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詩韻改革新動向:新韻取代舊韻

淺談詩韻改革

倫炳宣

在當前詩詞創作中,一是依據舊聲韻,一是依據新聲韻。用舊聲韻作詩所依據的多數是「平水韻」,填詞則用《詞林正韻》;用新聲韻寫詩和填詞所依據的則是《中華新韻(十四韻)》。

「平水韻」原為金代韻書,供科舉考試之用。平水是原平陽府城(今山西臨汾市)的別稱,因刊行於此,故而得名。「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部。其中,上平聲、下平聲各十五部,上聲二十九部,去聲三十部,入聲十七部。每一個韻部中,又包含著多少不一的字。《詞林正韻》是依據「平水韻」歸併的,共分17部;《中華新韻(十四韻)》 是以普通話為讀音的依據,按韻母劃分為十四個韻部,較之「平水韻」減少了九十多個,為詩詞創作者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用武之地。

了解「平水韻」相關知識,不但可以幫助我們用舊韻創作詩詞,還有助於我們閱讀古典詩詞。如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詩中韻腳字「哀、回、來、台、杯」在「平水韻」中屬於平聲「灰韻」 ,是「灰韻」相押。但「哀、來、台」與「回、杯」其韻腹不同,在實際語音中又不屬於同韻,如果不了解「平水韻」 ,就會認為這首詩不合韻;再看其中的「急、白、百、獨、濁」都是入聲字,「急、白」又在節奏點上,若無「平水韻」知識,就會錯誤理解詩律;「獨」字的位置也很關鍵,如按現代漢語拼音,是個平聲字,若不了解「平水韻」 ,就會把這一句看成「三平調」 ,犯了律詩的大忌。

詩詞發展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沿用舊韻創作已形成了共同遵守的規範。在現代詩人中,仍有一大部分人習慣於用舊韻寫作詩詞,這無可厚非。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現代語音的形成和完善,舊韻的發音方式和現代語音越來越顯得不協調、不融洽,如果一成不變地仍舊沿用舊韻創作詩詞,就會影響詩詞的健康發展。所以詩韻改革勢在必行。中華詩詞學會提出的「倡今知古,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是符合歷史潮流的正確主張,也是進行詩韻改革的指導方針。

用新韻寫舊體詩,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是音韻範圍寬泛,便於詩人在創作詩詞時更加靈活地選擇韻字,減少「出韻」的發生。我們知道,「平水韻」是從《切韻》演變而來,並不都符合當時的實際語音,和現在的普通話差別就更大。例如,「空」和「龍」,在實際語音中韻腹韻尾是完全相同的,但在平水韻中,卻分別屬於「東韻」和「冬韻」,用舊韻寫格律詩不能互相押韻;但在填詞的時候,「東韻」和「冬韻」又同屬第一部,又可以互相押韻。再如,「門」和「軒」在實際語音中並不同韻,其韻腹完全不同,但在平水韻中又同屬於「元韻」,若用舊韻寫格律詩,可以互相押韻,但在填詞的時候,「門」屬於第六部,而「軒」則屬於第七部,又不能互相押韻。 這種錯綜複雜的韻目劃分,很容易妨礙詩人在創作時的思路。有一幅被稱為「雖鬼斧神工,難窮其妙」的絕佳對聯叫「平生雙四等,該死十三元」,就是對舊韻的辛辣諷刺。這裡有一個很發人深省的故事。說的是清朝有一位舉子叫高心夔,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因為誤用了「十三元」韻,而被列為「三甲」之後的第四等,耽誤了前程。第一次把「十二文」誤押「十三元」,第二次又把「十一真」誤押「十三元」,讓主考官肅順頓足惋惜而罵其該死,後人便把這則故事編成了一幅對聯,流傳至今,詩詞界的人幾乎無人不知。我們可以看一下「十三元」這個韻部的字:

奔純村存敦墩蹲囤燉恩‖番幡翻藩煩樊蕃燔璠繁‖根跟痕昏婚閽渾餛魂溷犍坤昆褌琨髡鯤掄侖論門捫噴盆‖圈‖孫猻蓀飧吞暾屯飩豚臀‖蜿宛‖溫瘟‖掀軒諼喧萱暄塤言垠冤鴛鵷元園沅垣爰原袁援湲黿源猿轅怨媛‖蘊尊

在平水韻的「十三元」這個韻目中,共有八十八個常用字。其中收音為「en」的四十九個,收音為「an」的三十九個。單憑語感,即音節的收音,「魂、渾、溫、孫」等的讀音,很容易和上平聲的「十一真」、「十二文」,下平聲的「十二侵」混淆;而「元、煩、言、軒」的讀音又很容易和上平聲的「十四寒」、「十五刪」,下平聲的「一先」、「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混淆。一個「十三元」就扯進去平水韻的10個韻目,佔了平水韻30個平聲韻目的三分之一,這確實讓人難以區分。也難怪被人罵成「該死十三元」。

現在有了新韻,使用起來就可以避免或者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日前,筆者本人曾用新韻寫了一首五律《抱重外孫女樹蔭下乘涼賞花得照有題》:

咿呀相對吟,皓首逗曾孫。

四世同堂樂,古稀隔代親。

花鮮生雅趣,枝嫩待強筋。

欲作新梁棟,還須風雨淋。

該詩首句入韻用「吟」 ,這在「平水韻」中屬於「險韻」或者「窄韻」 ,韻腳字只能在「侵韻」52個字中選用,局限性很大。但用《中華新韻(十四韻)》就寬泛得多了,韻腳字可以在「文韻」335個字中遴選。詩中「吟、孫、親、筋、淋」在新韻中,同屬「文韻」 ,可以通押。而在平水韻中,則分屬「侵韻」(吟、淋)、「元韻」(孫)、「真韻」(親)、「文韻」(筋)四個韻部,不能通押。由於採用新韻的方式,就可以放開思路,廣泛選擇用字,而且方便快捷。

二是符合現代語音,可以使詩詞韻律更加優美,和諧上口,便於吟誦。前面說過,由於舊韻並不都符合實際語音,所以用舊韻寫出來的詩詞,現在讀起來並不能讓人感到押韻。如剛才所談到的平水韻中的「元韻」 ,假如把「門」、「軒」分別用在同一首詩的韻腳字上,這首詩讀起來就會感到不順口。再例如前面所舉杜甫的《登高》,其韻腳字「哀、回、來、台、杯」按平水韻是「灰韻」相押。但「哀、來、台」與「回、杯」其韻腹不同,讀起來總覺得有些拗口。像這類情況,在古詩中是非常普遍的。

還有一種情況,有些字舊時的讀音和現在的讀音明顯不同,如「馨(xin)」古讀「xing(興)」,在平水韻中屬「九青」;「斜(xie)」,舊時讀作「xia(霞)」,在平水韻中屬「六麻」,依此為韻的詩為數不少,讀起來音韻和諧優美,如韓翃的《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用新韻寫現代詩詞,「斜」字就要讀現代音。有一首用新韻寫的詩《春柳》:

寒盡春來萬物華,風拂楊柳影傾斜。

路行陽上形瀟洒,燕剪枝頭景更佳。

「斜」在此當讀「xie」,如此何等地拗口!還有一種情況,由於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不少地方都有當地方言,由此可見,詩韻改革勢在必行。

當然,我們不可能把過去的詩都按現代語音改過來,但現代人總不能老是用過去的發音去寫現代的詩,更不可能要求人們用過去的發音來讀現代的詩。若用古音讀古詩不是不可以,但需要相當的專業知識,需要專門人才來進行,也可以作為一門藝術來欣賞或研究。就像現在人把篆字、繁體字作為書法藝術一樣。

值得讚賞的是,在詩韻改革過程中,一些作者找出了一個新舊韻自然契合點,在使用韻腳字時,使用古今發音相同的字,既不破壞詩韻規則,又適合現代人吟誦,把詩韻改革向前推動了一步。筆者本人多年來習慣於用平水韻創作,但在韻腳字選擇上,始終堅持在平水韻部中選擇普與通話收音相同的字作為韻腳字,避開了拗口之嫌。試以近作兩首為例:

其一

趙莊游

紅砂依舊是,初訪趙莊村。沿路嘗山杏,俯身采蕨根。轉眸遮翠處,繞嶺進荊門。野味陳醪後,樂聽農漢噴。

其二

詠槐

古木森森綠,春來白絮飛。

聞香消痼疾,翳景沐清暉。

今欲圓新夢,何須入舊幃?

人間無蟻國,還得素心歸。

第一首詩中韻腳字「村、根、門、噴」在新韻中同屬「文」韻,在平水韻中同屬「元」韻,新舊韻讀音相同,避開了平水韻中其他收音不同的字,又符合詩韻的格律要求;第二首詩中的韻腳字「飛、暉、幃、歸」在新舊韻中都屬「微」韻,但在平水韻「微」韻中,卻還有「機、稀、衣」等與之收音不同的字,這樣避開使用,現代人讀起來就朗朗上口了,詩歌的韻律感也就凸現了出來。

需要說明的是,「十四韻」是中華詩詞學會制定的正在試行的韻書,對於推動詩韻改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仍有一些不完善之處。目前由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聯合中華詩詞學會正在研究編製的以普通話韻為基礎的《中華通韻》,將是一部官方的具有權威性的韻書。我們相信,隨著歷史的發展,三年、五年,抑或十年、二十年,甚至於更長時間,就像簡體字取代繁體字一樣,普通話韻必將取代用了幾千年的舊韻。而舊韻也會像篆字、繁體字一樣,成為鑲嵌在歷史寶庫中的藝術明珠,燁燁生輝,供人鑒賞。

推薦閱讀:

改革開放30年至少1800萬中國人主動離開祖國
如何評價斯托雷平改革?
廣東改革開放的奠基人
聚焦庭審方式改革 探尋公正效率之策
有學有術的端方為何在清新政改革中丟官丟命

TAG: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