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中國歷代王朝概述之「清」

1583年二月,明朝寧遠伯、遼東總兵李成梁統軍征討建州右衛阿台,覺昌安(努爾哈赤祖父)雖與阿台是姻親,但仍與其子塔克(努爾哈赤父)世隨從明軍作戰。不料在攻陷阿台之古勒寨時,反被明軍誤殺。五月,努爾哈赤以遺甲十三副起兵,率領少數人馬,攻克圖倫城,打響了建立後金國的第一仗。時女真各部分裂渙散、互相殺掠,努爾哈赤只有三十人,在建州女真中也只能算是一個微弱小部,不少部長人丁馬匹皆遠遠超過努爾哈赤。只有區區三十丁實力的頭人努爾哈赤竟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裡,力挫群雄,完成了幾百年未曾完成的統一女真各部的偉大事業。在任用人才方面,努爾哈赤重用賢者、厚待功臣,其身邊的「五大臣」額亦都費英東安費揚古扈爾漢何和禮皆為能征慣戰、軍功卓著的勇將。「五大臣」以外,揚古利勞薩圖魯什巴篤禮冷格里薩穆什喀阿山吳拜等也是身經百戰,屢建奇功之猛將;就文臣而言,額爾德尼遵照努爾哈赤的指示,借用蒙文字母創製了滿文通行建州全境、達海創製新滿文,通行於後金。這些猛將文臣皆雲集努爾哈赤麾下,同心事主,為貫徹其統一女真各部的總方針,而各盡所能,艱苦奮鬥,終使國勢日強。在用兵順序上,努爾哈赤的策略一般是由近及遠,先弱後強,逐步擴大,積極爭取蒙古,儘力避免過早地與明國發生正面衝突。他先進攻和招撫附近建州女真部落,併合為一,致使原來幾十人之兵力發展到驍騎數千,再以此為基礎,先攻海西四部中內訌激烈、國勢劇衰的哈達,繼滅烏拉,取輝發,最後才征服最強之葉赫,統一了建州、海西各部及部分「野人」女真。1601年,努爾哈赤對牛錄製度進行了改革,他將陸續編立的牛錄,定為三百丁為一牛錄,旗分黃、白、紅、藍四色。1615年,努爾哈赤將四旗擴為八旗,即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每三百丁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旗),分別設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梅勒額真,管轄所屬人員。當時約有二百多個牛錄,後金所有人員皆須編入旗下牛錄。八旗額真之上,有汗總轄,努爾哈赤又分授子侄為各旗之主各牛錄之主,這樣一來,原來分散的幾百個部落幾十萬男女老少女真及歸順的蒙古、漢人,皆統一編製起來。八旗是兵民合一,大體上是三丁抽一,一牛錄出甲兵一百人,這樣,就建立起一支擁有精兵數萬的八旗軍隊。當時,努爾哈赤親領正黃、鑲黃兩旗,大貝勒代善領正紅、鑲紅兩旗,阿敏主鑲藍旗,莽古爾泰轄正藍旗,皇太極正白旗,杜度(努爾哈赤之孫)統鑲白旗。統轄旗之貝勒稱「固山貝勒」或「旗主貝勒」、「主旗貝勒」,一般簡稱為旗主。八旗各級額真既總隸於汗,又分隸於本旗旗主。此時,女真族轄地廣闊、人丁眾多、兵強馬壯,努爾哈赤便去掉原來先後使用的「淑勒貝勒」、「聰睿貝勒」、「聰睿汗」稱號,改上新的尊號。1616年正月,八旗貝勒大臣集會,尊稱努爾哈赤為「承奉天命覆育列國英明汗」,簡稱英明汗,定年號為天命,國號「後金」(後來又改稱「金國」)。1618年四月,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天,發兵征明,激勵三軍將士奮勇衝殺,攻下明撫順、東州、馬根單等城堡台五百餘,掠人畜三十萬,擊殺總兵張承胤,獲馬九千匹、甲七千副。