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唐集團公司

  第一篇:清明——春城無處不飛花

《漫話清明》

  《孟子》中有一篇散文叫作《齊人有一妻一妾》,原文如下: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這段文字寫的極為有趣,大意是說齊國有個人和一妻一妾共同生活。這位「良人」每次外出都說是吃飽喝足才回家。妻子問跟他一起吃飯的都是些什麼人,他就說都是有錢有地位的人。可是,從來也不曾見有顯貴體面的人到家裡,引起了妻子的懷疑,發揚起「狗仔隊精神」,第二天拐彎抹角地跟蹤丈夫。結果發現,走遍整個都城,沒有誰停下來與她丈夫打招呼交談。最後丈夫走到東門城外的墳墓中間,向那些掃墓的人乞討殘羹剩飯。不夠,又四下里看看,到別的掃墓人那裡。這就是他天天酒醉飯飽的方法。

  孟老夫子的這段文字,本是用來諷刺當時社會上,一種為追求「富貴利達」而厚顏無恥、不擇手段的偽君子現象,但不經意間,卻為後人留下了一個史料:早在戰國時期,古人就開始祭祖掃墓了,而且會在祭祀的時候擺放肉食。由此看來,中華民族掃墓祭祖的文化源遠流長,而其中尤以清明節掃墓為重頭戲。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這段文字向我們大體講述了明朝人過清明節的風俗。「擔提榼」是說帶著祭祀的酒肉,「楮錠」就是紙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冥幣。「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這句話向我們詳細的介紹了古人清明祭祀的兩部分內容: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這句話大意是說古人在掃墓哀悼先祖之餘,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節哀自重,以轉換心情,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踏青」。

  那麼,古人為什麼要在清明節進行這樣的祭祀及踏青活動呢?

  說到第一,孔夫子的弟子曾子發話了,《論語·學而》中有:「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宋儒這樣注釋: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培育出忠厚老實的百姓。」看完這段話,我們明白了,曾夫子念念不忘孔老夫子提倡的「仁義道德」,即使是在祭祖、掃墓表達對亡人的緬懷和哀思的時候,仍不忘挖掘出「教化生民」的功用,此為曾子的一大發明,此發明一經問世,就大受歡迎,大家深以為然,兩千年以降,傳承至今,我簡稱之為「教化作用」,此為其一。

  第二,古人在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清通禮》中有:「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

  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限於古人的認知水平,在他們的信仰里,人死後其靈魂有一種超自然的能力,人的靈魂能與生者在夢中交流,並可以作祟於生者,使其生病或遭災,姑且稱這些靈魂為鬼神,這種敬畏鬼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為產生的重要因素;同時,古人認為,如果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向神靈發出祈祀,會給自己帶來好運,說白了就是一種鬼神崇拜。基於這種對鬼神的敬畏與崇拜,古人認為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係,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因此我簡稱之「祈福求祥作用」,此為其二。

  從這一點又引出了祖墳風水堪輿之說。

  何謂祖墳風水堪輿呢?古語有云,「頭風水(祖墳),二屋場(祖屋),三者命運也」;「生者命從葬者定」。古人相信,不同的祖墳風水能造就不同的家族運勢和不同的人生命運。「莫說生來命數奇、地元一得天生移」,祖墳風水佳,其子孫人丁興旺,發第科甲,催官顯貴,榮華富足。反之,有破局的祖墳風水,必主其家族哀微、敗退、窮困、絕嗣等。舉兩個例子說明:

  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俺去那祖墳里燒一陌紙去,若要富,敬上祖。」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墓之凶吉》:「李閣學九我,自其祖,原兄弟二支,一多子孫,文且貴,一最衰落。疑祖墳有利有不利也,發而改葬。」

  這是見諸於文學作品裡的關於風水堪輿的介紹,民間也有種說法叫做「祖墳冒青煙」,祖墳冒青煙就是指祖上有人得道成仙,祖先成神仙了自然會保佑子孫走好運。所以祖墳冒青煙就是代指走好運的意思。這是一種風水說法,青煙既略帶青色的氣體,一種吉祥的氣體,是一種大吉之兆,按照過去的說法能當官。

  由以上可見,掃墓代表了先民的一種鬼神崇拜,希望通過掃墓這種祈祀活動,給自己帶來好運,企盼帶來利益,有一定的功利性。

  第三,清明節除了剛開始的掃墓祭祖之外,後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曆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

  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游黃河。」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清明節也被稱作踏青節,因此我簡稱之為「調理身心」作用,此為其三。

  上文分析了古人為什麼要在清明節進行掃墓祭祖及踏青等活動,然而清明節作為七大傳統節日之一,傳承到現在,有些內容因為雜糅封建迷信已經不合時宜,有些內容卻仍然值得我們去繼承並賦予其新的內涵,以下結合上文分析試作探討。

  首先,古人賦予清明節的「教化作用」,我想在現代社會也是有積極意義的。「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傳統價值觀里,「孝」排在首位,掃墓祭祖就是一種孝道的表現。通過攜家人、族人祭祖掃墓,一方面緬懷先人功德,表達哀思,加強家庭、家族成員之間的溝通,增進了解、強化親情、維護團結,增強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可現身說法,通過講解家族的過往,溯本探源,「發幽光之潛德」,勉勵後輩努力學習、奮發圖強,培養崇德向善的品質。

  君不見近20年新加坡華人,興起回中國尋宗認祖、祭拜先人的潮流。在清明節前,新加坡華人見面時往往會用家鄉話互相詢問:「回家鄉過清明不?」千里迢迢回中國祖籍地掃墓的原因只有一個:不能忘記祖先。

  美國華人雖然遠離故土,但許多人都認為,在接受美國主流社會文化的同時,不應忘記中國的傳統節日。華人方焰指出,紀念華人傳統節日有助於發揚中華民族的美德,增進海外華人的交往和團結。

  以上例子都可說明清明節在華人世界的「教化作用」,這是我們應該繼承與發揚的優良傳統。

  其次,對於古人賦予清明節的「祈福求祥作用」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因之大興風水堪輿之風、燒紙錢等宣揚迷信的一套,作為現代人應該對此加以批判並摒棄之。政府提倡並推行火葬制度,雖然在有些地區,仍然因地理特點及風俗民情,存在土葬現象,以上風俗仍有所保留,但對火葬制度來說,這些迷信的東西應該絕跡了吧,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君不見報紙上屢屢有傳聞,某公墓墓穴按所謂風水,如同房地產銷售一樣「明碼標價」,而逝者家屬亦樂意迎合之,花高價買下墓穴云云。也有在公墓明令禁止燒紙錢等物的情況下私自焚燒引起大火等等。這些在毛主席那個時代已經被打倒的「四舊」在21世紀能夠死灰復燃,實在是走歷史車輪倒退的事,值得我們反思。

  我想說的是,清明掃墓應該採用現代文明的方式來進行。比如,我們可以採用鮮花祭祀(用逝者生前最喜愛的鮮花祭掃,或參加各公墓組織的「鮮花換燒紙」活動)、植樹祭祀(通過植樹祭奠故人)、洗墓祭祀(清洗墓碑表達思念)、家庭追思會(將逝者生前的照片、錄像資料製作成光碟,組織家庭成員觀看,進行往生回憶)、社區公祭(專職禮儀師進駐社區,由社區組織轄區居民敬放過逝親屬遺像,敬放水果、果品、氣球等,逝者家屬宣讀祭文,公祭群眾敬獻鮮花)等等文明、環保的方式來進行掃墓祭祀活動,其實,掃墓的形式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掃墓祭祀者對逝者的深切緬懷、愛敬之情。

  再次,對於清明節進行野外踏青及相關的活動,我是舉雙手贊成的。清明以後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蟄伏了一個冬季的人們,趁此氣清景明,萬物生髮的好時節,進行些適合個人體質的戶外運動鍛煉,如爬山、騎自行車、徒步快走等等活動,吐故納新,增強體質與免疫力,領略美好春光,真是「不亦說乎」的事情。

  以上是我對於清明節的管錐之見,實欲作拋磚引玉之舉,若能引起讀者的有益思考,那麼這篇文章也許就算是實現了它的價值了吧,在此致謝!(山東電力檢修運營公司 席斌斌)

《閑話清明》

  陽春三月,大地回暖,桃腮含苞,柳絮吐穗;草長鶯飛之際,清明也越來越臨近了,「咚咚」的腳步聲似乎清晰可聞……

  瞧!臨街的鱗次櫛比的殯葬祭奠服務店鋪的生意家家都火爆的不得了,小老闆們一邊如數家珍的介紹著新開發的諸如豪車、別墅、家電、信用卡、甚至還有美女、僕從等等琳琅滿目、一應俱全的祭典新產品;一邊唾沫橫飛的數著應接不暇的鈔票,又不失時機的眨動著狡黠的眼睛友情地提示著:「喏,信用卡在那邊是可以無限度透支的奧……方便快捷,還不扣手續費!」

  諸如此類花樣百出的祭品,卻以其產品「高大上」的另類和陰陽兩界「通吃」的魔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可與追捧而竟相攀比購買,且成愈演愈烈之勢……面對一浪高過一浪的祭奠「浮誇風」,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作為果真就是對已逝先人的敬重嗎?這樣的攀比難道就是清明節的終極意義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昔日「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墦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祭奠情景已經離我們愈來愈遠……現在的我們,已經愈來愈模糊了清明祭祀慎終追遠、表達哀思、傳遞親愛的內在蘊意,只剩下虛榮、攀比、浮躁的儀式外殼……

  清明祭奠先人,由來尚矣!漢書《嚴延年傳》記載,身在長安的嚴延年清明之際風塵僕僕「還歸東海祭掃墓地」;宋人《夢粱錄》里說,清明時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往往「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佣丐,皆得父母丘墓。」人們在先人墓前供列酒食,焚化紙錢,尊卑有序地叩頭行禮祭拜……

  現在的祭奠大可省去諸多的繁文縟節,不必擬古。有條件能夠親謁先人墳墓,除草添土、焚楮錠次則必不可少;不能歸家省墓也可以通過網路點一支蠟燭、送上一束鮮花,也不失為表達哀思的最好方式。又何必跟風那些所謂的大動干戈、破費錢財爭面子且與己有害與逝者無益的傷風敗俗之舉一爭高下呢?!

  其實,清明祭奠既是一種習俗,更是一種文化的沉澱,彰顯著長達兩千餘年的中國孝行文化的薪火相傳與綿綿不絕的生命活力,因而清明祭祖也因其飲水思源、敦親睦族的「孝親」主旨而被「編入五禮」且「永為常式」;「睹物思親常入夢,訓言入耳猶記心」,這種「永為常式」的祭奠傳遞的不僅僅是對逝者的懷念與哀思,重多的是對先人「孝」與「愛」身體力行、一以貫之的精神傳承,這是先人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遺產——「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此之謂也。

  表面看起來人們對清明祭奠的竟相」浮誇「只是群體的盲目追風,深層里卻無情地折射著我們的愚昧和無知。究其原因,有社會急功近利、金錢至上的浮躁的大環境影響,而更大的原因則是傳統文化的全面淪陷,特別是孝愛文化傳承的支離破碎與土崩瓦解,導致一些亘古不變的基於人性的傳統價值觀的日漸泯滅與扭曲,使得長輩與晚輩、父母與子女尊卑失序、本末倒置;長此錯位溺愛、嬌慣,孩子成為「小皇帝」、「嬌公主」,這種嬌慣的結果就是孩子慢慢形成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且自私自利、目空一切的思維,面對父母長輩飛揚跋扈、頤指氣使,稍不快己意,或者惡語相加,動輒拳打腳踢,甚至拔刀相向;面對親人如此,遑論對待他人,沒有一顆尊重與關愛之心,將來何以為人?何以立足社會?

  可是總有所謂的精英人士坐在空曠的書齋里,翻著空洞的眼白,發出千篇一律的恨鐵不成鋼式的感嘆,煞有介事的對著鏡頭念著老生常談的「教育經」,結論也不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罷了,總之都是孩子的錯……嗚呼!難道我們教育的錯位、長輩的縱溺、全社會的失誤都是孩子們的錯誤嗎?如果不是?為什麼我們沒有承認並改正的勇氣呢?為什麼我們還要把這些錯誤粗暴地推到孩子們身上、讓孩子去承擔我們自身認識不足而造成的錯誤呢?

