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洪櫻娟:永明延壽「禪凈雙修」之探討

永明延壽「禪凈雙修」之探討

-以《萬善同歸集》為主

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大學院-洪櫻娟(釋瑋定)

前言

  中國佛教的褝宗與凈土教成立後即見各自的發展。褝宗自達磨傳法以來,即以祖祖相傳,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為宗旨。而念佛本係為褝觀行的一支,如廬山慧遠(三三四―四一六)的念佛,即於阿彌陀佛像前作專思寂想的念佛三昧而能於定中見佛。北魏時曇鸞(四七六―五四二)依「清凈本願」、強調凡夫可依佛的本願力往生而成就無上佛道之依他力救濟的凈土思想。道綽(五六二―六四五)以「末法約時被機觀」唱導名號度生,雖一生造惡若得臨終十念亦能往生凈土之法。善導(六一三―六八一)依《觀無量壽經》以指方立相說,彌陀報身報土說,楷定古今。強調此經是為救度苦惱凡夫的經典,宣揚十念念佛能往生西方凈土。其所唱導,稱名念佛,求生西方極樂凈土成為後來修行凈土法門的主要方法和思想。念佛法門經曇鸞、道綽、善導、懷感、慈愍、法照等諸師的弘通而逐漸發展成為以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凈土為宗旨的凈土教。在褝宗里也有以念佛作為凈心的方便法門。例、五祖弘忍(六〇〇―六七四)門下的法持、處寂、無相的念佛褝、宣什的南山念佛門禪宗等[ii]至唐中期禪凈融合思想的傾向逐漸形成,如慈愍慧日(六八〇―七四八)(以下略稱「慈愍」)、慧忠、飛錫、承遠、法照等[iii]。慈愍批評當時的修褝者執惡取空之見解因而主張西方凈土一門為出離解脫之要道而極力融合褝凈,強調以持戒,念佛,讀誦,禮拜,萬行無廢,將所修行業迴向往生西方凈土。並著《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凈土集》(又名《慈悲集》)以成立凈土教為主旨。

  隋唐時代,隨著各宗的成立可以說是佛教的黃金時期,至唐末、五代歷經唐武宗、後周世宗的廢佛以及戰亂之後至趙宋時代佛教也面臨轉換期,以融入社會大眾,接受庶民及士大夫階級的民眾佛教為主流。教內也因褝宗及凈土教的普及化漸漸形成諸宗融合的狀態。如天台系凈土教、律系凈土教、禪系凈土教等,可以說獨立的宗派和各宗派的特徵已不明顯[iv]。此時活躍於五代、趙宋的褝宗之法眼宗的第三祖永明延壽(九〇四―九七五)(以下略稱「延壽」)被後代謂為融合褝與凈土教且為「褝凈雙修」的最初提倡者,望月信亨氏在「永明延壽的褝凈雙修論」一文中指出「至五代末永明延壽的出世,敢然唱導褝凈雙修」[v]。有關延壽的凈土教觀見於諸史傳[vi]中,最早的是南宋宗曉的《樂邦文類》及志盤的《佛祖統紀》中之記載,觀看歷來的研究幾乎都承襲自古以來的說法,也就是說延壽以《萬善同歸集》三卷(《大正新修大藏經》四八)(以下略稱《大正》)及被說是延壽所著之〈參褝念佛四料揀〉二著中極力融合褝與凈土教而提倡「褝凈雙修」或「教褝雙修」之說法。因此中國佛教的「褝宗」與「凈土教」的關係,直至今日仍被謂為褝凈一致、褝凈雙修、褝凈習合、褝凈兼修等[vii]。關於延壽的凈土教觀之先行研究歷來的見解,筆者因持有疑問,希望藉此探討《萬善同歸集》而能對延壽之凈土教觀作更深入及正確的理解。

