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治療腰椎盤突出的新療法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腰腿痛常見原因之一,好發於30~50歲的體力勞動者或平時缺乏鍛煉者。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療早期可用保守療法,藥物滴注等方法,消除水腫和炎症反應,能暫時緩解癥狀,但最終無法根除;外科椎間盤摘除術創傷較大,容易帶來併發症;而針刀治療可以不將椎間盤切除,只是松解粘連,將椎間盤瘢痕組織推離神經根和脊髓,癥狀即可消失。【臨床表現】一、多發生於30~50歲的青壯年,男女無明顯區別。患者多有反覆腰痛發作史。二、腰痛伴坐骨神經痛:是本病的主要癥狀。腰痛常局限於腰骶部附近,程度輕重不一。坐骨神經痛常為單側。疼痛沿大腿後側向下放射至小腿外側、足跟部或足背外側。行走多、久站或咳嗽、噴嚏、排便等腹壓增高時均可使癥狀加重,休息後可緩解。疼痛多為間歇性,少數為持續性。三、下肢麻木:多局限於小腿後外側,足背、足外側緣的麻木或皮膚感覺減退。四、脊柱側凸:多數患者有程度不同的脊柱側凸。側彎多突向健側。五、壓痛伴發射痛:用拇指深壓棘突旁,在患部常有壓痛,並向患側下肢放射。六、患側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病人仰卧,兩下肢放平。先抬高健側,記錄能抬高的最大度數;再抬高患側,當抬高到產生腰痛和下肢放射痛時,記錄其抬高度數,嚴重者抬腿在15°~30°左右。再降低患側至疼痛消失時,將踝關節背屈,癥狀立即出現,此為加強實驗陽性,可與其他疾病引起的直腿抬高實驗陽性相鑒別。七、反射和感覺改變:神經根受累後,可發生運動功能和感覺障礙。腓腸肌肌張力減低,背伸肌力減弱。腰神經根受累時,膝反射減低;腰4神經根受累時,膝、跟腱反射減弱;腰5和骶1神經根受累時,跟腱反射減弱。神經根受累嚴重或過久,相應腱反射可消失。八、X線檢查:在正位平片上,腰椎側彎是重要的X線表現,側彎多數是由突出的間隙開始向健側傾斜,患側間隙較寬。側位片可見腰椎生理前凸減小或消失,甚至向後凸,椎間盤突出的後方較寬,所謂前窄後寬表現。腰椎間盤突出微創的椎間隙多無明顯改變,晚期椎間隙可明顯變窄,相鄰椎體邊緣有骨贅生成。【診斷依據】根據上述癥狀、體征和X線檢查(X線所見不能作為本病的確診依據,只作參考,但可協助排除腰椎其他骨質疾病如骨折、結核、腫瘤等)作出診斷。【治療依據的理論】根據慢性軟組織損傷、骨質增生和閉合性脊柱微創手術的理論,松解粘連,消除癥狀。【治療】一、針刀治療患者取俯卧位,在治療床上骨盆大劑量牽引50~100kg,目的是使腰椎關節距離拉大。在牽引10分鐘後進行針刀治療。在罹患椎間盤上位椎體患側橫突上進針刀,針體與橫突背面垂直,刀口線與人體縱軸平行,當刀鋒到達骨面後,向下轉移刀峰,當到達橫突下側邊緣時針刀沿下側邊緣伸入1~2mm,然後將刀峰沿橫突邊緣向內側移動,當移動到遇骨性阻礙時說明到達橫突根部神經孔上外側,此時將針體向肢體下側傾斜,將刀鋒轉動90°使刀口線與神經孔內側的骨性邊緣平行,針刀沿神經孔的內側邊緣轉動式前進,隨旋轉將針體向人體的上段傾斜,當針體與人體的上段約成30°時,如病人下肢坐骨神經有酸脹感,說明此時刀峰已經到達逸出的瘢痕組織與神經根之間,則沿神經根方向切開2~3刀出針。