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凈土比較研究(二)--學佛網無明頻道

凈土的環境則越來越莊嚴,這也反應了凈土思想發展的成熟過程。天國的特色是衣食自然,隨心所欲,而且天人是化生的。所以兜率凈土與極樂世界,都是衣食自然,人民則為蓮花化生,藥師佛凈土既然莊嚴如極樂世界,那麼人民也應該是蓮花化生。而未來人間凈土與阿凈土,其衣食雖無虞,人民卻以一般婦女懷孕的方式誕生。未來人間凈土仍有三惡道、人民仍有三病,而兜率天凈土、阿佛凈土、阿彌陀佛凈土、藥師佛凈土則無三惡道、三病。未來人間凈土、阿佛凈土的人民都有男女之別,但是阿佛凈土的女人無諸不凈、妊孕生時平安無痛苦;極樂世界與藥師佛凈土則是純一男性的凈土,是完全沒有男女愛欲的凈土,而阿凈土雖不著愛欲,但必須以『以因緣自然愛樂』而傳宗接代。(21)未來人間凈土仍有輪王統治,仍有理想的政治形態,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結合的凈土;而兜率天凈土、阿凈土、阿彌陀佛凈土、藥師佛凈土都沒有國王,是純粹學道修行的凈土。未來人間凈土與阿凈土都是聲聞、菩薩共學的,都容許阿羅漢入涅槃的,阿佛凈土更強調阿羅漢現涅槃時現種種神變,而且遺骸自行化去,非常清凈;至於極樂世界,雖也是二乘共學,卻歸入一佛乘。總之,凈土思想的發展是逐漸完整、豐富,從此土到彼土,從人間到天國,而不斷地傳出。  從四大凈土來說,當然以阿彌陀佛凈土最為殊勝,中國佛教也最為遵崇西方凈土。但是,如果從完整的凈土來說,確實各有殊勝處,也各能適應一部分根機。印順法師評價說:  中國人特重西方凈土,也即是重佛德而忽略了菩薩的智證大行(阿佛國凈土);又忽略了現實人間凈土(彌勒凈土)的信行;這已經是偏頗的發展了。等到與藥師凈土對論,彌陀凈土,也即是被誤會作「等死」、「逃生」,這那裡是阿彌陀佛凈土的真義!阿彌陀佛凈土的信行者,應恢復繼承阿彌陀佛固有的精神!(22)  從現代適應根機來說,只有以西方凈土為主體,而強調綜合其他凈土的思想,加強人間凈土與天國凈土的結合,做到生與死的全部關懷,這是現代凈土宏揚者的任務。  注釋:  (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807-808頁。  (2)《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藏》卷14,420a。  (3)《凈土與禪》,17頁。  (4)《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藏》卷14,419c。  (5)《長阿含經》卷20,《大正藏》卷1,133c。  (6)《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178,《大正藏》卷27,893c-894a。  (7)《彌勒下生經》(大正一四·四二二上)。  (8)《大寶積經》卷20,《不動如來會》,《大正藏》卷11,107b。  (9)《阿佛國經》卷下,《大正藏》卷11,758b。  (10)《阿佛國經》卷上,《大正藏》卷11,757c。  (11)《初期大乘佛教起源與開展》,783頁。  (12)《阿佛國經》卷上,《大正藏》卷11,756a。  (13)《阿佛國經》卷上,《大正藏》卷11,757b。  (14)《阿彌陀經》,《大正藏》卷12,346c。  (15)方倫《凈法概述》,《凈土宗概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4冊),64-68頁。  (16)《阿彌陀經》,《大正藏》卷12,347a。  (17)《凈土與禪》,28頁。  (18)《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正藏》卷14,405a。  (19)《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大正藏》卷14,413c。  (20)《凈土與禪》,32頁。  (21)《阿佛國經》卷上,《大正藏》卷11,756b。  (22)《凈土與禪》,32-33頁。  五、往生法門之比較  諸佛成就凈土的目的在於攝化眾生,使眾生在良好的環境里,更能好好的修行,而莊嚴凈土。諸佛依自己的福德智慧資糧,感得究竟圓滿的凈土,從眾生自身來說,依靠自己的福德智慧是不能生凈土的,所以這必須有:一、佛的願力加持;二、眾生的三昧力;三、眾生的善根力成熟。能這樣,眾生也就能夠生到凈土了。印順法師說:『佛菩薩成熟了的凈土,攝引一分眾生於中修行,是約佛與眾生展轉增上相攝說。所以究竟的佛土,是佛而非眾生的。』(1)所以,凈土是佛與眾生機感相應的結果。由於佛菩薩的本願不同,成就的凈土不同,攝化的眾生也就不同,於是形成了不同的往生法門。  1、彌勒凈土的往生法門  彌勒凈土可分為兜率天凈土與未來人間凈土兩種,所以也就有不同的往生法門,而往生兜率天凈土主要是為了未來隨同彌勒菩薩來到人間成佛,這樣二者也就有相同之處。