  《中庸》開篇明義: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明言每個人天性不同,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克服自身的缺點,而以「孝」為主旨的《周禮》、《禮記》,西漢時就列入學官。禮者,履也、養也;即從小教育孩子知孝理、講孝德、踐孝行,篤行日常生活中的飲食之禮、起居之禮、住客之禮、行為之禮,並以禮長養身性。

  救救孩子!因為他們是國家的棟樑,民族的未來,家庭的希望,全面加強孩子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孩子知孝理、講孝德、踐孝行是全社會的責任;梁啟超曾經說過,少年強,中國強;少年興,中國興、中華民族興,誠哉斯言!救救我們的孩子!讓我們全社會都行動起來,每個人都勇敢的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特別是父母,多讀點傳統文化,努力開啟孩子的智慧,培養孩子明大義、習禮儀、知榮辱、尊師承,孝雙親、愛國家;讓孩子堅定地面對人生,道德與責任並修,孝道與謙遜並舉,做有為有擔當的國家中堅。(大唐山東煙台電力開發公司 許廣玉)

《陽春三月話清明》

  春日的暖風熏醉了遊人,到處瀰漫著盎然的蔥翠,不知不覺卻又迎來了「雨紛紛」「欲斷魂」的清明時節。所謂清明無外乎兩大主題,其一便是祭祀祖先,其二便是給兒孫們講述一番祖上的故事。這種傳統延續了數千年,卻在奔波忙碌的現代演變成了簡單的「上墳」「燒香」「宴客」等等,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其實,清明節的內涵還是蠻豐富的,只不過現代人只看到了它的表皮,卻忽略了背後的本質和文化傳承。比如說祭祖,不少人都會到家中老人的墳塋之所燒燒香、磕磕頭,還有人會燃放一些鞭炮,噼噼啪啪倒也熱鬧。與老一代人祭祖相比,現代人似乎不會吝嗇金錢,但卻少了幾分緬懷的深沉,尤其居然有人給「老祖宗」燒一些「香車美女」「紙牌麻將」「寶馬別墅」,更令著緬懷先人的時節少了幾分悲涼,多了幾分功利的味道。

  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功利意識略有增加也不難理解,但在這個特別的時節,我們是否應該對「祖先」多一些尊重呢?筆者以為,清明節祭祖一方面是對逝者的深切緬懷,另外一方面則應該反思,對於生者我們是否給與了足夠的尊重。對逝者的態度,某種程度上折射著我們對生者的態度。一年一度清明上墳,總有人千方百計完成這個儀式,但是對於健在的雙親,是否有著足夠的孝敬?與其在形式上轟轟烈烈「祭祖」,倒不如多抽出時間陪伴下尚在人間的二老。

  清明節,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傳承的節日。在這樣一個節日,選擇簡單的方式拜祭祖先,再用厚重的禮物回饋雙親,似乎更能凸顯清明節的意義與價值。帶著孩子們一同回到家鄉,給祖先略顯荒涼的墓碑放上幾捧鮮花,亦或是修葺一下墳塋,在墓地周圍種上幾株小樹,不也為祖先的「地下居所」平添了幾分「秀色」嗎?將逝去之人的瑣事念給後人聽聽,讓身邊的孩子在墓碑前敘述幾番自己的趣事,倒也是一種別樣的祭祖。

  是老一輩人的辛苦努力,為現代之人的美好生活奠定了基礎。如果沒有那逝去之人的汗水,豈不知現在的我們可能還生活在多麼落後的狀態。所以,緬懷先人更要激勵後人,要讓自己的寶貝明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責任,他們的努力改變的不僅是自己的生活,更要留給後來人無數的財富。這種財富可能不是物質上的豐裕,但它卻銘刻著深深地精神烙印,只要把這種拼搏精神傳承下去,生活就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清明時節或者雨紛紛,或者陽光明媚,其實都無所謂,只要人的心充滿緬懷、充滿追憶、充滿反思、充滿將精神傳承下去的意志,這個節日就會變得意義深遠。給自己上一堂課,給孩子上一堂課,用未來的努力和成績獻給先人,顯然他們更容易含笑九泉。(大唐韓城發電廠 穆彥龍)

《不去流俗,怎見追遠對生命應有的敬畏》

  浩浩中華史,悠悠五千年,清明祭祖由來已久,事實上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包括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那時候的祭掃是身份的昭示、地位的象徵。直到秦漢以後,隨著貴族制度沒落才有了今天我們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祭祀的習俗。而這種祭掃身份的轉變也非偶然事件,相反它是必然社會發展崇尚「民主、平等」的一種價值趨勢再現,這是作為生命個體的社會人對生命價值的普眾認同,時至今日,它經久不衰,但由於人們受傳統封建思想的千年拘囿,的確有很多祭掃形式詬病百出。

  例如每逢清明,或其它一些死者的紀念日,人們總要為死去的親人燒紙錢。人們相信,紙錢就是死者另一個世界裡的錢,多燒一些紙錢,死者在那個世界裡才會有錢用。而事實上,當我們刨根問底追溯清明祭掃燒紙錢風俗的起源,我們才了解這不過是一件偶然事件,所謂清明焚化紙錢不過是人們自說自話的一種自我安慰或者利益驅使,那是為了實現個人精神和利益的最大滿足和慰藉而在傳統文化中長年累月不斷發酵出來的畸形衍生物,而傳統意義上的清明祭掃事實上應該是一種對故人的思時之敬,它對我們今人有著民德歸厚的教化意義,時刻激發著我們對生命的無限的感念和敬畏。

  而如何能夠將傳統重建,將清明祭掃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更為積極、更為向上的追遠文化來對待,的確需要我們深思。首先,我個人認為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都需要經過時間的長期考驗,既然清明祭掃傳統都已沿朔千年,那麼它就絕對是基於一定社會價值之上符合社會發展、人文發展的一種必然人文理性需要,而其具體形式可能因為某一特定歷史時空的局限性往往導致了清明傳統的變相走樣,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清明文明的合理性認同,相反對清明文化的認同我們更應該上升到民族認同,乃至國家認同的高度。其次,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曲折而迂迴的,清明祭掃的本質是對生命的敬畏,清明傳統祭掃史,事實上也是一部中國人的動態價值觀的演變史,而每一個年代、每一個歷史時期由於人們的價值定位不同,所以反映到對傳統文化的踐行和具體應用上就會產生各種看似很荒唐的文化繼承形式,這不是我們刻意而為之,相反任何傳統繼承的外在表現形式在一定歷史時期都有著它深遠的歷史根基,那是時代的產物,是積累的結果,也許在某個階段,那是一種進步,而在另一個時代它卻成為了一種糟粕。文化這個東西有的時候真得很神奇,它的神奇就在於它的繼承性,而繼承對我們而言就有了選擇性和空間性,而任何一種文化和傳統它難就難在它的選擇,難就難在它的空間定位。而清明祭掃也是如此,就荒蠻的奴隸社會而言,清明祭掃從君權神授,唯君權才可祭掃到人人參與祭掃這是一種進步,從遠古時期人不蔽體,屍不裹布到封建社會焚紙祭祖這又是一種進步,而如今再到抵制焚紙祭祖倡導文明祭祖,綠色祭祖這無疑又是一次進步,後者於前者而言事實上每一次都是一種文明的進步,一種前進著的繼承,我們沒有辦法說原先的某種祭掃傳統形式如何的不堪,相反在某一個時空正因為那些我們看似不堪的存在,才形成了我們今天這樣的祭掃文明,才有了我們今天這樣完整的繼承,如果說有一種文明繼承的形式即將離我們漸行漸遠,那隻能說明我們正在向著更高的人文價值層次躍進,只能證明那種形式再也不適合這個時代的需要,這是歷史的選擇,更是發展的需要。

  社會發展是一個大篩子,它會自然而然的淘汰掉很多傳統文化中的畸形存在,清明祭掃也是如此。有的時候我們或許真得沒有必要太過極端得刻意抵制某些不合時宜的存在,相反正視它們的存在,接受它們的沒落,自覺去做我們認為正確的事,更為積極的在原有祭掃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去創造另一種更高精神層次的祭掃文明,我想或許這才是我們真正該做的,才是我們真正的「去流俗」,也才是我們返璞歸真對生命最應有的敬畏。(雲南大唐國際紅河發電公司 高雅婧)

《祭祖勿忘祭我心》

  年年清明紛紛雨,歲歲祭祖綿綿情。

  又是一年清明節,我們沐著細雨祭奠先賢、先祖、先烈,傳遞虔誠的崇拜和無盡的緬懷。春風幾度,歲月如梭,站在新時代嶄新的起點上,追昔撫今,中華民族綿延三千年的傳統節日和習俗與時俱進,有了新的詮釋。

  孝為根,清明祭祖可以彰顯孝道。在中華民族的代代傳承中,孝的觀念源遠流長,「善事父母為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寬容,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關係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這也成為兩千多年來的文化經典之一,彰顯了華夏民族的優良品德和優秀傳統,為世人秉承和傳頌。這種「孝道」由對生身父母的「順」一脈傳承為對仙逝先人的「敬」,每年清明時節,人們懷著沉痛和感念紛紛祭奠先祖,予逝者以安慰,給生者以榜樣,在濃濃的親情中讓華夏民族的優良「孝道」源遠流長。

  和為貴,清明祭祖又可以固本浚源。唐?魏徵《諫太宗十斯疏》:「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也就是說要想使樹木生長茂盛,必須穩固它的根部,根深才能葉茂;要想水流源遠,經久不息,必須疏通它的源頭,源遠才能流長。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和」為貴,而「家和萬事興」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每當清明時節,兄弟親人扶老攜幼一起祭奠先人,既是對先祖的崇敬,又是一次家庭的聚會,使我們能夠認祖歸宗、不忘家和、祈望國安,並知我之所來,做有「根」之人,充分吸收先祖、先賢、先烈的忠義身教,使「和為貴」的精神在家族的傳承中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心為始,清明祭祖更可以明心勵志。「心虛則性現,不息心而求見性,如撥波覓月;意凈則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鏡增塵。」只有在內心了無一絲雜念,人的善良本性才會出現,心神不寧而要發現本性,那就像撥開水來找水中月亮一般,越撥越是找不到;只有在意念清純時心中才會清明,假如不剷除煩惱,就像在落滿灰塵的鏡子前照出自己的樣子,根本照不清的。「心虛性現,意凈心清」也是得「道」者的意境。每當清明時節,我們心懷虔誠,秉燭焚香跪地而拜,也唯有此時,方可去私心、凈雜念,使心如明鏡。然後知所祈、明所願,聆聽先祖之訓,感念先賢之恩,瞻慕先烈之行。掃墓如同內心的掃塵,清除私心雜念,追憶祖上之善行,以勵自身;祭祖如同自我的祭心,崇信教化,明晰人生之方向,以糾自心,從而匡扶正道!