  本文

  延壽的撰述,根據《智覺褝師自行錄》[viii]所載共有六十一本、百九十七卷之多,其現存著述中一般皆以《萬善同歸集》和〈參褝念佛四料揀〉兩著,作為說明延壽「融合褝凈」倡導「褝凈雙修」的根據[ix]。本文以《萬善同歸集》為探討的主題。其他著作中有論及凈土教行業的皆在注釋中作說明首先我把《萬善同歸集》中關於凈土行業的問答例出共有十處,如下、論及見佛、稱名念佛、行道念佛(卷頭文、第十三問、第二十一問)。往生,凈土(西方,唯心)的是(第十問、二十八問、二十九問、第三十問、三十一問、三十三問、六十問)等。本集共由一一四個問答組成,分析後可以得知延壽對於凈土教的行業(念佛、求生西方)談的並不多,此集於序言便開宗明義的說「是以萬法惟心。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滯真修。若欲萬行齊興。畢竟須依理事。理事無礙。其道在中」(卷上、九五八上)故眾所周知延壽主張「萬法唯心」?「萬行齊興」?「理事圓融無礙」?「理事雙修」?「萬善同歸」等為其主要的思想。在《萬善同歸集》中念佛、往生等以延壽的見解修習凈土行業其實和持戒、坐褝、誦經、禮拜、行道、造像、懺悔一樣,都是「萬善眾行」的其中之一,有的學者認為延壽「融合褝凈」是針對當時褝凈兩派之爭而提出的對治方法[x],因而融合褝凈提倡「褝凈雙修」。甚至還有將「理事雙修」與「褝凈雙修」看成同一旨趣的[xi]。關於歷來所論延壽的褝凈觀,將於下面作詳細探討。

  在先行研究當中可以見到多數以《萬善同歸集》第十六的問答作為延壽提倡「褝凈雙修」之左證,並且加以強調延壽是慈愍「褝凈融合」思想的繼承者也是西方極樂願生思想的大成者[xii]。因在此問答中延壽引用了慈愍之說、下面針對這個問題作一探討。其文如下:

  又所難念誦有妨褝定者。且褝定一法。乃四辨六通之本。是革凡蹈聖之因。攝念少時故稱上善。然須明沉掉消息知時。經雲。如坐褝昏昧。須起行道念佛或志誠洗懺。以除重障。策發身心。不可確執一門以為究竟。慈愍三藏云:聖教所說正褝定者。制心一處。念念相續。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須策勤念佛誦經。禮拜行道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萬行無廢。所修行業迴向往生西方凈土。若能如是修習褝定者。是佛褝定與聖教合」(卷上、九六三下)。

  觀看歷來研究於此文都注目在「所修行業迴向往生西方凈土」一語之上,就此而指陳延壽和慈愍同樣是西方極樂凈土的願生者。但是從此段文來看很明白的延壽是在說明正確的褝定之修法,指明於修褝定時會有昏沉掉舉等之障礙,此時須以念佛、誦經、行道、禮拜、懺悔等來對治。而且還明確的指出修褝定的方法不止於「坐褝」一法而已,一切萬行都能通達褝定重要的是在於修種種行業時必須專心一致方能入道。延壽雖然引慈愍之說但其主要的引用目的語是在於「制心一處,即須策勤念佛誦經禮拜行道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萬行無廢」一文,這由以下之文可以推察。

  故台教行四種三昧。小乘具五觀對治。終不一向而局坐褝。(卷上、九六三下)

  《起信論》雲。若行若坐若卧若起。皆應止觀俱行。(卷上、九六三下)

  《法華懺》雲。散心誦法華。不入禪三昧。坐立行一心。念法華文字。行若成就者。即見普賢身。(卷上、九六三下)

  《法句經》雲。若學諸三昧。是動非是褝。心隨境界生。云何名為定。(卷上、九六三下)

  《起信論》雲。若人唯修於止。則心沉沒。或起懈怠。不樂眾善。遠離大悲。乃至於一切時一切處。所有眾善隨己堪能。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應止觀俱行。是以若通達。定散俱得入道。若生滯礙。行坐皆即成非。(卷上、九六三下)

  《法華懺》雲。有二種修。事中修。若禮念行道。悉皆一心。無分散意。理中修。所作之心。心性不二。(卷上、九六四上)

  或因念佛而證三昧。或從坐褝而發慧門。或誦經而見法身。或但行道而入聖境。但以得道為意。終不取定一門。惟憑專志之誠。(卷上、九六四上)

  延壽所說「正禪定」的修法是不能只拘於「坐褝」一法,因為專修「止」易使心沉沒而不樂眾善法。而且指出修習止觀是於行、住、坐、卧當中,在修種種行時必須一心集中專志最為重要。其所說「一心」「志誠」「專志」皆是同義語,和「萬行齊修」等與慈愍所說「制心一處」[xiii]「萬行無廢」的主張雖然一致,但不能因引文中有「所修行業迴向往生西方凈土」一語就推定說延壽和慈愍同樣的主張「願生極樂凈土」,或則說兩者對於「褝」和「凈土教」的思想完全相同。並且於此集中除了慈愍之說以外未發現延壽自身有「所修行業迴向往生西方凈土」之語的出現。又,柴田氏指出「慧日與延壽的年代相隔二三〇年,兩者的思想雖有共通之處都以兼修萬善諸行,具體如誦經、禮拜、持戒等為主張是兩者一致的,但慧日的引用經典與延壽的經律論之引用來看兩者的思想有相當的差距這一點不得不承認」[xiv](筆者譯、並亦贊同此一看法)。