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有五處講到往生兜率凈土的地方,窺基大師的《觀彌勒上生經疏》並且分為三品往生,這是抗衡彌陀凈土而施設,並不是很妥當,所有往生到兜率凈土的眾生都能見到彌勒菩薩。現在挑出兩處作為往生彌勒凈土的法門。經中說:  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花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凈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上,於蓮花上結跏趺坐。……如是等眾生,若凈諸業,行六事法,必定無疑,當得生於兜率天上。『(2)  窺基大師認為此段經文述修六事法,並且是上品往生:  一、精勤修諸功德,依窺基疏,修諸功德即是修福,亦名播種福田,而福田有三種:敬田、恩田、悲田。敬田乃恭敬三寶,恩田乃報父母、師長恩,悲田乃悲一切痛苦眾生,此三者能生極大福報,是曰福田。  二、威儀不缺,依窺基疏,為堅守諸戒,即是持五戒、八戒、具足戒。  三、掃塔塗地,依窺基疏,為整理制多(即佛塔),修飾道埸。  四、香花供養,依窺基疏,為四事什物,隨給濟等。即以衣服、卧具、湯藥及其餘用品,隨所需要,即供給。  五、行眾三昧、深入正受,』凡夫行三昧聞思等定,聖人入正受隨所得禪,或凡三昧,非六行定,天行定者,必上生故,深住聞思,亦名三昧『。即是隨各人根性,使心不亂,但亦不必要修入深定。  六、讀誦經典,窺基法師說:』演說修習十法行等『,這是對於經典的十種行法,有書寫、供養、演說、諦聽、披讀、受持、開示、諷誦、思惟、修習等;此處之經典,狹義指彌勒經典,廣義則泛指佛教一切經論。(3)  除了六事法,經中還多出一句:』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這種稱名往生的思想和《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同出一軌。《凈土三系之研究》說:』彌勒凈土思想在後來的發展中,受到阿彌陀佛凈土思想的影響,摻入了稱名往生的修法,使得原本完全自力的彌勒凈土思想雜揉了他力傾向。『(4)可是站在宗教的立場看,卻更能迎合大多數人的需求。  除此六事之外,經中還說:  佛滅後,四部弟子,天龍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當作是觀,繫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當作是觀。作是觀者,若見一天人、見一蓮花,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卻五十劫之罪;若有禮敬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設不生天,未來世中,龍華菩提樹下,亦得值遇,發無上心。』(5)  這段經文是彌勒兜率天凈土往生法門的總結,往生兜率天除了人以外,天龍八部等非人也可以往生,顯示兜率凈土的攝受物件相當廣泛;持戒、行十善是往生兜率的正行。強調聞名、稱名、禮拜的重要性。但客觀地說,此三者只可視為輔助行,否則彌勒凈土思想的精神將遭到扭曲。  在部派佛教時期,便有高僧通過禪定的修習,以神通力上生兜率天;然後是死後以福德業力往生兜率,主要是修習十善法,這是佛教正統的思想;等到阿彌陀佛凈土興起後,受他力救濟思想的影響,於是便有聞名、稱名、禮拜等往生法門。兜率凈土的本意是下生人間實現未來人間凈土,這樣便轉化為著重上生兜率凈土。印順法師說:  所以說彌勒凈土,必須理解這人間凈土的特色。有的把這人間凈土忘卻了,剩下求生兜率凈土的思想,以為求生兜率,比求生西方要來得容易,這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教說。(6)  往生兜率凈土的目的是為了將來能隨彌勒佛下生人間,所以往生人間凈土的方法之一是往生兜率凈土,這也是很安穩的途徑。未來人間凈土還有極長時間才實現,因此也可以發願為菩薩,生生世世不離世間,這樣也能恭逢其會。彌勒菩薩的風格是:『具凡夫身,未斷諸漏,不修禪定,不斷煩惱』,這正是菩薩的』留惑潤生『,菩薩為了度眾生,雖有能力證入實際,卻不願意證入,因此不斷煩惱。將來的人間凈土之實現,必須先由現實人間的建設開始,這就需要菩薩不辭生死勞苦生生世世的努力,有更多的人加入大乘菩薩的行列,人間凈土愈有實現的可能,這是成佛的正常道,也是十分有意義的。  2、阿佛凈土的往生法門  阿佛凈土在初期大乘凈土中是重自力的、重般若的、重現實的、重頭陀行的凈土。所以往生阿佛注重自身德行的完成,而不以貪著心往生,如《阿佛國經》說:  有異比丘,聞說彼佛之功德,即於中起淫慾意,前白佛言:天中天!我欲願往生彼佛!佛便告其比丘言:痴人!汝不得生彼佛。所以者何?不以立淫慾亂意者,得生彼佛;用余善行法清凈行,得生彼佛。