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0096:水陸兼棲「蛇」地名
廣西南寧的生肖「蛇」
蛇,體圓而細長、有鱗無肢或可有毒的爬行動物,自古與中華民族相伴而情感相悖:一面作為某些原始部族圖騰,傳說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皆為「人首蛇身」;一面如唐代《捕蛇者說》盡顯毒蛇兇殘,直至斷言「見蛇不打三分罪」。在神話傳說中,「蛇」的正面形象(如《白蛇傳》)極少,《西遊記》則在「蛇精」之外附加一座興妖作怪的「蛇盤山」……
山重水複「蛇」的品貌既難登大雅之堂,相關地名該不會少得難以成文?好在國土之廣、歷史之久、文化之深,數量少、規模小、方位偏的「蛇」地名居然也能柳暗花明。如近代《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遼寧凌源「蛇立溝」產硫鐵,江西會昌「蛇山崬」產煤,廣東東莞「蛇頭灣」設炮台,雲南阿迷(今開遠)「蛇花口」險要必爭,等等。
問世最早的「蛇」地名,似應出自先秦典籍《山海經》,如:「高粱之山,……又東四百里,曰蛇山」,一說即古稱「蛇山」的大巴山;「北海之內,有蛇山者,蛇水出焉,東入于海」,今之何在仍待考據;「浮戲之山,……其東有谷,因名曰蛇谷」,據稱「此中出蛇」,當位於今河南新密、滎陽境內,為小頂山與傘蓋山之間長約5千米的峽谷。
顯然,「蛇」用作地名難堪大任,在今政區未超出鄉鎮層次,如:山東棲霞「蛇窩泊鎮」,湖南雙峰「蛇形山鎮」,山西嵐縣「大蛇頭鄉」,河南西峽「蛇尾鄉」,湖北咸豐「蛇盤溪鄉」;見於村落多些,如:遼寧黑山「蛇山子」,安徽潛山「蛇形」,江西余干「蛇塘」,河南澠池「打蛇溝」,湖南洞口「蛇田」、邵陽「蛇灣」,四川瀘州「老蛇溝」,陝西安塞「蛇溝村」。
喜暖好濕蛇的生存環境,既要溫、濕度適宜,又需山林、洞穴隱蔽,故「蛇」地名多在南方,如湖北嘉魚「蛇屋山」、廣西欽州「大蚺蛇島」;其次在北方相對溫濕地帶,如河北平山「大蛇溝」、甘肅隴南「蛇崖寺」;東北、西北大部及青藏高原,罕見「蛇」地名蹤跡。至於西北祁連山的烏鞘嶺常被誤作「烏梢嶺」,實與華東、中南的烏梢蛇不相干。
蛇喜居山、溝,遼寧綏中、河南郟縣、湖北巴東、福建長樂、雲南昆明(以蛇的別名亦稱「長蟲山」)等有「蛇山」,北京昌平有「青蛇山」「白蛇山」,福建寧德有「金蛇山」,廣東惠州、廣西馬山有「南蛇嶺」;溝谷則有:遼寧法庫「蛇山溝」、山東萊蕪「南蛇溝」、重慶巫山「蛇溝」、四川合江「老蛇溝」、雲南昆明「麻蛇溝」;甘肅蘭州白蛇溝。
蛇尤近水源,大陸有:福建汀州「南蛇灘」,江西樟樹「蛇溪」、湖南懷化「蛇湖」、廣東梅州「蛇江」、東莞「蛇頭灣」。海域顯現其群居性:浙江台州並列「蛇山島」「蛇腰島」「蛇尾島」,嵊泗「虎嘯蛇島」領率「蛇舌礁」「蛇蛋礁」,岱山的衢山島有岬角「蛇頭」、水道「蛇移門」及小島「外蛇舌山」「蛇舌礁」;福建福清有「蛇島」「大蛇島」「小蛇島」。
親朋故舊據說,虛幻之「龍」源於現實之「蛇」,故蛇在12生肖緊隨其後,並得雅號「小龍」——蛇蛻俗稱「龍衣」,粵菜「龍虎鬥」之「龍」即指蛇,「蛇」地名也藉此豐富,如:江西泰和、四川南充「小龍鎮」,湖北咸寧、雲南開遠「小龍潭」,湖南石門「蛟蛇溪」,廣西欽州「龍蛇灣」;安徽桐城相對「大龍山」,有「小龍山」。
蟒,一種較原始的、體積最大的無毒蛇,在不少地方作為「蛇」家族的代表見於地名。例如:豫北的黃河支流「蟒河」,陝南的秦嶺支脈「蟒嶺」,河北涿鹿「蟒石口鄉」,河南汝州「蟒川」,四川南江「蟒洞壩」、通江「蟒蛇灘」,貴州都勻「蟒山」(又名龍山),陝西宜川「蟒頭山」,甘肅華亭「蟒丈溝」。
