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慶歷史沿革(春秋至民國)
安慶市境開發較早,從張四墩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的情況看,在距今約7000年前,人類就已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 【春秋—五代十國】 春秋時,市境地屬桐、皖二國。皖、桐先後為楚滅,屬楚國。後屬吳國。戰國時,復屬楚國。秦統一後,屬九江郡。 西漢初,改九江郡為淮南王國。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分淮南王國,立淮南、衡山、廬江3國,屬衡山國。後衡山國除,為廬江郡。武帝分全國為13刺史部(州),隸屬揚州刺史部廬江郡舒縣、皖縣,直到東漢。三國時,初屬魏,後屬吳。舒縣廢,屬吳廬江郡皖縣(郡治)。 西晉平吳,復置舒縣,屬廬江郡舒縣及皖縣。永嘉末(313)皖縣廢。東晉義熙年間(405—418),於皖縣舊地立懷寧縣(懷寧之名始見於此,縣治在今潛山縣)及新冶縣(今望江縣),並置晉熙郡。分屬廬江郡舒縣及晉熙郡懷寧縣(郡治)。 南朝宋初,於舒縣僑立陰安縣,隸晉熙郡。宋、齊時屬晉熙郡陰安縣、懷寧縣(宋時郡治)。梁置豫州,復改晉州,治晉熙郡懷寧。北齊以晉州為江州,陳又為晉州。屬晉熙郡懷寧縣、樅陽郡陰安縣。隋開皇初,改晉熙郡為熙州,領懷寧、宿松、太湖、望江、同安5縣。大業三年(607)熙州改為同安郡,懷寧仍為郡治。分屬同安郡同安縣與懷寧縣。 唐武德九年(626)改同安郡為東安州,旋為舒州。天寶元年(742)又改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更名盛唐郡(同安縣同時改名桐城縣,縣治於開元年間移至今桐城縣城),第二年複名舒州。屬舒州(同安郡)桐城縣、懷寧縣。五代十國時,先後屬吳、南唐、後周,仍為舒州桐城縣及懷寧縣轄地。 【宋】 北宋建隆元年(960)舒州(同安郡)團練州升為防禦使。政和五年(1115)置舒州德慶軍。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為舒州安慶軍(安慶之名始於此)。慶元元年(1195)升為安慶府,領懷寧、桐城、太湖、宿松、望江5縣。市境地屬安慶府桐城縣、懷寧縣。 南宋嘉定十年(1217)四月,金軍南下破光州(今河南潢川)。安慶知府黃干奏請朝廷,在「盛唐灣宜城渡之陰」即今城區所在地建築新城,以備戰守。此為安慶建城之始。同時,安慶府治從懷寧縣(在今潛山縣)移於安慶新城,懷寧縣治亦遷皖口(今懷寧縣山口鎮)。後由於金兵威脅減輕,建城時輟時續。端平三年(1236)蒙古軍南進,府治移羅剎洲(今貴池縣境內),又移楊槎洲。府城漸荒墟。景定元年(1260)三月,為防禦蒙古軍,沿江制置大使馬光祖復築安慶城,懷寧縣始遷附郭。安慶城從此府、縣同城而治,地域全屬懷寧縣,一直延續到清末。 |
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辛酉)
楚於皖山南置皖城(今潛山)。市境位於桐、皖二國之交。今城區、郊區屬桐,皖河農場屬皖。
前537年(周景王八年甲子)
吳敗楚於桐境鵲岸(該地唐名長風沙,位於今市長風鄉江邊)。
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癸巳)
楚滅桐國。市境屬楚。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屬吳。前473年(周元王三年)復屬楚。
前106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
劉徹南巡,從尋陽浮江,近樅陽,登盛唐山(今市內登雲坡)。
213年(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癸巳)
曹操欲令淮南濱江居民內遷,人民驚擾,10餘萬人渡江東去,人口空虛。
214年(建安十九年甲午)
閏五月 呂蒙在棋盤山(今市東門外)築關隘,俗稱呂蒙城。
228年(三國吳大帝黃武七年戊申)