(7)  由此可知,凈土是不能以愛著心(貪圖凈土的莊嚴享受)往生的;要修善行,清凈梵行,才能往生。所以,舍利弗最初請,就是要知道過去菩薩的願行,而學習奉行:『若有求菩薩道者,當如昔者諸菩薩摩訶薩所願,及行明照並僧那,令入德號以聞者,當如是學奉行之。』(8)從經文中可以看出,菩薩發心修學,應當以阿菩薩為模範,從大願與凈行,為正法而精進,如此得莊嚴的凈土。當然阿凈土法門也勸人發願往生。綜合《阿佛國經》與《大寶積經》的《不動如來會》,往生阿佛國的因緣共有七項:  1、發願學阿佛往昔的願行。  2、行六波羅蜜,善根迴向,願生阿佛國。  3、願當來見阿佛的光明而成大覺。  4、願見阿佛國的聲聞眾。  5、願見阿佛國的菩薩眾,與菩薩們一同修學。願見具大慈悲的,求菩提而出家的,舍離二乘心的,諦住於空的,念佛念法念僧的菩薩。  6、念十方佛法僧──』三隨念『,迴向無上菩提。  7、誦念阿佛的德號、法經,臨終時得阿佛之見護,便得生阿佛。  前二項是往生阿佛法門的根本,足以代表阿凈土思想的特色。凈土法門,一定有佛力加持的成分,然而往生阿佛仍以自力為主,要學阿因地的願行,及行菩薩六度。次三項,願當來生在阿佛,見佛光、聲聞與菩薩,主要是與菩薩共學,與般若空性相應。只有在第七項才有他力凈土的色彩,但在整個阿凈土思想體系中並不重要。總之,往生阿凈土的因緣,是清凈的願行。  3、阿彌陀佛凈土的往生法門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很多,現在佛教徒一般只知道稱名念佛,其實念佛不僅僅只是稱名。各種凈土經典所闡明的方法也不一樣,現在主要依《普賢行願品》、《般舟三昧經》及凈土三經來說明。  《普賢行願品》也說到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平常所說:『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如經中說:『是人臨命終時,……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9)普賢十大行願,不但是發願,而是實際的操作,以此大願大行的功德,迴向求生極樂世界,這是屬於易行道。《普賢行願品》沒有說到念佛,而依次說為『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佛住世,請轉法輪,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10)依普賢的廣大願行而修行,即可以發願迴向,往生極樂。所以往生極樂的方便,本不限於念佛的。  《般舟三昧經》是教人學習『般舟三昧』,即是修習念佛三昧。念是繫心一處,令心明記不忘,與念相應的慧心所,於所緣極樂依正的境界,分別觀察。這樣的念慧相應,安住所緣;如達到』心一境性『──定,就是念佛三昧成就了。如三昧成就時,就見無量佛,也即是見十方佛。』般舟三昧『的意思是』現在佛悉立在前的三昧『,現在佛即是十方現在諸佛。其具體修法如經中說: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此千萬億佛,其國名須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以後見之……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其神足到其佛前,不於此間終生彼間,便於此坐見之。(11)  『般舟三昧』的修習,在三月中,不坐、不卧、經行不休息,除了飯食及大小便,這是三月專修的『常行』三昧。成就三昧後,不但可以見佛,而且可以與佛相問答,如經中說:『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12)這是修習三昧成就出現在佛弟子心中的事實,這在佛教也是很普遍的修驗事實。本來,修習』般舟三昧『是不限於念阿彌陀佛的,是可以隨所聽聞而念各方佛的,由於當時念阿彌陀佛的人多了,舉一般人熟悉而已。西方阿彌陀佛是各方中的一方一佛,見阿彌陀佛當然是不成問題的,經中說:  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13)  『般舟三昧』是重於定的專修;念阿彌陀佛,是重於齋戒信願。不同的法門,在流傳中結合起來。般舟三昧對後來影響很大,對後來凈土經典的異譯生很大的作用,尤其慧遠法師的念佛就是採取般舟三昧的見佛而往生西方。(14)  《無量壽經》有各種異譯本及會集本,對於會集本的問題日後當有專文討論,《無量壽經》的古譯本中都有明確說明『三輩往生』,即明示往生的條件與方法。關於往生的三輩(應名為三品),各種譯本所說雖有些出入,但根本的條件是相同的:念阿彌陀佛,及發願往生。印順法師說:『所說的念佛,經文但說「專念」,「憶念」,「思惟」,「常念」,「一心念」。』(15)現在以康僧鎧譯的《無量壽經》簡單介紹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門。  