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屈原及其作品都是後人造假的產物」一文的補充意見

對「屈原及其作品都是後人造假的產物」一文的補充意見

其一、1973年出土的正定漢簡,只有半部不到的《論語》殘篇,因為避劉邦的諱而不避後面文帝、景帝...的諱,所以這是劉邦時代寫上竹簡的。但是,比照現在流行的《論語》就有700多處不同的地方。按比例推算,整部《論語》豈不是被篡改的地方更多?要知道,《論語》全文總共只有11705個字,大約相當於現今對開報紙一個版面的容量哦。再有,出土的郭店楚簡中有儒家的《六德》,據碳14測定年代為孔子身後100餘年的樣子。其中有「為父絕君,不為君絕父」的說法,明確指出父子關係才是第一人倫。另外,通篇內容都是強調按血緣、男女、親疏來確立人倫關係(次序)。再有,《易經》的真實性已得到馬王堆漢墓帛書的印證,其中《易·序卦》也有:「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的說法。其實這才是早期真實的儒家思想,它明顯脫胎與儒家(吹鼓手)的行業規範,比如,古人在祭祀(或辦理喪事)時先拜祭誰?誰先拜祭?次序肯定不能亂來。即便拿一個現代家庭來說,老爺子歿了,磕頭當然要從長子開始,要是按兄弟中「老爺子生前誰盡孝最好誰先來」,估計會出亂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認為,人人都要「克己」以便「復禮」,凡事按部就班才是維穩的好辦法。

從漢武帝以後,「後儒」(實際是一夥政治流氓、一夥帝王專制的衛道士)雖然打著孔子的旗號,一步步地炮製出「三綱五常」以及「四書五經」,並且通過輿論控制讓它們「重複1000遍以上」。但是!!有一個坎是這些政治流氓們繞不過去的,那就是孔子、孟子自己並不按「三綱五常」行事。比如說,他倆都還是有自己的小算盤的。要知道,當時還有周王室,孔子在自己的祖國魯國不被重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就去周遊列國了,這種「臣走他國」尋求自身發展的行徑根本就是與「三綱五常」的忠君思想相違背的。至於孟子,對齊宣王就乾脆明說了:「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明唐甄《潛書》語:「自秦以來,凡為帝王皆賊也!」我們是不是有理由相信,孔子還有孟子其實也是無辜被「賊人」綁架的,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堪稱道德楷模)才是他躺著中槍的原因?

其二、我們以前討論過,東方人的恥感文化里,最拿手的好戲就是通過樹立「榜樣」(不惜造假)來裹挾別人!屈原就是從「三綱五常」這個思想模具里鑄造出來的東西,他沒有一顆真人的「心」,是一個只有事迹沒有「自我」的人。應當說,他的愛和恨就是大家都有的那種一般一般的東西。或者說他就是愛我們所愛,恨我們所恨,是別人的「君子情結」的附著物,是帝王專制社會裡專門為文人(特別是文官)樹立的一個標杆。

莊子說過一句話:「吾喪我!」(倒過來說可不行哦,儘管現在「吾」、「我」在使用時很多地方已經被混淆)。一個真實的人,應該是既有「吾」(表像與代號,依附於身軀和事迹)又有「我」(內心與真我,依附於思想和靈魂)。比照屈原的事迹,在過去的年代裡,我們問100個人「你忠君嗎?你愛國嗎?你痛恨奸逆嗎?在你的正確主張不被別人採納時你鬱悶嗎?在個人才能得不到發揮時你失望嗎?在被逐出權力中心時你失落嗎?在人生理想徹底破滅時你有過絕望的念頭嗎?」得到的答覆必定都是一樣的。問?拿屈原與天下人相比誰才是應聲蟲?

並且,這個屈原做事總是義無反顧的,難道這是一個不長大腦的人(完全喪失了自我)?人的大腦總是要反覆思考、權衡得失、猶豫不決、自我矛盾、思想鬥爭…著的?大腦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反反覆復地給自己打小算盤,是不是?我們可以不懷疑邱少雲烈士的英雄事迹,因為有戰場紀律,如果違反了,後果也很嚴重。但我們不能想像他當時的心態是這樣的:燒吧!反正爺樂意!

說「屈原是因為楚國滅亡,於前279年投江自殺的」,真是有些混亂啊!即便按《史記》的說法,那也是楚傾襄王很快就組織力量奪回了失地,還乘機擴大了戰果(一下奪得15城,「毛遂自薦」的出處)。楚國滅亡更是時隔55年,經歷了5代楚王以後的事情。就算歷史上真有屈原這個人,這時候離秦始皇出生都還有20年,你這豈不是死得太著急了!?

其三、地下出土的清華簡《楚居》有這樣的記載:至酓(熊)狂亦居京宗,至酓(熊)繹與屈紃時,使若嗌卜徙於夷屯,為楩室,室既成,無以內之,乃竊鄀人之犝以祭,懼其主,夜而內屍,抵今曰夕,夕必夜。實際上,這段文字的產生只比屈原早幾十年,想交流一下,我們能看得懂嗎?

