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壽喪禮儀

壽喪禮儀

2010-11-14 09:04:46|分類: 地方史研究 |標籤:死者出殯老人長子壽衣 |舉報 |字型大小訂閱

壽禮 舊時稱,人到60歲以後,即為上了年紀的人,逐漸開始為其籌辦生日壽禮、製作壽衣、打制壽棺、修築壽墳等,據說這些做法是為了老人的健康長壽。

壽誕 民間稱60歲生日為「大壽」,80歲生日為「高壽」。舊時富戶人家為60歲以上長輩過生日時,設壽堂。壽慶時族人親友和來賓,先與壽星見面祝賀,送贈賀壽禮。平常家庭為老人祝壽,只是在家裡老小相聚小範圍設宴祝賀。舊時以天干地支紀年,60為一個輪迴,故人到六十歲為「滿花甲」,簡稱「花甲」;70稱「古稀」(人生七十古來稀);80、90稱「耄耋」;百歲稱「期頤」。傳統習俗人活到100歲以上,一般不提及歲數,如果要提到只能說「祝賀99歲大壽」或祝「期頤千秋」。民間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故到了這個年齡一般是說虛歲或周歲,躲過這兩個年歲數;為老人祝壽,出嫁閨女給老人買新衣。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城鄉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人們更加重視老人的生日禮儀,常有子孫三代聚集一起到酒店安排生日酒宴,女兒女婿為老人購置蛋糕,製作新衣,孫子、外甥為老人買小件紀念品,席間向老人敬酒祝賀,唱生日快樂歌、許願、吹蠟燭等。

壽衣 家庭為長輩60歲老人籌做死後穿戴的衣物,俗稱「壽衣」或稱做「送老衣裳」。壽衣包括衣褲、鞋襪、帽子,60歲以前亡故的老人,壽衣均為臨時趕製。縫製壽衣所用衣料、數量、樣式,因家庭貧富差別而有所不同。傳統習俗無論亡故於什麼季節,都要以棉衣為主,兼用棉、絹,取「綿綿」和「眷眷」之意。衣料忌用皮製品、毛織品。壽衣布料顏色男女有別,男性多為天藍色,以示死後能著藍色衣服升入天堂成仙;女性則以青藍、古銅、豆綠等顏色為主製作裙子,壽衣忌用黑色。壽衣套數,一般只做單數,忌諱雙數。衣褲一般有三套,即內衣、中衣、外服,多者可達五套、七套不等。男性壽衣,上身為棉襖外衣、夾襖內衣,經濟寬裕的可做棉袍、外套馬褂;下身為棉褲,另有褲頭、襯褲;帽子為棉帽,多為西瓜皮形的六頁瓦單帽,頂部用線縮口;腳穿白棉襪、淺口鞋,系藍色鞋帶,鞋底綉有雲彩或蓮花,叫「登彩雲」,表示乘雲上天。女性除穿帶大襟棉襖和裙子外,其餘與男性基本相同。縫製壽衣選取黃道吉日或在閏年、閏月。暗示壽衣的使用者會健康長壽。兒女做壽衣時,不能啼哭流淚。縫壽衣時的線,末端不能系疙瘩。無論內衣外衣,只用布帶綁系不使用紐扣。

壽棺 舊時人70歲之後打制的棺材,稱「壽棺」或「壽器」。民間老人70壽齡後,無論日子多麼艱難,都要提早積攢錢為老人打制壽材。民間把壽棺看作長壽的信物。還有的認為「一咒十年旺」,老人重病久治不愈時,做喜棺沖沖病就會好。提前備好棺材,一旦老人去世,應付繁瑣的喪葬儀式可少些麻煩。無兒送終的老人,更是早早為自己做好棺材。壽棺木料以柏木、桐木為最佳,結實耐漚,經久不爛,可長久保護屍體。楸木、椿木、紅松、黃花松次之。楊木、柳木最次。壽棺忌用槐木、榆木。壽棺多以黑漆或棗紅色,在漆里調入粗細瓷粉,分期油漆數遍,烏黑鋥亮。打制好的壽材存放於廂房或草棚內,常在棺材前頭掛一紅布條,以示為「喜棺」。放置壽棺最忌敲打棺蓋,民間認為敲棺蓋會驚動判官小鬼來此攝走老人的靈魂,折老人的壽。故不想活下去的老人往往自己去敲打棺材蓋。盛放壽棺的廂房或草屋時間長了鼠狼、狐狸等常有卧居,加之油漆的味道怪異,平時大人小孩不敢靠近,尤其到了夜間漆黑,放置棺木場所周圍,以其陰森恐懼的氛圍,令人望而生畏。20世紀70年代後,改革舊的喪葬習俗,提前打造壽棺的習俗消失。