《無量壽經》在說到三輩往生前曾提到聞名往生,經中說:『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16)這是繼承《大阿彌陀經》對聞佛名號的重視,是大乘獨特的主張。需要注意的是,若犯五逆、誹謗正法,即使聞名願生,也不得往生彼國。下面將介紹三輩往生的條件:  1、上輩往生: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花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  2、中輩往生: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常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心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燃燈,散花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3、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17)  三輩往生中,發菩提心、念阿彌陀佛及願生彼國是共同的基礎。上輩除發菩提心及一向念專阿彌陀佛,還須是出家沙門,修諸功德;中輩則除多少修善、持齋戒、布施供養,以此迴向;下輩則是不能作諸功德,但能信樂深法,不生疑心,十念乃至一念阿彌陀佛,即可往生。  上面的『聞名往生』與『三輩往生』都是蓮花化生,但是除此之外,經中還說到『胎生化生』,這是指疑惑而能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在西方的時間五百歲中住在宮殿,不能見佛聞法,猶如處母胎中,不見母胎之外的事物,故稱胎生。經中說: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彼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18)  這邊地胎生的法門,更顯示阿彌陀佛願力的廣大,對於不信佛理深法,而能信罪福因果、修習世俗善法的人也能予以拔度,這純是佛力的攝取了。只要是能到這裡,跟極樂世界沾上一點兒邊就解脫有望了。這突出凈土的三根普被,大乘善行、共三乘善行、共五乘善行,都能攝受迴向,這是在宗教的施設教化上,在於給人以不絕望的安慰,也是佛法普及的方便。在《觀經》中更突出這一點。  後漢支婁迦讖譯的《無量清凈平等覺經》所說的三品往生的共同行門,是『斷愛欲』,無論是在家的、出家的,求生凈土,都要修梵行,還要『慈心,精進,不當嗔怒,齋戒清凈』可見『斷愛欲』是支譯本的特色。(19)  總之,《無量壽經》與《般舟三昧經》的往生法門略有不同:後者專重三昧,往生唯限於定心見佛的;前者通於散心,但也還要一心凈念相續。《無量壽經》的化機更廣,但除毀謗大乘及五逆十惡而已。  《觀無量壽佛經》是講述觀想方法的經典,主旨在教人如何求生凈土。本經在開頭就開宗明義地說: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20)  這三福,其實是一切修行法門的基礎,福慧雙修,初是共世間善行,次是共三乘善行,後是大乘善行。印順法師認為這三者是求生凈土的正因,應該說所有的凈土行者都應慎重地以修三福為根本。(21)  《觀無量壽佛經》主要是闡明禪觀次第,觀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發願迴向,共為十六觀。前十三觀是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後三觀則是說明三輩九品的往生條件。十三觀分別是:一、日想,二、水想,三、地想,四、樹想,五、八功德水想,六、總觀想,七、花座想,八、像想,九、無量壽佛色身想,十、觀世音菩薩色身想,十一、大勢至菩薩色身想,十二、普觀想,十三、雜想。在十三觀中,初六觀是觀察西方凈土之依正莊嚴,第七花座想等以下五觀是觀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三尊想,第十二普觀是行者觀想自己在蓮花中的光景。在此對十三觀不想作更多的介紹。  《觀無量壽佛經》對後來凈土思想影響最大的是後面三觀的九品往生,中國與日本的許多凈土宗祖師對此進行發明,從而使凈土思想弘揚光大。以《觀經》與《無量壽經》相比,《觀經》的攝機更廣了。現在對九品的因行進行簡單的介紹:  1、上品上生:發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經典,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到七日。  