  延壽認為一切行業都要以得道為意,在修褝定之時兼修眾善萬行可以排除修褝時所起的魔障。並且強調修習六度萬行之菩薩道更是眾生成佛不可缺之助道方便。延壽將其所說一切萬行眾善謂為事相、俗諦、助行等。在此集中延壽共引用諸經論疏三六五處[xv]作為他主張萬善眾行齊修之必要性的根據,以下舉二、三例:

  心雖即佛。久翳塵勞。故以萬行增修。令其瑩徹。(卷上、九五八下)

  眾生真如之法。體性空凈。而有無量煩惱垢染。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凈。以垢無量。遍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卷上、九五九下)

  雖心性圓明本來具足。若不眾善顯發萬行磨治。方便引出成其妙用。則永翳客塵。長淪識海。成妄生死。障凈菩提。(卷上、九六〇上)

  修萬善則順法性。以凈奪染。性德方起。凡夫雖具。以造惡以性。本性不顯。不成妙用。(卷下、九八四上)

  延壽說雖然一切眾生皆本具清凈無染心(真如、佛性)但因被無量煩惱塵勞所遮蓋,故須修萬行眾善令其恢複本來清凈的自性(見性)才能成其妙用。觀其所唱導的萬善眾行中皆不離六度,有唱誦、禮拜、稱名念佛、觀想、觀像念佛、念法、念僧、往生、行道、持戒、懺悔、滅罪、燃指燒身、捨身投岩、布施、坐禪、聞法、勤求佛法、讀誦大乘、親善知識、說法、傳法度眾生、發菩提心、供佛、造像、修福德、香華供養、施燈、梵唄供養、發願、寫經、供僧,掃塔、施食、行慈放生、持齋、孝順供養父母、除我執、修善、見性等。由以上很清楚的可以窺知延壽的主張是偏向於自力的聖道門,而非是以專依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念佛求生西方之他力凈土易行門。

  《萬善同歸集》的第二十八問至三十三問[xvi],此處集中了論及「往生」、「佛來迎」的問題,延壽引述《安國鈔》中所說西方的二十四種樂及《群疑論》的三十種益(卷上、九六七中),而說「如上略述。聖境非虛。真談匪謬」(卷上、九六七下)雖然延壽對於有相的西方極樂凈土也極深信。但往生西方凈土並未被強調他說「唯心佛土者。了心方生。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卷上、九六六中―下)因此「往生」並非是遙遠外在的西方,而是了達一切萬法空無所有,無生無滅,唯依自心。體悟本具之「自性清凈心」即是往生。他又說「其乃力量未充。觀淺心浮。境強習重。鬚生佛國土以仗勝緣」(卷上、九六七上)如力量不足無法了徹心源以達唯心之凈土者,鬚生佛國假「勝緣」之方便。延壽以唯心思想主張唯心凈土[xvii],又對於法界的解釋中引澄觀《華嚴經疏》說「統唯一真法界,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大正》四八、五五六下)又說「唯一真心,周遍法界」(《大正》四八、四三〇―四三三)法界不離一己之真心,西方凈土亦不離法界故亦不離自心。以此推測他承認有相的西方彌陀凈土應該是沒有矛盾的。又關於唯心凈土他說:

  故知識心方生唯心凈土著境只墮所緣境中。乃知心外無法。又平等之門。無生之旨。十疑論雲。智者熾然求生凈土。達生體不可得。即真無生。(卷上、九六六下)

  唯心念佛。以唯心觀。遍該萬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隨所念無非佛矣。是以佛實不來。心亦不去。感應道交。唯心自見。(卷上、九六七上―中)

  如何通會而證往生。答若提宗考本。尚不說有佛土。豈言達不達乎。所以天真自具。不涉因緣。(卷上、九六八中)

  若心凈。即香台寶樹凈剎化生。心垢則丘陵坑坎稟質。是以離自心源、更無別體。《維摩經》》雲。欲得凈土但凈其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華嚴經》雲。眾生心凈故得見清凈剎。《大集經》雲。欲凈汝界但凈汝心。故知一切歸心萬法由我。(卷上、九六九上)