敗報至京,朝野震驚。明廷決定調兵大舉征剿。1619年二月,明軍經略楊鎬在遼陽演武場集合征遼官將,誓師討伐。議定兵分四路,主力西路出撫順,以山海關總兵杜松為主將,保定總兵王宣、原總兵趙夢麟為副,官兵二萬餘;北路從靖安堡出邊,原遼東總兵馬林為主將,官兵二萬餘,葉赫兵二千隨征;南路從鴉骨關出邊,遼東總兵李如柏為主將,兵二萬餘;東路出亮馬佃,總兵劉鋌為主將,兵一萬餘,朝鮮都元帥姜弘立領兵一萬三千餘從征。四路兵共八萬八千餘人,加上朝鮮、葉赫兵,為十萬零三千餘人,號稱四十七萬。時後金女真全民皆兵也就六萬,而且使用弓箭刀槍,沒有火器,雙方力量對比極其懸殊。明軍兵分四路從二月出發,定於三月初二日在二道關會合,進攻後金首都赫圖阿拉。努爾哈赤果斷決定撤回各屯寨士卒集中兵力以求各個擊破。明軍西路主帥杜松屢建軍功、秉性清高,但為人剛愎自用,努爾哈赤設下埋伏,誘其輕騎賓士進入伏中,即親率八旗勁旅,以兩倍兵力,勇猛衝殺,於三月初一日,在薩爾滸迅速消滅了明軍主力,斬殺杜松、王宣、趙夢麟三總兵,隨即於次日在尚間崖擊敗北路兵,主將馬林匆忙逃走。大貝勒代善設伏全殲明東路軍,斬殺劉鋌,迫使朝鮮兵投降。明軍南路因奉經略楊鎬回師之檄,倉皇撤退。明軍四路出擊,三路敗北,四位總兵戰死,陣亡道員、副總兵、參將、游擊等官三百一十餘員,兵丁死亡四萬五千八百餘名。聞名於世的薩爾滸之戰,以明軍慘敗而結束。薩爾滸之戰,是明滿關係發生根本變化的轉折點,從此後金獲得了主動權。1619年六月,八旗軍輕取被稱為「古之黃龍府」、「元之上都」的開原重鎮,斬殺總兵馬林等官將;七月克鐵嶺,生擒助明之蒙古喀爾喀部名酋齋賽。八月,滅葉赫,編降民萬餘戶。1619年六月,頗具膽識的熊廷弼被擢升為明遼東經略,他親巡邊境城堡、祭悼死難兵將;奏請集兵十八萬、馬九萬匹,分駐叆陽、清河等六處險要地方,畫地而守,無警就地操練,小警自為敵御,大敵互相應援,遼陽設兵二萬,策應四方;徵兵調將、趕運糧草、修建城池。熊廷弼還整軍紀,斬逃將劉遇節、王文鼎、王捷,以祭死節官兵,誅貪將陳倫,劾罷庸懦怕死的遼東總兵李如楨。由於他精心安排全力奮鬥,經過半年多的時間,兵、將、馬、糧、火器、軍械無所不備,城池堅固,人心安定,遼東轉危為安。由於明王朝腐朽已極,竟自毀長城,熊廷弼因功高過人、辦事嚴格、不徇私受賄、不逢迎權貴,招致了一批夸夸其談的言官不滿,惹怒了因循苟且的文臣武將,內閣、兵部對彼亦頗有意見。御史顧三元劾熊廷弼「無謀者八,欺君者三」,不罷其任,「遼必不保」。御史張修德更奏其破壞遼陽。明帝遂於1620年九月革熊廷弼職,聽候勘問,改以遼東巡撫袁應泰繼任經略。袁雖善於治政,但短於用兵、持法太寬。努爾哈赤偵悉明朝經略易人,於1621年三月,親率五萬大軍攻佔瀋陽,盡殲守兵。努爾哈赤又先後分擊明之兩路援兵,川兵萬餘先敗,全軍覆沒,另一支援軍三萬倉皇逃竄。一日之內,努爾哈赤敗敵六七萬,攻下要鎮瀋陽。明經略袁應泰、巡按張銓飛速湊集了十三萬大軍,努爾哈赤派遣少數人馬挑戰引誘敵人,明軍中計,大敗。至三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攻下遼陽,袁應泰自盡,張銓被俘,不屈而死,遼河以東鎮江等七十餘城官民「俱削髮降」。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統軍大敗明軍於平陽橋,降廣寧,八旗軍進據遼東。明軍大敗之後,天啟帝授禮部右侍郎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掌部務。