壽墳 人死之前修建的墓穴,亦稱「壽墳」。民間人過了60歲開始籌劃營建壽墳。修造壽墳,最重要的是挑選墓地(也稱「陰宅」)。墳墓被視為死者居住的房屋,民間認為墓地風水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家運及子孫後代的命運,所以富家在修墳之前必請風水先生勘選一塊風水寶地作為葬身之地,而且還要苦心經營墓地和墓室。壽墳墓穴一般為幫砌建造形式。幫砌墓穴呈長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入葬後用磚發券掩埋。墓穴長寬要大於棺木,留出下棺的空間。壽墳修好後,裡面放入石頭,將墳丘的土埋成平頂,表示這是壽墳。墳墓的建築用料大體有兩種:一種是發旋式磚墳,即用磚砌槽,墳頂用磚砌發旋。一種稱「竄棺墳」,墓穴四周用磚壘砌,並在一側壘出燈窩,再用石灰摻以青色塗料摱平雕飾圖案,頂部起懸用三和土夯實,一頭留門,下葬時將棺材從開門處推進去;還有全部用石頭砌成,下棺後用石板蓋住者。

破孝 俗語說「人到七十古來稀」。七十歲以上的老人,要提前準備死後子孫穿戴的白布料,農村俗稱「破孝」。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通常要為子女、侄孫等準備孝服。孝服包括上衣、褲子、布帶、表鞋布等,摺合成兩丈白布料,分給小輩們自己製作成衣,一旦長者死後,即可穿用。

孝衣 用白色棉布作底料縫製成的服飾和頭飾。通常是死者的年齡越高,繁衍子孫的人數就越多。為了區別喪禮期間死者與後代子孫的關係,除了鞋均掛白布外,孝衣、孝帽的樣式因輩份與男女而有所不同。子(侄)穿戴的孝衣最為講究,通常是粗白布做成有帶無扣且無下擺的上衣和褲管不縫邊的白褲,外罩白長袍,腰系一根粗配麻繩,頭戴白布縫製成的圓筒尖頂孝帽,扎一條長約2米的孝帶,繫結後垂於後背;兒媳穿斜襟白褂、白褲,腰系麻繩,即所謂「披麻戴孝」;女兒(侄女)則穿戴斜襟白色無扣白孝衣與白褲,腰系麻繩,頭戴用白布折成的尖頂搭頭帽,後背垂下繫於腰間;孫子(堂孫)穿白衣,頭戴傘狀抽頂圓形帽;外孫穿白衣,頭戴圓筒扇形帽;孫女與外孫女穿白衣,戴搭頭帽,毛尖縫製紅藍三角形小布塊,紅色為孫女,藍色為外孫女;女婿只扎一條白帶,繫於腰間。

喪禮 將死去的人按照傳統習俗所辦理的各種複雜的善後事宜。平度民間歷來重視喪葬禮儀,人們常說「養兒防老、養兒送終」,還有「墳前斷了香火…」,喪葬禮俗是隨著靈魂不滅觀念在古老的埋葬習俗中誕生的。所謂葬禮的程序主要有洗身換衣、拖魂下炕、發倒頭馬、報廟祭奠、盛殮蓋棺、送盤纏、報喪弔唁、出殯下葬、圓墳、「燒七」、過三周年等。土葬曾是平度地區歷代延續的傳統喪葬形式,其舊式禮儀過程複雜而繁瑣。20世紀70年代末,國家提倡「徹底廢除土葬,實行火花」。此後平度改變了由土葬向火葬轉化的喪葬習俗。但死者長逝、生者舉哀,這一民間傳統葬禮習俗仍在延續。

