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宗薩欽哲仁波切:生命之輪

我們生命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脫離生命之輪。當你脫離這種存在,就獲得了解脫。  我相信你們當中許多人都看過「生命之輪」圖,那是一幅相當常見的圖畫,幾乎在每一座佛寺都看得到。事實上,某些佛教學者相信,這幅畫比佛像更早出現,或許是最早存在的佛教圖記。  大體而言,這幅畫描繪的是生命。我猜想對於生命,我們有強烈的好奇。然而生命的定義如此分歧,我們必須對它達成一個共識。我知道許多人稱這幅畫為「生命之輪」,但其實,藏文srid pa並不指生命,而是指「可能的存在」——某物也許存在,也許不存在,但存在是可能的。這是一種根據佛教所作的對生命的詮釋,我認為它意味深遠。而khor lo意指「輪」、「曼荼羅」,也具有某種深長的意涵,因為當我們談及曼荼羅時,我們是在講混沌,同時也是在講秩序。因此我們是在談關於生命的混沌秩序。  我曾問別人「生命」(life)這個英文詞的含義,得到許多答案,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復甦」(coming to life)和「變成活生生的」(becoming animated)。我覺得,當我們用到「活生生」這個詞時,我們是在說某種類似意識的東西。因此當我們談到生命,我認為我們基本上是在以某種方式談論跟心、意識、覺察有關的東西。  這裡有個問題:生命的目的為何?但在我們討論生命的目的之前,先要想想生命到底是什麼。根據佛教,生命只是感知,一種相續不斷的感知,這已成為佛法主要的、根本的教導。並且佛教利用許多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導,我猜其中的一種就是透過圖像。如果你問佛教徒:「生命是什麼?」他們會說:「就是這幅圖,這就是生命。」總之,就像我說的,生命是一種感知。感知什麼?誰在感知?就是圖中央這隻黑豬在感知。這很難一下子說明白,因為得去界定什麼是無明,這是佛學研究當中的主要題目。在佛教里,當我們界定何者是無明,何者不是,並不是基於倫理道德,而是基於智慧。所謂無明,是一個處於異常狀態的心;而當這顆心處於正常狀態,就是智慧。  簡單地說,該如何界定正常或異常呢?龍樹對正常的定義是:某個事物不依賴於他者之時。如果一個實體依賴於另一個實體,那麼我們永遠無法確認這個實體的顏色或性質是否真的就是它的究竟本質,因為它依賴著第二個實體,而第二個實體總是有可能腐化第一個實體。因此依照龍樹的看法,一個依賴對境(或客體)的心,一個依賴各式教育、權勢、觀修的心,是異常的心。如何才是正常的心呢?就是心完全放下一切對境,放下完全依賴和部分依賴他者的一切實體。  這下你可以說,就是那隻代表我們的無明的豬,導致這一切感知。這幅圖畫還不是最理想的,雞跟蛇應該從豬的口裡吐出來,因為豬會生出代表貪慾的雞和代表嗔恨的蛇。請不要以狹隘的心態來看待這些動物,這些爭論毫無用處,請你務必要了解這是一種象徵式的教授。  總之,豬代表無明,從無明產生渴求,渴求是貪慾之母;從無明也產生恐懼,恐懼是嗔恨之母。所以我們有三種基本的心理,是這三者在感知事物,它們以多種不同的方式去感知事物。  有時候出於無明,一個人生起想要求好的希望;出於求好,這個人在舉手投足間表現出慈悲與非暴力。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的感知是較有裨益的,可以說他經驗到的是類似天道和阿修羅道的感知。但有時候,從無明生起的貪慾與嗔恨製造出大量混亂——殺害、盜竊、摧毀自己或他人,由此產生無益的、痛苦的、憤恨的感知,就類似所謂「下三道」,即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當中所描繪的感知。這些便是六道。  這裡需要留意很重要的一點。當佛教徒講到地獄時,並不是指在地底某處的一個實際存在的地方;講到天堂時,也不是指某個事事順利的所在地。我們並不是在講一個可以遷移過去的地方。當我們講到下地獄,並不是指受懲罰,事實上我認為對佛教徒來說,懲罰是一種新的概念。雖然我們會說:「如果你造了如是這般的惡業,你會因為這惡業下地獄。」但我們的意思不是說,有某個名為「業」的人,會強迫你去體驗下三道,以示懲罰。就像我們先前說的,那是一種感知,端賴你的心,視你的心理狀態而定。  現在我們來討論六道。