  由以上的引文可以得知,這與強調以深信有相的西方凈土,乘阿彌陀本願力,以稱名念佛求生西方為宗旨的凈土教教義,兩者之間是異質的是不相同的主張。《壇經》里也有一段論及凈土的地方,如下「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凈其心,佛言,隨其心凈,即佛土凈。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願東願西」(《大正》四八、三五二上―中)基本上延壽的凈土思想和褝宗祖師的見解是一致的。在此著的最後延壽以偈言「誓斷無染塵勞、願生惟心凈土」(卷下、九九三上)由此可見其往生凈土之旨,只要了徹自己本具的無生無滅、無垢無染的自性清凈心即是「生唯心凈土」亦是凈土生無生之意。不可否認延壽的唯心凈土思想對於後世中國的凈土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又,如眾所周知自古以來,慈愍流凈土教和慧遠流,善導流,即被並稱為中國凈土教三流派[xviii],其著《略諸經論念佛法門往生凈土集》(又名《慈悲集》僅存上卷)に「成立凈土教。令念佛信而迴向。引聖教成立凈土念佛正宗」(《大正》八五、一二三六中)「厭此娑婆、願生凈土」的願生凈土思想為根底是相當明白的,從其所著來看很明顯他批評的對象是當時偏執空見,執理廢事的褝者,因此他主張修習萬行強調將所修行業迴向往生西方凈土及以成立凈土教為主旨。其著作的目的可以說是非常明確。以此推斷最早提出褝和凈土教雙修(指以阿彌陀佛為主,兼修種種善行為助行,迴向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的法門),融合褝凈的應該說是慈愍,這與站在褝宗立場以了悟「唯心凈土」將凡夫願生之有相凈土,與無生無相的理體,結合併行,從有相的實踐,達無念離相,莊嚴法身,並強調「理事雙修」認為漸次修持六度萬行有助於達到明心見性等為根本思想的延壽是不相同的,且《萬善同歸集》中慈愍之說的引用也不過二處[xix],如此就判斷延壽是慈愍褝凈融合、凈土願生思想的繼承者、大成者等的見解是不恰當的,此令人對於歷來之說法有過大評價延壽的凈土教行業之感。

  又,此集第四十二的問答是歷來所注目的,先行研究的見解[xx]、於此問答認為延壽是針對當時褝宗失意之徒和法學之輩(有指為專學教理者或凈土教者)等的偏見之諫言,因而主張褝凈雙修、教褝雙修。以下試著對此問題作一探討。其文如下:

  清涼國師雲。凡聖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理事雙修。依本智而求佛智。古德釋雲。褝宗失意之徒。執理迷事雲。性本具足。何假修求。但要亡情。即真佛自現。學法之輩。執事迷理。何須孜孜修習理法。合之雙美。離之兩傷。理事雙修。以彰圓妙。休心絕念名理行。興功涉有名事行。亡情理行。即是除染緣起。以顯體性。興功事行。即是發凈緣起。以成相用。圓宗雲。性詮本具。亡情之時但除染分相用。自顯真體。若無事行。彼起凈分相用。無因得生。是知果佛須性相具足因行。必須事理雙修。依本智如得金。修理行如去礦。修事行如造作。(卷中、九七三中―下)

  理為道本。行為道跡。即心無心。事不妨理。作而無作。性不礙緣。(卷下、九八三上)

  首先看此引文之前後文可以得知,此處延壽是以權實雙行、真俗不二、理事雙修、修性不二等來說明「修」與「性」不相妨礙,他又說「肇師雲。統萬行則以權智為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為根」(卷中、九六九中)。如依華嚴宗(圓宗)的教理不僅須要斷絕妄情,使真如清凈本性顯現,而且要修行六度萬行,使自己獲得佛的至上無礙的智能和功德圓滿的境界。歷來的研究於此文中多數皆取「褝宗失意之徒。合之雙美。理之兩傷」之文而指陳延壽是針對當時的褝者、學教理者或凈土教者之批評。並說延壽將其中最重要的理與事的關係和禪與凈土の關係相結合,或有說延壽將褝和凈土與理和事對應,從理事相即的立場主張褝凈雙修等一類的說法。但詳讀此文前後延壽除了在闡明「理事無礙」「理事雙修」之外,並未有明確指明對象及把「教」配以「理」、「褝」配以「事」的說明,因此以上種種指摘應該說是不正確的因為不能忽視的是「古德釋雲」一語,這說明褝宗失意之徒云云他是引用了古來的說法。所以此處與其說延壽主要在融合褝者與凈土教者或褝者與專學教理者,以內容來看則應該說其主要是在融合修(事)和性(理),而所用的是「理事圓融無礙」的理論來說明此兩者雙修並沒有矛盾。詳讀《萬善同歸集》我們會發現以延壽自身的見解,無論褝者、學教理者、凈土教者皆各有「理事」而主張此兩項不能偏廢必須雙修,因此他說「無有一塵不合理事。滯相迷名妄分自他。強生離合。致令理事水火競生」(卷下、九八六下)。由此來看這裡所說「合之雙美、離之兩傷」一語,指的應該是「理」和「事」而非是「褝教」或「褝凈」。《萬善同歸集》中延壽以「圓修十義」詳細的說明了「萬法唯心」「萬善同歸」「理事雙修」之旨。其「圓修十義」如下:一、理事無礙;二、權實雙修;三、二諦並陳;四、性相融即;五、體用自在;六、空有相成;七、正助兼修;八、同異一際;九、修性不二;十、因果無差等。而十義之要為「理事無礙」門,此集中延壽的主張並未逸脫此十義之根本信念。

