,即長子尚建封貝子,次子博和託晉貝子,三子博洛晉親王,四子岳樂晉親王后降郡王。

博洛

  博洛(1613—1652),清朝入關前即參與作戰,功封貝子。隨攝政王多爾袞攻入北京,迅速成長為新一代軍事統帥。

  他率軍連續攻克浙江、福建、廣東,晉封為端重郡王,凱旋迴京,又晉封端重親王。順治七年(1650)他受命與尼堪(死於1652年)和滿達海兩位親王同理六部事,稱為「理政三王」。三王都是多爾袞的親信,多爾袞死後他們繼續掌權。不久,博洛即反戈一擊,與清算多爾袞的王爺們結盟。博洛死於順治九年(1652),時年40歲。7年後,以生前分多爾袞遺財等罪被追削爵位。

岳樂

  岳樂(1625—1689),初封鎮國公。順治三年(1646)從肅親王豪格入四川,積軍功封貝勒,改號安郡王。他率軍駐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防外蒙古喀爾喀部土謝圖汗、車臣汗,促使兩汗入貢,凱旋收兵,進封安親王。岳樂一生最大的功績,是在蕩平「三藩」的戰爭中立有大功。康熙十二年(1673),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擁兵反清,平南王尚之信(尚可喜子)、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孫),以及貴州、四

川、廣東、廣西、福建、陝西、甘肅等地漢族將官紛紛起兵響應,連續攻入湖南、江西、浙江等省,形成延續8年之久的規模浩大的反清戰爭。這次戰爭,使清朝面臨嚴重的威脅。三藩之亂爆發初,局勢惡化,岳樂於康熙十三年(1674)掛定遠平寇大將軍印,率軍收復江西,進入湖南。吳三桂先後調集10萬大軍,死守長沙,雙方形成僵持之勢。4年後,吳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陽市)暴卒,相持難下的湖南戰局才發生重大變化。岳樂率大軍進入長沙,隨即揮師西南,在通向貴州的戰略門戶湖南武岡告捷。這是岳樂在三藩之役中的最後一戰。

  岳樂收復湖南同時,兩廣、福建、浙江、四川等省相繼平定,清朝勝利已成定局。年底,玄燁命岳樂率部分將士還師,由侄子彰泰接替他總管軍務。

  三藩之亂期間,王公子弟多年輕且不習戰,岳樂老成持重,富有軍事經驗,成為皇族中難得的帥材。他領兵出征五年半,建立了殊勛,受到隆重的禮遇。康熙御賜詩中說:「大開冊府紀元功,伐罪安民將略雄。佇見天潢蒙上賞,明光高宴賦彤弓。」這成為他一生中最光輝的篇章。

  岳樂不僅是著名的軍事家,也是重要的政治家。順治末年,他以親王之尊,主持議政王大臣會議,決策軍國大政,是清朝最高統治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福臨死後,他和傑書率領諸貝勒大臣,擁立玄燁繼承皇位。玄燁逮捕鰲拜親政後,岳樂奉旨查處鰲拜的同黨。岳樂長期執掌宗人府事務,為完備皇族管理制度,編修譜牒,做了大量工作。

  岳樂的第三房嫡福晉,是輔政大臣一等公索尼的女兒,康熙孝誠皇后的姑母,權臣索額圖(索尼的兒子)的妹妹。因為這層關係,岳樂的兒子們先後被提名受封。安親王府輝煌一時,無與倫比。

  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變化,使這個顯赫家族及其姻親,接二連三在皇帝面前失寵。首先失勢的是妻兄索額圖,因為阿附皇太子胤礽,被玄燁罵作「本朝第一罪人」,幽禁而死,他的兩個兒子也被處死。接著皇帝對岳樂也流露出不滿,借口一樁通醫喇嘛的小事,罷免了他的議政王和宗人府的職務。岳樂雖然保住了親王的爵位,已沒有什麼實權。

  康熙二十七年(1688)七月,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與外蒙古喀爾喀部構釁興兵。岳樂與簡親王雅布受命各帶兵丁500人遠赴內蒙古蘇尼特部駐防。這時的他,已是65歲的老人了。麾下只有區區500兵丁,遠赴塞外高原,風餐露宿不說,與當初佩帶大將軍印,統帥千軍萬馬,鳴號拜纛(dào),皇帝親自送行的威風來,未免落魄,簡直有些流放的味道。十月天氣漸冷,他從草原撤還京師,不久即因病去世。清廷賜祭建碑,追謚號「和」。

  岳樂晚年雖然失寵,但終其一生仍不失為備極榮華。12年後(1701),因某貴族告發他掌宗人府時錯判了一樁家庭糾紛案,岳樂被追革親王,降為郡王。岳樂的郡王爵由第五子瑪爾渾襲,後由瑪爾渾子華玘(qǐ)再襲。華玘死時無嗣,其後數年爵位虛懸。