2、上品中生:不必受持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3、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4、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5、中品中生:一日夜持八戒齋,或一日夜持沙彌戒,或一日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  6、中品下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  7、下品上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  8、下品中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祗物,盜現前僧物,不凈說法,無有慚愧,如此罪人,應墮地獄。  9、下品下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22)  從上面可以看出,往生凈土的上品人,都是發菩提心,上品所修的即前三凈業的第三福。中品往生的都是三業善凈的人,即人中的善人,中品所修的即前三凈業的前二類。下品往生的都是一些惡人,但是從中品下生開始,突出臨終救度與稱名念佛的重要性,這是《觀經》的最大特色。印順法師在《凈土與禪》中對《觀無量壽佛經》與《無量壽經》進行比較,發現有三點不同:  一、《無量壽經》說:往生凈土的人,都要發菩提心;但《觀經》,中品以下的往生者,都是不曾發菩提心的。二、《無量壽經》明說:『唯除誹謗深法,五逆十惡』;而《觀經》即惡人得往生為下品。三、關於惡人,《無量壽經》的支譯本──《無量清凈平等覺經》於阿彌陀佛的願文中,曾說(相當三輩的下輩人):『前世為惡』,而不說今世的惡人──五逆十惡等。(23)而《觀經》,以下品三生為現生作惡者。(24)  從此可見,《觀經》的攝機更廣,這在佛教慈悲立場、善惡由心的意義,凡是肯回心而歸向無限光明永恆存在的,當然可以新生而同登凈土。九品往生,全收一切眾生,給予此界眾生無限安慰、希望、寄託,難怪阿彌陀佛信仰歷久不衰。  《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略本,主要述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勸念佛往生,流傳很廣。中國古德一般以信、願、行來判攝《阿彌陀經》,其中講到行門時,經中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25)  根據此種要求,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具有多善根、多福德,念佛至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才能往生。經中說『執持名號』,玄奘譯的《稱讚凈土佛攝受經》譯為『思惟』,從真正的意義上說,執持也是心念執持不忘,阿彌陀佛是他方佛,行者在經里看到或聽到佛的名號,於是繼之去觀想極樂國土的依正莊嚴,這就名為『思惟』或『執持名號』。然而從廣義上說,稱名念佛當然也是執持名號,再加上《觀無量壽佛經》的影響,於是稱名念佛的方法大大流行,形成後世凈土修行法門的主流。  綜上所述,可知《般舟三昧經》著重平時修行,以平時見佛,作為往生的確證;《無量壽經》著重臨終時見佛往生;《觀無量壽佛經》的化機更廣,五逆十惡的人只要臨終知道悔改,稱阿彌陀佛名,即可往生,使得稱名念佛大受歡迎。阿彌陀佛的凈土法門可深可淺,上智乃至下愚都有入門處,大根器的菩薩學人乃至五逆重罪皆可往生,而給予不同的品位安置,在法門的設施上極盡完備之能事。  4、藥師佛凈土的往生法門  根據佛法的正義來說,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凈土法門,是適應一類希求現生樂的眾生;西方阿彌陀佛的凈土法門,則是適應另一類希求後世樂的眾生。因為如此,所以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經》中大多說明聞名、持咒、供養、受持的方法與現世的利益,對往生藥師佛凈土的法門則很少提到,只有經中說:  若有四眾……及余凈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嶄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花中,自然化生。(26)  這是願生西方而沒有把握的眾生,由於聞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至心稱念;依此稱念功德及如來的本願力,便可獲得加持力,感得八大菩薩的引導,往生西方凈土。另外一種說法,初發願往生西方凈土,因沒有把握,後又得聞藥師如來名號,始有八大菩薩的接引,是往生東方凈土的。  