  結語

  延壽以華嚴宗的理、事法界緣起圓融的理論說明自悟心性與修持六度萬行眾善可以並行無礙。並且「事因理立、理因事彰」,「理」即為空、真、真如、法性、心體、般若、無為等,「事」則以有、俗、修、法相、心用、萬行,有為等來表現。他又說「一切理事。以心為本」故其強調眾生此一己之真心為修行之要眾妙之門。

  未有一法能越心源。設修萬行。皆從真法界之所成。或治習氣。斷所謂無成之成。何妨妙行。不斷之斷。豈礙圓修。(卷下、九八三上)

  若未明般若。以萬行為助緣。華嚴經雲。譬如一切法。眾緣故生起。見佛亦復然。必假眾善業。若以明般若用眾行為華嚴飾::故云萬褝同歸集。(卷下、九八五中)

  必須頓悟自悟清凈性凈解脫。漸修令得圓滿清凈究竟解脫。(卷下、九八七上)

  理事無礙萬事圓修。何教所宗何諦所攝。答。即華嚴所宗。圓教所攝。(卷下、九九二上)

  綜觀《萬善同歸集》延壽於以「萬法唯心」「理事圓融無礙」的理論為基礎,主張「理事雙修」、「唯心凈土」。「萬行齊修」更強調頓悟之後還須漸修六度萬行經歷若干階位,這是他有別於以往褝宗的地方。對於歷來的見解所說延壽於《萬善同歸集》中主張褝凈、褝教融合,而提倡「褝凈雙修」、「願生西方極樂」等的說法令人有太過於強調以及凸顯延壽之凈土教觀之感。因此對於此等見解筆者很難表示贊同。

  注釋:

  釋 聖嚴〈明末中國凈土教人物及其思想〉一文中指出「凈土一門,宜稱為教而不得名之為宗。因為凈土法門的提倡者,和修證者,不重師承,不須印證,後世雖有中國凈土諸祖的次第排列,考其實際,前後諸祖之間,並無師資承襲的關係,思想系統也互有出入,自南宋宗曉::以迄清代悟開的『蓮宗九祖傳』,皆稱「蓮社」「蓮宗」諸祖。民初開始,受日本影響,才出現了「凈土宗」的名稱」。《華岡學學報》第八期、一九八五年

  (注)筆者按現今日本學界亦稱中國的凈土念佛法門為(凈土教)而不稱「凈土宗」故本稿亦沿用此稱法。

  [ii]宇井伯壽《褝宗史研究》一九三五年

  關口真大《褝宗思想史》一九六四年

  印順《中國褝宗史》一九七八年、台灣、慧日講堂

  [iii]柴田 泰〈慈愍三藏慧日に關する二、三の問題〉(《印佛研究》第一七―二號、一九六八年)

  冢本善隆《唐中期の凈土教》一九七五年

  [iv]高雄義堅《中國佛教史論》一九五二年

  山口光圓《天台凈土教史》一九六七年

  福島光哉《宋代天台凈土教の研究》一九九五年

  柏倉明裕〈趙宋時代の凈土觀〉(《真宗教學研究》)第一七號、一九九三年)

  柴田 泰〈中國における褝凈雙修思想の成立と展開〉(《印佛研究》第四六―二號、一九九八年)

  [v]望月信亨《中國凈土教理史》一九六四年

  [vi]柴田 泰〈中國凈土教における唯心思想〉(一)、九〇、九四頁參照。(《札幌大谷短期大學紀要》第二二號、一九九〇年)