孫承宗精通兵法、性潔志高、救國心切,奏准以原官督山海、薊、遼、天津、登、萊等處軍務,親主遼事。他還重用能臣袁崇煥和猛將滿桂、汰冗兵、練士卒、築城堡,使遼東形勢迅速好轉。時昏君明熹宗寵信太監魏忠賢,朝政極端腐敗,孫承宗欲劾除魏忠賢,反被魏忠賢唆使黨羽,連疏彈劾,迫使孫承宗於1625年十月致仕,而以兵部尚書高第代為遼東經略。1626年正月,金國汗努爾哈赤統軍十三萬,號稱二十萬,離都城瀋陽,親征明朝。高第膽小如鼠,下令盡撤錦州、右屯、大凌河、小凌河、杏山、松山、塔山諸城防守兵械器具,盡驅屯民入關,他還曾命令撤寧遠、前屯兩城,袁崇煥拒不從命。1626年正月二十三日,後金軍隊直抵寧遠城下。二十四日,努爾哈赤揮軍猛攻,騎兵步兵一擁而上,奮力攻打,不克,第二日攻,傷亡更重,二十六日再打,亦不能下,無奈,只好於二十七日撤退,金軍傷亡慘重(寧遠之敗)。

努爾哈赤慘敗後,袁崇煥遣使備禮致謝努爾哈赤說:「老將橫行天下久矣,今日見敗於小子,豈其數耶!」使他感到更加忿恨。1626年八月,努爾哈赤因積恨成疾、寧遠之戰傷勢複發而逝世。時八旗貝勒中,大貝勒代善最有資格、最有勢力繼位為君,他身為正紅、鑲紅兩旗之旗主,他的親侄杜度掌鑲白旗,他的兒子岳託、薩哈廉、碩託、瓦克達均是轄領牛錄率軍廝殺的勇將,前三人和杜度還是「執政貝勒」。皇太極僅領有正白旗,位居大貝勒代善、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之後為四貝勒,其人丁兵將勢力皆不如代善,也不如大福晉阿巴亥(機警過人)所生的三弟兄:十二弟阿濟格(二十一歲,時為正黃旗之主)、十五弟多鐸(十三歲,時為鑲黃旗之主)、十四弟多爾袞。然而,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大貝勒代善竟然讓賢,在其子岳託、薩哈廉的建議下,提出立皇太極為君,皇太極才於同年八月,被諸貝勒「任置」為天聰汗,並由汗、貝勒書寫五份誓詞祭告天地,規定汗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位大貝勒並尊,朝會之時,亦是汗與三大貝勒同坐於上,接受其他貝勒與八旗官將朝拜。十月,皇太極遣大貝勒代善等九位貝勒率精銳萬人,往征蒙古喀爾喀五部之扎魯特部,別派副將冷格里領兵六百往襲喀爾喀五部之巴林部,驅逐哨兵,縱火燎原,以張聲勢。代善等飛奔疾馳,大破扎魯特部,擒其巴克等十四位貝勒,斬殺鄂爾寨圖貝勒,盡俘獲其子女人民牲畜而還;冷格里等亦俘獲巴林部人馬牛駱羊四千餘。1627年五月,皇太極為報父仇,振奮軍心,親偕諸貝勒統領六萬大軍圍攻錦州,雖然城中明兵只有三萬,但憑藉堅城槍炮拚死抵抗,皇太極揮軍猛攻,親自披甲帶領侍衛疾馳進擊,諸貝勒大臣亦奮勇衝殺,但由於明軍猛烈還擊,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俱力戰負傷,八旗將士「損傷甚多」,不得不撤圍回師。明人稱此戰為「寧錦大捷」。兩次失利,大傷元氣,使得數十年來所向無敵的八旗勁旅銳氣頓減。喀喇沁、鄂爾多斯、阿巴亥、阿蘇特、喀爾喀等蒙古諸部因不堪忍受林丹汗的欺壓掠奪,於1627年底至1628年初,組成十餘萬人的聯軍,在土默特部趙城地方(呼和浩特地區),消滅了林丹汗駐兵四萬及其派往明國張家口領賞的三千士卒,聯軍傷亡亦重。1627年年正月,皇太極委派阿敏、岳托、濟爾哈朗等六位貝勒,統兵三萬進攻朝鮮。