  岳樂的孫女嫁給了玄燁第八子胤禩,她支持其夫爭奪皇位。胤禛(雍正帝)登極後,便對胤禩及親屬實行報復。雍正元年(1723)下詔,「安郡王爵不準承襲」,詔書中指責岳樂「諂附輔政大臣,每觸忤皇考(玄燁)」。儘管如此,乾隆四十三年(1778)弘曆追論先人功過時,還是盛讚了阿巴泰和岳樂的戰功,又封華玘的孫子為世襲輔國公。這些都是岳樂死後的餘波。

  岳樂有子20人,其中5人得封爵。他們中間無傑出的軍事統帥,卻湧現出一些痴迷於琴棋書畫的雅士。岳樂兒子瑪爾渾,自稱古香主人,著有《敦和堂集》。他畫的鐘馗,被大學問家孫星衍收集。其弟吳爾占,號雪齋,也能詩善畫。岳樂女六郡主,遠嫁蒙古,30歲即抑鬱而亡,據說也是詩畫兼工。她曾畫一幅梅花,半株生機盎然,半株幾近枯萎,為悲嘆自己命運不濟而作,引起時人的同情。女孩子能同兄弟們一起吟詩作畫,足見這是一個文學藝術氛圍濃郁的貴族家庭。

  在岳樂諸子中最出色的要數岳端。

岳端

  岳端(或作袁端、蘊端),字兼山,號玉池生,別號紅蘭室主人。因為是岳樂的第十八個兒子,所以又自稱「長白十八郎」。生於康熙十年(1671),享年僅35歲。岳端詩畫皆精,體現出一種超然飄逸的藝術風格,在愛新覺羅皇族中,他以「首倡風雅」著稱。近人鄧之誠在《清詩紀事》中,評價他是「一代宗潢(皇族)之秀,後來無及之者」。岳端和他的兄弟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但他們的錦繡前程,卻因朝廷內部的矛盾鬥爭而變得黯淡。岳樂被彈劾降為郡王削去謚號後,幾個有爵位的兒子,包括岳端,都受到降爵、停襲的處罰。

  岳端15歲被封郡王,21歲降為貝子,29歲又被革去貝子,成為閑散宗室。這種每況愈下的境遇,對他的文風和詩作格調產生了深刻影響,或者也是他中年夭折的重要原因。

  岳端被革爵時,玄燁給他定的罪名是「各處俱不行走,但與在外漢人交往飲酒,妄恣亂行」。罪狀中所謂「各處俱不行走」,是說他不參加朝廷和皇族的活動,不履行貝子的職事;「妄恣亂行」,不過是他與漢族名士相互交友,一起吟詩作畫。岳端與孔尚任情誼很深,在《題長春花·壽孔尚任母》詩中說:「孔君與我交,詩文兼道義。孔君不挾長,我亦不挾貴。」岳端不以王公貴族自矜,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孔尚任,主要是敬佩他的文學才能,並從這種交往中獲得教益。孔尚任是山東曲阜人,孔子後代。康熙帝南巡,孔尚任被推薦御前講經(給皇帝講授經典),受到褒獎,任命為國子監博士。後來,他的《桃花扇》傳奇問世,因其中《餘韻》一出諷刺清廷徵辟山林隱士是索拿,且用「開國元勛留狗尾,換朝逸老縮龜頭」諷刺剃髮和變節的官僚,被借故罷官。孔尚任是具有民族意識的文人,岳端與他過從甚密,反映他已超出滿洲貴族狹小意識的束縛。

  岳端政治上屢受挫折,鬱郁不得志,轉而採取消極避世態度,他看透了富貴又看透了虛名,不滿現實又不與之抗爭。他不贊成屈原那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忠君做法,認為投江而死毫無意義:「世途不可處,水底不可留,我勸大夫一杯酒,庶幾醉鄉還可游。」把借酒消愁,一醉方休,作為求得解脫的最佳辦法。這種人生態度及生活方式,對後來的宗室文人影響深遠。岳端著有《玉池生稿》、戲曲《揚州夢傳奇》。

  阿巴泰的曾孫,岳端的侄孫文昭,也是著名詩人,著有《紫幢詩鈔》、《薌嬰居士集》。文昭師從名士王士禎,與姜宸英、查慎行詩歌唱和。康熙三十八年(1699)應宗室鄉試,因用《莊子》中語言被處分。後來家居,過著「除卻吟詩百不為」的生活。

  清初宗室王公「櫛風沐雨,以百戰定天下」,弘揚的是驍勇善戰的尚武精神,康熙以降,天下太平,在漢文化的陶熔下,宗室貴族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岳端一家,代表了從這一特權階層中分離出的貴族文人,他們崇尚漢族文化,淡泊名利,追求一種閑適恬淡的人生。

  這類人物的湧現,既是社會風氣演變的結果,與阿巴泰本人的重視也有直接關係。阿巴泰文化水平不高,卻有超前的文化和教育意識。早在戎馬倥傯的年代,他就注意網羅漢族文士進府教授子弟。禮親王昭槤在《嘯亭雜錄》中寫道:「崇德癸未(1643)年,饒余王(阿巴泰)曾率兵伐明,南略地至海。

