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醫學實踐有什麼意義?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對醫學實踐有什麼意義?滿意答案元帥 11級 2010-11-20

意義太重大的,不只是簡單的指導醫學實踐的問題,還為醫學實踐提供了平台.如果感覺滿意,請選為滿意答案.

蒼白悳回憶 的感言: 謝謝哦。 2010-11-26 其他回答(1)

YEUNG. 3級 2010-11-20

醫學模式是以一定的思想觀點和思維方式去研究醫學的屬性、職能和發展規律,是對健康和疾病總體特徵及其本質的哲學概括,也是人類防治疾病和獲取健康的經驗總結。醫學模式隨醫學進步而發展、演變,現在正處於生物醫學模式向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以下簡稱現代醫學模式)轉變的過程中。醫學模式的轉變對醫學科學研究、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醫學教育方向等將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本文略論現代醫學模式對發展預防醫學的指導作用。

1 生物醫學模式的缺陷

以生物科學為基礎的生物醫學模式對醫學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但它從單一的生物學角度去理解健康和疾病,忽視了人的社會性和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這一缺陷限制了它對健康和疾病的觀察視野,妨礙其對健康和疾病受到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全面認識。

2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內容結構

現代疾病譜的變化、醫學社會化發展趨勢增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與醫學交叉、融合,一批具有現代特徵的醫學交叉學科、綜合學科的誕生、人類對健康需要日益提高等,在這一系列發展、變化的背景下,現代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是醫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布魯姆(Broom,1974)的環境醫學模式以及拉隆達(Lalonde)和德威爾(Dever)的綜合健康醫學模式的基礎上,1997年美國精神病學、內科學教授恩格爾(Engel)針對生物醫學模式的缺陷,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其主要內容包括生物遺傳因素、環境(包括自然和社會環境)因素、生活方式與行為因素和衛生服務因素。現代醫學模式概括了影響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從醫學的整體性出發,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綜合作用,突出了社會因素的決定作用,因而得到WHO和國際社會醫學界的認可,它的誕生標誌著人類進入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時代。

3 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 開創預防醫學發展的新時期

在現代疾病防治和衛生保健的實踐中,現代醫學模式要求預防醫學更新醫學觀念,將生物醫學預防擴大到社會預防。

3.1 樹立社會預防觀 預防醫學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它的群眾性和社會性。在防治以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為主要目標的第一次衛生革命的勝利,正是從個體預防向群體預防發展的標誌;現在,在防治以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現代慢性病為主要目標的人類第二次衛生革命,單靠生物醫學預防或僅靠攻克疾病醫治的手段是不能奏效的,必須依靠動員全社會參與以及採取社會醫學、行為醫學和環境醫學的社會措施才能得到有效防治;1975年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全球衛生戰略目標,進入新 世紀其內涵不斷深化,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社區衛生服務是以解決社區衛生問題為目標,融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為一體的綜合衛生服務,這對於保護和促進健康,提高生活和環境質量,發揮預防醫學效能將產生積極深遠的作用。有人稱社區衛生這一變革為人類第三次衛生革命。我國學者提出的「大衛生」觀念,認為作為社會事業的一部分的衛生事業要納入國家發展規劃,政府承擔責任,社會各部門配合,人人參與,使醫學社會化,才能實現社會預防和社會保健的目標。

3.2 樹立「三維」健康觀 健康和疾病是醫學的核心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無病即健康」是生物醫學模式的健康觀,它僅以軀體生理功能正常作健康的指標,未涉及心理和社會方面,因而是片面的和消極的。1948年WHO成立時在章程序言中指出:「健康是身體、精神和社會的完美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代醫學模式認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會三方面因素的影響,與WHO的健康定義一致,健康被理解為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三維組合概念,即「三維」健康觀,健康的內涵由生物學健康向心理學、社會學領域拓展,這對現代衛生保健事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3.3 醫院衛生服務模式將向預防、醫療和保健綜合型轉變 醫學模式的轉變,引起對保護健康、防治疾病的思維方式、衛生服務模式等一系列的轉變。現代預防保健觀認為,預防保健的理論、觀點要貫穿到生命的全過程和疾病防治的全過程。為此,21世紀我國將從多方面、多層次落實預防為主的方針,衛生服務的方向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四個擴大」,即:從治療服務擴大到預防服務;從技術服務擴大到社會服務;從院內服務擴大到院外服務;從生理服務擴大到心理服務。醫院衛生服務將從單一醫療型向預防、醫療和保健綜合型轉變;社區衛生服務將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融為一體,為衛生工作的重點轉向農村和基層社區以及為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有機結合創造良好的機制和形式。

3.4 加強公共衛生建設,提高防治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加強公共衛生建設對預防控制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降低其危害性具有重要意義。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範圍:甲類傳染病出現、乙類傳染病明顯升高、新傳染病出現、不明原因疾病暴發、各類自然災害過程或發生後疾病暴發流行、各類中毒、免疫接種出現群體副反應、醫院內感染事件等。

所謂公共衛生就是以預防醫學的理論、觀點和技能為基礎,對預防疾病、促進人群健康所採取的社會性實踐,也稱公共衛生措施。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公共衛生措施包括基礎性公共衛生措施和應急性公共衛生措施。前者包括建立和完善各級衛生監督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以及建立與公共衛生事件有關的責任網、信息網和緊急救助網、加強基礎衛生設施建設、保護環境、建立和健全飲用水、食品等的監督和管理制度、開展病媒昆蟲、鼠及其病媒動物的監控、健全愛國衛生運動制度、開展計劃免疫和預防接種、開展健康教育和全民健身運動等。後者包括緊急啟動「三網」,制定防治方案、建立技術保障系統和後勤保障系統等,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機制。

3.5 加強預防醫學教育,培養合格醫學人才 我國現行的醫學教育模式是在生物醫學模式框架建立起來的,具有該模式的內在缺陷,目前全國大多數醫科院仍以招收、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為主,畢業生「醫療第一」的思想根深蒂固。1988年世界醫學教育會議通過著名的「愛丁堡宣言」指出:「醫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促進全體人民健康的醫生」。現代醫學模式要求醫學教育培養的醫生要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要有社會責任感和科學獻身精神;具有相關的自然科學和社會人文科學知識;在專業方面除具有臨床專業知識外,還必須具有基本的預防醫學理論、知識和技能。

臨床醫生是預防保健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重要力量。為改變目前醫學教育重醫療輕預防的狀態,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應加強預防醫學教育: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預防醫學的理論、觀點和技能滲入到各學科教學內容中;將預防醫學中的《社會醫學》、《環境醫學》、《行為醫學》、《醫學心理學》、《衛生法學》、《健康教育》等學科作為該專業的必 修課或選修課,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安排一定時間讓學生到基層社區去進行社區衛生實習,了解社區衛生問題和影響人群健康的因素,學習社區衛生、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調查方法及評價方法,使學生樹立預防為主的觀念,掌握預防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

推薦閱讀:

眼科科普
過敏性鼻炎可以根治嗎?怎麼治療比較好?
如何增強寶寶抵抗力?
引起勁椎病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預防?
尿尿尿多少,好壞大不同(少尿篇)

TAG:醫學 | 社會 | 心理 | 生物 | 意義 | 實踐 |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