主喪人 亦稱「扶喪人」。死者家屬在病人危重之時,就要研究確定主喪人。主喪人,通常是請族中威望較高的人從事,由於服喪期間兒女們沒有心思處理家務。因此喪者家庭所有日常生活安排和禮儀打點,都有主喪人與家中長子與弟兄商量確定。

更衣下炕 老人病逝後,要對死者擦洗身體,化裝整容。死者為男性,通常由兒子來料理;死者為女性,則由兒媳婦、女兒料理。為死者洗理主要有擦洗臉面、身體、手腳,修剪指甲、理髮、梳頭等。然後進行更衣,脫去生前穿戴的衣襪,將事先準備好的壽衣、壽鞋、壽襪、壽帽等一層一層地給死者穿戴身上。壽衣訂布帶作扣子,系活結。並在死者手中置放麵食和其它信物,以示「不空手」。所有子女圍在死者面前,呼喚著各自的稱謂,將死者的遺體抬到正間地,然後將死者頭朝東安放在提前搭好靈床的被褥上。主喪人用高粱桿夾一黃紙,在死者住的炕上反覆地拖拉後,由家中長子,在炕下呈背負狀,將象徵靈魂的黃紙背到正間地死者的遺體旁放下,然後用黃裱紙蓋住死者臉。靈床前放置一張供桌,桌上擺放香簍、蠟台、長明燈和一日三餐更換的飯菜等供品,供桌前放一隻青灰色陶盆,一切置擺妥當。開始燒紙錢、點長明燈、焚香。挺靈期間嚴禁狗、貓從靈前走過,以防死者「起屍」。安頓好死者挺靈後,子女披頭散髮,更換白色孝衣,扎孝繩、戴孝帽、穿白鞋守護一旁。

燒倒頭馬 病人死後,主喪人到紙紮店買來紙馬(倒頭馬),帶領喪家子女拿到街頭點燃谷秸草和紙錢,然後由長子站在高凳子上「指路」,其他人跪卧在地上哭泣,澆點磕頭後返回靈堂,兒女分兩邊為死者守靈。主喪人為死者掛紙幡,紙幡是根據死者歲數選擇紙張的多少,將白紙裁剪成連在一起的一串串錢狀長條釘在一起,用長桿挑起掛放在街門一旁,隨風飄蕩,死者男性掛放左邊、死者是女性掛放在右邊。

報廟 長輩死後,兒孫一日三次到土地廟「報廟」(俗稱「送漿水」)。第一次報廟時,要將亡靈牌位同時送往土地廟。報廟時兒孫等持「孝棒」按年齡大小排成一行,由主喪人夾著盤子,帶上香、紙、水酒,挑著漿水罐子(用擔杖挑著灰陶罐,從井中打上清水,放入上米、面),去時一路哭泣,回來的路上則不用哭。到土地廟後主喪人點燃香紙、澆點磕頭,倒出漿水,兒孫圍繞土地廟跪卧哭泣後,磕頭返回。孝棒,是由主喪人砍一柳樹大枝回家,再將分支截成若干枝條,在柳枝中端用麻繩裹以黃紙,長子持主枝,依次排列,人手一枝。報廟時男性在前,女性排在後。報廟又分一般報廟和報「全廟」。前兩日一般是由子女、兒媳、堂侄、侄媳、孫子女上廟;發盤纏和第三日出殯時報全廟,所有家族成員和親戚等都要跟隨其後去報廟,以顯示家族人丁興旺。