往生凈土最基本的是願力與功德力,藥師佛凈土亦不例外,所以往生藥師佛凈土需要的條件是發願往生,然後就是稱名、持咒、供養、受持等修諸功德。由於藥師法門本身並不注重往生藥師佛凈土,所以對往生法門幾乎無述,而對現世的種種救度則備詳之至,這是藥師法門的特色。  通過對四大凈土的往生法門的述,我們就可以發現四大凈土都有一些相同點,也各有側重點。凈土是清凈而理想的環境,菩薩莊嚴凈土,為了攝化眾生;眾生受了菩薩的恩德的感召,即嚮往而來生其中。所以眾生欲往生凈土,首先必須有願力,然後是自己的功德力。諸佛依本願而莊嚴凈土,若眾生學諸佛之本願及菩薩行,則自然生於凈土。如《維摩詰所說經》中說: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凈土。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已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法。(27)  這八法是菩薩為人為法,對自對他的正常道,如果能依此而修,則可隨願往生凈土,這也是最穩當的法門。  從四大凈土的往生法門可以看出,以往生阿凈土的要求最高,必須學阿佛願行及菩薩六度波羅蜜為主,尤重修習般若空觀,並且強調不可貪著心往生。所以這是注重自力成就,不仰賴佛力的法門。其實,照這樣修行,可以任意往生十方佛。或許這種以六度為主的往生法門對一般眾生而言過於嚴格,所以實際上並沒有人發願往生阿佛,也漸漸被遺忘了。  從其他三個凈土來說,作為一個有心往生凈土的行者來說,至少必須持戒、修十善,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否則的話,等臨終時,那是十分無可奈何的事情。兜率天凈土位於欲界天,故往生法門以持戒、修十善業為正行,與社會倫理一致,對社會有積極的凈化作用。造惡眾生以懺悔、禮拜、稱彌勒名也可往生,攝受非常廣大的眾生,且法門非常簡易,稱彌勒名不需一心不亂;因為欲界天靠福德力即可,不需禪定力。往生兜率天凈土是為了將來隨彌勒佛下生人間。未來人間凈土攝受的眾生也十分廣,只要與佛法結了緣,將來都可赴龍華三會;另外就是世世行菩薩道,致力於人間凈土建設的菩薩。極樂世界的往生法門最為完備並且豐富,能夠攝受各種根機的眾生,隨各人不同的努力程度不同,也就得到不同的往生品位。造惡眾生,乃至五逆十惡,還能依靠稱念阿彌陀佛得以下品往生;即使不信佛法的人只要猶信罪福,願生彼國,也能往生極樂世界的邊地宮殿。往生藥師佛凈土也必須稱藥師佛名號、持咒、供養。所以,以極樂世界的攝機最廣,往生的要求也最低。  作為凈土的修行者,如果能有為莊嚴凈土而求生凈土的願力,這是最好的;次而求之,也必須是為了更好地修行而成就菩提度眾生,而往生凈土,這是一個凈土行者的最基本心態。如果是為了貪圖凈土的享受而生凈土,勢必對往生凈土造成障礙。同時,修行是一種生死倏關的事情,決不能存僥倖的心理,等臨終救度,這正如印順法師所說:『譬如荒年缺糧,吃秕糠也是難得希有的了。在平時,如專教人吃秕糠,以大米白面為多事,這豈不是顛倒誤人了!』(28)  注釋:  (1)《凈土與禪》,36頁。  (2)《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藏》卷14,420a。  (3)《觀彌勒菩薩上生經疏》卷下,《卍續藏》卷35,751c-752a。  (4)《凈土三系之研究》,53頁。  (5)《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藏》卷14,420b。  (6)《凈土與禪》,20頁。  (7)《阿佛國經》卷上,《大正藏》卷11,756a。  (8)《阿佛國經》卷上,《大正藏》卷11,751c。  (9)《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大正藏》卷10,846c。  (10)《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0,《大正藏》卷10,844b。  (11)《般舟三昧經》,《大正藏》卷13,899a。  (12)《般舟三昧經》,《大正藏》卷13,899b。  (13)《般舟三昧經》,《大正藏》卷13,899a-b。  (14)厚觀《般舟三昧》,載《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一),140-147頁,東初出版社。  (15)《凈土與禪》,47頁。  (16)《無量壽經》卷下,《大正藏》卷12,272b。  (17)《無量壽經》卷下,《大正藏》卷12,272b-c。  (18)《無量壽經》卷下,《大正藏》卷12,278a。  (19)《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卷3,《大正藏》卷12,291c-292a。  (20)《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卷12,341c。  (21)《凈土與禪》,51頁。  (22)《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卷12,344c-346a。  (23)《無量清凈平等覺經》卷1,《大正藏》卷12,281c。  (24)《凈土與禪》,53-54頁。  (25)《阿彌陀經》,《大正藏》卷12,347b。  (26)《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正藏》卷14,406b。  (27)《維摩詰所說經》卷下,《大正藏》卷14,553b-c。  (28)《凈土與禪》,55頁  六、結語  我們通過對四大凈土的教主、因地本願、凈土狀況、往生法門的簡單述與比較,可以發現凈土思想發展的變化過程。從凈土施教的真意上說,也各有殊勝處,也各適應一類根機的眾生。所以,這對我們現代弘揚凈土思想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彌勒凈土思想是出世與入世的完美結合,在入世方面,它富於『不修禪定,不斷煩惱』的大乘精神,深入般若空慧,了知涅槃與世間無有分別,所以能世世入世度眾生,建設人間凈土;未來人間凈土有轉輪聖王出世,政治與宗教相輔相成,對國家、社會乃至世界和平都有發性。在出世方面,其修法簡易,持戒、修十善即可往生兜率天,即使破戒造惡之人,但得稱名、禮拜亦可往生;往生者都可面見彌勒。彌勒凈土思想對現實與未來都有關懷,是一種很契合現代社會的修行法門。  阿佛凈土是由阿蘭若比丘所傳出,是重於頭陀行;與彌勒凈土相比,阿凈土則超越政治組織,只有法王──阿佛的教化;阿佛凈土重於自力修行,以六度為主要的修行法門。阿佛凈土是人間的凈化,並且人間勝過天上;在凈土中,女人除了生育以外,再也沒有其他痛苦,這樣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凈土思想發展到阿彌陀佛凈土的出現,已經到完善與成熟的階段,這從阿彌陀佛的本願從二十四願增加到四十八願可以看出。阿彌陀佛的根本特性是超越一切佛,勝過一切佛,於是從這個特性出發,其凈土中的一切無不是最完美的,往生者能必至一生補處,其往生法門也是最簡易的。阿彌陀佛凈土流行最廣,後來阿彌陀佛凈土成為『凈土』的唯一代表。  藥師佛凈土思想出現最晚,所以受彌陀凈土與密教影響很大。它的出現剛好補救了彌陀凈土過於注重後世而生的弊端,它重視現生安樂,它的修法也是為了解決現世的問題,這種思想對現代社會有很大的適應性。  凈土是比對現實世界的缺陷,而表達出理想的世界。這四大凈土恰好能說明凈土思想發展脈絡,首先未來人間凈土是在我們生存的世界,然後移到天上的兜率天凈土,往生兜率天凈土也是為了將來能隨彌勒佛下生。阿佛凈土的出現,標誌著凈土已經由此土移到他方凈土,阿佛凈土是重於菩薩行的人間凈土,要學菩薩行的難行道,這對眾生根性來說未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所以,對比以前凈土的不足,阿彌陀佛凈土則顯出圓滿與完善。由於阿彌陀佛的本願過於注重未來的救濟,而藥師佛凈土的出現則來填補這方面的空白。從此,我們可以得到一條線索,凈土由人間到天上,由此界到他方,由現實到來世,然後再回到現實。  佛法的本質是自己追求生命解脫的智慧,所有心靈的提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以前的解脫者只不過是『過來人』,他所能給我們的只是解脫的方法,而路必須我們自己去走。在這些凈土中,只有未來人間凈土是尚未完成的凈土,其他都是已經成就的凈土,從而只要求生凈土就可以了,菩薩莊嚴凈土的意義逐漸被人們忘卻了。原來學佛修行是要學習諸佛菩薩的願行,以他們為榜樣,而現在卻成為受施者。重自力成就、行菩薩六度往生的阿佛凈土根本引不起人們的信仰,兜率天凈土由自力的五戒十善之外,又開出聞名、禮拜、稱名的他力法門。極樂世界的往生法門本身原就是注重他力,雖有重自力的般舟三昧、十六觀,到後來則被人們冷落;而稱名念佛、聞名往生、邊地胎生等他力法門則大受歡迎。這種從自力到他力的發展脈絡十分明顯,這與原始佛教的自力解脫則相差很遠。  我們從凈土思想發展來看,隨著凈土思想的發展,佛教的一些寶貴品質被遺忘;可是我們也不能不承認正是因為凈土思想的出現,挽救了部派佛教因埋身於經院式繁瑣的佛學研究而脫離了廣大信徒的弊端,為僵硬的佛教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凈土思想充滿了宗教的熱誠,合乎人性的需求,確實是佛教中最能普及的法門。凈土思想在印度生,有它二千多年前的歷史背景;可是佛教發展到今天,時空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如何從豐富的凈土思想中抉擇出適合現代根機的法門,這是現代凈土弘揚者的主要課題。  中國佛教發展到今天,彌陀凈土已經成為主流,但是從全體佛教來考察,似乎應該有所補充,那就是來自其他凈土思想的精華。