金兵進展迅速,連下城池,勢如破竹,不到半個月,就佔領了大半個朝鮮,入據舊都平壤,迫使朝鮮國王李倧簽訂了城下之盟。誓言規定朝鮮國王尊金汗為兄,己居為弟,春秋兩季向金汗納貢,1628年二月,皇太極親率精騎,在敖不倫地方(大凌河上游),飛速閃擊察哈爾所屬多羅特部落,俘獲一萬餘人,挫了林丹汗銳氣。九月,皇太極率諸貝勒大臣,統領八旗軍隊,徵調聯盟、歸附的科爾沁、喀喇沁、敖漢、奈曼及喀爾喀諸部貝勒,各率所部兵馬來會,大舉西征察哈爾,連續馳擊席爾哈、席伯圖、湯圖等處,俱克其地,又遣精騎追捕敗軍,直至興安嶺,征林丹汗取得了初步勝利。1628年三月,皇太極以鑲白旗旗主阿濟格貝勒為親弟多鐸說婚細故,將這位剛強、魯莽、勇敢的貝勒廢黜,改以其年僅十五歲的弟弟多爾袞繼任,減少了兩白旗對新汗的威脅。1629年,皇太極大軍一分為三,分別從大安口、龍井關、洪山口攻入明邊境,於十月三十日會師於遵化城下,十一月初,克城,隨即急速向北京推進。金軍勢如破竹,下薊州,越三河,略順義,破通州,二十日進逼燕都。明帝大驚,飛詔各鎮勤王,命各路援兵均聽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袁崇煥調度,袁崇煥千里疾馳趕到京師,部署防禦。皇太極見袁來到,知難力取,便設下反間計,崇禎帝中計,於十二月初,捕袁入獄(八個月後並以「通虜謀叛」等罪,將袁崇煥處以磔刑,籍沒家產,兄弟、妻子)。皇太極知悉反間計成功,大喜,統軍猛攻明軍,先後擊殺明將滿桂孫祖壽等人,擒獲總兵黑雲龍等將,縱掠畿內,連下遷安、灤州、永平、遵化、固安、香河等州縣,屢敗明兵,留兵駐守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城,於1630年三月初返回瀋陽。此戰被明人稱為「己巳之役」,金兵第一次突破長城進入明境,直抵北京城下。1630年,皇太極以二大貝勒阿敏在八九倍於己的二十萬明軍猛攻下,放棄關內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個孤城而興大獄,給其定上輕君、謀位、敗退等十六大罪,將這位最危險的汗位威脅者幽禁終生,盡奪其所屬人口給予一向忠順於己的濟爾哈朗,使其繼為鑲藍旗旗主。為統一漠南,皇太極一方面屢派使者招誘巴林等部歸附,另一方面集中兵力對付察哈爾部林丹汗。1632年正月,皇太極正式廢除汗與三位大貝勒並坐受朝的舊制,改為僅己一人南面獨坐。四月,皇太極率軍離瀋陽西征林丹汗,林丹汗聞之大懼,遍諭部眾,棄本土而奔,遣人赴歸化城,於是大軍向歸化城前進。五月,後金分兵兩翼,左翼以貝勒阿濟格為帥,率科爾沁土謝圖額駙奧巴及巴林、扎魯特、喀喇沁、土默特、阿祿等部兵一萬,往掠大同、宣府邊外一帶察哈爾部民;右翼命濟爾哈朗、岳托、德格類、薩哈廉、多爾袞、多鐸、豪格等貝勒領兵二萬,往掠歸化城黃河一帶部民;皇太極與大貝勒代善、貝勒莽古爾泰統大軍繼進。二十七日,林丹汗聞金兵入境,盡攜部民、牲畜、財物,渡黃河以遁。七月,皇太極回到瀋陽。此行雖未生擒林丹汗,但已給其以致命打擊,逼其丟棄本土遠逃,察哈爾部分崩瓦解。十二月,莽古爾泰病故,其弟德格類繼為正藍旗旗主。1534年六月至九月,皇太極統兵九萬繞道內蒙,從長城北部獨石口、得勝堡、龍門口、尚方堡諸口入邊,突襲宣府、大同地區,先後攻克代州、保安州、靈丘、崞縣等州縣,京師戒嚴,明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分率兵馬船炮來歸。1635年,德格類病逝,其屬人首告兩位貝勒及其妹莽古濟格格曾對神發誓欲圖謀害君汗,皇太極遂乘機再興大獄,誅莽古濟格格和莽古爾泰之子額必倫及其同黨,據正藍旗為己有。