  祭祖勿忘祭我心,固本浚源不忘根。從此哪止奠先人,更有自強修我身。清明祭祖,善莫大焉!(大唐黃島發電公司 張雷)

《讓「清明」返樸歸真》

  「清」+「明」的組合包涵著「清澈明凈、清醒明白、政治開明」等多種含義,而作為夏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的代名詞,因「時萬物皆潔、風清景明」而得名。清明節大約起源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故清明掃墓、拜謁祖先相沿成俗的傳統在我國已經曠日長久了。

  關於清明節的習俗,歷代的記載可謂五彩斑斕,精彩紛呈,比如祭拜、掃墓、折菊、插柳、踏青、拔河、盪鞦韆、放風箏、鬥雞等等。而文人詩懷清明之作更是奼紫嫣紅,不勝枚舉。透過這些繁盛的活動我們不難看出,清明不僅僅代表一個節氣,更是代表著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隆重節日,是我們炎黃子孫緬懷先人寄託哀思的一個主要載體。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歷史長河中的沉澱往往也在悄悄地發生著位移。綜觀近年來的清明節前夕,針對清明小長假的旅遊宣傳廣告猶如洶湧的海潮般充斥著各大媒體,無論電視、報紙抑或網路,而對先人的遙寄和對英烈的追思卻變成了一筆帶過的隻言片語。的確,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彌居在當下接袂成帷的都市裡,市儈、銅臭的氤氳和尾氣一樣的繁華,弄得人常常有種快要窒息的感覺。於是,每年的清明時節,除了拜謁祖先,趁機到野外貪戀一把清明的空氣也就成了大多數人「清明節」里的套餐。因而,如今關於「拜謁」和「遊玩」在「清明」里的地位孰重孰輕,有時候還真是讓人不敢妄下斷語。

  清明本是一庄「敦親睦族、感恩戴德」嚴肅的聖事,但在美其名曰為其改良的整盅下,不知何時,現代的時尚達人已把古人精心雕琢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哀戚場景不知不覺演變成集結「暫留歡賞寄春前」的賞春派對了。當祭奠被人們權當一種走過場的形式來敷衍的時候,面對佛祖舍利的高塔,我們殘存的記憶只是墓碑上模糊的印象,太過戲謔的舉動讓祭拜少了些許穩妥的成分,焚香、雙手合十、弓腰、下跪、默念、沉思、站起……一系列的規定動作都成了機械的祭拜流程。從緬懷先人的缽盂里生生地剪切下「折服後人」乃至「許願索求」的乳酪,被私慾填充的心靈或多或少將虔誠的旌旗整成了變味的幌子。

  儘管時代的進步賦予了祭祀新的元素,但不變的始終應該是對先人的追思和懷念。我們的本意就是想通過清明節這種傳統的方式表達對先人的敬意,繼承先人的血脈,感謝先人的恩典,緬懷先人的功績。在墓前斟一杯酒、祭一束花、穿越一場隔空對話、對心靈進行一次感恩洗禮……這些都是無可厚非寄託哀思的文明方式。但有些人在過度膨脹的攀比和迷信心理的作崇下,硬是把一個寧靜致遠的清明弄得烏煙瘴氣。一些晚輩對長輩根本就是「生前不孝順,死後瞎折騰」,除了盲目地對時下五花八門代表著「拜金主義」的冥品趨之若鶩之外,毫無節制地焚燒紙錢、香燭和鞭炮從而引發野外火災的悲劇也時有發生。上演這種荒唐的清明鬧劇也就失去了清明原本的意義,實不可取。

  撫今追昔,「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儒家思想是讓清明這一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光大的生命力所在。我們今天的美滿生活飽含著祖輩們篳路藍縷的艱辛和無數先烈的青春熱血。在珍惜當下幸福的同時,以一種文明感恩的祭祀方式喚起後人對祖先和英豪的追思和敬仰也就是體現清明價值題中的應有之義了。但許多人在祭祖的時候只流於單純走過場的形式而往往忽視了感恩這一環節,尤其是現在的小字輩們,他們是生長在蜜罐里的新一代,每年的清明,於他們而言,更多的是機械地跟著大人照葫蘆畫瓢去完成一系列的祭祀活動,至於意義何在,那就不是他們的小腦袋所要考究的學問了,盡情享受清明裡琳琅滿目的菜肴和在野外隨心所欲地撒歡似乎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快樂。為了更好地秉承這一綿亘數千年的傳統文化,見證過祖輩卓越功勛的長輩們不妨藉此契機講講他們的故事,讓晚輩們在清明的活動中接受一次感恩的洗禮。

  說到這裡,我不由想起了兒時的一首老歌——《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這是一首憶苦思甜的經典歌曲,傳唱至今,經久不衰。我想,假如我們也沿襲這首老歌里的意境來給孩子們做一番感恩教育也不失為一個好的創意,就好比「雲朵在蔚藍的天空中穿行,和風吹來一陣陣歡樂的歌聲,我們站在鮮花簇擁的墓碑旁,聽長輩們講那過去的事情……」。透過歌詞的寓意,我們可以勾勒出感恩活動的場景,畫面一:一群可愛的「紅領巾」在老師的帶領下聚集在翠柏環繞的豐碑塔下祭掃英靈,爾後或朗誦詩歌、或開展演講主題班會、或傾聽老師講革命英雄的故事。畫面二:一個子孫滿堂的大家族趁祭掃之機圍坐在祖先的墓前侃侃先輩的陳年舊事,讓晚輩們從中感悟先輩的勞苦功高。想必,孩子們通過清明這個生動載體每年一課的感恩熏陶,埋在他們心靈深處的感恩種子終將會開出絢麗的花朵。

  在倡導「低碳先行,感恩有你」的今天,讓我們借清明節的東風,摒棄各種不文明的祭祀方式,開啟憶昔感恩大講堂,讓「清明」返樸歸真吧。(大唐廣源水力發電有限公司黃融兵)

《清明時節》

  華商晨報訊:「2014年4月4日上午9時許,葫蘆島的一座山頭起火,過火範圍近2000畝,幾乎一整座山過火。葫蘆島武警支隊派出150人救火。截至12時50分左右,明火基本被撲滅。18時30分山火復燃,22時20分火被撲滅,滅火人員陸續撤離。當日共有近千人參與救火。」

  我曾參與過一場大火,題文中有提到。大火如一條巨龍吞噬整片的松山,佔領了一個山頭,又向另一個山頭進發,所過之處,慘不忍睹,真可謂是「山火猛如虎。」我們跟著消防隊一起追著火舌跑,幫著拽消防帶。有的人身上黑了、傷了、倦了,休息的時間都沒有的繼續向前。我此生都不會忘記這一幕幕震撼害怕感動交織的複雜場景。

  這場火災的始作俑者是三個中年婦女,清明期間燒紙錢悼念亡父。至於最後怎麼判定我也不得而知了。

  清明節,這個與春節,元宵,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並稱為「時年八節」的節日,就一定有它不可磨滅的作用——祭祀先祖。逝者已逝,生者也只能通過掃墓、燒紙來祭奠亡魂,寄託哀思。老祖宗定下的節日,兩千五百年的傳承,可是去年的那場大火,如果不是搶救及時,大火蔓延到生活區,將是多麼嚴重的災難,這2000多畝的松林,損失依然不可估量的,松濤陣陣,連天白雲已然不復存在!所以,這件事值得我們反思。

  墓地周圍多松柏,松柏非常易燃,所以每當清明節掃墓祭祀,盡量減少明火,必要時可以把紙燒盡在鐵盆裡面帶走,將我們對祖先的崇敬放在心中,把可見明火帶走。我理解那種對待逝者的懷念與心痛,而我們,在極盡哀思的同時也要想到我們之於整個社會的責任。

  每一個靈魂的逝去都應當被尊重,因為是前人給我們這樣一個充滿科技與創新的新時代——四大發明,汽車飛機,機械化時代,還有人類的更偉大的傳承,給了我們生命。高中時期清明節學校組織去烈士陵園掃墓,每一塊墓碑山都有一個鮮紅的名字以及一串事迹。我並不害怕在墓園裡掃墓,因為我知道,正是這些前輩用鮮血,用胸膛,用生命守衛了我們的家園,讓我們得以在安逸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我們必須要感恩!

  清明節代代相傳,所傳承的並不是祭祀的形式,而是祭祀的初衷,而傳承祭祀的初衷,就是要我們把對待先人的感恩之情傳承到後代甚至更遠!我們感恩先人,感恩帶給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的毛主席,我們就要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實現自己的價值,完成大我;我們感恩父母,就要更加去珍惜他們,珍愛我們的生命,父母給了我們所有最好的一切,不僅僅是因為責任,更是因為我們就是他們的傳承。所以我們就更要感恩並將這份感恩傳承下去,完成小我,實現價值。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傳承舊俗走新路,走新懷舊知感恩!(遼寧大唐國際錦州熱電公司 張佳琦)

《文明祭祖 環保過清明》

  清明節即將到來,我們國人又開始忙碌起來,本來擁擠的道路又要更加擁擠了,原本灰濛濛的天空又要霧霾四起了。清明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祭祀節日,中國人在這一天都要紛紛去祭祖和掃墓。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是:人們攜帶著果品、香火、冥錢等到親人的墓地,焚燒紙錢,跪行祭拜祖先之禮。

  然而這種千百年來的習俗帶來的問題日益突出,據報載,我國每年在清明節期間用於祭祀焚燒的紙張就達千噸以上,清明節當天,全國「白色浪費」高達100多億元,春季森林火災更是急劇上升。由此可見,移風易俗,改變祭祖方式,文明祭祖才是上上之選。

  可喜的是,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一些人逐漸改變了清明節以燒紙方式祭奠亡靈的傳統習俗,開始了一種新穎的祭祀方式——網上祭祀。從第一家網上祭堂出現以來,目前全國已經有數十個網路祭堂。這些祭堂有的是公益網站,有的是傳統的殯葬館利用互聯網的延伸服務。例如地球村網上公墓、中華公益網、清明網等都網站開設了網上掃墓項目,只要進入相應的網頁,拜祭者就可以在樂曲的伴奏中抒發緬懷之情。

  網上拜祭是一種新風氣,而且近年來國家民政部門也正在積極倡導這種文明祭祀方式,並特別推出了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等偉人紀念館,大力推動網路紀念概念的普及。網上悼念同樣真實感人,在各個不同的網路紀念館,感人悼詞俯拾皆是——為親人、為愛人、為素未謀面的朋友或者一個偉人,甚至為一個小說中的主人公或一個漫畫小精靈,只要你願意,都可以來這裡免費申建一座靈堂。網墓的樣子,你還可以自行設計,亦可請網站的閃客專門定做。網站還準備好了一切人們習慣中的祭奠用品,如明燭、鮮花、檀香、祭酒、哀樂等,點點滑鼠,就可以輕鬆地完成一次祭奠活動。網上祭祀還可以解決地域問題,對於長年漂泊在外的人,不必再為無法每年趕回親人的墓前拜祭而噓嘆連連,只要建立一個網上紀念堂,不僅自己可以一了心愿,親人生前的好友也有了一個可以共同祭奠的地方。

  與現實墓地千篇一律的冷冰與嚴肅相比,「網上墓園」更富有個性化、藝術化和人情味,它突破了傳統祭祖方式的局限,增加了很多文化含量。

  近年來,為了提倡文明祭祖活動,清明節期間,我國政府先後組織開展了祭祀中華先賢的各類公祭活動,政府各社直機關也紛紛開展了以集體掃墓、植樹、放生等為主題活動的祭祀方式,這不僅宣傳和提倡了中華民族的各種優良美德,而且也為全社會做出了一個文明祭祖的榜樣,營造了新型的現代清明文化。

  其實,提倡文明祭祖主要是為了改變人們的習俗觀念。清明節具有「慎終追遠」的意義,清明節的祭祖及掃墓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固有文化。紀念祖宗、緬懷先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我們既要尊重當地的民俗,同時又要破除迷信思想,更重要是改變祭祖方式和內容,變燒香、燒紙、燃放鞭炮的陋習為追思、獻花、植樹、種草等的文明祭祖方式,改善墓區生態環境,使祖宗先人的安息地青山常駐、綠水常流。

  清明節,讓我們一起加入文明祭掃的行動中來,不論在墓地還是網路,用鮮花和祝福寄託我們對故人的哀思,過一個新型環保、綠色健康的清明節。(大唐信陽(華豫)發電公司 郭春暉)

  第二篇:清明——每因時節憶團圓

《清明節時寄幽思》

  清明將至,就是歸家祭祖的時節要到了。然而,這個清明節,我大概不能回老家了。

  一個原因,是正在讀高中的兒子鯤兒,節假日要補課,得有人照看他。另外,今年正月,恰逢奶奶過世三周年,在我的家鄉,老人過世三周年祭日,是個大日子,這一天,相關的至親好友都會聚到一起,用家鄉的習俗方式最後一次集體告別,墳下磕頭,墳上燒紙。對於這些習俗,我並不熟知,只是按照媽媽的指引,隨著親友完成了全部的儀式。