龜與蛇,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相互依存、互補,「捍難避害」:龜有甲,能「捍難」;蛇無甲,見人即退,可「避害」。於是,陝西彬縣有「龜蛇山」;遼東半島東南側的黃海有「烏蟒島」,又因島形圓而突兀俗稱「龜島」;廣東饒平的柘林灣東南部,有以形似命名、清中期各建石塔的兩個小島——「蛇嶼」及「蛇塔」,「龜嶼」及「龜塔」。
得名緣由其一為實在「有蛇」,如:遼寧瀋陽「蛇山子」,浙江舟山「蛇山」(島)、寧海「木蛇島」,山東齊河「蛇窩」,廣西防城港「蛇頭嶺」「蛇皮墩」(多見蛇蛻),陝西寶雞「蛇山」;當代興建者,如浙江千島湖「蛇島」,福建武夷山「蛇博園」。
其二為景觀「似蛇」,如:河北樂亭「蛇崗」,浙江寧波「撲蛇山」、舟山「蛇舌礁」,江西寧都「蛇形排」,湖南常寧「蛇形坳」,廣東珠海「蛇洲」,廣西宜州「南蛇山」,陝西旬邑、耀縣「長蛇嶺」;福建《平潭縣誌》:蛇嶼「形似長蛇,夜間常見鱗火兩點,俗傳為蛇目雲」。
其三為標識「集日」:西南少數民族有按12生肖安排集日、命名相關村落的習俗,其中「巳日」趕集者便以「蛇」為村名。如: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的「蛇場」,雲南南澗彝族自治縣的「長蟲街」,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的「蛇街子」。
其四為文字「譯寫」:內蒙古五原「蛇林圖」,蒙古語意為「桌子形」;吉林伊通滿族自治縣「蟒丈」溝,滿語意為「長披箭」;四川小金「蛇皮」梁子,當地民族語意為「柴山」;新疆和田的庫馬爾山,本意為「蛇山」。
當然,異域他鄉也會有「蛇」地名,如: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附近的「九蛇湖」,湖心有石雕九蛇交錯盤繞;柬埔寨名勝吳哥古城的「蟠蛇水池」,其間神廟有兩條七頭蛇造型;史載,朝鮮平壤一帶曾有古戰場「蛇水」……
蛇地擷秀又一個「蛇」年來臨,照例要在「少、小、偏」中盡量總攬華夏「蛇」地名恭賀新禧。同時,擷取其中相對聞名者,如北之大連「蛇島」、中之武漢「蛇山」、南之深圳「蛇口」,兼顧全國東西南北與古今地名種類,匯成十大「蛇」地名竭誠奉獻——
萬蛇樂園之「蛇島」:俗稱「小龍山」「蟒山」,在遼東半島南端的渤海海域,面積0.63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16.9米,距大陸最近點12.95千米。這個無居民海島,溫濕度適宜,植物茂盛,鳥類及昆蟲繁多,養育上萬條黑眉蝮蛇。1961年版科普讀物《蛇島的秘密》引人入勝;今以「蝮蛇王國」闢為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大連有蛇島自然博物館。
攜龜鎖江之「蛇山」:在長江南岸的湖北武昌,與對岸漢口的龜山對峙。山體狹長達2.5千米,最高點海拔僅85米,明代以其形態平緩、蜿蜒似蛇得名。毛澤東詩句稱之昔有「龜蛇鎖大江」,今則「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古名黃鵠山、江夏山、紫竹嶺等,依山歷為東吳夏口城、南朝宋郢州城、清武昌城,當代重建名勝黃鶴樓及首義公園。
外向開發之「蛇口」:在廣東深圳的南頭半島東南部,與香港新界隔海相望,得名於境內小山貌似蛇口。面積11.4平方千米,地勢西高東低,主業本為捕魚、養蚝、種水果。1979年以來,以招商局創建的蛇口工業區為主體,建成國內第一個外向型經濟開發區。蛇口港是華南重要的糧食、建材集散中心和內貿集裝箱中轉口岸。