同年二月,多爾袞等貝勒奉諭統兵一萬,往尋林丹汗之子額哲。皇太極正式編立蒙古八旗。四月,降額哲及其母蘇泰太后,並獲元朝歷代傳國玉璽,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以及其他貝勒、寨桑,紛率所部來歸,自此漠南蒙古各部悉隸金汗之下。1636年四月,皇太極稱帝,建國號大清,改元為崇德元年,尊汗為「寬溫仁聖皇帝」。隨即分敘諸兄弟子侄軍功,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兄禮親王,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豪格、岳托分別為和碩鄭、睿、豫、肅、成親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分敘外藩蒙古諸貝勒軍功,封巴達禮吳克善額哲為和碩親王,布塔齊等為郡王、貝勒。封都元帥孔有德為恭順王,總兵官耿仲明為懷順王,總兵官尚可喜為智順王,通稱「三順王」。五月,皇太極派多爾袞、多鐸等率軍進兵山海關,以牽制關寧明軍,協助英王入邊。六月,阿濟格統率八萬大軍,分三路先後進入獨石口,七月,會師於京畿延慶州,連敗明軍七次,俘獲人畜一萬五千餘。明崇禎帝急令京城戒嚴,重兵防守紫荊關等處,力圖阻止清軍從山西而來由西山進京。阿濟格卻出乎明帝所料,竟不走山西,而經延慶入居庸關,逼近西山,移屯沙河、清河,隨即連續進攻寶坻、定興、昌平、房山、涿州、固安、文安、永清、漷縣(通縣)、遂安、雄縣、安州、定州、香河、順義,最後,趨京城北,至懷柔、大安,分屯密雲、平谷,遍蹂畿內,九月初,出冷口而還。九月二十八日,阿濟格統軍返抵瀋陽,皇太極出地載門十里外親迎。1638年八月,皇太極發動第四次征明戰爭,他命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統左翼軍、貝勒岳託為揚武大將軍統右翼軍,兩路征明,自己則領兵渡大凌河,牽制山海關守兵。九月,岳託軍從密雲北邊牆子嶺,毀壞長城,破邊牆入邊,斬殺明薊遼總督吳阿衡;多爾袞軍於青山關毀邊牆而入,兩軍在京郊通州會師,然後繞過北京,至涿州,兵分八路向西前進,一路順太行山,一路沿運河,六路在太行山與黃河之間並進。明崇禎帝大驚,詔天下勤王,以膽略過人的宣大總督盧象昇督天下勤王兵,盧象昇此時奉詔督師,三受尚方劍,誓死抗清。若明帝能倚盧用兵,事尚可為,然而盧主戰,兵部尚書楊嗣昌、總監軍太監高起潛順帝意主和,楊、高兩人多方阻撓,使盧之用兵計議無法實現。楊、高並說動明帝,將援兵一分為二,盧象昇督宣府、大同、山西三總兵楊國柱、王朴、虎大威之二萬兵,關、寧諸路大軍數萬皆歸高起潛。楊嗣昌進大學士陳新甲為兵部尚書,命大學士劉宇亮督師,又將盧之兵分與陳。盧象昇只剩殘兵五千,保定巡撫張其平還拒不發餉。十二月,盧象昇領兵至蒿水橋,被清軍數萬包圍,僅距此地五十里的高起潛擁兵數萬卻拒不應援,盧象昇擊殺數十人後戰死,全軍盡沒。高起潛率部逃走時,入伏大敗。此役清軍攻克號稱中原一大都會的濟南城,俘獲人畜四十六萬,擊殺兩名總督及守備以上官員一百餘人,生擒明親王朱由樞及郡王、監軍太監等人。清軍右翼兵主帥揚武大將軍、鑲紅旗旗主岳託貝勒及其弟輔國公瑪瞻病歿于軍中。1640年三月,皇太極命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貝勒多鐸統軍往圍錦州,三月一換(時錦州守將祖大壽據城固守,清軍屢攻不克)。