  那天,幾部車子在距離墳場幾十米就全部停下來,無法往前開了,墳場周圍的土地已經被村子裡的人購買,成堆成堆的煤渣堆放在那裡,落腳都困難。下車後,隔著煤堆,我遠遠看著爺爺奶奶的墳塋,柳樹長高了,光禿禿的枝椏,周圍的草,枯黃著,冬天嘛,難免看著蠻荒。我捧著祭祀用的供品、紙紮,艱難地走向爺爺奶奶的墳頭,一邊和鯤兒說著話:「將來啊,人過世了,連這樣的一塊墓地都不會有了。」鯤兒倒是絲毫不覺得這是需要感慨的事,他甚至用快活的語氣說:「那有什麼關係呢,將來,我會把你和爸爸的骨灰灑在大海里……」我聽完,先是大笑,隨後愣怔了一下,用手臂碰了碰走在身邊的老公,揶揄著提醒他:「聽到沒?兒子要把我們的骨灰灑到大海里呢……」鯤兒也許覺著有點不對勁,也許覺得自己的語氣太輕慢,決定太草率了,他趕緊補充說:「將來,我自己的骨灰也要灑在大海里的。」我微笑著看著這個少年,在他的世界裡,生與死都是含糊不清的事吧,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他成長的環境,寬鬆優渥,他接受的教育,簡單務實,「傳統」、「儀式」這些字詞,對於他,是有些陌生和沉重的。即使是我,離開老家在外生活近二十年了,對待本該遵循的家鄉的習俗禮儀,也早已不及我的父親母親那樣嚴肅和鄭重,離開一個地方太久,會對那裡的一切生髮出疏遠,和冷靜。

  我的父親在爺爺奶奶的墳前擺好供品,每個人手持四柱燃著的香,跪拜,磕頭,把白酒灑在紙紮上。點燃紙紮前,鯤兒悄悄問我:「媽媽,野外生火,不怕引起意外的火災啊?」我無法和他解釋清楚傳統習俗和現代文明之間必然存在的矛盾、衝突、較量和平衡,況且,憑著我自身有限的閱歷和識見,也難有明晰確定的答案,很多事,對一個平常人來說是無能為力的,無法改變亦無法創建,能做的,只是被裹挾著順應。我只能告訴鯤兒,一會兒等明火徹底熄滅,並確保安全後再離開。之後,鯤兒沒有再詢問和辯解。而我,在熊熊燃起的火光中,在隨風飄蕩的灰燼里,默念著爺爺奶奶的名字。那一刻,我願意相信有魂靈的存在,他們能夠隔著生死,遙望著這些對他們跪拜的親人,庇護他們,憐惜他們。

  那天中午吃飯的時候,親友們已經從祭拜的憂思中走出來,親熱地詢問著彼此的近況,好多人很久沒見面了,這次祭拜,正好成為一個緣由,讓大家聚集在一起。我和父親說,鯤兒要補課,清明節也許不回來了。父親立即表示了理解,他說:「孩子學習要緊,不要因為死去的人耽誤活著的人,盡孝道,趁活著的時候做好就可以了,至於死後,都是做給外人看的。清明的時候,我會一個人來給你的爺爺奶奶上墳,你就放心吧!」父親說著這些話的時候,我看著他臉上的皺紋努力堆積起的笑意,父親老了,他蒼老的笑容背後,我能讀到疲倦和孤單。可有什麼辦法呢?我們無法阻止歲月的流逝,以及伴隨這種流逝而來的衰老、凋敝和枯萎,或許,從內心尋找,我們能藉此擺脫外部的現實秩序,從而達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境地?

  這幾日,春的氣息越發濃厚了,條風布暖,柳絲含煙。等到清明時節,春色會愈加蔥蘢繁茂,父親去上墳的時候,想必是柳葉漸長草色青了,四下相望,處處顯生機,這樣的生機,對於我的父親,也會是一種低沉的安慰吧!(大唐陽城發電公司 郭繼香)

《懷念爺爺》

  過完春節的第一個傳統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想到清明就想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似乎整個空氣都會瀰漫哀思、沉悶的氣氛。

  按照中國的傳統習慣,紀念逝去的親人就要去墳前燒紙錢,以此寄託哀思的同時希望親人們也在地下之靈過的安好。固然這種想法無可厚非,但是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人去了肯定是不存在的,活著的人只是希望他們到了另外一個世界能幸福的生活。但除了燒紙錢,難道沒有更好的方式了嗎?

  爺爺已經去世15年了,真的很想他。

  我一直是爺爺帶的,為了讓我每天能多睡會,就一直住在離學校近的爺爺家,一直到初中我才回自己家。爺爺在那個年代是個為數不多的秀才,字寫的也特別好,不僅能輔導我功課,也總是告訴我寫字要規規矩矩,一筆一畫用心寫。爺爺有工作,但他特別喜歡裁縫,我小時的衣服幾乎都被爺爺包攬。每次看到街上有小朋友穿新款的衣服,爺爺總是在家琢磨給我做一件,雖然照現在的詞語說是抄襲,但是當我穿上漂漂的衣服,內心有種說不出的得意。當然爺爺也愛批評我,說我哪哪做的不好,我當時還很不耐煩,現在想想爺爺是想讓我養成好的習慣。

  上初三時爺爺得了肺癌,得知病情的那天晚上爸爸在家哭了很久。後來爸爸弟兄幾個商議一定要把爺爺的病治好,還要一直瞞著爺爺說是一般的小病。再後來爸爸弟兄幾個一直陪著爺爺去外地看病。其實爺爺一開始治療的效果很好,但一年之後忽然突然嚴重了。醫生說回家吧!記得爺爺走的那天,我在家做飯,家裡的液化氣管道毫無徵兆的斷了,後來據爸爸說就是那個時間爺爺走了。

  也許真的是有靈氣吧!我任性的認為這是爺爺在和我告別。

  今年春節大年初三回了趟老家,還去了爺爺的故里。初三這一天是傳統意義上給逝去的老人燒紙送錢。

  在家裡人商量去墳地燒紙時候,我提議:「為什麼今天不去爺爺的老家去看看,說不定爺爺今天也想家呢?」「這個主意不錯!」,我們年輕一輩一致通過。父輩人卻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們。「要與時俱進,每次都是燒紙,放炮,說不定爺爺早都厭煩了。」最終經過一番爭論,全家經過商量決定換一種方式來過這個節日。

  第二次回到爺爺故里,見到老家的親人,有幾張熟悉的面孔,但更多的是陌生的笑容。因為爺爺那輩的人都不在了,父輩的人也都邁入了老年人的行列。但見到他們突然有種莫名的親切感。這也許就是所謂的血緣至親吧!

  和老家人一起拉家常、敘情誼,又一起看了新修的寺廟。這一切依稀讓爸爸想起了他的童年,尤其是寺廟前追逐嬉鬧的孩子,爸爸告訴我他小時候也在寺前玩,只不過當時的空地比現在大多了。

  時間過的很快,臨走時大爺把自己家養的鵝蛋給我們帶走,看著一箱滿滿的鵝蛋,大家都很感動,因為這是攢了好久才有的。一路上大家都在感慨這就是親人,雖然不常見面,但是見面後那種親情會油然湧上心頭。

  這次回老家,我們沒有燒紙,也沒有到墳前奧啕大哭,而是選擇了回到爺爺故里去看看。

  哭聲不能代表相思,換一種方式,也許我們的親人在九泉之下更能感受到。(許昌龍崗發電公司 陳爽)

《憶外公》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到一年清明時。在臨近這個緬懷已故親人的日子裡,我想起了我的外公,很多難以忘懷的兒時記憶,都在這個節日來臨時,變得更加清晰具體。

  外公是個高高瘦瘦的老頭兒,膚色綜黑,眼神很亮,人極慈祥,對我很疼愛。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跟著姐姐們去外公家玩,常常一住就是十天半月。那時外公家的五個子女,除我母親成家了外,兩個舅舅、兩個姨都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全家六口人,還時不時加上我們姐弟幾個常去,一大家子的生活,在外公的打理下,過得很紅火、很熱鬧。外公沒念過書,除了認得人民幣上的數字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但外公卻是村裡數一數二的「牛邊掌」(湖南湘中一帶對專業販牛人的稱呼),經常南來北往地跑江湖,給村人和鄰村人買賣牛羊,外公的專業技能達到一個匪夷所思的境界:所有經他老人家目測過的牛,隨便怎麼稱都不會超過五斤的出入,經他老人家看過牙口的牛,年齡可以精確到月份,牛身體是否健壯,脾氣是否溫馴,也都是一看一個準。那時農村都用牛耕地,誰家要買耕牛了,都恭恭敬敬地來請外公。後來外公年紀大了,也常常會推卻一些出遠門的請求。「除了松先公公,誰給我掌本買的牛我都不放心。」經不住村裡漢子們懇切的要求,外公常常不顧外婆的反對,總是會與村人約定好出門的日子,然後在那天欣然外出。

  幹什麼事情都要干好,幹什麼都要專心,不能三心二意,這是外公的準則。外公使用的農具是全村量順手的,鋤鐮犁耙,都擦得亮亮的,半點銹跡也沒有。外公抽自家地里產的旱煙,每到夏天,便把綠綠的煙葉割回來,一片一片用草繩結成一長溜掛在屋檐下,等煙葉幹了,便細細地剔去梗子,將煙葉整齊地疊在一起,用一把精緻的小刀再細細地切成煙絲。外公那把切煙絲的小刀,是我兒時見過的最精緻的刀具。我至今還留戀兒時在外公家的那些快樂時日,尤其是秋天,夜晚涼涼爽爽的,星星像寶石一樣閃閃亮亮,我們坐著小板凳兒,外公一邊用一根長長的煙斗抽著煙,一邊給我們講他跑江湖的故事。

  外公在當地還是一個很有名的草藥郎中,家人或村人有了無名腫毒、感冒傷風什麼的,他隨便去田間地頭轉轉,尋回幾樣藥草,按外公說的方法或搗碎外敷,或煎水或取汁,保你藥到病除。母親常說,可惜外公不識字,不然把那些草藥方子傳下來,現在也是寶貴的財富了。

  唯一一次跟外公去田邊採藥,也是在春天的時候。外婆那天有點發燒,嗓子也痛得利害。外公就帶著我,去了後頭山上的田壟。田壟中間是一條灰白的小路,路邊長滿了野草,生機勃勃的。外公就在這些野草中找尋。那天的田野很安靜,外公就漫不經心地哼起歌兒:

  車前草呦葉兒圓,長不高來爬不遠,花開無艷蜂不採,塵土蓋葉少人憐;車前草呦葉兒圓,擼不盡來采不完,山泉水煮青白顯,不加油鹽苦也甜;車前草呦葉兒圓,踩不死來壓不爛,路邊野地皆為家,伴著春風碧山川。

  曲調很悠閑,節拍很緩慢。空蕩的山野飄著外公的歌聲,他唱的什麼,我那時不知道,但我從外公的歌唱中感受到一種很新奇的情緒,很溫暖、很幸福。「公公,你唱的是什麼?」我捕捉著外公唱出的最後一個尾音,一直等到它變成一種感覺消逝在茵茵綠草間時,我才迷迷糊糊地問。

  外公舉著一把綠草,說:「唱的就是它,叫車前草,可以治你外婆的病。差不多了,我們回家吧。」我拿著那把車前車,跟著外公回到家裡。外公把車前草洗凈,連同根須一起用擂缽搗碎,用一碗淘米水浸泡一會,濾了滿滿的一碗,外婆喝下後燒便退回去了。

  於是,車前草,這種莖短葉肥、路邊隨處可見的植物,便和我的外公一起,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童年的記憶深處。

  上周末陪父親去水庫釣魚,在路邊扯了一根車前草,回家洗乾淨後順手擱在窗台上,昨天晚上,發現它已經變成了一棵乾草。我端詳著這棵草,珍重地把它夾在相冊里。夾草的那一頁,正好鑲著我七歲的女兒的照片。(大唐華銀金竹山火力發電分公司 趙智能)