二、手法治療針刀治療後,立即做連續提腿複位手法,使其複位。 連續提腿複位手法操作過程:病人俯卧治療床上,第一助手將患者膝關節屈曲90°,使小腿與大腿垂直,該助手站於治療床上,靠近患者膝關節,彎腰握住患者雙踝關節上緣;醫者和第二助手站於治療床兩側,用雙手拇指指腹壓於患椎旁壓痛點(引起放射痛之點)上,二人各壓住自己的一邊。第一助手將雙小腿垂直提起,使患者髂前上棘離開床面為止。在第一助手提雙小腿的同時,術者和第二助手雙拇指一齊下壓椎旁壓痛點。用力的方向與脊柱矢狀面呈45°角。當第一助手放下小腿,患者膝部著床時,術者和第二助手也同時鬆開。第一助手見患者膝部已著床面,術者和第二助手已鬆開後,再提起患者的雙小腿,高度如前。術者和第二助手在第一助手提起小腿的同時,再1次用雙拇指按壓患椎兩側壓痛點。如此連續提壓15~20次。將患者小腿放下、伸直,檢查患椎兩側壓痛點;無放射痛或放射痛明顯減輕,即可停止整復,如放射痛無改變,可再做1遍;但一般不超過3遍。手法結束後按脊柱外傷病人搬運方法,送回病房。在搬送時保持患者身軀幹直,仰卧於病床上,下肢可做屈伸活動,但軀幹不得任意活動,更不得坐起,在床上可翻身,但也必須保持身體平直,不能扭轉腰部,大小便時要保持腰部分前凸位。需卧床3周。連續提腿複位手法的治療機理和力學分析:提腿複位手法是以人體一部分脊柱和大腿為槓桿,患者和第二助手的雙拇指為支點,形成一個倒槓桿力,這個槓桿的一端是膝部,另一端是患椎以上3個椎體的位置,一般在腰1和腰2位置,這樣槓桿的上段是3~4個椎體的長度,下段是患椎以下骶部和大腿的長度。按人體的一般長度計算,下段長度相當於上段長度5倍左右。按槓桿原理,在下段末端膝部加1kg的力,在腰1、腰2位置就產生5 kg的力。青壯年提腿力在20 kg左右,這樣上端就產生100 kg的力。支點的力是兩端力的總和,支點力就是120 kg (術者和第二助手向下用力,藉助醫生本身的體重,又便於用力,一般是可以抵抗住這一槓桿力的。連續4~5次就要休息1~2分鐘)。由於這樣強大的支點力,通過肌肉傳遞,直接作用於後縱韌帶兩側的纖維環,推動其還納。其次,這種複位法,使椎間盤上下的椎體對椎間盤產生了1種連續的活動著的剪力,這種剪力加上兩側的支點力,強迫椎間盤還納。另外,這種複位法使腰椎做連續的過伸運動,使患椎周圍的軟組織得到松解,使前縱韌帶被拉長,這樣還納的椎間盤就不會受到迫使椎間盤後突的剪力的減肥作用.術後,護理上所採取的一系列使還納的椎間盤不再後突的措施,保證了複位的效果,一般不需化妝品加盟複位治療。三、藥物治療活絡Ⅰ號膠囊,每日3次,1次6粒。如有炎症,應用適當抗生素。四、康復治療手法治療1個星期後,囑患者在床上做飛燕式練功法,每天50~100次,並做下肢抬舉鍛煉,雙下肢每天各做50~100次。
推薦閱讀:

瑜伽如何治療骶髂關節紊亂
鍾士元談脊柱病的治療
100 多年的試錯,激素替代治療走到今天,經歷了什麼?
於逢春:抗栓治療安全性探討|CSA&TISC2017
95﹪的腰間盤突出都不需要手術!腰部治療大揭秘

TAG: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