經過一年的圍困,守錦州外城的蒙古貝勒諾木齊等密約降清,濟爾哈朗率軍攻取了外城。明崇禎帝立催薊遼總督洪承疇督兵來援。洪承疇隨改薊遼總督,率東協總兵曹變蛟、遼東總兵王廷臣、薊州總兵白廣恩、山海總兵馬科、寧遠總兵吳三桂、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朴、密雲總兵唐通,統兵十三萬,於八月初抵達松山,與錦州守軍相呼應。由於明帝不顧實情一味催促,洪承疇被迫放棄了「且戰且守」的「持久之策」,率兵匆匆趕來,此時僅有三天軍糧,眼看糧道斷絕,將士大為恐慌,多有逃跑之心。洪承疇分遣八總兵為左右路,準備死戰突圍。皇太極於交戰之後料定明兵缺糧,分遣王公將領阻截明兵。二十一日晚,明大同總兵王朴率先逃跑,寧遠總兵吳三桂、山海總兵馬科、密雲總兵唐通、宣府總兵李輔明、薊州總兵白廣恩等五鎮將帥亦爭相馳逃,步騎大亂,自相蹂踐,弓甲棄於遍野,清軍乘勢追殺,至二十九日,計斬殺明兵五萬餘人,吳三桂等六鎮殘兵敗將分別逃入杏山、寧遠,洪承疇與總兵曹變蛟王廷臣率部撤入松山,清軍分圍錦州四城,至1642年三月,相繼攻下塔山、松山、杏山,降錦州,生擒洪承疇及遼東巡撫丘民仰、總兵曹變蛟、王廷臣等人,祖大壽降。松錦大戰以清兵大勝而結束,為清軍入主中原奠定了堅實基礎。1642年十月,皇太極遣奉命大將軍阿巴泰貝勒統滿蒙漢八旗軍約五萬人及外藩蒙古科爾沁等部士卒約五萬人征明,掠奪人畜財物,消耗明的國力。清軍於十一月入邊,明帝雖調集援兵四十萬,但分轄於四總督、六巡撫和八總兵,事權不一,將怯士疲,不敢迎戰。清軍連敗明兵,生擒魯王等六王和五員總兵及大批官將,攻克兗州、順德、河間三府,兵逼燕京,俘獲人畜九十二萬。正當進取中原的準備工作順利進行時,皇太極於1643年八月病逝。經過數日的激烈爭鬥,睿親王多爾袞提議立皇九子福臨繼位,自己與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得到禮親王代善等王公贊同。

1643年八月,年僅六歲的順治帝福臨即位,以次年為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攝政王、奉命大將軍多爾袞率豫郡王多鐸、英郡王阿濟格等八旗王公將領與「三順王」孔有德等進軍明國。此時清軍面臨三大對手:殘明軍隊、李自成、張獻忠。攝政王多爾袞乘明寧遠總兵官平西伯吳三桂初降大順繼而復叛遭到農民軍重重包圍即將覆滅之際,逼降吳三桂,並於四月統軍猛攻,大敗李自成於山海關,五月,進入北京。九月,幼主福臨抵達京師,十月,舉行定鼎燕京登極大典,原來偏主一隅的遼東汗福臨,一躍而為入主中原的新皇帝,清政府正式成為明朝之後的新的全國性政權。多爾袞在基本沿襲明制的同時,為了鞏固滿洲王公貴族的最高統治地位和對全國的統治,確立了「滿洲根本」的基本國策。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很大、地位很高,其成員主要是滿洲王公大臣,也有少數蒙古人員,除范文程寧完我特授外,漢官不能當議政大臣
推薦閱讀:

【奇石美賞(中國靈璧石)三】
搬空英國,搬回800億大單!梅姨訪華含金量幾何?
2006中國情愛報告
簡論中國神話的類型
中國有一座陵墓,邪氣重重,挖掘以後怪事連連,如今神仙都不敢挖

TAG:中國 | 轉載 | 王朝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