《心懷感恩過清明》

  說起清明節,我對兩件事印象非常深刻。一件是我在上小學和初中時,幾乎每一年的清明節都會去楊靖宇烈士陵園掃墓。我在小學一年級加入中國少先隊、初中一年級加入中國共青團的儀式也是在那裡完成的,莊嚴、肅穆而讓人記憶深刻,終身難忘。

  楊靖宇是偉大的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烈士陵園位於吉林省通化市靖宇路,在一座靜穆的小山上。小學的時候,每到清明,學校就會組織同學們穿著整齊的校服胸前佩戴小白花步行到烈士陵園,一路上老師不許我們說話聊天,有時會下起濛濛細雨,我們也不會打傘。入少先隊的小同學會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去接受那個莊嚴的儀式。因為祭掃革命先烈的團體很多,我們到了山上常常要等待很長時間,兩列縱隊變成四列,整齊而安靜的站在那裡。年齡雖小,可是從那肅穆的氣氛中,莊嚴的儀式中我早已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偉大。

  清明節祭掃烈士陵園,我覺得是我從小到大接受的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對祭掃活動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在2012年的夏天休年假的時候,我特意去了一次靖宇山,自從上大學之後就再也沒有去過那裡,陵園經過修繕後環境要比從前好多了。爬著山,看著周圍鬱鬱蔥蔥的樹木,回憶起上學時掃墓的情景。面對今天的幸福的生活,我們實在不應該忘本,在追思中學會感恩,感恩先人們用生命換來的祖國的獨立,感恩先人們用智慧贏來的經濟發展。據說日本人也很敬佩楊靖宇將軍大無畏的民族精神,所以身為中國人,我們沒有理由忘卻歷史,當我的孩子再長大一點,我會帶著她去楊靖宇烈士陵園,並給她講述英雄啃樹皮、吃棉花堅持戰鬥的故事。

  清明節,另外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是家裡的祭祀。從2008年開始國家將清明節列為法定假日後,我才開始參加家裡的祭祀活動。爺爺、奶奶共養育了9位兒女,其中兩位姑姑是領養的。我想提到的就是這兩位姑姑,大姑早已離開通化市,小姑還住在通化。自從爺爺奶奶相繼去世之後,大姑每年都會堅持在清明的時候給我的爺爺奶奶掃墓,小姑雖然在本市卻一次都沒有來過。前些天,大姑帶著她的兒女約我的父親陪她提前上山祭掃,大姑今年已經72歲,前些年得過股骨頭壞死,行動很不便。我很為這位姑姑的行為感動,這說明她非常感恩於我爺爺奶奶的養育之恩。姑父是爺爺親自選的姑爺,大姑生活的殷實而富足,兒女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乾的也很出色,經常也我們保持聯繫,大姑就像我的親姑姑一樣,關心我的生活,關心我對孩子的教育。小姑則與我們聯繫甚少,彷彿她真的不屬於這個家庭中的一員。

  今年的清明,我可以不用在單位值班,我會回到家鄉和親人們共同給爺爺奶奶上墳,感恩祖輩們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奠定的根基,思念我們曾經在一起生活的幸福時光,汲取成長的動力,然後繼續努力工作,好好培育下一代。(大唐遼源發電廠 楊欣博)

《在世界這一端想你》

  你看,吹面不寒的楊柳風又吹綠了枝椏,羞紅了桃花,潔白了梨花,還有那漫山遍野迎風招展的黃橙橙的油菜花,好一幅濃彩重抹春的畫卷,無一處不美麗,無一處不絢爛,總是令人目不暇接,時時刻刻生出春之歡喜。過往你喜歡說「煙花三月下揚州」、「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揚州是你青春迤邐的夢,現在換我每年三月說給自己聽。你說風吹過,滿身滿身的梨花雪,閉上眼睛就可以感受無限的愛。後來我也喜歡上梨花,可是我只感受到梨花的凄清微涼,孤寂高潔,如你般直到離去都是孑然一身。

  你看,又是人間四月天。空氣中帶著絲絲讓人懊惱、沉迷的黏稠、微醺,風箏在碧空歡快的飛舞,假裝自己是自由且愜意的。地面上倏忽冒出的蕨類植物、江面上奔騰不休的浪花還有那唧唧啁啁的喧囂鳥語無一不告訴我們,這正是人間好時節,聚三五好友、踏青山綠水、登高望遠、心曠神怡爾後把酒臨風,其喜洋洋則矣。我知道這是你喜歡的場景,你曾經在夜風中一遍遍告訴我,把酒臨風是人生之大境界。後來我也喜歡上把酒臨風這種感覺,可是我不喝酒我只吹風,因為臨風喝酒總是讓人心碎神傷,淚盈滿眶。划過臉龐遺落在風中的隱忍淚珠可曾帶著我深深的想念滲入你身旁?

  你看,清明時節雨紛飛,淅淅瀝瀝、細細綿綿,彷彿永無止境。周遭煙火繚繞、鞭炮聲不絕於耳,在熱熱鬧鬧悲悲戚戚中哀悼緬想先人、故友,留下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年年當一回那斷腸的行人,年年唱響這首慎終追遠感傷的哀婉之歌。你說你喜歡清明這兩個字,古書曾云:「春分後十五日,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你說清明又名寒食,禁火吃寒食,為身體計,大家紛紛外出踏春、嬉戲,目之所及皆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你說生之喜悅與死之悲哀一線之隔卻又如此和諧地融合在融融春光里,死去其實真不用過份悲傷,托體同山阿而已。幼時的我不懂什麼「生亦何歡,死亦何苦」,我只知道你的離去我哭得痛心痛肺。而後,隨著歲月的流逝,傷痛慢慢變成記憶,慢慢沉澱在內心深處,經久不起波瀾,我想我可能已經忘記你了吧。

  你看,我說了那麼多都只是臆想中的你。其實你只是比我年長一點點的小舅舅。幼年時偶爾寄居外婆家,你總是帶著我上山涉水,終日嬉戲,暮色四合、滿天繁星跑出來之前我們會捧著一大碗米豆腐端坐桌前,快快地吃完然後仰頭略帶惆悵地望著浩瀚星空,感受著自身的渺小和年幼對未知不可捉摸的焦慮、興奮。那個時候的你肯定不知道,長大後的我一直視外婆家的米豆腐為生平第一美味,我也一直喜歡仰視星空彷彿你一直在身旁。對你最後的記憶凝結在外公離世時你我低頭靠在一起,周遭嘈雜不斷,我們感受著彼此的傷悲,沉默不語。

  你看,你的離去那麼不起微瀾,因為老年人說年幼而終不祥,需早早落土為安。所以我沒去送你最後一程。然後這麼多年,我替你走過很多地方,經歷過很多喜樂悲歡,起起伏伏間我忘記了很多事情,雖然我一直記得你,可是我已經記不清楚具體是哪一年我們一起走過鄉間的小路、你曾為我摘過路邊的無名小花。好吧,我承認我已經忘記了你年幼的容顏,朦朧間記得的是你閃亮如黑曜石的眼眸曾經那麼溫暖地注視過我。這樣也好,那麼待我容顏蒼老、垂垂老矣,你我再度相逢之際你肯定會驕傲並疼惜地看著我,我必以熱淚以擁抱相迎。

  時逢清明,今年想要和母親一起去鄉間掃墓,想去看看經年未見的你。可是母親說很多年前因為改遷不知道你的墓被遷往何處,每年也只有燒燒紙錢以告亡靈。聽罷久久不語。這樣也好,我就可以一直假裝你尚在人世,你看過杏花春雨,品過人世艱辛,懂得寬容待人,堅強而勇敢,仁慈而善良。

  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我會一直一直在世界這端想你。(大唐衡陽發電公司 楊琦穎)

《我最想念的那個人》

  爺爺對我的疼愛使我難以忘懷。

  我7歲的那年清明節,前一天上午,爺爺到市場買了五花肉、鞭炮、香燭、水果。

  午飯後,爺爺把五花肉切成小塊,先在滾水裡過一遍再放入砂鍋里,加入各種各樣的佐料用小火慢慢地煨。第二天早晨,未見其物,先聞其味,紅燒肉就燒好了。純正的肉香與各種佐料的香味飄入鼻中。

  準備好一切,爺爺帶著我去給太爺爺太奶奶上墳。那時的爺爺身體很硬朗,右胳膊挎著沉甸甸的大竹籃子,左肩上扛著鐵鍬,鍬把上系掛著一大袋子鞭炮和香燭。我掂著一提包的紙錢和黃紙,聞著籃子中時不時飄出的紅燒肉的香味,蹦蹦跳跳地跟在他的後面像一隻小跟屁蟲。

  太爺爺太奶奶的墳在一塊荒涼的曠野荒地上,長滿了荒草,幾棵高大的槐樹,一聲老鴰的叫聲讓我恐懼起來,緊緊的拉住爺爺的衣襟。

  爺爺用鐵鍬鏟去太爺爺太奶奶墳上的荒草,又添上些新土,接著把帶來的黃紙疊得整整齊齊分別放在石碑的東西南北方向,用石頭壓著。然後又從籃子里拿出了幾隻盤子擺放在墳前,盤子里分別擺放上紅燒肉、饅頭、水果、還有幾隻杯子裝滿了白酒……。看見這麼多好吃的東西,我情不自禁地把手伸了過去,爺爺連忙阻攔說:「就你嘴饞,這是給太爺爺、太奶奶的貢品。」我趕緊把手縮了回去,小聲嘀咕著:「為什麼不能吃?」爺爺找來一根又長又粗的竹竿笑著說:「來,把鞭炮掛上去。」我把鞭炮繞在竹竿上。

  「噼噼啪啪」的鞭炮聲,紙錢一疊一疊地燒,我規規矩矩的下跪。爺爺嘴裡念念有詞慢慢地用一根木棍翻著燒紙,我問爺爺,您在說些什麼?爺爺輕輕說,我問你太爺爺、太奶奶在那邊過得好不好。

  午飯我們就在墳前吃。碗里的紅燒肉,像一塊塊透明的玉石鑲著顆顆紅瑪瑙。我夾起一塊放在口中,咀嚼、咽下,從食道到胃裡都一直感受著它的香。爺爺夾起塊紅燒肉慢慢地嚼著,放下筷子不吃了,我便要爺爺再吃,爺爺的手輕輕地壓在我的頭上撫摸笑眯眯地說:「乖孫啊,爺爺吃不了,只吃一點點就膩得不行,要吐了呢。」他推辭不了,把我送到嘴裡的那塊紅燒肉,嚼起來。但是,爺爺剛想要咽時,他的臉便顯出很難受的樣子來。接著用手捂住嘴想吐的樣子。我看到爺爺難受的樣子,相信他真的吃不了紅燒肉。就不再強求與我一起吃了。

  後來有一次,我跟爺爺到親戚家吃喜酒,吃飯時,爺爺夾了一大塊紅燒肉大口嚼起來,吃了一塊又夾第二第三塊。想起那天他吃不下紅燒肉的情景,我心裡頓時明白了,淚水禁不住滾下來。

  家裡經濟好了以後,爺爺每頓飯都離不開紅燒肉,燉一碗紅燒肉,可以吃好幾頓,吃之前放在飯鍋上燉一燉,一頓吃不完,下頓再燉。

  2009年過完春節,爺爺突然不喜歡吃飯了,躺在床上,幾天也吃不下多少飯,那天,我喂他一口紅燒肉吃,爺爺只是痴痴的眼睛看著我,流了滴清淚安靜地閉上了眼睛,永遠地離開了。

  清明將至,秉燭以祭,持香當祀,憶吾之至親,伏地三叩。(河北馬頭髮電公司 賈樹傑)

  第三篇:清明——可堪芳草更芊芊

《清明,只關信仰》

  歲歲清明,今又清明。

  和中元相比,同樣是祭奠,清明節似乎多了一份肅穆莊重,卻也著實從心理上多了絲明朗。與其說前者是遊魂野鬼令人心生畏懼而不得不投之所好進行的安撫,倒不如說後者是一代又一代人累積的孝思親情促使著將先祖超度安息,及以庇佑後人、渡劫化善。歸根一處,到底都是生者對於逝者的寄託。