八月 孫權來皖口(今市西山口鎮),遣陸遜、朱桓等大破魏曹休於石亭。
237年(嘉禾六年丁巳)
吳諸葛恪自領萬人,率眾佃於皖口。
405—418年間(東晉安帝義熙年間)
於皖縣故地設懷寧和新冶(今望江)兩縣,並置晉熙郡。郡治懷寧(今潛山縣梅城鎮)。
505年(南朝梁武帝天監四年乙酉)
寶志和尚在淥水鄉老峰頭建石山寺。
547年(太清元年丁卯)
侯景在皖口屯軍。
555年(北朝齊文宣帝天保六年乙亥)
北齊奪取南梁晉熙郡,以為江州。
559年(南朝陳武帝永定三年己卯)
陳在南皖口(即皖口)建城。
573年(宣帝太建五年癸巳)
四月 陳吳明徹奪取北齊江北數郡。
579年(太建十一年己亥)
北周奪取陳江北地。
600年(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庚申)
以禪宗三祖僧璨卓錫的城內菩提庵建三祖寺。
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
分懷寧縣置皖城、安樂、梅城、皖陽(即皖口)4縣。624年均撤銷。
958年(後周世宗顯德五年戊午)
三月 南唐以舒州所屬獻周,劃江為界。
960年(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
伏虎禪師在淥水鄉建三城寺(今屬十里鋪鄉)。
長風沙置鎮。
975年(開寶八年乙亥)
南唐洪州節度使朱會斌率軍15萬援金陵,至皖口,與宋軍曹彬相遇,敗於小孤山。
在宜城渡東北15里建古塘寺(今屬白澤湖鄉葉祠村)。
1055年(仁宗至和二年乙未)
江淮制置發運使周湛開挖新河,以避長江攔江、羅剎二磯之險。
1075年(神宗熙寧八年乙卯)
在舒州懷寧縣東(今市西門外同安橋)置同安監,鑄銅錢。
1115年(徽宗政和五年乙未)
三月初二 舒州賜德慶軍額。
1147年(南宋高宗紹興十七年丁卯)
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
1195年(寧宗慶元元年乙卯)
十月 舒州升為安慶府。
1217年(嘉定十年丁丑)
四月 安慶知府黃干自懷寧(今潛山)移府治建城於桐城境盛唐灣宜城渡之北(此為安慶建城之始)。懷寧縣亦移治皖口。
1236年(理宗端平三年丙申)
十一月 蒙古軍入淮西,安慶府移治羅剎洲,又移楊槎洲。安慶守將逃,人馬糧械盡失。
1260年(景定元年庚申)
沿江制置大使馬光祖復築宜城,安慶府還治,懷寧縣始遷附郭。
1265年(度宗咸淳元年乙丑)
八月 蒙古阿術攻安慶。統制范勝、統領張林、正將高興、副將孟興陣亡。
1275年(恭帝德祐元年乙亥,元世祖至元十二年)
正月二十 安慶知府范文虎向元軍獻城降;通判夏椅拒降,服毒自殺。
1276年(至元十三年丙子)
改安慶府為安慶路,立安撫司。次年改稱總管府,屬蘄黃宣慰司。1286年罷宣慰司,直隸河南江北行中書省,領5縣。
1323年(英宗至治三年癸亥)
以懷寧縣西境清朝、玉照兩鄉地立潛山縣,治懷寧縣舊治。安慶路領6縣。
1352年(惠宗至正十二年壬辰)
十一月 天完紅巾軍徐壽輝圍攻安慶,不克。
是年 余闕守安慶。
1353年(至正十三年癸巳)
春夏 安慶饑荒,人相食。
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駐安慶。
1355年(至正十五年乙未)
天完紅巾軍趙普勝攻安慶,元淮南行省左丞余闕、安慶路總管韓建守城。
1356年(至正十六年丙申)
余闕重修安慶城牆,加高至2丈6尺,掘城濠3道,環引江水。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指揮戈預重修城掘濠,深1丈。
趙普勝攻安慶,不克。
1357年(至正十七年丁酉)
天完紅巾軍陳友諒、趙普勝圍安慶。
1358年(至正十八年戊戌)
正月初七陳友諒攻佔安慶
推薦閱讀:
※追憶盛世繁華,回味宋詞雅趣|給孩子講文化
※王績:其實我不想做隱士
※歷史上曾為軍機大臣紅頂子的滿蒙大臣,都有誰?
※明朝將亡大臣有錢而不肯捐,不是因為貪財,而是因崇禎帝做了此事丨團長說歷史
※蘇轍救蘇東坡出獄,當著蘇東坡的面就幹了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