  [vii]柴田 泰(前揭稿、一九九八年、二九頁)中指出「從來的用語有,褝凈融合、褝凈兼修、褝凈習合、褝凈並習、褝凈同歸、褝凈合行、褝凈和合、褝凈一致、念褝一致、褝宗系凈土教等,並無一定,現在以藤吉慈海博士為首「褝凈雙修」一語最見於一般」(筆者譯)

  (按)筆者認為這些用語的意思是否完全相同及在說明中國佛教的褝宗與凈土教之關係中如何的被使用仍有待研究。

  [viii]延壽的弟子文沖編《智覺禪師自業錄》此中記載延壽日日所修百八行業其中有十五事關於彌陀凈土、但依柴田 泰氏(前揭稿、八一頁,一九九〇年)之看法,本錄成立年代不明,且所載百八行業是否真為延壽的實踐行尚有探討的餘地。

  又,延壽的現存著述《宗鏡錄》(《大正》四八)中開宗明義的說「此論見性明心,不廣分宗判教,若依教是華嚴,即示一心廣大之文。若依宗即達磨,直顯眾生心性之旨」其以褝為宗,以華嚴為教。又言「以教照心,以心明教,諸佛所說,悉是自心」。以會通褝教,歸於一己之真心為主旨的著作。其所論及彌陀凈土的共二十一處如下「(卷一、四一八中)(卷一一、四七七中)(卷一六、五〇一下)(卷一七、五〇六上―下)(卷二一、五三二上―中)(卷二二、五三四下―五三五中)(卷二四、五四七下―五四八下)(卷二五、五五九中、下)(卷二十八、五八〇上、中)(卷二八、上、中)(卷三〇、五九二上―下)(卷三二、六〇三中、下)(卷三六、六二三中、下)(卷七八、八四八上)(卷八二、八七〇上)(卷九一、九一一上)(卷九七、九四〇中)(卷九七、九四一中)(卷九九、九五一、中、下)(卷九九、九五一下)(卷一〇〇、九五六中)如上、此著百卷占《大正新修大藏經》之頁數、有五四三頁之多其論及彌陀思想在比例上來說並不算多。其於尚有《觀心玄樞樞》一卷(《大日本新纂續藏經》第六十三卷)一處,《受菩薩戒疏》一卷(同上)、一處,《心賦注》四卷(同上)、四處,〈神棲安養賦〉一卷(《樂邦文類》所收(《大正》四七)、一處。

  [ix]宋 宗曉編《樂邦文類》五卷(《大正》四七)、此書卷三、「並得誦經萬善生凈土鬮。由此一意,專意凈業」。

  同卷四收有「〈萬善同歸集揀示西方六重問答〉也就是第二十八―三十三的問答」。同卷五「〈神棲安養賦〉宗曉的解說「褝師一志西方、極言洪贊也如此。至於萬善同歸集、亦力勸修治」。

  宋 志盤撰《佛祖統紀》一二六九年(《大正》四九、卷二六、二六四中―二六五上)「又述萬善同歸集,指歸凈土,最得其要」。

  日置孝彥〈永明延壽の凈土願生と念佛について〉中指出「《萬善同歸集》基於萬法唯心的根本教理說明理事雙修、禪凈融合,並究極的以稱名念佛為實踐而求往生凈土」(『曹洞宗研究員研究生研究紀要』第十一號、一九七九年(筆者譯)

  同右、〈《萬善同歸集》にあらわされた凈土說〉一文中說「《萬善同歸集》以百十四の問答形式、融合了褝與凈土。是最有組織的說明「褝凈融合」、「教褝一致」的思想體系」(『曹洞宗研究員研究生研究紀要』第十二號、一九八〇年(筆者譯)

  又,延壽之〈參褝念佛四料揀偈〉:有褝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暼爾隨他去。無褝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為佛祖。無褝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明代時(一三九三)年、大佑集《凈土指歸集》及清代(一七八三)年、彭希洓集《凈土聖賢錄》三、之中都記載延壽以此偈力唱「褝凈雙修」之說法。

  藤吉慈海《禪凈雙修の展開》二〇〇頁「彼(延壽)有名之參褝念佛四料揀偈可以推定是其教示褝凈雙雙修之根據」一九七四年(筆者譯)