送盤纏 亦稱「發盤纏」。長輩死後的第二天晚上,到土地廟前焚燒車馬。送盤纏前,要準備所需的包袱、錢褡子、車馬、車夫(亦稱童男)。為童男、馬開光。開光時,邊念開光詞,邊用針刺其部位。開光詞一般針對車夫、馬的「五官」、「四支」與「心腦腚臍」等部位。開光後,再為童男起名,一般稱為「順手」、「金童」等,名字起好後,用紙條貼在童男背後。到土地廟送盤纏時,主喪人端著放有靈位、香、紙、供品的木盤走在前面。子孫們手持谷秸草、紙錢和提前扎制的車、馬、車夫等。在土地廟前,將扎制的車馬「套」起來,將帶來的紙錢寫好封皮,裝入車內,車夫(童男)置於車前;由主喪人主持在廟前燒香、燒紙、祭酒;家中子女、兒媳圍跪在土地廟前,反覆叫喊亡靈的稱謂「吃飯!上車!走吧!」等語。然後將象徵靈魂的黃紙片,由長子用托起的長袍慢慢移動送到車上;子女面對車馬,呼喊著童男的名字「要聽話。一路走好!不用害怕」等勸慰詞。一切安頓就緒,由主喪人服侍其長子站在高凳上為亡靈「指路」,同時點燃車馬。指路,是由長子(長子不在由長孫代替),手持紅纓槍長約兩米,站在高板凳上,面對西南方向,大聲呼喊,「爹(娘)!上西南走!光明大道,苦處使錢,甜處安身」,連呼三遍。念一遍,用槍桿在地上搗三下,念完後,兒孫們開始放聲大哭。車馬焚化後叩頭作揖,從原路返回。送盤纏以後不再每日三次報廟,只在殯葬前報一次廟。

盛殮 將死者的遺體裝入棺內,稱「盛殮」。盛殮一般在人死後的第二天天黑之前,將棺內被褥、枕頭鋪墊周全,一邊將遺體往棺材裡移放,一邊反覆呼叫著對死者的稱謂「上炕安身啊!」等安慰詞語。入棺後,為死者蓋上被子,放入生前喜愛的寵物等。如果死者是女的,一定要有娘家人在場,得不到娘家人的認可是不能入殮的。盛殮蓋棺之前,子女們要為死者舉行象徵性地洗臉儀式,子女們輪換用棉球在死者的臉上反覆擦洗(照量)幾下,然後將用過的棉球隨手放在一側。入殮儀式就緒後,將棺蓋置放一側。

銘旌 銘旌是由約高2米,寬0.8米的綢帛作底料。正中旌表是用金粉加白酒調合成墨汁狀染料,用毛筆豎寫標有死者姓名、身份、年齡等的銘文。一般有「故先考(妣)*(姓)公諱**(名字)享年**(歲數)之銘旌」文字組成;銘文兩邊為直立的龍蟠立柱,下方為「八仙圖」圖案。因死者的年齡不同,旌表的寫法也不一樣。迎旌,出殯當日在街頭設供桌擺祭品,如用鼓樂時,吹響鼓樂提醒家中子孫,出來接旌。接旌時先有主喪人扶持長子與弟兄在街中祭奠磕頭,然後將寫好的銘旌展開置於接旌者頭頂與背上,哀哭著緩緩進入靈堂,將銘旌高高掛放在靈堂之上。出殯時,將銘旌豎掛在「旌罩樓」正中,由前後兩人抬著把手,走在靈柩的前頭,為死者開路,一直抬到死者的墳邊。當死者的棺材下葬到墳穴後,由專人將旌銘從旌罩樓中取下,平鋪在墳穴中死者的棺材上,隨棺埋入墳中。

報喪 人死以後,主喪人指定專人到死者親戚家中告知某人於何年月日「老了」或稱「歸天」。亦有用訃聞,訃告等書面形式者,報喪者要說明已故之人何時去世、何時發殯等內容。嫡系親戚接到報喪通知,立即整理梳妝趕到死者家中,如是閨女即換白衣、散發,一路哭到靈前;稍遠的親戚趕到後,要在靈堂之前放聲大哭一會,然後由主喪人將其扶起。凡是有親戚朋友靈前弔唁者,守靈之子女均要伴隨哭泣。