既然地獄道最糟糕,就讓我們先談它,然後把它放到一邊。地獄道真的是意義深長,它描繪了一切形色的痛苦。中央坐著閻羅,好像地獄之王——我猜想他也是地獄的天使,他不是騎在哈雷機車上,而是舒服地坐在骷髏做成的寶座上。一個有趣的問題是:這個傢伙是誰?從許多大乘經典中,我們得知他不是別人,正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又是誰呢?文殊師利是智慧的象徵。於是我們可以說,坐在那裡決定誰要受什麼苦的地獄之王,其實就是你自己究竟的智慧本性。地獄道的情況,包括在熱地獄裡被火燒,在寒地獄的冰雪山脈中受凍,此外這裡還有各種動物。我必須告訴你們一件事,「生命之輪」之所以被畫在寺院的外牆上(連佛陀本人也鼓勵這種做法),原因之一就是要把這些意義極為深遠的佛教哲學教授給心思比較單純的農夫或牧人。因此生命之輪的這些圖像,只是為了傳達給一般受眾,是一種方便法門。地獄之王閻羅手持一面鏡子,這極具象徵意味——要想免除地獄之苦,你不必尋找外在資源,只需注視你自己也即做止或觀的禪修就夠了。  關於地獄道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事。你可以看到畫中有一道白光向上升起,象徵著地獄也是無常的,並不是一旦下地獄你就完了,毫無出路,不是那樣。畢竟地獄只是你的感知,如果你能改變你的感知,就能脫離地獄,因此畫中還描繪了一個正在離開地獄的人。  接下來是有各種動物的畜生道。西藏人並沒有見過很多動物,澳洲人來畫畜生道會畫得更好。畫里有水中的動物和陸地上的動物——我猜他們一定忘了空中的動物,像是鳥。  再下來是餓鬼道。這裡的生命都有很大的肚子、很細的脖子和很小的嘴,總是又飢又渴,到處尋找食物。有意思的是,坐在那邊的一些餓鬼戴著珠寶,但他們如此吝嗇,不願意把珠寶給別人。他們當然不給!可是他們自己也用不著,他們只是想把那些珠寶保留到明天或明年。  然後是天道,這裡有城堡、跳舞天女、點綴著各種裝飾的華樹,人們在聆聽音樂、彈奏音樂和沐浴當中度過一生,每件事物都如此完美。還有阿修羅道,他們就跟天人一樣富足,只是他們有一個問題——熱衷爭鬥,因為他們總是充滿嫉妒。比方說,他們經常與天人打仗。為什麼呢?在阿修羅道有一棵樹,叫做「滿願樹」,愛嫉妒的阿修羅殷勤地照顧它。然而樹是如此高大,當它開花結果時,往往都長在最頂端的枝頭,只有天人夠得著。於是阿修羅的一切努力都白費了,這可真是觸動了許許多多的憤怒與嫉妒,因而引起阿修羅道與天道之間的許多戰爭。不幸的是,天道幾乎總是獲勝,但善嫉的阿修羅就是不放棄,他們覺得自己總有一天會扳倒那些住在天道的傢伙。  在人道,我們看見痛苦——生、死、老、病;同時我們也看見享樂,比方說我們看見人們思考、冥想、發現新事物。因此我們有六道。大體而言,當感知來自嗔恨時,你是在體驗地獄道;當感知來自執著、執取或貪吝,你在體驗餓鬼道;當你的感知通過無明過濾,你在經驗畜生道;當你生出很強的慢心,你就投生到天道;生出嫉妒心,投生到阿修羅道;而當你貪慾熾盛時,你投生到人道。  「生」或「投生」這兩個詞意涵廣大,不全然表示此刻我們在人道,不在其他五道。雖然據說依照我們造了何種業,我們可以去往其他道。譬如說如果經驗地獄道的業最強,我猜想你將會改變形體,以另一種形體存在去經驗地獄。但根據大乘佛教,六道可以是發生在一天當中的事情。  比方說,有一天你回來很晚,或是剛剛經過一個失眠的夜晚,於是早上醒來時,你有些遲鈍,或仍昏昏欲睡,這就好像在經歷畜生道。又或許你醒來之後,某個你不喜歡的人打電話給你,於是你的一天都毀在早晨的這第一件事情上,你真的很憤怒,這就是在經歷地獄道。後來,為了擺脫地獄般的感受,你看電視,也許正好在演《海灘遊俠》(假設我現在正在談及一個男人,一個正常的男人),裡面的風光讓你感到有點興奮,那麼這時你在體驗人道。而你看完電視又去散步,路上碰見你的鄰居,他其實已經很老而且長相怪異,卻挽著一位美麗無比的女郎。你有一點點羨慕和嫉妒:「天哪!任何人都行,但怎會是他?」這就是在體驗阿修羅道。接下來你去參加一場反戰遊行,但不見得是帶著良好的動機,而更多是出於「這是去做政治正確的事」的想法。那是傲慢,不是嗎?我猜想你在那場反戰遊行中甚至會對著某些我們自己選出的代罪羔羊吼叫。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天道—— 一種政治正確之類的慈悲,一種「做正確事情」的自以為是的態度。你自以為神聖,所以十分傲慢。最後,在這一天的某個時候,或許你經歷了一段很美好的時光,而你不想跟別人分享,也許這就是餓鬼道。