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助劉邦打敗項羽的第一功臣不是韓信,不是張良,而是蕭何?
劉邦 (《楚漢傳奇》劇照)
知人善任是漢高祖劉邦戰勝西楚霸王的法寶,也是成就他成為「布衣天子」的最重要的原因,沒有之一。這也是劉邦自己對自己的總結。
經過五年艱苦卓絕的戰鬥,劉邦打敗了項羽,奪取了天下。在一次酒宴上,劉邦問群臣:「你們都說實話,你們認為我得天下和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麼。」群臣眾說不一。最後,劉邦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論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要論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我不如蕭何;要論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他們為我所用,所以我取得了天下。而項羽僅有一個范增,卻還不能重用,所以失去了天下」。
張良、蕭何、韓信被稱為「漢初三傑」。他們都為劉邦滅楚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後來的論功行償中,劉邦將首功沒有封給在他鞍前馬後,出謀劃策的張良,也沒封給為他出生入死,攻城略地的韓信,而是力排眾議將首功封給了留守在後方,舞文弄墨的蕭何。
蕭何(《楚漢傳奇》劇照)
為什麼會這樣?劉邦解釋道,在打獵的時候,追殺獵物的是獵狗,而放獵狗追獵物的是獵人。在與項羽的戰爭中,衝鋒陷陣的將士只是追殺到了獵物,相當於獵狗的功勞。而蕭何卻是放出了獵狗,指示了追逐目標,相當於獵人的功勞。
在楚漢相爭的五年里,蕭何擔負著鎮撫關中,開發巴蜀,足食足兵,支援前線重任。蕭何以他卓越的才能,苦心經營著關中、漢中和巴蜀,用兩個「天府之國」,為在前線作戰的劉邦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和軍需物資。更難能可貴的是,蕭何連年的徵兵征糧,不僅沒引起人民怨憤,反而獲得了人民擁戴,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很好地解決了劉邦的後顧之憂。在此期間,劉邦曾數次戰敗,有幾次甚至是幾乎隻身而歸。蕭何為他補充了將士和軍需物資,使他起死回生。劉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終打敗了項羽,贏得了勝利。這就是劉邦說蕭何的「放出了獵狗,有獵人的功勞」的含義。
巴渝舞是巴人在同猛獸、部族鬥爭中發展起來的一種集體武舞。劉邦在平定三秦時,有巴人作前鋒,戰功顯著,深得劉邦賞識。因巴人驍勇善戰,其風俗善舞,劉邦便命樂工學習和改編了他們的舞蹈,由此傳入宮廷,成為宮廷舞蹈,用來在宮廷宴會上表演軍旅戰鬥的場面,歌頌帝王功德,是漢代著名雜舞。
在楚漢戰爭中,蕭何立有不世之功。成就蕭何功績的前提條件有二:一是要連續五年在關中、漢中、巴蜀,源源不斷徵集到能夠滿足劉邦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資源;二是要有辦法將所徵集到的資源源源不斷地運給劉邦。兩者缺一不可。在關中、漢中、巴蜀之間橫亘著險峻的秦嶺和綿長的大巴山,人員如何往來?政令如何暢達?物資如何運輸?不要說在當時,即使是在生產力如此發達的今天,這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應該是蕭何將這項艱巨的工作組織得井井有條,在進行的過程中沒有出現過值得記載的大事件,所以,很少有關於蕭何如何完成了這項艱巨任務的史料。不過,可以明確的是陳倉道功不可沒,因為,當時陳倉道是關中和漢中之間交通的主要道路。研究者普遍認為,為了提高運輸效率,蕭何在那時已經利用嘉陵江和陳倉道進行了大批物資的水陸聯運。
為了獲得足夠的糧食,蕭何不是對百姓橫徵暴斂,而是帶領人民大興水利,發展農業,向大地要糧。現漢中市河東店鎮漢中石門棧道風景區內的山河堰,相傳為蕭何和曹參在那時為截引褒河分灌兩岸農田而創修,故又稱簫曹堰。該堰是漢中最早的灌溉工程,後被歷代修復擴建,一直造福於漢中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亦此堰進行了大規模改造,改造後被稱為褒惠渠。1975年石門水庫建成。褒惠渠被石門水庫作為南乾渠一直沿用至今。上圖為石門水庫。
張良、蕭何、韓信被稱為「漢初三傑」。他們都為劉邦滅楚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西漢立國後,韓信有殺身之禍,蕭何有牢獄之災,唯有張良功高不居,急流勇退,潛心修道,辟穀成仙。現陝西留壩縣留侯鎮有張良廟,傳說是張良潛心修道之所。東漢末年,張良的第10代孫張魯為了尊崇先祖功高不居之德,始建此廟。後代屢有修葺。
推薦閱讀:
※此人功勞不弱於韓信,結局卻比韓信還慘,連幫他收屍都要被下油鍋
※韓信死得冤枉,但他必須死
※蕭何月下追韓信
※韓信從屠夫胯下鑽過……
※【西漢篇】第十四篇·大將軍所屬·左軍主帥·蓼侯·將軍孔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