在現代社會,弘揚凈土首先必須以藥師凈土的注重現世利益為接引,以彌勒的人間凈土為基礎,以阿凈土的住慈悲心、住如法性為根本因,以阿彌陀佛土的行願莊嚴為究極果。即使專修西方凈土,也應該記住《阿彌陀經》上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在念佛修行的同時,能隨心隨力盡一分自己的現世責任。我想:提倡人間凈土與西方凈土並重,這是今後佛教的主要方向。  七、參考書目  A、經論部分:  一、新修大正大藏經 新文豐出版公司  01、長阿含經 第一冊,第一號  02、雜阿含經 第二冊,第九九號  03、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第三冊,第一八三號  04、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十冊,第二七九號  05、大寶積經 第十一冊,第三一O號(六)不動如來會、(四二)彌勒菩薩所問會  05、阿佛國經 第十一冊,第三一三號  06、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第十二冊,第三四九號  07、無量壽經 第十二冊,第三六O號  08、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第十二冊,第三六一號  09、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第十二冊,第三六二號  10、觀無量壽經 第十二冊,第三六五號  11、阿彌陀經 第十二冊,第三六六號  12、佛說般舟三昧經 第十三冊,第四一七號  13、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第十四冊,第四五O號  14、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第十四冊,第四五一號  15、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第十四冊,第四五二號  16、彌勒下生經 第十四冊,第四五三號  17、彌勒大成佛經 第十四冊,第四五六號  18、維摩詰所說經 第十四冊,第四七五號  19、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 第二十七冊,第一五四五號  二、觀彌勒上生經疏,唐·窺基撰,卍續藏經,第三十五冊,新文豐出版公司。  B、專著:  01、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02、印順《凈土與禪》,台北正聞出版社,1990年。  03、印順《藥師經講記》,妙峰·常覺記錄,台北正聞出版社,1991年。  04、吳信如《藥師經法研究》(第一、二輯),中醫古籍出版社,1997年。  05、廖閱鵬《凈土三系之研究》,佛光出版社,1989年。  06、楊惠南《佛教思想新論》,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2年。  07、木村泰賢《大乘佛思想論》,演培法師譯,台北慧日講堂,1978年。  08、矢吹慶輝《阿彌陀佛研究》,日本明治書院,1943年。  09、《佛光大辭典》,星雲大師監修,慈怡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據台灣佛光山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六月第五版影印。  C、論文  01、厚觀《般舟三昧》,《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一),東初出版社。  02、方倫《凈法概述》,收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4冊,張曼濤主編,台灣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03、香川孝雄《彌勒思想的展開》,收於《現代佛學術叢刊》第69冊,張曼濤主編,台灣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04、太虛大師《兜率凈土與十方凈土之比觀》,收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9冊,張曼濤主編,台灣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
推薦閱讀:

八字破六親研究(配偶篇)
西歐中世紀經院哲學研究
幼兒園繪本閱讀的實踐研究
人類的第二基因組——腸道微生物2016年主要研究盤點

TAG:比較 | 學佛 | 凈土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