  博洛(1613—1652),清初將領。滿族,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孫,饒余敏郡王阿巴泰第三子。

  後金天聰九年(明崇禎八年,1635),從征明,隨貝勒多鐸入寧遠、錦州界,牽制明關外兵。清崇德元年(崇禎九年,1636),封固山貝子。隨父征明延慶州。二年,預議政。三年,任理藩院承政。從攻寧遠,趨中後所,敗祖大壽軍。五年,同鄭親王濟爾哈朗駐營義州。擊明總督洪承疇軍於塔山,敗王朴、吳三桂兵。七年,下松山、錦州。順治元年(1644),隨軍入山海關,破李自成義軍。晉多羅貝勒。二年,從破李自成於潼關,繼下西安,定江寧,招撫常、蘇二州,敗杭州兵,明潞王、淮王分別從杭州、紹興降。三年,任征南大將軍往平浙閩,定紹興,克金華,斬明蜀王朱盛濃,破仙霞關,克浦城、汀州,擒明唐王朱聿鍵、曲陽王朱盛渡、西河王朱盛淦、松滋王朱演漢、西城王朱通簡,招降國公鄭芝龍,撫定興化、漳州、泉州等府。遣軍平廣東。四年,晉端重郡王。五年,同英親王阿濟格鎮壓大同叛將姜瓌。六年,破叛黨劉遷所據代州,晉親王。任定西大將軍,鎮壓汾州民,克汾州等地。七年二月,奉命與滿達海等理六部事。八月,以事降郡王。八年初,晉和碩端重親王。三月,以隱匿英親王私藏軍器事,降郡王,分管戶部事。五月,復封親王。卒,謚定。

岳樂(1625年-1689年),一名岳洛。清太祖之孫,饒余郡王阿巴泰第四子。清初宗室、親王。

愛新覺羅·岳樂
安親王
愛新覺羅
岳樂
封爵 鎮國公→貝勒→安郡王→安親王
出生 天命十年乙丑九月十九日午時生
逝世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二月二十四日戌時薨
謚號 安和親王

子女

  • 嫡福晉博爾濟吉特氏 (董戴清之女)
  • 第一子他塔海
  • 第二子德素
  • 第一女
  • 第三子阿達海
  • 繼福晉納喇氏 (達爾呼他之女)
  • 第二女和碩柔嘉公主
  • 三繼福晉赫舍里氏 (索尼之女)
  • 第十四子瑪尼
  • 第十五子瑪爾琿(康熙二十九年襲安郡王,安愨郡王)
  • 第四子:華玘(康熙四十九年襲安郡王,安節郡王)
  • 嗣子:錫貴
  • 奇昆 (乾隆四十三年襲輔國公)
  • 第三子:崇積(乾隆四十七年襲輔國公)
  • 岱英
  • 布蘭泰 (嘉慶十年襲輔國公)
  • 第四子:恆明(道光元年襲輔國公)
  • 第三子:裕恪(咸豐十一年襲輔國公)
  • 第二子:意普(同治十二年襲輔國公)
  • 第十一女
  • 第十三女
  • 第十五女
  • 第十七子奉恩鎮國公經希
  • 第十八女
  • 第十八子已革多羅勤郡王蘊端
  • 第十九女
  • 第十九子務爾占
  • 第二十子贊扎
  • 第二十二女
  • 第二十三女
  • 側福晉吳喇漢哲爾門氏
  • 第四女
  • 第五女
  • 第七女 (和碩額附明尚之妻,康熙帝第八子胤祀的岳母)
  • 第十七女
  • 側福晉烏亮海濟爾莫特氏
  • 第十二子布乃
  • 庶福晉劉氏
  • 第三女
  • 第六子青盛
  • 第六女
  • 第十三子僧保
  • 庶福晉卞氏
  • 第四子阿裕錫
  • 庶福晉周氏
  • 第五子阿弼達
  • 第九子
  • 第十六女
  • 第二十女
  • 庶福晉博爾濟吉特氏
  • 第七子圖蘭塞
  • 第十子
  • 第十女
  • 庶福晉張氏
  • 第八子塞楞額 (封三等輔國將軍)
  • 第十一子艾滋
  • 第十六子塞布禮(封三等輔國將軍,緣事革退)
  • 第十二女
  • 庶福晉納喇氏
  • 第九女
  • 媵妾詹氏
  • 第八女
  • 媵妾俞氏
  • 第十四女
  • 媵妾張氏
  • 第二十一女
  • 推薦閱讀:

    被愛新覺羅氏父子敬重的范文程
    愛新覺羅溥偉是誰 溥偉後人介紹
    愛新覺羅與台灣鄭氏恩仇錄
    大清配享太廟的13位功王中,僅有此人非愛新覺羅氏,但來頭也很大

    TAG:家族 | 愛新覺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