弔孝 葬禮當天上午,親戚朋友對死者悼念的一種祭拜禮儀。弔孝之前要先進行「登禮」。登禮,是親朋好友向喪家捐送的金錢。喪家在出殯這天專門搭建「登禮棚」,設專人接受前來登禮的親戚朋友,然後到靈堂叩拜亡靈。弔孝通常是在上午10時前,親戚朋友到齊後開弔。弔唁之前要燃紙、燒香、點燃白蠟燭,兒女、兒媳跪拜靈堂兩側。主喪人安排來自各方的弔唁者,輪流磕頭弔唁,弔唁行三拜九叩大禮。兒女隨之慟哭,長子要向弔唁者一一換行跪拜禮,俗稱「謝孝」。

開夼 葬禮當天早晨未出太陽之前,由主喪人帶領身穿孝服,手捧木盤的家中長子,來到本族塋盤,放下牌位、焚燒紙錢、祭酒叩頭。然後手握大钁,在選中的墳地上,一邊刨著土,一邊念道著開夼詞:「一钁金,二钁銀,三钁刨開俺爹(娘)的門」。刨完三钁後,將钁轉交給開夼做墳的工匠,由他們根據指定尺寸、方向將墓穴掘好,用磚石壘砌。砌墳時,在墳坑的四角放上一枚銅錢墊基,以示房基安在錢堆上,有用不盡的錢財,享不盡的富貴榮華。墳坑一般朝著江河等有風水方向,這是約定俗成的開夼習俗,並在中午之前將墳修完。提前修好壽墳的死者,也要在日出前將墳上的土石掘開打掃凈墳內的泥土或積水,由喪主親家老人「望墳」。

守靈 老人死後到出殯的這段時間裡,子女、兒媳等,要日夜守候在靈前。守靈時不間斷地在火盆里燒紙焚香,隨時迎接陪伴前來弔孝的人一起慟哭,以盡孝道。鄰世百家常常以子女哭聲大小評論是否孝順。民間傳說,如果老人死後子女不哭,哪么後代就會出現啞巴。受傳統習俗的影響,有許多子女在老人生前並不孝順,而在其死後卻慟哭動情。

出殯 一般是人死後的第三天(亦有五、七天者)出殯,夜裡12點以前咽氣者,為小三日,也算一天。晌飯過後,參加出殯的親友全部集中到死者靈柩前,向棺中死者的遺體作最後告別。所有參加葬禮的族人與親戚朋友,到土地廟報完最後一趟廟,同時將土地廟內象徵死者靈魂的牌位由主喪人取回。負責殯葬的主持人指揮蓋好棺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蓋棺論定」即在此時。四邊用長棺釘釘死,貼上縫紙。死者的長子手拖孝棒,頭頂「火盆」,一邊嚎啕大哭,一邊帶領男性親友走在靈柩前帶路;女兒、媳婦等女性親友則跟在死者靈柩後面,一邊哭,一邊跟出家門。幫忙者將死者的棺材抬到大街安放在早已備好的棺梯上,用繩索固定住棺材後,扣上棺罩。隨著起棺的三聲長號始出殯,遇到路口時,落下喪輿,主喪人從長子頭頂放下火盆朝地上事先準備好的磚塊上使勁一摔,將「盆子」摔碎。一次摔不碎時,不能摔第二次,只能有扶喪人用腳跺破。隨著「盆子」落地破碎的聲音,所有參加出殯的親友,一齊朝著死者的罩棺跪拜。幫忙者,提前將祭器、食品、紙錢等送到墓地。女婿抱著鍋餅,走到村外調翻鍋餅,從另路返回。吹鼓手隨喪輿前行,遇到路口、橋樑時,吹響長號以示落輿,子女們跪卧慟哭。在出殯的同時,家中料理喪事的人,要點燃死者睡過頭枕內芯的「秫毛子」,將一隻銅臉盆放在上面,盆里盛水放金屬硬幣,有出殯回來的子女,先用盆子里的溫水洗臉,然後從盆里撈出硬幣,回家藏進自己的衣箱中,意喻財源茂盛,日子發達。