所以當我們講六道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講一天當中可能生起的體驗,而不是指某一個另外的地方。  生命之輪最重要的面向是:不論你在哪裡——地獄、天堂、餓鬼道都無妨,你都受制於一個規則、一個權威、或一位獨裁者。那是誰?時間。這個怪獸的圖像就代表時間。它有多糟糕呢?噢!它很糟糕,因為時間意味著不確定、無常、改變。當然,它有它的優點,但我們通常不太了解。比如說,你可能體驗到天道,但那是會改變的。今天不改變,明天也會改變。你也可能體驗到地獄道——它同樣會改變!在地獄道這種情況下,改變就是好消息。無論你在哪裡,包括經驗到的三種心理(無明、貪慾、嗔恨),它們都是無常的,這就是時間。  那麼我們生命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脫離生命之輪。當你脫離這種存在,就獲得了解脫。  問與答問:是什麼得到解脫?答:問得好。就是這隻豬,蛇跟雞也一起得到解脫。從哪裡解脫?從這六種感知解脫。與感知一起運作,其實正是佛教的主要道路,一切都跟它有關。全都是你的感知在指揮你的生活,不是嗎?比方說,當你愛上某人,是你的感知在指揮你的戀情、你的親密關係。如果感知受到干擾,哪怕只是一點點,你對那個人的觀感也一定會改變。也許有人告訴你,跟你約會了二十年的人在特定的月圓之日會長出尾巴,如果這個說法能夠說服你,你對這個約會了二十年的人的看法就會改變,下次他打電話給你,你得考慮考慮!  感知被很粗略地分為六種。事實上佛教徒認為,這些並非我們僅有的感知,而是我們所有感知的概括。與感知一起運作,的確是佛教道路的根本基礎,尤其是對金剛乘來說。比如在薩迦派關於道果的教授中,有一部分被稱為「三現分」,就用了相當的篇幅來教導這一點。  奇怪的是,就連文化也可以分為偏於動物取向的、偏於天道取向的、或偏於人道取向的。雖然為溝通方便起見,我們現在必須將感知分為上三道與下三道,但並不是說一個就比另一個優越。佛教徒並不判別高下。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根據佛教,天道也罷,地獄道也罷,凡落入時間怪獸魔爪之下的,都沒有用。階級制度在此沒什麼意義,它們全都沒用,全都不重要。  我們可以說巴勒斯坦跟以色列一直在進行的戰爭體現著阿修羅道,這是個近乎天道的領域。看到衣索比亞、印度、孟加拉的饑荒,你幾乎可以說這是餓鬼道。而對於需要用各種駭人聽聞的玩具——像是皮鞭、鐵鏈那類東西——來挑逗的無饜足的心,我想可以說它正在體驗些許的畜生道。  假如我們類比階級制度,或者如果我們需要判定這六道的價值,佛教徒會說最好的就是人道。為什麼呢?因為人道有選擇。天人不作選擇,因為他們太安樂了。當你太安樂時,就沒有選擇,你變得自負。地獄道也沒有選擇,只有痛苦。而人道,不是太安樂,也不是太痛苦。當你不那麼安樂也不那麼痛苦時,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的心接近正常狀態。當你非常興奮,陷入狂喜,就不是處在心的正常狀態;而當你完全置身於痛苦,你也無法經驗到心的常態。只有人擁有最佳良機達到心的正常狀態,這就是為什麼你總會在佛教徒的祈願文中讀到:「願我們能夠離於此道,但若我們無法於此生達成,願我們投生人道,而非他處。」人道比天道更好。  問:時間這位仁兄似乎相當令人敬畏。您今天演講的重點就是要逃避這位仁兄,擺脫它的掌控嗎?答:對,那就是解脫。我們必須超越時間。如果我們使自己從時間與空間中得解脫,那麼我們就完成了要做的工作。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就沒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先生,我們就不用再為童年與過去的一切鬱郁不安。講法地點:澳大利亞,悉尼日期:2003年
推薦閱讀:

認真對待你生命的每個階段(推薦閱讀)
美文雅句:有一種相遇,不曾刻意,卻刻骨銘心,有一次回眸,一眼入心,穿腸入肺,有一種陪伴,不言不語,溫潤著生命。
如果你知道你死亡的日期,但你可以選擇一種死亡方式。你會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去死亡?
道德底線和人類生存,兩者誰更重要?
生命形象學(一)

TAG: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