  呂 有祥〈永明延壽褝師的念佛論〉一文中指出「永明延壽,極力倡行念佛法門,褝凈雙修,其所著《萬善同歸集》集中地論說了他的主張:念佛可救褝定昏沉之弊,褝凈修為最圓滿的修行,他的著名的〈念佛四料簡偈〉更明確地表達了這一思想」。(《兩岸褝學研討會論文集》一九九九年)

  楊惠南〈褝凈雙修的類型及其理論基礎〉於此中指出「攏統型的(褝凈雙修)如永明延壽所作的〈褝凈四料簡〉即屬這一類型」(《兩岸褝學研討會論文集》一九九九年)

  關於〈參褝念佛四料揀偈〉之為後人假託延壽之名所作的看法如下:

  孔維勤《永明延壽宗教論》一二四―一二五頁「永明延壽此四料簡、為後世凈土宗人附會。其未見於宗鏡錄、萬善同歸集、觀心玄樞等永明論集中。然其義與永明「唯心凈土」相背、終非永明唯心凈土之說」。一九八三年

  柴田 泰〈前揭稿、一九九〇年〉(一)、九二―九三頁,中所論與孔維勤氏相同的主張。(《札幌大谷短期大學紀要》第二二號、一九九〇年)

  顧偉康〈永明延壽《禪凈四料簡》〉之一文中指出「石芝宗曉(一一五一~一二一四)編《樂邦文類》,增添了延壽抓閹決定修習凈土的故事,但仍無「四料簡」。志盤於南宋咸淳五年(一二六九)撰《佛祖統紀》,也還只有抓閹故事,而無「四料簡」。延壽之後三五〇年,元僧天如惟則撰《凈土或問》,對「四料簡」一首一尾著意闡發,使延壽儼然有凈土宗祖架勢。這是最早的關於「四料簡」的文字。明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獨庵道衍撰《諸上善人詠》,洪武二十六年(一三九三)大佑編《凈土指歸集》,洪武二十八年(一三九五)妙葉撰《寶王三昧念佛直指》,都把「四料簡」掛在永明延壽的名下,放在極為突出的地位,一句一句不厭其煩地解釋闡明。從此以後,率成定論。可見,「四料簡」的問世,最早是在元末明初,其出現與當時的凈土宗興盛有很大的關係」。(《禪學研究》第四期、一五三~一六二頁)

  (按)筆者也認為此偈非延壽所作,因為此〈參褝念佛四料揀偈〉見於最早的是元代、天如惟則(一二八六―一三五四)所著《凈土或問》(《大正》四七)之中「永明壽褝師。說褝之外。自修凈土之業。復撰揀示西方等文及作四料揀偈。永明但舉其綱。發明未盡」。《凈土或問》文中除了(二九六上、三〇一下)兩處引用了《萬善同歸集》之文、一者關於「唯心凈土」一者言及「十念往生」的問題。除此之外對於延壽的其它著作思想並未提及,天如惟則的《凈土或問》很明白的是為〈四料揀偈〉作註解。由此著可以窺知其意圖提倡褝者修凈土行業之迫切而令人覺得其有過於偏贊和強調永明延壽之凈土行業之感。延壽的《宗鏡錄》中有「以心為宗、和會諸宗」一語,且觀此著其乃含有天台、華嚴、法相、褝、凈土等諸宗之思想,是一綜合性之哲學思想。並非如〈四料揀〉之狹隘的單只宣揚褝和凈土教,這與延壽的思想並不符合。

  [x]釋 恆清〈褝凈融合主義的思惟方法―從中國人的思惟特徵論起―〉「最著力(和會)褝宗內外的是唐代宗密(七八〇―八一四)而融會褝凈有成的是五代的永明延壽,宗密(和會)的精神,理論和方法,深深影響永明的褝凈融合思想。永明提倡褝凈融合主義,是針對當時褝凈兩派之爭而提出的對治方法」。(《台大哲學論評》第十四期、一九九一年)

  [xi]藤吉慈海(前揭書、一九七四年)一九八―二〇三頁

  [xii]柴田 泰(前揭稿、一九六八年)

  中山正晃〈永明延壽の教學とその實踐〉中指出「盛唐時有慈愍三藏慧日著『凈土慈悲集,以修萬行為基礎,宣揚往生凈土。延壽繼承了慧日的思想而作更一步的伸展是最為注目的」(『龍谷史壇』第五三號、一九六四年)(筆者譯)

  同右、〈祖師褝と凈土教〉一文中說「延壽的凈土思想在其所著《萬善同歸集》中屢屢引用了《凈土慈悲集》論述了禪凈融合、諸行往生之旨。很明顯的延壽這是繼承了唐代慈愍三藏之思想」。(『印佛研究』第二三卷、第二號、一九七五年)(筆者譯)