首冠縣名之「蛇丘」:我國最早以「蛇」冠名縣域之地,在今山東肥城市南部。春秋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築「蛇淵囿」,亦曰鑄鄉。西漢設為「蛇丘(亦作「虵丘」)縣」,南朝宋曾為濟北郡治,北齊時廢置。今之肥河,古稱「蛇水」,《水經注》曰:「蛇水出蛇丘縣東北大山,……又西南注於汶。」
今景古迹「蛇洞山」: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市區,臨雅魯河,面積300公頃,最高點龍峰海拔406米。主景區蛇洞山峰巒起伏,相傳以巨蛇巢穴得名,今有形似各種動物的奇石異景,頭像高4米、寬3米的天然大佛為國內罕見,曾為舊石器文化遺迹發現地。另有水上遊樂、野營、動植物觀賞等區,青石崖、蛇洞、佛爾寺、西河園為其知名景觀。
秦川兩置「長蛇縣」:故地在今陝西寶雞西北,古為隴東軍事要地。北魏和平三年(462年)置長蛇鎮,孝昌二年(526年)設「長蛇縣」,《魏書·陸真傳》有其「率眾築城」平叛事迹。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以境內吳山為縣名,後廢;義寧元年(617年)復置長蛇縣。唐封吳山為五鎮山之「西鎮」,所在縣於貞觀元年(627年)改稱吳山縣。
海天勝境「蛇蟠島」:在浙江三門縣三門灣內,略呈菱形,面積17.5平方千米,設蛇蟠鄉。最高點蛇蟠山海拔99.1米,山形盤屈似兩蛇。曾名「石廠山」,所產棕紅色、質柔韌的「蛇蟠石」聞名。有宋代以來採石遺留1300個奇窟異洞,故有「千洞島」之稱,今為國內最大的海島洞窟景區。20世紀30年代,以風光秀麗成為電影《漁光曲》外景地。
鬱鬱蔥蔥「老蛇沖」:老蛇沖自然保護區在貴州遵義一帶、清水江上游,海拔千餘米且範圍廣大,森林覆蓋率達99.6%,有大鯢、蘇門羚、黑熊、林麝等珍稀動物。包括300多種植物的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有馬尾樹、紅花木蓮、檫木、黃柏、三尖杉、紅豆杉等珍稀樹種,毛環竹、白背箬竹等高山竹類,天麻、黃蓮、竹節三七等名貴藥材。
南詔遺存「蛇骨塔」:在雲南大理市下關的陽平村旁、點蒼山的斜陽峰東麓。這座建於南詔時期的磚塔,原名佛圖寺塔,明代中葉以當地「段赤城滅蛇治水」的傳說更名。塔為正方形、13層、密檐式,高30.7米,底層每邊寬4.5米,頂端有葫蘆形青銅塔剎。現代修葺時曾發現宋、元兩代文物數百件,1981年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海蓬萊「蛇洋洲」:在南海的北部灣北部,屬廣西北海市海城區潿洲鎮,面積2.8平方千米,與西北8千米的潿洲島均系火山島。當地素以「水中可居者曰『洲』」,從蛇洋山(形如蛇)得名「蛇洋洲」,今名「斜陽島」取其諧音。明清隨潿洲同為南疆海防重地,並相對潿洲「大蓬萊」之譽有「小蓬萊」之稱,言其「波光雲影,紫翠空濛」。
(所附圖片系博主自攝)
推薦閱讀:
※在浙江省長興縣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這是什麼地名呢?
※理論上說地名可以作為人名使用嗎?
※有哪些因為名人而出名的地名/建築?
※上海地名中的「浪」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