  清明時節,飛絮滿城,杏花酒濃,倒是個有詩意有畫境的節氣,其實,寒食節幾近清明節,當古代的百姓們吃著冷食的時候,輕煙卻悄然散入了五侯家。江南人在此時會做青團食用,其中主料之一就是艾草。我喜歡這個時節水綠鮮嫩的艾蒿,一枝枝堅韌挺拔的,有著自身獨特的香澀氣味,但是用它做成的青團,卻是軟糯可口、甜香宜人。竹籠蒸屜里紗布包裹著的小糰子,安安穩穩地在灶火上等待著,但彷彿有生命般在你不經意間不斷醞釀脹大著,時候一到,掀開籠蓋,顧不得白茫茫的水蒸氣迷離了人眼,只想做個深呼吸,如同沙漠旅者渴望著水源一般,好好吸入這鋪天蓋地的清爽溫甜,彷彿只有這樣,剛剛的那段等待才不算白費。

  中國人講究養生送死。無論是始皇嬴政生時遣徐福攜三千童男童女尋長生丹藥,還是亡後長睡於動工38年之久並將生前榮耀一併重現的奢華陵寢,似乎都只為印證這個自古顛撲不破的生命態度。在日本的傳說里,人在死亡之前會閃爍回憶生前的一幀一秒,如同觀看走馬燈一般。回憶過往,有遺憾、有欣喜、有無奈、有無悔……但生死兩隔的大悲大痛面前,也徒能喟嘆「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罷了。你可以無限拓展生命的寬度,但卻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所以這才是為什麼這麼多人同過江之鯽般將「身後事」看得如此重要。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或許是我們的先輩還有太多的榮耀光輝生前沒有來得及訴說,還有太多的夙願思念沒有來得及了卻,唯有後人將未完成的心愿信念傳承,愚公移山、一代一代,在一個特殊的日子裡涌動著殷切,寄予哀思,表達志願。即使不能惟將終夜長開眼,也只願報答平生未展眉。無關悲喜,只為信仰。

  關於清明節的祭掃,我的印象其實是有點模糊的,因為那時我還小,但是我知道那是一片鬱鬱蔥蔥山林和幾塊毗鄰的石碑,有母親連日穿出來的元寶錢和父親的打火機點燃的小火焰,還有被熏出來的我的眼淚。較之這種刀耕火種似的祭祀,我更喜歡和信仰天主教的小姨奶奶一起,即使歲月刻畫的皺紋在她的面孔上呈現出猙獰的樣子。她總會帶著一捧捧自己折的紙花,撒在墳頭上,口中默念著我聽不懂的「咒語」,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她說,那會令逝者安息。現在,隨著網路公墓、網上祭奠的誕生,這種煙熏火燎的救贖似乎也會一步步走向更加文明和綠色的新生。

  祭而豐不如養之薄,有誰真的願意去操心祭祀自己時所用的裝飾呢?說了種種,惜眼前人、備身後事才是正理兒。(大唐南京發電廠 尚楊)

《關於清明節的「問題」》

  我和先生帶著孩子一家三口共同生活在遠離各自父母的第三個城市。我的父母居住在農村,先生的父母居住在另外一個小縣城。

  因為平時工作繁忙,同時父母年事已高,只要是法定公共假日,加上七座以下車輛高速公路免費通行的惠民政策實施和陳虹那首紅極一時的歌曲《常回家看看》以及孝親公益廣告的耳濡目染,為了不留「子欲養親不待」的遺憾,只要有空,我們就不約而同地一起回家多陪陪父母。

  今年的清明節也不例外。

  只是此時的我多了一點點困惑。假期本身就不長,只有三天。我們來回的路上分別需要一天,餘下的一天時間,又如何能均勻地一分二陪伴居住地路程相距一百多公里的雙方父母?之前一直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隨著年歲漸長,回家陪父母的心情更加殷切,我的「問題」便隨之而來。

  我的家鄉在陝西韓城,受傳統文化中「重男輕女」思想的深遠影響,女孩子是不允許「上墳」(家鄉當地對祭祖的俗稱)的,包括未成年的女孩子、嫁出去的女子在內。所以,我獨自一人回父母家的要求連我自己都覺得不那麼「正大光明」。除我之外的所有人(包括我的父母)都認為我應該和先生孩子一起,在先生的故鄉合家團圓而不用踏上真正的生養我哺育我的故土。迄今為止,我依然被這個大家都認為不是問題的「問題」困擾著因而有些鬱悶。我知道這是歸屬感缺失所致。可不是嗎?人是在關係中得以存在的,我的身體中流淌著祖先的血液,可作為後代的我卻因為某些曾經的習俗和他們「失聯」了。

  真心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有一天,這個「問題」會煙消雲散,我們每個人都因為擁有自己獨有的強烈明晰的歸屬感而倍感幸福。(大唐寶雞熱電廠 薛存芳)

《印象清明節》

  在我的印象中,清明節是就是祭奠祖先和緬懷逝去親人的日子。我的家鄉就特別重視這個節日,其中就有「寧可不過中秋也要過清明」這麼一說,只要能抽得出時間,村裡的人都會趕回老家過清明。

  自打我懂得記事開始,除了上大學那幾年離家太遠之外,每年的清明節我都會和爸媽回老家掃墓、祭拜祖先。每次父親都會提前買好掃墓的用品,回到村裡後,家裡的親戚都會和往時一樣聚在一起準備掃墓前的各項工作。掃墓必備的工具是一把砍柴刀、一把鋤頭,掃墓必須的祭奠用品有白幡、紅蠟燭、香、紙錢、鞭炮、碗筷、米飯、白酒、雞、豬肉和一些水果,分別用籃子或是袋子裝好。

  一切就緒之後,大傢伙分成幾個小隊前往不同的墓地進行掃墓。一般女同胞會選擇比較容易走的路線,雖然有些地方會比較遠,但道路會比較平坦,而男同胞自然就要走一些崎嶇坎坷的山路。

  基本上每年我都是和父親去掃爺爺的墓,爺爺的墓葬在半山腰,山路崎嶇險峻,而且自從農村生活好轉之後,已經很少有人上山砍柴了,來到山腳下往上看,去年開出的一條小路又再一次長滿的雜草、樹藤、荊棘……

  父親拿著砍柴刀在前面開路,我則是拿著鋤頭和祭拜的用品在後面一點點地跟著。山上的雜草一年比一年茂盛,彷彿是到了原始森林,尤其是那些長有刺的樹藤很讓人苦惱,只能小心翼翼地避開它或者是把它砍斷扔到一邊,雖然是戴了防護手套和帽子,但被刮傷還是在所難免的,而且還拿著東西,行走起來自然很不方便,一路走走停停,父親和我早已是汗流浹背,本來只有一公里的山路竟然走了將近兩個小時。

  到達目的地後,父親和我已疲憊不堪,坐在旁邊的石頭上大口地呼吸著山裡的清新空氣。爺爺的墓很簡陋,沒有墓碑,就是一個土堆,旁邊有一圈小石塊圍著。不過這裡的環境倒是不錯的,地理位置處在半山腰上的一個小凹槽,能夠避免風吹雨淋日晒,所以爺爺的墓旁邊基本上沒長有什麼雜草,常年都是保持乾淨的。而且在這裡還能夠欣賞前方的美景、感受鳥語花香,我個人認為這算得上是塊風水寶地吧,不過唯一的缺陷就是路太難走了。

  休息片刻之後,我在附近砍了一根小樹榦,在爺爺的墳上插上白幡,父親則拿著鋤頭清理墳墓周圍的一些枯枝落葉,接著拿出祭拜用的貢品整齊的擺放在爺爺的墳前,點上蠟燭、插上香,再燒上一些紙錢。一邊燒還一邊念叨著爺爺在另外一個世界能過得逍遙快活、舒坦自在,燒完紙錢後,我和父親都會在爺爺的墳前恭恭敬敬的拜上三拜,請求爺爺要保佑家裡的親戚朋友身體健康、出入平安、生意興隆、工作順利……之後點上些許鞭炮恭請爺爺出來一起用餐,祭奠的儀式就這樣結束了。

  令我感到遺憾的是爺爺在我還沒出生之前就去世了,所以我從來都沒有見過爺爺,更不知道他長什麼樣。說到這我突然感到很慚愧,雖然我經常來給爺爺掃墓,但卻從未問及過一些關於爺爺的事,甚至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這麼多年過去了,不知道爺爺有沒有責怪我這個不懂事的孫子,或許他應該會有些難過吧……

  今年的清明節很快就要到了,這次回去給爺爺掃墓我可不能再糊裡糊塗了,一定不能讓爺爺再難過了。(廣西桂冠開投電力公司 樊純雲)

《一樣的清明,別樣的情懷》

  每到清明,人們總會不由自主地平添幾分傷感。伴隨著清涼的雨絲,浮躁的情緒瞬間平靜,無論身處何處,總是要向著先人的方向凝望,來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也許只有這樣,內心才會變得踏實,也才有了繼續前行的勇氣。

  記得有一年清明節,我們一家開車前往臨潼的一個陵園給外公外婆掃墓。那天天氣格外晴朗,春風吹動路邊的楊柳,頓覺神清氣爽。親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到達目的地後,大人們相互寒暄,聊聊工作,聊聊生活,孩子們打鬧嬉戲,你追我趕,親密無間。接著便不約而同地圍在石碑前,點一炷香,擺上貢品,鞠躬默哀,共同祭拜先人。抬起頭時,眼圈微紅,相視一笑,彷彿放下了所有包袱,平靜泰然。

  清明節讓人們從繁華與喧囂的生活中靜下心來,在懷念先人的同時,有機會更加深刻地去思考「我們從哪裡來?」清明節讓人們在快速前行的路途上可以稍稍放慢腳步,讓心靈回歸真實的自己,更加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生活。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漸漸賦予清明節更多的含義。清明時節,春暖花開,人們常常利用掃墓的機會,和親友們相聚逝者墳前,一邊拜祭故人,回憶往昔;一邊結伴踏青郊遊,領略生機盎然的一派春光。雖然也會傷感,但更會將滿懷的思念化作前進的動力,做自己生命的主宰,且行且珍惜,不辜負這場短暫的人生旅途。

  大約兩年前,母親開始寫作,主要以逝去十多年的外公外婆一生的坎坷經歷為線索,夾雜記錄母親兄弟姐妹四人之間的濃濃親情以及記憶深處那些難以忘懷的往事。母親說,人死不能復生,但那些逝去的歲月卻永遠留在生者心中。往日的苦難與幸福,如今都變成了最珍貴的記憶。如果能用一本書來告慰先人,那將是一件多麼有意義的事呀。我想,這種蘊藏於文字里的緬懷也許更加細膩,更加深刻。對於後輩來說,這種緬懷無疑會帶給我們更多精神上的慰藉,也更具人文情懷。

  其實,清明節走到今天,它更多時候已經變成了一個符號,代表著一個家族乃至一個民族的歷史印記。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人們不僅僅局限於掃墓、燒紙、祭拜。而是採用各種方式緬懷先人,追憶歷史,感恩生活。一次郊遊、一場聚會、一本回憶錄,擬或觀看一段曾經的視頻、翻翻那些發黃的老照片、一起講講過去的故事。人們更願意用行動拉近彼此的血脈親情,用發展的眼光回憶往昔的如歌歲月。

  讓承載歷史的記憶充滿溫情,讓家庭的美德代代傳承。也許,這才是清明節帶給今天人們的真正意義。(大唐戶縣熱電廠 楊小娟)