下葬 當死者的靈柩抬到墳邊後,死者的親友子孫要全部集中跪到墳穴的四周,男性在墳前,女性在墳後,親友列跪兩邊。長子要手拿預先備好的掃炕苕帚,到死者的墳中為死者掃墳,點「長明燈」。由主喪人點燃墳壁小窗戶中銅製古式香油燈。兒女們將手中的栗子、紅棗,投放進墓穴後。幫忙者將棺罩取下解開繩索,在墳穴四角各放一磚塊,然後有四人手持繩索將棺材徐徐落入墳穴中,放穩後抽出抬棺繩索。棺頂上覆蓋「銘旌」,置放「五穀囤」(一種用細竹篾編製的像征糧囤形的祭品)。然後兒女往棺木上拋撒三把細土,以示子女與死者的慟哭決別。主喪人將提前備好的錢褡子、包袱、紙錢及死者的牌位和童男、童女,在墳前焚燒祭酒。參加葬禮的親戚朋友首先對死者行跪拜禮,而後兒女子孫等分別向死者叩頭禮拜。一切祭拜完畢後,兒女們將頭上扎的白孝帶,按男左女右扎活結繫於一側,順著來路不回頭地回家。由幫忙者發懸壘墳、封土形成墳丘。然後壘好火池,並將孝棒插在新墳之上。如果墳中埋的是夫妻兩人,則要把墳堆成尖頂。如果夫妻仍有一方健在,或有一方健在,那麼,墳頭只能埋成平頂,以示對活著的長輩的尊重。

擺茶店 送殯路上客人專門為死者臨時搭建落腳歇息的客餞稱茶店。擺茶店時,提前將桌椅與供品置於喪輿經過的路右,喪輿到達落座後。由擺茶店者掀開喪輿門帘,叩首行禮將亡靈請出,引坐安頓在椅子上,面對供桌燒香澆點,行三拜九叩禮,然後再將亡靈緩緩送會喪輿。如果擺茶店的親戚朋友很多,可以在一個茶店同時舉行同一儀式,但供品必須是自己攜帶的。

圓墳 死者埋葬第二天早晨,子女上墳第一次祭奠,稱「圓墳」。圓墳時,子侄、女兒媳婦身穿白衣、頭扎活結白帶繫於一側。肩扛木杴、大钁、掃帚和盛放谷黍、高粱、苞米等種子的升等祭品。來到墳前擺上供品,由長子在前,手持大钁,呈刨土動作,次子抱著盛有雜糧的升,並將種子灑向墳墓,依次用掃帚朝墳墓上掃土,用鐵杴往墳墓上培土。子女們一面圍繞新墳左三圈,右三圈,刨土、撒種、掃土;一面口中反覆念叨「圓墳辭」。圓墳儀式結束後,開始點香燒紙,呼喊死者的稱謂「出來拿您的錢!」。

燒七 老人去世之日起,每隔七天要到墳前祭奠,俗稱「燒七」。通常從「一七至七七」都是祭日。其中「五七」為大祭,俗稱「五七,三周年,不燒不周全」。「燒五七」時要事先通知親戚朋友參加。同時還要扎制「宅子」、「金山」、「銀山」、「搖錢樹」、「地庫」、「地櫃」、「聚寶盆」等紙紮。午前所有參加祭奠的親友,帶著扎制祭品和紙錢、食品、水酒到墳前祭奠焚化。如果燒七時的日期正好與農曆的「七」相重,則提前一天。20世紀80年代以後,人們在「五七」祭日時增加了扎制小汽車、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現代活人常用的電器具,死者一應俱全。且在紙錢外還增加了冥錢。死者三周年時亦要舉行隆重的祭奠活動。


推薦閱讀:

完全西餐禮儀
老祖宗傳下的說話禮儀(圖文)*
接待禮儀 -
春節拜年前,把這些基本禮儀傳授給孩子們吧
職業規劃師有哪些職業禮儀

TAG:禮儀 | 喪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