  孔維勤の《永明延壽宗教論》一一六―一二〇頁に「永明延壽在禪教上主澄觀宗密之說,在褝凈上則因慈愍三藏之凈業」上一九八三年。

  日置孝彥〈永明延壽の褝と念佛―萬善同歸集を中心としてー〉に「慈愍三藏慧日的萬行無廢、理事雙修、所修行業迴向凈土思想,可以推察其高揚「褝凈合一」之說。延壽並以實踐之行業作為凈土往生的行因。修習諸善萬行,並強調將所修行業迴向往生西方凈土」(『印佛研究』第二三卷、第二號、一九七五年)(筆者譯)

  森江俊孝〈永明延壽の教學と實踐〉二〇六―二〇七頁(『日本佛教學會年報』第四五號、一九八〇年)

  方立天〈文字褝、看話褝、默照褝與念佛褝〉中說「延壽在所著《萬褝同歸集》中引證慈愍三藏之說,進而主張褝定與念佛結合,繼慧日遺風,大力弘揚褝凈雙修,他還作念佛四料揀偈,強調褝凈雙修是最高修行層次。」(《中國褝學》所收)

  釋 恆清(前揭稿、一九九一年)「慈愍可說是褝、教、凈三合一的首創者、而傳承其思想而集大成者則永明」。

  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第八章〈凈土信仰的高揚〉中指出「五代釋延壽調和褝凈之爭,主張褝凈雙修、理事無礙、空有雙成、促進了凈土信仰的中國特色的形成」二〇〇三年。

  [xiii]「當好制心,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跳躑難,制之一處、無事不辨」一語是出自《佛垂般涅盤略說教誡經》(又稱《佛遺教經》)、(《大正》十二、一一一一上)

  [xiv]柴田 泰(前揭稿、一九六八年)

  [xv]柴田 泰(前揭稿、一九六八年)

  [xvi]宗曉可以說是最先注意到《萬善同歸集》第二十八問至三十三的問答,這裡是集中的談及凈土往生的問題。

  宗曉將其集中收錄於《樂邦文類》卷四(《大正》四七)之中,並將其與彌陀凈土會通,使延壽成為彌陀凈土信仰的思想家,宗曉給與延壽之彌陀凈土思想家的地位這對於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xvii]柴田 泰〈中國凈土教における唯心思想の研究〉(一)、(二)(《札幌大谷短期大學紀要》第二二號、一九九〇年、第二六號、一九九四年)

  [xviii]日本凈土宗的開宗祖師法然(一一三二―一二一二)將中國凈土教區分為三流派。即為慧遠流、善導流、慈愍流。

  [xix]《萬善同歸集》(卷上、九六三下)、(卷中、九七三下)。

  [xx]中山正晃(前揭稿、一九七五年)に「當時褝宗失意之徒,唯執理迷事,又教家之人唯執事迷理,見此兩者墮於偏見,故力說理事合行、褝凈雙修。延壽於將其中最重要的理與事的關係和禪與凈土的關係相結合而力勸褝與念佛之雙修的即是參褝念佛四料揀。」(筆者譯)

  柴田 泰〈宋代凈土教の一斷面―永明延壽について〉に「萬善同歸集圖融合褝與與凈土,發展成為所謂褝凈融合或教褝一致的思想」(『印佛研究』二六、第十三卷、第二號、一九六五年)(筆者譯)

  柴田 泰(前揭稿、一九九〇年)(一)、六〇頁「彼(延壽)主張褝有褝的,教家有教家的理事雙修。這裡的意思應理解作〈教褝雙修〉才正確」(《札幌大谷短期大學紀要》第二二號、一九九〇年)(筆者譯)

  森江俊孝(前揭稿、一九八〇年)「延壽將褝和凈土與理和事對應,從理事相即的立場主張褝凈雙修」(筆者譯)

  釋 恆清(前揭稿、一九九一年)「他(延壽)有鑒於當時褝宗失意之徒、執理迷事、雲性本具足何反修求、但要亡情即真佛自現,法學之輩,執事迷理,何須孜孜修習理法的偏見,因而極力主張褝教合之雙美,理之兩傷」。


推薦閱讀:

在華佗五禽戲面前,「養性延壽」好像也不難實現了(圖文、視頻)
法緣:永明延壽之禪凈思想
延壽強身之驗方
永明延壽的生因說
陰德延壽論

TAG:探討 | 延壽 |