《陵園與戲台》

  又是一年清明節。關於清明,那些象徵又一一浮現眼前,像影子,卻深深地印刻在時光里。

  烈士陵園

  從入學起,清明就與烈士陵園密不可分。

  每年這天,縣城各中小學的老師學生,都會擎著花圈,帶著小百花,趕往縣城唯一的烈士陵園掃墓。這一天,烈士陵園的樹木吐出了新芽,建國前建起來的斜塔也會顯得格外高大。從清明節前的一星期開始,學生們就已經期盼上了,除了可以「名正言順」地歇課一天,還可以穿戴整齊地進行集體活動。為了完成隆重的祭掃,提前一天,大家都會把各自製作好小白花,拿到一起比試。清明當天的祭掃資格也是講究的,離縣城遠的小學校還會進行選人。老師們也會特別交代,整個過程的保持沉默,肅靜,紅領巾必須是鮮紅的,團旗必須是嶄新的。祭掃當日,隨著一群群人群離去,一一抔黃土中的褐青色石碑在綠草的掩映下,也會疊上黃白色的追悼印記。

  蕩漾著一年一年的春風,烈士陵園的祭掃仍在延續。記得小我五歲的表妹說,她們在祭掃的時候除了哀思,老師還會布置清明的作業,每位參加祭掃的同學須寫下自己的感受,日記、詩歌、故事都可;小我十歲的弟弟也會向我「炫耀」,他們班級選他在祭掃的時候朗誦了詩歌……

  多年以後,再回家。周圍人說,縣城裡多了一個公園,命名「天和園」,是在之前烈士陵園基礎上改建的。我欣然前往,時間大概是當年的清明節後。原以為陵園變公園,會少了肅穆和敬重,公園裡有陵園也會陡增「戚戚」之感。但踏進園裡那一刻,我發覺一切仍未變,蒼翠的古柏中斜塔依舊矗立,褐青色的石碑依舊庄重,黃白色的哀思印記仍盡在眼前,只是多了一組更加恢弘的英雄牆和一排紀念碑,一旁新建成的噴泉和亭台周圍很是熱鬧,卻不喧燥。

  今時,陵園也成了家鄉人們每日一游的必選之地,亦溫馨亦肅穆。

  老戲台

  老家,西北小村,每年一次的「鼓會」定在了清明當天,因此,也被稱為「清明會」。

  不記得始於何時,卻記得那是最熱鬧的一天。這一天,小孩們脫去臃腫的棉衣褲,熙熙攘攘地圍在熱情招攬的攤販跟前,從高高的房樑上拴下的鞦韆一直來回蕩個不停,湛藍的天空被風吹得更加澄明,一個個暈染著色彩的風箏高高低低浮在半空,老街的戲台上還在吼著爺爺百聽不厭的秦腔……

  這一天,各家各戶的老親戚們都會在祭拜完共同的親人之後,在主人家多待一晚上,原因就二字:「聽戲」。人們伸長了脖子,爭相搶在離戲台最近的地方。穿破耳膜的高音,孩童們並不特別鍾愛,但並不影響他們的參與熱情。一排排馬扎,一個個小板凳,孩子們圍在爺爺奶奶跟前,吵著,嚷著,興奮著……鏗鏘有力的節奏,兒孫繞膝的歡樂,交相輝映。

  後來,隨著生態工業園的逐漸紅火,老戲台也漸漸退出了舞台,也再少有客人在清明當天晚上留宿「聽戲」了。

  直到一年前的一天,我看見老弟微信上說,家鄉老村要重建戲台,布局更為宏大。

  看到圖片的一瞬間,我彷彿已聽到了那渾厚的鄉音和吼出來壯烈。只是,不知道是否還有人會再一次留宿,再一次將哀思和歡樂傳承。(大唐武安發電公司 劉麗君)

《清明,心靈放飛的季節》

  忙忙碌碌一年,又到清明時節,早早的就謀劃著回鄉上墳祭拜之事。

  走在上墳的途中,崎嶇的山路和光禿禿的山頭平添了幾分凄楚,路邊幾棵柳樹剛抽出嫩嫩的枝條,長出柔黃的柳芽。或許是心情使然,柳枝在風中搖曳,顯得孱弱孤冷,心頭不免滋生出隱隱的憐惜。清明的風帶著憂傷而來,將記憶的碎片在眼底翻動滾涌,忽近忽遠。有關父親的種種回憶縈繞心頭,牽出莫名的落寞和相思。一刀冥幣、一表黃紙、幾柱香火……無不寄託了沉沉的哀思。「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詩句在心底縈繞糾纏,彷彿要扯盡所有的情絲,觸景傷懷又平添幾許鬱悒。

  久久的站在父親墳前,彷彿又聽到父親的悠悠嘆息和呼喚。小時候,常常因為不聽話,被母親責罰不許吃飯。躲在屋後牆角不敢回家的我,最喜歡聽到的就是父親喚我回家的聲音,悠遠而綿長,溫暖著我幼小的心靈。殘灰被風捲起,飄飄忽忽在眼前翻飛,像一隻飛往冥界的黑色蝴蝶。四方小院,一抷黃土,地下人間,陰陽兩隔。跪拜於父親墳頭,心頭哽咽。隨已經歷了二十多年的陰陽相隔,體味了為人母的艱辛,更加劇了對父親的思念。人常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等到長大了,能真正讀懂「父親」這個詞時,已是「子欲養而親不在」。

  孩子們天性愛玩,在山坡上追逐嬉戲,讓凄涼憂傷的墳頭有了些許春天的感覺。且叫他們樂呵去吧。不能把成人清明節的哀思強加於孩子的心頭,讓孩子們平添憂愁。孩子們往日里囿於鋼筋水泥橫立的城市,疲於沒完沒了的各種學習和作業,就讓他們把掃墓當做一種踏青,無憂無慮的享受大自然的藍天白雲、煦日清風吧。父親,他們都是您的孫兒,快看看吧,他們也已經長大啦。

  回到家中,母親早已做好了可口的飯菜,依然是滲透於唇齒味蕾的那種味道,熟悉而親切。二十多年,父親的離去,迫使母親獨自撫養幾個孩子的艱辛和孤寂,已經練就了母親的剛強。將孩子們一個一個的送入學門,看著孩子們一個一個的成家育子。母親平靜的為我們忙碌著,看不出任何憂傷。早已為人父母的我們,且把對父親深深的思念埋在心底,化作對母親深沉的感恩之行,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報答母親二十多年的艱辛和呵護,讓母親在孤獨的晚年,享受兒孝媳賢、子孫滿堂的歡愉。對母親而言,子女健康成長、夫妻和睦,兒孫孝順、出息才是母親最大的幸福。

  吃完飯,弟弟、姐姐們都各回各家了。我和老公、孩子陪著母親,捨不得離去,不得不離去的光景,母親執意要送我們出門。看著母親花白的頭髮在風中飄零,又想起父親,眼淚湧起,趕快扭頭離去,沒敢回頭。但我知道,母親又會翹首門前,直至我的身影轉過前邊牆角。

  一年一度的清明,彷彿是和父親的約定。隨不能侍奉膝下,卻能夢中相見。逝者如斯,借著清明感懷離愁別緒,借著清明回家探母,借著清明姐妹團聚。平日里,各自忙碌於生計和工作,有著太多的不得已。清明,風中的憂傷里似乎又隱藏著許多希冀和美好祝願。

  清明,是萬物萌發、生機盎然的季節,更是一個慎終追遠的節氣,在這個處處積蓄著蓬髮力量的季節,藉著掃墓,抒懷釋郁,在山野間放鬆身心,放飛心靈,提振精氣神,以更加昂揚、澎湃的激情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不也是對親人的慰藉嗎?

  重新定格清明的情絲,用心感受風中吹來的勃勃生機,用情感悟雨中帶來的絲絲柔情。藍天白雲、碧水綠柳、繁花竟開,都是春天的腳步呢。

  「媽媽,爺爺在地底下不冷嗎?」女兒稚嫩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思緒。

  「不冷,爺爺的心在我們身邊。」看了看一旁開車的老公,我不知道女兒能否理解這句話蘊含的深意。

  「媽媽,我長大了也要孝順您二老。」女兒亮晶晶的眼睛像兩汪清澈的湖水。

  「二老?我們都老了嗎?小東西。」用食指輕刮女兒的小鼻子,不由得笑了。清明節帶來的憂傷如一縷青煙隨風而逝。

  「您笑啦!呵呵。」女兒用溫柔的小胳膊環著我的脖子,「媽媽,您和爸爸都不許離開我。」女兒撒嬌的樣子就像一脈清泉,永遠滋潤著我內心最柔最軟的土地。

  忽然之間很感謝有這樣的一個節日,可以攜家眷置身曠野山風間,放飛心靈,讓自己從瑣事中解脫出來,肆意的遊走在憂傷和感悟之間。可以以身示教,讓女兒在山野間逐漸的感悟親情,理解生與死、孝與賢。原來清明節是不應該凝重的,也不應該人為的擔負著沉重。權且將清明定義為自己放飛心靈的日子,心情明媚的行走於陽光明媚的春天。(寧夏大唐國際大壩發電公司 徐玉慧)

《當我們老了》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再偉大的人也抵不過生老病死的輪迴。在我這樣的年紀里,想要深刻的理解死的意義,恐怕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知道等一切都想明白了,那些應該在春天裡播散在孩子心靈里的種子,也就誤過了了發芽的時間。

  百事孝為先

  我已經離開故鄉多年,記憶里的清明節,除了漫天的沙塵暴就是無休止的紙錢灰飛。女兒如今兩歲整,在她的世界裡,第一次直面死亡止步於在廟會上買來的一元一尾小金魚,當我從廉價的塑料魚缸里撈出死去的小魚給她時,她問我的第一句話是:「剩下的小魚怎麼辦?」她不懂什麼是真正的離去,慶幸的是她有一顆慈悲的心。這是對死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最樸素的表達,而這種表達,在我們成人的世界裡卻越發的不可多得,清明節成了一年一度的燒錢比賽,當我們只能用越來越多的紙錢和祭品來懷念先輩的時候,可悲的不單是我們和父輩,還有我們最無知的孩子們。

  於是,當孩子越來越大,我越發的覺得被我們神化的祖宗先輩應該用一種更淺顯的方式告訴孩子們。百事孝為先,陪伴才是最長久的告白,那種當我們離去後的孩子對我長久的懷念,基於生前我們對他們無盡的陪伴和感化,懂得了先輩對她的愛,她便有了對更長久的思念,而我要做的就是趁著父母還在,用自己的行為告知和表達中國人的傳統和禮教。

  用一種專屬的方式紀念我

  當我們老了,我的兒女會在哪裡?他們的生活會怎樣過?母親是個超脫瀟洒的人,每次她從姥姥的墳前歸來,她總是告訴我,如果有那麼一天,就請用一種專屬的方式紀念。用自己的骨灰燒一隻純度不高的鑽,或者直接做成肥料栽在我居住的小區花園樹下,總之她要陪著我,而不是作為我的負擔,而我是真的喜歡這樣的方式。

  我想我百年之後,只要孩子們不反感,我也想一直用另一種方式陪著他們,讓他們感知我其實一直都在。那時的清明節不再是孩子們車馬勞頓的撲向我的墳塋,將一年甚至幾年未說的話告訴我這個孤獨的靈魂,而是在他們無助、彷徨、喜悅、安詳的時候都能悄悄的和我「對個話」,我便心滿意足,別無他求。

  在清明的時候,想著當我們老了,這樣的感覺有點玄,但是很有必要。(大唐清苑熱電公司 吳洪超)

《清明記憶》

  「大大、媽行錢來,我們過得都好著呢,再也別操心了,你們自己想吃甚買甚……」

  「媽媽,你們怎麼給爺爺奶奶假錢。」

  「不敢亂說話。」

  每年清明上墳時節,跪在墳頭「小飯桌」前面那塊空地上的爸爸、媽媽和姑姑們總會邊燒紙錢邊重複地嘟囔著「行錢來」,不丁點大的弟弟第一回上墳便拋出了這樣的問題,讓家裡人嚇了一跳,卻也道出了「實情」。爸爸也總說,活著時候沒有更好地孝敬爺爺、奶奶,現在人都走那麼多年了,除了多來燒幾回紙錢、放些祭品,圖個心裡安慰,再也沒有別的法子。