說的是:楚國的先人到熊狂時都還居住在京都,在熊繹與屈紃時,遷徙到夷屯的丹陽封地後,建了一個占卜和祭祀的宗祠類的廟宇,廟堂的房子建好了,沒有可以用來祭祀的貢品,沒辦法就到鄀國去盜了一頭還沒長角兒的小牛,又怕鄀國小牛的主人找來,連夜宰殺後祭祀。直到今天,楚人如祭祀都還在夜裡進行。

所有的出土前秦文字都是這樣艱澀難懂的,有些字(詞)不是古文字專家都難以解讀。再有,熊繹能夠到鄀國偷一頭小牛回到宗廟連夜宰殺,那楚國的發祥地「丹陽」怎麼會像「屈原協會」的專家們斷定的那樣,遠在距鄀國直線距離有200公里的「秭歸」(所謂屈原老家)?

解讀戰國楚簡是古文字專家的水平,即便是漢代竹簡(文字),似乎也不是很輕鬆哦。《武威漢簡·王杖十簡》:河平元年,汝南西陵縣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部游徼吳賞,使從者毆擊先,詫(訴),地太守讞,廷尉報:罪名明白,賞當棄市。(河平元年已經遲於司馬遷生活的年代了)真要是孔子、屈原、司馬遷留下的原著,現在的人應該基本看不懂才對啊!?

其四、據《後漢書·楊李翟應霍爰徐列傳》記載,「白虎觀會議」後,楊終「後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就是在章帝的指使下將50多萬字的《太史公書》大肆刪毀,僅保留10餘萬字,並貶書名為《史記》。我們現在看到的《史記》是後來在儒家勢力最衰弱的南、北朝時(也因為戰亂才會讓官方史籍流落到民間)重新「恢復」的。這種「恢復」實際也至少是一個夾帶著「注水」的過程啊!《史記》的可信程度也自然大大降低了哦。為什麼要刪毀《史記》以及徹底銷毀其它史籍(只保留一部當時班固編寫的《漢書》)?是漢朝的「後儒」們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是不是?

不刪毀《太史公書》中與《漢書》中不一致的地方,以及毀滅其它證據(史籍),《漢書》這部儒家的「一家之書」就出不了籠啊,比方說怎好意思在《古今人表》中將孔子與三皇五帝並列?如果做一個邏輯上的判斷,會怎麼樣?班固、楊終在章帝的指使下刪《太史公書》必是刪去其中與《漢書》的記載不同甚至是激烈衝突的地方。是不是?但是後來經過「恢復」的《史記》還是與《漢書》沒有多少相左的地方啊,這就說明,恢復是根本不存在的!恢復只是旗號,造假才是這些文痞們的「醉翁之意」。或者說,這是一夥文化流氓乘著南北分裂的混亂,又將司馬遷的《史記》殘篇「輪姦」了一遍,讓它最後成了通俗易懂的「無韻離騷」。

以前查過日本的歷史記載,《離騷》是公元730年才第一次出現(此時洞庭湖已經存在兩百多年了),當即就在日本引起轟動,並很快就有了它的模仿作,7世紀成書的《懷風藻》。中日之間的文化交往,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上古時代,如冶煉銅、鐵,種植水稻...。公元238年倭王遣使到魏都洛陽,正式建立兩國的關係。5世紀中葉雄略天皇(457—479在位)致中國劉宋皇帝表,是用漢字書寫並引用《詩經》詩句。這是日本人早已經學《詩》通《詩》用《詩》的確證。長期被認為是《詩經》姊妹篇的《楚辭》(離騷)雖然是託名屈原,但其文學價值不容懷疑,考慮到當時中日官方、民間交往都十分頻繁以及日本人對中國文化的仰慕和渴求,它一出現,應該很快就能傳到日本。它的誕生應該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及在洞庭湖出現之後,不會比公元730年早多少時間。

說的具體一些,就是,從時間上來說,《離騷》(楚辭)誕生的上限是5世紀中葉,之前還沒有洞庭湖,更沒有洞庭這個名稱。此時,對於江夏、陵陽...這些漢代才有的地名人們已經不知就裡。另外,此時佛教已經傳入中國有年頭了,須臾(一須臾=48分鐘,後泛指不長的一段時間)這一外來語人們也已經習慣性地掛在口頭。《楚辭》中出現這些不該出現的東西,是自己穿幫了。下限則是公元730年,因為此時《離騷》已傳到了日本。

推薦閱讀:

求屈原的《離騷》全文是什麼?
屈原作絕命詩《懷沙》後投汨羅江自盡,才有今端午節
湘夫人 屈原
【攝影+遊記】秭歸屈原祠
如何理解木心在文學回憶錄里說的「屈原寫詩,一定知道他已永垂不朽。」?

TAG:屈原 | 造假 | 作品 | 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