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寧遠大捷的影響有哪些?袁崇煥嶄露頭角

公元1626年的寧遠大戰,是明朝對抗後金連續八年失敗以來的首次勝利,其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最大意義就是證明了火炮在戰爭中將會扮演主要角色,它和以往的冷兵器戰鬥已經有了本質的區別。而此戰不僅鼓舞了明朝軍民的士氣和決心,同時也成就了一位傑出的將領,那就是眾所周知的袁崇煥。袁崇煥當時43歲,以一介書生文官「初歷戰陣」,卻以此戰贏得生前身後名。

網路配圖

公元1621年開始,後金軍隊在努爾哈赤的領導下,掃蕩山海關外的明軍城堡,連續拿下四十多座軍事要寨,鐵蹄一步步逼近山海關。加之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擊潰明朝四路大軍,還殺死明軍的杜松、馬林等三員主將,大大地震懾了明朝野,當時明朝內部已經出現放棄山海關以北領土的論調,認為與其浪費人力物力,不如收縮兵力,全力堅守山海關以內。

當時反對向南退縮的有兵部尚書孫承宗和袁崇煥。袁崇煥單槍匹馬跑出山海關巡視,氣壯山河地說:如果給我足夠的糧草武器,我一個人可以守住陣地。

不過,主戰派的豪言壯語並不能阻擋退縮派的南撤。主持遼東防務的高第,堅決執行南撤入關的路線,倉促間打算撤走所有兵馬和糧草輜重,一副倉皇北顧的模樣。當高第要撤防與山海關相距二百里的寧遠城時,袁崇煥不答應了,說:寧遠是我負責的地方,不能再撤了,再撤關外就完蛋了,我袁崇煥要死就死在這裡,「我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我必不去」。高第於是留下袁崇煥等少量部隊,繼續南撤,路上居然丟掉十多萬石糧草和大量軍械,徒以資敵。

網路配圖

袁崇煥決意守寧遠,也不是毫無準備,當年他早就苦心經營寧遠城,加固城防,而且具有突破性思想的是,寧遠城的防禦工事是和火炮相配合的,城樓適合安放火炮,而且不同側面的火炮可以互相補充,火炮射擊沒有死角。

例如正面城牆上的火炮,雖然射擊覆蓋面大,但也有燈下黑的短處,近距離的地方不能照顧到,於是側面城牆的火炮可以補上這個死角。袁崇煥以熱兵器思維經營寧遠城的防禦,得到了兵部尚書孫承宗的大力支持,孫承宗也一向推崇西洋大炮的戰鬥力,在他的《車營扣答合編》里就提到「用火在疊陣」,主張發揮火器的威力,並且將步兵、騎兵和炮兵重疊配置,科學地發揮火炮的戰鬥力。

公元1626年正月二十三,68歲的努爾哈赤親率六萬大軍攻至寧遠城下,而寧遠城中只有兩萬兵力。後金部隊動用強弓硬弩,戰車鉤梯等從四面強攻寧遠城,從早到晚攻勢十分迅猛,潮水般地湧向寧遠城頭。而城中的明軍回應後金軍隊的只有一件東西——火炮,威力巨大的11門火炮,朝四面八方的敵軍無死角地射擊,連續擊退後金軍的攻勢。後金攻城部隊作戰也十分勇猛,曾一度避開火炮的轟擊,匍匐前進至城下挖掘城牆,寧遠城岌岌可危,袁崇煥、滿桂和祖大壽等積極組織補修防禦工事,再度將敵軍擊退。

網路配圖

連續三日的攻防,長於騎射的後金軍在明軍強勢火炮的打擊下,攻城意志完全瓦解,僅僅跑到城牆下搶回將士屍首就回到陣營。尤其是在傳說連努爾哈赤都被大炮轟成重傷之後,後金軍更是軍心動搖,匆匆撤退。史書記載:「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這證明火炮的射程很遠,一直打到努爾哈赤的指揮所。

寧遠大捷其實也被清朝方面所承認,據清廷的史料記載:「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後金軍隊一向無堅不摧,從來不考慮撤軍的問題,但碰到袁崇煥,這個規則變了,第一次戰敗撤軍。

推薦閱讀:

崇禎為何非要置袁崇煥於死地?原來他才是加速明朝滅亡的推手
說說袁崇煥
假如袁崇煥不死,能挽救明朝嗎?-新春秋的回答
袁崇煥的跌宕
世間已無袁崇煥,從此關寧鐵騎漸行漸遠

TAG:影響 | 袁崇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