  陝北的清明節過似乎和別的地方不太一樣,樸實卻又很講究。掃墓是必需的活動之一,統稱為燒紙。燒紙時,人們要攜帶果品、紙錢、「夏衣」,用酒、醋和小米摻合在一起形成叫做的奠酒的特製酒。先是在土神的位置上點三炷香、燒幾張黃紙,之後正式的燒紙才開始。首先所有去的親人跪在墳前,將帶來的祭品一一擺放在「小飯桌」上,當然,會習慣性地「分享」一些吃的,因為從祖上流傳下來的說法,說吃了比較好,還能治療磨牙的毛病,然後開始燒紙,邊燒邊呼喚被燒紙的人前來「領取」祭品,結束後用事先準備好的奠酒圍著飯桌和燒紙的地方畫個圈,意為防止別家的「人」誤取祭品;第二項,一起上手整理墳頭和旁邊的雜物,為墳墓培上新土,然後叩頭行禮祭拜,當然這一系列活動都是在正午之前就要結束的,大都清早去,回來才吃飯。

  從山上回來後,清明節的第二項活動便算開始了,因為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所以這一天,我家會吃用土豆絲、粉條、豆芽(或油菜)拌成的冷盤,就著提前做好的「燕」。不知道別人家還有沒有這個習慣,不過我們家的這個傳統一直保留著。

  說起「燕」,這算是清明的又一活動了。用麵糰捏製成各種動物的形狀後蒸熟,出鍋後用紅綠色的特殊顏料給「燕」上色、點花,最後晾乾的『燕』會用紅棗間隔著穿起來掛在通風處晾乾。那時誰家門頭上不掛著幾串「燕」家裡小孩就鬧得不行,清明前後小學教室課間談論最多的話題便是:「你有多少個『燕』,我媽給我做了可多了」,那會最羨慕的怕是那擁有「燕」最多的贏家了。當時大人「捏燕」時孩子們總愛湊上去「幫忙」,「搗亂」也成了清明最大的樂趣。

  這些兒時的系列活動越來越簡化了,講究的人家還會在街上買一串袖珍「燕」,既好看也算為清明節走個形式,不動火的習慣也沒了。就算心中仍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概念,估計也是因為土暖了,該播種了,並非為了迎合這個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清明節。

  前些日子問一個家住瀋陽的大學同學:「你們清明節幹嘛呀?」「在家曬太陽吧?」這樣的回答著實嚇了我一跳。對呀,現在的清明節對大多數人來說充其量是一個像「五一」、「十一」一樣的法定假日而已,可供大家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偷個閑。可我擔心的是,有一天我也人妻,為母親時,怎麼向孩子講述我童年的清明節是,我甚至只能在網上尋找「燕」的圖片,然後絞盡腦汁去描述。唯一能傳承的似乎只有孝,說這是一個祭奠先祖和親人的節日,我現在能做的就是在繼承和優化父母延續給我的孝心,讓父母那種「活著時候沒能更好的孝敬爸媽」的遺憾少一些。(大唐延安熱電廠 劉真)

《 清明斷想》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又是一年清明至,一場桃花雨沾濕春衫,楊柳風拂面依然有絲絲寒意。回鄉路祭掃的路上,梨花白如初雪,桃杏緋若雲霞,鵝鴨爭隨流水趁落花,本是一幅奼紫嫣紅的美麗畫卷。一場清明雨扯來巨大的珠簾,罩住了春的明媚。一時間春雨如絲桃李含淚,打濕了憑弔人的心蕊。

  一疊紙錢,一抔黃土,一對流淚的香燭,寄託著對故人無盡的哀思。舉家回歸故鄉,兩、三代同堂面對黃土墳塋,沿襲千百年來的祭掃禮儀。在墳前與故人「交談」,追憶故人生前往事,留下一段先人或長或短的名聲。祭拜已畢,一杯濁酒澆奠古人。今人何嘗不知「一杯何曾到九泉」?但民族傳統文化與酒文化息息相關,這杯澆奠給黃土的酒,是用歲月釀就的:有天人永隔悲傷的苦澀,有往昔歲月幸福歡愉的甘醇,敬的是墳塋裡頭的故人,醉的卻是外頭的生者。

  在沿襲了數千年的傳統文化節日中,清明無疑是唯一充滿著悲傷格調的節日。與端午節舉國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大眾」紀念方式不同(且這個節日還有闔家團圓吃粽子、團體賽龍舟的「熱鬧」形式),這個節日是愛國主義情懷的傳承;而清明是以家族祭拜的「小眾」方式,長輩為後人做榜樣,或紙錢紛飛、或鮮花寄託哀思,在莊嚴肅穆中傳承著的「孝道」文化。

  清明節一年一度,故人、舊情在滾滾紅塵的忙碌中被記憶重拾。為了這一天,遠在他鄉的遊子攜妻扶幼千里歸鄉,在芳草萋萋桃紅柳綠中畫出記憶的黑白色,讓親情和血緣在憑弔哀思中延續,讓「認祖歸宗」的傳統在潛移默化中產生著巨大的感情聚合力。墓碑上赫然醒目「先考、先妣」後的姓氏,下首一連串相同姓氏的「孝子、孝孫」,昭然揭示著尋常百姓人家的家族情緣。當故土、故人在為生者為生存計背井離鄉中被逐漸淡忘,清明祭掃就成了表達親情和懷念的最佳方式。擺上類於寒食的祭奠品,燒化金箔紙錢給已故親人。也許有嗤之以鼻冠之以「迷信」:燒化若許紙錢,墳塋那頭的人何曾花過一分?祭品何曾嘗到一口?我們的先人認為,人身體雖然寂滅,但靈魂還是存在的。也許,先人所謂的「靈魂」應當是前輩人值得的傳承和弘揚的人格、精神,就在清明祭掃的」對話「和給後人的講述中,祖先優秀的品質就這樣一代代熟悉、傳承下來。敬畏和緬懷先人,在清明祭掃中無聲地傳揚著孝道文化,並在前年的節日傳承中根深蒂固地深植在尋常百姓心中。

  在今天,人們賦予了清明節更多的含義,把清明節叫做」孝親節、感恩節」。在祭掃中緬懷親人的恩情,感謝先輩賜予生命,含辛茹苦養育之恩。再與下一代人共同為墳塋培上新土,折幾支細柳插在墳頭,讓傳承孝道、學會感恩成為言傳身教的最直接行動。從農耕時代百姓的「多子多福」,到現代社會倡導的「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的孝道傳統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就像《詩經》中說的:「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佛教的《善生經》也說,為人子女的義務和必做的功德,就是要時常回鄉緬懷已故的父母,在清明節追思懷念已故的祖先,已經在約定俗成的節日中成為生者對祖先應盡的義務;在祭奠中緬懷和感恩已故親人,成為血緣、親情環環相扣的結鏈。

  光陰,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流年往事又歷歷在目。佇立在花紅柳綠的原野,任紛飛的清明雨打濕心情、潤澤著黃土荒冢。那些曾經駐紮在生者視線、生命、記憶中的故人,安靜地棲息在一塊方寸之地。清明雨和著春泥的芬芳,吹送著點點憂傷的氣息:生命從啼哭中誕生到悄然寂滅,都像春花綻放,默默凋零一樣,令人感慨傷懷…… (重慶大唐國際彭水水電公司 王禹瞬)

《忠孝清明》

  清明時節,天街小雨潤如酥,有時三點兩點雨,喚醒了沉重而死寂的大地。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陽春三月,草與水同色。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自然造物,如期而至,鬼斧神工,在世間美妙絕倫地演繹著生命更新,演繹著綿延不絕的生物周期。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的雨,淅淅瀝瀝,它沒有梅雨的纏綿忘返,依依不捨,更沒有暴雨的電閃雷鳴、氣勢衝天。它綿柔低沉,哀婉凄切,彷彿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以這種方式表達對先祖或已故親人的追思。

  渭華起義革命烈士紀念碑在雨中屹然矗立,高大而堅定,在青山之上,默默守望著這個古老民族的偉大復興。楊柳依依,芳草凄凄,數不清的畫廊記錄下無數烈士不折不扣的愛國情懷。細雨訴說著悲壯的歷史,激蕩著前來緬懷的人們的心靈。楊柳有感而發,搖曳身姿,似乎也在鞠躬祭拜。走上碑樓,一層一個觸動靈魂的故事,讓人心有戚戚,然而內心更涌動著新的歷史節點上,愛國明禮,清正廉潔,勤儉節約,同心同德共築中國夢的強烈心愿。

  「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孫趕上墳。處處青山煙霧起,焚香祭拜悼先人。」田野間,兒孫們泣不成聲,祭拜著父輩先祖,回憶著往昔親恩。青山依舊,先人已逝,留下的是綿綿不絕的思念。然而祭祖歸根是為了感恩。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什麼時候,清明祭拜之風能回歸為「把握現在,善待親情,熱愛親人」,而非親人逝去的事後凄凄唉唉、焚紙憑弔,豈不是社會文明的幸事。(大唐彬長發電公司 李蒙)

  第四章:清明——借問酒家何處有

《江城子 夢憶外祖父母》

大唐中電吉林新能源發電公司 於春

  恍似初春柳芽黃,小村莊,茅草房。舊歲新燕,銜泥築巢忙。牛兒貪青壞籬牆,鞭聲疾,哞聲長。  粗茶淡飯又何妨?犬坐堂,貓伏窗,頭隨箸轉,垂涎盼賚賞。二十年無情歲月,事漸淡,思未央。

《訴衷情令 清明》

大唐灞橋熱電廠 楊兆一

  梨花素裹染蒼山,灰蝶伴青煙。相逢殘夢無語,思緒結情牽。心底祭,憶猶綿,訴衷言。人生苦短,萬苦千辛,且愉經年。

禹門詩社乙未年清明詩詞

《過秦樓 娘親祭》

大唐韓城發電廠 張楚淵

  老娘乙未歲正月十六仙逝,享年八十又六。清明制詞再祭。

  冷雨凄凄,少陵蒼莽,嗩吶裂帛撕淚。娘親去也,天地分矣,愴悢涕零長跪。幡動柩起魂移,從此人神,兩相遙寄。嘆人間最苦,生離死別,撕心裂肺!風雨黯,濕瀉寒櫻,悲戚春祀,萱萎殞星雲殢。辛勤卓絕,慈愛為懷,撫幼伺親微至。恩重終南,懿德灼爍輝輝,蔭澤門第。俸魂棲鳳憇,春色年年拜祭。

《江城子 清明》

大唐韓城發電廠 李彥喜

  卅年恩育自難忘,海天長,勝三陽。沉默無聲,只把愛心藏。糊口持家吃盡苦,憐後代,盼興昌。至今孩子對成雙,業恢宏,體怡康。思念雙親,惟有淚千行。淳樸家風明事理,紅鯉躍,歲吉祥。

《長相思 清明祭祖》

大唐韓城發電廠 陳景志

  風颼颼,雨颼颼。未報春暉寸草惆。時光難倒流。思悠悠,淚悠悠。昆後時和承祖庥。清明凈土抔。

《恨春遲 清明祭母》

大唐澄城煤電鋁項目籌建處 高亞傑

  狂草孤塋原畔。廿八載、北望河山。故壘出新居,綠繞紅花伴。又一個姻緣。火燎煙迷膝軟。不自禁、淚雨潸然。一別終生抱悔,簡愛春暉,長煎夜雨無眠。

《七絕 清明》

大唐韓城第二發電有限公司 高治宏

風清才好育春苗,身正方能不折腰。此節本該人世有,紙錢何必照天燒?

《七絕 清明民祭司馬遷》

大唐韓城發電廠 陳康

漢舞霓裳漢樂鳴,萬人誦史漫聲聲。黃河聖水潤神筆,四海同追太史風。

《七絕 清明》

大唐韓城發電廠 杜君艷

淅淅細雨霧陰蒙,楊柳垂青裊裊風。撲簌黃花情不碎,清明酹酒念君濃。


推薦閱讀:

撲克牌利潤很高嗎?撲克牌上的上市股票是什麼意思?撲克牌公司主要賣什麼?
周黑鴨怎麼樣?
公司員工須掌握的五條電話禮儀
公司註冊流程及費用?

TAG:中國 | 公司 | 大唐 | 集團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